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23 10:27:49 教案 我要投稿

(经典)实用的语文教案9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经典)实用的语文教案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教学“朋、观、相、童、雷、香”6个生字,认识“立字旁”理解“观看、相通、儿童、雷雨、香花”等词语的意思。

  2、初步了解两个独体字合成一个合体字的结构方法,并利用这种构字方法帮助识字。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6个生字,理解词语,认识立字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开火车认读

  2、认独生字:月、见、木、目、立、里、雨、田、禾、日。

  二、自学生字。

  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想想词义。

  三、检查自学情况,学习生字。

  1、用卡片检查读音。 抽读、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2、说说你学会了哪个生字,是怎样记住的?

  朋:什么结构,偏旁是什么?谁是你的`朋友?

  观:什么结构,又做偏旁注意什么?

  相:什么结构,木字做偏旁有什么变化?扩词

  童:教学“立字旁”几月几日是儿童节?

  雷:什么结构,“雨”字做偏旁要注意什么?你能用“雷雨”说一句话吗?

  香:什么结构,偏旁是什么?扩词。

  四、复习巩固。

  1、卡片认读。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复习字词,进行巩固练习,听写词语。

  教学过程:

  一、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写出同偏旁的字(作业p1、3)

  二、填一填(课堂作业第1题)

  三、卡片认读生子,在把结构相同的字写在一起。(课堂作业第2题)

  四、抄写词语

  五、读写句子

  (1)读一读两句话。

  (2)打开课堂作业,读拼音写汉字。

  六、听写词语。

语文教案 篇2

  内容预览:

  15.喂--出来 星新一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的主旨和合理想像的写作手法。

  2.锻炼想像能力。

  3.扩大词语掌握范围。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哂(shen3)笑 牟(mou2)取 众目睽(kui2)睽

  棘(ji2)手 铆(mao3钉 贪婪(lan2) 履行(lǚ)

  2.解释下列词语。

  哂笑:讥笑。

  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牟取:谋取名利。

  棘手:形容事情难办,像荆棘刺手。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逍遥法外:指犯了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旧自由自在。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而不断出现。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

  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二、导人

  台风吹倒了一座小庙,庙底下露出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于是,各色人物围着它纷纷表演,它成了人们丢弃废物的垃圾桶……这篇科幻小说充满了神奇的想像,更使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说说文章标题“喂--出来”是什么意思?互相交流看法。

  四、学习课文

  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1.故事真否?

  (否。不会有此一个无底洞。但有生活的真实性。)

  2.围绕的话题是什么?

  (环境保护问题。)

  3.洞是真的无底吗?’ (表面上是无底的,正像我们的世界,表面上是无边无际,实际上是有限的,地球已经不堪重负。)

  4.为什么题目用“喂--出来!”

  (既可以首尾呼应,又表现了无底洞已经溢满。地球已经拥挤。)

  5.洞是比喻什么?

  (人类生存的土地。)

  6.文章中写了几种人?各有什么表现?和生活中的这些人是不是相像?

  (为己名利而忙碌的各种人。)

  7.这几种人你最赞同的是哪个?最想否定的是哪个?

  (不统一答案。)

  8.作者要说的道理是什么?

  (作类比自下而上的世界是有限的,一切破坏环境的`举动,到头来都将危害人类自己。)

  五、探究活动

  1.讨论文章主题。

  这篇小说写得比较通俗,但内涵深刻。有关它的主题,有下边几种意见,你同意哪一种?说说理由。

  (1)提出了人类与自身生存环境的问题。

  (2)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3)阐释了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总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一道理。

  (同意第(3)种看法,文章以科幻小说的形式警示世人正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比如,我们总觉得海洋和大气层是一个可以自我净化的无底洞,所以当我们把废水排向大海,把废气排到大气中时毫无顾忌,虽然在短期内获得了一些效益,但从长远看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2.想一想,在小说结尾,那奇怪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学习展开想像,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续写结尾。

  六、小结

  本文是一篇科幻小说。文章设想地球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无底洞,它可以容纳人类制造的一切垃圾,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城市的天空越来越美好,人们也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无底洞带来的福利。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先前抛进的小石子掉了下来,原来扔下的东西将重新倾泻回人间。显然小说采用了夸张和想像的形式,但现实中我们何尝不是凭着侥幸心理,依赖着这样那样的“无底洞”?

  科学幻想是在现实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想像,因此在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到现实中寻找故事的影子,让他们自己探究作品有什么寓意,又有什么现实的针对性。另外,本文的情节特别是结尾很有特点,是一个循环式的结构,体现了作者“谁制造的祸害,谁去承受”的想法,阅读文章要注意把握。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2、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检查背诵

  "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二、继续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一)学生朗读第七段。

  明确: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指出"责任心"和"趣味"跟"敬业"与"乐业"的关系最为密切:"责任心"就是"敬业"广趣味"就是"乐业"。他认为做事必须具备责任心和善于"从职业中领略出趣味。"一个人对待自己的职业,能够有责任心、有趣味发扬敬业与乐业的精神,专心致志做圆满,就是"人类合理的生活"。结束句"我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用短句,用感叹的语气,充满了对听讲的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感情强烈而真挚。

  (二)学生自读课文8-9段,并思考。

  1、理清作者论证“乐业的重要性”的结构。

  2、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3、文中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1、作者先摆出司空见惯的反面的现象,进行批驳分析,指出人生在世,做任何事情都要淘神费力,与其“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不如寻找出乐趣;然后运用设问句“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为什么呢”,转入论述为什么要乐业,列出了四个理由。

  2、作者主要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3、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三、探讨文章的语言特色

  [过渡]本文是一篇演讲词,语言通俗,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特色。

  1、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例如对孔子的两句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做了生动而饶有趣味的讲解:“孔子……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

  2、语言通俗,如话家常。例如提到百丈禅师的故事时,说“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的不肯吃饭”。

  3、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例如,“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演讲最后,“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更是对听众直接的心灵诉求。

  四、课文小结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

  课文结构层次清晰。开头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下来,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全文旨意。

  本文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

  在语言上,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巧妙结合。

  五、布置作业

  领悟作者的精神旨意,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体验,谈谈自己在学习中感受到的乐趣。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教后反思

  《敬业与乐业》选自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饮冰室汇集》,是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着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问题,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精神旨意。全文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看,学习课文,意在引导学生感受先哲的思想风采,品味哲理,深入思考人生问题,丰富个性内涵。

语文教案 篇4

  一、 教材说明:

  《万里长城》是介绍我国万里长城的说明文,内容比较浅显,条理清晰。全文围绕长城伟大,按总分总的结构,介绍了长城的三个特点:长城的气魄雄伟;长城的建筑年代久远;长城的工程浩大,施工艰难来表现,并由联想到人,写出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二、 教学构思:

  本教案是《万里长城》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是:

  学习课文第二、四、五小节,感受万里长城的雄伟气魄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民族自豪感。

  下面是这堂课的整体构思:

  (一)、课的基调:挖掘课的情感信息,创设情境,感受长城的雄伟英姿和古代人民的伟大,激发民族自豪感。

  这虽然是一篇说明文,但文中多处穿插抒情歌颂长城,赞扬中华民族的不朽精神。而且,在所有华夏儿女的心中,长城是一座永不倒的丰碑。因此,我并没有简单地按一般的说明文的教学方法,,而是挖掘其情感素材,把学生与长城的距离拉得更近,激起学生对长城的无限热爱,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课的模式:以读悟形,以读悟情,以读悟理。

  学生对课文的领悟是否深入,要看学生对课文的钻研是否深入。读是最传统的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本课中,我有层次到运用了多种读的方式,读中理解语句的深刻内涵,读中启迪智慧,懂得道理,读中产生丰富的联想。

  (三)、主题的开掘,体现三层递进:长城伟大——修筑长城的人的伟大——爱我长城,兴我中华。

  学生的理解不可能一步到位,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逐步进入到课的精髓。在这堂课中,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物到人,逐步开掘,实现三个跨度。

  (四) 、注重学生情绪的调动,课堂氛围有起伏。

  教师应该是一堂课中氛围的调节者,以努力创设一个学生最愿意学习的环境。在这节课中,我通过课件的视觉刺激、阅读方式的变换、问题情境的创设、鼓励等,努力使课有起伏,出现情感性的高潮,使学生始终处于愉悦、充实的情绪中。

  (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注重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学生只有真正地动起来,才能获得真知,提高能力。在这节课的设计时,我就特别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量和方式,注重集体学习和个人学习时间的协调,还特别注重研究性学习 在课堂中的渗透。

  三、 教学目标: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感受万里长城的雄伟英姿,解决文中的难点。

  2、指导学生抓住总起句、重点句,利用词语推敲等方法,读懂句子,理解内容,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激发民族自豪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知识 设计意图说明

  一、巩固旧知

  1、 引导学生回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对长城有了哪些了解?

  2、教师谈话:引入新课。

  1、交流上节课学过的知识?

  1、 长城是我国最伟大的建筑物。

  2、长城建筑年代久远。 巩固上节课的知识,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了解长城的兴趣,引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二节,感受“长城气魄雄伟”。

  1、 出示课件。激情引导。

  2、 配乐朗读课文第二节。

  3、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个别学习。

  4、教师引导学生在品读语句中找理解。疑难处适当点拨。

  (1)、倾听学生谈自己的感悟。

  (2)、适时出示课件:反映长城“长、宽、高”|等特点的图片。

  (3)、演示“长城东西贯穿活动线”,辅助学生谈“巨龙”这一比喻的形象、生动和确切。

  (4)、教师可作示范朗读,运用气声体现情不自禁地流露内心的感叹。

  5、教师播放背景音乐。激情:“是啊,了不起的长城,让我们用满怀深情的朗读来赞美长城吧。”(愿意读的站起来。)

  1.看长城风光片。思考: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 听教师朗读,思考:你在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长城的气魄雄伟?

  3 、 学生自学。

  4、 找学习伙伴交流:可交流自学情况,可朗读体现自己的感悟

  5、全班交流。重点句举例: 6、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从东头的鸭绿江边到西头的嘉峪关,高高低低,蜿蜒曲折,全长6500多公里。

  (1)、学生谈自己对长城雄伟气魄的感悟和理解。

  (2)、谈“巨龙”这一比喻运用的巧妙。

  (3)、朗读体会。(个人——集体),注重学生的情感表现情况。)

  7、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该怎样来读这一句话?

  (2)、两组交流:谈自己的处理——现场朗读。

  (3)、学生评价同学、教师的朗读,加深对句子中蕴涵的感情的理解。

  (4)、全体有感情地朗读。

  6、随音乐朗诵课文,表现长城的气魄雄伟。 视觉认识:长城气魄雄伟听觉认识。

  重点语句的感知。

  1、从“巨龙、横卧、崇山峻岭、高高低低、蜿蜒曲折、6500多公里”等词的读悟中感受长城的伟大。

  “啊,确实了不起!”(层层深入)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注重学生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视觉听觉获得感性的冲击,既而在语言中搜寻与感性信息相对的文字,使两者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也充分地使学生各种感官动起来。学生之间具有个别差异,用最擅长的方式与人交流,相互弥补。

  这一环节中,教师特别注重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机结合。学生在交流中,遇到不够深入的,教师鼓励学生反复读,细体会,逐步使句子所含包的深刻内涵和广泛的信息量得以呈现。而教师在其中的“鼓励”、“出示图片”、“演示动画”等,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从内心叹服长城的伟大,使学生的内在智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读——这个环节中,设计了多种“读”的训练方式,改变前面以议为主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师生之间的评价,逐步加深对语句情感的把握和表达。

  情感的激发,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一个关键的动力,教师随着课文内容,采取相应的措施,能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一个小高潮.

  三、学习“课文第四小节”,体会长城雄伟外形的背后,更令人赞叹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1、教师谈话,引入下文:

  举目远眺,崇山峻岭上,长城腾越起伏,呼啸着奔向远方。同学们。此时,你除了由衷地赞叹,你还在想些什么呢?

  2、教师巡回,进行个别指导。

  3、引导学生在自我读悟中,理解词语中包含的深刻内涵。

  (1)、引导学生善于从文字中提炼或在具体的语言中求证。

  (2)、出示长城的横截面图,使学生加深印象。

  (3)、创设问题情境:如果你是古代的能工巧匠,想一想,该怎样将20xx多斤中的大条石运上崇山峻岭呢?

  (4)、参与评价。

  (5)、小结假想,出示课件:古代工匠运输原料的`方法。

  (6)、课件播放《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故事。

  4、课件出示第二节最后一句话,引发学生思考:“啊,确实了不起!”你对这句话有什么新的认识?

  1、 学生谈自己内心最想了解的问题。

  例:长城是怎么修筑而成的呢?……

  2、 指名读第四小节,思考:哪一句话你最有感触?

  3、交流。

  重点句举例:……得用多少巧妙的办法去克服一个个困难,得有多少人为它付出血汗和生命。

  (1)、细读句子,反复琢磨: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谈谈——读读——再谈谈)

  (3)、四人小组讨论。

  (4)、交流——评价。

  (5)、自由朗读,感叹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并深入思考,还有什么更深的理解?

  (6)、听故事后再读句子,谈自己的感受。

  (7)、有感情地这一小节。

  5、学生 深思,交流。

  一个个困难:困难多,运输难,艰苦。*条石多;*山高路险;*机械简单;

  1、巧妙——古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

  2、得用多少人付出血汗和生命:长城是用古代劳动人民的生命累积而成的。

  长城的了不起,不仅仅在于它的气魄雄伟,更在于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血汗、生命、智慧换来的——长城是伟大的,人民更伟大。

  边学边思,边思边学,这使学生研究的意识不断加强.

  课文的内容有时是散在无序的,学生的回答有时也比较散,并且不够深入.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集中、深入地研读,以自主获得更多的信息,也使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真实、具体。“创设问题情境”和“课外知识”的插入,旨在强化获得感悟的实践过程,使学生的领悟是由衷的,自然的,这种超文本的学习,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课文的内容。

  故事激情,激发情感,为阅读奠基。

  这个环节,应该说,是课的又一个高潮,也使学生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学习文章最后一小节。,总结全文。

  1、 此时,如果你站在长城上,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 教师总结。

  3、 出示课件:歌曲《长城长》。

  1、学生交流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

  2、学生怀着满怀的激情朗读课文最后一节。

  3、学生同唱《长城长》。 长城——祖国:“爱我长城,兴我中华”。

  这个环节,使课的主题得到升华。学生的情绪达到最高潮。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一个故事:所有的家长都知道自己孩子的生日,并向他们祝贺。而孩子呢,只有几个知道父母的生日,而没有一个向父母祝贺。通过这么一问,孩子沉默了,经过点拨,他们愿意通过不被父母察觉的方式知道父母的爱。这一转变,是在课堂上,这堂课由兴奋到沉默,又由沉默变得热闹。正是这一沉默,开启了孩子爱父母的心灵之窗,因而叫可贵的'沉默。

  教学目标:

  1、认读三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教育学生有意识的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习如何去关心和爱护别人。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为什么是可贵的沉默。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些什么?

  引导说出须探讨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沉默?为什么又是可贵的沉默?

  二、学生自学

  1、要求:一遍读一边想本课的事发生在那里,是一件什么事,同时在难懂的地方画“?”。

  2、自读课文,完成以上两个问题。

  三、检查读书情况

  1、朗读,每人一段。纠正错误。

  2、读划得词,解决词语难题。

  3、总结事件:课堂上,老师问--------孩子---------不久,家长会-------,我明白------

  四、再读课文

  争取能叙述故事。

  五、作业

  查字典,整理词语意思。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1、读热闹场面(1—9)

  你体会到了什么?看图想象热闹场面。

  2、读(10--16)段,思考:孩子是在什么情况下沉默的?

  看图,体会为什么沉默。

  你有何想法?

  3、读17、18段,齐读

  回答:你明白为什么是可贵的沉默吗?

  二、谈体会

  学了这课,你有何感想?

  三、作业

  写学习体会。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朗读、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本文情节环环相扣、文笔流畅的特点。

  2、学习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理解作者对老师深深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通过生动的.人物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思路】

  以“痛快”为切入点,以“笑”和“静”为立足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了这篇课文,你感受到这是一堂怎样的数学课?

  二、分析王老师形象。

  PPT显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回答格式:采用 (描写方法、修辞),表现了一个 的老师。(1)从同学们的“笑”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

  (2)从同学们的“静”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

  三、PPT显示课文语句:“可惜,从来没有一位同学当面喊我‘王几何’……”

  思考:你认为在与王老师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会当面喊“王几何”吗?

  四、运用语言、心理、神态、动作、外貌等描写方法,描写一位自己熟悉的老师。

  五、课堂小结:

  请注意,我并不是要大家死板地跟我学课文、写作文。我只是想跟大家说明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生活就是语文,动笔即是作文,只要我们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做一个时时刻刻都能被爱感动的人,让爱和欢笑充满我们的生命,这,便是语文!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生长历程理解文章思路整体掌握文章结构。

  2.过程与方法:阅读和重点语句分析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积极态度以和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敬爱。

  教学重点:

  1.梳理再塑生命的历程。

  2.体会并能分析出海伦胜利的因素。

  教学难点:

  体会到海伦对生命的积极态度。

  课前准备:

  搜集并整理海伦和莎莉文老师的有关事迹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20××年春节联欢晚会《千手观音》精彩画面,请同学们谈谈节目幕后的故事。假如让你把这个故事告诉给一个生活在无光、无声的黑暗世界里的人,你打算怎样告诉他?

  (同学讨论)

  同学们会感到很为难,可是在19世纪美国的莎莉文老师就发明了一个奇迹。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这个奇迹。

  二、认识并了解海伦·凯勒和莎莉文老师的事迹

  (1)同学们展示自身收集的资料。

  (2)教师准备资料。

  幻灯片1:海伦·凯勒和莎莉文老师的相片

  幻灯片2:海伦·凯勒一岁的时候,一场重病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随着又丧失了说话能力,然而就在那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竟然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以优秀的成果从大学毕业成为一名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和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把自身的一生都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赢得各国民众的赞扬。1959年联合国曾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

  幻灯片3:

  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

  ──马克·吐温

  三、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1.阅读课文,概括本文记叙的主要事件。

  同学仔细阅读文章后,讨论、概括。

  明确:

  (1)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

  (2)老师让我了解大自然。

  (3)老师引导我理解爱。

  2.迅速浏览课文在文中标划出能体现海伦心理的句子。

  幻灯片4:

  (1)生命原貌:(像大雾中的航船)

  (2)再塑生命的起始:(与莎莉文老师的相识)

  (3)再塑生命的发展:(认识具体事物、了解大自然)

  (4)再塑生命胜利的印证:生命中拥有了(爱)

  四、细节掌握、重点研读

  我静静地在那里坐了许久,不是在想珠子的排列方式,而是在脑海中用新的观念来寻求“爱”的解释。那天,乌云密布,间或有阵阵的细雨,突然间太阳突破云层,发出耀眼的光芒。

  我又问老师:“爱是不是太阳?”

  “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老师回答说。她似乎意识到我仍然是困惑疑惑,于是又用更浅显、但当时我依然无法理解的话解释说:“你摸不到云彩,但你能感觉到雨水。你也知道,在经过一天酷热日晒之后,要是花和大地能得到雨水会是多么高兴呀!爱也是摸不着的,但你却能感到她带来的甜蜜。没有爱,你就不快活,也不想玩了。”

  刹那间,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越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

  同学活动:研读本局部,讨论下列问题:

  1.读选文,掌握文章,结合课外搜集海伦?凯勒的有关资料,讨论:为什么海伦对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

  2.爱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可视可触的事物,可是在生活中我们却处处能感受到它的'存在。课文第三局部师生的回答中,有几个研讨什么爱的句子,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含义,也可以模仿着写几句话。

  五、分析文章主题

  问题1:刚才我们一起见证了胜利的再塑生命的历程,那么同学们现在对“再塑生命”该怎样理解呢?

  明确:原意指“重新获得生命”这里指“海伦的生命被莎莉文老师从无光、无声的黑暗世界里引领出来,重新感受到了光明和希望”。

  小结:海伦最终战胜困难,完成了生命的再生。读了她的故事,同学们你认为一个人要再塑生命需要具备那些因素呢?

  明确:坚强的毅力、旺盛的求知欲、好的老师……

  问题2:从这些因素中,你认为莎莉文老师是怎样的一个老师(结合文中事例回答)?

  六、合作与探究

  莎莉文老师应该教会海伦许多东西,为什么海伦只写了“认识文字、了解大自然、理解爱”三件事呢?

  明确:

  文字是人类沟通的桥梁,是走出黑暗的希望。

  自然是生活的根基

  爱是人类的灵魂

  (根据同学回答适当引导)

  教师总结:回顾生命再塑的过程,海伦以超人的毅力旺盛的求知欲,跨越了生命的一道道沟坎,莎莉文老师用广博而深沉的师爱改变了海伦的生命轨迹。

  拓展1:生活中许多残疾人克服自身残疾刻画出完美的人生,你都知道哪些?

  拓展2:通过这些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本课结束(郑智化《水手》徐徐响起)

  实践作业: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光明有声音的世界里,我们身边有许多需要协助的“人”,让我们用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亲切的问候让世界变得更美丽、更温暖。

  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及空城计得以成功的原因,让学生感受到故事本身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

  分析计策成功施展的原因,理解展示人物之间较量的作用。

  教学思路:

  通过阅读-复述-练习-讨论-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读、思、说、做的能力,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乐趣中感受名著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教学步骤:

  一、复述故事

  昨天我们已经把《空城计》这个故事的情节脉络理清了,也布置大家课后反复朗读,体味故事悬念迭出、扣人心弦的特色,现在就请一位同学给我们再来讲述一下这个故事。

  二、分析人物形象

  我们非常明确,故事的主人公是——孔明、司马懿

  1、孔明

  师:这里有一张图片,大家肯定一眼就能看出他是孔明,因为他有他的衣着、动作、神态 特征,根据课文中描述的应该是——“披鹤氅,戴纶巾”,“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

  很好,大家都注意到孔明这时候是“笑容可掬”,是不是他在施展空城计的时候一直保持这种神态的呢?如果不是,你能找到课文里描写他的几次“笑”吗?你觉得这几种笑态有何不同?你能揣摩他脸上挂着笑,可心里都在想些什么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分析:

  “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

  “笑容可掬”是孔明故作轻松、故作姿态的表现。即使神机妙算,他这时候心里还是有些吃不准,他可能在寻思:“你会上我的当吗?”

  “抚掌而笑”是他觉得如释重负,或许正在庆幸:“你果然中吾计矣!”

  “拍手大笑”则是他发自内心的对司马懿的自豪的嘲笑,“哈哈,到底还是我略胜一筹啊!你真是太傻了呀!”

  问:通过这三笑,我们再来联系整个故事,孔明是个怎样的`人?说的时候应该结合课文,做到有理有据。

  答:足智多谋——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

  处乱不惊、临危不惧——在司马懿兵临西城,众官“尽皆失色”的情况下,孔明却依然在司马懿的大军面前镇定自若,“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神机妙算——料定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一切在他的掌握之中,借司马懿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成功施展。

  2、司马懿

  问:司马懿呢?其实,在空城计之前,孔明与司马懿不止产生过一次交锋,我让同学们回去阅读《三国演义》第95回,了解《空城计》故事背景。现在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这个事情。

  分析:其实就在“空城计”之前,孔明刚刚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故事是这样的: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孔明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反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还乡。孔明闻此消息大喜,即率三十万大军伐魏,一路上斩将略地,势不可挡。曹睿闻之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此时魏将孟达欲谋反,遣人密报孔明,表示愿里应外合,但不慎走漏风声被司马懿部下所杀。司马懿猜透了孔明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断蜀军的粮道,夺取街亭、柳城,后又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才有课文中的这一出好戏。

  可见,司马懿本身并非平庸之辈,他也是个有着深谋远虑的大将之才,只不过他疑心病重(“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认为孔明想暗算他);刚愎自用(骄傲自负,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结果被孔明空城计吓退。)

  3、小结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在这一故事中,罗贯中成功地塑造了孔明这一形象,从正面着重刻画了他的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那么写司马懿有什么作用呢?写他老谋深算也好,狡诈多端也罢,最终还是败给了孔明,就能更加突出孔明的足智多谋,计高一筹,这就是在刻画人物时经常用到的侧面描写的“衬托”手法。

  三、分析“空城计”施展成功的原因

  问:刚才我们分析了两个人物形象,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解答。司马懿既然是以个老谋深算之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或者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此次带兵而来的不是司马懿而是司马昭,孔明的空城计还会成功吗?

  分析: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是因为孔明深深了解司马懿,知道司马懿对自己的了解有限,他只知道孔明平生不曾弄险,自以为深深了解孔明,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知道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另外,孔明知道司马懿刚愎自用,必然不会听从别人的意见,所以在关键时刻,孔明敢于“弄险”,并且一举成功。

  《红楼梦》有诗云“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空城计”正是应证了这种有趣的现象。《三十六计》是这么解释空城计的:“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空城计是三十六计之败战计之一,连孔明都承认此乃“不得已而用之”,属无奈之举,然而最终得以成功施展,除了孔明的胆量和气魄,也在于计策本身的“奇”字之上。

  四、欣赏合作小组改编的课本剧

  五、欣赏京剧《空城计》片段,替司马懿写一段唱词回应孔明。(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进行。)

  六、布置作业

  1、找一找诸葛亮还有什么光辉战绩

  2、《每课一练》

  3、预习新课

  七、板书设计(幻灯片)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同音词,知道同音词音同意不同。

  2、让学生了解语气词在句中的作用,并能读出不同语气。

  3、引导学生体会引用名言能使富有文采,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4、采用故事会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敢于交流,努力使自己的语言富有感染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认一认”

  1、自由读生字“栗”,读准字音。

  2、自由朗读词语,注意把音读准。

  3、自己观察,比较每一组词语,看看有什么发现。

  4、全班交流自己的发现。

  5、多种形式朗读,积累词语。

  6、拓展。除了书上列举的词语,还有哪些同音词?师生共同补充。

  二、学习“读一读”

  1、自由读句子,想象一下:

  一个孩子在说这些话时,分别会是什么神情、什么动作?

  2、指名读句子,说说读的时候想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指导读出不同语气。

  3、多种形式读句子。

  三、学习“写一写,背一背”

  1、学生自由朗读名言,想一想:这些名言和什么有关?

  2、谈谈你读后的体会。

  3、请学生仔细描红这两句名言,要求把字写端正、美观。

  4、学生课后搜集有关智慧的名言。

  四、学习成语故事。

  1、自由朗读,读通短文。

  2、多种形式读,交流读懂了什么?

  3、你想对这个人说点什么?

  4、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找找其他的成语故事来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学习“探究与发现”

  1、自由读书上的句子。

  2、把句中引用的名言去掉再读一读,比较前后两句的不同。

  3、全班交流引用名言在文中的作用。

  4、尝试引用名言说一段话,全班交流,集体评议:哪些同学引用得好,好在哪儿?

  二、口语交际

  (一)看图激趣,提出要求。

  1、指导看图,这几个小朋友在讲什么?

  2、同学们,平常在生活中你们一定听过很多故事吧,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

  3、学生交流,倾听。

  (二)创设情景,进行口语交际

  1、我们来举办一个故事会好吗?把你听过的最有趣的故事来讲一讲。

  2、学生相互交流,说故事。听的学生要听的'认真,能谈出自己听后的感受。

  3、教师巡视,适时鼓励。

  4、评一评谁的故事最精彩?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三、综合性学习:

  (一)展示资料,交流字谜

  1、学生课前搜集字谜,小组互相交流自己搜集的字谜。

  2、小组对抗赛:猜一猜有趣的字谜。

  3、教师组织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字谜是有规律可循的,让学生交流编字谜的方法。

  (二)学生可把所有的字谜搜集起来,编一本小集子,发动全班为谜语集设计封面及书名。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园地教案04-11

语文下册教案01-31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

语文小学教案01-03

语文优秀教案02-04

语文《风筝》教案11-23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母鸡教案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