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职网>实用文>教案>颐和园的教案

颐和园的教案

时间:2023-03-09 09:10:51 教案 我要投稿

颐和园的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颐和园的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颐和园的教案

颐和园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⑶ 了解颐和园的内容,质疑──讨论: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⑷ 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体会特点。

  2、过程与方法:

  ⑴ 通过质疑──讨论自主、合作的了解课文的内容。

  ⑵ 通过体会句子,学会抓住特点进行描写。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根据过渡句,了解作者的游览路线。

  2、继续复习、运用理解句子中重点词语的方法来理解句子。

  3、学习课文中抓住景物特点介绍景色的方法介绍自己喜欢的某一景点。

  教学难点:

  1、学习课文中抓住景物特点介绍景色的方法介绍自己喜欢的某一景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丽风景。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或者录音。

  2、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江山秀丽,大家一定去过许多地方,用一句话概括描绘自己去过的某一个景点。

  2、今天,老师也带你们一起去参观一座闻名世界的皇家园林。颐和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曾是清朝皇帝和皇后政治活动和游息的地方。它是世界上最广阔的皇家园林之一,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之一。

  3、板书课题。注意颐的书写

  4、播放多媒体课件或者录音,初步感受颐和园的景点,请用简单的语言谈谈你的感受。

  二、 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记,游记一般是按一定的游览路线,地点的转移来写的。请轻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找出表示地点转换的句子用直线划出来,再读一读。

  2、交流,明确。

  (1)、过渡句:指名说、出示句子、齐读、师小结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了有名的长廊,红漆的柱子,绿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边。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上下来,就是昆明湖。

  (2)、师小结:从这里我们知道作者先来到了著名的接着到了然后登上最后来到

  (板书)长廊 → 万寿山 → 昆明湖

  (3)、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作者恰当地运用了这些连接词,按一定的游览路线带我们参观了颐和园。我们在今后的游记文章中也要学会运用恰当的地点转换的`过渡句。

  三、 深入学习,感受体会。

  1、自读体会。哪一个景点你最感兴趣,就把那部分内容多读几遍,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的,划出有关词句,并在旁边写批注。

  2、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相机点拨,指导朗读。

  (以下教学程序随学生的具体反馈情况相机进行。)

  (一)长廊

  (1)学生谈读书体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

  a、美:绿漆的椅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绿、红:颜色美)(一眼望不到头:长)

  结合出示长廊的图片,认识横槛、栏杆、柱子,感受美。

  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评价,再指名读。

  b、长: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读一读,表达效果相同吗?为什么?

  (体会采用数字的方法,写出了长廊很长的特点)

  联系生活实际启发想象700多米有多长。

  怎么读,让人听出长廊很长。

  c、除此以外,还感受到什么?

  置身其中,你心情会怎样,应怎么读?

  d、自由读,指名读,评价,齐读。

  (二)佛香阁

  重点理解: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 瓦(闪闪发光)删出括号部分,换成如下句子:

  一座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通过对比、朗读从而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的形状、色彩,说明佛香阁古色古香。

  (三)昆明湖

  a、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体会采用比喻的手法,说明昆明湖水平如镜,绿得可爱。

  b、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引导:这儿用了一个滑字,能改用划字吗,为什么?

  怎么读,才能读好,指名读,评价,齐读。

  (四)十七孔桥(略)

  (抓住关键词、句子,引导学生品味、揣摩,朗读,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 准确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有感情或者配乐朗读全文。

  2、归纳写作方法。

  六、拓展延伸 。

  1、以导游的身份向游人介绍颐和园一个景点或者写一句广告语。(根据学生接受状况可以安排在其

  他课时完成)

  2、仿照作者的写作方法,描写熟悉一处的美景。

颐和园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借助拼音把课文多读几遍,借助课后思考题想想课文内容,借助课本上的资料袋对颐和园有一个初步了解。教师做好分析教材特点和了解学生年段特点的准备,同时收集颐和园相关资料,形成课件及教学资源储备。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了解颐和园的历史背景。

  1、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8课,请读课题。

  2、颐和园是我国保持最完整,规模的皇家园林!该怎么读(课题)?

  3、今天,颐和园早已成了中外游客竞相游览的一个美丽的大公园。你又想怎么读?

  4、小结:颐和园真的会带给我们很多的感受,我们在学习中要试着用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二、从游览顺序入手,了解文章结构和课文内容。

  从词入手,了解课文描写的主要景点和游览顺序。

  1.按顺序听写“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等词,并学习其中的生字“廊”。

  2.思考:为什么要写这样三个词?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写?文中又是哪些句子说明了作者游览的顺序?

  3.学生自读课文,勾画文中表示游览顺序的句子。

  从句子入手,掌握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生自读表示游览顺序的四句话,从中感受移步换景的游览观察顺序。

  2、给表示游览顺序的四句话加上文章的首尾段,学生自读感受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并根据段落提纲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生共同根据板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

  这就是文章的段落提纲,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课文。现在,我们就移步换景,依次游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去感受颐和园这个美丽的大公园。

  三、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欣赏颐和园美景的不同特点,体会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的同时,学习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

  “游赏”长廊。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出示课文相关文字,在原文中加入表示观察角度的短语,请学生读一读思考这些短语对我们“游”长廊有什么帮助?

  (放眼一望)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抬头看去)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边走边赏)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2、学生整体感受整个自然段,试着从不同观察角度去欣赏长廊,发现长廊的特点并试着用自己的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

  3、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老师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填词练习,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的读书方法理解“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这个句子,体会长廊所包含的中华文明,感受作者抓住特点简洁表达的写法。

  4、由此及彼,学生通过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的方法朗读学习整段内容。

  5、再次出示表示观察角度的短语并配合由此看到的景象图片,学生练习分三层背诵本段句子,体会表达顺序,达到段的积累。

  6、小结:作者移步换景,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景物不同的特点。让我们继续随着文字去感受。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这一次,作者又是从哪个角度去看万寿山?又赏出些什么呢?自己读一读吧。

  “游赏”万寿山。

  1、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从“抬头一看”、“耸立”、“金碧辉煌”、“金光闪闪”等词想象仰望万寿山建筑群的感受,体会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势。

  2、抓住重点词,通过朗读表达感受,体会作者用词准确

  3、小结:这一次,我们跟着作者从抬头一看这个观察角度赏到了颐和园华美、宏伟的特点。

  学生自读自悟,从不同角度“游赏”昆明湖景区,感受昆明湖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方式。

  1、占颐和园总面积2/3的烟波浩渺的昆明湖又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欣赏它呢?请学生跟随一组图片从不同的角度去直观地看看作者描写的不同景色。

  2、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观察角度,练习边读边想象,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3、学生交流分享朗读及感受。老师通过对比组词等语言训练,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滑”与“划”的意思差别,从而理解作者准确的用词。通过和学生一起想象不同狮子的形象,读好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体会精湛的艺术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4、今天这堂课我们按游览顺序,依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游赏了颐和园,你觉得移步换景究竟有什么妙处?(这次引导学生自己感受从不同角度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总结。

  1、以“说不尽”引出颐和园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

  2、以“说不尽”引出选择重点内容写清楚的游记表达方式。

  五、课后学习建议。

  1、建议大家课后收集一些颐和园的资料,丰富自己对颐和园的认识;

  2、把文中自己特别喜欢的句段读一读,记一记,下堂课再交流。

颐和园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颐和园之美。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理解长廊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美。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词语所描绘的情境,感受长廊的美。

  教学难点:

  对长廊建筑精美的体会,激发热爱祖国文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有关颐和园的长廊的资料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先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他的名字叫杰克,瞧,他向我们打招呼呢。最近他想来中国颐和园旅游,他知道我们正要学习《颐和园的廊与画》,他就带着问题来向大家请教,这节课同学们要好好表现。

  二、学习第一部分

  快来看杰克有问题了:请告诉我颐和园的长廊向世人展现了什么?

  生:自由读文,回答。

  课件出示句子, 过渡:这一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这段就是一个总起段。(边板书:总)猜猜看课文接下来该给我们介绍什么呢?

  生:介绍颐和园长廊的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

  三、学习第二部分

  请告诉我长廊的建筑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读文2——5段。

  师:哪一句概况的告诉我们长廊的建筑艺术?用“——”画出来。

  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长廊的造型绝?找出来,读一读。

  理解为什么设计成“倒挂着的蝙蝠”。看图

  师:“福到了”,什么福?生: “福气”“幸福”

  师:原来这造型不仅是倒挂的蝙蝠型,而且还有深刻的寓意呀。这造型可真是——”绝”!(竖起大拇指说绝。)

  师: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生:列数字和打比方。汉语中的同音字“蝙蝠”和“福到了”中的fú。

  A.找出描写长廊位置绝的句子读一读。

  生:北倚万寿山,南临昆明湖。出示图片

  生:从气候上看,冬天夏天

  师:从气候上看的确绝妙,真是冬暖夏凉呀!这位置还有什么绝妙的?

  生:从环境上看,长廊依山傍水(出示图片)

  师:这么说来,这个颐和园长廊的位置可真是——绝呀!

  学生一边读,一边理解“凉风习习”、“依山傍水”的.含义。

  结构绝

  师:这颐和园长廊的结构绝,作者是怎么描写的呢?

  引导:这个长廊长728米,可真是名副其实的长廊啊。这么长的廊居然没用一个钉子!(出示图片) 重点理解“斗拱结构”。体会哪个字能让人体会到出乎人意料,意想不到。(“竟”)指导朗读。

  这一部分里,写出了长廊是建筑美学的典范。

  为什么说长廊是建筑美学的典范?找出有关句子,齐声朗读。感受“中轴线”的作用,理解什么是“中轴线”。带上杰克一起去看一看这美丽的长廊吧?(出示图片)

  小结: 这一部分是从四个方面来表现长廊的建筑精美的,即:造型绝、位置绝、结构绝以及长廊是颐和园的一条中轴线。杰克连连称赞长廊建筑艺术的绝妙!

  四、学习第三部分。

  A.杰克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长廊绘画艺术之美呢?自读6——8段,用“~~~”画出介绍长廊画的数量、由来、类型的词句。

  B.让学生自由发言。

  C.交代了长廊上的画的由来,这一自然段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先总写长廊上的画是有由来的,再具体介绍长廊上的画。

  D.乾隆微服私访,回到紫禁城。 从哪个词语可以体会出他仍然怀念江南的美景?(留恋) 从哪个词可以体会出他还没有玩够,没有欣赏够?(意犹未尽)

  E.长廊上的图画包含哪些内容?在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F.杰克看完长廊上的画后,赞不绝口,竖起大拇指说

  G. 小结

  由此我们感受到了长廊中的绘画奇。这么精美的长廊,同学们想去看看吗?视频观看长廊介绍。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个自然段和课题有什么联系?

  五、拓展延伸

  1. 请你当小导游,向家人和朋友介绍一下颐和园的廊与画吧!

  2.用本课学到的写景方法,写一处你熟悉的景物。

  3.让我们共同努力,来保护这些文化古迹吧!

颐和园的教案4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1(2)(3)两个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3、掌握背诵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①个问题,用“耸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然段。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⑴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⑵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⑶掌握背诵的方法。

  ⑷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前提测评

  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二、三自然段。板贴在目标树的树根部:学习方法:⑴明地点。⑵看景色。⑶理解欣赏。

  三、导学达标

  (一)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

  练习:①用“——”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②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的句子。

  2、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3、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指名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视频、图片。

  体会颜色美:A、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一片绿色)

  B、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黄色、绿色、朱红色)

  体会形态美:A、掩映是什么意思?

  B、掩映一互相遮掩、互相衬托。

  C、指导看图: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指导朗读。要求掌握好: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4、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点名读。

  出示昆明湖的视频、图片。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

  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隐隐约约”和“远眺”有什么关系?

  隐隐约约与远眺有因果关系。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齐读句子。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入: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练习:

  用“”画出作者游览地点变换的句子。

  昆明湖上主要有、、等景物。

  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请用“~~”画出有关句子。

  自由朗读,同位讨论共同完成练习。

  提问检查:①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出示句子: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齐读

  出示投影十七孔桥的视频、图片。

  这个句子介绍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

  (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思想教育: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指导朗读:读出民族自豪感。板贴: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

  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与开头照应)

  充分利用板书,总结全文,给全文分段。

  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作者主要游览了几处地方,哪些自然段是介绍同一地方的景物?

  课文应分几自然段,怎样分段?请同学们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用“‖”给课文分段。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四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板书订正:1————一段

  2————二段

  3————三段

  4、5———四段

  6————五段

  四、达标测评

  (一)用“隐隐约约”造句。

  1、理解词语: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2、齐读课文例句。

  3、补充句子完整。

  ①我站在白云山向西远眺,隐隐约约可以看。

  ②初冬的早晨,晨雾迷漫,我走在上学的路上,隐隐约约。

  ③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我站在阳台上,隐隐约约看见。

  ④清晨,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隐隐约约听到树丛中。

  4、小结哪几种情况下用“隐隐约约”一词。

  看远处的景物。

  烟雾影响视线。

  光线不足的情况下。

  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或传来的声音很微弱。

  5、口头造句。

  (二)指导背诵方法。

  我们用什么方法背诵第二自然段?

  板贴在目标树根部分:理清顺序,分层记忆。

  小学四年级语文《颐和园》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可分层进行记忆。

  根据回答归纳,第四自然段有五句话,可分四层记忆:

  第1句:交待地点,总概括。

  第2句:向下望。

  第3、4句:向前望。

  第5句:向东远眺。

  自由分层练习背诵。

  五、小结学习情况,布置作业。

  在造句本上,用“隐隐约约“造句。

  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附全文板书:

  10、颐和园

  长廊:长、美、奇、

  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颐和园的教案5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的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 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 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 学习本课按照浏览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二、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提出自学要求。

  (1)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 标出生字在文中的位置,理解词语意思并想办法记住生字。

  (3) 在文中标出作者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

  2. 检查自学情况。

  (1) 指名朗读课文。

  (2) 学生汇报怎样记住生字的字音和字形的。

  (3) 汇报作者所描写的颐和园的景点。

  (4) 汇报自己通过努力弄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3. 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1) 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再读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 认真读读每个自然段,想想作者抓住了每个景点的什么特点,向大家介绍。

  (3) 将自学过程中还不理解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

  4. 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1) 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每一处景点的什么特点?

  三、 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

  1. 读了课文,你觉得颐和园给你留下的总的`印象是怎样的?课文哪个部分很明确地为我们指出来了?

  2. 指导朗读,注意突出大和美。

  四、 总结。

  五、 要认的字,练习要写巩固的字。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新课。

  二、 学习第二自然段。

  1. 一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长廊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2. 学生汇报。

  (1)长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长廊还有什么特点?

  (3) 结合理解“神清气爽”。

  (4)指导朗读。

  三、 学习第三自然段。

  四、总结

  谈话:同学们,表现自己的时候到啦!现在,请你们用自己的声音把自己对颐和园美的体会、感悟和体验尽情表达出来,如何?相信你们一定行,也许可能会赛过陈铎、赵忠祥和倪萍。有信心吗?

  1、选择方式,自主准备。方式由学生自己确定:可随作者移步换景的线路,看图(或播放的课件)讲解;可只凭借文本,进行美读;也可改编内容,作有滋有味的介绍,等等。要求:可选一个景点,也可选一处景物;可一人展示,也可找伙伴合作。(注意放一点优美的音乐)

  2、尽情展示,共享快乐。形式多样,不拘一格。老师注意提升式点拨、引学生推进式评价和激发学生竞争式展示。(如,谁还想诵读得更精彩?)

颐和园的教案6

  教学目标:

  教养方面: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育方面: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发展方面: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方法:以读为本、情境教学法、探究性学习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初读课文,学习学生所选择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题,板书课题,交流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课件检测掌握生字的情况。

  3、快速默读课文,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边读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汇报,相机板书: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昆明湖

  5、引导、点拨:作者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6、课件出示:聘请导游(怎样才能做好导游)

  三、再读课文,把描写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并用自己习惯用的标记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按照学生的意见,选择学习内容

  引入学习描写长廊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长廊的美。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质疑。

  2、集中交流:

  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利用插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3、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深入体会、感悟长廊的美。

  引入学习作者描写万寿山的相关段落,体会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万寿山后所感受到的不同的美。

  四人小组用学法合作探究学习,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五、创设情景、拓展思维,进行语言训练。

  1、结合课文、参考相关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采取自己喜欢的各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自由组织导游词)

  2、同伴合作,演导游

  3、竞聘导游、评价

  4、学生自由展示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全文,竞聘导游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二、用学法学昆明湖的相关段落

  三、质疑问难、回读全文、理清课文结构

  四、环境教育

  五、阅读收集到的关于颐和园的资料,联系课文,组织召开资料信息会,汇报形式如下:

  1、朗读摘抄下来的自己喜欢的句、段,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编写导游解说词,竞聘颐和园的小导游。

  3、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汇报。

  板书设计:

  10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上昆明湖

颐和园的教案7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8课《颐和园》。

  【教学设计的理念】

  这篇课文按游览的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人民的智慧及才能。围绕景色的特点,让学生在不同方式的阅读中进行感悟、体验,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合作与交流的快乐、同时进行信息的搜集和汇集,感知课文内容和领悟课文中所体现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的重组加工】

  在新课标的教学观念下,光是让学生弄会、弄懂是不够的,而应该教给他们更多的了解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必须改变以往的面面俱到、串讲串问,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做法,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前提,以探究发现、自读感悟为手段,变教师的“讲”为教师引导下的“感悟”。因此,学习本篇课文,改变逐段讲解的方法,而让学生凭借自己的学习兴趣进行合作交流,抓住重点句子来体会所写景物的特点,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大而美的特点,另外让学生感悟、学习本课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式的构建】

  这节课是以学生学习过程为主线,以教师的引导作用为辅,来完成学习任务。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就是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整体感悟和重点探究结合起来。

  1、合作感悟、加深理解:

  通过复习的提问导入,回忆作者的游览路线和各个景点,接下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喜欢哪一个景点就重点研究哪一个景点,进行分小组合作学习,这也是课文学习的重点部分。这是学生独立分析理解教材的过程,是个性化学习的过程。

  然后,分小组汇报,这是充分展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环节。学生不是按照老师设计的顺序来理解课文,而是按自己的理解来讲解和品读课文,完全是自主的、能动的、不受约束的,无论谁都可以尽情地表白自己的意见,按自己的理解朗读和体会。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我把课文中提到的各处景点的图片做成课件,配合学生的`汇报。每汇报一个景点,都重视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景色的美,还要引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句子,探究课文是怎样描写景物特点的。

  2、扩展训练、培养能力: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样本,是教学的依据和参照,但它不是唯一的内容,语文教学应该扩展开来,放开学生的眼界,使他们了解更多的知识。我设计了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有关颐和园的其它资料,让学生在交流中得到更多的内容。

  仅仅这样的延伸是不够的,接着,我给学生们放一段录象,让学生们尝试做小导游,这既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化,又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自由展现他们的个性风采。在这样的训练中,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适应了素质教育的需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8课《颐和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它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

  板书:

  美、大

  2、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他是从哪些方面写它的美、大呢?

  生:作者是按照游览路线的顺序介绍的。他去了长廊,接着去了排云殿、佛香阁,然后又到了昆明湖边,踏上了十七孔桥……

  板书:

  长廊、排云殿、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

  二、自读感悟、交流体会

  1、师:颐和园有这么多的美景,真吸引人呀!快速浏览一下课文,说说你最喜欢哪个景点?

  生读课文,自由汇报自己喜欢的地方。

  2、小组学习:

  师:好,请大家合作学习,喜欢同一个景点的同学你们前后桌几个人可以自由组成小组去学习那一部分内容。

  (引导学生自由组合,临时指派组长。)

  师:学习的时候可以按照老师给你们的提示:

  课件出示导学提示:

  自读、感悟、交流、朗读

  ⑴ 读读课文:

  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处景点?

  ⑵ 这处景点的景物特点是什么?你从哪些语句当中体会到的?谈谈自己的理解。

  ⑶ 你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生进行合作学习,读课文的语段,交流各自的理解。

  3、学生汇报:

  汇报──补充──朗读。

  师引导(配合出示课件):

  重点抓住以下语句,感受特点,进行朗读感悟:

  ⑴ 长廊:

  很长、很美

  ①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运用数字写出了长)

  ②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写出了长的特点)

  ③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感受美)

  ⑵ 佛香阁、排云殿:

  华丽、华美,金碧辉煌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⑶ 昆明湖:

  清、静、美

  ①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象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划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很静、很清。从中也说明昆明湖很美。)

  ②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岛上一片葱绿。

  (说明昆明湖很美、很宽阔。)

  ⑷ 十七孔桥:

  桥洞多,狮子姿态不一、数量多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4、师:好,同学们感悟的真不错,老师问你们,游览了颐和园,你有什么感受?

  生:颐和园真美呀!

  生:修建颐和园可真不容易!

  师小结:是呀,颐和园是我国的名园之一,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美,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这篇文章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作者对颐和园的什么情感?

  生:赞美、喜爱……

  三、拓展训练、提高能力

  1、师:同学们,我们跟着作者游览了几处景点,其实老师告诉大家,它还有很多美景,课文并没有写全,你们能不能结合自己知道的知识给补充一些呢?

  生自由谈自己掌握的资料。

  2、导游介绍: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老师还从来没有去过颐和园呢,在座的许多同学也没有去过。你们能不能做一个小导游,领大家去参观参观呢?老师这里给你们准备了一段录象,你们先跟着录象练习说一说,当然也可以加进自己的想象。选出最优秀的导游领我们去游览。

  师放录象,参与指导。

  生练习说。

  选一、二名小导游,运用口头语言,自然讲述。

  3、小结:

  师:你们讲的真好,已经把我们带到了颐和园的美景之中。同学们,你们认为是不是这样呢?好,但愿颐和园的美景永远留在我们心里,希望大家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

颐和园的教案8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感受颐和园的宏伟美丽。

  教学准备:

  1.CAI课件、展板。

  2.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

  二.交流资料,了解颐和园概况。

  通过查阅资料,你对颐和园都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说。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提出不懂的问题。

  2.前后桌四人一组互相交流不懂的问题。

  3.通过交流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如果有,板书问题。

  四.自由结组,合作交流:

  1.浏览课文,用“○”画出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学生板书:仁寿殿佛香阁大戏楼长廊十七孔桥铜牛

  课件出示颐和园的地图,闪烁这六个景物,使学生了解其位置。

  2.自由结组:

  通过读课文、查阅资料,你对哪个景物最感兴趣,根据兴趣重新结组。

  要求“快、静”。然后快速选出你最信任的组长。

  3.合作交流:

  由组长组织活动。在组内交流查阅的资料,结合课文及资料,准备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们喜欢的景物。

  4.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1)请各组进行汇报,同时,课件出示颐和园景物的相应图片,并配以古筝音乐。

  (2)小组汇报的同时,其它组认真听,听后谈谈感受,也可向这组进行提问。

  (3)教师进行适时评价、点拨。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七自然段,用“——”画出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物?

  学生板书:谐趣园“买卖街”廓如亭知春亭

  课件闪烁这四个景物在地图中的位置。

  2.课件显示这四个景物的.图片,教师加以声情并茂的介绍。

  3.欣赏后你有什么感受?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六.课外延伸,补充资料(师生共同交流)。

  1.通过查资料,你还知道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2.老师也查到了一些资料,你们想看看吗?

  (课件出示颐和园的一些景物图片,并加以简单介绍。)

  3.学生把收集的资料贴到展板上。

  4.小结:颐和园的景物真是数不胜数,各具特色,就是看上几天也看不完看不厌。

  板书:……

  七.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感受。激发热爱首都之情,产生自豪感。

  八.了解本文写作方法:

  1.二至六自然段与第七自然段都是在介绍颐和园的景物,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详、略。

  2.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与《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有什么不同?

  九.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选择喜欢的词语抄在好词好句本上。

  2.课下观看展板,交流体会。

  板书设计:

  29*颐和园

  仁寿殿

  佛香阁

  大戏楼

  长廊

  十七孔桥

  铜牛(详)

  谐趣园

  “买卖街”

  廓如亭

  知春亭(略)

  ……

颐和园的教案9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二、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⑴ 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

  (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⑵ 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你们想去颐和园吗?

  (想。)

  那好,就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游览一下颐和园的美景吧!

  二、复述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一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长廊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请大家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你能从作者的描写中读懂什么。

  2、学生汇报:

  ⑴ 长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长)

  你是怎么体会到的?课文用了具体的数字说明长廊的长。你知道7000多米有多长吗?

  ⑵ 长廊还有什么特点?

  (长廊美,长廊周围的环境也美)

  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⑶ 结合理解神清气爽。

  ⑷ 指导朗读:

  突出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这一自然段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

  2、通过这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谈:

  ⑴ 作者的观察点是在山脚下,从下往上看。

  ⑵ 从下往上看,看到了什么?

  (佛香阁、排云殿)

  ⑶ 佛香阁耸立在半山腰,可见它的高;闪闪发光的琉璃瓦和金碧辉煌的宫殿,可见它的美。

  ⑷ 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抓住佛香阁、排云殿的宏伟气势这一特点来介绍的。

  3、指导朗读:

  强调闪闪发光和金碧辉煌。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一转眼,就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作者又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作者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分别抓住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⑴ 写树丛、屋顶、宫墙,重点描写颜色,突出美。

  ⑵ 写昆明湖,用比喻和反衬突出它的静和绿。

  ⑶ 写远处的'城楼和白塔,突出它的古老。

  3、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从近到远)

  4、指导朗读。

  六、学习第五自然段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到了昆明湖,你又看到了什么?

  1、自读第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从课文的描写中,你能看出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吗?

  (桥洞多、石柱多、石狮子多,且姿态不一。)

  3、指导朗读。

  七、朗读全文

  八、创设情境,拓展练习

  这一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游览了颐和园,感到颐和园确实很美。所以,作者在课文的最后再一次点到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究竟颐和园还有哪些美丽的景点,作者没有向我们介绍呢?你们能根据自己对颐和园的了解,向大家做个介绍吗?

  现在,每个同学选择一处颐和园中自己最感兴趣的景点,可以是作者介绍过的,也可以是作者不曾介绍过的,像导游一样,带领着老师、同学到颐和园游览、观光。要想介绍得好,首先课文先要熟悉。因此,先把你感兴趣的段落多读几遍。争取将它背下来。

  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同学练习当小导游。在小组练习的时候,有什么不足之处,同学之间要相互纠正、补充。

  (全班交流)

  九、总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当小导游,都很称职(根据本班情况继续加以评点)。回去之后,可以向你的爷爷、奶奶等做介绍。可根据他们的不同需要介绍颐和园的景观。

  还可以学习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抓住特点介绍景物的表达方法,练习向你的家人或朋友介绍一处你熟悉的景物。

  【板书设计】

  长廊──长

  18、颐和园 万寿山──美 美丽的大公园

  昆明湖──静

颐和园的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学会其中的7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浏览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

  ⑴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⑵ 标出生字在文中的位置,理解词语意思并想办法记住生字。

  ⑶ 在文中标出作者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指名朗读课文。

  ⑵ 学生汇报怎样记住生字的字音和字形的。

  ⑶ 汇报作者所描写的'颐和园的景点。

  ⑷ 汇报自己通过努力弄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3、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⑴ 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再读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⑵ 认真读读每个自然段,想想作者抓住了每个景点的什么特点,向大家介绍。

  ⑶ 将自学过程中还不理解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

  4、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⑴ 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⑵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每一处景点的什么特点?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1、读了课文,你觉得颐和园给你留下的总的印象是怎样的?课文哪个部分很明确地为我们指出来了?

  2、指导朗读,注意突出大和美。

  四、总结

  五、要认的字,练习要写巩固的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新课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一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长廊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2、学生汇报:

  ⑴ 长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⑵ 长廊还有什么特点?

  ⑶ 结合理解“神清气爽”。

  ⑷ 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这一自然段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

  2、通过这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3、指导朗读:

  强调“闪闪发光”和“金碧辉煌”。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一转眼,就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作者又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作者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分别抓住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3、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4、指导朗读。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到了昆明湖,你又看到了什么?

  1、自读第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从课文的描写中,你能看出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吗?

  3、指导朗读。

  六、朗读全文

  七、完成思考练习

  八、练习

  学习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抓住特点介绍景物的表达方法,练习向你的家人或朋友介绍一处你熟悉的景物。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廊内——绿柱 红栏 五彩画

  长廊:长(700多米)

  廊外——花木盛开 微风轻爽

  山下看:佛香阁 排云殿

  万寿山

  山上望:瓦顶宫墙 昆明湖 游船画舫 城楼白塔

  美丽的大花园 堤岸 杨柳 石桥

  昆明湖 湖心岛 葱郁 宫殿

  十七孔桥 石柱 石狮

颐和园的教案11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8个生字和生字组成的词,会认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图文结合,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民族自豪感。

  4、初步学习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每初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有关颐和园廊与画的放大图片、生字词卡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介绍颐和园概况。

  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这篇课文,描写了颐和园的廊与画,展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教师简介颐和园)

  二、初读课文。

  1、教师指导学法。默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和描写顺序,划分段落。

  2、学生自学,边读边想,边批画边述说。教师巡视辅导。

  三、检查交流初读课文情况。

  1、检查交流生字学习情况。

  A、课件出示生字。

  B、指名认读。

  C、教师校正读音。

  D、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2、检查词语。

  3、检查交流学生了解课文大意的情况。

  本课有9个自然段,文章首尾呼应,先概括讲颐和园的长廊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集中体现,然后具体介绍长廊的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最后总结全文。

  4、检查划分段落的情况,理清条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颐和园的长廊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集中体现。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具体介绍了长廊的精美建筑。

  第三部分(第6——8自然段):具体介绍了长廊的.绘画艺术。

  第四部分(第9部分):总结全文。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2、这一部分写了哪两个方面的意思?

  3、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读第二部分。

  2、学生自读第二部分,汇报自读情况。

  A、这一部分里,写了长廊的造型绝。

  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长廊的造型绝?

  B、这一部分里,写出了长廊的位置绝。

  找出描写长廊位置绝的句子读一读。

  C、这一部分里,写出了长廊的结构绝。

  将描写长廊结构绝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D、这一部分里,写出了长廊是建筑美学的典范。

  为什么说长廊是建筑美学的典范?找出有关句子,齐声朗读。

  3、小结:这一部分是从四个方面来表现长廊的建筑精美的,即:造型绝、位置绝、结构绝以及长廊是颐和园的一条中轴线,从而说明了长廊的建筑艺术成就高。

  三、导学第三部分。

  1、教师提示学法:由自然段到意义段,一个一个自然段地弄清意思;找出这个意义段的中心句,明确段意;理清各自然段的关系,了解段落的叙述顺序。

  2、学生自学,边读边想,边批画边述说。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四、检查交流第三部分学习情况。

  1、第6自然段指出长廊上的画奇,长廊上的画一共有一万多幅,多得让人惊奇。

  2、第7自然段交代了长廊上的画的由来,这一自然段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先总写长廊上的画是有由来的,再具体介绍长廊上的画。

  3、第8自然段共两句话。第1句话写出了长廊上的画的各种类型,说明了长廊上的画的内容非常丰富,题材广泛,构图多样,从中可感悟到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第2句话写出了长廊的画十分精美的特点。

  启发学生想象:中外游人看完长廊上的画后,会说些什么?

  4、小结:这一部分介绍了颐和园的长廊的画,长廊上的画不但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而且十分精美,它是我国绘画艺术的集中体现。

  五、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六、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

  七、自由背诵喜欢的片段,欣赏颐和园廊与画的放大图片。

  八、总结全文。

颐和园的教案12

  教材分析

  1.本册第五单元教材以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为专题,《颐和园》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五组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共三篇课文,两篇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一篇略读课文《秦兵马俑》,介绍的都是我国的“世界遗产”。《颐和园》这篇课文描述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四年级学生在识字写字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在词义句意的理解上还欠缺,他们在三年记忆学过参观游记的文章,对这一类问题并不陌生。

  二、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通过语言文字去想象画面、感受美景的能力不够完善。

  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借助工具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与同学老师交流讨论。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zh09)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表达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搜集材料,整理材料,想象作画,学写广告词,编写顺口溜等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颐和园的教案13

  【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旅游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学情分析】

  1、四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抓重点词句而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在第一单元的“自然景观”的教学中,学会了边读边展开想象的方法,能够把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3、具备了对资料进行搜集的能力,但对搜集到的资料整理能力还有待培养

  4、在写游记类的文章,能够按照游览的顺序进行描写,但是在具体观察某一具体景物的方法上层次性还不够,对于这一方法的指导还应加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2.技能目标

  ①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②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陶冶,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

  ⑴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中景物的特点。

  ⑵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交流导入,进入学习

  1、同学们,暑假的时候,老师去了一趟北京,来到了一处历史悠久,景色优美的地方。(出示照片)这是哪里?(颐和园)今天我们就去看一看。注意看老师板书课题。颐字的左边里面是个口,左右要写匀称,其他两字也要写得方正。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齐读)不要拖音再读一次。

  2、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一说你对颐和园有哪些了解?(指生说)同学们,自己读书能知道这些真不简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通过刚才的回答,老师知道同学们对颐和园都有一定的了解。

  1、听课文朗读,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给课文标上自然段。

  2、为了更好地读好这篇文章,让我们先来解决一下生字词这些拦路虎。

  出示课文的生字词,指名读,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词语。

  3、指导写字“廊”,注意笔顺,竖提,横撇弯钩,“广”撇画伸展,里面笔画要紧凑,竖为悬针竖。(指导完,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两个。)

  过渡:拦路虎解决了,读起课文就更轻松了。

  4、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读课文的同时,找出作者主要游览了颐和园哪几个景点?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景点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5、景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板书)指名读句子,(出示)请同学们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我们发现作者走到哪里就看到了哪里,看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清楚地交代了游览的顺序,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做“移步换景”。(板书:移步换景)一般一个景点为一段,我们写游记的时候可以用上这种方法。

  6、出示颐和园景区地图,借助地图,我们可以更加直观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过渡:作者是怎样给我们描写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呢?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足迹再游览一番,从中慢慢体会吧。

  三、学习“长廊”特点

  首先,我们来到长廊,这条长廊有什么特点呢?

  1、默读第二自然段描写长廊的部分,用笔画出能体现长廊特点的词语和句子。

  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把自己的感受说一说。

  2、交流:出示幻灯

  能通过你的朗读告诉大家长廊的特点吗?(指名读,齐读)

  绿漆的柱子 ,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长”:①你抓住了数字,读出了长廊的长。师板书:七百

  “七百多米”大概有多长?(熟悉距离举例,如操场),这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长廊,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因此1992年,被认定为“吉尼斯世界记录”。这么长有什么感觉?(一眼望不到头)

  ②(齐读),用你的朗读告诉我,它到底有多长,好吗?

  ③小节:通过你们的朗读,长廊仿佛真的来到了我们的眼前 ,看来列数字的方法很有用。

  长廊除了长的特点,还有什么样的特点?(美)

  体会廊内的“艺术美” (师随机总结)

  ① “人物、花草、风景”——画的内容

  “五彩的画”——颜色多,漂亮

  “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作者通过比较(师板书:...没有...相同..)

  说明画的不仅多,而且内容丰富,其实,不止横槛上有,枋梁上,亭子内部都是,这样大大小小,加起来达到了14000多幅呢。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看到什么美景就让画师画下来,都花在这上了。你说长廊美不美呢?

  ②你现在又会怎么读呢?指名学生读,齐读。。

  过渡: 廊内的绘画艺术美通过你的朗读传达给我们了。 还有哪儿也很美呢?

  体会廊外的“风景美”:

  ① 生自读句子体会鲜花不败, 微风送爽的怡人风景。

  ②你喜欢花香吗?让我们吸一口气,读一读这句描写廊外的风景的语句吧。

  3、想不想去看看长廊呢?播放画面

  师:这些都是我国的古典名著啊,民族英雄,神话传说,花草鱼虫......

  还想再看吗?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老师怎么能放得完呢?

  ⑤说话: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指名说)

  师引导学生练习说话,屏示:

  “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师:这里有神话故事,有民间传说,还有历史故事,“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这就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这幅画里有风景,有人物,行走在这样的长廊里,就像...

  这样的长廊里,我们触摸到的是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啊。

  ⑥带着这样的情感,我们再来读长廊。(配上琵琶乐)

  过渡:看得出,你们都被这廊外的的美景吸引住了,廊内的艺术美,廊外的风景美,相映成趣,这就使我国的园林艺术,因此,长廊成为了颐和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作者是怎样看长廊的呢?

  5、 屏示:师引读

  整体看——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看廊内——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看廊外——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小节:原来作者就是这样看长廊的,生读

  先整体看,再看廊内,最后看廊外

  游颐和园要有顺序,介绍具体的景物原来也是非常讲究顺序的。作者就是这样三看长廊,连句成段,用列数字,作比较写出了长廊的美。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颐和园这篇课文的内容,认识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在跟随作者的脚步游赏长廊的同时,还学会了从多个角度来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收获真是不小!下一节课,我们再到万寿山和昆明湖去看一看,去领略颐和园中更多的美景。

  2、作业:仿照《颐和园》介绍景观的写作手法,你能用上一定的表达手法、按照一定的顺序向我们介绍你曾经去过的一处景观吗?

  板书设计

  长廊 七百

  颐和园 万寿山 …没有…相同…

  (美丽) 昆明湖 …像…

颐和园的教案14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游记感知不多,写作手法接触较少,应加以指导。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1个会写。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4、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5、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训练重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导入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

  2、提出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2)、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颐和园的?

  (3)、再读课文,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提出不懂的问题。

  (4)、能结合对课文的学习,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提出展示要求:

  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这节课,我学会的词语有:“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我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等词语各说一句话。

  3、我会流利地朗读课文。

  4、我会解答(课后思考题、每课一练的题目)。

  5、我会思考(提出问题,特别是有价值的问题)

  (1)、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颐和园的?

  (3)、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6、老师小结: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便于理解课文,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欣赏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二)练习:

  1.组词。

  堤( )阁( )漆( )昆( )殿( )爽( )

  提( )各( )膝( )混( )臀( )大( )

  栽( )堂( )廊( )

  裁( )党( )郎( )

  载( )赏( )朗( )

  第二课时

  一、承接上课时,导入本节课学习目标。

  二、学文悟情展示

  (一)汇报交流:

  1、生1:我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并体会到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我体会到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这些句子可以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游记这类文章的特点是“移步换景”,一般是一处景观为一段。

  生2: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生3:我从“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知道这一句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还说明长廊的特点是长,“一眼望不到头”。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生4: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生5:。“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 “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生6: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生7: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生8: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这是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生9: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设计意图: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按游览的顺序欣赏,能够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2、学生展示朗读能力。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赞颐和园的一段话。

  3、给游客当导游,介绍颐和园。

  (设计意图:语言的学习需要不断地朗读,感觉,最后形成对语言的一种直觉的感受力,那就是语感。因此,在教学时应该有层次地进行朗读指导,不断地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觉。)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设计意图:相信学生,才能给学生表达的空间。释放学生,才能让学生有创造的空间。要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四、知识拓展延伸

  1、交流有关颐和园资料。

  2、推荐阅读书目:《中国名胜经典》。

  (设计意图:拓展他们的创造性,构建开放的课堂格局,使学生学得愉快、学有所获。)

  五、练习: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颐和园的迷人景色,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可以换成什么词?换了以后句子的意思相同吗?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玻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颐和园的教案15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扫除阅读障碍。

  2、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

  3、课文重点描写了哪些景物:

  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

  4、理清思路:

  游览顺序(地点转换的顺序):

  大门大殿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

  5、分小组,试着画出公园全景图。

  (熟悉课文内容和描叙顺序)

  6、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讲总的印象:“北京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第二段(2 ~5):介绍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6):.总结全文,赞叹颐和园景色之美。

  文章结构:总—分—总

  三、细读课文,讨论问题

  1、颐和园的长廊有什么特点?

  ①长②美

  2、登上万寿山,能看到怎样的景色?

  ①山上,佛香阁、排云殿

  ②山下,昆明湖

  3、昆明湖上有哪些景物?十七孔桥是怎样的?

  四、联系全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

  本文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五、总结

  以《颐和园》为例,学习怎样作文:

  ㈠写什么?(审题)

  确定中心:“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㈡怎么想?(选材)

  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

  ㈢怎么写?(组材)

  1、按游览的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重点介绍(有详有略)

  3、首尾照应。

【颐和园的教案】相关文章:

《颐和园》教案03-03

颐和园教案02-24

颐和园优秀教案01-28

《颐和园》教案(15篇)03-09

《颐和园》教案15篇03-06

《颐和园》教案(精选20篇)04-25

《颐和园》教案汇编15篇03-31

《颐和园》教案通用15篇03-27

《颐和园》教案合集15篇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