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职网>实用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25 07:42:06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精品4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精品4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动物的尾巴。

  2、了解动物尾巴的作用。

  3、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歌曲《小画家》磁带、故事《神奇的尾巴》磁带,各种动物身体和尾巴分开的图片(金鱼,松鼠,猴子,燕子,老牛,壁虎)

  【活动过程】

  一、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咱们来一起听一下吧!(歌曲《小画家》)

  提问:

  1.歌曲中的小画家是谁啊?(丁丁)

  2.丁丁画的什么?画的`怎么样啊?(螃蟹四条腿,鸭子小尖嘴,兔子圆耳朵,大马没尾巴)

  3.丁丁是不是一个优秀的画家?

  教师小结:丁丁做事不认真,没有认真观察,只说大话,所以没有画好,我们小朋友可不要向他学习。

  二、找尾巴: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个“宝盒”呢!你们来猜猜里面有什么?(教师故作神秘状)“宝盒宝盒魔力大,里面到底都有啥?”孩子们,猜出来了吗?现在我让一个小朋友来把宝物拿出来!

  出示动物尾巴:(一个小朋友拿一个)

  金鱼的尾巴:什么颜色?像什么?(嘴唇,花瓣)金鱼的尾巴有什么用处啊?

  松鼠的尾巴:什么颜色?像什么?(桃子,雨伞,小船)

  燕子的尾巴:像什么?(剪刀,岔子,牛角)

  猴子的尾巴:像什么?(蛇,蚯蚓,绳子)

  老牛的尾巴:像什么?(勺子。气球,蝌蚪)

  出示每种动物尾巴的时候给幼儿讲讲尾巴的用处。

  师:“魔法盒里还有啥,让我再来摸摸她”,幼儿继续摸出动物的身子。

  咦?这是谁啊?它怎么了?(引出尾巴没有了)它的尾巴去哪了?我们来帮它找找吧!(让幼儿自己去帮各种动物找到尾巴,把它们连起来)

  最后出示壁虎的尾巴:咦?这是谁的尾巴呀?它的身子去哪了?(课前把壁虎的身子藏好)咱们来帮它找找吧!这时放故事《神奇的尾巴》

  三、欣赏故事:

  提问:

  1、故事里都有谁啊?

  2、它们发生的什么事?

  3、它们的尾巴断了怎么办了?(知道壁虎的尾巴断了,可以长出新的尾巴,蚯蚓的尾巴断了,可以长成新的蚯蚓)

  【活动延伸】

  游戏《揪尾巴》

  动物的尾巴可真神奇,现在我们也来变成小动物,一起来玩揪尾巴的游戏吧!

  教学反思

  1在生活中,可以扩展幼儿对动物尾巴的认识和了解。启发幼儿积极探索。

  2在 讲解动物尾巴的作用时还应该讲清楚一些。

科学教案 篇2

  目标:

  1.尝试拼接小正方形,观察、理解图形分合、旋转的变化规律。

  2.通过图形的创意拼搭,发展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

  准备:

  1.自制小正方形64个,每个小正方形上贴有两个分别为红、蓝颜色的等分三角形(如图1)。

  2.可镶嵌的大正方形底板16块,每个大正方形底板正好可以镶嵌4个小正方形(如图2)。

  玩法:

  玩法一:选取4块小正方形,将其嵌入一块底板,以此类推,直至将64块小正方形一一嵌入16块大正方形底板,感知一个大正方形与4个小正方形的组合关系(如图3)。

  玩法二:在玩法一的基础上,拼接、组合出不同的图案(如图4)。

  玩法三:尝试变更原拼搭图案中的某几块图形,使之变换出不同的图案(如图5)。

  规则:

  1.自主拼搭,独立完成。

  2.不能将小正方形散落在桌上或地上。

  评析:

  “拼拼乐”游戏集镶嵌游戏与拼图游戏于一体。材料设计看似简单实际上并不简单,因为每个小正方形上有两个等分的不同颜色的三角形,从而使拼搭游戏有了多种可能。幼儿玩得不亦乐乎,其中的奥秘在于材料的结构性较低,幼儿可以任意组合、创意拼搭、重复把玩。该游戏实质是让幼儿在不断旋转、移动、拼合的过程中,逐步感知、发现平面图形之间的`组合规律。幼儿从随意组合到创意拼图,提高了观察力、专注力和想象力。

  教师的指导重点是关注幼儿在游戏中能否独立思考与探究,而不是急于求成。教师要放手让幼儿充分尝试,在“分、合、拆、拼”的过程中发展方位知觉能力,积累创意拼图经验,发现、感悟平面图形的组合关系。游戏初期,材料可以适当减少至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以免幼儿因挑战过大而气馁。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 观察食物加工的过程,知道鸡蛋是有营养的,吃鸡蛋对身体有帮助。

  2. 乐意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经验。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生鸡蛋,电暖锅、棉花糖、巧克力、鸡蛋饼干等食品。

  活动过程:

  1、 出示鸡蛋

  让幼儿预测鸡蛋剥去壳以后是什么样子的?

  打开鸡蛋,看看鸡蛋里面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2、 共同讨论

  什么时候鸡蛋才会变成我们平时吃的'样子?

  3、 师生一起煮鸡蛋,分享煮熟的鸡蛋,自己动手剥鸡蛋,选择自己爱吃的调料。

  4、 出示几种食品,请幼儿帮助辨别哪种食品中有鸡蛋的成分。

  5、 表现表达,生活中的各种蛋制品。

  6、延伸活动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列举生物的形态适应环境的具体实例。

  2、过程与方法:能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

  能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教学难点:

  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活动一:找出图中的动物。

  1、找动物,意识到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2、交流我们的发现。

  3、资料卡。

  (1)保护色:生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越相似,就越容易隐蔽自己,有些动物,如变色龙,能改变身体的颜色,适应不同的环境。

  特点:不易被发现。

  作用: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

  例子:北极熊 雷鸟 变色龙 比目鱼

  (2)警戒色:毒箭蛙用鲜艳的颜色来警告掠食者——不要吃它。

  特点:色彩鲜艳,容易被发现。

  作用:对敌害起预先示警的作用。

  例子:黄蜂 有毒毛的蛾类 银环蛇 瓢虫

  (3)拟态:枯叶蝶借助与枯叶相似的外表保护自己免遭其他捕食者的`侵袭,这是一种昆虫对另一种昆虫或植物形态的模仿。

  特点:酷似他物,不易识别。

  作用:利于避敌,捕食。

  例子:竹节虫 枯叶蝶 螳螂 蜂兰

  活动二: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还有哪些呢?

  1、了解其他动物适应环境的事例。

  青蛙冬眠 乌贼释放墨汁 壁虎断尾

  2、整理研究结果。

  给处在丛林、沙漠等不同环境中的士兵设计服装。

  板书设计:

  1、保护色:

  特点:不易被发现。

  作用: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

  例子:北极熊 雷鸟 变色龙 比目鱼

  2、警戒色

  特点:色彩鲜艳,容易被发现。

  作用:对敌害起预先示警的作用。

  例子:黄蜂 有毒毛的蛾类 银环蛇 瓢虫

  3、拟态

  特点:酷似他物,不易识别。

  作用:利于避敌,捕食。

  例子:竹节虫 枯叶蝶 螳螂 蜂兰

  教学后记:学生能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07-29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7-20

[精选]科学教案08-04

(精选)科学教案08-16

科学教案(经典)07-26

【精选】科学教案08-10

科学教案【精选】08-09

(经典)科学教案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