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大班科学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13 13:08:38 教案 我要投稿

(合集)大班科学教案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合集)大班科学教案8篇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鱼类的主要特征。(身体表面有鳞,用鳃呼吸,靠鳍运动, 用卵繁殖后代,终生离不开水)。

  2、学习分辨鱼类和非鱼类,并说出理由。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对于鲫鱼和金鱼已经有了充分的观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物质准备:《小朋友的`书》、金鱼和鲫鱼的手偶各一个、人手一张指示牌,正面笑脸,反面哭脸。

  活动过程:

  一、 故事导入

  --《鲫鱼搬新家》的故事。

  二、找出鲫鱼和金鱼的共同特征

  --通过比较在黑板上罗列出鲫鱼和金鱼的共同点。

  --及时帮助幼儿归纳总结出鱼的特征。

  三、辩论赛:它们是鱼吗?

  --提出问题:乌龟鱼是鱼吗?幼儿举牌回答,笑脸表示肯定,哭脸表示否定。

  --请幼儿分成左右两队坐,双方各自陈述自己的理由,直至说服对方,得出正确的结果。

  --教师播放乌龟生活习性的视频帮助孩子理解为什么乌龟不是鱼。

  --提出新的问题:墨鱼是鱼吗?再次辩论,结束后播放视频请幼儿了解。

  四、《小朋友的书-动物王国》

  --小朋友,你认识这些水中生物吗?哪些生物你觉得不是鱼类呢?说一说你的原因。

  活动延伸:

  请你再去收集资料:还有哪些"*鱼"其实不是真正的"鱼"。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的构思:

  摩擦力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遇到,如:孩子穿得运动鞋,鞋底就应用了摩擦力的原理;下雨天,教室内铺一些地垫就能防滑。这些现象都是摩擦力的原理,这些现象幼儿经常看见的,但幼儿还是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是孩子不懂摩擦力的原理,因此想在活动中通过小游戏来引出摩擦力,并让幼儿亲手实验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了解摩擦力的原理。最后将科学原理回归生活,让幼儿了解生活中的一些摩擦力的现象,并尝试用摩擦力的原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活动目标:

  ⒈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活动,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⒉结合生活经验,初步了解摩擦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尝试用摩擦力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活动准备:

  ⒈光滑桌面与铺上地垫的桌面各一张,积木若干,毛巾、手帕,玩具汽车。

  ⒉象棋的棋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知物品的粗糙与光滑,初步理解摩擦力的存在。

  今天老师和你们玩一个射门的游戏,请你来看看。

  ⒈射门游戏:

  玩法:分别在光滑桌面与铺上地毯的桌面的一端,各设置一个“球门”。将象棋的棋子放在桌子的另一端,用力推动象棋子,使其滑向球门。(第一次在光滑的桌面上实验,第二次在有地毯的桌面上实验)

  ⒉讨论:

  ⑴刚才在射门游戏时,你发现了什么?象棋在两次的射门游戏中的滚动有什么不一样?

  ⑵为什么棋子在滚动的过程中会渐渐的停下来?

  为什么用同样的力,在不同的桌面上推动同一棋子,棋子滑动的速度不同?

  ⑶:原来棋子滚动时和桌面有一个力,叫摩擦力。在桌面光滑滚动的棋子摩擦力小,棋子滑得远。在桌面粗糙上滚过摩擦力大,棋子滑得近。

  (二)进一步感知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⒈看,有些小汽车在马路上不知道哪条路走得比较快,所以请小朋友帮忙去试试看。在每张桌子上老师准备了三条用积木搭成的斜坡的马路(一条路是光滑的表面、一条路上面铺着毛巾、一条路上面铺着手帕),三辆小汽车,请你们小组合作观察、实验,车在哪一条路上走得快?车在哪条路上走得慢?哪辆汽车开得远?哪辆汽车开得近?

  ⒉幼儿分组操作、实验。

  ⒊交流实验结果:

  说说刚才实验中你的发现?为什么会这样?

  教师:原来光滑表面的路,摩擦力小,所以汽车走得很快,粗糙表面的路摩擦力大,所以走得慢。

  (三)结合生活,感受摩擦力与生活的关系。

  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会用到摩擦力,我们一一看吧!

  ⒉看看PPT幻灯。

  第一页幻灯运动鞋,引导幼儿观看鞋底,为什么鞋底会很粗燥呢?(增大摩擦力啊,让我走起来更加的稳)

  第二页幻灯轮胎,引导幼儿观察轮胎的环纹,为什么轮胎上有花纹?(增大摩擦力,起到防滑的作用)

  第三也幻灯汽车里的'防滑垫。引导幼儿观察小垫子上放了饰品,车开动时,小物品不会滑下来。为什么会这样呢?(防滑垫上有突起的地方,物品放在上面有摩擦力,所以不会掉下来。)

  (四)利用摩擦力的原理,引导幼儿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老师这里有一些小的困难,请你用摩擦力的原理,帮我解决一下,好吗?

  问题一:下雨天,底板很滑,小朋友走过容易摔跤,想一想利用摩擦力的原理,可以怎么办?

  问题二:衣服的拉链拉不开时,可以怎么办?

  :现在我们小朋友能将学会到的科学原理用到生活中,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们太棒了。

  延伸活动:一会儿回到教室,小朋友还可以继续去发现一下,我们的教室里,还有哪里也有摩擦力的存在,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老师。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在尝试活动中了解自然界中一些具有特殊特征的植物。

  2、知道植物跟人类的密切关系,能把收集到的有趣的信息大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

  3、积极的参与科学活动,乐于探索。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收集奇特植物的图片、照片及相关资料。

  玩过音乐游戏《蝴蝶找花》。

  物质准备:含羞草一盆、防盗草一盆、猪笼草四盆,课件(有配音的各类花草图片。)

  活动过程:

  一、游戏激发孩子兴趣。

  1、教师:“智慧树节目又开始啦,我们的口号是:‘智慧树上智慧果,智慧树下你和我,智慧树前做游戏,欢乐多又多。小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智慧树乐园。耶!’(师幼一起说)今天的.节目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引起幼儿的兴趣。

  2、播放有关课件,描述植物的特性。

  3、提问:你认识它们吗?知道它们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它一般生长在什么地方?

  二、自由尝试探索。

  1、出示含羞草、防盗草。幼儿去看一看、摸一摸,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受植物的奇异特性。

  2、围绕问题,交流发现。幼儿四人一组,以含羞草、防盗草为例,用语言讲述植物的外部特征。

  4、引导幼儿说说:含羞草是怎么变化的?接触防盗草有什么感觉?

  教师小结:

  含羞草:又名感应草,轻轻触碰这种植物的叶片会立刻紧闭下垂,呈含羞状。

  防盗草又称植物猫,当人及猪、羊、禽、牛、马等动物触碰时,接触处就会像被电击火烧般的奇疼怪痒。将干草放在粮仓周围,老鼠碰到就立即逃之夭夭,所以也有“植物猫”之称。

  5、拓展幼儿对奇异花草的认识。

  ※出示自己收集到的奇特植物的图片、照片或相关资料向本组同伴介绍。引导幼儿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植物的名称是什么?它有什么奇特的地方?生长在哪里?

  ※每组推选1-2名幼儿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带来的最奇特的植物。

  三、操作感受

  1、每组一盆猪笼草、瓶装小虫若干。

  2、要求:将瓶中的小虫倒入捕虫囊,感受猪笼草的奇异特性。

  3、操作指导:引导幼儿边观察边用图示记录猪笼草的捕食过程。

  4、各小组代表介绍。

  教师小结:猪笼草象一个彩色的瓶子,瓶里有又香又甜的蜜,苍蝇飞来了,掉进了瓶底,瓶子很滑,苍蝇爬不上来就被猪龙草吃掉了。

  四、游戏:蝴蝶找花。

  播放《化蝶》音乐,在蝴蝶静止时可以轻轻地触碰植物叶片,用身体语言的亲密接触,进一步感受花草的奇特。(教师根据情况暂停音乐。)

  五、活动延伸。

  ※探索区放有捕蝇草、半支莲、大花草等图片,让幼儿观察交流,进一步产生对植物的兴趣。

  ※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上网搜索资料,拓展对植物的认识。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学会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水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激发幼儿对水的探究兴趣、并能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水的基本性质。

  难点:幼儿能分辨出几种液体中哪种是水。

  活动准备

  玻璃杯若干、水、牛奶、白醋、玻璃球、每组一盆水

  活动过程

  一、以谜语的形式导入本课、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水的基本性质。

  1、水是无色的。

  出示水、让幼儿观察水有没有颜色?并出示牛奶与水相比较,说说牛奶是什么颜色、水有没有颜色、得出结论水是无色的。

  2、水是无味的。

  出示水与白醋、让幼儿凭眼睛看能不能分辨出哪杯是水?然后让幼儿用鼻子闻,白醋是什么味、水有没有味、然后让幼儿用小嘴品尝、白醋的味道、水有没有味道、得出结论水是无味的。

  3、水是透明的。

  让幼儿每人拿一颗玻璃球、放在牛奶与水中观察比较、能不能看到珠子、为什么水中能看到珠子?知道水是透明的、牛奶是不透明的。

  4、水有流动性。

  游戏抓水、每组幼儿有一小盆水、让幼儿抓水、互相讨论、能不能抓住水、得出结论水是流动的。

  三讨论水的用途,教育幼儿节约用水。

  老师小结了水的性质后,问孩子们:“水能用来干什么呢?”让幼儿互相讨论后回答,孩子们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水可以洗脸、洗头、洗脚、洗衣服、洗澡等等,老师可以扩宽思维告诉幼儿还可以灭火、灌溉农田、发电等,让幼儿知道水的用途很大,人类离不开水,从而引出要节约用水。

  让幼儿设想如果没有了水,我们会怎样?厕所会怎样?做饭时会怎样?这样加深印象让幼儿真正做到节约用水。

  师问幼儿:“你们见过哪些浪费水的现象呢?那以后应该怎样节约用水呢?”老师小结

  教学反思

  首先在活动目标上感知水的基本性质以及水的流动性、知道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体验了玩水的乐趣、了解了水的作用、知道人离不开水、要节约用水、在活动中目标均已达到、但是通过课后的反思、我觉得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不够准确、有点偏向于科学小实验了、因此在今后的目标制定上、还需要更加的'严谨。 我在让孩子第一次自由探索的时候,虽然能强调常规,但是我发现有个别孩子出现争抢材料的现象,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在反思时觉得是不是把材料分成人手一份,这样孩子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了。虽然我为孩子准备的操作材料也是人手一份,但是是放在一起的,因此孩子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引导孩子感知水的流动性时,我是通过游戏得出结论,孩子们都能很快的说出来,但是语言表达能力上还是有不足,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很好的表达出来。

  今天的这个活动孩子们还是非常感兴趣的,积极性也比较高,只是在进行操作方面时的常规还需要加强,以及语言的词汇量也需要再日常生活中加以培养。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实验操作,使之了儿解有的物体有被水溶解的特性,溶解了的物体虽改变了原有模样,但性质不变。

  2、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幼儿观察事物变化的兴趣,训练幼儿手脑并用的能力。

  3、丰富词汇:溶解、结晶体、固体、粉末状、盐、味精、调味品等,促进幼儿逻辑思维与连贯讲述能力的发展。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实验用具、用品。每个幼儿一只小碗、一只食用匙;每组三只小碗,分别装有结晶体的果珍饮料、方糖、红糖;一盆热开水。

  2、教师准备一只玻璃杯、一段蜡烛头、六支长蜡烛、一盒火柴、一只塑料桶、几只热水瓶。

  3、将雨花石、鹅卵石等物浸泡在水中放在自然角。

  活动过程:

  1.观察引导,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一小段蜡烛,再将其放入装水的玻璃杯中,让幼儿观察有什么变化。

  (2)请幼儿思考:蜡烛在水是没发生什么变化,那么其他东西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2.观察了解实验用品。

  (1)教师:请小朋友看看桌上放着什么实验用具和用品?

  (2)请幼儿观察:碗内的果珍、方糖、红糖各是什么样子(形状),什么颜色,什么滋味?(丰富词汇:结晶体、固体、粉末状)

  3.开始做实验。

  (1)让幼儿从上述三种食品中各取少许放在自己的小碗中,再加些热水。

  (2)引导幼儿观察:不搅拌饮料,看看有什么变化?(提示:颜色怎样,滋味如何?)用食匙搅拌后,又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幼儿将自己配制的饮料喝完。

  (3)请每组幼儿就以上问题展开议论,请几个幼儿小结,教师补充,同时学习“溶解”一词。

  4.举一反三。

  (1)教师提问:还有什么食品也是用开水冲泡解后饮用的?

  (2)教师提问:妈妈烧菜时用哪些东西使菜更有滋味?(丰富词汇:盐、味精、调味品)

  (3)教师提问:妈妈平时做家务时还使用哪些会溶解的东西呢?(如洗衣粉、肥皂等)

  5.教师小结:世界上有许多东西在一定条件下都会发生变化。有的原来是固体状或粉末状的东西,遇到水就会改变它原来的样子。人们可以利用这些东西的特点来创造美好的生活。

  6.观察熔化实验,激发探索科学奥秘、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1)请幼儿思考:是不是所有的东西放在水里都会溶解?(提示浸在水中的蜡烛)

  (2)请幼儿讨论:蜡烛在水是不会变化,那么用什么办法可以使它发生变化呢?

  (3)教师点燃六支蜡烛,分给每组一支,供幼儿观察:蜡烛在点燃后发生什么变化?(启发幼儿观察火焰下熔化了的烛油)

  (4)教师:小朋友做的实验和老师做的实验有什么不同?糖的溶解和蜡烛的熔化需要什么不同的条件?请小朋友活动后自由讨论,老师下次再告诉大家。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不管是对我个人,还是对我班的孩子来说都是一次体验课。所以,总的来说,不管是从最初的`选材到活动方案的设计还是整个活动现场,都走的是“保守”路线。本次活动《溶解》是一个比较经典的科学现象的观察活动,题材紧扣生活,是孩子们熟悉的,这样一次生活化且比较简单的活动,适合初次开展科学活动的教师,也适合第一次接触科学活动的孩子们。因为简单,教师容易体验到成功感,同时也是一次带领孩子走进科学探索世界的敲门砖。

  “保守”还体现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因为是第一次尝试科学活动。我很注重自己的操作常规,也注重培养孩子的操作常规。每一操作,不管是我的示范,还是请个别孩子尝试,以及到最后全体孩子们的操作,我都在向孩子们强调操作常规。

  为了让孩子在初次接触科学活动时,尽量的感受到规范与完整,我增加了记录这一个环节。当然,结合班级幼儿实际情况,由于是第一开展科学活动并使用记录表。所以,我选择的是集体记录的方式。

  小百科:广义上说,超过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为一个分子状态的均匀相的过程称为溶解。而狭义的溶解指的是一种液体对于固体/液体/或气体产生物理或化学反应使其成为分子状态的均匀相的过程称为溶解。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愿意了解老虎的习性、生活习惯、外形特征等。

  2.能学用相关的词语(潜伏等)描述视频中的见闻。

  3.有老虎是保护的概念和意识。

  活动准备:

  老虎图片、视频。

  活动过程:

  一、引用原有经验描述自己知道的老虎

  1.故事里的大老虎是一只怎样的大老虎?

  先是粗暴,后来是有爱、善良。

  2.真正的大老虎是什么样的?你见过吗?

  引导幼儿自由讲述。

  二、了解老虎的外形特征

  1.老虎是怎样的?

  外面看得到的叫长相,也叫外形。用黄色的老虎头表示。

  2.除了这个,老虎还是怎样的?

  蓝色老虎头:行动(如吼叫)

  红色老虎头:食物(如吃肉,喝水等)

  三、出示视频,观看并讲述

  1.请小朋友们先看看,看了请你说说视频中的老虎是什么样的`?

  尖锐的牙齿

  耳朵在动

  2.完整讲述捕食过程

  (1)准备行动(学习潜伏新词)

  (2)老虎很会动脑筋,是有智慧的动物。

  (3)潜伏--潜行--奔跑--潜伏--捕捉

  3.老虎宝宝

  老虎是怎么对宝宝的?

  引出粉色老虎头:家人

  4.绿色老虎头:老虎的生活环境

  延伸: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是我们的环境

  四、小结:今天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帮助幼儿总结学习方法。

  五、老虎是保护动物。

  老虎生活在什么地方?(东北虎、华南虎)

  世界上还有哪些地方有老虎?

  为什么要保护老虎?(延伸到课外)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使幼儿感受到物体移动与力的关系,获取有关物体移动需要力的具体经验。

  2、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幼儿的分析判断能力。

  3、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各种形状、轻重不同的羽毛、纸团、皮球、积木、汽车、沙包、铁块若干。

  2、室外准备器械:滑板车、大型积木、塑料圈等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操作活动,引出问题。

  指导语: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些东西,你们想玩吗?在玩之前老师要提一个小小的要求,怎样让这些不动的东西动起来呢?有什么好办法呢?让我们先来试一试好吗?

  二、幼儿操作、探索

  1、幼儿尝试操作、观察,教师指导,重点启发幼儿想办法让桌子上的物体动起来。

  2、提问:请你们说一说用什么好办法让这些动起来?(幼儿用动作讲述表演)

  3、教师小结:原来,要让这些物体动起来,可以用手推、拉、扔,可以用脚踢,还可以用嘴吹。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活动,进一步探索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1、教师提出新问题,让幼儿试着用不同的力移动物体。

  2、教师小结:用力大,这些东西移动得就快,而且远;反过来,用力小,这些东西移动得就慢、近。

  四、第三次提问,操作尝试,巩固教学内容

  1、指导语:刚刚我们是让桌子上的东西动了起来,现在请你们想办法让周围的东西动起来,看看轻的东西用力怎么样?重的东西用力怎么样?

  2、今天,我们用了各种各样的办法,让东西移动起来,我们知道轻的东西用力小,重的东西用力大;反过来,用力大,东西动得又快又远,用力小,东西动得又慢又近。

  五、延伸活动:幼儿到室外操作巩固和感受物体移动的秘密。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春天是个多风的季节,孩子们对“风”这种自然现象非常感兴趣,所以我们在室外组织了活动“好玩的风”。小朋友说,“我们把风搬到室内,我们自己制作风”。于是我与幼儿共同想办法,用什么方法可以制作风,并将这些计划画在记录表中,请幼儿根据自己的计划收集材料。于是,我们共同开展了“我们来制造风”的科学探究活动。

  活动目标:

  1、大胆尝试、寻找制造风的多种方法。

  2、能运用绘画、语言讲述的形式表达制造风的过程。

  3、在制造风的过程中体验探究与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有感受风、寻找风的经验,并对如何制造风有了自己的设想。

  2、物质准备:

  (1)幼儿按照制造计划收集的扇子、电风扇、打气筒、气球、硬纸板、布、吹风机、塑料袋、小瓶子。

  (2)小柳树、大黑板、记录纸张。

  重点、难点:

  大胆尝试、寻找制造风的各种方法。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教师:前些天我们到外面找风去了,你到哪里找到风了呢?

  幼儿:柳树、小草、头发、衣服。

  教师:你是怎么发现风的?

  幼儿:我看见柳树、小草、头发都动了,衣服都飘起来了。

  幼儿分享自己关于“如何制作风”设计记录。

  (1)你们要用什么方法制造风?

  幼儿:我想用扇子扇风。

  幼儿:我用手抓紧塑料袋的口,然后一捏塑料袋,就有风了。

  幼儿:我想用打气筒打气,就有风了。

  幼儿:我用吹风机,可以有风。还有用布扇。

  幼儿:我用硬纸板扇,就能有风了。

  (2)你为了制造风收集了哪些材料?

  幼儿:我准备了扇子。

  幼儿:塑料袋。

  幼儿:气球、打气筒。

  (3)怎么才能知道制造出风了呢?

  幼儿:可以吹在脸上感觉一下,就知道有没有风了。

  幼儿:让一个人来试就知道了,把风吹在脸上。

  幼儿:可以用吹风机吹我们的门帘,如果门帘动了,就说明有风。

  幼儿:还可以吹头发、衣服,如果动了就说明有风。

  2、幼儿按照计划制造风。

  (1)提出实验规则。

  ①请幼儿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进行试验。幼儿可以在教室里用自己找到的材料进行试验,当你用完一样材料后要把你的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②请将实验方法和结果用自己的方法记录下来,让别人一看就知道你是怎么样实验的,制造出风了没有。

  ③有些幼儿的实验材料需要用到电,请幼儿注意安全,不要用手触摸插销。

  (2)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的探究并及时支持。

  情境一:

  葛家佑在用布制造风的时候,用很小的一块布去扇高处的门帘,门帘没有动。她很沮丧地回到座位记录。于是我请她再用布扇扇我,让我感受一下有没有风,同时让她观察我的头发有没有动。她高兴地发现我的头发动了。我又用布向葛家佑扇了扇,她马上告诉我她感觉到风了:“凉凉的。”于是高兴地把结果记录了下来。

  情境二:

  陈颀林用塑料袋实验时,直接把塑料袋的口部握紧,再用手捏塑料袋,所以制造的风很小,几乎感觉不到。于是他请我帮他往塑料袋里吹气,然后从吹满气的塑料袋中挤出了风,他高兴地说:“这回的风大多了。”我问他:“你刚才是请别人帮助你制造风的,你想想有什么方法自己就可以制造出风呢?”他想了一会儿,高兴地告诉我:“我想到好方法了。”他用手拿着塑料袋再空中晃动,把空气装到塑料袋里再进行挤压。“风来了!”他高兴地大喊,并将把实验的方法画了下来。

  (3)幼儿分享制作风的过程及结果。

  ①请幼儿借助实验记录表,向同伴分享自己实验中的发现。

  颀林:我把塑料袋口这打开,然后这样(用动作演示,用塑料袋装空气)。然后把口抓紧了,再一捏,就有风了。我在我画的实验下面打了个钩,就是我成功了。

  葛家佑:我用布和教师一起做试验,有风,因为教师的头发都动了。(边说边为别的小朋友扇了起来)我也画了个钩。

  ②引导幼儿将制造风的记录贴在记录板上,同伴相互交流与欣赏。

  3、教师小结。

  教师:小朋友们真棒,有的用扇子扇,有的用瓶子在空中晃,有的吹气球,有的用打气筒打,用吹风机吹,这么多的方法,都制造出了风。

  我们在外面找到的风是自然风,我们今天用这些方法制造的风是人造风。你们,还可以开动脑筋再想一想,还有没有新的方法可以制造出风,下次我们再试一试。

  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教师的问题具有层次性,引导性,问题层层深入。在活动时教师能发现幼儿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引导,帮助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每个活动后能及时小结,帮助幼儿梳理、提升已有经验。

  2、活动中的不足:

  (1)活动中提问的准确性不够。如提问幼儿:“你怎么才能成功?”应说成:“你制造出风了吗?”这样会更适宜。

  (2)在记录中,幼儿只画出了自己是否成功,没有画出试验的过程,在这方面老师还需进一步引导。老师最后总结时,还可以启发幼儿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说有些东西动了(如柳条、头发),就证明你制造出了风?”为“风是怎样来的”延伸活动做准备。

  主要内容:

  1、教案重点突出、有层次性。教师思路清晰、节奏准确,但语言要准确,例如,“你用什么方法制造风?”“怎么知道你的方法成功了呢?”用简单的语言帮助幼儿理解。还可以开展“风的利与弊”的延伸活动。

  2、每个环节结束部分都有小结,及时帮助幼儿梳理、提升幼儿已获得的.经验。

  3、幼儿设计表格中提到的方法都是自己想到的方法。另外,由于材料是幼儿自己收集的,所以幼儿对活动非常感兴趣,都很愿意去证实自己的想法。在活动中有集体的目标,幼儿有个人的方法,实现了小组活动中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4、整个活动给了幼儿很大的自由,自由的空间也引发了幼儿的积极性。在活动区投人许多有关风的活动材料,可以让幼儿在区域活动时继续探索和发现。

  5、教师的引导很有层次,先“让幼儿回忆”“自己想办法”“材料是什么”“怎样让别人知道有风”。在活动时有幼儿使用吹风机,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感知热风和凉风。

  综合评析:

  本次活动充分体现了幼儿的自主学习,表现在活动的来源、活动中幼儿自己对方案的预设、材料的选择、实验的方法都源于决定。每个幼儿在实验环节中材料和过程不统一,而是富有个性的,即尊重了每个幼儿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案。

  活动中还有一个明显的优点是教师的敏锐观察,发现幼儿在探究中的畏难情绪和挫败情绪,给予及时的启发、鼓励和支持。如在活动中当一个幼儿扇窗帘而没有动时,幼儿产生了沮丧的情绪,这时张老师说:“你扇扇我的头发吧。”结果幼儿试验成功了,再次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建议:教师让所有的幼儿都体验用一个塑料袋制造出大风与小风;教师让幼儿用同样的力气拿布和扇子来制造风,比较哪个制造的风大,哪个制造的风小。之后,再让幼儿讨论制造大风的过程,让幼儿更深入地理解空气流动能产生风。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溶解_大班科学教案07-01

大班科学教案:魔术圈_大班科学教案07-13

大班科学教案:顽皮的影子_大班科学教案07-01

大班科学教案:雨的秘密_大班科学教案07-01

大班科学教案:我与水_大班科学教案07-01

大班教案科学教案11-10

大班科学教案12-29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03-24

大班生活科学教案02-17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