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31 07:58:20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汇总[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教案汇总[10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真丝织物与蚕丝的关系。

  2、知道抽丝的简单步骤,学习抽丝的基本方法,探索一根丝的长度。

  3、知道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及对人类的贡献。

  【活动准备】

  1、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蚕茧,一杯热水,小苏打,小竹条,几种绕丝的工具:纸筒、缠线板等。

  2、有关养蚕知识、抽丝录像、真丝织物图片(课件)

  3、丝巾一条,几种绕丝的工具。

  4、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了解蚕丝的作用

  1、出示丝巾后观看真丝织物图片

  说说这条“丝巾”是什么材料做的?(幼儿猜想)

  2、教师总结

  这条丝巾是这种叫蚕丝的材料纺织而成的(出示蚕丝)

  蚕丝是一种优质的.纺织原料。

  3、蚕丝还可以做什么呢?

  (1)幼儿猜想后观看真丝织物图片

  (2)幼儿再次回答:蚕丝可以做领带、衣服、被子等。

  二、交流讨论蚕丝的来历

  1、谁知道蚕丝怎么来的?

  幼儿回忆已有认识:蚕丝是蚕吐出来的。(蚕茧只是蚕蛹的保护体)

  2、观看有关养蚕图片

  3、教师总结

  三、抽丝活动

  1、观看录像,初步了解抽丝方法

  (1)想一想人们是怎么把蚕丝从蚕茧内抽出来呢?

  (幼儿猜想抽丝的方法并实践)

  (2)小朋友讲了许多蚕丝从蚕茧内抽出来的方法,蚕茧究竟是怎么变成我们所需要的蚕丝的呢?(观看录像)

  (3)请幼儿说出蚕丝从蚕茧内抽出来的具体方法。

  教师总结:

  蚕丝从蚕茧内抽出来的具体方法,

  摘乱丝——制溶液——浸泡——挑丝头——抽丝。

  我们把对蚕茧进行处理变成丝这个过程就是抽丝的过程。

  2、指导幼儿抽丝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当一回抽丝工人,我们来抽丝。

  具体方法:我们一边看录像,一边学习每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方法。

  (1)摘乱丝(看录像)

  提问:现在谁来做个小老师,向大家介绍怎样摘乱丝?

  (个别幼儿操作)。

  (2)制溶液:是将小苏打浸泡在热水里。

  这个溶液是小苏打溶液。

  这个溶液内小苏打的含量不同、溶液温度高低都将影响蚕茧抽丝效果。

  由于温度比较高,所以热水就由老师来倒。等会在操作中我们必须要注意安全,别被烫伤了。

  (3)浸泡:

  让蚕茧浸泡在热水里充分浸泡,为了充分浸泡可用筷子把蚕茧压入水中(出示图片),直到蚕茧表面有一些绒毛出现为止。

  浸泡时间大概为1分钟。

  (4)挑丝头抽丝:

  师:当我们挑丝时发现有好多条蚕丝一起粘在上,此时,就需要我们把蚕丝进行整理,并找到丝头。

  (5)有什么好的方法?

  幼儿自由发表抽丝挑丝头的方法,并作好记录(用表1)

  请看整理蚕丝的录像。

  3、幼儿示范抽丝

  学会找丝头抽丝了吗?老师这里刚好还有一个浸泡好的蚕茧,谁来试试找出丝头,请幼儿来做。

  4、指导缠绕

  当我们找到丝头以后,我们要将丝线粘在绕丝的工具接着开始缠绕。

  (幼儿说一说自己猜想缠绕工具,并作记录。用表2)

  5、幼儿小组抽丝活动

  (1)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抽丝吧,但老师有一个几个要求:

  比一比哪个小组抽的好、抽的长;

  安静操作,当音乐响起活动停止;并在音乐声中整理材料。

  (2)幼儿操作,并做记录,教师指导操作方法。

  四、交流各小组绕丝工具与挑丝的方法,知道几种缠绕工具的好处与坏处。

  1、大家都把丝抽了出来了,但是大家缠绕用的工具不一样,请每个小组介绍本小组的工具,

  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幼儿讨论原因)调整自己的记录。

  2、请每个小组介绍挑丝的方法,哪种方法最好,并调整记录。

  3、教师总结

  我们的抽丝还真得离不开耐心、细致。蚕丝是最长的天然动物性蛋白纤维,

  是高级的纺织原料,被称为“纤维皇后”。一般的蚕茧长度都在1000—3000米之间往往要用很多的时间才能抽完。

  古代人们为了解决抽丝时间长的难题,他们创造了各种抽丝机器。

科学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1、能够说出几种常见水果的名称,了解其颜色、味道等特征。

  2、在活动中幼儿能大胆操作,并能用语言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3、激发幼儿爱吃水果的情感,体验同伴交流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几种常见水果若干、神秘纸盒一个、画有水果轮廓的作业纸若干、水彩笔若干。幼儿有对水果的认识经验。

  2、经验准备:幼儿对水果有一定的经验(认识几种常见水果)。

  三、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几种常见水果的外形特征

  谈话导入活动。今天沈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些水果宝宝,小朋友们看看是谁呀?

  (1)依次出示苹果、香蕉、桔子、梨,我们向它们问个好吧?

  引导幼儿说出完整的句子,“你好苹果、香蕉、桔子、梨宝宝!”

  (2)让幼儿数一数有几种水果。

  (3)认识水果的颜色及形状。

  它们是什么颜色的?它们是什么形状的?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充分发言。

  2、鼓励幼儿练习剥香蕉、桔子皮等,并品尝多种美味的水果。

  (1)说说水果的吃法。

  这些水果怎么吃?

  香蕉、桔子要剥皮以后才能吃;苹果,梨要洗净或去皮之后才能吃。

  (2)幼儿自己动手剥香

  蕉、桔子并品尝多种美味水果。

  (3)鼓励幼儿说一说自己品尝了什么水果?是什么味道的?

  苹果:酸酸的'、甜甜的;香蕉:甜甜的;桔子:酸酸的;梨:甜甜的、脆脆的。

  (4)教育幼儿多吃水果身体棒。

  水果里面有丰富的营养,含有多种维生素,多吃水果不感冒,可以使我们的身体更强壮。

  (5)教育幼儿不乱扔果皮,果核。

  引导语:我们吃剩的果皮、果核应该怎么办?

  4、游戏:摸水果

  引导语:老师这里有一个水果盒,里面装着小朋友喜欢吃的水果,待会儿老师请小朋友

  上来摸一摸,如果你猜出了你所摸的水果,老师就把这个水果送给你。

  5、给水果宝宝穿衣服。

  果园里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所有的水果宝宝都没有了颜色。

  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小朋友最愿意帮助别人了,现在我们帮水果宝宝穿上衣服,好不好? 请幼儿给画好轮廓的水果涂色。教师从旁指导,指导幼儿在轮廓内涂色等。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1 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物体有棱角(滚动不顺畅)的特征。

  2 感受玩玩找找的乐趣。

  教学准备:教具:大摸袋1个 大立体积木5个 “找朋友”音乐磁带 录音机 教室里各种物品的投放

  幼儿材料:小摸袋 立体积木5个/人手一份

  教学过程:一 引入活动

  音乐游戏“找朋友”导入

  二 帮助“咯噔噔”

  1、放音乐。

  师: 听,谁在哭呀? 教师告诉幼儿(原来是咯蹬蹬)

  2、咯蹬蹬为什么哭呀?(放录音)(小朋友都找到了好朋友,可是我还没有找到好朋友,怎么办呀?)

  3、师:咯噔蹬说了什么呀? 那他的好朋友是什么样的呢?

  幼儿自由的说

  4、出示大摸袋 。请个别幼儿上来摸出一个咯噔蹬的好朋友。

  师:这是他的好朋友吗?为什么?(幼儿回答)

  教师小结:原来这些有角的物体都是咯噔噔的好朋友。它们也叫“咯噔嶝”。

  5、幼儿自己操作。

  师:宝宝在自己的小口袋里也来找找“咯噔噔”的朋友。说一说找到的为什么是咯噔噔的朋友?

  三 “咯噔嶝”找朋友

  1、在教室里找咯噔噔的朋友。

  师:小口袋里有咯噔噔的朋友,宝宝看看我们的教室里有没有它的朋友?找到了就和它玩一玩。

  2、幼儿自由摆弄寻找“咯噔噔”的朋友。

  师:宝宝可以把找到的东西拿起来,在地上滚一滚、玩一玩。说说这是“咕噜噜”还是“咯噔噔”?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观察幼儿操作,给予个别指导。)

  3、结束:将找到的“咯噔噔”的朋友送回家。

  自评:此活动在前两次游戏的.基础上加大了难度,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了有棱角物体的特性。

  活动开始的音乐游戏,积极的调动了幼儿的情绪,让幼儿感受到了有好朋友的快乐。接下来的哭泣声,引起了幼儿的好奇和关注,从而产生了要帮助“咯噔噔”找朋友的愿望。

  整个活动层层递进,从开始集体为“咯噔噔”找朋友,再每个幼儿自己帮助“咯噔噔”找朋友,一直到在教室中为“咯噔噔”找到更多各种各样的朋友,由集体到个别、由立体积木到各种实物,在游戏的设置上注重了由易到难的顺序。活动中,幼儿兴趣很高,较好的掌握了物体有棱角(滚动不顺畅)的特征。

科学教案 篇4

  目标:

  1、初步了解花生的生长过程及结构特征,探索剥花生的方法。

  2、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3、体验亲自动手操作的乐趣。

  准备:ppt、花生若干、小碗人手一个、各种积木、小锤子。

  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另一老师拿来礼盒)边接礼盒边说:“哦对了,今天早晨小松鼠给我们送来了一份“礼物”(出示礼盒),会是什么呢?让我们一看吧(打开),哇,原来是花生米。真香呀!你们想尝尝吗?好吃吗?这么好吃的花生米,小松鼠是从哪里找来的呢?听完故事你们就知道了。

  二、讲述故事,感知花生的生长过程。

  1、(边讲故事边放ppt)小松鼠在地里种了一大片花生,一段时间过去了,花生长出了绿绿的叶子,又过了一段时间,花生开出了黄黄的小花,小松鼠看见了高兴地连忙跑回家问妈妈说:“妈妈妈妈,我种的花生开花啦!再过一段时间,”它就能结出花生来了对吗?妈妈听了也很开心笑着说:“对对对”。又过了一段时间小松鼠来到地里准备摘花生,可是他找来找去却怎么找也找不到花生,小松鼠好伤心,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时候妈妈来了,看到小松鼠伤心的样子笑着说:“傻孩子,花生果是长在地底下的,你光用眼睛找,不动手挖一挖怎么能找到花生呢?于是小松鼠和妈妈一起动手,把成熟的花生全部从地里拔了出来,看着许许多多的花生小松鼠开心的笑了。

  2、师:故事听完了,现在我们知道了,刚才小松鼠送来的花生米原来它是小松鼠自己种出来的可是刚才小松鼠很伤心,是为了什么呢?(幼儿回答)师:小松鼠因为找不到花生所以很伤心,其实花生的果实是长在地底下的,小朋友你们知道了吗?

  三、了解花生的外形特征

  (1)师:小松鼠在地里收到了好多花生,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ppt)师:这就是小松鼠从地里收来的花生,哎?刚才我们吃的花生米在哪儿呢?

  (2)继续(ppt)师:“哦!拨开花生壳,我们就找到了花生米。哎?为什么有的花生米是红的而有的`却是白白的呢?(幼儿回答)(剥掉红红的衣服,白白的花生仁就出来了。)

  :原来呀,花生外面有一层硬硬地、厚厚的“壳”,拨开花生壳,里面住着红红的花生米,脱掉红红的花生衣,白白的花生仁就露出了。(师:边边示范剥花生)

  四、探索剥花生的方法

  1、师:刚才我们尝到了小松鼠剥好的香香的花生米,想不想再来吃一点呢?

  2、提出要求:

  (1)请你们自己来剥花生。

  (2)如果有的宝宝拨不开可以请箩筐里的工具帮帮忙。

  (3)剥下来的花生壳放在箩筐里,花生米放在小碗里

  3、提问:你是怎么剥花生的?(引导小朋友自己说出方法,并做示范。)

  :我们小朋友都很能干,有一些力气大的直接用手就把花生壳打开了,有的用工具敲了几下也把花生壳打开了,我们每个宝宝都剥出了花生米。花生米的营养可好啦!它含有丰富的钙质可以帮助我们小朋友让身体长高,还能促进小朋友的大脑发育变的越来越聪明,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尝一尝自己剥的花生米吧!

  对了,后面的客人老师看着我们吃的那么香也想尝尝呢!给客人老师分享花生米。(结束)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数字、符号记录花生的数量。

  2.尝试有计划、有条理地进行多次剥花生、做记录的活动。

  3.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花生果每人一盘(10粒左右,花生仁的数量为1—3不等)。

  2.每组两盒彩笔、两只空盆,幼儿活动材料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 猜猜花生有几颗。

  ——观察盘中的花生,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可比较花生的大小、长度、外形)、

  ——你能猜对每颗花生里有几颗花生仁吗?、

  ——选一颗花生果,先猜猜里面的果数,再剥开看看自己对了吗?

  2. 讨论记录的方法。

  ——想一想怎样才能记清楚第一颗花生果里有几颗花生仁?第二颗,第三颗呢?——怎样记录?是剥完了一起记录,还是剥一次记录一次?

  3. 记记花生的颗数。

  ——幼儿把花生果剥开,数数里面有几颗花生仁并记录在幼儿活动材料上。

  ——注意观察每个幼儿剥与记的方法与步骤,了解幼儿解决问题的策略。

  ——引导先完成的幼儿观察自己的记录单,找找花生果里花生仁数量相同的记录有几次。

  4. 交流分享。

  ——带领幼儿互相观察记录的结果。

  ——请个别幼儿说出自己记录的数字或符号表示什么意思。

  ——品尝自己剥的花生。

  活动建议

  1. 鼓励幼儿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记录,并用清楚的语言表达记录结果。

  2. 可在区域活动中将花生外壳涂上七彩色,拼搭成好看的“七彩项链”、“七彩小路”等。

  活动反思:

  导入新课时,我选入了一个生动、有趣的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个百胖子,学生兴趣高涨,热情第齐答出了谜底。通过导入激发了学生兴趣,学生从这个谜语中思考花生的特点,潜移默化第引导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回答出谜底以后,我及时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交代这节作文课的目的和要求,这节作文课以记叙剥花生活动为目的,要求学生通过剥花生的三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团结协作和准确表达能力。学会记叙活动类作文。

  活动开始前,学生观察活动中的物品——花生的外形。用准确、生动的词语形容。学生们仔细观察后各抒己见,从颜色、形状、大小、外壳的纹理等特点入手,准确、生动地说出了花生的外形。为写作文时积累了丰富的词句。

  活动开始时,活动第一个环节——双手剥花生。我先提出活动要求,从生活中常见的活动双手剥花生入手,注意双手的.配合,看清晰两只手是怎样剥花生壳的?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常做这类活动,感觉很熟悉、轻松、气氛活跃,许多学生仔细地观察了剥花生过程中同学们的方法,神态、动作等。当我请同学上台演示时,台上的同学语言组织得很好,每一个动作分解得很到位。而台下的同学听得认真,并积极参与到补充讨论中来,学生只见互相补充,将双手剥花生的过程更加准确、生动地叙述出来,我也在黑板上将重点的动词摘录出来,为学生写作文积累材料。

  活动第二个环节——单手剥花生,我提出要求后,重点强调剥花生的过程只能利用一只手。学生和第一个环节对比,马上发现了两个环节的不同之处,学生更加兴趣盎然,学生剥花生的方法多种多样,学生之间互相借鉴,气氛热烈,在展示环节中,台上、台下讨论更加热烈,学生总结出的词句更加丰富,又许多学生甚至能通过活动联想到现实生活,抒发自己的意见。

  活动第三个环节——不用手剥花生,同样是先提出活动要求,学生开始感到新奇,不用手课怎样剥呢?学生之间先自己想办法试验,也又写学生观察别人,总结经验后再试,各种各样的方法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学生们各显神通,都想把自己的方法展示给别人观看,学生们边展示边准确、生动的讲述,当然,别的同学也不断地提示和补充。学生们的兴趣特别浓厚。当时还有很多同学联系生活谈了自己的感受。

  通过三个环节,使简单的活动更加层次清晰、有条理,学生记叙时也更能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学生边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边总结概括作文内容,气氛轻松、自然。学生自己参加了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开放性。学生之间互评互议、总结概括,学生觉得这堂作文课又内容写,想写,也写得好。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总目标:

  1、关注自己的身体,激发幼儿探究自己身体的兴趣。

  2、感受和体验五官的外形特征、结构和主要功能,发展感知能力。

  3、能积极运用感官感知周围的世界,懂得保护自己的五官。

  《我的耳朵灵》

  活动目标: 1、感知日常生活中各种不同的声音,尝试分辨一些不同的声音。

  2、知道耳朵可以听声音,要保护好耳朵。

  3、发展幼儿认真倾听的能力和辨别能力。

  活动准备: 1、录音机、磁带,铃铛、铃鼓、盘子、钟等能发出声音的物品。

  2、教学挂图(大自然的背景图、流水、刮风、雷雨、鸟鸣等)。

  指导要点: 1、游戏:耳朵耳朵听一听。

  教师和幼儿边摸耳朵边念儿歌:“耳朵耳朵快醒来,听听我是谁?”念完儿歌,教师播放事先录好的幼儿熟悉的声音(如:汽车、摩托车的喇叭声、自行车的铃铛声,常见小动物的叫声,人的笑声、哭声等等,或在桌子底下敲击幼儿熟悉的能发出声音的物品),让幼儿猜猜是谁或什么物品发出的声音。

  待幼儿熟悉游戏后,教师可增加游戏的难度。这时,教师可请幼儿闭上眼睛并变换发声的位置,让幼儿说说声音来源的方向。

  2、教师与幼儿讨论耳朵的用途:你是怎么发现周围的声音?耳朵有什么用呢?

  3、出示大自然的背景图,依次播放自然界中的各种声响(流水声、刮风声、雷雨声、鸟鸣声等),请幼儿根据磁带所播放的声音选择相应的图片贴到适当的位置。 4、讨论:在我们生活中你还听过哪些声音?并请幼儿模仿出这种声音。

  5、讨论:怎样保护耳朵。

  (1)请幼儿说说没有耳朵会怎样?

  (2)请幼儿捂上耳朵,教师轻声说话,引导幼儿感知听不见的不方便。

  (3)说说怎样保护耳朵?(不要对着耳朵大声说话,不要让水流进耳朵或留在耳朵里等)

  活动延伸: 让幼儿寻找生活中能发出声音的各种不同事物或现象的图片、实物,将它们展示在科学区中,说说或演示它们发出的声音。

  《我的眼睛亮》

  活动目标: 在游戏中了解有关眼睛的常识,知道眼睛的主要功能。

  活动准备: 1、教室中幼儿常见的物品3—5件,如玩具、彩笔、积木、剪刀等。

  2、大块的布一块,桌子。

  3、镜子、手帕、玩具水果、果篮若干等。

  指导要点: 1、教师出示幼儿熟悉的物品,让幼儿说说这些物品的名称。

  2、游戏:变魔术。

  (1)请幼儿先看清楚桌上的物品,然后教师用布将桌上的物品盖住。

  (2)请幼儿闭上眼睛,教师将布覆盖住的物品之一抽出藏起,再请幼儿睁开眼睛,并将布缓缓打开。

  (3)请幼儿说说桌上少了什么物品。

  (4)待幼儿熟悉游戏规则后,可以增加或减少布内物品的数量再请幼儿猜;也可以请有兴趣的幼儿轮流上台担任“魔术师”。

  (5)请幼儿说说是怎么知道桌上少了或增加的物品。

  3、让幼儿拿镜子照照自己的眼睛和看看同伴的眼睛,说说眼睛是什么样子的。

  4、游戏:运水果。

  (1)请两位幼儿,其中一位幼儿用手帕(或眼罩)蒙住眼睛,使眼睛看不见,然后再请这两位幼儿到“果园”将两篮水果运回来。

  3、小塑料瓶(药瓶、胶卷底片盒等)若干,并在瓶盖上挖一个小孔。

  4、流“鼻血”的娃娃一个,手帕等。

  指导要点: 1、展示搜集来的有气味的物品,由搜集者介绍该物品,并请大家闻一闻。

  2、游戏:神秘箱。

  教师事先将前面展示的有气味的'物品逐一放进神秘箱,让幼儿用鼻子在神秘箱的小孔处闻一闻,猜测箱内藏的是什么东西,最后教师打开神秘箱,与幼儿共同验证。

  3、与幼儿一起讨论鼻子的用途,知道鼻子可以闻气味。并引导幼儿回忆:爸爸的鼻子平时是用来干什么的?妈妈平时用鼻子做些什么?还有爷爷、奶奶的……

  4、游戏:找相同。

  教师出示装有不同气味物品的瓶子,让幼儿将瓶子拿起来闻一闻,并把具有相同味道的罐子放在一起,并说说是什么物品的气味。游戏几次后,教师可适当增加装相同气味物品瓶子的组数,再按上述方式分组进行游戏。

  5、与幼儿一起讨论怎样保护鼻子。

  (1)教师出示一个流着“鼻血”的娃娃,教师提问:娃娃怎么了?娃娃的鼻子怎么会流血的?教育幼儿不能用手挖鼻孔,鼻涕流出来时,要用手帕来擦。

  (2)请幼儿当“小老师”,教娃娃正确的擦鼻涕的方法。

  《小嘴尝一尝》

  活动目标: 1、通过味觉体验,使幼儿知道舌头可以感觉各种不同的味道。

  2、品尝酸、甜、苦、辣、咸的不同味道。

  活动准备: 1、装有5种不用味道的水(如:柠檬水或醋、糖水、苦瓜汁、盐水、姜茶等)若干组,筷子或吸管(超过幼儿数)。

  2、《教育挂图》(画有不同表情人物的脸谱

  指导要点: 1、教师讲述《酸甜苦辣咸》的故事(见小小资料库)。

  2、邀请幼儿当“大厨师”,试着找一找桌上酸、甜、苦、辣、咸5个小朋友躲在哪里。

  3、让幼儿自由选择一个水杯,用筷子(或吸管)蘸一蘸水杯里的水,尝尝它们是什么味道的,并说说自己喜欢哪种味道。

  4、请幼儿根据自己对味道的感受,在挂图上把与味道相应的表情连线。

  5、说说舌头对人们的帮助。

  活动延伸:

  请家长协助创造条件,让幼儿在家里当“大厨师”,自己动手拌凉菜。注意:在动手之前应让幼儿认识各种调味品,并提醒幼儿想一想自己要拌出什么口味的凉菜后再动手。

  《我的五官》

  活动目标: 1、在感知活动中发现五官,知道五官的名称。

  2、观察五官的相对位置和外形特征,初步了解保护五官的一般常识。3、能大胆地用语言向老师或同伴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残缺五官的脸谱若干、相应的五官,人手一面镜子。

  2、幼儿学习包第 页(脸谱及五官拼图)。

  ※指导要点: 1、让幼儿拿镜子照自己的脸,看清自己脸上的器官,说说看到了什么,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2、看一看自己身边小朋友的五官长在脸上的什么位置,和自己五官的位置一样吗?

  3、教师小结: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眼睛,两只耳朵,一个嘴巴,一个鼻子;眼睛里有眼珠子,嘴巴里有牙齿和舌头。

  4、游戏:我说你做。

  教师说出一个五官的名称,请幼儿迅速、正确地用手指出。

  5、游戏:看五官。教师出示五官残缺病人的脸谱底版及五官的有关材料,请幼儿当“医生”,为五官残缺病人看病:看看这些病人少了什么五官,少了这些五官会给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并帮助病人找到相应的五官粘贴在脸谱的相应部位。

  6、与幼儿讨论五官的用途和保护方法。

  7、智力游戏:摆五官。

  提供脸谱及五官拼图,让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自由操作,尝试摆五官,并说说五官的名称及五官对人的帮助。

  活动延伸: 让幼儿照镜子作出各种表情,观察:当作出各种表情时五官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尝试动手粘贴带有各种表情的脸谱。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交流收集到的植物资料按问题进行讨论。

  2.引导学生观察叶的蒸腾实验。

  3.能概括植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重点:做植物蒸腾实验,能解释实验中的现象,了解叶的蒸腾作用。

  教学难点:概括植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准备:

  一盆植物。

  一个透明的大塑料袋。

  教师为学生准备一些如少儿植物图册一类的书,课前通知学生带这类书。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上节课前大家收集了我们身边各种各样的植物,以及植物的有关资料,让我们这节课继续研究植物。”

  二、探究内容:

  1. 交流。

  (1) 汇集学生带来的'各种植物、植物书、有关植物的资料,把学生所说的各种植物的名称一一列在黑板上。

  (2) 把有关书籍分配到各小组供学生研究和查阅。

  2. 分组活动。

  (1) 阅读教材中所列的凤仙花的五个特征。

  (2) 分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方面观察植物和查阅资料,回答:

  生长发育过程(注意引导学生要涉及植物的变化,植物有生长的阶段,也有死亡的阶段)。

  繁殖后代。

  身体构造。

  生长环境。

  运动与反应。

  (注意要求学生列举与凤仙花相同和不同的植物,达到了解植物多样性和具有共同特点目的。)

  3. 了解叶的蒸腾作用。

  (1) 做实验,解释实验中的现象。

  (2) “别的植物也是这样吗?”——推广到所有的植物。

  (3) 说说植物的蒸腾作用对气候、对其他生物和对人有什么作用。

  4. 讨论逼供内写出植物的共同特点。

  (1) 师:“你能说说形形色色的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吗?”

  (2) 师:“在观察和了解了许多植物之后,我们知道植物的共同特点了吗?请你写写植物的共同特点。”

  三、全课总结。

  四、课外拓展:

  你能寻找出动物和植物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科学教案 篇8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能够分辨黄豆和米粒发出的不同声音。

  2、愿意表达自己的发现。

  3、体验探索声音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黄豆、米粒、木糖醇罐子人手两份。

  音乐《大鼓和小鼓》

  三、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发兴趣。

  1、森林里要开音乐会了,看小动物们都带来了好多乐器,他们还缺少沙锤,让我们小朋友一起来帮忙吧。

  2、出示瓶子,教师交代要求。

  -------瓶子会发出声音吗?

  二、第一次探索:装黄豆

  1、分享交流:黄豆发出了怎么样的声音?摇的重了,轻了声音有什么变化?

  2、教师小结。

  三、第二次探索:装米粒

  1、分享交流:米粒发出了怎么样的`声音?摇的重了,轻了声音有什么变化?

  2、教师小结。

  四、比较黄豆和米粒发出的不同的声音。

  1、自由探索黄豆和米粒发出的不同声音。

  2、教师小结:声音响的是黄豆,声音轻的是米粒。

  五、森林音乐会。

  1、出示大小鼓,教师示范。

  2、幼儿一起参加森林音乐会。

科学教案 篇9

  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东西,洗脸、刷牙、漱口我们都必须用到它。虽然水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但是我们的孩子对于水的浮力并没有太多的认识。有一天,在洗手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把一个塑料袋掉在水里,于是孩子马上跑来问我:老师,为什么那个塑料袋漂在谁上面呢?我发现孩子们对这一现象的兴趣非常的浓厚,于是我抓住了这一契机设计了这一活动《浮与沉》。本活动通过实验来探索、丰富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并让孩子们对科学现象产生兴趣。

  活动目标:

  1、了解不同的物体的沉浮现象,学会记录实验结果。

  2、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3、通过自主实验探索科学现象,培养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水、毛巾、铅笔、记录卡、木头、塑料、泡沫、玻璃、金属、石头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出课题

  师:这个魔术袋里啊装了好多东西,小朋友你们想知道装了什么吗?

  1、教师提问:你们有没有想过要是我们把他们放进水里会怎么样呢?

  2、教师操作让幼儿仔细观看记录卡,引导幼儿看上下两个箭头,上表示上浮,下的表示沉下去的,告诉幼儿如何做记录卡的方法。

  3、让幼儿自由讨论,叫兴趣较浓的幼儿上来操作,并提醒幼儿记录的方法。

  二、分组实验,自主探究

  小朋友,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试一试啊?

  1、讲解操作方法与规则:要求幼儿操作完后,马上拿铅笔到记录卡做好物体沉浮现象的记录。

  2、幼儿操作:师,小朋友在把物体放进水里时要看仔细了,看一下物体到底是沉下去还是浮起来的',认真观察水中的现象。

  温馨提示:①把材料贴近水面轻轻地放入水中;

  ②每次只放一种材料;

  ③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实验现象记录。

  ④小组要分工,更要合作。

  3、教师来回巡视,适时指导,帮助幼儿在观察沉浮现象时,如何做好表示沉和浮的记录,同时帮助能力差的幼儿。

  4、表达与交流请个别组幼儿汇报、分享实验现象:在汇报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尤其是不同的意见。

  三、教师验证、小结

  将幼儿做的记录卡作验证与分析,按幼儿的记录进行讲解,并对幼儿错误记录再次进行操作,加深幼儿对物体沉、浮有进一步了解。从而激发幼儿的探讨兴趣。

  四、活动结束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趣的沉浮现象,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的物体放在水中会发生很有趣的现象,小朋友在家里也可以动手去做做实验,相信你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噢!

  活动反思:

  幼儿对实验很感兴趣,在通过实验验证时我说一个幼儿放一个,应该让幼儿自己放物品更能调动积极性,应多进行此类活动。在科学角应投放沉与浮的材料。让幼儿进行实验。

科学教案 篇10

  设计意图:

  酸、甜、苦、辣这几种味道,幼儿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中班下学期的幼儿具备了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相结合的年龄特征,非常乐意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探索食物的味道。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旨在让中班幼儿在情景游戏中,运用多种感官(尤其是味觉),发展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体验在游戏的氛围中探究身边常见事物奥秘的快乐。

  活动目标:

  1、知道常见食物的名称和味道,并能按它们的味道——酸甜苦辣进行分类。

  2、能运用多种感官在游戏中感知饮料的酸甜苦辣。

  3、喜欢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游戏中体验探究、发现、交流食物味道的快乐。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请幼儿将手洗干净;

  2、多媒体活动室,鞭炮声MP3;

  3、酸、甜、苦、辣的食物,如西红柿、奶糖、苹果、苦瓜、香蕉、辣椒等;

  活动重点:

  运用多种感官感知酸甜苦辣,并能按食物的味道——酸甜苦辣进行简单分类。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听录音引出今天的活动内容:“放鞭炮”的声音,问幼儿:这是什么声音?我的快餐店开张了,欢迎大家光临品尝!

  二、品尝食物,感受味道

  1、引导幼儿说出盘中食物的名称。

  2、幼儿边自由品尝,边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师提问:你品尝了什么?什么味道?

  幼儿:我吃的是鸡蛋炒西红柿,酸酸的。

  幼儿:我吃的是炒苦瓜,夏天吃了好。

  幼儿:我喜欢吃香蕉,软软的,甜甜的。

  师(见辣椒没人动过,故意问):这是什么菜呀?

  幼儿:那是辣椒。

  师:你们为什么不吃呀?

  幼儿:辣的。

  (通过品尝各种菜肴,让孩子们重新感知、熟悉、回忆,加深对酸、甜、苦、辣四味的认识。)

  三、看表情,猜味道

  请个别幼儿喝杯中的饮料,喝完后不要直接告诉大家自己喝的饮料是什么味道的,而是通过表情,让大伙儿猜猜是什么味道。

  猜出后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从那看出来的?(引导幼儿说出从眼睛、眉毛、嘴的变化来看)

  幼儿:你的是甜的,你笑眯眯的。

  幼儿:你的是酸的,眼睛眉毛都嘬到一起啦!

  幼儿:你的`是辣的,张着大嘴,伸着舌头,还吸凉气,脸都红了。

  (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在轻松的游戏氛围中巩固加深印象)

  四、游戏拓展,简单分类

  店里只有我一个人,我忙不过来了,要找一些合格的小店员来帮忙。谁来呢?(孩子们争先恐后的举手要求帮我)

  教师提要求:能帮我按食物的味道分类,把味道一样的食物放在同一处。(启发幼儿按食物味道的酸甜苦辣分类,把食物分成四类)

  五、活动延伸

  启发幼儿说出更多酸、甜、苦、辣味道的食物( 鼓励幼儿尽量说出与别人不一样的答案)。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不仅内容新颖,而且贴近幼儿生活实际。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性材料,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既满足了幼儿的兴趣需要,又发展了幼儿的感知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引导、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发现了味道与表情之间的关系,整个活动突出并始终贯彻“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的主线,从教学效果来看,是比较成功的。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12-22

科学教案12-22

科学教案12-22

科学教案12-22

科学教案12-22

科学教案12-22

科学教案12-22

科学教案12-21

科学教案12-21

科学教案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