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7-03 09:16:07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语文教案锦集10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华】语文教案锦集10篇

语文教案 篇1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本单元《世界无烟日》、《能源短缺体验日》两个主题活动的学习,已经知道设置特殊节日的意义,这时,恰逢植树节来临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知道植树种花的价值所在,培养学生要从我做起,爱护花草树木,做“保护环境小卫士”的意识是十分必要的。花草树木是人类的朋友,爱护花草树木是每个人的责任,教育学生从小爱护花草树木,遵守社会公德是十分重要的。

  活动目标:

  1.了解植树节的`来历和意义,树木对环境的作用

  2.了解保护树木的途径、爱惜树木。。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爱国情怀。

  活动准备:

  1.请搜集树的资料或图片。

  2.关于我国林木资源缺乏或森林火灾的新闻片断。

  活动过程:

  一、欣赏和理解儿歌《留住小鸟》。

  1、教师朗诵儿歌《留住小鸟》。

  2、讨论:小猫和小狗用什么办法留鸟儿?为什么没有留住鸟儿?小兔子用什么办法留鸟儿?为什么留住鸟儿了?鸟儿为什么喜欢树?

  3.教师:你喜欢树吗?你为什么喜欢树?你喜欢什么树?

  二、分享和讨论植树节的资料

  1、教师请小朋友展示和分享自己搜集的树的资料或图片。

  2、学生讨论树的作用、好处。

  3、教师介绍植树节的来历,意义,分享林木资源缺乏或者森林火灾的新闻片断。

  植树节的由来

  植树节是由内布拉斯加州发起的。19世纪以前,内布拉斯加州是一片光秃秃的荒原,那里树木稀少,土地干燥,大风一起,满天黄沙,人民深受其苦。1872年,美国著名农学家朱利叶斯〃斯特林〃莫尔顿提议在内布拉斯加州规定植树节,动员人民有计划地植树造林。当时州农业局通过决议采纳了这一提议,并由州长亲自规定今后每年4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三为植树节。这一决定做出后,当年就植树上百万棵。此后的16年间,又先后植树6亿棵,终于使内布拉斯加州10万公顷的荒野变成了茂密的森林。为了表彰莫尔顿的功绩,1885年州议会正式规定以莫尔领先生的生日4 月22日为每年的植树节,并放假一天。

  今日的美国,树木成行,林荫载道。据统计。美国有1/3的地区为森林树木所覆盖。这样惊人的绿化规模同值树节是分不开的。

  4、教师请小朋友讨论保护树木的办法。

  三、表演:我爱花,我爱草

  请几名分别当花朵、小树和小草进行情境表演。

  四、以植树为主题分组绘画

  1、教师请一组学生把讨论的保护树木的办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2、教师请一组学生设计宣传植树节、植树造林的宣传画。 实践活动:做一件爱护花草树木的事情

  附:儿歌:留住鸟儿

  鸟儿飞进小狗的院子里,

  小狗想留住鸟儿,为它搭了一间漂亮的积木房子。

  鸟儿看见了,扑扇着翅膀飞走了。

  鸟儿飞进小猫的院子里,

  小猫想留住鸟儿,为它编了一只精美的小笼子。

  鸟儿看见了,扑扇着翅膀又飞走了。

  鸟儿飞进小兔的院子里。

  小兔想留住鸟儿,为它栽了一棵小树苗。

  小树苗慢慢的长大了,长出了许多绿叶。

  鸟儿扑扇着翅膀说:“谢谢!谢谢!”

  小狗和小猫明白了:树是鸟儿的家,有树才能留住鸟儿。 瞧,他们拿起铁锹去种树啦!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3个绿线内的字,掌握多音字“乘”的读音。理解并积累“举世无双、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神态自若、跃跃欲试、若有所思、惟妙惟肖、绝无仅有”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交流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3.能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记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交流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难点:能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三、前置性学习活动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通过课前预习我们知道本单元的主题为“世界各地”,在本单元,有中国西安的“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和被称为“音乐之都”的维也纳。你最想去哪里?

  2.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想先去中国西安的“秦兵马俑”,有没有和我站在一

  边的?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咱们先来了解一下它。它一出世,就被誉为“世界的第八大奇迹”,它是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的秦兵马俑。

  (1)课件展示秦兵马俑图片。

  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相机引导学生积累成语:规模宏大、气势恢宏、神态各异、个性鲜明、惟妙惟肖)

  (2)1979年,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在参观秦兵马俑后,感叹道:“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埃及;不看秦兵马俑,不算真

  正到中国。”秦兵马俑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让人们发出这样的`赞美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秦兵马俑,一起去感受它,一起去赞美它!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解释课题。

  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的或是陶制的偶像,多为人形或兽形。

  秦兵马俑:是给秦始皇陪葬用的,制成队伍官兵、战刀、战马的陶俑。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词语的意思。

  2、学习课文2——9段,正确体会感叹句和反问句所强调的不同语气。

  3、明白大树枯死的原因,懂得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大屏幕出示课题,学生齐读

  1、计算机大屏幕呈现词语,认读。

  (1)、指名读,及时正音(点击出现音节)。

  (2)、多音字“干”口头组词。大屏幕呈现:干gan( )gan( )

  (3)、计算机呈现练习:读拼音写字组成词语。

  (学生独立完成后计算机反馈时间和正确率。)

  2、大屏幕出现第一段和插图,谁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为什么说啄木鸟是森林里的医生?(呈现“因为……所以……”、“……是因为……”)。

  (二)、学习第二段。

  1、引入:大屏幕呈现动画:啄木鸟在林子里飞来飞去,在一棵大树上捉虫,配有“笃笃笃“的声音。)

  2、指名回答后大屏幕呈现第二段。问:这里的“捉虫”实际上就是什么意思?把“捉虫”换成“治病”,这句话怎么说?

  (三)、学习3----8段。

  1、引入:大屏幕呈现动画并配有课文录音。

  2、啄木鸟和大树说了几次话?请小朋友再读课文3---8段,找出啄木鸟说的话,用“”划下来,找出大树说的话,用“——”划下来。

  3、交流,指名读句子。想一想;啄木鸟、大树说话时的语气是怎么样的?(同桌互读,讨论。)

  4、讨论、交流。

  (1)、第一次对话:

  a、大树为什么“叫起来”?(看图想象大树会怎么痛。)指导读句子(指名读,评议,齐读.)

  b、啄木鸟为什么要啄大树呢?(指名读句子。)你觉得啄木鸟怎么样?指导读句子(自由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c、分角色读第一次对话。

  (2)、第二次对话:

  a、从啄木鸟对大树说的'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这棵大树已经生病了,可大树自己知道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b、“我这样年轻力壮,身上哪会有虫?”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请你换一种说法。(“我这样年轻力壮,身上不会有虫。”(看图理解“年轻力壮”)

  c、这时,大树说话的语气是怎样的?它为什么“生气”?指导读句子。

  d、面对生气的大树,啄木鸟怎么样?(指名读句子)想象:小病不治,变成大病有什么危险?指导读句子。

  (3)、第三次对话:

  a、听了啄木鸟的话,大树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请小朋友看看图上这棵大树的表情,说说它心里会怎么想?

  b、大树觉得啄木鸟话太多了,没有耐心再听啄木鸟说话了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不耐烦)指导读句子。

  5、啄木鸟真心诚意地给大树治病,还耐心地跟它讲道理,可大树却生气,不耐烦了,这时,啄木鸟会怎么想?是的,啄木鸟没有办法,它只好飞走了。(大屏幕呈现动画和字)指导读句子。

  6、分角色读2----8段。

  (四)、学习第9段。

  1、大树最后怎么样了?请小朋友自学第9段(计算机呈现文字,点击“热区”能出现有关图像。)

  2、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大树最后怎么样了?

  3、想想:大树为什么会枯死?(前后两幅图对照)

  4、齐读第9段。

  (五)、总结全文。想象:这时,大树会怎么想?(互相讨论,各自写一写。)

  (六)、作业。

  1、按课文内容填空:

  (1)、( )在一棵大树上捉虫。

  (2)、我这样( ),身上( )?

  (3)、这棵树被虫子( )。

  2、选字填空:

  (1)、捉 啄

  花猫( )住了一只大老鼠。

  小鸡在草地里( )小虫吃。

  (2)、生 身

  小妹妹( )上穿着花衣裳。

  王老师( )病了,还是来给同学们上课。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同学相互交流自己身边值得敬佩的人的事迹。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语句通顺,能够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表达和评议,内容清楚具体。

  2、写自己敬佩的一个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认真修改。

  3、发现引号的不同用法。

  4、积累描写精神意志的成语。

  5、阅读成语故事,大致了解意义,提高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1、拜访自己身边最值得敬佩的人,进行观察或记录,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准备。

  2、《成语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在本组教材中,我们认识了一个个闪烁着精神光辉的人,有十七世纪执著追求真理的伽利略,如痴如醉全神贯注工作的罗丹,勤奋专注让鱼游到了纸上的聋哑青年,坚持不懈、勤劳朴实的农民。他们都让我们肃然起敬。其实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人。这次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说说身边值得敬佩的人。

  二、小组交流

  1、提出要求:

  要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表达出敬佩之情。

  2、拿出自己课前所做的观察记录或人物照片,想一想如何把他(她)介绍给大家。

  3、在小组内轮流说说自己身边最敬佩的人。

  4、小组评选:

  一是评选出所说的'人物,谁最值得大家敬佩和学习;一是评选说得最具体生动的同学。

  5、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小组同学共同帮助他把事例说得清楚具体。

  三、全班交流

  1、各组代表轮流说,全班同学进行评价:

  一是评价说的内容是否清楚具体,能否表达出敬佩之情;二是评价表达时是否态度大方,声音响亮,情感浓厚。

  2、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评价,双向互动,既可以接受同学和老师的建议,重说某一部分内容,也可据理力争,说得真实自然。

  3、引导学生把自己最敬佩的人的名字写在黑板上,说一说他们身上值得学习的是什么风范。

  四、延伸拓展

  小组同学共同办一张手抄报,把观察记录和人物照片等材料合理安排在报上。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激发习作兴趣

  上节课,通过口语交际我们认识了那些生活中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的人,这节课,让我们把这些人物写下来,并编辑一本《我们敬佩的人》班级作文集。

  二、明确习作要求

  学生自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通过人物的形象和所做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三、精彩回顾

  1、回忆口语交际时,自己在小组用说的受到组员认可的部分。

  2、回忆在全班交流时,被老师和同学称赞的同学是怎样说的。

  四、习作

  1、学生试写,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2、要求按照要求写完后自己修改。

  五、评议

  1、先轻声读自己的作文,把自己认为写得较好的段落做上标记。

  2、与小组内同学互换习作,找一找对方写得好的段落做上标记,并写几句评语;找到对方需要修改的地方也做上标记,并帮助对方修改。

  3、再次修改后小组内朗读欣赏,每组推选出一篇完整习作和一个优美片段,参加全班交流。

  4、全班交流中注意从以下几点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人物描写能够表现人物特点等。

  六、眷抄习作

  编辑班级作文集《我们敬佩的人》

  第四课时

  一、我的发现

  1、自由读文中的三个句子,联系学过的课文想想这三句话的意思。

  2、想一想三句话中的引号各有什么不同的作用。(引用、特殊的含义和表示否定,特定的称谓)

  3、再翻阅学过的课文找出类似的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4、想想你读过的课外读物中是否有这样的句子,你的作文中用过引号吗,是发挥它的哪一种作用?

  二、日积月累

  1、自读成语,要求读得正确。

  2、你发现这些成语有哪些特点:

  (都是描写精神意志的;第三行的两个意思相反,第四行从反面写缺乏意志的后果)

  3、选一个成语说说意思。

  4、多种形式开展读的竞赛,使学生熟记这些成语。

  三、阅读

  1、自由阅读,自学生字新词,体会鹏程万里的含义。

  2、指名朗读。

  3、交流读后的启示,(人要有远大的目标)并练习用成语造句。

  4、推荐课外阅读《成话故事》。

语文教案 篇5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都写过作文,每当老师讲评作文时,你的心情怎样?

  2、是的,在老师讲评作文时,同学们有的喜、有的忧。今天,我们就和小作者一起来学习略读课文——《老师读作文的时候》。

  3、读题质疑。

  1)、读了这个课题,你的心里产生了什么疑问?

  2)、想要解决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打开书,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己试读课文,提出要求:

  画出生字词。

  读顺句子。比较难读的长句了反复读几遍。

  读通全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出示本课的生字及词语认读。

  出示词语:

  图钉橡皮筋揣着骄傲赌气飘飘袅袅战战兢兢

  蕴藏范文

  开火车读——齐读——再试着写几个。

  平平淡淡认认真真战战兢兢飘飘袅袅

  指名学生读以上词语,教师注意及时正音。

  体会:平淡——平平淡淡,哪个词语的语气更强烈?

  是的`,我们在以后的说话和写作中,恰当地使用这类叠词,可以使我们的语言更丰富,更有感染力。

  谁能再试着说几个?

  教师随机板书。然后全班齐读,积累。

  三、细读课文,交流体会

  1、指名逐段朗读课文。

  大家读得很好,课文的内容,仿佛写的就是我们身边的事情,所以,老师想请大家把自己当成是课文中的某个人物,走进文章,细细体会。

  2、理清课文的思路。

  以三条线来理解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人物比较多,我们可以按照人物来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1)从老师这条线看,老师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课文中找出相关段落读一读。

  (2)从“我”这条线看,“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弯化?“我”又是怎样做的?谁来读读这些句子?

  (3)从“同学”的表现来看,他们前后又有什么变化?

  3、引起这一切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是“我”向老师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念作文的时候不念“我”的名字。

  4、阅读感悟,指导朗读。

  仔细品读“我”与老师的一段对话。

  “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我战战兢兢地说。

  小作者为什么会“战战兢兢”?我们怎样读出这种语气?

  “我想……您念我的作文的时候……是不是可以……不念我的名字……”

  为什么这一句话用上这么省略号?我们应该怎样读?

  四、角色互换,情感体验

  小练笑:“我想对说……”

  同学们,相信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说,你觉得课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学生?“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对课文中同学的做法你又有何看法?

  五、介绍作者,激发写作

  1、简介作者。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文中这个会写文章的小女孩,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散文家。(简介作者)

  2、交流

  同学们,故事里的人物,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故事找到自己的影子。希望你们能像文中的小作者一样,每个人都能写一手好文章,让老师念每个人的文章,念出每一个人的名字!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将本课积累的好词抄在摘抄本上。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乐于和同学交流对故事中人物的认识与评价。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牛郎敢于追求新生活,懂得劳动才能创造新幸福的生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细看看,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围绕这两颗星,我国劳动人民为它们创作了一个凄婉动人的故事——《牛郎织女》。这个故事被誉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二、了解作者资料。

  这个故事的作者是叶圣陶,又名叶绍钧,江苏省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代表作品是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

  三、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意。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划出文章各段表示时间的词句,试着理解该段大意。

  3、学生汇报。

  板书:

  很久很久以前一天晚上第二天黄昏一天一天从此以后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

  4、再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四、请同学们试着用自己的一句话简单讲述该段大意。

  (一)小组内交流。

  (二)全班汇报。

  五、谈谈学文后的感受。

  六、作业

  书写生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激趣。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一定急于知道牛郎和织女从相识、被迫分离到一年一次鹊桥会的全过程,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

  二、逐部理解,深入体会。

  1、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故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板书:

  鹊桥相会

  ↗

  织女被抓

  ↗

  相识→结婚→生儿育女→老牛诀别

  2、你能够利用文章中各段的重点词句来概括一下故事的内容吗??

  (指导学生抓住各段的重点词句来概括一下故事的内容)

  3、教师引导:故事中的角色分别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你们喜欢这则故事中的`哪个角色?为什么?

  4、请你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想法?

  (因为人们都希望牛郎和织女这两位善良、勇敢、勤劳的人过上好日子,寄托着人民群众也能过上美满生活的美好愿望。)

  三、作业:

  收集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再用笔记下来。

  板书设计:

  鹊桥相会

  ↗

  织女被抓

  ↗

  相识→ 结婚 → 生儿育女 → 老牛诀别

  哥嫂待他不好 老牛指点男耕女织 话别留皮 趁机抓走 鹊桥相会

  照看老牛周到 相识成婚幸福美满 天河相隔

  教学反思:

  1、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对文章的细节,如“披上的牛皮没有能量,怎么能够把他们三个人带上天空呢?”“为什么不能够从天河上飞过去?”“披着牛皮飞不过天河,为什么喜鹊能够飞过?”等产生质疑,说明学生对民间传说并不够了解。

  2、让学生收集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再用笔记下来,但学生囿于条件所限,无人给他们讲,也鲜有接触的机会。

语文教案 篇7

  【导学目标】

  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叹服、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美、韵律美。

  3、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内容,了解化石所展现的亿万年前神奇的生物世界。

  4、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2、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媒体使用】

  【教学过程】

  一、预习领先一步

  1、走进作者

  张锋,国家级教授,男,1961年9月23日生,理学博士。

  2.背景助读

  原载杂志《科学24小时》1982年第2期,后选入中学语文教科书。整部作品以诗歌的形式,宣传科普知识。

  3、给加点的字注音。

  guǒ( 裹 )藏 cōng lóng(葱茏 ) 骸( hái )骨 长吼( hǒu ) 万载( zǎi ) 奇幻(huàn) 潜(qián)行 猛(měng)犸(mǎ) 卓(zhuó)越 躯壳(qiào)

  3、解释下列词语:

  悄然: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 骸骨:尸骨 造物主:万物的创造者

  日转星移:形容发生极大的变化。 化为乌有:虚幻,不存在,一切都消失了。

  二、课堂小试身手

  问题一:化石作为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诗人是怎样打开读者思维闸门的?

  诗歌1、2节以一连串的问句开篇,引发读者的想像。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富有孩子气的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问题二、诗歌一开始就连续用了六个问号,请问这样设计在文中起何作用?

  明确:通过连续不断地问句形式,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激发读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打开了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

  问题三、体会第3节中“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在行文中的'作用。

  明确:是表现作者思路的句子,紧承上文的问句并引出下文对远古世界的想象和描写。

  问题四、能否找出诗歌第4、5、6节中的比喻句一两例,并说说你的理解。

  示例:①“(化石)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作者把化石承载的信息比作“珍贵的密码”,生动地体现了化石在揭示生物进化历程的重要性和珍贵性。

  ②“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作者把化石上的痕迹比作人的“皱纹”,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化石所历经年代的久远和历程的丰富。

  ③“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作者把大自然比作“魔法师”、“雕刻家”,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作用。

  问题五、有两节诗歌之间的关系很特别,你能找出来并说说它们有什么关系吗?

  明确:第二节和第七节。两者形成前后照应关系,第七节是对第二节的回答。

  问题六、结合整首诗歌内容,加上你的联想和想象,说说最后一节中,“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曾经是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说的最主要的事情(观点)是什么?

  明确:①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

  ②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得出了生物进化的科学观点,所谓上帝创造万物的说法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

  问题七、全诗七节的思路层次是怎样安排的,请简要概括。

  诗歌共七节,可分三层。其中1、2节是第1层,通过问句引发读者想像。3、4、5、6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回应1、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问有答。

  问题八、从修辞、词语、感情等方面入手品析诗歌(让学生举手发言,自由畅谈,教师从中引导,同时提醒其他学生在课本做标注)

  (1) 从修辞方面:

  比喻:“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把生命信息比喻成“密码”形象生动)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把化石比作人脸的皱纹)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拟人:用第二人称“你”指代化石,显得自然亲切

  (2) 从词语方面:

  “冰冷”既符合化石的真实状态,又能表现真理的冷静。

  “海枯、石烂、日转、星移~~~~”虽然只是简简单单几个字,却写出了生命的“不息地”进发的特点。

  (3)从感情方面,把握两个感叹句: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

  三、习题训练巩固

  1.指出下列句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①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

  ②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

  ①拟人 ②比喻

  四、课后反思

  省略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正确认读“菠、煎、腐”等13个生字;正确书写“烧、烤”等8个字。

  2.正确认读“凉拌菠菜、香煎豆腐”等词语;正确读写“红烧茄子、烤鸭”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制作哪种食物运用那种烹调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国的美食文化,激发对中国美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读好词语。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词串;了解中国美食的烹调方法。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活动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美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国从南到北,美食文化不同烹调方法也不一样。

  2.告诉学生,本文就是介绍中国美食文化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美食》。

  3.板书课题,一起齐读课题。(板书:4中国美食)

  (二)检查预习

  1.(课件出示)出示11道美食图片。

  图片中,介绍了哪些美食?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35页,把书端好,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字词识读

  同学们课前已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认读了生字词,词语能读正确吗?

  出示:(课件出示)(带拼音)

  红烧烤鸭羊肉蛋炒饭茄子小鸡

  同桌互读词语,用心听,他读得是否正确。

  指名读第一行词语,如果读对了大家就跟着读一遍。重点指导翘舌音“烧、肉、炒”,前鼻音“饭”。

  出示:(课件出示)(带拼音)

  菠菜香煎豆腐水煮鱼葱爆羊肉小鸡炖蘑菇蒸饺炸酱面小米粥

  自由练读,同位轮读,指名读。重点指导翘舌音“煮、蒸、炸、粥”,前鼻音“煎、炖”后鼻音“酱”。

  3.检查课文朗读

  小朋友们词语读得这么好,课文能读正确流利吗?

  (1)同桌合作轮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地就给同桌竖起大拇指,不正确的让他多读几遍,我请读得用心,听得专心的同学展示。(课件出示读书正确姿势图片;注意读书姿势:双手捧书,眼离书本一尺)

  老师范读,学生跟读,指名读。

  (3)自由读全文,争取读得正确流利。

  4.指导书写生字。

  (1)(课件出示)用田字格课件出示生字:烧烤鸭肉炒饭茄鸡

  仔细观察字形结构跟着老师书空。

  “烤”字左右结构,右边是个“考”。

  “肉”两个人不一样写法,上面的“人”较舒展,下面的“人”的“捺”变成点。

  (2)认真读贴,描一个写一个。注意写字姿势,头正身直足安。

  (3)展评学生的书写。

  (三)复习巩固

  1.小游戏,比赛摘苹果。(出示课件:苹果上带有生词的苹果树)

  会读一个词语,苹果就被摘下一个。

  看看谁摘的多?

  小结:看来这些生字词同学们都认识了,下节课接着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当小老师,抽读生字卡片。

  2.(课件出示9)复习词语:

  红烧烤鸭羊肉蛋炒饭茄子小鸡

  (1)指名学生认读生词。

  (2)开火车认读词语。

  3.齐读词串。

  4.继续学习《识字4》。(板书:中国美食)

  (二)读中悟情,读中积累

  1.读法指导。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只是粗略地了解了一下中国美食,如果你想跟多地了解中国美食和烹调方法,我们就继续来学习课文。

  2.逐行指导。全班交流,先指名说、读,接着,通过课文插图或音像加深对词语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再读。必要时教师可作示范。

  指导重点:

  (1)第一行:凉拌菠菜香煎豆腐红烧茄子。(课件出示:文字、插图)

  ①这些中国美食用到了哪些烹调方法?

  (这些中国美食用到了“凉拌、煎、红烧”的烹调方法。)

  ②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红烧”的`烹调方法。

  (红烧:中国美食中烹调方法的一种,把肉、鱼等加油、糖略炒,并加酱油等作料,焖熟使成黑红色。)

  ③说一说,你熟悉的食物中,还有哪些也用到以上这些烹调方法?

  (凉拌黄瓜、煎油饼、红烧肉)

  (2)第二行:烤鸭、水煮鱼。(课件出示:文字、插图)

  ①这两种中国美食又用到了什么烹调方法?

  (这些中国美食用到了“烤、煮”的烹调方法。)

  ②说一说,这两种烹调方法的具体做法。(可以借助查字典)

  (煮是把主料放于多量的汤汁或清水中,先用大火烧开,再用中火或小火慢慢煮熟的一种烹调方法。

  烤是把食物原料放在烤炉中利用辐射热使之成熟的一种烹饪方法。烤制的菜肴,由于原料是在干燥的热空气烘烤下成熟的,表面水分蒸发,凝成一层脆皮,原料内部水分不能继续蒸发,因此成菜形状整齐,色泽光滑,外脆里嫩,别有风味。)

  ③说一说,你熟悉的食物中,还有哪些也用到以上这些烹调方法?

  (比如说“烤全羊”、“水煮花生”等。

  (3)第三行:葱爆羊肉小鸡炖蘑菇。(课件出示:文字、插图)

  这两种美食用到了什么烹调方法?(爆、炖)

  了解“爆”、“炖”的烹调方法。

  爆就是急,速,烈的意思,加热时间极短.烹制出的菜肴脆嫩鲜爽.爆法主要用于烹制脆性,韧性原料,如肚子,鸡肫,鸭肫,鸡鸭肉,瘦猪肉,牛羊肉等.常用的爆法主要为:油爆,芜爆,葱爆,酱爆等。

  炖和烧相似,所不同的是,炖制菜的汤汁比烧菜的多.炖先用葱,姜炝锅,再冲入汤或水,烧开后下主料,先大火烧开,再小火慢炖.炖菜的主料要求软烂,一般是咸鲜味。

  (4)第四行:蒸饺炸酱面小米粥蛋炒饭。(课件出示:文字、插图)

  这里有用到了什么烹调方法?(蒸炸炒)

  这三种烹调方法,比较常见,家里人一般用这些方法制作什么家常菜?

  (蒸馒头、蒸包子、炸丸子、炒土豆丝)

  4.指导停顿。词与词之间停顿较短,做到声断气不断。行与行之间停顿长一些,做到气断情不断。自读体会。

  5.练读全文。注意停顿,语速和语调的变化。自读,互读。反馈指导。推选优秀者到前面配乐朗读。

  6.当堂背诵。学生诵读韵文,边诵读边想象,达到熟记积累,当堂背诵。

  (三)总结全文,延伸拓展

  1.今天我们认识了很多的中国美食,说一说运用了哪些烹调方法吗?

  本文共介绍了10中烹调方法:凉拌、煎、烧、烤、煮、爆、炖、蒸、炸、炒。

  2.你最喜欢的中国美食是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最喜欢吃的美味佳肴是什么。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中国美食,了解了很多烹调方法,我们会用词串说句子。

  板书设计

  4中国美食

  凉拌、香煎、红烧

  中国美食烤、煮

  烹调方法爆、炖

  蒸、炸、炒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画小手,会拼读词组,知道小手能干哪些事情,围绕小手的用处,练习说话。

  2.按照从左到右的笔顺规则,照样子练写铅笔字“们、叶、江”

  3.朗读背诵儿歌,试着仿写儿歌。

  4.仔细观察图画,展开想象,练习对话,学会礼貌地向别人借东西、还东西。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画小手,会拼读词组,知道小手能干哪些事情,围绕小手的用处,练习说话。

  2.仔细观察图画,展开想象,练习对话,学会礼貌地向别人借东西、还东西。

  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学生准备白纸、铅笔

  教学时间:三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审题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题目。

  2.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要求。

  二、指导

  1.指导观察

  (1)出示挂图或投影片。

  图上画了什么地方?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干得怎么样?

  2.指导画小手。

  (1)图上的小朋友是怎样画小手的?画小手需要哪些东西?怎样画才能画得又快又像呢?

  (2)指名回答。

  (3)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画手示范。

  (4)边画边讲解:画小手时,一定要注意把白纸平整地摆放在桌上,左手五个手指分开,按住纸不要移动。右手用笔在手掌和五个手指间画,这样就画好小手了。

  (5)学生拿出纸笔,练习画小手。

  (6)反馈,集体评议,展示画得好的。

  3.指导说小手。

  (1)出示图画

  (2)认读拼音词。

  ①出示拼音词:pāi píqiú ná kuài zi

  dǎdiàn nǎo

  ②指名读,正音:ná、nǎo(鼻音)kuài、diàn(三拼音节)kuài zi (轻声)

  ③出示词,认读:拍皮球、拿筷子、打电脑

  ④指名读,齐读。

  (3)小结。小朋友的小手真能干!会拍皮球,会打电脑,还会拿筷子吃饭,手的作用可真大!

  (4)说说我们的小手还可以做哪些事?(教师相机纠正动词是否用得准确。)

  4.练习说话。

  (1)指导说好开头第一句话。(我有一双灵巧的手……或者:我的小手真能干……)

  (2)用上面的词语说一段话。

  我有一双灵巧的手。我的小手可以( ),可以( ),可以( ),还可以( )。我的小手真了不起!

  三、练习

  1.齐唱《我有一双勤劳的手》

  2..完成同步导学。

  第二课时

  教学“写好铅笔字”

  1.审题

  指名读题,老师讲解题目要求。

  2.指导。

  (1)认读:们、叶、江

  (2)指名按照笔顺书空,这三个字的结构有什么共同之处。(左右结构,从左到右书写)

  (3)三个字左右两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左窄右宽)

  (4)复习描红、仿影要求:一笔描成,笔笔到位。

  (5)教师范写。

  3、练习

  (1)集体书空练习。

  (2)学生在书上的田字格中描红、仿影。

  (3)学生在田字格中临写,教师巡视,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进行个别辅导。

  4.反馈。展示写的`好的字,指出书写时存在的问题。

  教学读读背背

  1.指名读第题目。说说题目中有哪些要求。(朗读、背诵)

  2.指导朗读

  (1)学生借助拼音自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试读。相机正音。

  (3)同桌互查。

  (4)指名读。齐读。

  3.看图理解儿歌的意思。

  (1)图上画了什么?

  (2)儿歌中把爸爸、妈妈比作什么?把我又比作什么?

  (3)“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鸟,在两棵大树间飞来飞去。”告诉我们什么?(我得到了父母的爱,生活很幸福,很快乐。)

  4.练习读背。

  (1)自由读,练习背诵。

  (2)检查背诵。

  5.我来当个小诗人

  (1)小朋友们在爸爸妈妈的关爱下,生活十分幸福,就像小鸟离不开大树,大树喜爱小鸟一样。如果让你来编编儿歌,你打算怎么写呢?让我们也来当当小诗人吧!

  (2)出示小诗,读一读。

  爸爸是一朵小花,

  妈妈是一朵小花。

  我是一只快乐的小蝴蝶,

  在两朵小花间飞来飞去。

  (3)学生仿照着创作小诗,现场说一说。

  6.作业:

  (1)把创作的小诗说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2)完成同步导学。

  第三课时

  一、审题

  二、指导

  1.指导学生逐幅看图,说说每幅画的意思。

  2.指导说话。

  (1)小猴是怎样问熊猫借铅笔的?熊猫是怎样说,怎样做的?

  (2)小猴在干什么?小猴是怎样还铅笔的?熊猫是怎样说的?

  三、练习

  1.指名回答图旁的问题。

  2.将两幅图的内容连起来说说。

  四、反馈

  1.同桌分角色表演。

  2.指名上台分角色表演。

  3.评议。

  (1)教师相机点拨:你们看,小猴说话多有礼貌呀,在向别人借铅笔时用了“请”字。

  (2)小猴得到了熊猫的帮助,应该对熊猫说“谢谢”。熊猫也会客气地对小猴说“不用谢”。

  4.学生演练。

  5.评价小结:我们在向别人借东西,用过以后要及时归还。借东西、还东西都要注意应该把话说清楚,还要注意礼貌,用上礼貌用语“请”“行吗”“谢谢”“不客气”“不用谢”等。

  五、拓宽内容,强化交际本领。

  1.除了借铅笔,平时,同学之间还互相借过哪些学习用品?你是怎样向别人借的?怎样还的?别人又是怎样说的?

  2.分小组练习表演。

  3.评出最佳表演奖。

语文教案 篇10

  一、教学要求:

  1、学会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结合观察图画,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

  4、朗读课文,并选两段背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读中真切体会黄山石的奇特,有趣。

  难点:如何发挥学生主动性,引导学生在自读中自悟。

  三、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挂图

  四、教学时间: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二、欣赏黄山奇石课文插图,生观察图说像什么?

  三、初读感知。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2、标自然段序号,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地方作个记号。

  3、小组内互相请教,解决疑难。

  4、全班交流。说说自己学会什么。

  四、自学生字词。

  1、借助拼音自由读。

  2、自愿试读,纠正字音。

  3、识记生字交流:说说自己的识记方法。

  4、检查识字情况:变序开火车读。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读中了解“秀丽神奇、闻名中外、尤其”等词语意思。

  2、小组练读课文。

  3、你觉得黄山石怎么样?(奇特、有趣)

  六、指导写字。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认读。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占格位置。

  3、教师范写,同时讲解。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七、课堂练习。

  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全班开火车多种形式认读。

  2.让学生挑选自己会认的字读给大家听。

  3.挑选会认的字说词语,说说是怎么知道这个词的。

  二、学习新课。

  1、你觉得哪块黄山石最奇特、最有趣呢?

  边读边把描写它奇特、有趣的地方画下来。

  2、把自己最喜欢的奇石介绍给大家

  (1)学习“仙桃石”:谁愿意读读?你读懂了什么?

  (2)学习“猴子观海”: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他们的理解。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3)学习“仙人指路”:比赛朗读,看谁读得最好。

  (4)学习“金鸡叫天都”:谁能想象出他的样子?它好象在对天都峰说什么呢?谁能把它的奇特有趣读出来?

  3、课文是不是就写了这几块奇石?在哪一自然段还写了?

  4、读最后一段.

  问:这段又写了什么奇石?想象一下“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它们是什么样的`?

  三、用你喜欢的方式选两段你认为最好的课文背诵一下。

  四、拓展延伸:出示一幅怪石图训练学生想象力,先说话,再写话。

  五、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黄山奇石

  奇特仙桃石猴子观海

  有趣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

  教学反思:《黄山奇石》这篇课文既有抽象概括的描写黄山景色秀丽神奇,又有具体形象的描写“仙桃石”,“猴子观海”等4种奇石。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祖国的黄山奇石描写得活灵活现!对在校的学生来讲,很少有人到过黄山,没见过黄山那种变化多端,形态各异的奇石,大多数学生缺少对黄山的直接经验,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声情并茂,生动形象地强化学生感知,努力学懂这篇课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注重对文本的感悟。重感悟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地去想象。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古诗教案11-07

语文园地教案04-11

语文《风筝》教案11-23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小学教案01-03

有关语文的教案03-07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母鸡教案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