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职网>实用文>教案>《草船借箭》教案

《草船借箭》教案

时间:2023-04-04 13:57:08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草船借箭》教案三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草船借箭》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实用】《草船借箭》教案三篇

《草船借箭》教案 篇1

  一、素质教育目标

  ㈠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掌握商议、都督、委托、水寨、轻易、支援、甘受惩罚、大雾满天、饮酒取乐、神机妙算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更重要的是有创新精神。

  ㈡能力训练点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㈢德育渗透点

  1、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㈣美育渗透点

  体会古典故事的民族文化美。

  二、学法引导

  ㈠教师教法:谈话法,演示法,导读法。

  ㈡学生学法: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㈠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㈡难点: 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㈢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㈠教师活动设计

  1、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文章的前因后果。

  ㈡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㈠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题后齐读)

  2、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如:怎样借?为什么能借到?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1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才干。通过学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本把握了。请大家以箭来总结段意。

  第一段,写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段,写诸葛亮准备造箭;

  第三段,写诸葛亮借箭;

  第四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二、学习第一段。

  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生读书)

  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学生默读、思考)

  讨论交流,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生:我给第一句加假惺惺,因为一个大都督怎么会不知道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他这是装的。(读)

  生:我认为加明知故问好(读周瑜明知故问地说)。

  师:词用得好。但这儿问和说有重复之嫌。请再读读,改一改,把句子读好。

  生:周瑜明知故问: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生:我给周瑜第二句话前加狡猾地一词。诸葛亮是一个文人,一个客人,他没有兵工厂,怎么造十万枝箭?分明想害他。

  生:我说这是狡黠。(笑)

  师:刚才,大家从周瑜的'语言中体会出他的险恶用心,由此加深了对人物的了解,真棒极了。接下去,把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认真读读,仔细想想,从中挑选出你认为有必要的,补充提示语,并说说理由。

  (生稍作准备,继续讨论)

  生:我认为军情紧急,可开不得玩笑一句前可以加高兴。因为周瑜看到诸葛亮上当了,心中非常高兴。

  生:周瑜虽然高兴,但又要忍着,装模作样。所以,我添上心中暗喜,嘴上却说。

  师:好啊,从语言交流中体会到人物内心复杂的变化了。

  生:诸葛亮愿立军令状之前,应加上很有把握。

  师:意思对了,若用上一个成语就好了。

  生:胸有成竹。

  师:请你把诸葛亮的话读一读,读出他胸有成竹的语气。

  (生读)还有哪句话也表现出他胸有成竹?我们一起读。

  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可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草船借箭》。(出示课件题目)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课件出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老师建议大家用线划出写诸葛亮究竞算到了什么的句子。听明白了吗?

  二、学习课文。

  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生默读课文,思考。

  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

  建议每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好工:先是一人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课文后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一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⑴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联系上文说说。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⑵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2、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3、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军事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4、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小组讨论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提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一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一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一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一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6、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出示: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一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一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一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7、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为什么?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齐答:神。)妙不妙?(生齐答:妙。)

  8、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出示: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㈡出示讨论: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提示后讨论交流)

  生: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生: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教师提示:根本区别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得失什么,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由此你觉得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创造性思维)

  ㈢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2、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足智多谋 智慧超群 精明能干 知识渊博 神机妙算

  题目草船借箭,箭是借来的吗?题目说草船借箭合适吗?

  课题《草船借箭》说借合适吗?是借的吗?为什么?

  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引导学生齐读、背诵;同时指出: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其中的骤雨飞蝗用来比喻曹军射来那么多的箭。要求学生课后把这首诗抄下来,背熟。

  四、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三国演义》的那些历史故事?交流。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三国演义》。

《草船借箭》教案 篇2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要胆量,有胆略、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掌握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船借箭这件事情发展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从*船借箭这件具体的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到了哪些问题呢?

  通过预习,你们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呢?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指名回答、

  三、理清层次

  1.小组学习,想想课文按怎样的顺序叙述的?

  2.交流,总结段意、

  四、回归问题

  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2.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小组讨论,找找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

  第二课时

  一、回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你们小组认为课文中哪个词最有研究价值呢?

  二、深入探究

  1.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哪些地方最能突出诸葛亮神机妙算呢?

  4.相机提问,引发思考: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他会想些什么呢?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

  5.应该怎么读出来?

  6、现在,你弄明白了为什么要借箭,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吗?

  三、作业

  阅读《三国演义》、

  第三课时

  一、回忆

  说说自己弄懂的知识、

  二、延伸

  说说自己读的能突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

  三、创见

  课文与自己课外阅读的内容相比较,有什么不同之处、提出自己的疑问、

  四、总结

  1.说说自己解决的问题、

  2.说说自己学过课文后的收获、

  五、作业

  我看历史人物、

《草船借箭》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瑜、诸、葛、督、惩、罪、寨、呐、丞”等会认字,“委、惩、吩、咐、罪、私、擂、呐”等会写字,能够正确地读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能够体会人物的性格、语言特点,分角色朗读课文。

  3.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习课文]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东吴都督周瑜心胸十分狭窄,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巧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课文通过草船借箭一事,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课文内容环环紧扣,引人入胜。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作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十万支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教学前,先让学生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要弄清故事中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通过课前的预习,学生大致了解,三国鼎立时,孙刘联合抗曹,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率三军的,诸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

  文章篇幅较长,教学时,教师放手让学生默读课文,自读自悟,培养学生从文中迅速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对于重点部分,教师可组织学生从读中感知,引导探究、启发学生思维,进行探究性阅读,进而培养学生感悟理解、欣赏、评价和积累语言的能力。课文中着力赞美诸葛亮这一人物,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师先让学生充分阅读,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主要表现:知人心、通晓天文地理、安排巧妙。

  诸葛亮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当周瑜提出请他十天造十万支箭时,他已看透了周瑜想要加害自己的用心,十天是无论如何也造不出十万支箭的,但他不动声色,反而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的意愿立下军令状。周瑜大喜,以为阴谋得逞,实际上诸葛亮早有妙计在胸。

  诸葛亮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特向他寻求帮助,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不了解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甚至算到了周瑜取箭后必然疑惑,所以请鲁肃同船取箭,做个见证。让周瑜清醒地看到自己的阴谋惨败。

  诸葛亮通晓天文地理,他算准了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有大雾;借箭返回时,船顺风顺水。借箭妙计安排巧妙,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在谈笑风生中,诸葛亮轻松取胜,没有和周瑜发生正面冲突,顾全了孙刘联合的大局。从而让学生对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生在对全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之后,再让学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复述课文。

  课文中出现的这四个主要人物,性格鲜明,语言各具特色。周瑜心胸狭窄,狡猾阴险;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鲁肃忠厚老实;曹操谨慎多疑,课文中体现得很充分。通过人物的对话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活动。如: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在读通顺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语气,体现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学生可边读边议。

  [词句积累]

  生字中,注意诸葛的“葛”字读音,应读“gě”。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惩罚:严厉地处罚。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教学设计]

  (课前初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有条件的学生课前读一读《三国演义》,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大致了解人物及其关系。)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今天我们学习的《草船借箭》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谁来谈谈,你对《三国演义》了解多少?

  2.结合预习,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启发学生从课题、从内容中提出不懂的问题。

  1.学生简单交流《三国演义》。(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及其关系。)

  2.学生质疑,能够解决的可以当场进行交流解决。

  二、自读课文,把握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画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了解课文内容。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4.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读课文,看看草船借箭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

  1.学生自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学生能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了解课文大意,清楚课文的脉络。

  3.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的经过,口述“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4.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惨败。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草船借箭》写了一件什么事,起因与结果是什么。

  2.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神机妙算使事情发生了改变。(草船借箭成功)

  教师板书: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周瑜惨败。

  二、感悟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阅读,思考:“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课文里哪些地方写诸葛亮“神机妙算”?画下来读一读,

  2.教师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

  3.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人心、通晓天文地理、安排巧妙?

  1.学生读书自悟后在班内交流所得,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点拨。从草船借箭的时间、气候、地理环境以及借箭的经过,体会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神机妙算)。

  2.师生共同归纳出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神机妙算表现在:诸葛亮知人心、通晓天文地理、安排巧妙。

  3.学生边读边议,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第三课时

  一、深入理解,分析人物: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体会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神机妙算是从哪儿来的?

  2.你对其他的几个人物是怎么看的?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1.进一步了解诸葛亮是一个聪明、机智、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的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平时多观察、多思考的结果。

  2.学生讨论,分析:周瑜心胸狭窄,狡猾阴险;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鲁肃忠厚老实;曹操谨慎多疑。

  3.分角色读课文。

  二、总结全文,复述课文。

【《草船借箭》教案】相关文章:

草船借箭教案02-21

《草船借箭》教案02-06

《草船借箭》教案15篇02-24

《草船借箭》教案(15篇)02-24

《草船借箭》教案精选15篇02-26

《草船借箭》教案(精选15篇)03-01

草船借箭教案(15篇)03-21

草船借箭教案15篇02-21

关于《草船借箭》教案7篇10-20

《草船借箭》教案通用15篇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