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3-03-28 14:39:43 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教案(精选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数学教案(精选15篇)

三年级数学教案1

  一、关于本单元内容的安排

  本单元主要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口算、笔算、估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四个方面的内容。这四方面内容在安排上,以笔算教学为主线,把其他三方面内容的教学与笔算教学交融,力求形成比较优化的结构。

  口算

  整百数除以一位数,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

  笔算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商里有0的除法)。

  估算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商是几百或几十多。

  解决实际问题

  解答关于除法的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解答关于除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1.本单元的重点是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以“基本算法一特殊情况一实际应用”这条线索贯穿整个单元。

  “基本算法”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一般步骤与方法,“特殊情况”是商里有0的除法,“实际应用”着重教学连除的实际问题。

  2.口算教学安排在笔算教学的“两端”,即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在笔算的前面,口算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在笔算的后面。

  这样安排有两个原因:首先是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的第一步,要把被除数百位上的数除以除数,这就是在计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所以,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是笔算的基础,应该先于笔算教学。其次是类似630;3、630;7这样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都是比较容易、比较特殊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学生在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的基础上学习这些口算很轻松,完全能够自己学会。所以,教材把口算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安排在笔算后面。

  3.估算和笔算相伴相随、相辅相成。

  全单元四道教学笔算的例题都以估计“开道”,即先估计再笔算,这是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一大亮点。估计在这里为笔算“导向”,为笔算化解难点;估计在这里能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激励学生主动探索。第l页第二个例题教学986;2,引导学生先估计“9百多除以2得4百多”,笔算时学生就可能想到先算9个百除以2,并把“4”写在商的百位上。第6页第二个例题教学306;3,先估计“商比100大些”,笔算时就不会漏写商十位上的“0”。

  在笔算教学后又安排估算。如先说说378;2、378;6等题的商各是几位数,再计算;先估计228;3、944;8等题的商是几百多还是几十多,再计算。这些估算都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笔算方法,提高试商能力。

  4.边学习、边应用,重点解决连除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笔算后的“想想做做”里都安排了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学到的计算及时应用,其中有些问题解法多样、思路开放,有些问题综合了空间、时间的内容,有些问题妥善处理余数。连除实际问题思考难度较大,解法较多,教材在第11、12页单独安排教学。

  二、关于计算法则的教学

  计算法则是计算的方法和规则。毫无疑问,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在除的步骤、顺序及商的书写位置等方面都是有规则的,计算法则是客观存在的。计算法则的教学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外部输入,像过去的教学那样,光通过几道例题把算理、算法、注意点讲得清清楚楚,把方法、格式示范得明明白白,然后归纳出若干条法则。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接受--记忆--模仿”。另一种是从内部生成,先让学生调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解决一个新的计算问题,经历探索过程,体会方法与步骤。然后在回顾、交流等学习活动中自己总结算法,形成法则。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探索中体验--反思中提炼--迁移中应用”。前一种教学学生认识的法则是显性的、机械的,给学生的法则是束缚与负担,必须经过大量练习才能掌握。后一种教学学生认识的法则是隐性的、有活力的,给学生留出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空间,学生不需要死记硬背,也不要过量地模仿。

  因此在教学时应注意三个问题。

  1.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以原有计算为基础构建新的计算法则。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继续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只要解决先把被除数百位上的数除以除数这个问题,新旧知识就沟通了。第l页第二个例题986;2采取“先估计、后笔算”的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地先算9个百除以2,并把“4”写在商的百位上。

  2.突破知识的发展点,完善计算法则。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等于或大于除数,另一种是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小于除数。后一种情况学生以前从未注意过(二年级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都是两位数)。第3页例题312;4就是教学这种情况的计算。也采用“先估计、后笔算”的策略,让学生体会先把被除数前两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是合理的。

  3.在适宜的时候用有效的方法使计算法则逐步清晰。

  教材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帮助他们自主探索;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及时整理知识,优化认知结构。第4页第3题设计了四组除法题,要求学生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计算。同组的两道题被除数相同,为什么商的位数不同?通过分析原因,学生就把握了什么时候先除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什么时候要除‘被除数前两位上的数,这是计算法则中的重点之一。

  所以说,法则仍然要教的,但不用以前的方法教学法则。新教材希望计算教学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教学,同时也要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关于“商里有0的除法”的教学

  教材把商里有0的除法安排在学生掌握基本计算之后教学,因为商0是除法中的特殊情况,是除法计算法则的补充。学生在初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法则的基础上,再来学习,就比较容易理解。

  这部分内容分三段进行。

  第一段先教学“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第二段是竖式计算时应用“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个规律。

  例题教学商的中间有0,“试一试”教学商的末尾是0。例题的教学分两步进行,先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计算,可以估算、口算,也可以列竖式笔算,这一步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商中间的0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如果漏了商中间的0,那么商就不是三位数,就不是比100大一些,就不是102。然后教学竖式的简便写法。“试一试”先让学生说商是几位数,也是防止漏了商末尾的0,体会商个位上写0是合理的、必要的。在这段内容的教学中还要注意两点:一是把竖式的简便写法建立在学生原有写法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为什么可以简写;二是用好“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明白商中间、末尾有0并不是由于被除数的中间、末尾是0,而是除到某一位时是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如508;4的商里没有0,800;5的商里只有一个0。

  第三段是当确定商的最高位后,如果某一位不够商l,也要商0。

  仍然是例题讲商中间的0,“试一试”教学商末尾的0。例题432;4的教学线索与306;3相似,也是先估计、再笔算。不同之处是,当学生产生认知矛盾--十位上3除以4不够商l时,教材通过“辣椒”提出:“十位不够商l,就商0。”并出现了完整的竖式。教学时,还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继续除下去。

  另外,教材还及时引导学生整合笔算知识,第13页第2题的三组笔算题分别安排了商末尾有0和商中间有0的比较,商末尾是0时没有余数和有余数的比较,除时商0的两种情况的比较。第15页第2题是更大范围的知识整合,同组的三道题虽然各有特点,但都要遵循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法则。

  四、关于“连除的实际问题”的教学

  学生解答连除计算的实际问题往往有困难,因为问题的已知条件两两相互联系,这种联系既使解法多样,又干扰解题思路的组织。所以教材安排了一个例题进行教学。这种问题既可以用连除的方法解决,又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解决。经过一段练习后,又带出了另一类用连除方法解决的问题(如第12页第5~7题),这种问题在列式时,用哪一个数做第一个除数或做第二个除数都是可以的,但教学时必须使学生弄清每步的含义。

  这段教材有三个特点:一是选择的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书架上放书、排队分组参观科技馆、按时服药、买乒乓球拍、写毛笔字......,都是学生熟悉的、能够接受、容易理解的。现实的素材能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助于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二是呈现形式以图文结合为主,逐渐向文字叙述过渡。图文结合寓信息于画面和对话中,有生活气息,能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文字叙述的实际问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解题意的能力,提高思维活动的质量。三是教学方法以学生独立解题和相互交流解法为主,不是教师作系统分析和讲解。

  教学连除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师的作用应着重体现在组织学生进入情境,从画面、对话中寻找数学信息,完整地理解题意,有序地整理条件和问题,激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还体现在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解法,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回顾、反思,弄明白先算了什么,为什么先算,先算的这一步是怎样想到的。从而整理出解题思路,提升思维水平。教学例题时要鼓励学生的解法多样,但练习时不要求他们一题多解。

  五、课时安排:总10课时

  1、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第1~4页)....................................2课时

  2、练习一(第5页)......................................................1课时

  3、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第6~10页)..............................2课时

  4、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第11~12页)..............................1课时

  5、练习二(第13~14页)...................................................2课时

  6、复习(第15~16页)......................................................2课时

三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例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例2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例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例4使学生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例5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具准备:

  东、南、西、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造情景让学生说说“前、后、左、右、向左、向右、向后转”。复习和感受方位。

  2、组织学生活动: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师:“谁认得东、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样认识的?”

  4、出示课题:东西南北

  二、新知: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习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练习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5、完成书本填空和做一做:

  出示例1挂图:

  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 )面。教学楼在操场的( )面,大门在操场的( )面。

  完成“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

  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4、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南宁市的东西南北方向?(琅东、西乡塘、江南区、城北区)

  5、背儿歌:

  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边是东后边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四、小结。

三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知识点一级具体的题目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

  2、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法和意义,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

  3、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教学难点:

  能够进行合理的估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1)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可以把其中一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与另一个加数依次相加,这样口算更加快捷。(2)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减两位数,可以把减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从被减数中依次减去,这样口算比较便捷。

  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提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需要注意什么?小结:列竖式时,数位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从个位加(减)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进一(哪一位上不够减向前一位退一当十),主要不要漏加进来的一(不要漏减走的一)。

  3、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1)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可以用两位数的加减法进行口算。如650+340其实就是65个十减34个十,等于31个十。

  (2)方式虽然不同,一个口算,一个笔算,但是运算的算理一样,都是满十进一,退一当十。 ……

  (给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二、基本练习

  1、口算。

  52+35=

  86-34=

  47+33=

  36+20= 23+69=

  62-18=

  70-26=

  65-15=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说说口算思路。提问:口算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2、计算。

  650+340=

  370+480=

  390+250=

  520+300= 840-560=

  750-540=

  440-150=

  600-240=分组活动,看哪一组最快最准做完?然后各组委派一人汇报结果。可以选择口算的方法,也可以选择列竖式的方法。

  3、估算。

  (1)出示教材第19页第2题课件,组织学生读题,从中获取信息。思考:如何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后板书:632-441.(3)提问:这个和我们例4中的估算有什么不一样?如何进行估算呢?

  (4)学生讨论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算法。

  算法一:632大约是600,441大约是400,600-400=200,大约多200个座位。

  算法二:把632看成620,441看成440,620-440=180,大约多180个座位。 ……

  估算的方法不局限于一种,只要学生回答的合情合理,均给予肯定。并比较这些估算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种更合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四”的`第1题。

  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准,互相之间评一评。

  2、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比较每一题的大小。此题不能直接进行比较,需先进行加、减法的计算,得出结果后才能把左右两边进行比较。

  3、完成“练习四”的第3题。

  仔细观察图文,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进行估算。并想一想,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梳理了哪些知识?本单元的知识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解疑答惑。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个积(商)之和(差)的三步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沟通.

  教师出示:

  164+18 18+46

  693-14 50-355

  先说出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分组计算,看哪组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订正.

  二、创设情境.

  问:同学们都去过商店买东西吧,要算一算买来的东西共花多少钱用什么方法计算?

  师:今天,我就要去商店去买两样东西,请你们帮我算一算需要用多少钱?

  出示动画混合运算,问:看图谁能先说说我要买些什么,然后列个算式表示要花的钱数?

  学生汇报并列式,引出例1.

  三、自主探索,领悟算理.

  1.尝试计算:164+63

  (1)学生独立试算,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3)学生汇报,研究算法.(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64+63 164+63

  =64+63 =64+18

  =64+18 =82

  =82

  (4)比较异同,总结算法.

  分析比较以上两种计算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算法:求两个乘积的和,要先算出两个积后才能相加,所以加号后面的.乘法可以和前面的乘法一起脱式运算,这样会更简便.

  2.改变例题,学习例2.

  (1)将例1 164+63变为:

  164-63 164+63

  164+63 164-63

  (2)学生独立选做,可任选一题,也可全做.

  (3)汇报交流计算方法.

  3.归纳推理,总结规律.

  讨论:观察比较,例题中的4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通过比较,我们知道,求两个乘积的和(或差),求两个商的和(或差)以及一积一商的和(或差)的混合式题,都要先算出积,或商,两个乘法可以同时脱式,两个除法也可以同时脱式,一乘一除.

  4.初步练习,深化提高.

  计算:5887-292=?并思考发现了什么.

  三、应用方法,强化知识.

  1.计算下面各题.

  393+486 244-423

  174-124 813+46

  2.小强买3支铅笔,2本写字本.看图算出买铅笔和写字本各用了多少钱,一共用了多少钱?

  四、质疑,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接龙游戏

  游戏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混合运算顺序.

三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下巩固年、月、日的知识,并能灵活动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的有序性。

  3、培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制作年历的方法。

  课时按排:

  整本年历、单张年历、台历、书历各一份,硬卡纸,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调查

  (1)提问:你都见过什么样的年历?

  (2)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年历:整本、单张、台历、书历。

  (3)思考:这些年历都是怎样做的.?

  (4)投问:你们想自己做一个年历吗?

  2、讨论:

  制作一个年历,需要有哪些步骤?

  (1)确定一个年历,需要有哪些步骤?

  (2)一共12个月,每行4个月,排3行。

  (3)可以把休息日、重要节日、纪念日用彩笔标出来。

  二、制作年历

  1、分组合作

  2、老师进行指导

  三、展示与交流

  1、各组交流制作方法

  2、引导发现各组制作年历的优点

  四、运用

  想一想,制作后的年历还能做什么。

  课后反思:

  1、引导学生进行分工合作,学会交流

  在实践活动中除了让学生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学会合作与交流。在小组制作年历的活动中,教师注意对各个小组进行指导,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分工合作,如教材上展示的“谁设计花边”“谁写每一月份的日期”“谁标重要节”等。另外,在制作活动完成之后还进行了制作成果的展示与交流,在展示中,学生既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又可以欣赏、借鉴别人的优点,培养了承认他人、向他人学习的意识。

  2、注意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体验了年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通过教师的提问“你们的年历还能做什么”,引起学生的讨论与思考。

三年级数学教案6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估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2、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提高估算能力。

  一、基础练习

  1、口算练习(出示口算题)

  12×324×213×541×511×2

  230×3120×4620×230×20xx×40

  10×8060×20200×3080×100500×20

  2、计算练习

  36×1248×2356×32

  独立完成,个别学生板演,小结计算方法,算理,格式。

  二、问题解决

  第9题:

  (1)、儿童:15×36=540(元)

  (2)、成人:46-36=10(人)10×30=300(元)

  (3)、540+300=840(元)

  提问:如果今后再碰到类似的'情景,但没有(1)(2)小题作铺垫,你会解决吗?

  第10题:

  让学生人人都经历估和算的过程,再小组讨论交流。

  第11题:

  15÷3×35

  先求一瓶饮料的价钱,再求35瓶饮料的价钱。

  第12题:

  练习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第13~15题: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3、11×5+8=63(岁)

  14、15×6×8=720(人)

  15、9×5×8-8=352(分)=3元5角2分

  三、习题拓展

  售票处:大船坐6人、30元;小船坐4人,24元。现在

  有120名老师和学生去秋游。

  (1)租大船需要付多少钱?

  (2)组小船需要付多少钱?

  如果又来了两个老师参加划船,怎么租船比较化算?

三年级数学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时间可以分钟面时间、经过时间两个方面,从而正确把握有关时间计算的概念。

  2、正确计算一天之内的经过时间,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过程:

  (一)认识两种时间概念:

  1、我们学习了两种记时法,老师这儿有一句关于时间的话,来看一下:妈妈上午8时,上班一天工作8小时。(板书:8时、8小时)

  (1)读一读,问:它们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的?请你分别说说自己的想法。

  (2)教师要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加以规范:

  8时:它表示上午的一个时刻,那时我们正在上课,它还可以写成8:00;

  8小时:它指的是一段时间。

  出示钟面(画一画)……

  指出:8时,是表示的某一时刻,用“时”来说,它是一个钟面时间。(板书:钟面时间—时)

  而8小时,是从8:00开始数8个小时,到下午4时下班,这一段时间里经过了8个小时,它不是一个具体的时刻。)(板书:经过时间—小时)

  (3)指板书说:时,一般是指钟面上的几时,它表示的是钟面时间;小时,它一般表示的是从某一个时间开始到另一个时间结束,它是一个经过时间。(用点●和箭头在钟面旁加以区分)

  2、判断,仔细听老师说的话,想:这是钟面时间还是经过时间?

  老师晚上10时睡觉;老师晚上睡10小时。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要通过一些钟面时间来简单地算经过时间。

  (二)教学经过时间的计算

  1、出示:老师今天早上7:00上班,一直到中午11时下班,上午要上班几小时?

  (1)出示题目:这里的早上7:00、中午11时是什么时间?问题求上午要上班几小时是什么时间?

  (2)学生计算。

  (3)交流:用什么方法比较好?(实物投影反馈)

  板书:11-7=4(小时)

  11:00-7:00=4(小时)

  讨论:4的单位是时?还是小时?可以写成4:00吗,为什么?

  (4)结:像这样简单的`计算,我们可以直接用后面的几时减前面的几时。

  2、王师傅上午7:30上班,中午11:00吃饭,他上午工作了多少时间?

  (1)独立思考

  (2)全班交流,说说怎样计算:要求的是什么时间?(经过时间)还能用后面的时间减去前面的时间吗?你是怎么减的?

  教师借助0—24小时图帮助学生理解、体会不同方法。

  7:30——10:303小时,再加30分钟,是3小时30分

  7:30——11:304小时,再减30分,是3小时30分

  教师重点介绍横式书写方法,先减分再减时,分不够减想时借1作60。

  11:00(10:60)-7:30=3小时30分

  3、练一练:同学们下午1:00开始上课,下午4:25放学,同学们下午在校有多长时间?

  (三)综合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

  示图,补充银行营业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1)计算每个商场的营业时间

  说说所标内容是什么意思?尝试练习

  (2)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计算每个商场的营业时间的?

  (3)比较得出结果

  师结:用普通记时法表示时,若两个时间都在上午或下午,就可以直接用后面的时间减去前面的时间,若两个时间,一个在上午,一个在下午,就要把下午的时间先化成24时记时法,再用后面的时间减去前面的时间。

  (四)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要求经过时间只要怎样计算?该注意什么?(单位;下午时间转化成24时记时法;退1作60来计算)

三年级数学教案8

  教材分析:

  教材是在学生认识整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第一次接触分数,对分数的意义不易理解。根据三年级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简单问题出发:一个蛋糕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得多少?怎样表示呢?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这个讨论的过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原本学过的数不够用了,感到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创造表示“一半”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出分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自主学习的素材,如:“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练一练”等,不仅是为了激发兴趣,更重要的目的是学生需要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理解数学,体验数学,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活动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学好本节课知识对后续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由于三年级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方式,同时第一次接触分数,所以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直观图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把分数与具体的图形建立联系,建立分数的表象,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

  一、建立分食品使学生感知在平均分时不能得到整数结果,要表示这样的'结果就要改造一种新的数表示,于是就产生了分数,使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过程。

  二、通过对半个蛋糕表示方法的研究,通过用不同方法表示半个蛋糕,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并对各种表示方法进行优化,渗透优化是数学研究。

  三、通过折纸表示一张纸的1/2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知折的方法不同、一半的形状不同,但是才可以用1/2表示,再通过为什么都可以用1/2表示的研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1/2的意义,建立起准确的分数的意义。

  四、通过让学生研究:还可以表示一张纸的几分之几,使学生明白通过折纸不但可以表示一张纸的1/2,还可以表示1/4、1/8、1/3……拓展分数的范围,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会正确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折纸、涂色等方法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充分理解1/2的意义。

  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三年级数学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算法的比较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运用迁移类推进行计算,自己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以及有顺序地、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情感态度:在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养成独立思考与善于倾听的习惯。

  二、教学准备:

  制作相关教学课件

  三、教学重点:

  能正确笔算连续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四、教学难点:

  正确掌握连续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眼急脑快(口算)

  利用羊村为了迎接亚运盛会,举行了圣火接力赛,让学生通过口算来帮助小羊胜利的完成任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逐一出示口算题,指名学生说出结果

  8+7=9+5=8+42=46+9=

  34+53=28+12=520+300=

  2、心明手巧(笔算)

  师:同学们很顺利就迎接到了圣火,但如果想把火炬保留下来,必须打开密码箱才行,你们有信心把火炬保管好吗?现在请拿出练习本,用竖式算一算,密码是多少,看谁算得好。

  笔算下列各题:25+38=45+29=

  学生独立用竖式进行计算后汇报结果并引导学生观察。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竖式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要提醒同学的?

  3、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真聪明,很快就帮羊村完成了这意义重大的任务,村长为了表扬我们对他们工作的支持,决定请我们去参观野生动物园,高兴吗?准备好,看看你认识那些野生动物。

  伴随悠扬的音乐,课件分别演示熊猫、东北虎、丹顶鹤、蜥蜴、青蛙、金丝猴、藏羚羊等受保护野生动物。

  (二)交流探索,解决问题

  1、分析统计表,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观察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注意思考从“已知种数”到“濒危和受威胁种数”的数量有什么变化?并结合数据教育学生爱护野生动物。

  (2)让学生仔细观察中国特有的种数的统计图表,说出表中的信息,并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3)出示第一个问题: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让学生思考。

  2、尝试解答

  (1)师:这个问题你会列式吗?请用竖式算一算结果是多少。

  (98+25=)

  (2)指名一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计算。

  (3)师生齐分析学生完成的情况,并让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结合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把这题的计算过程再说一遍,突出“那一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3、比较总结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打开密码箱的两题和例题,同桌互相交流讨论,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汇报交流结果,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通过比较总结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的计算方法、特点并引出课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神机妙算(直接写出结果)

  65 39 67 43

  +78 +86 +95+88

  学生独立计算出结果,教师巡视。

  指名说出结果及计算过程。

  2、拔萝卜(用竖式计算)

  58+9468+5286+77

  (1)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出结果,同时指3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计算过程,教师巡视学生的完成情况。

  (2)让3名学生当小老师,批改同学的计算。(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把算式的数抄错)

  (3)集体评讲学生的完成的情况。

  3、配钥匙(连一连)

  师:班长暖羊羊它负责小羊们的日常生活,但它不小心把小羊房间的钥匙给调乱了,你们能帮帮暖羊羊,把钥匙给配好吗?同桌互相讨论一下,看谁找得又快又准确!

  58+9458+6759+7579+89

  125168152158134

  指名学生说说如何算得又快又准。

  4、活学活用(解决问题)

  师:暖羊羊为了感谢大家那么快就帮他配好了钥匙,就请我们去参观他们的农场。你们看,饲养园里养了什么?

  师:你会解答吗?请把你的算式写在书上。

  巡视学生的解答情况,并指名说出解答的算式。

  师:除了上面这个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5、想一想(扩展延伸)

  两位数加上的两位数加和是多少?

  (四)回顾总结,反思提升

  同学们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教案10

  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千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公里)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正确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直接性”和“可视性”的体悟或者从感受经验比较抽离,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会在走路上学、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中接触到千米(公里),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考虑到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实际长度概念时选用学生熟悉周围环境,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相应的换算。

  2、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1千米究竟是多长”,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千米,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教学难点:

  通过体验,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教学关键:

  通过亲身体验充分感知1千米究竟有多长。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之前已经学过了关于长度的单位,说一说,你学过哪些长度单位?你能不能把它们从大到小排列一下?

  板书:米(m) 厘米(cm) 毫米(mm)

  请说一说它们之间的进率。

  板书: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下面的括号中填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课桌的长度约是100( )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92( )

  学校运动会比赛跑200( ) 一枚一元硬币的厚度约是2( )

  (说明: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

  3、师:国庆节,老师从上海出发到南京,指示牌显示距离南京还有268(?),后面应该是哪个长度单位呢?

  4、揭示课题:用米、厘米都太短了。上海到南京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

  板书:千米的'认识

  (说明:从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探究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图片。

  图1:路标。

  图2:限速。

  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小结:表示铁路、公路等比较长的距离时,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

  板书:(公里)km

  (二)新课展开:

  1、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师:各位同学,请大家看运动场的跑到图,它的环形跑道一圈是200米,这样跑几圈刚好是1000米?(5圈)

  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练一练:

  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

  想:2千米就是2个1千米,即20xx米

  5千米=( )米

  想:5千米就是5个1千米,即5000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

  出示学校周边地图:这是我们学校周围的地图,从校门口出发,你认为走到哪里是1

  千米呢?(学生讨论,交流,反馈)

  (说明:以情激趣,使学生感到生边处处有数学,由抽象的“千米”形成正确的表象,从

  而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三、练习巩固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让我们来做一些练习,看看同学们的掌握

  情况。

  1.填空

  8千米=( )米 4千米400米=( )米

  3千米25米=( )米 2750米=( )千米( )米

  让学生独立尝试,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2)交流反馈。

  2.选择题

  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身高约4( ),每小时能跑40( )

  A.厘米 B.米 C.千米

  海拔最高的大河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的雅鲁藏布江,平均高度约为海拔4( )

  A.厘米 B.米 C.千米

  四、联系生活,学会应用

  1、十一期间,小丁丁没有选择出门旅游,他在少年宫参加完活动准备去图书馆,请问,有几条路可以选择?

  620m

  620m

  小丁丁觉得路太远了,他决定打车,请你任选走法,计算一下长度,如果选择出租车,你的选择起步价够吗?

  五、课后实践: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估一估走一千米需要多长时间。

  (说明:千米的实际长度的感知,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六、板书:

  千米的认识

  千米(公里)km 米(m) 厘米(cm) 毫米(mm)

  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000米=1千米

三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4.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探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具、学具】

  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图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 考考老师:请同学们利用已经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用学具设计一个规律,然后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摆的,接下来你想让老师猜几号学具,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么。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可以请不同的学生试一试,学生很惊奇。)

  2. 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了。

  [评析: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用学生考老师的形式引入新课,这样做,既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一)明确图意,展开思维

  利用课件呈现主题图:通过创设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计算。(如插旗子时按4面为一组的;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为5人一组;板报下面的花为3盆一组等。)

  [评析: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引导学生展开观察、交流和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学生对“平均分”的应用意识,为下面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奠定基础。]

  (二)实际操作,感受新知

  1. 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国庆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将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你们愿意吗?

  (2)动手操作:请小朋友拿出学具,用15个学具表示15盆花来摆一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明确写法:(结合操作思考)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评析:引导学生在已具备的表内除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因此,首先由情境引入例题,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运用摆学具的方式感知除法的意义,同时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空间。]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动手操作:你们是不是也能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3)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7)学生汇报。

  (8)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尝试练习: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个正好分完,另一个不能正好分完。)

  [评析:本环节教学,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对新知识的学习进行准确定位,既为学生创设了“跳一跳,摘桃子”的思考平台,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会到探索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 探究关系:出示例3,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先列式算一算,再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余数与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15÷5=3(组)

  17÷5=3(组)……2(盆)

  19÷5=3(组)……4(盆)

  21÷5=4(组)……1(盆)

  23÷5=4(组)……3(盆)

  25÷5=5(组)

  16÷5=3(组)……1(盆)

  18÷5=3(组)……3(盆)

  20÷5=4(组)

  22÷5=4(组)……2(盆)

  24÷5=4(组)……4(盆)

  2.归纳总结:(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才叫余数;(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评析:本环节是在前两个例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教学中如果让每一个学生都来计算这一组题,势必花费学生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也会产生厌烦情绪;而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通过团队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

  四、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 巩固题:第52页的“做一做”。(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2. 开放题: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8,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6,除数有可能是什么数?

  3. 游戏题:“猜猜看”。

  (课件呈现:一组有规律的图形,猜一猜第10个是什么图形、第18个是什么图形,运用课件验证。)

  4. 拓展题:现在你们能想出老师为什么会很快猜出你们前面所摆的学具是什么了吗?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很快地猜出第24个、第30个图形是什么吗?

  [评析: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层次性、开放性、灵活性、启发性和挑战性。通过让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练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尤其是最后一个练习,给学生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整节课前后呼应,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五、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三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和欣赏各类徽标,体会对称与不对称的区别,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2、通过设计徽标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审美意识。

  3、在设计徽标的活动中活动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数学与艺术、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4、在欣赏图形运动所创造出的美丽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的美,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运用对称、平移、旋转规律发挥想象,设计出有创意的作品。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以及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1、联系生活,欣赏生活中的美丽图案。小小设计师

  谈话:同学们,老师在课前收集了一些美丽的图片,请同学们一起欣赏。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一组精美的图案)这些图片好看吗?请同学们想一想,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这样的图案?学生自由回答。

  2、激趣引入在我们生活当中有许多这样的图案,你们说,这样的图案设计起来容易吗?不过,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会改变你的想法。(设计意图:把生活中有规律的图案以多媒体的形式动态展现,让学生感受到亲切自然,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美的产生,引发学生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索学习的兴趣。)

  二、从图案到图形,认识图形的变换

  1、从给定的图案中找到基本图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插图)这个图案,可以看成几个部分的组合?每个部分的图形形状一样吗?师:这4个部分的形状一样吗?(形状一样,方向不一样)指其中一个问:它叫什么图形?(基本图形)在你们的桌子上还有其他三个图形,你们能不能也像这个图型一样,找出它的基本图形?(课件出示72页四幅插图)师:找到了吗?哪个同学愿意上台给大家指一指,圈一圈

  2、动手操作,体验图形的运动

  师:同学们都找到了它们的基本图形,还知道了这些图形都发生了运动。这些基本图形到底发生了怎样的运动呢?下面就请两个同学一组探讨一下,这些图形到底发生了怎样的运动?(师贴出四幅基本图形)

  师:研究清楚了吗?谁愿意上来说说发生了怎样的运动,才变成了这些图形。指名到黑板上说一说基本图形怎样运动才得到一幅美丽的图案。(第一、二幅)同时板书:平移、轴对称、旋转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同样一个图形可以用不同的运动方式得到,看来不同的运动方式也可以得到同样的一幅美丽的图案。同学们想不想看看这两幅图是怎样的运动方式?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第一、二幅图的运动方式时)师:最后的这两幅图型谁可以一次性地把它们运动方式说一说?

  三、独立操作,感受一个图形的变换

  师:同学们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这几个图形的运动方式,它们都是通过那个图形在运动?(基本图形)下面请你从桌上的四幅图中拿出一个基本图形,把它放在前面看一看,它复杂吗?(不复杂,很简单),老师手中的这个基本图形它只有一笔,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图形,通过运动,就得到了这么美丽的图案,看来简约也能创造美,你们想不想用这个简单的图片自己来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课件演示一组图片制作过程)

  师:请同学们选取自己的图片素材,运用学过的图形运动方式,设计出与老师不同,自己喜欢的图案。注意,在设计的同时,要思考你的基本图形发生了怎样的运动。开始。师:谁手中有这样素材的作品也拿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分别展示4个基本图形呈现的作品。展示的同时,说出所设计的图形的运动方式。)

  师:你们觉得哪幅图形运用了旋转的'运动方式?还可以看做哪种运动方式?不同的运动方式也可以得到同一个美丽的图案。你们觉得他的图案像什么?

  师:一个如此简单的图形,在同学们的精心设计下,变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案,你们真是了不起!小黄狗把你们的作品送去了织布厂,可是织布厂的工人觉得你们的图案太小了,我们的布很大啊!接下来怎么办啊?谁来说说?(可以用基本图形平移)课件出示图样。

  问:我们可以用哪个图形平移?(大的正方形图片)怎么平移?师:刚才都谁是这么拼的?接下来我们就现场拼一拼。

  师:之前我们是把基本图形拿来运动,现在我们是把整个图形运动,这也就是说,我们把这么一个整个图案看做了基本图形进行平移,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比较方便)现在我们有了这样一个基本图形,(指大的)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可是我要的布比这大得多怎么办?(可以把整块布进行平移或旋转)(设计意图: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很好地突出难点。)

  四、自主设计,尝试设计

  师:老师只教了你们把基本图形进行运动,你们却能举一反三,这是一个很好地学习方法。刚才是老师给你们提供了基本图形,你们想不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来创造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呢?课前那些美丽的图案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呢?(课件演示制作过程。)师:先做出基本图形,接下来再做基本图形的运动。再看一组图片(课件展示)师:老师给你们每个同学都发了四张中间有复写纸的纸,你们可以把你们喜欢的图案画在上面,然后把画好的图案拼在大的正方形纸上。开始吧!(师行间巡视指导)师:如果完成了,可以涂上颜色,同座互相交流一下,告诉他你的作品是怎样运动出来的。(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巩固了新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这里是把美术学科与数学学科的整合,通过同学们动手画图,培养学生对设计产生的浓厚兴趣,进一步感受数学的无处不在。从而创造美。)

  五、回顾反思

  师:同学们都可以运用不同的运动方式制作出不同的图案,你们真是了不起。是我们生活中的小小设计师。板书课题:小小设计师。今天这节课就要接近尾声了,这节课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谁来说一说?老师用一首小诗来总结图形的变换,请大家一起读一读。(课件出示)图形变换真奇妙,简简单单换新貌。学习数学练本领,美化生活乐淘淘。师:只要利用我们聪明的智慧,勤劳的双手,一定能创造出生活中更美丽的图案!【设计意图:用这首小诗做结尾,不禁能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还能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及对生活的热爱。这里也是语文学科、思想品德学科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三年级数学教案13

  单元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几何直观图,使学生了解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不超过两位的小数,并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学会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能解决简单小数的比较问题。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认识小数对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小数的认识,小数的大小比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小数加减的实际应用。这些内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见过小数甚至用过小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旨在将日常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初步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地运用小数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加、减法的计算。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里是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材中出现的小数的小数部分都只有一位或两位,小数的计算也只涉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这两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为小数加、减法的学习做准备,而在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中,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更加深刻,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课标分析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小数,发展数感。

  2.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能读、写小数,会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会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4.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5.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常去商店吧,今天我们就要进行一次购物,请同学们看图!

  二、探索新知: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在讲给同桌讲一讲;

  2.谁能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3.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4.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5.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

  例如: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钱?

  12×4=48(元)

  6.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三、拓展应用

  1.数一数:

  2.买铅笔

  3.实际应用

  4.7×3+48×6+35+2×8

  2×6+54×9+63+6×7

  5.填表。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了解了怎样用竖式来计算。下课后,请同学们试一试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去解决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下面那些话是表示重量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问:你见过下面哪几种秤

  2.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你知道哪个是重量单位吗?

  观察图像,看看他们在说什么?

  3.总结:生活中,我们常用千克和克表示物体有多重!

  ⑴称一称。

  ⑵掂一掂。

  ⑶估一估。

  ⑷找一找。

  ⑸猜一猜。

  ⑹拎一拎。

  ⑺说一说。

  4.单位换算。

  ⑴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1000克。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200克的米等活动。

  ⑵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再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三、拓展应用

  1.说一说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说出下面的物品各重多少克?

  2.2kg=()g4000g=()kg

  7kg=()g8000g=()kg

  3.算一算

  4.想一想: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四、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中有何收获?

【三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02-27

三年级数学教案12-27

三年级数学教案04-07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02-27

三年级数学教案最新03-13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9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24

最新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7

三年级下册《口算乘法》数学教案11-19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面积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