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比的应用数学教案

比的应用数学教案

时间:2023-11-20 14:24:45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比的应用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比的应用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比的应用数学教案

比的应用数学教案1

  【教材分析】

  《比的应用》是新世纪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比与分数的联系、以及掌握用分数乘、除法解决简单问题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比的应用又称按比例分配,按比例分配有按正比例分配和反比例分配两种,由于按反比例分配的实际应用并不广泛,而且可以转化为按正比例分配来解答,因此教材只教学按正比例分配。按比分配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平均分是按比分配的特例。研究比的应用,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的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有两部分内容:分一分和算一算。分一分:创设一个给两个班的小朋友分橘子的情境,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在交流不同分法的过程中体会到1:1分配的不合理性,产生按比分配的需要,同时体会按比分配在生活当中的实际应用;算一算:在有了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解决把140个橘子按3:2分给两个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鼓励学生运用合理的解题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除法的意义,了解了“平均分”,即按1:1分,学生在五年级上册学过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本单元学习了比的意义和比的化简。由于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比的很多基础知识与除法、分数的相关知识具有明显的、可供利用的内在联系,这些对于学生学习比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比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因此,学生也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因此,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当充分利用原有的学习基础,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的已学知识,进行类比和推理,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推出新结论,解决新问题。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实际意义;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解题策略的过程,体验策略的多样性,并选择合适的方法;

  3、使学生在探索未知、寻求成果的过程中品味学习的乐趣,并养成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

  【教具准备】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有关事物各组成部分比的资料,课前让学生熟悉用量杯量取溶液的方法。

  课上准备:有关课件、黄、蓝色颜料、量杯等。

  【教学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并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沟通比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实录】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作为一个大连人,你熟悉自己的家乡吗?大连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谁能用简短的一个词来概括。

  生1:我最喜欢大连的星海广场。

  师:你对大连的星海广场印象最深。还有吗?

  生2:大连的海。

  生3:大连的草坪。

  师: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几幅大连的风光图片,咱们一块来看一看。

  (放投影,出示大连的星海广场等图片,学生情不自禁地说出地点。)

  师:看了这些风光片之后,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谈谈你的感想。

  生:这些图片大部分都是绿色,给人一种朝气蓬勃、心旷神怡的感受。

  师:如果咱们把这些画面画下来,你认为主色调应该是什么色?

  生齐:绿色。(师板书:绿)

  师:绿色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孩子们,知道绿色是怎么调配出来的吗?

  生:知道,是黄色和蓝色调配出来的。(师板书:黄+蓝——)

  【策略说明:优美的风景与和谐的音乐会把学生带入了一个轻松的世界,会使数学学习活动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展开。这种直观的图片不仅会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更会自然地引入到“绿色是怎么调配出来的”这一主题。】

  二、实验操作

  1、动手操作,调配绿色

  提前给每组准备了蓝色和黄色颜料,一个小量杯,二个大量杯,大量杯上贴上组号。

  师:老师给每组都准备了黄色和蓝色两种颜料,等会,你就可以用这两种颜料调配出你最喜欢的绿色来。在调配之前,先听老师说要求:在调配之前,组内先商量好想用多少ml的蓝色和黄色,记录好数据之后再开始调配。我们用小量杯来量取颜料,倒入大量杯进行调配。听清楚了吗?

  生:听清楚了。

  师:现在各小组可以调配了。

  学生开始操作,由小组长进行分工,一人记录,一人操作,一人负责传递器材、搅拌颜料,还有一个人负责卫生工作。

  师:调好的小组请组长将颜色放到前面来,并把数据记录在黑板上。

  将调配好的绿色按组序一字排开,量杯上标明组号,学生能清楚地看到各组调配出来的颜色。

  师:老师想请一个小组的组长汇报一下你们用了多少ml的蓝色和多少ml黄色。

  生:我们第四小组用了100ml的黄色和60ml蓝色调配出了一种绿色。

  师:咱们再看看其他组的数据。

  【策略说明:数学内容的呈现应该是现实的、生活化的,尤其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就地取材,将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充实到教学中去,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材料。调配绿色是现实而有趣的学习活动,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是乐于参与的。第一次的配色活动没有给学生规定统一的数据,目的是让学生在自由活动的过程去观察和发现不同的结果,从而得出结论。】

  2、观察发现,得出结论

  (1)观察。

  师:孩子们,结合这些数据,再观察这些绿色,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黄色越多,调出来的绿色越浅;蓝色越多,调出来的绿色越深。

  生2:各组调出来的绿色都不一样。

  师:咦,咱们都是用黄色和蓝色来调,为什么调出来的绿色有深有浅呢?

  有个别学生举手了。

  师:不少同学有想法了,把你的想法在组内跟小伙伴们交流交流。(学生讨论)

  生1:我发现每个组用的黄色和蓝色不一样多,调出来的绿色深浅也不一样。

  师:还有其它的想法吗?生2:黄色与蓝色的量不一样,所以它们的比不一样。

  生3:我认为蓝色和黄色的比不一样,所以调出来的颜色就不一样。

  (2)得出结论。

比的应用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例6、练一练和练习八第5-9题。

  教学目标:进一步明确倍数关系两种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掌握两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思路,并学会解答,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⒈摆一摆,说一说。

  (1)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第二行摆几个?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先摆一摆,再说一说。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出示图形:

  ○○○○

  △△△△△△△△△△△△

  2.找朋友。

  35是7的几倍?5个7是多少?

  7的5倍是多少?35里面有几个7?

  二、教学新知。

  1.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倍数应用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倍数关系应用题。

  2.教学例6第1题。

  (1)出示第1题。

  (2)学生读题。

  (3)指名说“白兔有4只,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2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讨论:求黑兔有多少只,就是求什么?

  (5)你会列式计算吗?

  (6)小结:这道题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3.教学例6第2题。

  (1)把第1题求出的`“黑兔8只”改成条件,把第二个条件改成问题,可以成为一道怎样的应用题?

  (2)读题。

  (3)自己解答。

  (4)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5)小结:这道题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六、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集体读题,弄清条件和问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练习八第6题。

  指名说题意。口答算式。

  比较: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

  3.练习七第7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七、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八、课堂作业。

  练习七第6、9题。

比的应用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4页“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具准备

  CAI课件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 创设情境:

  1、 出示课本主题图:幼儿园大班30人,小班20人,把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怎么分合理?

  2、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认为怎么分合理?说一说你的分法。

  二、探究新知:

  1、 出示题目:这筐橘子按3:2应该怎样分?

  (1)小组合作(用小棒代替橘子,实际操作)。

  (2) 记录分配的过程。

  (3)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分法。

  大班     小班

  3个     2个

  6个     4个

  30个     20个

  ……      ……

  2、出示题目:如果有140个橘子,按照3:2又应该怎样分?

  (1) 小组合作。

  (2) 交流、展示。

  (3) 比较不同的方法,找找他们的共同点。

  方法一:

  大班     小班

  30个    20个

  30个    20个

  ……    ……

  方法二:画图

  140个

  方法三:列式

  3+2=5

  140×   = 84(个)

  140×    = 56 (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还会出现用整数方法来列式计算的。)

  3、小结: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同学们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选用多种方法解答。

  三、巩固新知。

  完成课本第55页:

  1、独立试做:试一试

  2、独立试做练一练的1题、2题,3题抢答,并说明理由。

  四、知识拓展:数学故事。(共同探讨方法)

  五、总结:

  1、学生看书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2、提出自己还有些疑惑的问题。

比的应用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学习了解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析方法,能够正确解答此类应用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比较、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培养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这类应用题的分析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列式。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解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什么方法?(用除法)

  2.解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关键是什么?(找应用题中的.标准量,也就是单位1,谁是标准量,谁就做除数。)

  3.口答,只列式不计算。(用投影出示)

  (1)5是4的百分之几?4是5的百分之几?

  (2)甲数是50,乙数是40,甲数比乙数多多少?甲数比乙数多的数是乙数的百分之几?

  (3)甲数是48,乙数是64,甲数比乙数少多少?甲数比乙数少的数是甲数的百分之几?

  4.板书应用题。

  一个乡去年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分析:通过读题,在这道题中,谁是标准量?

  你是从哪句话中找出来的?应怎样列式呢?

  如果将这道题的问题变为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应该怎样分析解答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继续研究的比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板书课题:百分数应用题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3。

  例3 一个乡去年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1)学生默读题。

  (2)例3与复习题4比较,有什么异同?

  (两道题条件相同,问题不同。)

  问题不同在哪儿?

  (复习题4求的是实际造林是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几,例3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教师在例3中用红笔画出多字。

  (3)在这道题中,谁是单位1?是从哪句话中找到的?

  教师用双引号画出单位1。

  (4)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学生分组讨论。

  (意思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板书:多的公顷数是计划的百分之几?

  (5)根据多的公顷数是计划的百分之几这句话,怎样列文字表达式?

比的应用数学教案5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理解百分数的含义,掌握有关百分率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解决生产、生活中求百分率问题的能力。

  3、创新目标: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德育目标:初步渗透概率统计思想。

  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学中应注重帮助学生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二)学生分析

  这节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理解,教学中应让学生通过结合以前学习过的分数应用题来理解百分数应用题。

  确定五点

  1、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难点:正确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3、创新点: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题意。

  4、德育点:通过编题,学会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

  5、空白点:出油率等百分率的总结。

  教具的选择与使用目的

  计算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主要技术留空白、师生商量、启发引导。

  教学过程中的五环节设计: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一、导引目标

  (一)复习

  1、4是5的几分之几?

  2、一根钢管长12米,用去8米。用去全长的百分之几?

  (二)引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在此基础上,我们学习百分数一般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激发兴趣

  1、完成练习题。

  二、组织研究

  (一)、学生自学例1

  (二)、

  1、教师说明什么是发芽率。

  2、学生自学例2。

  合作成功

  1、自学教材。

  2、小组讨论。

  3、代表汇报。

  三创设条件

  1、学生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百分率?

  2、完成例2下面的做一做。自主参与

  1、结合生活实际谈生活中运用百分率的例子。

  2、完成做一做。

  四、引导创新

  分小组,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编题练习。同学之间相互编题,相互解答。应用实践

  编题解答。

  五、反思小结

  1、习二十九中的1、2、3。

  2、谈谈自己本节课学得开心吗,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知识没学明白?

  巩固提高

  1、巩固练习。

  2、质疑、小结。

比的应用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利用已有二次函数的知识经验,自主进行探究和合作学习,解决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初步形成数学建模能力,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探索中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感悟二次函数中数形结合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合作学习获得成功,树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行解二次函数,这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分组复习旧知。

  探索:从二次函数y=x2+4x+3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可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1)如何画图

  (2)顶点、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

  (3)所形成的三角形以及四边形的面积

  (4)对称轴

  从上面的问题导入今天的课题二次函数中的图象与性质。

  (二)新授:

  1、再探索:二次函数y=x2+4x+3图象上找一点,使形成的图形面积与已知图形面积有数量关系。例如:抛物线y=x2+4x+3的顶点为点A,且与x轴交于点B、C;在抛物线上求一点E使SBCE= SABC。

  再探索:在抛物线y=x2+4x+3上找一点F,使BCE与BCD全等。

  再探索:在抛物线y=x2+4x+3上找一点M,使BOM与ABC相似。

  2、让同学讨论:从已知条件如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例如:已知一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是C(2,1)且与x轴交于点A、点B,已知SABC=3,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三)提高练习

  根据我们学校人人皆知的船模特色项目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

  让班级中的上科院小院士来简要介绍学校船模组的情况以及在绘制船模图纸时也常用到抛物线的知识的情况,再出题:船身的龙骨是近似抛物线型,船身的最大长度为48cm,且高度为12cm。求此船龙骨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在解题中的作用。

  (四)让学生讨论小结(略)

  (五)作业布置

  1、在直角坐标平面内,点O为坐标原点,二次函数y=x2+(k—5)x—(k+4)的图象交x轴于点A(x1,0)、B(x2,0)且(x1+1)(x2+1)=—8。

  (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将上述二次函数图象沿x轴向右平移2个单位,设平移后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为C,顶点为P,求 POC的面积。

  2、如图,一个二次函数的图象与直线y= x—1的交点A、B分别在x、y轴上,点C在二次函数图象上,且CBAB,CB=AB,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3、卢浦大桥拱形可以近似看作抛物线的一部分,在大桥截面1:11000的比例图上,跨度AB=5cm,拱高OC=0。9cm,线段DE表示大桥拱内桥长,DE∥AB,如图1,在比例图上,以直线AB为x轴,抛物线的对称轴为y轴,以1cm作为数轴的单位长度,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2。

  (1)求出图2上以这一部分抛物线为图象的函数解析式,写出函数定义域;

  (2)如果DE与AB的距离OM=0。45cm,求卢浦大桥拱内实际桥长(备用数据: ,计算结果精确到1米)

比的应用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课本练习四的第6~10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

  2.培养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找准单位1

  教学难点:依题意正确画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先说出下列各算式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2.指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应把谁看作单位1。

  (1)梨的筐数是苹果的。

  (2)梨的筐数的和苹果的筐数相等。

  (3)白羊只数的等于黑羊的只数。

  (4)白羊的只数相当于黑羊的。

  3.教师给上面的第2题每个小题补充一个已知条件,再要求学生口头提出问题并解答。

  (1)有40筐苹果,梨的筐数是苹果的。()?

  (2)梨的筐数是和苹果的`筐数相等,有40筐。()?

  (3)有40只白羊,白羊的只数的等于黑羊的只数。()?

  (4)白羊的只数相当于黑羊的,有40只黑羊。()?

  二、新授。

  1.出示例3。

  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小新储蓄的是小华的。小新储蓄了多少元?

  (1)指名读题,说也已知条件和问题。

  (2)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

  先画一条线段,表示谁储蓄的钱数?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画线段图。

  再画一条线段,表示谁储蓄的钱数?画多长?根据什么?学生回答:

  根据小华储蓄的钱数是小亮的,把小亮的钱数作为单位1,平均分成6份,再画出与这样的5份同样长的线段。

  然后画一条线段表示谁的钱数?画多长?根据什么?引导回答:

  根据小新储蓄的钱数是小华的,把小华的钱数作为单位1,平均分成3份,再画出与这样的2份同样长的线段。

  教师画:

  (2)分析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说出,从已知条件或从问题分析,说出要求小新储蓄的钱数,必须先求小华储蓄的钱数。因此这是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3)确定每一步的算法,列式计算。

  ①求小华储蓄的钱数怎样想?

  引导学生回答:根据小华储蓄的钱数是小亮的

  把小亮的钱数看作单位1,就是求18的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列式:

  (元)

  ②求小新储蓄的钱数怎样想?

  引导学生回答:根据小新储蓄的钱数是小华的,把小华的钱数看作单位1,就是求15的是多少,所以也用乘法计算。列式:

  (元)

  把上面的分上步算式列成综合算式,该怎样列?

  (元)

  (4)检验,写答语。答:小新储蓄了10元。

  2.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19页下的做一做,先画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独立解答后,进行订正。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确定计算方法的。

  3.小结。

  从上面的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看,与前一节所学的一步应用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怎样判断计算方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今天学的是连续两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要能正确地判断第一步把谁看作单位1,第二步把谁看作单位1。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四的第6、7题。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什么?

  解答这类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关键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四的第8~10题。

  教学反馈:

比的应用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练习八第16-19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过了加减法和乘除法的一步计算应用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应用题。

  二、基本练习

  ⒈口算。

  ⒉列式解答,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1)有5只白兔,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3倍,黑兔有多少只?

  (2)有5只白兔,15只黑兔,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几倍?

  指名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说说是怎样想的?

  提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三、应用题训练

  1.做练习八第16题。

  (1)出示题目。

  (2)引导学生看条件,说说是怎样想的?

  (3)学生在课本上连一连。

  (4)列式计算。

  比较:这两题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什么不同的地方?

  2.练习八第17题。

  (1)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练习。

  集体订正,提问:先求的是什么,再求的是什么?求第二个问题必须先求什么?

  3.练习八第19题。

  让学生先讨论,再全班汇报。

  四、课堂作业。

  练习八第18题。

比的应用数学教案9

  目标

  学习根据图片和算式自编应用题。

  增加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喜欢数学。

  能根据已有经验和范例,知道加减法应用题讲一件事情,说2个数字,问一个问题。

  准备

  农民伯伯、红萝卜和小白兔;

  算式题卡若干;"问号"一个;PPT。

  过程

  一、准备活动 拍手游戏

  T:我来问,你来答,

  5可以分成1和几?(5可以分成1和4)

  5可以分成2和几?(5可以分成2和3)

  5可以分成2+几?(5可以分成2+3)

  二、激趋引入 出题考考你

  T:嗯,小朋友们都很聪明,那老师就要来考考大家了,看看我们大七班的孩子是不是真的很厉害哦。仔细看仔细听。

  1、故事情境1(T边讲边出示教具):

  农民伯伯的菜园里呀,本来有3颗红萝卜,后来又长出了2颗红萝卜,请你帮农民伯伯算一算,现在菜园里一共有几颗红萝卜呢?

  小朋友有没有注意,老师刚刚是怎么提问的?(强调"一共")

  一共有几颗红萝卜呢?

  T提问:

  你怎么知道的?怎么算的'呀? 幼:3+2=5

  你为什么选择加法呢? 幼:因为又长出了2颗,数量变多了,所以用加法。

  老师把这个算式找出来。把3+2=5贴在黑板上。

  2、故事情境2:

  现在菜园里有5个红萝卜,农民伯伯拔起了一颗红萝卜,把它送给了小兔子,请你帮农民伯伯算一算,现在菜园里还剩下几颗红萝卜呢?

  老师刚刚又是怎么提问的?(强调"还剩下")

  还剩下几颗红萝卜呀?

  T提问:

  你又是怎么算的呢?为什么选择减法呢?5-1=4

  为什么选择减法呢? 因为拔起了一颗,送给了小兔子,数量变少了,所以用减法。

  老师把这个算式找出来。把5-1=4 贴在黑板上。

  T总结:

  像刚刚这两个小故事一样,讲一件事情,出现2个数字,最后一定会留一个问题的活动,我们就叫做编应用题,你们都会编应用题了吗?

  三、看图编题

  T:你们都会了嘛?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试试吧!

  1、出示PPT第一张图片,小鸟图

  我们先来看看,图片上都有什么?小鸟,这两只小鸟的姿势,好像是刚飞来的。

比的应用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教科书77页例2。

  教学目的:

  1.学生通过观察、探究、研讨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比较两数差与倍数关系”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并学会分析解答此种应用题,并且进一步巩固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掌握该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会分步列式解答。

  ⒉ 初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 渗透数学来自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分析比较两数差与倍数关系的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找到中间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每学生各准备一条红、黄、紫色纸条。

  教学过程:

  一、 铺垫孕伏

  准备题:商店有红气球8个,花气球的个数是红气球的3倍。花气球有多少个?(学生读题后互相分析,独立解答。)

  解题思路:根据“花气球的个数是红气球的3倍”知道以红气球的.个数为标准,花气球的个数有3个红气球那么多,所以求花气球多少个用乘法计算8×3=24(个)。

  二、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⒈ 教师描述情景

  10月1日是国庆节,商店用三种颜色的气球装点购物大厅,有黄色、红色、花色的。其中黄色的气球有17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

  ⒉ 根据提供的信息,学生编数学问题。可能出现以下问题。

  ⑴商店有黄气球17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花气球多少个?(例2)

  ⑵商店有黄气球17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三种气球一共多少个?(此题以后再研究)

  ……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学习例2。

  (3) 学生读题,读后回答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4) 独立试算,遇到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

  (5) 学生汇报交流,集体研讨辩论,学生可能会用彩色纸条(或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分析

  这道题,也可能用语言叙述。具体的思维过程可能是:

  方法1:根据“商店有黄气球17个”和“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这两个条件就可以求出红气球有17—9=8(个),再根据“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就可以求出花气球有8×3=24(个)。

  方法2:要想求花气球多少个,根据“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就必须知道红气球有多少个,红气球的个数未知,根据”商店有黄气球17个”和“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红气球的个数:17—9=8(个),再求花气球的个数:8×3=24(个)。

  ⑷教师小结:教师边口述题意,边用媒体依次显示线段图,结合线段图重点说明这道题的分析解答方法,并揭示课题。

比的应用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认识分数应用题的特点,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认识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2、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认识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复习引新

  二、教学新课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复习题(见幻灯课件)

  问: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题中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2、做15页复习题

  问: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这里的一个数和分数相乘表示什么意义?

  3、引入新课--学习分数应用题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学生读题

  找条件,想问题,画线段图,想方法

  (2)分析两种不同的方法

  找相同点、不同点以及存在的联系

  (3)巩固练习做17页练一练1

  2、教学例2

  (1)出示例1,学生读题

  找条件、想问题、画线段图

  (2)列式并说说想的过程

  重点指出把谁看作单位1

  3、教学想一想

  (1)读题、思考、画线段图

  问把谁看作单位1

  (2)列式

  (3)问:算式中的3/2是什么分数?

  (4)说明:条件里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可以是假分数,也可以是真分数。

  (5)做练一练2

  4、小结

  问:今天学习的分数应用题都告诉我们哪两个条件,要求的是什么问题?分析数量关系时都是要先确定哪个数量?

  1、说一说下面各题里单位1的量

  (见幻灯课件)

  2、做练习三第1题

  3、做练习三第5题

  问:这三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用什么方法?

  4、作业

  练习三第2~4

  课后感受

  初次接触应用题,学生在说想法上还存在一点问题,常常是明白但不知道该怎么表达。特别是数量关系方面,可加强说想法的练习,形式也可多样些。

比的应用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步应用题(归总)的结构特点和解答方法,能正确迅速地找到中间问题(先求什么).

  2.使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初步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3.训练学生有条理地分析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以旧引新.

  1.请你根据学过的乘除法数量关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提问.

  ①单价×数量=总价

  ②路程÷时间=速度

  ③工作总量÷工效=工时

  学生可能举例:

  ①一个足球50元,3个足球多少元?

  ②我家到姥姥家相距大约120千米,坐汽车行了2小时,这辆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③王师傅用小推车为食堂运菜,每小时运80千克,240千克的菜要几小时运完?

  2.改编:工人们修一条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________?求什么?(求这条路长多少米?)为什么?如果去掉这个问题,改成“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应该如何解答呢?

  此时,学生可能会答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提问:要想知道“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就要先求出什么?(工作总量)根据哪一数量关系求工作总量?

  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尝试探索,学习新知.

  1.(1)出示例5:工人们修一条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

  学生们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教师谈话:通过读题,你想到了那些问题,提出来供同学们思考.

  学生可能提出:

  题目中已知几个条件,它们各是什么?要求什么问题?线段图应该怎么画?

  这道题可以先求什么?(中间问题)为什么?

  求出总数量后,再求什么?为什么?

  经同学们思考(也可以小组讨论),师生共同解决.

  全班重点讨论下面的问题:

  a.线段图怎样画?题中什么数量变了,什么没变?

  使学生明确:为了清楚地反映数量关系,最好画两条线段,两条线段要同样长,表示同一条路(说明工作总量是固定不变的.).

  b.要求几天修完,必须先求什么?为什么?

  [看图分析:可以从条件出发,已知每天修12米(工效),又知道修了10天(工时),就可以求出这条路全长多少米?(工作总量)还可以从最后的问题出发,要求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必须知道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题目里没有给工作总量,所以要先求出工作总量.]

  共同解题,说出解题方法.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12 × 10 = 120(米)

  几天修完?

  120 ÷ 15 = 8(天)

  综合算式: 12 × 10 ÷ 15

  ⑤请学生说一说怎样检验?

  (2)教师提问:如果将第三个条件改成“每天修20米、每天修30米、每天修4 0米”,问题不变,仍求几天修完?应该怎样列式?

  12×10÷20=6(天) 12×10÷30=4(天)

  12×10÷40=3(天)

  (3)教师提问:如果将第三个条件和问题改成“如果要求6天修完,每天应修多少米?”应该怎样解答呢?

  订正:这条路长多少米? 12 × 10 = 120(米).

  每天应修多少米? 120 ÷ 6 = 20(米).

  综合算式:12×10÷6

  全班共同订正,说说你的解题思路,每一步算式的含义.

  (4)教师提问:再将第三个条件改成“要求5天修完、2天修完”,问题不变,仍求每天应修多少米?怎样列式?

  12×10÷5=24(米) 12×10÷2=60(米)

  2.对比质疑,归纳概括.

  教师提问:比较例5、改编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使学生明确:从应用题的结构上看,前两个条件是相同的,给了单一量和数量,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正好互相交换了一下.从解题思路上看,根据前两个条件就可以求出总数(工作总量),总数量是固定不变的(题目中一般在第一句话表示出来).不同的是:总数量÷份数=每份数,总数量÷每份数=份数.

  教师说明:具有以上特点的应用题叫做归总应用题.(出示课题)

  三、巩固练习,发展提高.

  1.独立完成下题.

  ①小华读一本书,每天读12页,6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读9页,几天可以读完?

  ②小华和小刚读同样一本书,小华每天读12页,6天读完,小刚想8天读完,平均每天要读几页?

  订正时说说解题的思路各是什么?

  2.填表:

  解放军列队出操.填出每行人数或行数.(说说解题思路)

  每行人数

  12

  20

  45

  行数

  15

  10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方师傅给食堂运菜.如果用小推车每次运75千克,8次能运完.如果改用平板车运,4次就能运完.平板车每次运多少千克?

  2.招待所新来一批客人.每间住2人,需要15间房.如果每间房住3人,需要几间房?

  板书:

  探究活动

  折纸条游戏

  活动目的

  学生通过手、脑、口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加深对“归总应用题”的认识;锻炼灵活的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素质.

  活动准备

  学生两人一组,每组准备1张较长的彩条,一张表格.

  活动过程

  1.规则:两人一组,甲任意将彩条折成2段(或几段),乙测量出一段彩条的长度并记录,接着两人互换任务,乙将彩条折成不同的段数请甲根据第一次的测量结果猜出现在每段彩条的长度并记录,互相检查(计算)猜对为赢;此为一局;每场游戏可定为4局,赢者一局加10分,输者记0分并送对方10分,最后分高者为胜.

  2.所填表格如下:

比的应用数学教案13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激发兴趣

  1.运算的应用。

  想一想,说一说你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

  预设

  生1:弄清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生2: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生3:确定每一步该怎样计算,列式并算出得数。

  生4:进行检验,写出答语。

  2.你能利用上面的关系去解决实际问题吗?我们一起来尝试一下。

  [板书:计算与应用(2)]

  ⊙回顾与整理

  1.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小华的身高是135厘米,小龙的身高比小华高,小龙的身高是多少米?

  (2)结合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进行分析、解答。(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线段图)

  预设

  生1:

  把小华的身高看作单位“1”,先求出小龙比小华高出多少厘米,再求小龙的身高是多少米。

  135+135×=150(厘米)=1.5(米)

  生2:小龙的身高=小华的身高×小龙相当于小华身高的几分之几。即:

  135×

  =135×

  =150(厘米)

  =1.5(米)

  答:小龙的身高是1.5米。

  2.归纳总结。

  (1)解决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预设

  生:解决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标准量,即单位“1”。

  (2)如何判断用乘法还是用除法解决分数(百分数)问题?

  预设

  生:若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若单位“1”的量未知,用除法或方程计算。

  (3)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关键是什么?

  预设

  生1:特征:已知单位“1”的量和分率(百分率),求与分率(百分率)所对应的实际数量。

  生2:解题关键:准确判断单位“1”的量,找准要求问题所对应的分率(百分率),然后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正确列式。

  (4)分数(百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关键是什么?

  预设

  生1:特征:已知一个数和另一个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一个数”是比较量,“另一个数”是标准量。求分率(百分率),就是求它们的倍数关系。

  生2:解题关键:从问题入手,把谁看作标准量,就把谁看作了单位“1”,谁和单位“1”的量作比较,谁就作被除数。

  (5)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常见题型有哪些?如何解答?

  预设

  生1:求甲是乙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甲是比较量,乙是标准量,甲÷乙。

  生2:求甲比乙多(少)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甲-乙)÷乙[(乙-甲)÷乙]。

  生3:已知甲比乙多(少)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求甲:乙×(1±几分之几)[乙×(1±百分之几)]。

  生4:已知甲比乙多(少)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求乙:甲÷(1±几分之几)[甲÷(1±百分之几)]。

  生5:求百分率,如下:

  北师大, 小学数学

比的应用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环节

  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

  目标达成

  导入新课

  一、目标导学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你能说出是哪两个吗?你能举出例子说说吗?

  2、导入新课(师板书课题)

  3、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本20页例3。)

  (一)自学提纲

  1、例3中都给出了哪些已知条件?求的问题是什么?

  2、你能列出算式吗?

  3、你能很快算出此题的答案吗?你是怎样计算的?与同桌交流。

  4、在此题中,你运用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并告诉学生在看不懂的地方要做上标记)。

  (三)自学检测

  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425+14+18675+168+25

  环节

  三、合作探究

  1、小组互探(把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探究)。

  2、师生互探(师生共同探究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及经小组讨论后还未能解决的问题)

  3、在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四、达标训练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46+()=75+()()+38=()+5924+19=()+()

  a+57=()+()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20+70+30=70+30+20260+450=460+250a+400=400+a

  3、P20做一做1、2

  五、全课总结

比的应用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页的例4~例6,练习二的第1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设未知数时长度单位的使用。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些比例尺不同的地图或本校、本地的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提问: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及化聚方法。

  1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千米=( )米=( )厘米

  2.什么叫做比?

  3.化简下面各比。 12 :8 10厘米:100厘米

  2米:140厘米 3米:15千米 16厘米:90千米

  二、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长大约8米,宽大约6米。)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可能吗?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1.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1)教学例4。

  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上10米的距离。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让学生读题。指名回答:

  “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离。)

  “要我们做什么?”(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知道吗?实际距离也知道吗?各是多少?”继续板书如下: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0厘米 : 10米

  “10厘米和10米的单位相同吗?能直接化简吗?”

  教师说明:这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所以先要把它们化成相同单位,再化简。

  “是把厘米化作米,还是把米化作厘米?为什么?”(因为把米化作厘米后实际距离仍是整数,计算起来比较方便,所以要把米化作厘米。)

  “10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把10米改写成1000厘米。

  “现在单位统一了,是多少比多少,怎样化简?”教师边说边擦掉10和1000后面的单位“厘米”,并加上“ :”,板书成如下形式: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0 : 1000

  请一名同学到黑板前化简这个比,别的同学在练习本上做。集体订正后,教师写出这道题的“答:…”。

  然后说明: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就给它起一个名字叫做“比例尺”。(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有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也可似写成分数形式。(板书:或

  图上距离=比例尺

  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

  教师出示比例尺不同的地图和本地、本校的平面图给学生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最后教师指出: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②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1O厘米:1O米,要把后项的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

  ③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比如,例4中的比例尺通常写成:1:100=

  (2)巩固练习。

  让学生完成第6页的“做一做”。教师可提醒学生注意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化成同级单位。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求出的比例尺的前项是不是“ l”。

  2.教学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师:知道了一幅图的比例尺,我们可以根据图上距离求出实际距离,或者根据实际距离求出图上距离。

  (1)教学例5。

  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告诉了比例尺,又告诉了南京到北京的图上距离,求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

  教师启发:因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要求实际距离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来求。

  “这道题的图上距离是多少?”板书:15

  “实际距离不知道,怎么办?”(用x表示。)在15的下面板书出x,并在它们中间画上分数线。

  “因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相同,所设的x应用什么单位?”(应用厘米。)板书:解:设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比例尺是多少?写成什么形式?”(写成分数形式。)最后板书成下面的形式:

  15= 1

  x6000000

  指定一名学生到前面求X的值,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订正后,回答:

  “现在求出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题目要求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应该怎么办?”板书:90000000厘米=900千米,并写出这道题的答。

  之后,再回忆一下解答过程。

  (2)巩固练习。

  做第7页上的“做一做”。先让学生说出图中的比例尺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再用直尺量出图中河西村与汽车站间的距离,然后计算出实际距离。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是否把实际距离化成了千米。

  (3)教学例6。

  出示例6: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10米,宽9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求什么。(告诉了操场的长和宽的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求长和宽的图上距离。)

  教师:我们先来求长的图上距离。长的图上距离不知道,应设为x。(板书:解:设长应画x厘米。)长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它和图上距离的单位相同吗?怎么办?比例尺是多少?

  然后让学生求x的值,并说出求解过程,教师板书出来。

  “这道题做完了吗?还要求宽的图上距离。宽的图上距离不知道,应用什么未知数来表示呢?因为前面求长的图上距离时,已经用了x,这里就不能再用它来表示宽的图上距离了,要用其它的字母来表示。我们就用y来表示、”板书:设宽应画y厘米。让学生把这道题做完。最后教师写出这道题的答。

  三、练习

  1、比例尺=( ) 实际距离=( ) 图上距离=( )

  2.2.5米=( )厘米 0.00006千米=( )厘米 0.032米=( )厘米 350000厘米=( )千米 3.5千米=( )厘米

  独立完成练习二第1题,并订正。

  完成练习二的第2题、3题。

  第3题,让学生先想想比例尺子表示的意思。1厘米的图上距离相当于100厘米的实际距离。)然后再量出图中所示的宽和高,并计算出实际的宽和高各是多少。集体订正时,要让学生说说计算出的实际的宽和高的单位是什么。

【比的应用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比的应用说课稿07-16

比的应用教案04-17

人教版《比的应用》说课稿04-05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03-16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05-27

《应用》教学反思02-01

《函数的应用》教案08-26

比的应用教案模板04-25

邀请函应用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