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职网>实用文>教案>《寓言》的教案

《寓言》的教案

时间:2023-03-03 09:34:41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寓言》的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寓言》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寓言》的教案

《寓言》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则寓言的故事,理解寓意并能从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寓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咱们学习了第12课《伊索寓言》的前两则寓言《狐狸的葡萄》、《牧童和狼》,今天,咱们接着学习第三则《蝉和狐狸》。(齐读课题)

  2.说起狐狸,还记得咱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简单地说一说?(指名说)

  3.你对其中的狐狸和乌鸦各有什么看法呢?(指名说)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指名说)

  (出示幻灯片:爱听奉承话的人容易上当受骗。)

  二.初读感知

  1.今天,狐狸又使出了它的老办法——说奉承话来欺骗别人了,不过,蝉可没上它的当,这是怎么回事呢?咱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打开书)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3检查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出示幻灯片:圈套故意赞叹歌唱家

  察觉有诈粪便戒心

  (其中“粪”和“戒”为红色)

  先自读,记住两个红色字。

  指名读,再齐读。

  4.请一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篇寓言说了件什么事?(指名读课文)

  5.课文读完了,谁能根据黑板上的这些词语说说课文说了件什么事呢?

  (先自由练说,再指名说。)

  三.细读寓言,体会寓意

  师:蝉凭借自己的智慧,战胜了狐狸的花言巧语,没上它的当,在这个故事里,你对谁印象比较深刻?再读读课文,适当地做些记号,针对具体语句,谈谈你的想法。(生自由读悟课文)

  生:我对狐狸印象比较深,因为它和在《狐狸和乌鸦》里一样,仍然用老办法来骗人,说明它的本性是阴险狡猾的。

  师:从哪儿能看出来?

  生:它想吃蝉,便“设下圈套”,而且还“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叹蝉。

  (师相机板书:设下圈套、故意赞叹)

  引导学生理解“圈套”及设下了个什么圈套。[

  (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第二自然段文字)

  引导学生读好这段话,说出自己的感受。

  生:“故意”说明狐狸的言行举止是假心假意的。

  生:蝉的叫声从来就很难听,夏天时总让人觉得烦躁,所以这里的“多么美妙”也体现了蝉虚伪的夸赞。

  生:我觉得说蝉是“歌唱家”也太夸张了。

  师: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

  生:狐狸的最终目的是把蝉骗下来,因为它说“您能下来”让我见识一下,另外“见识”也体现出它对蝉的歌声的羡慕。

  生:我觉得狐狸为了骗得蝉的信任,对它很尊重,用了四个“您”。

  师:说得真棒,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引导学生读这句话。)

  师:你们还能读出狐狸的什么?

  生:我还能读出狐狸的贪婪。我是从第三自然段中读出来的。狐狸把树叶当成蝉,“猛地扑了过去”,说明了它很贪婪,早已迫不及待了。

  师:大家说得真好。狐狸说了这么多花言巧语,但它的本意却是——骗蝉下来,吃掉它。你们能用一些词形容一下这个坏家伙吗?

  生:心怀鬼胎、居心不良、居心叵测、口蜜腹剑。

  师:说得太棒了,狐狸给大家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那蝉给你们的印象如何呢?

  生:它很聪明,它能察觉出狐狸的话中有诈,并当机立断扔下树叶来试探。(板书:察觉有诈)

  师:你能读好这句话吗?(引导学生读)

  生:我觉得蝉听了狐狸的话后,一定思考过,继而察觉其中有诈,所以我认为它很爱思考。

  生:我认为蝉的警惕性很高,很机智,它扔下树叶来试探,说明它没有轻易地相信狐狸,对它保持着警惕,并且很短的时间内就想出了对付它的办法,所以它很机智。

  (引导学生说说蝉扔树叶试探前的想法。)

  师:这还是一只怎样的`蝉呢?

  生:这还是一只善于观察和吸取教训的蝉。因为它注意观察,所以发现狐狸的粪便里掺杂着同伴的翅膀。这恰恰告诫蝉:不要上狐狸的当而被它吃掉,所以蝉对它一直怀有戒心。

  (板书:怀有戒心。出示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读好这段话。)

  师:说得真好!大家对蝉的认识也很深刻。这是一只聪明的、善于观察、警惕性高、机智的并且善于吸取教训的蝉。[

  点明寓意

  1.文章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指名说)

  (出示幻灯片):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齐读)

  这也是这篇寓言故事的——寓意。(板书:聪明、吸取教训)

  2.生活中不总有灾难,蝉和狐狸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聪明的人,要善于从别人的错误、失败中吸取教训。

  3.在你听过的故事中,或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一些人的错误或失败能给我们提供教训?(生说:拔苗助长、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

  4.同学们说得真棒,那让咱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来读读课文吧,男生读狐狸,女生读蝉,老师为你们读旁白,好吗?(读课文)

  5.学到这儿呀,老师有两句话与大家共勉:

  (出示幻灯片)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是教育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英国哲学家罗素

  善于吸取教训会使一个人迅速成长起来。

  (师引读,生跟读)

  6.是啊,狐狸使出它的老办法来骗人,乌鸦上当了,而蝉却没有,答案已经很明显了,谁来说说看?(指名回答:乌鸦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蝉善于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所以没上狐狸的当。)

  7.大家说得真好。老师这儿也有一个故事与大家共享,想不想听?(生齐答:想)但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完故事后,请大家动动笔,写一写。

  (出示)

  乌鸦听说了蝉和狐狸的故事后,很佩服蝉,特地登门拜访。围绕“受骗”这个话题,它们会说些什么呢?

  乌鸦说:

  蝉说:

  乌鸦说:

  蝉说:

  (生练笔,师行间巡视,寻找写的较好的展示用。)

  实物投影仪反馈学生练笔情况,并红笔批改,边改边评边肯定好的地方。

  四.介绍书籍,课外延伸。

  1.(出示:《伊索寓言集》实物投影展示)。上节课给大家介绍过这本书,咱们今天学的《蝉和狐狸》就选自这本书,这里面精彩的故事一个接一个,想不想好好读读这本书呀?(生齐答:想)那通过咱们今天的学习,你觉得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注意些什么呢?(点明读法。)

  ①每则寓言的最后都以一句话点明寓意,应好好体会它的寓意。[

  ②不动笔墨不读书,应随手写下自己的感想。

  2.师总结:

  同学们,《蝉和狐狸》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吸取教训,它出自《伊索寓言集》,而像《伊索寓言集》这样的一本一本的经典的书籍,仿佛广阔的森林,仿佛无垠的大海,里面藏着无穷无尽的宝贝,但愿我们从书籍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取更多的快乐。让我们——热爱读书吧!

  板书:

  伊索寓言

  蝉和狐狸

  察觉有诈设下圈套

  怀有戒心故意赞叹

  聪明吸取教训

《寓言》的教案2

  一、课文简析。

  《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个人的羊被狼叼走了,他没有及时修补羊圈,等羊又被叼走后,他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修好了羊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出了问题以后要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以后继续受损失。《揠苗助长》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为了使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用拔苗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最后事与愿违。

  二、生字及笔画

  (要求会书写、组词、注音,知道笔顺、偏旁)。

  三、二类字组词

  (要求认识、会注音)。

  四、词语解释。

  寓言: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

  亡羊补牢: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街坊:同街巷的邻居。

  后悔:为了过去的作为或为了没有做到的.事而感到懊悔。

  揠苗助长:意思是把苗拔起来,帮助其成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最后事与愿违。

  巴望:盼望;希望。

  焦急:指非常着急。

  自言自语:指自己对自己说话。

  筋疲力尽:意思是指精神疲乏,气力用尽。形容精神和身体极度疲劳。

  五、近义词。

  后悔——懊悔、劝告——劝说、巴望——盼望、焦急——着急、街坊——邻居、

  筋疲力尽——精疲力竭、急忙——赶忙、终于——终究、自言自语——喃喃自语。

  六、反义词。

  后悔——无悔、明白——糊涂、筋疲力尽——精神抖擞、急忙——悠闲

  七、多音字。

  1、圈

  [ quān ]圆圈、花圈。

  [ juàn ]猪圈、羊圈。

  2、转

  [ zhuǎn ]转达、转弯。

  [ zhuàn ]转圈、转动。

  3、尽

  [ jìn ]尽心、尽力。

  [ jǐn ]尽量、尽管。

  八、段落大意。

  1、《亡羊补牢》

  第1自然段,写了养羊人的一只羊被狼叼走了。

  第2自然段,写了街坊劝养羊人修一修羊圈。

  第3自然段,写养羊人目光短浅,认为没有必要修羊圈。

  第4自然段,写养羊人又丢了一只羊。

  第5自然段,写养羊人后悔没听街坊的劝告,赶紧修好了羊圈,羊再也没丢过。

  2、《揠苗助长》

  第1自然段,讲述了古时候有个人总是盼着自己田里的禾苗快快长大。

  第2自然段,写了有一天,他想出了帮助禾苗长高的办法,并按照这个办法去做了。

  第3自然段,写了他回家告诉家人,他让禾苗长高了一大截。

  第四自然段,写了这个人“揠苗助长”的结果。

  九、课文提问。

  朗读课文。说说“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1)亡羊补牢:羊逃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人不怕做错事情,就怕做错了不及时改正;更怕不但不及时改正,而且还不断地错上加错,时间长了,最后可能连自我补救的机会都没有了。

  (2)揠苗助长:把苗拔起,帮助其生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最后事与愿违。读一读,说说每组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他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他在田边转来转去。◆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分析:第一组中,第2句比第1句多了“赶紧”这个词,说明养羊人知道了修羊圈的重要性,急忙去堵窟窿。第二组中,第2句比第1句多了“焦急地”这个词语,写出了那个人希望禾苗快点儿长大的急切心情。生活中有类似“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的事例吗?和同学交流。亡羊补牢事例:期中考试没考好,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赶快查缺补漏,争取期末考取得好成绩。

  揠苗助长事例: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孩子小小年纪就被逼着学钢琴、学英语,还不停地为自己的孩子找培训班,找家教来补课,这样对孩子不但没有成效反而会让孩子更加厌学。

《寓言》的教案3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理解《郑人买履》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学习重点】

  学习并掌握文中一词多义、通假字、特殊句式等。

  【学习难点】

  理解《郑人买履》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方法】

  1、自学、引领、讨论、点拨

  2、查、划、写、记、练、思

  【教学准备】

  《古代寓言二则》课堂学习活动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先说个谜语给大家猜猜,请听好:稀奇古怪两只船,没有桨来没有帆。白天载人四处走,夜晚横卧在床前。(学生回答谜底)

  “鞋”在古时候也叫“履”。这节课我就带着我们聪明的同学们穿过时空隧道,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去看一看在那儿发生的一个与鞋有关的故事——《郑人买履》。二、目标展示

  首先请同学们来熟悉并解读下学习目标

  1.能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理解《郑人买履》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三、活动方案

  活动1:熟读翻译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是寓言故事,相信同学们对于寓言的阅读不在少数,不过我们今天接触的是文言文。首先我们要学会古文是如何来朗读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同时请2位同学上黑板演示要注意的字音,3分钟之后请每小组代表来朗读,注意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

  2、同学们读的都非常棒。读书读书,朗读固然重要的,但是古文我们还需要能够读懂文意,下面请同学们根据预习来向大家说说你学到了哪些文言字词?你能够翻译整篇课文吗?等下请同学们向大家展示下你完成的预习问题三。

  活动2:文言现象积累

  到此我们学习掌握了一些文言字词,那同学们,你觉得那些文言字词是需要重点掌握,哪些句子是与众不同的呢?请小组讨论并向大家展示:

  1、归纳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1) 自度其足:动词,(duó)量长短

  (2) 吾忘持度:名词,(dù)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2、 通假字:(1)而置之其坐 :同“座”,座位

  (2)反归取之:同“返”,返回

  3、特殊句式积累:

  (1)定语后置句:郑人有欲买履者------有欲买履之郑人

  (2)倒装句:何不试之以足?------何不以足试之?

  活动3:读懂了文章的大意,现在就需要我们来思考文章的内涵了,首先告诉大家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从这个故事中你们发现什么秘密了吗?而这个故事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又有什么启示?

  寓意:做事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相信以往的经验或书本上的教条是愚蠢的,不会成功的。

  启示:告诉我们书本上的东西并不一定可靠,根据现实需要大胆地试,才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随机应变,不可顽固守旧,不知变通,否则就会闹出笑话。

  活动4:尝试背诵课文及重要字词→小组内一对一背诵,过关

  四、归纳总结

  这是我们学的第一篇古文,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我们都有什么收获?

  示范:1、这节课我掌握了这些重点文言字词;

  2、我能够翻译整篇文章大意了;

  3、我从这节课中了解了《郑人买履》这则寓言的…寓意;

  4、从这两则寓言中我能够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并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了。

  五、教师小结

  这则寓言中的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因而闹了大笑话,说明这个郑人的思想僵化、不知变通。而我们以后就要引以为戒,要做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人。

  【答案】1.(1)《韩非子》 战 法2.duó dù 3.(1)郑人/有欲买履者4.(1)量长短 代词,代量好的尺寸 5.(1)先自己量好脚的尺码,却将量好的尺码放在座位上。(2)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6.(1)坐,同“座”,座位。 (2)反,同“返”,返回。 7.郑人买履 讽刺了那些固执己见,墨守成规,处理问题不从实际出发,不敢大胆尝试的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理解《刻舟求剑》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学习重点】

  学习并掌握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

  【学习难点】

  理解《刻舟求剑》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方法】

  1、自学、引领、讨论、点拨

  2、查、划、写、记、练、思

《寓言》的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阅读课文,并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的词句,阅读故事,理解成语的意思。

  ②说一句话用“...尽管...但是……”。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质疑和理解能力。

  (2)能够表演和再现课文的情境。

  3.情感目标:

  你所做的事情必须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做,你应该听从你朋友的善意建议。

  教学重点

  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单词,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践阅读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一下相反的寓意:一定要先找对方向,听听朋友善意的建议。

  教学过程

  一、引入教材戏剧,激发兴趣。

  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对“遥远的南方”这个故事有了初步的感知,我们班有几个同学对这个寓言很感兴趣。他们想编一部教科书式的戏剧供学生欣赏。学生们喜欢它吗?

  二、在阅读中质疑,在阅读中探究

  1.请再默读一遍课文,告诉我你读了什么。或者有什么问题可以找他们交流。

  2.学生交流学习经验。

  3.老师:这个人要去南方,但是他正开车去北方。有人告诉他方向错了吗?这个人是谁?季梁说服了他多少次?季梁是如何说服他的?那个朋友怎么说?你能找到他们吗?

  4.老师:展示:“...尽管...但是……”

  你能像这个例子一样说话吗?

  5.老师:黑板上写:不懂,讲,真诚。

  6.能谈谈“不解”和“真诚”的含义吗?

  7.季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8.季梁在公共汽车上给了他的朋友三次建议,那么这个人接受了吗?我们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这样一个人,总是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听别人的意见。它叫什么?

  9.明白“自以为是”的.意思。

  10.老师:你能通过大声朗读来表达季梁的真诚和公交车上朋友们的“固执”吗?请分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11.老师:我们来听听记录器博士是怎么读的。

  12.学生发表评论。

  13.教师和学生以不同的角色大声朗读。

  三、放开你的想象,体验其中的寓意。

  1.请大家想象一下:楚国在南方,但是去了楚国的人却在往北走。会发生什么?

  2.通过这篇课文你理解了什么?

  总结: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也知道,一个人如果走错了方向,是达不到目的的。

  四、展现故事,深化寓意。

  让我们穿越时间空,飞到古代去感受一下相反方向的故事。

  1.分组表演一个故事。

  2.反馈和沟通。

  3.如果你是公交车上的朋友,发现自己走错了方向,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五、拓展升华,悟道。

  1.你之前做错了,听了别人的建议后改正了。你能告诉我一些关于它的情况吗?

  (1)小组合作与交流。

  (2)反馈沟通。

  2.分部摘要:

  是的,无论我们做什么,我们都必须寻找正确的方向,接受朋友的善意建议。作为朋友,看到朋友相反的行为,也要给好的建议。

  3.老师: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能说说吗?

  六、作业,课外拓展。

《寓言》的教案5

  学习目标:

  1、了解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初步练习浅显文言文的阅读。

  3、学习几个文言实词与虚词。

  学习重点:目标1、3

  学习方法:诵读、讲读、讨论交流

  学习时数:两课时

  学习过程:

  一、阅读序幕

  寓言故事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最凝炼的精神财富。寓言故事篇幅虽短,寓意却非常深刻,它对我们的精神修养的培养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古代典籍中,就记载着许多这样的寓言故事(引入对《韩非子》《吕氏春秋》的简介)。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选址《韩非子》和《吕氏春秋》中的这两则寓言故事--

  二、阅读主场

  (一)教师讲解文言文诵读的基本要求,并范读课文。

  1、读准字音(通过注释、字典了解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的正确读音)。

  2、读准停顿(通过注释、字词典或其他参考书,了解短语和句子的含义,不把短语和句子读断)。

  (二)学生先独立进行诵读练习,再互相读给学习小组的同学听。

  (三)讲解两则寓言故事。

  1、讲解时提醒学生注意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句子。

  《郑人买履》:

  郑人买履(鞋)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有个想买鞋的郑人)

  何不试之以足(状语后置,用脚试试)

  先自度其足(量长短)置之其坐(通假字,“座”)

  至之市(到)吾忘持度(尺码)

  反归取之(通假字,“返”)市罢(停止)

  无自信也(宾语前置,不相信自己)

  《刻舟求剑》:

  遽契其舟(雕刻)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这里)

  不亦惑乎(迷惑,糊涂/“不亦……乎”,反问固定格式,不是……吗?)

  2、随意抽两三个学生复述故事。

  (四)学习小组合作自选一则寓言故事,作尝试翻译练习。翻译结束后在班上交流,其他小组对所交流的.翻译进行评述(翻译是否准确,是否有遗漏,语言是否流畅)

  参考译文:

  《郑人买履》--有个想要去买鞋子的郑国人,(到集市前)先测量了一下自己脚的大小,可是去的时候,却忘了带尺码。他拿到鞋子的时候说:“我忘了带尺码。”于是赶回家去拿尺码。等他再来到集市时,已散场了,他自然没能买到鞋子。别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脚试试大小呢?”他回答道:“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刻舟求剑》--有一个过江的楚国人,他的剑在船行驶的时候掉到了江中,他立刻在剑落水的船身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就是我的剑掉入水中的地方。”等船靠岸了,他就从做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船是行驶的,剑是不动的,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五)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自由发言。

  如果你是那个想要去买鞋的郑国人,或者是那个过江的楚国人,一定不会像他们那样愚蠢的说话和办事。那么,现实生活中真有那样的人吗?

  (六)由上面的自由发言引出对寓言寓意的讨论交流。(仍以提问方式展开。讨论前学习小组先进行组内交流。)

  这两者寓言故事的内容(或要反映的寓意)有何相似点和不同点呢?

  相同点:

  主人翁都办事不灵活。

  不同点:

  《郑人买履》:讽刺那些只相信教条,不相信实际的人。

  《刻舟求剑》:比喻办事刻板,不根据变化了的客观形势改变看法或做法。

  三、阅读尾声

  (一)研究“探究练习”二、三。

  (二)讨论学习小组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课堂背诵课文。

  (四)家庭合作练习作业:

  向家长流畅背诵两者寓言故事,请家长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谈谈他们对这两则寓言故事的理解或看法,以“有感于《》”(填写其中一则寓言的题目)为题写一段话。

《寓言》的教案6

  【定位】

  1. 突破传统的寓言解读模式,指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去解读寓言。

  2. 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研究探讨把握中心,深入领会文章内涵,要从文章中读出自己的体悟。

  【切入】

  方法一 引用“狼来了”的寓言故事:如果是一个人这样说你不相信,那么许多人说呢? 许多人说的是真实的你可以相信,如果他们自己也没有辨别真假,你又何去何从呢? 有一句值得思考的话: 谎言说一千遍也就成了真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进而思考: 面对历史流传下来的东西,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你的选择标准是什么呢? 从寓言的解读导入对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的学习。

  方法二 由寓言本身的解读导入。

  指导学生看课文题目: 读、寓言。(寓言学生并不陌生,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寓言的理解。) 钱钟书先生读《伊索寓言》提出了他的观点,你接受钱钟书的观点吗? 你有自己新的见解吗? 导入课文的解读。

  【探究】

  课前预习,了解作者的主要情况:生平、作品、风格、主要成就等,自我体会文章,写出体会要点。钱钟书(1910 —1998 年) ,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他深入研究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的阅览和研究。融广博的知识和精卓的见解于一体是他的所有学术著作的一个共同特点。阅读课文要抓住这个特点。

  依据方法一

  1. 读文章的九个寓言故事,了解钱钟书的解读有什么共同特点?

  提示:钱先生对传统的浅薄见解一一做了纠正,从新的角度提出了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见解。

  2. 思考这些观点与你自己以前读寓言的感受一样吗? 并从文章中找出作者的观点。“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3. 结合全文以及你自己的人生体会,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1) 可以指导学生从文章的结构层次入手:由每一段的关键句可以把全文大致划分为三部分: 1 - 3自然段;九个故事;最后的结论。

  (2) 通过文章内容让学生了解:如果把人类历史比做人的一生,古代乃是人类的童年时期,现代则是成人了。那么就容易明白,古代的《伊索寓言》为什么那么浅薄、幼稚、简单。同时成人是喜欢小孩子的。从而理解人们为什么喜欢《伊索寓言》又是在什么意义上喜欢它的。

  (3) 在引导的基础上学生自由讨论, 思考作者观点的现实意义。可以精读最后一段强化理解。

  提示:现代社会的人事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并不像寓言所讲的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情形要复杂得多,是非颠倒、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情形是常有的。

  生活在现代社会,要避免碰壁上当, 头脑就不能那么简单幼稚。人事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才会有清醒的认识,才有适当的对策。

  (4) 在以上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思考:怎么重新审视寓言的“寓意”? 可以从九个例子中选一到两个例子的解读来分析。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教师适当点拨,不拘一格。

  4. 深入探究

  (1) 成人、小孩和寓言的关系。

  (2) 思考卢梭反对儿童读寓言与钱钟书反对之间的差异。

  (3) 对苍蝇的'话“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的自我理解。

  注意:教师在学生思维开发上做方法指导。

  依据方法二:

  从寓言对人的教育作用角度思考:寓言果真能起到那样的作用吗?引出钱钟书的观点,再从结构上结合学生自己的人生社会体会入手解读文章。以下步骤同方法一。

  【拓展】

  引用20xx 年高考作文题中“智子疑邻”的故事: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的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的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的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应该如何去做呢? 谈谈自己的体会。

  注意: 要有新意, 不要就事论事,应从新的观点角度解读;写出要点、文章均可,字数不限。

  【实践要点】

  1. 教学中一定要权责明确: 教的主体是教师; 学的主体是学生。各自做好自己的工作。重新审视教学中学生的地位。

  2. 抓住关键的问题即要点指导学生进行理解探究,不纠缠小的枝节问题。

  3. 重点放在钱钟书先生对寓言的重新审视的思考方法上。(陕西/ 杨 岩)

《寓言》的教案7

  教学目标:

  1.培养想象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作。

  2.训练学生基本的叙事能力和思考能力。

  训练题目:1.模仿课文或读过的其他寓言,自己编写一篇寓言,题目自拟。

  2.请以蜡烛茅屋老人为主角依据事物编写一篇寓言。

  课时安排:二个课时

  教学步聚:

  一课时

  一、训练指导:

  寓言故事是同学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样式。由于它充满着机趣、智慧、思想和教益,因而也备受成年人的青睐。

  所谓寓言,就是寓意于言。“言”就是叙述的小故事,“意”就是故事中包含的道理。它通常是借用一个劝谕性或讽刺性的小故事,来形象地阐述一个能振聋发聩、启人深思的大道理。其叙述故事常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无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浅易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寓言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小、少、简、深。小是指其篇幅短小;少是指涉及的人物或动植物数量少;简是指故事情节简单;深是指它所蕴涵的道理深刻。从其作用看,有正面的启发教育作用,如《愚公移山》;亦有反面的讽刺嘲弄作用,如《叶公好龙》。从所使用的手法看,它通常采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的构思方法。从其主人公看,有以人物为主人公的,如《揠苗助长》;也有以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为主人公的,如《龟兔赛跑》。从其结构看,它一般包括寓体(故事)和寓意(主旨)两个部分,但寓意部分的有无一般不作硬性规定。

  写作寓言,应做到 “四要”:

  一要确定明确积极的寓意。同其它文体相比,寓言更强调对文章主旨鲜明性的要求。其它文体的主题可以直白,也可以含蓄,而以含蓄为好,寓言则不讲求寓意的隐晦,它以明达为佳。当然,在主题的积极性上,寓言与其它文体的要求是一致的,都需要表达健康向上的观点,确能给人以启迪和教益。

  二要发挥新奇大胆的想像。因为寓言中所写的人、事、物等都不是生活中已经有或可能有的,它是一种虚拟的、只用来表达作者某种思想或情感的载体,尤其是以动植物为主人公的寓言,更需要充分发挥想像,以赋予它们以人的思想情感和心理。当然,其故事是不嫌怪诞离奇的,甚至越是离奇,越能彰显出所要表达的道理。

  三要注意表达上的特殊性。结构上,可以采用单纯寓体式而不揭示寓意的写法,亦可采用既有寓体的表述,又有寓意的揭示的写法,不必拘于一法,尽可根据个人的爱好自由选择。篇幅上,不必追求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和情节的一波三折,不能让繁冗的情节淹没了寓言所要显示的道理。写法上,要运用放大法,以凸显主人公的行为和心理特征,从而让寓意十分明晰显豁地突现出来。

  四要讲求内容的现实针对性。无论是劝喻或讽刺,都要来自现实生活,有感而发,虽然它所写的事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存在,但生活中的一些人却常有与之相似或相同的思维方式。文学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寓言故事虽然篇幅短小,但它仍要求作者保持对生活的敏感,要求作者从大量纷繁的生活现象中提炼出有价值的思想,升华出有指导意义的道理,以充分发挥这种文学样式的社会功能。

  最后,还要谈谈寓言与童话的区别。虽然寓言与童话的写作都靠想像和幻想,都用拟人和夸张,都可有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但它们还是有较明显的区别:

  ①篇幅的长与短。寓言一般都较短小,而童话的.篇幅较自由,短者百十字,长的可上万字。

  ②人物的多与少。寓言的人物一般较少,童话的可多亦可少。

  ③情节的曲与直。寓言的故事情节多是粗线条的直笔勾勒,虽有出人意料处,但主要是为了突出寓意;童话则须依靠情节的不断发展变化来表情达意。

  ④表达的粗与细。寓言多用叙述,往往点到为止,不求故事的完整;童话则多运用符合儿童心理和行为特点的较细腻的描写。

  ⑤主旨的隐与显。寓言的主旨要一目了然,鲜明突出,有时还用一句话直截了当地予以点示;童话的主旨则隐埋于具体的情节之中,它只呈现故事,而不必去专意揭示主旨。

  [例文]

  贪心的狐狸

  有一天,小兔出去散步,突然看见有什么东西在地面闪闪发光,小兔一看原来是一粒金色的种子。小兔捡起种子就回家里种。

  第二天,小兔走到院子里看见种子已长成一棵金光闪闪的树,小兔很惊讶。心想:“这一定是一棵神奇的摇钱树。”小兔很开心。它就向摇钱树说了一个愿望,说:“我想拥有一辆自行车。”说完就把树摇一摇。果然真的摇出了一辆自行轩,这时正好给狡猾的狐狸看见了。它就问:“小兔弟弟,你这棵树卖多 少钱?”小兔说:“我这棵摇钱树是不能卖给别人的。”狐狸听了很生气,就想:“我一定要把那棵摇钱树弄到手。”于是狐狸趁小兔睡觉的时候把摇钱树偷了,狐狸想:“如果我偷了摇钱树,小兔会不会怪我呢?”狐狸正想着。突然它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把树摇了又摇,可是还没摇出东西来。狐狸想:“摇不出东西来,说不定东西在树里面呢。”狐狸拿起斧头,把摇钱树砍掉了,拨开一看里面根本没有什么东西。狐狸很后悔,只怪自己太贪心,经过这次教训,狐狸再也不敢贪心了。

  从此,小兔的东西再也没丢过了。

  猫和老鼠

  一个冬天的下午,猫躺在暖烘烘的太阳底下,靠着主人家的墙根,半闭着眼打盹。忽然一只老鼠“哧溜”一下从猫脚边溜过。猫被惊醒了,睁开眼就破口大骂:“你夜里作崇还不够吗?白天还要来骚扰。看我怎么收拾你。”说着就猛扑过去。见此情景老鼠灵机一动,钻进了墙根的石缝里,转而探出头来对猫说:“猫大哥,别那么凶。你也不想想,如果没有了我们,你就没事可做了,主人家就会把你赶出家门。到那时,你就失业啦!”话音刚落,就不见了老鼠的踪影,留下猫在那里一楞一楞。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不安心本职工作,总是埋怨他人的人。

  两棵树的故事

  曾经有一位主人在一个山坡上同时播下两颗种子,并以同样的方法浇灌这两颗种子。过了几天,两颗种子发芽了,慢慢地钻出了泥土。一段日子后,小芽长成了小树苗。主人还是辛勤地培育着。其中一棵不满足主人的待遇,竭力地远伸根须,积极地吸收着大自然恩赐的阳光雨露,因此长得很快。另一棵却说:“唉,老兄,你何必活得这么累呢!主人会给我们养料的。”那棵小树只是笑笑。又过了一段日子,一棵长成了大树,而另一棵还不到它的半腰。那另一棵又发话了,说:“兄弟,你真是自找苦吃,长那么高大干吗,每天都经历日晒雨淋,多苦啊!哪象我,有你们挡风遮雨。”那一棵也只是微微一笑。几年后,它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而另一棵却因长期的“营养不良”,还只是一棵弯弯扭扭的小树。一天,主人开来了一辆卡车,把那棵大树砍了,运去制造物件。那棵小树见了不禁惋惜而感叹地说:“老兄啊老兄,你最终还是被砍了。还不如我呢!”大树听了鄙夷地说:“我要做个有用的人,怎能像你呢!”

  朋友,你知道该学谁吗?

《寓言》的教案8

  一、 导入新课

  1、 (板书:寓言)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生齐读)寓是个生字,大家都会读了,真不错,谁也能再来试试?(指名读)

  2、 哪位小朋友知道什么叫寓言?(通过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简单地说,就是小故事,大道理)

  3、 以前我们学的课文是一篇一篇,诗歌是一首一首,寓言我们叫——一则一则。(板书:)还有日记也是一则一则。

  4、 课文里讲了两则寓言,分别是——出示卡片: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谁能读读?(指名读,齐读)

  二、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学习第一则寓言——揠苗助长。看到这个词,你马上想到了哪个词?那么我们可以知道揠的意思就是——拔。联系以前学的词语,也是理解词语的一个好方法。

  2、 揠苗助长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己读读,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3、 检查字词:

  有几个词语想考考我们小朋友,你会吗?(出示词语:巴望 焦急 筋疲力尽 喘气 一大截)指名读,同桌读

  4、 整体感知:

  (1) 词语会读了,现在请大家快速地把课文默读一遍,边读边想想课文大概讲了谁在干什么,结果怎样。

  (2) 读了课文,你能完成这个填空吗?先自己试试。

  出示填空:古时候有个人,看到( ),就( )。第二天,禾苗都( )。

  三、 研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这个种田人为什么要拔苗助长呢?请你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想想当时种田人的心情怎样?

  2、指名答,你从哪几个词看出来?

  巴望:

  (1)你知道巴望是什么意思吗?(希望,盼望)它在希望什么,盼望什么呢?

  (2)他希望第一天去看,就看到——

  他盼望第二天去看,就看到——

  他眼巴巴地盼望第三天就看到——

  (3)像他这样天天希望、眼巴巴地盼望就叫作——(巴望)

  焦急:从这个词语又能看出什么呢?(非常着急)

  3、现在,你能把种田人焦急的心情读出来吗?

  评价:好焦急啊,禾苗长得太慢了。瞧你皱着眉头,已经开始想办法了吧!

  4、瞧你们读得那么起劲,老师也想来读读,愿意听吗?(师朗读,故意漏去“好像”)

  (1)你觉得我读得怎样?为什么不能省去“好像”呢?

  (2)师小结:这个人太着急了,天天去看。事实上,禾苗长高了吗?长高了,只是我们长得比较慢,天天去看,不容易发觉。植物的.生长都是有规律的,不可能一天两天就能长得很高。就像我们人一样,刚出生的时候,是婴儿,只有这么大,要爸爸妈妈经过八年、九年的抚养才能长得像现在这么大,不可能刚出生,第二天,第三天就能长这么大。这事可不急不来。

  (3)现在如果你就是田里的禾苗,你想对这个种田人说些什么呢?

  5、你看老师多粗心,露了一个词,意思就不同了。我们一起来读读,可别像老师一样读错了。(齐读)

  四、研读课文二、三自然段

  1、种田人到底想出了什么办法,他又是怎么做的呢?请你读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

  2、指名回答:你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呢?

  中午,太阳高高地挂在空中时,他在——

  下午两点钟,太阳火辣辣地照射着大地,他在—— 我们可以看着书上的这幅画来说。

  傍晚,太阳有点儿偏西了,他在——

  一直到太阳落山了,他还在——

  3、就这样一直忙了半天,他会觉得全身怎样呢?——像这样我们就可以叫做——(筋疲力尽)你能通过朗读来表达吗?

  4、他累得筋疲力尽,可是回答家里却怎么说呢?从他的话中,你听出了什么?你也能像种田人一样来说说吗?

  评价:瞧你,多高兴,认为自己的辛苦没白费吧!你边说还边喘着粗气呢,真辛苦!

  五、研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种田人的力气真的没有白费吗?他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呢?

  2、那个人听儿子这么一说,赶紧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禾苗真的已经都枯死了,

  如果你是田里还幸存的一株禾苗,你想对种田人说些什么呢?

  说的多好啊!禾苗有它自己的生长规律。如果违反了这个规律,就会做错事。

  六、总结全文,学习生字

  1、这个有趣的故事学完了,现在请你连起来读读整个故事,想想揠苗助长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2、刚才我们说了寓言就是——小故事,大道理,故事我们学了,那道理你知道了吗?师小结:大家说得真好,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有表示这样意思的话,比如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3、在平时的生活中,你见过“揠苗助长”的事情吗?你想对那些人说些什么呢?

  3、学习生字:费

  板书设计:

  寓言两则

  揠苗助长 守株待兔

  教学反思:

  教案的设想总是非常美好,但经过实践后,才发现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揠苗助长这个故事学生已经很熟悉了,文章的内容也比较浅显,像“巴望、筋疲力尽”等词语,学生都可以理解,而我在词语理解方面花了太多的时间,而对学生的帮助、提升不大。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让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上,并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明白生活生活中也有揠苗助长这样的事,再让学生也来说说生活中还有没有揠苗助长这样的事情。这样能使整节课显得更加丰满,更适合寓言这一体裁的教学。

《寓言》的教案9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成语故事。理解寓言内容,懂得其中的道理。通过看书,查资料,小组合作等形式理解寓言。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内容,掌握两个成语。

  教学难点:懂得其中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掌握《滥竽充数》。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通过注释自学,小组合作等形式理解寓言内容,理解其中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其中道理。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学习生字、练习朗读

  二、学习《滥竽充数》

  1、默读根据注释理解古文。

  2、小组交流。

  3、指名试说意思。

  4、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则语言讲听吗?

  5、从这则语言中你体会带了什么?

  6、生活中你看过滥竽充数的事例吗?

  7、试背寓言。

  质疑。

  作业:背诵《滥竽充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掌握《狐假虎威》的寓意。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通过注释自学,小组合作等形式理解寓言内容,理解其中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其中道理。

  教学过程:

  读《狐假虎威》。

  1、默读根据注释理解古文。

  2、小组交流。提出不懂问题

  3、看课件帮助理解内容

  4、指名试说意思。同桌互相说一说

  5、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则寓言讲听吗?

  6、从这则语言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7、生活中你看过狐假虎威的事例吗?

  8、试背寓言

  9、想象故事的发展情况,续写

  作业:背诵《狐假虎威》

  板书设计:

  26寓言二则

  滥竽充数狐假虎威

  (冒充)(借着)

《寓言》的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认识“竽、郭、腮、彻、械”等5个字,会写“滥、竽、宣、超、编、腔、混、雅、彻、械”等10个字。掌握“滥竽充数、高超、装腔作势、幽雅、彻底

  2、朗读课文,理解这两则寓言的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3、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寓言故事,懂得道理,学会做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难点:学习灵活运用这两个成语。

  教学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2、说说怎样学习寓言故事。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则寓言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语。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则寓言故事,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认读,想办法识记字形。再画出新词,想想这些词语的意思。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词语:滥竽充数、高超、装腔作势齐宣王编排蒙混过关

  (2)理解词语:

  滥竽充数: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竽,一种乐器;充数,凑数;这个成语比喻没有本领的人冒充有本领;次的充作好的;有时也用来表示自谦。

  装腔作势:腔,腔调;势,姿势。故意装出某种腔调,做某种姿势,想引人注意或吓唬人。

  待遇:本课指报酬。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领悟寓意。

  1、请同学们再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但他却混到乐队里,最后还是露出了马脚,只好偷偷逃走。)

  2、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读文,针对课文内容,你能提出哪些值得大家共同研究的问题。

  (1)小组内交流、讨论。

  (2)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梳理问题)

  1)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2)南郭先生是怎么滥竽充数的?

  3)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3、研读课文,解决问题

  (1)以小组为单位,确定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理解。

  (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1)……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起吹竽给他听。

  (解决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2)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引导学生理解“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然后指导朗读并表演,体会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的)

  3)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被发觉。

  (结合上文的讲排场来理解。)

  4)后来,齐宣王死了……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

  (解决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4、分析人物,揭示寓意

  (1)你觉得南郭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想一想,生活中有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或类似“滥竽充数”的事吗?说一说。

  (4)引导学生理解“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其他的意义。

  四、总结全文,拓展练习。

  1、这就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这则寓言的学习所揭示出来的道理,也希望同学们要有真才实学,因为靠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不要做第二个“南郭先生”。

  2、假如,同学们现在碰到了南郭先生,你会怎样对他说呢?

  五、布置作业。

  1、小练笔:南郭先生偷偷地逃走了,可是,却有些让人担心,他再也不能滥竽充数了,用现在的说法是“下岗”,下岗后的南郭先生会做些什么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帮他出出主意吧!题目:南郭先生下岗以后(也可以自拟题目)

  2、请将这则寓言复述给你的家人或朋友听。

《寓言》的教案1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郑人买履》,理解意思,体会深刻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是怎样学习寓言的?(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道理)。

  本课的两则寓言与以前学过的寓言相比有什么不同?(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句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然后讲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今天,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先来学习《郑人买履》。

  二、自读自悟,研究读懂,读通每句话。

  1、学生自读《郑人买履》,边读句子边看注释,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研究怎样读,才能读通顺,试着读一读。

  2、全班交流:句子怎么读,句子是什么意思;学生评议,老师点拨引导。

  一句一句地研读,指导理解句子意思,读通顺,使学生领悟,只有理解了词句的意思,才能把语句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检查难句。

  三、讲寓言故事,理解寓义,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

  1、自己练习讲寓言故事,再小组讲,全班讲。

  2、小组、班级讨论:郑国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从这则寓言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举出实例说一说。

  老师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四、熟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

  1、练习熟读,分角色演读,体会寓言意境。

  2、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2题中的五个句子,练习讲清句子的意思,注意比较认识“之”的不同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初步掌握自学文言文的方法,能正确理解“刻舟求剑”的寓意,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教学过程

  一、带入情境,揭题初读。

  1.全班同学分成两队进行“成语接龙”竞赛。(5分钟)

  2.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刻舟求剑”。

  二、用上节课的程序学习本则故事。

  1.学生先读通课文。

  2.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

  3.夯实重点字词。

  三.教师检查落实自学情况

  四.教师引导,强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1.同学范读课文。

  2.用文章中的原话回答。

  剑掉到哪里?

  ——“自舟中坠于水”

  宝剑掉进水里,让人多着急啊,那个人会怎样做呢?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他找得到剑吗?

  ——不能。

  为什么?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五、想象情境,领悟寓意

  1.引导想象,丰富故事。

  2.拓展:这个成语故事,说的是生活中的哪种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六、课堂练习:重点字的意思的掌握。

《寓言》的教案12

  【教材分析】

  本课安排的是两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情节生动,并蕴涵着深刻的道理。《纪昌学射》是通过一个叫纪昌的人向射箭能手飞卫学射箭。飞卫让纪昌先练眼力,纪昌通过眼盯梭子、虱子使眼力有了很大的进步,最终成为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故事告诉学生“学习要好基本功”。《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选编这两则寓言:一是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

  2、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第一则寓言《纪昌学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师: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赢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

  课件出示句子: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

  要想解开心中疑问,我们就来读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我想,同学们不仅会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还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二、自读自悟,初步了解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指名朗读,检查预习情况。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抓住重点词句,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想:后来,纪昌学射的结果怎样?

  出示:

  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问:“百发百中”是什么意思?

  纪昌是怎样成为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的呢?

  2、学习“飞卫教”的句子:

  ⑴ 飞卫是怎样教纪昌学射的?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你要想学会射箭,首先应该下功夫练眼力。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

  “虽然你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你的眼力还不够。等到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的时候,你再来见我吧!”

  ⑵ 读句子:

  飞卫教纪昌学射,先练什么?(眼力)

  练眼力的要求是什么?(一是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

  3、学习“纪昌学”的句子:

  ⑴ 纪昌是怎样听从飞卫的教导学习的呢 ?找出相关的句子:

  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⑵ 学生仔细读句子:

  纪昌是怎样练眼力的?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进行理解:

  (躺、睁大、注视、站、聚精会神、盯等词体会纪昌学射认真、刻苦)

  师板书:盯梭子 盯虱子

  ⑶ 纪昌练眼力的结果怎样?

  (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小虱子在纪昌眼里,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师板书:针刺不眨眼 虱大像车轮

  四、总结课文,体会寓意

  1、纪昌能成为“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纪昌学射刻苦、有毅力;二是飞卫教学有方法,经验丰富)

  板书:练眼力 百发百中

  2、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体会或想法?

  (学习本领,绝不是简单的事,不仅要练好基本功,还要认真学习的态度、坚持不懈的努力。)

  板书:练好基本功

  〖板书设计

  纪昌学射

  盯梭子 针刺不眨眼

  练眼力 百发百中 练好基本功

  盯虱子 虱大像车轮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第二则寓言《扁鹊治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讲述故事《银针救太子》:

  师:战国时期,有个医术高超的医生,叫扁鹊。有一天,扁鹊行医路过虢国,虢国举国上下一片哀痛!原来他们的太子突然去世了!扁鹊觉得十分奇怪,请求进宫察看,没想到,经过他的治疗,太子竟然活了!从此,神医扁鹊的美名家喻户晓!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

  2、说一说,你们了解扁鹊吗?

  板书:扁鹊

  3、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了解到扁鹊是一个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神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扁鹊的故事。

  板书:扁鹊治病

  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

  本文主人公是谁?讲了他们之间的什么故事?

  三、交流讨论,初步了解课文

  1、认读生字词:

  扁鹊 理睬 肠胃 敷烫

  几剂 汤药 骨髓 无能为力

  强调“睬、髓”是平舌音。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说说本文的主人公是谁?讲了他们之间的什么事?

  生回答,师板书:蔡恒公 扁鹊

  四、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1、找出蔡恒公不相信扁鹊的句子,体会蔡恒公的人物特点:

  出示句子一: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⑴ 学生读句子,想一想:蔡桓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很生气,不以为然)

  ⑵ 这个句子应该怎么样读呢?

  指名朗读──学生齐读。

  说一说除了这个地方,你还从哪些地方看出蔡桓公不太相信呢?

  句子二: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句子三:蔡恒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句子四:蔡恒公听了非常不高兴。

  扁鹊一次次来给蔡恒公治病,为什么蔡恒公会不相信他呢?

  (蔡恒公认为自己没有病不用治,他还觉得扁鹊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高明。)

  指导学生读出蔡恒公不相信扁鹊,讨厌扁鹊的语气。

  2、细品扁鹊劝告蔡恒公的句子,体会扁鹊的为人:

  过渡:尽管蔡恒公不相信扁鹊,不理睬扁鹊,但扁鹊为什么还会三番五次地劝告蔡恒公,为他治病呢?找一找扁鹊劝告蔡恒公的句子。

  句一: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句二: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句三: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⑴ 学生自由读句子。

  ⑵ 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为什么扁鹊三番五次劝告蔡恒公治病?

  (从“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要不治还会加深”;“再不治会更加严重”体会扁鹊的诚心。)

  ⑶ 学生体会后,读一读这几句话:

  指名读──齐读。

  3、说一说,你怎样看待蔡恒公和扁鹊这两个人呢?

  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蔡桓公:不听劝告 自以为是 固执己见……

  扁鹊:医术高明 医德高尚 令人尊重……

  4、学习课文第五段:

  过渡:又过了十几天,扁鹊看到了蔡恒公,他为什么就跑了呢?

  出示句子:

  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里,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了。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指导读这一段话。

  五、总结全文,体会寓意

  1、最后,蔡恒公浑身疼痛,病死了。蔡恒公怎样才不会死?

  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

  (让学生体会要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的道理)

  2、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恒公说什么?

  六、课外拓展

  收集《郑人买履》、《买椟还珠》、《自相矛盾》等寓言故事读一读。

  〖板书设计

  扁鹊治病

  扁鹊 蔡恒公

  拜见 没有病

  又来拜见 不高兴

  再一次拜见 非常不高兴

  五六天后 死了

  〖资料袋

  扁鹊,姓秦,名越人,尊称扁鹊,春秋战国时期渤海郡鄚州(今河北任丘)人。青年时曾替贵族管理客馆,结拜了名医长桑君,得其真传,开始行医生涯。他天资聪颖,善于汲取前代、民间经验,逐步掌握了多种治疗方法,后来医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随之巡诊列国。

《寓言》的教案13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识字

  (一)、 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有哪些呢?(学生说)这些寓言故事简短有趣,都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2、观察谈话:出示《揠苗助长》插图,启发谈话: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吗?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通过这两则寓言,我们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呢?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引出课题)《揠苗助长》

  3、解题引入:同学们,你们听过寓言故事吗?(学生交流)。教师介绍:寓言和童话、记叙文一样,是一种文章体裁,它往往借一个虚构的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寓”寄托包含的意思,寓言就是说话包含着某种意思。“则”在这里是一个量词,表示条数。“二则”就是二条。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画出生字词。

  2、讲讲大致内容。

  (一个种田的人想出了一个让禾苗长得快的办法,他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最后,他的禾苗全枯死了。)

  二、合作交流

  1、出示生字。

  2、自由拼读。

  3、组成小组自行解决读音问题。

  4、拼读音注意点:

  寓、焦、喘

  5、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要求读正确、流利。

  三、品读领悟

  1、读题思考:读了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相机教学“揠”字的读音和意思,“长”在这里读“zhang"。

  2、出示课件或录像资料,变“话”为“画”,引导学生观看,细致了解故事内容。

  3、自读课文。轻声朗读课文,找出并读准生字、新词。利用用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同桌互相讨论。

  4、全班交流生字词语的识记。教师充分鼓励学生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适时地强调重点字词。

  5、指导读第一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种田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生长?种田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而禾苗长得如此之慢,他的心情怎样呢?在学生交流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巴望”一词,教师指导学生读出焦急和自言自语的语气。

  指导读第二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种田人想出了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呢?他又是怎样做得?理解“终于,筋疲力尽”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出“焦急而又疲惫”的感觉。

  引导学生从农夫的自信的语言和最终的结果中,体会当时人物的心情和表现。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弄清,结果为什么是这样?初步体会寓意。

  四、巩固延伸

  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情吗?

  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做?

  引发学生讨论,教师相机点拨,抽象出寓意。

  1、出示“我会写”中的“焦、费、望、算”。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在结构和笔画上的特征,交流观察的收获,教师适当强调。如:“焦”的上面,右边是四横,不要写成“住”;“算”字中间是“目”不是“日”。“费”字上面的是“弗”,要先写“弓”字;“望”字上面左半部的“亡”字的最后一笔有变化。

  2、教师范写难点字,边写边强调重点笔画的书写。

  3、学生自主练写,写后互相评议。写得不好的多写几个。

  五、板书设计:

  揠苗助长

  巴望 终于 结果

  做事不能急于求成

《寓言》的教案14

  【教材分析】

  第九课寓言两则包括《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两则寓言故事。这两则寓言都出自《战国策》。《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辕”是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辙”是车轮走过之后,路面压成的痕迹。人们用“南辕北辙”这句成语,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含有讽刺、批评的意味。

  【教学目标】

  1、会认5 个生字,学写12 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盘缠、硬要”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亡羊补牢》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2、寓言有什么特点?(“寓”:寄托,“言”:讲道理。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某种事的文学作品。)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两篇寓言其中的一篇。

  5、板书课题:亡羊补牢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2、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3、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习生字词。

  “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juàn”,它的另外一个读音是“quān”。

  “窟窿”的“窿”本音是lóng,在“窟窿”这个词里读轻声。

  4、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亡羊补牢》讲了一件什么事?

  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不听街坊的劝告,第二天又丢了羊。他后悔没有听街坊劝告,赶紧把羊圈修好,从此,再也没有丢羊。

  四、读中感悟,理解寓意

  1、小组合作学习,掌握故事内容。

  师:为什么养羊人的羊丢了一次又一次?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画出第一次丢羊的原因,用“﹏”画出丢羊后养羊人和街坊的表现。

  2、交流第一次丢羊的原因。

  3、交流养羊人和街坊不同的表现。

  师:读了两个人的对话,在语气方面你们有没有好的建议?

  (引导学生体会养羊人的毫不在意、满不在乎。街坊的关心、着急、诚恳。)

  4、为什么狼有第二次机会钻进羊圈?

  5、养羊人还会丢第三次羊吗?

  6、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及时改正),就(来的及)。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

  7、通过养羊人这个故事,你们知道了一个什么道理?(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并不算晚。)

  五、联系实际,说话训练

  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想说?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

  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我想对养羊人说;第二层:联系实际,我想对身边的人说。(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六、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

  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七、指导书写

  1、观察。仔细观察字形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出你认为难写的地方,提醒大家来注意。

  2、重点指导。

  “窿”的右下部分,要提醒学生不要少写一笔。

  “缠”是翘舌音,右边容易写成“厘”。

  “叼”字右旁的笔顺是先写横折竖钩,后写一提,不要写成“撇”。

  “悔”的左边是“忄”,不要写成“十”,它的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两点写成竖。

  就小朋友们提出的难点,老师进行指导,其他字对照田字格自己写。

  3、学生练写。

  4、评价,自评,互评相结合。

  八、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生字词。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寓言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使他懂得故事蕴含的道理。

  3、收集并阅读寓言故事。

  第二课时

  《南辕北辙》

  一、激趣导入

  1 .活动:老师请一名学生向相反方向取一物品,学生们会立即发现老师所指方向有误,追问为什么取不到?

  2、在古时候也有这样的一个人,他要去的地方在南方,偏要往北走,现在我们就一起看看他。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解题:“辕”是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辙”是车轮走过之后,路面压成的痕迹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南辕北辙》讲了一件什么事?

  4、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南辕北辙”是讲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

  三、熟读自悟,理解寓意

  1、采用多种形式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人?你认为要到楚国去的那个人怎么样?说明理由。

  3、这个人真的很笨吗?他是不是蛮不讲理的人?他的理由是什么?

  A、学生自由读书,找找坐车人的理由并划出有关句子。

  B、师指名回答。( 马好,路费多,驾车人技术好)

  C、出示坐车人与朋友的对话。学生自己读,边读边琢磨:朋友是怎么问话的,坐车人又是怎样回答的?

  D、填补文本的空白:为人物的对话加上恰当的提示语,体会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心理。加上提示语再指名读对话。

  E、师请两名同学现场上台来表演,一人扮演坐车人,一人扮演朋友,教师帮助叙述。在两名同学读的过程中,教师对不同人物的语气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F、课文读到这里,这个前往楚国的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愚蠢、好笑、自以为是、不听别人的劝告)

  4、这个人到底能不能到楚国?说说自己的理由。

  5、假如你是这个楚国人的朋友你会劝他吗?怎样劝?同桌、小组表演。

  6、出示课文最后一段:齐读这段话。

  7、此时,你面对如此愚蠢的坐车人,你想说些什么?

  8、揭示寓意。

  四、拓展延伸

  1、早在2300 年前,魏国的大臣季梁就用这个南辕北辙的故事劝说魏王打消了企图依靠武力攻占赵国的念头,想不想看看?

  2、欣赏故事《南辕北辙》,了解整个故事的历史背景。

  3、魏王是个聪明人,当他听了南辕北辙的故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立刻接受了季梁的劝告。其实,别说在2300 年前,就是现在,我们身边还经常有人犯南辕北辙的错误,想想你见过吗?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见过的《南辕北辙》现象。(如:某食品质量不过关,却通过精美包装去吸引顾客,耗费人力、物力也没能提高购买率。)

  4、总结:著名的儿童文学家严文井先生对寓言有过这样精粹的描述:“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你转身离开时,却突然变成一个哲理,严肃认真。”课下我们应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从这些小故事中,明白为人做事的大道理。

《寓言》的教案15

  童话、寓言、神话的教学艺术

  童话,是儿童文学中的想象、幻想和夸张的世界,是语言通俗生动、情节离奇、引人入胜的奇思妙想。

  寓言,是文学作品中的讽喻世界,它用篇幅简短的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它常常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们充满了神奇的幻想,把远古人民的认识和世界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了一层奇异的色彩。

  寓言、童话、神话都是故事,都需要借助想象进行创作,在创作中都常常运用夸张、拟人的手法。

  童话、寓言、神话都是中小学生喜爱的美好生动的作品,也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各套语文教材在编写中,都离不开对它们的选用。《皇帝的新装》《古代英雄的石像》《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浓烟和烟囱》《盘古开天辟地》《蚊子和狮子》《花的话》《摆渡》《愚公移山》《黔之驴》《工之侨献琴》《画蛇添足》《买椟还珠》《滥竽充数》《塞翁失马》《智子疑邻》《白兔和月亮》《落难的王子》《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丑小鸭》《小溪流的歌》《女娲造人》《七颗钻石》《犟龟》等等篇目,就先后出现在不同的初中语文教材之中。

  童话、寓言、神话都是现实生活的间接反映。教学这些课文,要指导学生领会联想和想象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并激活他们的想象,从而深刻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蕴含其中的作者的感情,培养联想与想象的能力。

  童话、寓言、神话以及故事、传说的教学,讲求鲜明的动感,讲求多种感官的调动,讲求思维的灵活,因此可重点研究课堂活动的方式与教学情景的设置。

  第一,童话、寓言、神话的教学需要设计活动方式

  童话、寓言、神话的教学意义主要表现在:文体认读,内容理解,手法辨识,想象延伸,意味品析,语言积累,知识扩展,思想教化,情感熏陶,而这一切都需要"活动"来支撑。大量实践证明,其教学过程离不开下面所列举的活动。

  1.朗读活动

  如:《蚊子和狮子》:朗读课文,生动地表现蚊子的心理活动。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分角色朗读课文,最好能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

  《古代英雄的石像》:分角色朗读课文,要表现出石像、石子各不相同的心理。

  2.复述活动。

  如:《花的话》:阅读课文,说说文章的大意。

  《皇帝的新装》:请同学们按照新装、做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的顺序,复述课文。

  《盘古开天辟地》:阅读课文,就混沌初开、天地成形和宇宙迈出万物的`起源,说说文章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3.概括活动。

  如:《白兔和月亮》《落难的王子》:反复朗读课文,再用概括的语言说出这两则寓言的寓意。《花的话》:阅读课文,说说文章的大意。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阅读这两则寓言,分别概括它们所包含的寓意。

  4.想象活动。

  如:《皇帝的新装》:游行大典完毕,皇帝回宫后,事情将会怎样呢?大家都展开想象,争取在班上讲一讲。

  《七颗钻石》:童话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地上睡着了。"如果小姑娘这时候做了一个梦,她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呢?发挥你的想象说说梦中的情景。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给这篇寓言写一个续篇。

  《蚊子和狮子》:给《蚊子和狮子》安排一个与课文不同的结尾。

【《寓言》的教案】相关文章:

《寓言》教案02-08

《伊索寓言》教案02-21

《人生寓言》的教案03-12

寓言二则教案12-09

《寓言》教案15篇03-01

寓言四则教案02-05

寓言公开课教案08-26

最新《寓言》语文教案08-25

《人生寓言》教案设计参考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