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中班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9-28 10:01:52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中班科学教案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华】中班科学教案6篇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 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栗子的特征和用途,发展幼儿的形象思维能力。

  2、 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探索剥栗子的各种方法,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在探索过程中,鼓励幼儿互相协作,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活动准备:

  1、 发动家长利用双休日带孩子上山采栗子,同时鼓励幼儿想出一种或几种剥栗子取果实的方法。

  2、 幼儿自备各种手套、剪刀、小榔头、小刀等。

  3、 栗子食品:糖炒栗子、糖水栗子、煮栗子、栗子烧肉。

  活动过程:

  1、 认识栗子球的名称和外形特征。

  ①观察栗子球的形状、颜色、体会摸上去的感觉。

  ②小结:栗子球市绿绿的、圆圆得,摸一摸刺刺的、毛毛的、很扎手的。

  2、 引导幼儿探索取出栗子果实方法。

  师:这么一个毛毛的、刺刺的、圆溜溜的东西里面到底藏着什么小秘密呢?

  ①先让幼儿猜一猜。

  ②再让幼儿分散操作,利用各种工具取出栗子果实。

  ③最后交流各自选用的方法:

  用剪刀先剪掉刺再慢慢地剪开来。

  用小榔头重重地敲,把外面的刺皮敲掉。

  戴上手套用手用力地掰。

  放在脚底下用力地踩。

  ④小结:因为栗子球外层代词,所以在取果实时要尽量避免用手直接接触那带刺的球,可以戴上手套或用脚帮忙。

  3、 认识栗子的外形特征。

  ①看一看:取出来的栗子的形状、颜色?

  ②问一问:有什么气味?

  ③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④想一想:栗子和栗子球之间的关系?这些粒子像什么?

  ⑤小结:栗子有的是球形、有的是半球形,成熟的.栗子,外面有一层深棕色的硬皮,而不太成熟的栗子这层硬皮变成了绿棕色的软皮。像小皮

  球、像月亮、像刚出升的太阳、像小船等。

  4、 再次引导幼儿探索取出栗子肉的方法。

  师:栗子肉到底藏在哪儿呢?让我们再来动手剥一剥。

  ①你想请谁帮忙?

  ②剥开后你发现了什么?

  幼儿自由操作剥栗子,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剥好的栗子肉。

  ③讨论剥栗子肉的方法:

  请手指帮忙,掰开栗子。

  请小刀帮忙,切开栗子。

  请剪刀帮忙,剪开栗子。

  ④请个别幼儿说说栗子肉的特征。

  ⑤小结:剥开栗子的硬皮外面有一层前棕色的毛茸茸的薄皮包着,里面是黄色的肉。

  5、 品尝栗子,了解粒子的功用。

  启发幼儿谈谈吃过哪些用栗子制成的食品。

  活动结束:品尝栗子食品,知道栗子的多种吃法。

  (糖炒栗子、糖水栗子、煮栗子、栗子烧肉)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及爬行方式,并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

  2. 体验观察探究蜗牛的乐趣,萌发关注、喜爱蜗牛的情感。

  3. 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重、难点:

  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及爬行方式,并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

  活动准备:

  蜗牛视频、关于蜗牛PPT。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你见过蜗牛吗?你见过的蜗牛是什么样的?

  ——谁能把你见过的蜗牛画出来,并告诉我它的身体名称吗?

  ——我们先看个小短片,再来看看这个小朋友画的完不完整。

  二、请幼儿观看视频,了解蜗牛外形特征。

  ——观看完视频,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教师总结:蜗牛背上有一个壳,头上有触角,眼睛长在触角上,身体是软软的,有点透明。

  三、出示PPT《蜗牛》,介绍蜗牛的身体及名称。

  ——关于蜗牛的壳,你有什么发现呢?(蜗牛壳上有旋转的线——螺线)

  ——出示蜗牛壳图片,观察(从蜗牛壳中间的螺线向右顺时针旋转的螺线叫右旋,从蜗牛壳中间的螺线向左逆时针旋转的螺线叫左旋。)

  ——我们再来看看蜗牛的头,它有几对触角?它的眼睛在哪里?——蜗牛的嘴巴在哪里?你知道它喜欢吃什么吗?(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它的嘴大小和针尖差不多,但是却有26000多颗牙齿。在蜗牛的小触角中间往下一点儿的地方有一个小洞,这就是它的嘴巴,里面有一条锯齿状的舌头,科学家们称之为“齿舌”。)

  ——蜗牛是怎样行动的?(蜗牛利用“足腺”分泌粘液,减少摩擦,蠕动腹足移动。)

  四、分享寻找蜗牛的经验,并讨论蜗牛喜欢居住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小朋友,你没有有抓过蜗牛?你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

  ——教师总结:早晨潮湿的树丛中、下雨过后的草丛或墙面、,潮湿的墙角、潮湿的的花盆下都可以找到蜗牛,看来蜗牛待在比较阴暗潮湿的地方。

  ——最近小朋友有见到蜗牛吗?你一般都是在什么季节见到蜗牛的?(蜗牛要冬眠和夏眠)

  ——请幼儿观看视频,了解蜗牛是怎样冬眠、夏眠的。(蜗牛分泌一种黏膜把壳的开口封起来,此膜硬化后便形成一道保护身体躯体的膜,可防止外物侵入。这层硬膜具有轻微的透气性,使蜗牛能够呼吸而生存下去。同时,任何水分都很难经此而散失。)

  活动延伸:

  和孩子们一起寻找夏眠中的蜗牛,用放大镜仔细观察。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观察视频、图片,来了解了蜗牛的外形特征及爬行方式,并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本来本节课打算带孩子们一起用放大镜观察蜗牛,但因为现在是夏季,大部分蜗牛已经夏眠,不好找到了,所以没有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

  改进措施:

  在区角中投放放大镜与小蚂蚁,请幼儿观察放大镜下蚂蚁的样子,并把观察到的蚂蚁画下来。

  小百科:蜗牛并不是生物学上一个分类的名称,一般是指腹足纲的陆生所有种类。一般西方语言中不区分水生的螺类和陆生的蜗牛,汉语中蜗牛只指陆生种类,而广义的蜗牛还包括巨盾蛞蝓。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设计背景

  《认识宽窄》是中班上学期科学领域的教学活动。我通过设计有趣的情景游戏,引导幼儿用目测、比较的方法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认识宽窄、比较宽窄、区分宽窄,从中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目标

  1. 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主动探索,学会表达和交流。

  2. 引导幼儿认识宽窄,在比较中区分宽窄。

  3. 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宽窄的概念

  难点:调宽窄距离

  活动准备

  课件、故事、音乐、纸条、剪刀、图片。

  活动过程

  1. 律动

  2. 用已经学过的长短,大小来引题。

  1) 草地竞赛场上来了很多森林里的小动物,都有谁呢?我们一起看一看。

  2) 比较长短、大小。(如:比较兔子尾巴和小猫的尾巴、大象和老鼠 等)

  3) 出示比较宽窄的图片。

  (小熊和熊猫各拿着自己的围巾,他们比较什么呢?)

  3. 幼儿操作:

  1)小朋友们互相交流比较两个纸围巾。

  2)幼儿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宽窄。

  3)认识宽窄。

  4. 物体比较:

  1) 看图比较宽窄

  2) 实物比较

  5. 用幼儿的小手和跟同伴合作来表示宽窄。

  1) 小朋友们用我们的身体来怎么形容宽窄呢?

  2) 小朋友们找一位朋友,用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来表示宽窄。

  3) 小朋友们互相手牵着手表示一下距离的宽窄。

  6. 音乐游戏:《走遍森林》

  小朋友们,我们一起上森林旅行吧。(跟音乐边跳边走时听教师的口令调节一下宽窄距离。)

  7. 看图听故事《小熊的旅行记》,帮助小熊解决问题。

  1) 小朋友们,小熊遇到了什么困难了呢?(不知道用哪个桥过更安全一些。)

  2) 请小朋友们帮忙。为什么真么想?

  3) 小熊又遇到困难了,请小朋友们帮忙。(碰见后背上面没有房子的蜗牛了,怎么帮这两只蜗牛做房子呢?)

  8. 延伸活动:帮组蜗牛做房子。

  1) 两只不同的蜗牛,给它们做不同的两个房子。

  2) 图片里有宽房子和窄房子,说一说哪个房子是胖蜗牛的?哪个房子是瘦蜗牛的?为什么这么想?

  3) 用剪刀剪下来给两只蜗牛后背上贴上去。

  4) 展示作品。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让瓶子发出声音。

  2、充分体验游戏与在音乐中感受自制乐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制作好的“会唱歌的瓶子宝宝”范例一个(在瓶子内放入一些物品,使之发出声音。)

  2、歌曲《表情歌》音乐磁带,幼儿自己自制好的人手一个画有眼睛、鼻子、嘴巴的瓶子宝宝,各种操作材料(花生、黄豆、米粒、小石块。)

  活动过程:

  一、出示“瓶子宝宝”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1、以瓶子宝宝的口吻引入:

  师:“听说中一班的小朋友很聪明,今天我想跟你们交朋友做游戏,我也很棒哦!听,我还会唱歌呢:小瓶子,真好玩,摇一摇,唱一唱,摇一下,唱一下,摇二下,唱二下,我的本领大不大?”“你们喜欢和我交朋友吗?今天我还邀请来了许多好伙伴呢。”

  2、让幼儿和瓶子宝宝说悄悄话。

  师:请小朋友轻轻地拿1个瓶子宝宝摇一摇,和瓶子宝宝说一句悄悄话吧!

  二、引导幼儿思考。

  1、出示会唱歌的“瓶子宝宝”让幼儿观察。

  2、师:“怎样让你们的瓶子宝宝也唱起歌来呀?”(引导幼儿想象出让“瓶子宝宝”唱歌的方法。)

  三、提供操作材料,鼓励幼儿大胆探索。

  1、简单介绍操作材料。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黄豆、花生、米粒、小石块,小朋友自己也来动动手,想想办法也让你的`瓶子宝宝唱起歌来,好吗?(利用视屏展示仪一一出示材料,让孩子了解材料)

  2、提出操作要求:

  师:待会儿小朋友可以选择一样材料放进瓶子里试一试,盖上盖子,摇一摇,听一听;它唱出来的歌声是怎样的?试好了以后,再换另一样材料试一试,听一听,它们发出来的声音一样吗?哪一种最响亮?

  3、幼儿自由尝试、探索。

  ①提醒幼儿注意倾听装不同材料的瓶子发出的声音。

  ②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四、分享交流操作结果。

  1、感受不同材料发出的不同声音。

  (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尝试瓶子宝宝会唱歌。)

  师: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发现呢?你在瓶子宝宝里面放了哪样材料,它唱出来的声音是怎么样的?(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并摇一摇瓶子宝宝。)

  2、小结:小朋友说得真棒,豆子发出来的声音很脆、很亮、最好听。花生发出来的声音较粗、较沉。米粒发出来的声音沙沙沙,较轻、较小声。小石块发出来的声音咚咚咚,最响。

  3、放《表情歌》音乐,为乐曲伴奏。

  师:现在我们每一个小朋友手上都有一个会唱歌瓶子宝宝,那我们来为歌曲伴奏好不好?

  4、老师和幼儿一起手拿瓶子有节奏地打击为乐曲伴奏。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弹性的基本特性,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

  2、能运用语言描述、归纳探索中的发现,表达探索中的感受。

  3、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初步感受弹簧等家具材料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活动准备

  1、收集有弹性的物品,如:弹簧床、小弹簧、各式橡皮筋、丝袜、弹性衣服、沐浴条、手表带、海绵块等);

  2、其它物品:积木、石头、瓷砖、报纸。

  活动过程

  一、认识材料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

  你们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啊?小结:对了,我们桌上有海绵……

  二、玩材料

  师:现在啊我们小朋友一起来玩一玩桌上的东西,等会请小朋友来说说,告诉大家你玩了什么?玩得时候你发现了什么?

  (1)请小朋友说说你玩的物品叫什么名字?玩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有的东西会变,它们都能变,怎么变的。)

  把小弹簧放在桌子上,用力压它就矮了下去,松开手,它就恢复原来的样子;用手拉橡皮筋,它就变长了,松开手,就会变回原来的样子。

  (2)师:你玩的东西是怎样变的?(变长、变短、变高、变矮、变细,放了又会回到原来的样子)

  (3)师:现在我们再来玩玩、按一按、想想,说出它们为什么会变?(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操作体验,讲出原因,允许有不同,做出不同的解释。)

  师:我们现在换一种来玩一玩,看看你又会发现些什么?

  (4)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玩的皮球、棉垫、松紧带、气球、拉力球、弹簧称等,只要你用力压它、拍它、拉它、吹它,就会变,或者变大了,或者变矮了,或者变长了、变粗了,你一松开手,它就恢复了原来的样子。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它们共同的原因是都有弹性。(让幼儿学说“弹性”)

  师:(教师进行小结)小弹簧真有趣,用力拉或压时,它会变形,但手一松,它又能变回原来的样子,这就是物体的弹性。

  3、寻找弹性朋友(游戏)

  师:“你们的弹性朋友迷路了,找不到家了,你们试一试把他们找出来送回家好吗?”(让幼儿观察座位旁边的篮子里的物品,玩一玩,拉一拉,看看哪些东西有弹性,把他们找出来放在空的篮子里。)

  师: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东西是有弹性的啊?(走的轮胎、皮球、头皮筋、玩的弹皮弓等)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摩擦起电的现象,初步了解什么叫摩擦起电。

  2、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3、对幼儿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进一步锻炼与提高。

  重点:引导幼儿感知摩擦起电的现象,初步了解什么叫摩擦起电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难点:对幼儿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进一步锻炼与提高

  二、活动准备

  1、笔每人一支,碎纸屑,泡沫渣,毛线、羽毛等材料分组准备好。

  三、活动过程

  1、组织教学,谈话导入游戏。

  师:小朋友们快坐好,我们一起来做《手指操》

  师:小朋友们说得可真棒!双手是我们亲密的好朋友,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做许许多多的事情,那么,今天我们就用这对小手好朋友来玩一个好玩的魔术。

  2、幼儿动手操作,了解什么是摩擦起电的现象。

  (1)幼儿操作

  师出示尺子,碎纸屑,让幼儿说它们的名称。

  师:我请一个小朋友试试能不能把纸片吸起来,我请***小朋友。

  教师提出活动要求,让幼儿用尺子把碎纸屑吸起来,幼儿分组活动,要注意及时提醒幼儿千万不要把碎纸屑掉在地上,要做一个爱清洁,讲卫生的好宝宝。

  让幼儿动手操作。幼儿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吸起纸屑的。

  (2)教师示范

  师:刚才大家都开动了小脑筋,可是纸屑没有吸起来呦!别灰心!你们知道吗?老师可是一个有名的魔术师,现在就让我这个大师来给你们变这个魔术吧!

  教师动手实验,让幼儿认真观察。教师边做边说,尺子头发擦呀擦,纸屑纸屑起来吧!吸起来了吗?

  幼儿再次分组做实验,教师巡回了解幼儿实验情况。让实验成功的幼儿到前面演示一下实验过程,并及时表扬。

  再由失败的.幼儿也到前面来演示,教师点名其他幼儿帮助他完成实验并说一下为什么会失败。提醒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要认真观察,这样才是聪明宝宝,并对上前来帮助完成实验的幼儿提出表扬,强调要互相帮助,团结协作。

  (3)第二次分发活动材料(大块厚卡纸,泡沫渣,细羽绒,毛线头,小石子)

  幼儿分组活动,看看摩擦过的尺子除了吸起纸屑,是不是还可以吸起其它东西。

  师:现在请小朋友帮老师填表格,看看老师发给小朋友的东西是不是都能被吸起来,能吸起来的打钩。

  幼儿操作

  3、游戏结束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东西能不能被吸起来。

  教师示范验证结果。

  师:现在请小朋友回家也找一找还有那些东西也可被吸起来。

  四、教材分析

  中班幼儿活泼,好动,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设计了较多的活动,使幼儿在玩中学到科学知识,在授课过程中,我及时对幼儿进行引导,帮助他们了解了什么是摩擦起电的现象,还注意了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注意了及时对幼儿活动结果做出评价,当然其中还存在许多不足,我感觉课堂设计有点过于嗦,课容量有点太满,没有注意到与其他学科适时的渗透,在以后我会努力提升个人素质,促使自己不断的进步。

  五、活动反思

  第一个环节中,请孩子们尝试了用塑料尺子在头发上进行摩擦,虽然之前进行了试验但是在示范过程中还是出现偏差试了好几次,在第一次尝试操作中几乎没有孩子成功,这是我预想到的,但是在第二次尝试中,有孩子提到了很多的建议,但是对于孩子的表现我还是忽视了,没有重视到孩子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整个活动我与孩子间少了很多的沟通交流,所以整堂活动中都是我一个人的“独角戏”到了最后我还是没能把目标实现,“什么叫摩擦起电的概念”还是没有讲清楚,作为我来说,一堂科学活动我自己首先要逻辑清楚,但是由于是第一次尝试,我似乎也荒乱了,导致了整个活动的失败。从这个活动中我明白了,一个活动有一个很好的设计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每个活动前对于每个环节的反思与把握,科学课更需要胸有成竹,这次的失败对于我来说还是有收获的。相信在不断地尝试中能够把每个领域的课上好。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蝌蚪_中班科学教案07-01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8-26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8-25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7-31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8-24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8-27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8-15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8-16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8-08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