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劝学的教案

劝学的教案

时间:2023-04-02 13:28:56 教案 我要投稿

劝学的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劝学的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劝学的教案集锦15篇

劝学的教案1

  内容预览:

  《孙权劝学》教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

  2、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提高自学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学习安排:二课时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㈠了解作品:

  ㈡、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根据提示,读出下面句子的正确的语气。

  A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C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托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D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的语气)

  E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2、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①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②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3、议一议:

  ①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②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③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⑥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二、导学过程

  ㈠、小组展示

  ㈡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②“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③“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2、体验反思:

  你怎样看待吕蒙读书迅速长进这一事情?这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2、课外延伸:

  ①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②《孙权劝学》【拓展阅读】

  鲁肃过蒙屯下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三国志?吕蒙传》节选)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过: (2)诣: (3)就:

  (4)悉: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于 是 又 为 择 师 使 辅 导 之 其 操 心 率 如 此

  3.句子翻译

  (1)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译文: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译文:

  4.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

  答:

  5.联系课文《孙权劝学》,谈谈你对吕蒙的看法。

  4、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答:

  ____________

  ②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③课后背诵全文。

劝学的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语文教案-劝 学。

  教学设想

  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 313—前 238),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

劝学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2.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注重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1.导语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2.介绍荀子。明确荀子的生卒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荀子散文的特点和文学地位,说明本文出处。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劝学》一文的这些特点较为明显。而《劝学》一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比喻的运用,它多达20个,且形式灵活。巧妙有力地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是学习本文的重点、难点。因此只有准确理解比喻的含义,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3.学生齐读课文。

  4.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5.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6.谈感悟: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感悟?

  7.布置作业:期中考试在即,同学们都在紧张备考,咱班某位同学贪玩,无心学习。请你作为朋友给他写一段话,劝说他专心复习,争取考出理想成绩。

劝学的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情感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解题。熟读课文,把握文意。掌握文言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学习”的名言?

  比如: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这都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文题)

  二、荀子简介

  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

  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三、解题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读。

  学/不可以已 輮/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师生一起处理课文词句中的疑难问题。学生可以先自学,后提问。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容易写错读错的字。

  讨论分析下列词语的一词多义。(闻,绝,假,强,望)

  词类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特殊句式

  五.布置作业

  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检查字词及翻译。

  三.课文分析

  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点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3)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

  点拨: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4)“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点拨: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5)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点拨: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四.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比喻的有关知识,明确比喻的表达效果。引入对本文论证艺术的最大特点——采用大量的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的鉴赏。

  点拨:

  (1)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2)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3)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这一特点)

  指导学生齐背课文,进一步体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和论证艺术。

  五.小结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摘录或创作有关劝学的格言。

  《劝学》练习

  一、下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跬(kuǐ)步 参省(xǐng) 骐骥(jì)

  B.槁暴(bào) 须臾(yú) 驽(nú)马

  C.靛(diàn)青 舟楫(jí) 跂(zhī)而望

  D.舆(yú)马 中(zhōng)规 闻者彰(zhāng)

  二、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知明而行无过

  2君子生非异也

  3.輮使之然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三、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其曲中规(合乎、符合)

  B.声非加疾也(洪亮)

  C.而闻者彰 (清楚)

  D.假舆马者(假使)

  四、归纳下列各词的不同义项

  绝: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佛印绝类弥勒 .吾尝跂而望矣

  五、下列句子不含活用词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六、下列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

  A.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B.学不可以已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七、翻译下列句子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八、课内阅读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风雨兴焉: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下列“焉”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B.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木与金石相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不舍”与“舍”。

  D.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

  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劝学》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说对待学习应采取的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B.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C.荀子认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种“学而后知”的观点,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

  D.《劝学》的比喻,灵活多变。有的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如“登高而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九、课外阅读

  (甲)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涅( ) 渐( ) 溪( ) 闻( )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明的道理是( )

  比喻人的本性无善无恶,而学习和教育可以改变一切。

  说的是人善恶无常,因而必须通过教育来改变人。

  人是会受环境影响的,强调学习环境的重要性。

  人的可塑性很强,要通过教育来使人成为有用的人。

  3、上述两段都是阐述学习的有关问题,请写出每段大意和论证方法

  甲段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论证

  乙段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论证

  5、结合荀子的《劝学》,谈谈你对学习的看法.

  附答案:

  一、A

  二、知通智 智慧 ; 生通性 本性 ;輮通煣 火烤 ; 有通又 再一次 ;暴通曝 太阳晒

  三、D

  四、绝:横渡;断绝;没有出路的;极 而:顺承;转折;并列;修饰

  五、D

  六、C

  七、略

  八、1、兴起;雕刻

  2、D3、C4、D

  九、1、黑泥;浸染;山谷;听说、领悟

  2、A3、C

  4、 环境对人的影响 比喻论证;学习可以提高、改变自己 举例论证

  5、略

劝学的教案5

  第三单元 劝学

  劝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劝学》这首古诗的学习,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3、在识字、写字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识字与写字的方法。

  4、认识10个生字,会写“更、书、劝、学、首、迟、发”7个生字,掌握一个新部首。

  教学重点:

  1、认识10个要求会认的字,会写7个要求会写的字。学会新部首。

  2、在识字、写字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识字与写字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关于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

  2、生字卡片。

  3、学生提前查阅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以及颜真卿的资料。

  第一课时(4--1)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大家进入学校,每天都在读书、学习,大家知道关于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吗?

  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教师也找到了一些这们的名人名言。出示:学而不厌;天才出于勤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古人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后人,要从少立志读书自强、勤奋刻苦、珍惜时间,不能虚度过光阴,否则到老的时候会后悔的。今天我们要学习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的一首诗《劝学》。颜真卿这个人物很有名,哪位同学能根据自己查到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过书法的同学都知道,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大书法家,他创造的书法具有雄伟刚劲、大气磅礴的独特风格,被称为颜体。但是大家也许不知道,他所有的这些成绩都来自于他从少的勤奋好学,后来他把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会写了出来,为后人留下《劝学》这首诗。

  二、朗读古诗,初步体会诗意。

  1、教师示范读诗,诗的节奏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教师领读。

  3、学生自由读诗。

  4、个别学生读诗,教师纠正字音。

  5、学生齐读古诗。

  6、学生自由读诗,同时找出要求会写的字。

  三、在文本中学习要求会写的字。

  1、学习“劝”:“劝”有两个意思,一是拿道理说服人,使人听从,如“劝告”;二是鼓励,如“劝学”。谁知道“劝”字在诗有是哪个意思?

  2、学习“学”:朗读诗的前两句。

  3、学习“更”:指导发音。

  4、学习“书”:前两句诗的意思是晚上要挑灯夜读,早上鸡叫就要起订读书。

  5、学习“发”:“发”是多音字。

  6、学习“首”。

  7、学习“迟”:后两名诗的意思是有的人青少年时期不勤奋,等到白头时再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8、认读要求会认的字:学习“灯”“读”“勤”“悔”。

  四、再读古诗,感情诗意。

  诗的用意是勉励青少年及早努力,不虚度光阴。

  五、背诵古诗。

  六、巩固生字

  1、送字宝宝回家。将诗文抄在黑板上,学生将生字卡片贴到正确的位置。

  2、多音字练习。

  3、字理识字练习。

  出示“道”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练习讲述。

  七、课后作业

  熟练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4--2)

  三、认读生字卡片

  四、指导书写

  可按字形结构分类。

  五、课后练习

  1、读一读。

  生自由读、开火车读。学生选择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体会背景图的作用:小蜜蜂非常勤劳,我们要向它们学习。

  2、写一写。指导学生把这些词写在虚宫格里,写美观。

  3、背一背。指导学生熟练背诵《惜时》和三句名言,不必强调理解诗意。

  六、课后作业。

  1、书写生字。

  2、书写词语:劝学、头发、学生、迟早、首长。

  教学反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了解了古诗所描绘的意思,认识了10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学会了“首”的字理。

  冬冬写字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冬冬后来说话的含义,体会怎样才能写好字,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相关词语。

  3、认识12个生字、1个部首、会写8个生字。

  4、唤起表达欲望,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

  1、认识12个要求会认的字,会写8个要求会写的字。

  2、让学生明白怎样才能写好字,激起学生养成良好书写习惯的欲望。

  第一课时(4--3)

  一、问题导入,激发学习情趣

  1、有一个叫冬冬的小朋友练习写字,可是怎么也写不好。后来,他终于能写出好看的写了,大家想知道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小短文《冬冬写字》。

  2、出示课题《冬冬写字》。

  3、领读课题,强调第二个“冬”字读轻声。

  4、读到《冬冬写字》这个题目时,你想到了什么?老师想到了跟大家刚入学时写的字相比,现在大家写的字真是有了很大的进步!

  5、出示作业比较。

  6、大家入学已经很长时间了,每个人写都有了进步。大家想知道冬冬是怎么写好字的吗?接下来就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把自己不认识的字找出来。

  二、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随文学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学生个别读。

  2、指导学生读出重音。

  3、朗读第一段,找出冬冬说话的句子。

  4、大家是怎么找到的?有什么窍门吗?

  5、原来窍门就是小小的引号。

  6、读完了第一自然段,你能找出冬冬认为自己写不好字的原因吗?

  7、朗读第二段,这回冬冬找到自己写不好字的'真正原因了吗?是什么?后来他为什么能写好字了呢?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回答问题,并引导学生把问题回答完整:因为姐姐教了他正确的姿势,从此他改掉了以前的坏毛病,所以他写的字越来越漂亮了。

  8、讨论:你认为怎样才能把字写漂亮呢?

  姿势正确:要做到“三个一”

  写字要认真。

  三、练习

  1、小组比赛分角色朗读课文。

  2、填量词练习。

  3、补充成语练习。

  4、形近字组词。

  第二课时(4--4)

  一、复习

  1、认读生字卡片。

  2、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指导书写

  1、复习部首,书写“对”字。

  2、指导书写“样、认、体”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总结出左窄右大特点。

  3、教会学生一个新部首,指导书写“笔”字,注意上小下大的特点。

  4、指导书写半包围结构的“道”字。

  三、练习

  1、“又”“尺”在下面字中有什么变化?写一写。

  有些独体字在做偏旁、部件后便发生变化,如“又”“尺”的捺变点。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变化吗?

  2、读一读,写一写。照样子书写,要求正确、美观。

  3、写一写。把刚入学时写的字和现在的字比一比,通过变化感受自己在学习上收获的进步,激发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四、课后作业

  1、书写要求会写的字。

  2、准备写好比赛的作品。

  教学反思:能正确朗读课文,初步感悟了课文的大意,生字书写较漂亮;笔画记忆不够准确;加强指导和书写。

  小猫钓鱼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学会两个新部首。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续编故事,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4、通过童话故事中小猫的经历懂得:做任何事都应该认认真真,专心致志,三心二意必将一事无成。

  教学重点:

  理解猫妈妈批评教育小花猫的话。

  教学难点:

  学生能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懂得做事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4--5)

  一、导入

  1、出示课件上的图片:一条鱼、一只猫。看图说话。

  2、导入:同学们,看老师手中的字卡,你能借助拼音认出这个字吗?认读这个字,你能用“钓”字和黑板上的字或词组词吗?或者说一句话?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小猫钓鱼》的故事吗!

  二、用幻灯展示出课题《小猫钓鱼》

  三、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提出下列要求:

  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注意带有“一”的词中“一”的声调变化,注意多音字“着”的读音。

  标出自然段。

  找出文章中除了小猫、猫妈妈和鱼之外的小动物,在字的下边点上圆点。

  画出猫妈妈对小花猫说的话。

  2、指名读课文。

  3、齐读课文。

  四、理解课文

  1、图中画的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与哪一自然段的内容相对应?

  2、同学们,大家看到这是什么啊?大家看到的这只蜻蜓很漂亮,大家都很喜欢,那么小猫看到蜻蜓了吗?谁能找到这段文字来读一读呢?

  3、这幅画中的谁又去干什么了?与哪一自然段内容相对应?这次小猫是怎样去捉蝴蝶的呢?出示“双”字卡片,请学生观察字形交猜测读音,因为这个左右结构的字两边是相同的,都是“又”字,只是左边的捺变成了捺点。让学生观察字形,在教师的分析基础上自己体会理解字意。学写“双”字,强调字音是卷舌音。指导书写,组词造句。

  4、同学们,小猫在扑打蜻蜓和捉蝴蝶之后又做了什么呢?谁能找到文章中的这个段落是哪一段?全班齐读。谁能到讲台前,来表演一下小猫看到了一群麻雀之后的动作?谁能用一个字来表述这个动作?出示字卡并学习。说说,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学习这个字的?指导书字。

  5、同学们,小猫钓到鱼了吗?他高兴吗?说了什么?你能从文章中找出来读一读吗?“小猫的盆子里还是空空的。”说明小猫没有钓到鱼。教师讲解“空”字的书写及部首。小猫不高兴了,他“生气”了。让学生做一个生气的表情给自己的同桌看。学习“气”字并指导书写,谁能来试着读一读小猫的话呢?要让我们感受到小猫此刻的心情。

  6、小猫不只生气,还有些着急,看着妈妈钓了一大盆鱼,小猫不禁要问:为什么自己没有钓到一条鱼呢?同学们,大家能告诉小猫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要三心二意,只有一心一意专心去做,才能把事情做好。同学们从小就要养成做事认真、专心致志的好习惯。

  五、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小猫钓鱼》的故事讲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并告诉他们自己懂得了什么道理。

  3、作业本书写生字。

  4、想一想:如果小猫又和妈妈去钓鱼,这次他会怎么做?

  第二课时(4--6)

  一、表达训练:根据图片提示讲述《小猫钓鱼》的故事。

  二、学习生字。

  1、复习生字。

  2、学习新的生字。

  以“这四个生字可以组成两个词语”激发学生的兴趣,“半条立”。讲解四个字并指导书写,参考基础知识中的相关资料。

  3、游戏“小猫钓鱼”。

  4、根据书后练习题“读一读”开展读词语游戏。

  三、选词填空。

  四、“读一读、说一说”

  三个时间副词“连忙、马上、立刻”,课件出示相关词句,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表演,体会它们在表达上的作用。将句子补充完整。

  五、课后题“读一读,再说说信的意思”

  让学生通过图画,引导学生想象,猜测三幅图说了什么,激发学生兴趣,教师领读,通过这首儿歌的朗读,让学生领悟学习的重要性,激发识字的欲望。

  六、故事会

  1、续编故事:一天,猫妈妈又带着小猫去河边钓鱼。这次,蜻蜓、蝴蝶、麻雀又飞到了小猫的身边,大家猜,这次小猫会钓到鱼吗?

  你是怎样专心做一件事的,讲给大家听听好吗?

  教学反思:能正确朗读课文,初步感悟了课文的大意,生字书写较漂亮;笔画记忆不够准确;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了解课文的寓意。

  分组传话(4--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感知什么是传话游戏,传话时要认真听,记住别人说话的内容,口齿清楚地把话传给别人。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和与人口语交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知准确传话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传话游戏,知道怎样准确传话,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及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难点

  准确传话,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及口语交际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词语、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老师有一点儿事,先出去一会儿,同学们,很对不起。

  (一名老师敲门进入)问:你们的老师在吗?(生:不在)

  师:请转告张老师,明天有客人来参观,请她提前做好准备。(教师出去,师推门进入,学生纷纷举手)

  师:刚才有点事,耽误同学们上课了,你们有什么事吗?(几个学生把事情说清楚)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这样的事,怎样把别人的意思准确无误地传达下去呢?你们一定很想知道,今天我们就通过“传话游戏”来揭开这个疑问。(板书)

  [由学生的实际生活导入新课,引起学生说话的欲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意识、能力和习惯,使口语交际真正为实际生活服务。]

  二、看图感知游戏内涵

  1.什么是传话游戏呢?同学们先看看屏幕,认真想一想,说一说,你看懂了什么。(课件动画演示:学生做传话游戏的情景)

  [一年级的孩子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由直观形象的动画展示,使抽象、难于理解的“传话游戏”变得直观、易于理解。]

  2.传话游戏真有意思,我们也进行传话游戏,好不好?既然是传话游戏,首先我们要宣布游戏规则。(课件出示游戏规则)

  (1)认真倾听。(2)牢牢记住。(3)吐字清楚。(4)互不干扰。

  3.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

  三、在游戏操作中明理

  (一)第一轮游戏

  1.教师准备几组易混的词,如:乌云、乌鸦、乌贼等,分组传下去。

  2.评出优胜小组。

  3.师:怎样才能把别人的意思准确无误地传下去呢?结合自己小组的比赛结果,以小组为单位,大家研究研究,可以向优胜组请教,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4.总结要领:听得准,记得牢,说得清。(师板书)

  (二)第二轮游戏

  1.教师准备简单的句子,如饭后要洗手;认真听别人讲话是有礼貌的孩子;跳绳能够锻炼身体;下课了,我们要做安全游戏等等,分组传下去。

  2.评出优胜小组。

  [游戏的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两个词到多个字的句子,传话的难度加大,也使学生的听说能力逐步提高,使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兴奋之中。由实践引导学生总结要领,使理论更易于学生接受、理解。]

  (三)第三轮游戏

  1.看图说一句话。(课件准备几幅画,让每组的一名学生到计算机前来操作,给出五幅图,让学生选择一幅,用一句话概括图意,然后再传下去。)

  2.评出优胜组。

  [由单纯的文字传递到看图说一句话,不仅使学生的听说能力得到培养,而且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使口语交际教学与语文教学密切相连,互相融合,不单纯为了交际而说话,不单纯为了学习而表达。]

劝学的教案6

  一、 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孙权劝学》是人教社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自读课,选自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讲的是三国时期东吴吕蒙在孙权劝说下认真读书,才略长进的故事。文章短小精悍,对话描写生动,既可承担、落实本单元写人的教学重点任务,又是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的好文本,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

  本设计以朗读(不同形式)为主线,以练习(不同形式)为副线,意在通过引导,学生能够疏通文意,积累一些基础的文言词句,体会传神的语言,感知生动的人物形象,习得文言文基本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教师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学情学法分析

  教学此课前,学生初中阶段已学过八篇文言文,初步掌握了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疏通浅显文言文文意的能力,本课的主题与学习有关,易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联系实际选准切入点,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在读中质疑文题,圈点勾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通过体会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心理,进而感知文本思想内容,提升学生的.感悟与理解能力。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两个成语。

  2.在朗读的基础上,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翻译课文;理解文意,品味人物对话,评说人物特点。

  3.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并积累文中涉及的文言词语及两个成语,把握文意;

  2.难点:品味人物对话并据此评说人物形象的特点。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与准备

  1.方法:自读法、质疑文题法、讨论法等。

  2.准备:课件,学生搜集的相关学习资料等。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悬念,导入新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时代,英雄辈出的时代,关羽就是群雄中的一位大英雄,但他最终败在东吴的一位将军之手,可想而知这位将军定有非凡之处,他也是咱们安徽人,他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他有关的一篇文章。(板书文题:孙权劝学)

  二)范读课文,正音断句

  1.师范读,生听读,注意正音断句。

  2.生试读,生评议,师随机纠正。

  3.指名读无标点课文,要读音准确,断句正确。(投影无标点课文)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交流学习资料,明确课文背景。(投影作者作品及文中人物,呼应导语)

  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译课文,圈点勾画疑问之处,小组讨论解决或师生全班共同解决。(投影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及示例)

  四)演读课文,感知内容

  1.发问文题。孙权劝学的对象是谁?为什么要劝学?怎么劝学的?结果如何?

  小组合作讨论,明确答案,理清课文思路。(板书: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分角色演读课文,模仿并感受人物对话中的语气、神态、心理,完成课后练习二,评说人物形象特点。(板书:对话 善劝 肯学 敬才)

  五)赛读课文,探究质疑

  1.师生赛读,尝试背诵。

  2.从文中找出能够表现吕蒙就学前后鲜明对比的两个成语,并以此说一段话。(板书: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对比)

  3与《伤仲永》比较阅读,找出异同点。

  小组合作探究,明确答案。(板书 同:与学习有关;异:《伤仲永》----少年不学,泯然众人 先叙后议 《孙权劝学》----成年肯学,刮目相待 对话描写)

  4.本文主要人物是谁?用哪一个成语能概括本文的思想主题?

  小组合作探究,明确答案,完成课后练习一。(板书:开卷有益)

  六)齐读课文,梳理总结

  1.以练习题的形式梳理与巩固本课的知识点。(投影练习题)

  2.请学生对照板书,回顾本课教学内容,齐读课文。

  七)拓展延伸,布置作业(选做)

  1.课下搜集与学习有关的名言、故事,第二天交流。

  2.根据课文内容,补写一段“就学”时的情况。

  3. 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4. 学完本课,你肯定有所感悟,联系生活,写一篇读后感。

劝学的教案7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名人单元。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教学方法:讲授、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解说:由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2、介绍司马光

  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

  三、解读

  1、《孙权劝学》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先听老师来读,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配乐朗读)

  (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2、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多积累文言词语,标注一下你觉得本文需要特别记忆的文言词语。(演示)

  四、整体感知

  1、大家齐读课文,读完后请几位同学复述、概括故事情节。

  2、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学的效果看来不错,文章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吕蒙与鲁肃的对话。

  3、由此可以看出通篇文章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的,那我们把人物对话部分挑出来。

  五、课文研析

  1、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全文3个人物;3次对话。

  2、同学们带感情读,把握人物形象。

  师:三次对话语气一样吗?

  权蒙对话孙权是王,对蒙的劝说态度恳切,蒙肃同为将士,对其变化之大显示出惊异、赞叹。

  3、下面我们请同学挑人物读,大家注意听,看他读的好不好?哪句话读的最好?好在什么地方?

  4、哪一组同学能抛开课本,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再加工给我们来个小课本剧表演。(一组同学上台表演)

  师:再现了当时的场景,演绎了一段白话《孙权劝学》,让我们也是刮目相待呀!

  (解说: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充分朗读课文,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课堂气氛,很好的培养学生自读古文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表演能力)

  5、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六、体验反思

  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说到这我们不禁想到前几天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完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七、拓展延伸

  1、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书到用时方恨少。

  2、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师生共勉“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板书设计:

  孙 权 劝 学

  《资治通鉴》

  劝学————不学 (恳切) 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 (关心) 刮目相待

  论议————结友 (惊赞)

劝学的教案8

  【教学标高】

  1、从字词的角度说,要掌握12个生字的读音,掌握文中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的词义,积累4个文言常用实词(于、者、而、故)的用法,掌握6个古汉语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2、从句式的角度说,要了解一些文言文特殊句法,如省略句、倒装句等。

  3、从内容上来说,要能概括每一段所论述的中心。

  4、从分析能力的培养上来说,要能够从文章的句式中分析它是怎样来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5、从手法的赏析上来说,要能发现本文语言表达的特点。如:设喻的妙用、对举的妙用、对比的运用等。

  6、从感受与体验来说,要能结合文章谈一谈自己的收获与感受,要能把感悟潜移默化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

  【教学设想】

  1、要加强朗读与背诵的训练力度,让课堂读起来。

  2、译读课文中,尽量调动学生自己的潜能,进行自讲活动,老师纠错评点。

  3、把分析与概括相结合,先概括各段的论述要点,这是由语言到思想,然后开始分析,让学生说作者的这个思想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这是由思想到语言。

  4、对于手法的赏析,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5、对与感受与体验,这是联系生活,加强体验活动,把课文中所获的东西化进于自己的生活。

  基于以上的想法,教学活动的思路这样安排:铺垫──朗读──译读──内容──发现──感悟。

  【实施过程】

  一、铺垫

  1、由初中课文《孙权劝学》引入。今天同样来学一篇荀子的《劝学》。

  2、荀子乃何许人也?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朗读

  1、自读,把不认识的字圈上,并查字典,或结合课_释解决。

  2、齐读,后老师正音。(通过课件把要掌握的读音打出来,或板书于黑板让学生来注音。)

  3、自由走读朗读,把课文读得流畅。每人至少要读三遍。

  4、老师通过齐读来检查流畅的程度。

  三、译读

  1、自读自译。自己对照注释,自己一句一句讲其大意。

  2、同桌对译。一个读原文,一个说译文,两个人相互补充。

  3、点一生译。老师针对其译的情况进行纠错或补充。(老师在学生翻译的过程中,要把教学标高的第一条中关于文言实词与虚词的内容渗透进去。)

  4、附全文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我曾整天空想,(结果)不如片刻学习所得(的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结果)不如登上高处能够见得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寄托(身体),(这是)用心浮躁(不专一的缘故)。

  四、内容

  1、你认为本文是围绕哪一句话说的?

  学不可以已也──中心论点,其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2、本文的第二、三、四段各自论述了一个什么问题?

  学生表达后形成如下板书:

  二段论述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三段论述学习的作用──弥补自己的不足

  四段论述学习的方法态度──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劝学的教案9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是完善自我,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

  2、了解比喻、对比在表达中的具体作用。

  3、在理解文意,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准确背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辩证认识学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具体理解比喻和对比手法在语境中的作用。

  3、了解文中“于”“之”“而”以及“绝”“劝”“日”“知”的意义及用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

  1、阅读题注,明确需要记忆的文学常识:荀况,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系荀子和门人共同编著。

  2、补充介绍

  (1)稷下:古地名,故址在今山东临淄附近,是战国齐都临淄西边南首门,一称稷门。因地近稷山,设馆其下,故名稷下。为战国各学派荟萃的中心。荀子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

  (2)兰陵令:春申君任命荀子为兰陵令,开始了他一生中短暂的仕途生涯。兰陵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镇,原为鲁地,鲁灭亡后归于楚。荀子在兰陵一边做官,一边著述,同时收徒讲学,进入学术创造的一个高潮。

  (3)孙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荀子为孙卿。

  三、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朗读课文

  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l、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2、给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结合练习,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五、研读第一段

  1、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

  学/不可以已,輮/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让学生解释下列词语:

  “已”——在现代语中有没有相同用法?请举例。(奔腾不已,不能自已)

  “以为”——跟“自以为得之矣”(《石钟山记》)中的“以为”用法是否相同?

  (不同。“自以为”是自己认为之意;此句中的“以为”是“以之为”(用它做成)的省文。)

  “虽”——这个“虽”跟下面两句话中哪一个“虽”字的用法相同:

  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不同)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相同)

  “木受绳”二句——把省略的意思找出来。(“受绳而后锯之”“就砺而磨”——都是不言而喻的,故可省。)

  2、学生练习背诵。

  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师生都不看书),然后检查试背,发现难点,指出关键在于要理清文理。

  3、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观点

  提问: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句和结句)

  追问:开头说:“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不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个观点的。)

  再追问:既然如此,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因为“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可以已”。)

  补充问: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博”——要“博”则“不可以已”;“日”——每天;亦“不已”之意。)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分三组:①“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②“木直中绳使之然也”,③“故木受绳……则利”。)

  追问:这三组设喻从总体上看,都是为了论证“君子博学……行无过矣”这一论点的。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

  再追问:它们的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

  ①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

  ②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一经改变,则不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性质上去,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

  ③“受绳则直”“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照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被省略的“锯”“磨”二字,都表示持续的动作,又包含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可见这一组设喻是前两组设喻的总括,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出作者的观点。

  最后板书此段文理示意图,帮助学生记诵。

  4.熟练地诵读这一段。

  先自查、互查,后由教师检查。

  六、当堂背诵第一段

  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

  2.鼓励学生在大致能背的时候勇敢的尝试背诵。

  3.找出背诵过程中暴露的共同问题想出巧妙的背书方法。

  七、课堂训练

  八、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测

  二、研讨第二段

  1、诵读的准备。

  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要求注意某一节拍之中有些字之间有极短暂的停顿(用“/”表示)。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后解释词语:

  “终日而思”和“跂而望”——属于“对举”,结构相同,“而”表示修饰关系。用现代语表述,依次为“整天地想”和“跃起脚跟向远处看”,前者加“地”,后者不加。

  “彰”——就是“明”的意思。从“彡”,从“章”,“章”亦声,光彩夺目之意。

  “利足”——现在也有这种构词方式,如“快手”(干事情快)。利足,就是跑得快。

  “致”——或以为同“至”,非是。“致”与“绝”对应,都表示动作结果,课本注为“达到”是正确的。

  “能水”——今南方亦有“会水”一词,指游泳而言。

  2、学生练习背诵。方式同前。

  3、文理分析。

  教师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一一列举出来。

  (①“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②“登高而招”则“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则“闻者彰”;④“假舆马”可“致千里”;⑤“假舟揖”可“绝江河”。)

  追问: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

  (①用来说明“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②承上句“登高”一语,作解释,说明“登高”的效果。③与“登高”一喻对举,说明“顺风”的效果。④⑤的作用亦与此相同。)

  再追问:结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哪些语句说的?(“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舟楫”“舆马”)它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不是。②③中所假之物“高(山)”“风”,都是自然物;④⑤中所假之物“舆马”“舟楫”,是人的发明创造之物,二者有层次高低之分。)

  小结:①喻属起句;②③④⑤喻属结句。

  主导问:起句和结句是怎样的关系?(“学”是前提条件,“善假于物”是结果——能利用自然可谓善,能创造可用之物,则是善之善者。)

  请归纳本段大意:能学习才能善假于物(板书)。

  4、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方式同前。提示学生注意作者行文方式:“登高”“顺风”中已含有“假物”之意,但未明白点出“假”字;至“舆马…“舟楫”二喻,才明白点出;最后再说“善假于物”,给人的印象就深了。了解这种行文方式也可以帮助我们记诵。

  三、当堂背诵第二段

  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

  2、组织背诵竞赛,比速度,比正确率。

  四、讨论第三段

  1、诵读的准备。

  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后解释下列词语:

  “兴焉”“生焉”“备焉”的“焉”——或注为“于是”,亦通。虚词也可以活解,只要于文意无害。

  “无以”——可与“河曲智里无以应”作比较。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2、划分层次,然后练习背诵。

  第一层(首句、以句号为标志、下同)说明积善而后圣心备的道理。

  第二层(第2—4句)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积累的必要性。

  第三层(最后两句)从正反两面说明用心专一才能积累的道理。

  提示学生:此段较长,可按上述层次,一层一层地练习背诵,最后连贯地背诵全段。

  3、概括本段主旨后,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主旨是:学习知识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心专一。

  五、当堂背诵第三段

  1、理清层次结构来帮助背诵。

  2、集体背诵。

  3、理解性背诵。

  六、课文的逻辑结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一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二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阐述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可见先秦荀子散文达到极高的理性思维水平。

  七、课堂训练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文言知识

  3、完成课后强化作业

劝学的教案10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习,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大学。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啊……”

  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3、请学生看课件显示图片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一组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

  4、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三、品味语言

  1、思考:课文以什么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对话)

  2、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3、请三个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劝学的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劝学》这首古诗的学习,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3、学生查阅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以及颜真卿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同学们,大家进入学校,每天都在读书、学习,大家知道关于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吗?

  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教师也找到了一些这们的名人名言。出示:学而不厌;天才出于勤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古人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后人,要从少立志读书自强、勤奋刻苦、珍惜时间,不能虚度过光阴,否则到老的时候会后悔的。今天我们要学习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的一首诗《劝学》。

  二、检查预习。

  1、教师提问:颜真卿这个人物很有名,哪位同学能根据自己查到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

  2、简介:学过书法的`同学都知道,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大书法家,他创造的书法具有雄伟刚劲、大气磅礴的独特风格,被称为颜体。但是大家也许不知道,他所有的这些成绩都来自于他从少的勤奋好学,后来他把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会写了出来,为后人留下《劝学》这首诗。

  三、朗读诗词。

  1、教师示范读诗,诗的节奏为: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教师领读。

  3、学生自由读诗。

  4、个别学生读诗,教师纠正字音。

  5、学生齐读古诗。

  6、学生自由读诗,同时找出要求会写的字。

  四、合作探究。

  1、体会词意:

  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啼叫

  黑发:年少时期,指少年

  白首:人老了,指老人

  2、体会诗意:每天三更半夜到拂晓鸡啼,是男儿读书最好的时间,年少时不知道要早早地勤奋学习,到年老时会后悔读书太晚了

  整体感知,读出感受。

  3、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

  这首诗告诉我们只有珍惜少年时代的每一寸美好时光,好好学习文化知识,不断积累,勤学苦练,掌握多种本领,长大之后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不至于再后悔小时没有好好学习。现在,人们常用这两句诗提醒小朋友要趁年少时多学习,多用功。

劝学的教案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过程和方法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感

  1、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 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本节为第二课时

  一、 复习上节课知识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劝学》这篇课文中一些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1、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1) 劝学中“劝”为何意?

  (2) 荀子“人性恶”主张

  明确:孟子提出“性本善”,荀子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3)教师提问几个重、难点的语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齐读课文。

  注意一些通假字和其他一些易写错读错的字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1)读课文,根据标题,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2)第一自然段中“君子”一词应怎样理解?“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把握观点:这一节主要谈了学习的哪个方面?用什么方法来论述的?

  明确:学习的意义;比喻.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在已归纳的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

  明确:

  青青于蓝

  冰寒于水

  (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变化会进一步提高、发展。

  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说明客观事物可以后天改造,改变

  “木受绳”“金就砺”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5)学生齐读第2段,以词语提纲为线索背诵第2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②有③就④中。)

  3、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本段又采用了哪些比喻?

  1登高之博见

  2登高而招3顺风而呼

  4假舆马5假舟楫

  (4).要求模仿第2段思维推理模式,分组讨论分析本段的推理过程。

  明确:客观事物通过善假于物可以弥补自身不足

  引申出人通过善假于物可以弥补自身不足,“善假于物的”“物”暗指什么?学习

  (5)小结

  本段谈的是学习的作用,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用几组比喻句来说明,本段再次采用比喻论证。

  (6)学生齐读第3段,对照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教师强调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②致③绝④假)

  四、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

  1、 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2、本段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主要论述学习态度与方法

  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

  ②“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

  ③“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3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论述问题的?

  明确:比喻、对比

  4本段的三层内容都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这样的写法什么好处

  明确:使中心论点更生动更鲜明,即道理明白、具体生动。

  5学生齐背第4段。(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跬②镂③一④焉⑤至。)

  五、总结全文。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

  2齐读全文,体会本文善用比喻、正反对比论证、说理透彻的特点。

  六、布置作业

  1、 结合荀子的《劝学》,写一篇读后感,题目是:学贵有恒――读《荀子劝学》有感

  2、 完成《创新设计》练习。

  七、板书设计

  劝学(荀子)

  (1)学比可以已――中心论点

  (2)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比喻

  改变自己

  (3)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4)学习的态度、方法

  积累对比

  坚持

  专一

劝学的教案13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课型、课时:新课 1课时

  教学手段:

  黑板、粉笔和投影片

  教学设想: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一、导语设计:

  师:这几天有个难题让我吃不好睡不好,大家能帮我想想办法么?

  师:什么事呢?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

  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 学生回答。

  ( 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制定,益于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对之进行概括。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

  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3.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三、竟读课文

  师: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对着无标点符号之课文大声、流利学生读课文?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学生单读、小组齐读。 (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四、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师: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

  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学生讲述课文内容。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

  (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1、小组合作翻译课文,每组确定一中心发言人,展开比赛,看谁翻译的最准确。

  2、抢答题,词语解释选择正确的一项。

  3、提示古今异义现象。

  4、揣测人物语气。

  五、编课本剧,深入课文

  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小组内先试试。

  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

  师:通过朗诵、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

  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

  (本环节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习课文之天

  地。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互相解答。)

  六、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师: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

  师:现在,回顾一下课前我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问题,试着再帮我劝劝这位同学。

  师: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么新问题呢?比方说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关的事情吗?课文与文学作品一样么?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这一环节既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达到延伸拓展的目的。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七、小结

  师: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学生就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发言。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话给予适当肯定和总结,并升华德育教育。

  八、作业

  师:课后大家练习背默课文,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那么,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学生针对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文,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学习的必要性

  正面描写 现身说法 学习的可能性

  鲁肃言行 结友而别侧面烘托

  (板书主要内容,尽可能做到简洁明确,让学生一目了然。)

劝学的教案14

  师:这几天有个难题让我吃不好睡不好,大家能帮我想想办法么?师:什么事呢?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学生回答。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 学生回答。 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制定,益于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对之进行概括,或辅之以投影使之更明确。

  一、读课文

  师: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在大声、流利 学生初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解决,结合注解粗知大意。学生再读课文。 教师及时点拨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读懂

  的基础上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 学生单读、小组齐读。 句意、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二 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师: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好的字词句也画下来,我们共同欣赏。师;谁来为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学生讲述课文内容。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 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三 编课本剧,深入课文

  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小组内先试试。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师:通过朗诵、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 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 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习课文之天地。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互相解答。

  四、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师: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师:现在,回顾一下课前我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问题,试着再帮我劝劝这位同学。师: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么新问题呢?比方说——师: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关的事情吗?课文与文学作品一样么?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进行集体交流。学生联系课文及与学习有关的名言和具体事例再次谈自己的看法。学生提问。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可在学生说的'基础上用投影展示。这一环节既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达到延伸拓展的目的。 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五 评议总结

  师: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 学生就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发言。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话给予适当肯定和总结,并升华德育教育。

  作业

  师:课后大家练习背默课文,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那么,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 学生针对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文,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司马光投影展示处

  司马光

  重点字词句

  《资治通鉴》

  板书主要内容,尽可能做到简洁明确,让学生一目了然。

劝学的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的朗读课文,能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课文;

  (2)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教学重点

  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

  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三、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了解他的其他方面。

  现在,我们学习《孙权劝学》(板书《孙权劝学》)。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涞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集》。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2.范读课文,请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3.我们大声自由朗读;

  4.提示字音,卿(qing) 涉(she) 孰(shu) 遂(sui) (为wei 更geng)多音字;

  5.找出通假字途、涂,邪-耶,表反问语气,语末助词,译成吗;

  6.下面我们齐读;

  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我们了解一下,看注解①。再找人读。

  7.请同学们结合注解疏通文意;

  8.四人一组,找出小组问题,自己的问题在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一组一个代表,说不全的可以补充。

  9.重点句子,找出,画出,对不懂的字句或字义,找开课件,用黑色加粗的条纹加重;

  10.在译句子时重点词不能漏译;

  咱们对号入座,调整顺序的有,蒙辞以军中多务,博士一词是官名,可以留用(国号、年号、官名、人名、书名等可以照录不译);

  11.文言中古今异译,但:只,只是,今是转折性连词;

  12.找一找古今异译的词;

  13.文言文译文五字法,展示课件,并找人读取;

  14.一起朗读课文,出示课件中的四幅图,(一、孙权劝吕蒙学习图,二、孙权现身说法图,三、鲁肃与吕蒙论议图,四、吕蒙与鲁肃结友图)。

  研讨:怎样读出语气?

  因为这篇文章是写人叙事的文章,要读出语气,就要从读言上下功夫,我们看看孙权的语言,我们结合孙权的身份。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郎,孤学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第一句,严励、关心的语气;

  第二句,怒气;

  第三句,语重心长,现身说法。

  这一段,孙权饱含关怀、苦口婆心的劝告吕蒙,我们认为孙权是一个什么性格特点的人?

  孙权,爱惜人才,好学,关爱部下,善劝

  我们再看吕蒙,坦诚、豪爽、知过能改、肯于努力学习、能听取意见;

  鲁肃,论职位、论才能都高于吕蒙,爱才、敬才、有礼;

  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师生之间互动)

  文中出现了两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找同学造句子。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学识尚浅。现在多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四、拓展升华

  关于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也不少,请找出一两则,如:读书破尤卷,下笔如有神,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知识就是力量,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结合我们所学的《孙权劝学》,想想我们该怎样对待学习。

  板书:

  孙权 劝 吕蒙 赞 鲁肃

  爱才 坦诚 爱才

  关爱部下 豪爽 敬才

  善劝 知过能改 文人雅士

  好学 有礼

【劝学的教案】相关文章:

《劝学》教案11-10

劝学的教案02-15

《劝学》 教案03-10

劝学高中教案04-01

高中劝学教案04-01

劝学教案模板08-29

《孙权劝学》教案11-12

关于劝学教案11-12

《孙权劝学》的教案08-26

《劝学》教案范文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