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六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六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时间:2023-03-08 16:16:20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六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法制教育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六年级法制教育教案1

  目的:

  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过程:

  一、导入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社会各方面的保护和帮助还要通过未成年人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教师和社会不可能时时刻刻呵护着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只有自己长本事,才能有效防范来自社会生活中的侵权侵害。所以,在加强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保护的同时,未成年人尤其是未成年中学生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依法自律,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

  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则十分必要。

  二、主要内容

  (一)你对法律知多少:

  1、说出你所知道的有关青少年的法律法规的名称。

  《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请你举例说说哪些是未成年人不能做的事情

  旷课、夜不归宿,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携带管制刀具等等。

  为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分别做出了一些禁止性规定,中学生不应当违反这些规定。要自觉做到:不吸烟、酗酒、流浪、聚赌、吸毒,不弃学经商、从工,不进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看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书刊、录象,不侵害其他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3、法律知识检测

  A、判断题

  (1)保护在学校中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学生的合法权益只是学校的责任。(×)

  (2)《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表明我国用专门法律保护青少年的正当权益,约束青少年的行为。(√)

  (3)社会保护归根结底是要创造一种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学校和家庭环境。(×)

  (4)国家专门制定未成年人保护法,要求全社会共同努力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可见保护未成年人是社会的责任,与我们未成年学生无关。(×)

  (5)未成年人除了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外,还需要社会保护。(√)

  (6)有违法行为的我国未成年人,不属于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的对象。(×)

  B、单项选择题

  (1)这幅漫画中父亲的行为是(A)

  A.不依法履行家庭保护的义务

  B.要求儿子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C.确保儿子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D.在履行对儿子的教育义务

  (2)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的对象是(B)

  A、未满16周岁的我国公民

  B、未满18周岁的我国公民

  C、未满20周岁的我国公民

  D、未满22周岁的我国公民

  (3)有的家长规定,儿子可以上学,女儿不给读书,帮做家务。这种做法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A)

  A、家庭保护B、学校保护C、社会保护D、司法保护

  (4)未成年人要依法自律,是指(C)

  A、法律提倡做的事情尝试着去做,法律不允许做的事情一般不要去做

  B、法律提倡做的事情尝试着去做,法律不允许做的事情坚决不做

  C、法律提倡做的事情积极着去做,法律不允许做的事情坚决不做

  D、自觉遵守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一些禁止性规定,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

  (5)未成年人自我保护能力很弱,甚至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因此,需要法律给予(A)

  A、特殊保护B、特殊关注C、特殊照顾D、特殊援助

  C、多项选择题

  (1)据报载,洛阳市3名小学生在金某违法经营的电脑游戏厅打游戏机时,因欠交2.5元,竟被金某用刀杀害。人民法院依法判处金某死刑。这一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有(ABC)

  A、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

  B、未成年人既要依法自律,又要学会自我保护

  C、我国刑法惩治犯罪,保护人民

  D、未成年人的人身权利应受到法律特殊保护

  (2)据报载,某乡政府将两位不让子女上初中的家长推上了被告席。对这一案例的正确说法是(BD)

  A、子女上学与否是家长的权利

  B、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C、乡政府不应该干涉家庭关系

  D、国家保护公民受教育的权利

  (3)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表现在(AC)

  A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需要法律特殊保护

  B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

  C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重大,需要国家给予特殊关注

  D目前社会上存在着许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

  (4)下列事例中属于违反学校保护规定的有(AC)

  A某小学教师为提高学生成绩,对成绩差的学生在其课上摆上“差生”的.标牌

  B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C某校校长仍坚持让学生在已是“危房”的教室中上课

  D某校校长规定每学期要给学生进行一次体检

  (5)广西某彩灯厂私人老板多次派专人到农村招募未成年人做工,数十名未成年人离开父母、家庭,挤住在脏乱的工棚中,每天工作16-17小时,他们中最小的只有8岁。此案(AB)

  A彩灯厂老板违背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社会保护的规定

  B这些童工的父母违背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家庭保护的规定

  C这些未成年童工都是自愿的。老板付给他们工资,说不上老板违法

  D有的童工的父母说,家里穷,让孩子自己出去闯生活不是什么坏事

  (6)在加强来自社会的保护的同时,未成年人尤其是未成年中学生(ABCD)

  A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B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C要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D要依法自律

  (7)老师对学生进行体罚、打骂,是(ABC)

  A违法行为

  B不尊重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

  C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D严格要求,不违法

  (二)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

  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成年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逐渐增强。未成年学生的独立自主的意识是很可贵的,有些未成年学生对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缺乏正确的态度。如认为父母“赶不上潮流”,对父母的话听不进去,甚至动不动就与父母顶撞,耍态度,发脾气;对教师的批评教育很反感,认为是和自己过意不去。如果连教师、家长的正确教育也不接受,那就很容易在生活的道路上出现偏差。

  观看一个动画,主要内容是:一个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因为害怕第二天的家长会很晚才回到家。回家之后父亲知道他成绩很差就辱骂他,逼得他与父亲顶撞之后离家出走。

  请大家思考:你是怎样看待故事中的父子俩的做法的?(讨论)

  (三)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未成年人应该懂得,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自我保护最有效的措施是求助法律。依法维权不仅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且是维护法律的尊严。

  案例一:小陈是一个农村姑娘,9岁时由父母做主,同一个21岁的男青年订立了婚约。男方给了小陈的母亲1960元礼金。小陈13岁时,提出要与男方解除婚约。男方不肯,坚持“要人不要钱”。小陈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便到法院起诉,要求解约。法院经过调查,在做好疏导工作的基础上,依法裁决由小陈的父母退还男方1960元礼金,小陈与男方解除非法婚约。就这样,小陈依靠法律,保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案例二:小周家住湖北农村,是六年级学生。1996年月11月3日,在骑车回校途中,不慎将8岁女孩小雷撞倒在地致伤,雷家要求周家赔偿,双方未能达成一致意见,雷家到镇派出所报案,要求周家赔偿损失。派出所召集双方家长调解未成,于是派人到学校将小周带去派出所拘留。周母到派出所要求放人,派出所答复,必须交纳1000元才放人。周家因家穷被迫四处筹钱,但仍不够钱,被迫写下欠条,之后,派出所才放出小周。小周回家后,越想越不服,联想起在学校学的法律知识,决定讨一个说法。于是小周向当地法院递交起诉状,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派出所行为是违法行为,必须退还周家交纳的钱。小周终于依法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四)学会断案

  案例1.谁应为未成年人夜不归宿负责任?

  晓雪今年17周岁。自今年5月份起,她在课余时间常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青年人混在一起,进行小的赌博,观看色情录像,甚至夜不归宿。

  叔叔得知此情况后告诉了晓雪父母,并劝说他们多管管孩子。可他们却说晓雪已经懂事,不会出问题的。无奈,叔叔又找到留宿晓雪的房屋主人李某交涉。李某却反唇相讥:“你侄女愿意住在这儿,叫我有什么办法,你家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请问,晓雪父母和房主李某的行为是否违法,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答案:违法

  例2.父母不让孩子上学违法吗?

  村民赵某家有一子一女,均达到法定入学年龄。但赵某有重男轻女思想,仅让其九岁的儿子上学,其女儿则被留在家里帮助干活。村委会干部多次劝说赵某将女儿送到学校去读书,均被赵某以自家的事不用他人来管而拒绝。你认为赵某的做法是否违法?

  答案:违法

  案例3.未成年人被判缓刑学校能否拒绝入学?

  16周岁的小华是某中专学校的学生,去年因盗窃被公安机关抓获。学校在得知小华涉嫌盗窃罪的通知后,作出了开除小华学籍的决定。法院对小华盗窃一案开庭审理后,认定小华犯了盗窃罪,但因他犯罪时不满18周岁,所以法院予以从轻处罚,判处小华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

  宣判后,小华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学校,要求继续读书。不料,学校却拿出一份开除学籍的处分决定,声称学校与小华已不存在任何关系。你认为学校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案:不正确

  (五)社会实践

  结合相关内容,到当地派出所、法院少年法庭或少年犯管教所作一次社会调查。调查内容:

  近年来当地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情况;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们应当吸取什么教训。

  司法机关在保护未成年人(包括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还存在哪些不足。

  司法机关对未成年中学生有些什么希望,中学生应怎样配合司法保护。

  撰写调查报告,并在班上进行交流.

六年级法制教育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比,并会正确地求比值。

  2:引导学生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合作与交流,感受学生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比。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法制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第十九条在公共场合故意以焚烧、毁损、涂划、玷污、践踏等方式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较轻的,参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处罚规定,由公安机关处以十五日以下拘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观察图片后,谈话引入。

  1.教学比的意义。

  (1)教学同类量的比。

  A、20xx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

  在太空中,执行此次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提问:根据你所获得的信息,你想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法制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第十九条在公共场合故意以焚烧、毁损、涂划、玷污、践踏等方式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较轻的,参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处罚规定,由公安机关处以十五日以下拘留。

  学生再次熟悉题目后,提问: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都是长15cm,宽10cm,怎样用算式表示它们的长和宽的关系?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求长是宽的几倍?或求红旗的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B、这两个关系都是用什么方法来求的?(除法)

  C、比较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除了除法,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即“比”。可以说成是: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或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D、不论是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的量。

  (2)教学不同类量的比。

  A、“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km的高空作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km。怎样用算式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

  路程÷时间=速度,算式:42252÷90

  B、对于这种关系,我们也可以说:飞船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这里的42252千米与90小时是两个不同类的量。

  (3)归纳比的意义。

  A、通过上面两个例子,你认为什么是比?

  学生试说,教师总结: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教学比的写法、比的各部分名称。

  比的写法。

  15比10记作15∶1010比15记作10∶15

  42252比90记作42252:90

  比的各部分名称。

  A、学生自学课本,小组讨论概括知识点。

  B、小组汇报并举例:

  “:”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例如:

  15∶10=15÷10=1

  12……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做一做”第1题。

  四、布置作业。

  课本练习十一的第1题。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六年级法制教育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盗窃的含义和特点。

  2、掌握预防措施和应对措施,提高预防和应对能力。

  重难点

  1、掌握预防措施和应对措施。

  2、提高预防和应对能力。

  教学过程

  1、了解盗窃的含义和特点。

  2、交流汇报,归纳板书:

  含义:非法占有、秘密窃取国家、集体或他人财物的行为。

  特点:一般不使用暴力,具有隐蔽性

  过渡语:提防和惩治盗窃分子,除需要依靠社会力量和法制力量外,更主要的是提高青少年的自我防盗意识,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预防盗窃呢?

  3、小组交流讨论:预防盗窃的方法有哪些?

  4、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它成员可以补充。

  5、归纳板书

  过渡语:我们虽然已经了解了防盗窃的方法,但还是难免发生盗窃案件,如果发生了盗窃怎么办?你知道有哪些应对措施吗?

  6、交流讨论:应主要有哪些措施?

  7、指名学生汇报,其它学生可以补充。

  8、思考回答:你还知道有哪些应对抢劫的措施?说给大家听

  四、布置作业。

  1、什么是盗窃、抢劫、绑架?

  2、当你面对抢劫犯时,你会采取哪些措施?

  3、当你在上学路上,有陌生人开车向你问路时,你会怎样做?

  4、假如你被骗后,你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呢?

  5、如果在放学路上被人截住,要你交出钱和手表,你会怎么办

  6、当你发现一群专门抢劫同学的犯罪团伙时,你会怎样与他们作斗争?

  7、你遇到过和陌生人打交道的情况吗?当时你是怎样处理的`?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防盗窃,了解了三防的含义和特点,以及预防措施和应对措施。希望同学们为了自己的安全,加强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六年级法制教育教案4

  教学内容:

  纳税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4、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主要渗透《宪法》第56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4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1条。

  教学重点:

  税额的计算。

  教学难点:

  税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

  2、什么是比率?

  二、新授

  2)50吨的10%是多少?

  (4)50万元的.20%是多少?(

  1、阅读p122页有关纳税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纳税?

  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渗透《宪法》第56条,《宪法》第5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2、税率的认识。

  (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

  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4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四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为纳税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扣缴义务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缴纳税款、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

  (2)试说以下税率表示什么。

  a、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5%表示什么?

  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20%表示什么?

  3、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1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1条规定: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4、税款计算

  (1)出示例5(课本99页)

  一家大型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2)理解:这里的5%表示什么?(应缴纳营业税款占营业额的百分比。)

  (3)要求“应缴纳营业税款多少”就是求什么?

  (4)让学生独立完成?

  5、看课本98页内容。读一读,什么是纳税?什么是税率?

  三、练习

  1、巩固练习:练习三十二第4题。(要点:5%对应的单位“1”是营业额,7%对应的单位“1”是营业税。)

  2、依据第5题,学生各自发表意见。

  板书设计

【六年级法制教育教案】相关文章:

法制教育的教案11-26

法制教育教案03-17

中班法制教育教案11-11

法制教育活动教案11-09

大班法制教育教案11-10

优秀法制教育教案11-10

学生法制教育教案04-01

小学法制教育的教案02-15

安全法制教育教案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