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职网>实用文>教案>《古诗》的教案

《古诗》的教案

时间:2023-03-01 15:11:19 教案 我要投稿

《古诗两首》的教案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两首》的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两首》的教案

《古诗两首》的教案1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明透、背桶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二、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指导学生观素描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三、课时划分: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说说。

  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

  (二)学习古诗《锄禾》。

  1、出示古诗图文:看图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禾:禾苗。“锄未’是什么意思呢?

  3、讲读诗句第1句。

  (l)自读。看图:图上画了什么?

  (2)看图理解;“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

  (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内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说一说。

  (3)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两行告诉我们粮食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

  (三)巩固诗意,练习背诵。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

  5、这首《锄禾》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

  (四)指导写字。

  1、“禾”独体字,与“木”比较,书写时笔画舒展,字居田字格正中。

  (1)“午”独体字,与”干”、“牛”相比较、

  (2)“粒”左窄右宽。

  (3)“辛”、“苦”:这两个字都有一长横,要写得稳而长。

  2、师范写‘禾、粒、辛、苦”

  3、生描红、临写。

  (五)教学后记:学生懂得了粮食来之不易,学会要爱惜粮食。

  第二课时:

  (一)课前说说。

  我们吃的粮食来之不易,平时要怎么样做?

  (二)指导看图。

  问:这幅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三)讲读诗句。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1)粟:小米。泛指谷拉。

  (2)子:这里读第三声,也指谷粒。

  2、体会“春——秋”、“种——收”、“一粒粟——万颗子”的对比,感受农民一年到头的辛劳和取得丰收的不易、(指导朗读)

  3、联系词句,学会扩展成语,积累成语。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精耕细作、千仓万箱。

  4、可是面对一片丰收,农民为什么会出像诗句中的悲惨象呢?

  5、学习“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海:普天下,全中国。无闲田:没有丢弃不种的田地。

  (2)犹饿死:还是饿死了。

  6、指导朗读。

  体会“无闲田”与‘犹饿死”的强烈对比,让学生感受遍地丰收景象与农民怕死荒野这两幅图,在心中激起“为什么”的疑问。

  7、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什么?想问什么?

  8、小结:农民在黑暗的社会里受到剥削阶级的残酷剥削,过着悲惨的生活。

  (四)巩固诗意,指导背诵。

  (五)指导写字。

  1、收:左窄右宽。

  (1)夫:注意撇捺的舒展与平稳。

  (2)闲:“门字框”要写得舒展些。

  2、师范写,生描红,仿写。

  (六)教学后记:

  学生对旧社会的农民的悲惨生活,懂得粮食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要爱惜粮食,不吃剩一粒米饭。

《古诗两首》的教案2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选取了王冕的《墨梅》和于谦《石灰吟》作为教学内容。诗人运用借物言志的方法,表现了自己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诗歌中充分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来描写梅花和石灰的外形、颜色,并赋予这些事物以人的精神,从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讲写: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课文。体会作者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4、继续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继续发展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了解诗的大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

  课前准备 配古乐的课文朗诵录音。

  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新课并指名读。

  2、请学生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说说古诗的特点。

  3、检查预习。分别指名读三首诗,检查字音是否准确以及读得是否熟练。

  请学生为生字注音,并书写。

  展示预习资料。

  (1)、作者的生活年代、生平故事。

  (2)、其他的诗。

  二、讲读《墨梅》

  1、听配乐课文朗读。

  2、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3、重点讨论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1)、“淡墨痕”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梅花”开了,和“淡墨痕”的关系?

  (2)、“颜色”是指什么的颜色?一般会有什么颜色?

  (3)、“清气”是什么?

  (4)、为什么作者说“只留清气满乾坤”?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自练。(2)、教师指导练习。(3)、当堂背诵。

  检查背诵,练习反馈。

  作者用梅花赞美注重_______,而不注重_________的人。

  四、背诵《墨梅》。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1、背诵《墨梅》。

  2、作者用梅花比喻什么样的人?

  3、回忆方法。

  二、讲读课文《石灰吟》。

  1、听指名朗读。

  2、根据注释,理解诗句。

  3、把仍未理解的诗句在小组中提出,共同解决。

  重点讨论:

  (1)、石灰在成为建筑材料之前经历了哪些考验?

  (2)、作者写石灰其实是想写谁?写什么品格?

  三、指导朗读、背诵。

  四、巩固练习:

  1、“石灰”的特性与人_____精神相近。

  2、背诵《石灰吟》

  五、归纳总结。

  1、古诗除了第一节课所提到的特点,还具有哪些特点?

  2、这课书所学的三首古诗,都是明写什么,暗写什么?

  3、其共同特点都用物的什么特点赞美人的什么?

  4、运用特性比喻精神注意什么?

  六、能力训练

  1、自学收集的其他托物言志的诗歌。

  2、分组向同学介绍。

  3、按诗意给《墨梅》配画。

  4、连线: 梅 坚忍不拔

《古诗两首》的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恬静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时间: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

  (二)出示两首诗歌。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森林,

  复照青苔上。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自由读两首诗,要求把字音读正确。

  (四)指名朗读课文,结合正音。

  (五)简介作者。

  (六)对照译文,学生尝试理解诗意。

  (七)检查诗意理解情况。

  1.字词。

  空山

  但人语返景深林复照

  朝辞白帝轻舟万重山

  2.每句话的意思。

  (八)感受诗情。

  1.《鹿柴》写的`是哪里的景色?这里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

  3.作者在《早发白帝城》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感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九)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十)尝试背诵。

《古诗两首》的教案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观素描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目标达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课前说说

  二、学习古诗《锄禾》

  三、巩固诗意,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特点仔细看图,使学生从图象中认识到这是“一位古代穷苦老农”。

  通过启发谈话,唤起学生的回忆,再现其生活经验,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展开联想,深切感受在烈日暴晒下在地里锄禾的`古代穷苦农民的艰辛。接着,要求学生表情朗读前二行诗句,让学生那激动的情感有以声传情,一吐为快的机会。

  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

  1、出示古诗图文:看图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禾:禾苗。“锄未‘是什么意思呢?

  3、讲读诗句第1句。

  (l)自读。看图:图上画了什么?

  (2)看图理解;”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

  (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内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说一说。

  (3)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两行告诉我们粮食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

  5.这首《锄禾》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

  1.“禾”独体字,与“木”比较,书写时笔画舒展,字居田字格正中。

  “午”独体字,与“干”、“牛”相比较.

  “粒”左窄右宽。

  “辛”、“苦”:这两个字都有一长横,要写得稳而长。

  2、师范写’禾、粒、辛、苦“

  3、生描红、临写。

  朗读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

  5 . 描红、临写

《古诗两首》的教案5

  教学内容

  古诗两首—《山行》

  共几课时

  2课时

  课型

  新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初步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

  2. 以比较、探究的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学会本诗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句中“坐”的意思。

  3. 感悟秋天,发现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难点:背诵诗歌,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资源

  1. 古人咏叹秋天的诗:

  2.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3.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4.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预习设计

  1. 收集作者杜牧的资料,了解杜牧。

  2. 读准生字:径、霜;记住字形,练习正确美观地书写,《习字册》上的生字描一个,写一个。

  3. 自主练习朗读诗歌,试着背诵,并想想诗句的意思。

  4. 针对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做上记号。

  5. 收集两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学 程 预 设导 学 策 略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激趣引入(5分钟)

  1.按老师指定的诗题背诵古诗分组进行赛诗,相互进行背诵,积累古诗

  2.说说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15分钟)

  ●预习作业1

  1.齐读诗题

  2.简单了解杜牧和他一些作品

  ● 预习作业2

  1.朗读诗歌

  2.展示交流。

  第三板块:学习《山行》(20分钟)

  1. 理解题目的意思

  【学习单一】

  (1)自由练习朗读诗歌。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在小组内交流下列词语的意思: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

  2.自主学习

  3.交流理解: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

  4.理解诗句

  先自由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再同桌交流

  个别说,集体评议

  5.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练习朗读和背诵

  第一板块:激趣引入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教师出题或学生之间分组出题,练习背诵,积累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

  ●预习作业1

  1.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3.向学生简介“李杜”和“小李杜”。

  ●预习作业2

  1.指名朗读诗歌

  2.选择两个学生展示交流。

  默写:径、霜。

  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

  3.小组内两两过关。

  第三板块:学习《山行》

  1.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2.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3.任务驱动

  4.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5.巡视、参与学生探究

  6.理解句子:

  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7.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8.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9.介绍古诗(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10.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11.美读古诗,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作业

  设计

  ★1.完成《习字册》中的生字描红。

  2.《一课一练》中的一、二、三、《山行》的有关题目。

  ★★收集描写秋天的诗句,背一背。

  教学内容

  古诗两首—《枫桥夜泊》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古诗《枫桥夜泊》。

  2. 学会本诗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

  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难点:背诵诗歌,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

  资源

  1. 古今中外的名人愁了都做些什么:

  2. 李贺为怀才不遇而愁,写下了《马》,

  3. 陆游为国家战乱而愁,写下了《示儿》给自己的孩子。

  4. 闻一多为祖国不能统一而愁,写下了《七子之歌》。

  5. 这些是文学作品,还有没有别的呢?

  6.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性格古怪,她愁了就爱哭,她愁了还去葬花

  7. 康熙愁了就去微服私访。

  8. 姜太公愁了就去钓鱼,有个歇后语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钓,他不是真的去钓鱼,而是为了散心消愁。

  9. 画家朱耷愁了就画画,他画的画也带着愁意,他画了呆滞的小鸟,萧条的村庄。

  10. 凡高愁了画过《向日葵》。

  11. 德国有个皇后叫德拉库尔 ,她为看不到自己的样子而愁,叫了很多能工巧匠,想了很多办法,后来发明了镜子。

  12. 爱因斯坦愁的时候睡不着觉,他想,如果人以光的速度奔跑,结果会怎么样,后来就发明了狭义相对论。

  13. 李白愁了就喝酒作诗。

  预习设计

  1. 收集作者杜牧的资料,了解杜牧。

  2. 读准生字,记住字形,练习正确美观地书写,《习字册》上的生字描一个,写一个。

  3. 自主练习朗读诗歌,试着背诵,并想想诗句的意思。

  4. 针对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做上记号。

  5. 收集两首抒发使人发愁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复习导入(5分钟)

  1.个别、分组、集体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15分钟)

  ●预习作业1

  交流张继的故事。

  ●预习作业2

  1.朗读诗歌

  2.展示交流。

  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

  3.小组内两两过关。

  第三板块:学习《枫桥夜泊》(18分钟)

  1.自由读诗句。

  2.理解题目的意思。

  【学习单一】

  (1)自由练习朗读诗歌。

  (2)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色,请用“——”划出来。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

  3.自主学习

  4.交流:

  圈画出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5.有感情朗读

  自由读,读出个性美。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齐读

  6.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诗中写到了月亮,它写到月落,说明月亮从升起,现在已经在慢慢落下去了。诗中还写到了乌鸦在啼叫。月亮一落,天地间变黑了,就吓醒了树上的乌鸦。从诗中看到当时外面有着厚厚的霜,说明时间已经是深秋了。诗中还写道了钟声、渔火、江边的枫树。)

  7.根据诗歌的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展开交流个别说,集体评议根据教师的提示和诗歌的内容,展开交流

  第四板块:总结(2分钟)

  1.齐读古诗

  2.自由练习朗读诗歌,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第一板块:复习导入

  1.背诵《山行》。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

  ●预习作业1

  1.板书课题。

  过渡:苏州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

  2.介绍作者:

  讲述张继落榜小故事。

  ●预习作业2

  1.指名朗读诗歌

  2.选择两个学生展示交流。

  默写:泊、愁、苏、城、寺、钟。

  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

  3.小组内两两过关。

  第三板块:学习《枫桥夜泊》

  1.出示古诗,轻声读诗句。

  读题释义

  泊:停靠

  2.任务驱动

  4.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5.巡视、参与学生探究

  6.交流展示:

  (1)看到月落,乌啼,霜满天,闭上眼睛,你的眼前出现了怎么样一副图?

  这首诗28个字写了月亮,乌鸦,秋霜,江枫,渔火,钟声,描绘了一副非常清幽的情景,令人神往。

  (2)请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诗,读出它独特的美。

  7.其实,老师之所以喜欢这首诗,是因为诗中所表达的情吸引了老师,那么这首诗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

  说说他为什么要愁?

  8.苏州是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了浓浓的“愁”的色彩。

  9.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10.同学们,假如真有时空隧道,假如时间真能倒流,你想对这位失意的张继说些什么?

  11.同学们,张继愁的时候就写诗,你平时愁了都干些什么?

  你还知道哪些古今中外的名人愁了都做些什么?

  12.补充阅读: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现在呢,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第四板块:总结

  因为这首小诗,使原先不起眼的枫桥和寒山寺成了千古名胜,每年除夕夜有许多人都去听钟声,还有许多日本游客不辞千里远涉重洋来寒山寺,那儿还有一个博物馆里面有张继的铜像,传说摸摸他的右手食指,就能提高写作水平呢!如果有机会,请大家也选择一个深秋的寒夜,到苏州去看一看那渔火,望一望那月落霜天,听一听那夜半钟声,感受一下这诗中愁的韵味。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首诗,读出张继的愁!

  作业

  设计

  ★ 1、 完成《习字册》中的生字描红。

  2、背诵课文。3、默写古诗,积累记忆。

  ★ ★《一课一练》中的一、二、三、《山行》的有关题目。

《古诗两首》的教案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借助注解,理解诗句意思。

  2、想象诗所描写的情景,体会诗的意境。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诗文画面课件或挂图、怀旧音乐带、相关古诗。

  学生: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古诗作者的情况。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首古诗《小池》

  (一)

  导入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从1册至今,我们已学过很多古诗,愿意把记得的古诗背一背吗?(抽学生背诵)这些古诗语言简洁,韵律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今天,我们将学习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古诗《小池》。(板书课题)

  2?简介杨万里的'情况。

  3?老师出示挂图或课件,旁白: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小池塘初夏时节的勃勃生机,表达出了对自然风光的一种喜爱之情。

  (二)

  初读诗句,学生质疑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学生读,分组读,齐读。

  3?再读诗句,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4?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初知诗句大意。

  (三)

  理解诗句,想象美景

  1、说说你欣赏的诗句及欣赏它的原因。

  2、交流品读情况,师相机点拨,体会作者用字的准确及选取了哪些初夏时节的景物。

  如:“泉眼无声惜细流”中“惜”,

   “树阴照水爱晴柔”中“爱”。

   “小荷才露尖尖角”中“露”,

   “早有蜻蜓立上头”中“立”。

  3、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注意交流、补充。

  4、根据古诗和自己的理解想象美景,说说美景,画一画美景。

  5、看到这样的美景,诗人的心情怎样?你的心情又怎样?

  6、品味读古诗。

  (四)

  指导朗读,背诵诗歌。注意诗的停顿、节奏,试背,齐背。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泊船瓜洲》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上节课我们随着杨万里的描写,欣赏了小池初夏时节的美丽景色,体会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体会诗人的另一种情感。

  2、学生交流所了解到的王安石的情况,老师注意补充。

  (二)

  初读诗句,学生质疑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反复读古诗,直到读流利。

  3、再读古诗,谈谈自己疑惑的地方。

  4、寻求组内合作,结合注释讨论解决提出的疑惑,粗知诗意。

  (三)

  理解古诗,体会作者感情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读诗,体会诗所表达的感情,其中哪些诗句集中表现了这种情感?

  3?品读古诗。

  (四)

  指导朗读,背诵诗歌

  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试背、全班齐背。

  (五)

  课外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思念家乡的诗句,读给大家听听,要是能说出所选诗句出自谁的作品就更好。(也可查找资料,完成这个环节)

  附: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小池

  [宋]

  杨万里

  泉眼细流树阴晴柔

  小荷露角蜻蜓早立

  初夏美景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江水——重山——春风——明月

  瓜洲夜景

  归心似箭

  借景抒情

《古诗两首》的教案7

  一、教材分析

  本课收集了《四时田园杂兴》《小儿垂钓》两首田园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小儿垂钓》也是七言绝句。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

  题目“小儿垂钓”,即小孩钓鱼的意思。在这首诗里,诗人逼真地描画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孩于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神态跃然纸上。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草映身。”蓬头稚子,即头发散乱没有梳理的小孩儿。垂纶,这里指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侧坐,身体歪斜着坐,带有随意坐下来的意思。莓苔,长在僻静阴湿地方的植物,这里泛指生长在河边的草丛。映,遮蔽。这两句是说,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儿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草丛中,绿草遮蔽着他的身体。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路人,过路的人。借问,访问,就是向别人询问打听的意思,这里指问路。遥,远处。招手,这里是摆手的意思。怕得,害怕。鱼惊,鱼受惊,指把鱼吓跑。应,回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当过路的人要来问路时,小孩儿老远就摆手示意,不让对方走近,也不应声。他怕发出声响,把鱼吓跑不来上钩。

  这首诗的前两句着重描述了小孩儿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的神态、表现。诗人抓住了小孩初学钓鱼时表现出来的某些特点,用通俗易懂的诗句,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一个天真烂漫小孩儿的形象,使人感到逼真、亲切。

  二、教学建议

  1、古诗的教学,也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领会,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读古诗的能力。

  学生预习时,教师可让学生借助拼音把两首诗多读几遍,利用字典、联系诗句,理解字词,并想想每首诗说的是什么。检查预习时,要启发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预习的,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之处,以利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2、理解词句,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和培养想象能力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后者也是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教师除了注意指导学生理解诗的词句,还要引导学生感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领会感情。

  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生活经验有限,不一定能想象行很好,教师可用以下方法启发诱导:

  ①、可借助书上的插图或幻灯片,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后再想象,也可以边观察边想象。

  ②、教师可根据诗意,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帮助学生把诗句会成具体的形象。

  ③、教师可提示一些问题,使学生知道应从哪些方面去想象。如《小儿垂钓》,可以提出:那个钓鱼的`小孩什么样?是坐在什么地方钓鱼的?怎么少的?当有人来问路时,他有什么表现?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如果把这些内容画成画,会是一幅什么样的画?

  学生的头脑中能浮现出画面,就程度不同地进入了诗句所描绘的境界,领会到诗的情感。这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想象能力、欣赏美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3、教学古诗,要指导学生朗读,读熟,直到背诵下来。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对读的要求应有所不同。学习开始时,要求学生能读准、读通,懂得诗的大致意思;进而把读和解问析旬结合起来,要求读懂诗句的意思;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进入古诗描绘的境界,体会诗的意境、情感;最后,要在读中感受到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

  4、建议本课教2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学习《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理解“绝句”

  2、简介作者及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你能理解哪些词语或句子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的字音。

  2、交流,你了解了哪些词语、句子的意思了?

  四、学习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一、二两句

  轻声自由读一读,画出还需要理解的词语。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句的意思?

  指导朗读,读出舒畅预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句

  指名读一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诗人卡到了什么?

  讨论,理解“西岭”“千秋雪”相机板书,画简笔画。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

  诗人向门外一看,可以看到什么?理解“东吴”

  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一行写一个景,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小结: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鹂”“鹭”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课文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近景

  窗含西岭千秋雪,舒畅愉快

  门泊东吴万里船。远景

  六、课后反思

  《古诗两首》一课,这篇课文我班学生已经自学了。自学方式是建立上学期习作八《古诗研究报告》以及第三组课文《李广射虎》、《少年王勃》、以及《大作家的小老师》的学习基础上的,因为这几篇课文,都是名人名句佚事,名人名篇趣事等。教学中先组织学生收集两首古诗资料,了解古诗意思、写作背景等,然后指导学生模仿第三组课文《李广射虎》、《少年王勃》的写作方式,在两首古诗中选择自己有兴趣的一首写成《古诗故事》。然后通过开展古诗故事朗读会,学生在朗读自己作品中,加深体会。在聆听他人作品时,理解诗意,产生共鸣。更加激发学生古诗学习情趣。

  经过这样的处理,学生也学得轻松,学有所获。我们教师再不用为教学课时不够而快马加鞭了,又能腾出时间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综合实践语文活动中,不断积累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不断提高语文素养;让学生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古诗两首》的教案8

  课前透视:

  本课由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望庐山瀑布》语言简洁,用词精当。全诗采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可以说是一幅气势恢弘的写意山水图。《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无论从诗句内容还是在学诗体验上,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另外结合教材图文并茂、诗句韵味优美适于诵读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营造学诗意境,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鼓励学生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课件或插图,适合读诗配乐的音乐资料。

  2、收集曾经读背过的李白和杜甫的诗句。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同学们你们会背古诗吗?谁能把自己知道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由背诗活动,营造学诗的氛围,实现自然过渡,相机板书课题。)

  2、观察:教师出示准备的课件或是两诗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问: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试着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说一说。在学生观察说话的基础上,引出课题。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本文两首诗的特点,教学中应抓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优势,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把观察与说话结合起来,感悟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对话平台

  初读

  1、出示古诗《望庐山瀑布》。引导学生初读诗句,也可以让课前会读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指读。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阅读、识字经验,抓住重点字进行正音和识记,如:“紫”应读“平舌音”、“川”应读“翘舌音”;“瀑”由“三点水”加熟字“暴”组成、“炉”字可以用造句子“冬天我们要生火炉取暖。”的方法记忆等,教育要充分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3、利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识记字的情况。

  4、同伴练读诗句,争取背诵。

  (充分尊重学生的读书、识字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夯实基础,为研读诗句,体会感情打下良好的铺垫。)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字:“炉、烟、流、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字形、结构,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自己认为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醒大家。

  2、指导。指导学生认为难写的字,教师进行示范书写。其他的字学生对照课本自行书写。

  3、交流评价。(自评、同桌评、小组评)采取多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

  (及时巩固认字成果,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自主写字的水平和良好习惯。)

  研读

  1、自学诗句。借助工具书和图画理解字词的意思,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交流自学中已经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全班交流。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重点解决学习中存在的疑难。

  4、边读边想每句诗都写了怎样的景色。

  (尊重学习的学习主动权。启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培养自主阅读,解决问题的能力。)

  悟读

  1、自由读诗,对照插图,体会诗人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小组合作,借助文中的插图描述画面,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把想像的画面说生动,说具体。

  3、启发:如果你是诗人,站在这飞瀑的下面,会有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

  4、组织学生扮演诗人,借助教师准备的课件或挂图,进行角色换位,体会诗句的含义和情感。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说发现,说理解,说体验,在学生之间的互动互补中,感悟诗句,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读书的过程变成了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的有趣经历。)

  诵读

  1、带着自己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组织学生进行多形式感情朗读。如:评读、赛读、加动作读、看画面读等,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朗朗书声是小学语文课堂的永恒追求。多形式的感情朗读,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促进了语言积累,从中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激发了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回顾

  1、背诵《望庐山瀑布》,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2、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方法。

  (巩固积累,引导方法,为《绝句》的学习做准备。)

  自读

  1、按上节课的方法,自读学习。学习生字,进行识记,读准字音。

  2、交流自学情况。出示卡片认读生字,(鹭、含、岭、泊、吴)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字),个别字注意扩词练习,加深学生对字意的`理解,促进识记。

  3、指读诗句。抓住重点的字音,进行指导。如:“翠”读“平舌音”,“泊”读“bo不要发成be的音等。

  (挖掘学生识字经验,引导主动识字。加强识字经验的交流,培养学生多渠道识字的良好习惯。)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吴、含、窗、岭、鸣、绝、泊、柳”,引导学生从字形、结构等方面进行观察。找出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并把自己提醒大家在书写中需要注意的地方说清楚。

  2、教师范写难点字,边写边强调需要注意的地方。如:“窗”注意不要丢掉“囱”字上面的小撇。“含”和“岭”的里面都有相近的部分,注意“含”里面的是“今”,“岭”里面的是“令”。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学生间的相互评价。

  (写字是低年级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教学中应突出其主要地位,下大力气,抓实抓好。以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感悟

  1、出示诗句(不出现插图),默读诗句,利用工具书自学诗句内容。

  2、启发思考:如果让你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你觉得画面上应该画些什么,并说出理由。

  3、组内交流。有条件的可采用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动笔画简笔画,并说出这样画的理由。交流过程中要注意重点字词的理解。如:“含”“东吴”

  (一句一景、色彩多姿是这首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创设情境,变“话”为画,有机地转化学习活动,在学生想画、说画、赏画、评画的过程中,理解了诗句的大意,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但组织过程中要注意“画画”不是活动的主体,只是理解诗意的一种手段和方法,不能花费过长时间,以免喧宾夺主,偏离重点,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

  诵读

  1、出示插图或学生的优秀画作,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图文对照,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以及诗句寓情于景,景美情浓的特点。

  3、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读背诗句。如:自读、小组合作读、配乐读、指画面读等,实现美读成诵的学习目标。

  拓展

  1、把自己收集的李白和杜甫的诗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有条件的可以召开一个小型“诗歌朗诵会”,展示学生课外的古诗积累情况。

《古诗两首》的教案9

  教材简析:

  本课选的是两首较为有名的表现朋友真情的古诗。

  第一首《赠汪伦》作者为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是诗人登船而走,朋友相送的动人情景,表达的是“送别情深”。这首诗单纯自然,感情真挚,深为人们所赞赏,成为后人抒发朋友之间感情的千古名句。

  第二首《过故人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人,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象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理解和背诵两首诗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作业4中带点词语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4、通过诵读这两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1、体会《赠汪伦》后两句诗比喻、夸张运用的巧妙和诗人强烈的感叹之意。

  2、体会《过故人庄》中的意境美、结构美和音乐美,感受朋友间的情深意浓。

  教学准备:

  1、预习古诗,查阅相关的资料。

  2、配套光盘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学习、理解《赠汪伦》,体会李白和汪伦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25、古诗两首,其中第一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赠汪伦》,这是一首送别体古诗。

  板书:赠汪伦

  李白

  2、关于这首诗的来历,里面还有一个动听的故事,想不想听一听?

  (教师讲关于《赠汪伦》一诗的来历)(教参201页)

  二、学习《赠汪伦》,理解诗意。

  1、自读古诗,了解诗歌大意。

  学生自主读诗,思考诗中说的是谁送谁?谁别谁?

  2、指名朗读。

  3、说说“汪伦是怎样送李白的?”“李白是怎样别汪伦的?”

  4、理解诗歌意思

  (1)交流词语的意思。

  欲:将要

  赠;送

  踏歌:一种用脚步敲打节拍唱的民歌。

  不及:比不上。

  (2)交流诗句的意思。(说出大意即可,不必字字不差)

  我坐上船儿正准备远行,

  突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的声音。

  桃花潭水啊,你虽然深过千尺,

  也比不上汪伦赶来送我的情谊深。

  三、体会意境,了解修辞手法。

  1、朗读古诗,想想当时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画来说一说。

  (1)指导说出诗的意境。他们之间说了些什么话。

  (2)指名表演离别的情景。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诗中桃花潭的水真的有千尺深吗?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作者用什么来说明汪伦和“我”的情谊?

  (用桃花潭的水来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诗人与汪伦间的感情怎么样?

  四、朗读、背诵古诗。

  1、教师总结。前两句诗叙事,后两句抒情,全诗表达了送别情深的感情。

  指导朗读全诗。

  2、背诵古诗。

  五、拓展练习

  1、《赠汪伦》是一首送别体诗,你知道的送别体诗还有哪些?

  2、出示《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轻声读。

  3、说说这两首诗分别讲谁送谁,谁别谁?用什么来相送?

  (《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作者李白是用目光送别孟浩然,《别董大》一诗作者高适是用语言送别董大)

  4、朗读两首古诗。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古诗。

  2、抄写古诗。

  3、收集有关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学习古诗《过故人庄》,感受朋友间的情深意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古诗《赠汪伦》

  2、《赠汪伦》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情景?表达了什么感情?

  (描绘了诗人登船要走,朋友踏歌相送的动人情景,表达了送别情深。)

  二、学习古诗《过故人庄》

  1、这是一首讲朋友间情谊的古诗。

  2、解题

  故人:老朋友

  庄:村落,田舍

  过故人庄:经过老朋友的村舍

  3、简介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

  4、轻声读古诗,想想古诗意思。

  5、指名读课文。

  6、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二行诗

  a、轻声读诗句,理解:

  具:准备,置办。

  鸡黍:鸡和黄米。

  至:到。

  田家:农家。

  b、意思:老朋友备办了丰盛的饭菜,我接受邀请来到农家探望。

  (2)、诗人来到农家看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跟诗人一起走进农家吧?

  (3)、理解第三、四行诗

  a、轻声读,思考:来到农家,诗人看到的是一派怎样的景色呢?

  b、结合图理解:

  合:合拢

  斜:原指不正。这里指群山连绵起伏。

  郭:城墙。

  c、意思:只见绿树将村舍环绕,青山在城墙外蜿蜒起伏。

  d、这里展现了一幅由绿树、村舍、青山、城墙组成的画卷。

  e、讲解对仗句的特点: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绿树”对“青山”是写景物的,“村边”对“郭外”都是写地点的,“合”对“斜”都是写事物特点的。

  (4)、理解五、六两行诗

  a、读诗,理解:

  轩:窗户。

  面:向着。

  场圃:谷场和菜园。

  话:谈话。

  桑麻:这里指农家的生活。

  把酒:举起酒杯(看图理解)

  b、意思:打开窗户面对着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闲谈农家的生活。

  c、他们可能会谈些什么?

  d、这两句诗是否也是对仗句?

  e、诗人和好友沉浸在农家生活的恬淡、舒适里,举杯畅饮,真是好不惬意。

  (5)、理解第七、八两句诗

  a、读诗,理解:

  待:等。

  重阳日: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

  就:欣赏、观赏。

  b、意思:等到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我还会来观赏菊花的。

  7、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老朋友备好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的农庄做客。村边,茂密的绿树连成一片,村外,隐隐横斜着一抹青山。打开窗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杯饮美酒闲谈桑麻。呵,朋友,等到重阳佳节那一天,我们一定会再来观赏菊花。)

  三、总结全诗。

  1、这首诗通过诗人探望老友,主客把酒话家常的场面描写,展现了一幅由绿树、村舍、青山、城墙组成的优美画卷,体现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农家生活的恬淡舒适。

  2、背诵古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古诗。

  2、填空。

  《过故人庄》反映的是诗人_________应邀到_________家,主客把酒话家常的感人场面。诗中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一幅优美画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先解释带点的词语,再理解诗句。

  (1)、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2)、故人具鸡黍,邀我至家中。

  4、组词

  黍( ) 邀( ) 郭( ) 圃( )

  黎( ) 激( ) 谆( ) 铺( )

《古诗两首》的教案10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学会“晓、眠、觉”三个字,知道这几个字在诗中的意思。

  3、初步理解诗意,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晓的字形。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背《春雨》。

  2、默写:乃、随、润。

  二、揭题:

  板书:春晓

  解题:晓:早晨春晓:春天的早晨(老师告诉学生晓这个字的意思是通过查字典再结合诗句的意思才查到答案的,鼓励学生多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在晓的三种答案中找到正确答案。晓:1、天刚亮;2、晓得;3、使人知道清楚。)

  作者:唐代诗人孟浩然。(告诉学生他是李白的朋友,在以后我们将学到李白写给他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读古诗,学生字。

  1、指名读古诗,其余同学画出生字词

  2、出示生字词让学生自学:春眠不觉晓啼

  3、检查自学情况。

  四、细读古诗:

  1、看图读古诗,试说古诗的"意思。(请学生看书上插图,用优美的语句说说图上画了谁,她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后老师举例: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一位女子起来后拉起竹窗帘,看到了杨柳依依,芭蕉油绿,桃花红艳,可是却有花瓣掉下来了,花瓣为什么会掉下来呢?我们学习诗的内容就知道了。)

  2、学习古诗:

  3、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先理解字义、词义,再理解句义,最后理解全诗的含义)

  4、理解字义:

  眠:睡觉。(同样出示字典里查到的意思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选择)

  不觉晓:晓指天亮。不知还、不觉天就亮了。

  间:听到。

  闻啼鸟:闻鸟啼,听到鸟的叫。(老师讲解:古诗为了整齐押韵,便于吟唱,会省略一些词语,有时还颠倒次序,使意思变得曲折、跳跃。)

  5、理解诗意:

  (1)指名读第一句。

  (2)讨论:联系单字的意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3)谁能补充一些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春天气候暖和了,夜里睡得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醒来时只听到外边一片清脆的.鸟叫声)

  师:春天的早晨多么美好。

  (4)齐读一、二两行诗。

  (5)指名读三、四两行。

  (6)这两句写什么时候的事?

  昨天夜里听到什么?想到什么?

  师:花儿落了,春天即将离去,这春光多么可贵,多么值得珍惜呀!老师补充:教育学生春光虽然美好,可是却很容易逝去,所以我们应珍惜美好时光。读: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7)齐读这两句诗。

  6、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真挚感情。

  四、老师把《春雨》与《春晓》进行比较,进行课外拓展。

  (写春天的诗句有很多,老师这儿也找了一些,请学生朗读: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元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唐僧志安《绝句》。请学生回家再找找看还有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找出来读一读。

  五、指导朗读:

  1、指导朗读节奏、韵律。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3、老师范读。

  4、学生自练。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六、指导背诵。

  1、自由练背。

  2、配音背诵。

  七、作业:

  1、完成《习字册》第一课生字;

  2、把书上插图的意思说给家长听。

《古诗两首》的教案11

  这一课共编排了两首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诗人写的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里的第六首,全组诗共七首,记录了诗人在四川成都锦江边独自散步寻花的全过程。诗的题目是“寻花”,全诗围绕着花景来写。前两句写花,从满蹊(分布)、干朵万朵(数量)、压枝低(繁茂)这不同角度写,使人印象深刻,不觉得重复。后两句写花间的景象,由写静态转为写动态,细致刻画了蝴蝶和黄莺。全诗描写动静相应,有声有色,意境十分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菊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这是一首咏菊诗。“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新词。

  2.能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请学生给大家背诵学过的古诗。

  2.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人胜的景色,进而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只理解诗的字面意思还不够,还要把诗中的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深入到诗境中去悟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

  3.板书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二、解题,介绍作者。.

  1.请学生根据注释解题。(在江边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杜甫,字子美。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并称李杜,代表着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自幼好学,很有政治抱负。漫游各地,与李白相识。安史之乱前住在长安,生活贫困。

  安史之乱后,弃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边筑草堂。晚年离开成都,病死在湘江途中。他的诗歌敢于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三、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字眼)。

  (“黄四娘”是谁?“自在”什么意思?“娇莺”什么意思等?)

  2.分组互助学习,可。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黄四娘”,杜甫的邻居。“自在”是指自由自在。“娇莺”是指黄莺娇柔的歌喉。)

  3.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两句的意思是: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得枝条低垂下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两句的意思是:戏闹的蝴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黄莺放开娇柔的歌喉不断地啼唱。

  四、提问题,悟诗情。

  1.“话”的意思弄明白了,那么怎么把诗中的意思变成头脑中的画面呢?我们不妨针对诗中词语来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给前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鼓励学生提问题,教师可做示范。

  (“什么样的小路上,开满了什么样的花?这些花压得枝条都怎么样了?”)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当时的情境怎么样呢?也就是说,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3)出示一张场景图画投影片,启发学生思维。

  (黄四娘家门前有一条曲折的小路。小路旁开满了各色各样的鲜花,成千上万朵花压得枝条都低低地弯下了腰。)

  3.给后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学生分组讨论提问题。

  (什么样的蝴蝶怎么飞舞?黄莺的叫声怎么样?它好像在说什么?)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留连花朵的`蝴蝶不停地在花丛中上下追逐着、戏闹着。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宛转动人,好像在说:这里多美呀!)

  五;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看到、听到后的反应。

  (感叹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2.指导朗读。

  (采取学生练读、评读的形式,要求读出对生活的热爱,作者看到景物后的喜悦心情。)

  六、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1.学生自画。

  2.集体交流。七、作业

  :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1.板书课题:菊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他是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元和十年,与白居易等酬唱频繁。诗与白居易齐名,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元氏长庆集》。

  二、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舍

  斜

  尽

  2.再读古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绕舍”什么意思?“似”什么意思?“更”什么意思?)

  3.分组互助学习,可,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绕舍”是指环绕着房屋。“似”是好像的意思。“更”是再的意思。)

  4.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这两句的意思是:一簇簇秋菊环绕着房屋开放,好像是到了隐士陶渊明的家,我一遍又一遍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觉得太阳已渐渐西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百花中我并不是对菊花情有独钟,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可观赏的花。

  同桌互相说一说诗意,指名说。

  三、提问题,悟情境。

  1.学生分组针对诗中词语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

  (1)秋天的菊花丛开得怎么样?

  (2)谁一遍又一遍地怎么样观赏菊花?

  (3)菊花开过后花坛什么样?

  3.针对这些问题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怎么样?

  (开得正艳的菊花这一丛、那一簇,在房屋的周围竞相开放。我绕着篱笆看看这丛,又看看那簇,有时还蹲下来认真观赏。菊花开过后,这房屋的周围也就再没有可观赏的花了。)

  四、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2.咏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采取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3.试背这首诗。。

  五、选做作业

  :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按要求填空。

  1.“菊’’共——笔,第四笔是——。

  2.“陶”共——笔,第九笔是——。

  3.“此’’共——笔,第五笔是——。

  (三)、多音字组词。

  卸

  别

  叫

  更

  (四)、解释下面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江畔独步寻花》:

  江畔:

  蹊:

  留连:

  自在:

  恰恰:

  独步寻花:

  《菊花》:

  秋丛:

  绕舍:

  篱:

  尽:

  更:

  (五)、无把诗句补充完整,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1.——自在娇莺恰恰啼。

  2.——似陶家,遍绕篱边。

  (六)、知识积累。

  1.你所知道的唐代的诗人还有

  2.你还知道杜甫写的什么诗?能写下来吗?

《古诗两首》的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认识“忄、木、矢、攵、尸”五个新偏旁。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自主积累词语。

  3、感受春天的美丽景象和勃勃生机。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本课生字和新偏旁。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书写生字。

  4、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激发自己热爱春天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古曲《春江花月夜》的磁带、录音机

  四、教学方法

  情境法、谈话法、讲授法、朗读指导法。

  五、课型:

  看图学古诗

  六、教学时间:

  二 课 时

  七、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画面导入,揭题简介

  1、出示图画:多漂亮的画面呀!谁知道这图上的是什么季节?从哪儿看出来的?

  2、老师:春天的早晨多么美丽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一首描写春天雨后早晨美景的古诗《春晓》。(板书:春晓)

  3、师解题:“晓”就是早晨的意思,“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4、过渡:理解题目后,你想知道什么?

  二、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师:上学期我们都已经把这首诗背下来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1、自读《春晓》。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3、学生就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三、感悟欣赏

  (想象画面,听配乐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1、读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感受?

  2、谁能有感情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指名读,读后评议)

  3、师指导朗读。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现在,让我们一边听着音乐,一边想象着画面,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吧!

  四、学习生字“春、知、少、处”。

  1、师范写,学生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五、扩展活动

  师:课下,请大家再搜集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我们在下一节课上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春晓》。

  2、全班背诵。

  3、教师导言:春天真是一个令人喜爱的季节,不仅我们喜欢春天,古代的诗人也喜欢,他们写下了许多关于春天的优美古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美好景象的古诗。

  4、板书课题:村居(学生齐读课题)

  5、理解题意:村(农村)居(居住)。

  二、认识生字,读准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从诗句中圈出生字。

  2、学生汇报,教师检查。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

  (2)去掉拼音,指名认读生字。

  (3)练习读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村居 杨柳 春烟 儿童 散学 放纸鸢

  (4)引导学生结合挂图,理解以上词语的.意思。

  (5)分句指名读诗句。

  (6)全班齐读古诗。

  三、图文结合,读懂古诗

  1、学生一边读古诗,一边认真看图想象图中所描写的景物。

  2、说说你读懂了哪几行诗句?

  3、学生反馈,练习朗读相对应的诗句。

  4、指名将各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总结想象,读好古诗

  1、学生再读古诗,说说这首诗中哪几行诗句是写景的,哪几行是写人的?

  2、指名学生反馈,指导朗读。

  五、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1、抽读生字:放、忙、居、村

  2、练习口头组词。

  3、指导书写。

  4、学生逐字仿写。

  六、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把本课的两首古诗背给家长听。

  八、板书设计

  1 古诗两首

  春晓 村居

  春眠/不觉晓, 草长/莺飞/二月天,

  处处/闻啼鸟。 拂堤/杨柳/醉春烟。

  夜来/风雨声, 儿童/散学/归来早,

  花落/知多少。 忙趁/东风/放纸鸢。

《古诗两首》的教案13

  【教材简说】

  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那长长的瀑布飞快地直往下泻,真让人以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多么壮观的景象啊!诗人李白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杜甫的《绝句》,则别有一番景象,另有一种情怀。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梢上欢乐地歌唱,一行白鹭在晴朗的天空中自由飞翔。透过窗户看得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外江面上停泊着即将驶往东吴的客船。鸣叫的黄鹂、飞翔的白鹭、高山的积雪、待发的船只,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图画。“黄、翠、白、青”描绘出明丽的色彩,“千秋雪”表现出时间的永恒,而“万里船”又让人联想起广阔的空间。这首小诗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为我们展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同时,诗人愉悦的心情也蕴含于写景之中。

  【教学目标】

  1、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认识生字,学写生字

  2、通过学生反复吟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人情感,体会诗中意境

  3、初步了解李白杜甫两位唐代大诗人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意境。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李白杜甫的资料、庐山图片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交流收集李白的资料。

  3、解诗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示图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理解诗意,想象画面,小组交流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

  (生)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四、巩固练习

  1、赏读全诗,闭眼想象画面

  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雾,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象一条大河挂在山前。那长长的'瀑布飞快地直往下泄,真让人认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

  2、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3、指导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这首诗作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背诵《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句,理解诗意

  1、自读古诗,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自读古诗,说说你弄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注意诗的停顿和重音。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标出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画出描写颜色的词,“┈┈”画出表示动作的词?“━━”画出表示数量的词?

  表示颜色的词:黄、翠、白、青。表示动作的词:鸣、上、泊、含。

  表示数量的词:两行、一行、千秋、万里。描写景物的有:黄鹂、翠柳、白鹭、西岭、青天、雪、船。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歌唱,一行白鹭在晴朗的天空里自由飞翔)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指名读、范读、齐读)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的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师点拨: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诗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图框起来)

  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全诗都写了哪些景物?

  黄鹂、翠柳、白鹭、西岭、千秋雪、万里船,构成了一副完美的画面。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

  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参照画出的节奏,有感情地朗读《绝句》。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五、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窗”、“柳”、“柳”、“含”的写法

  六、总结

  这堂课我们一齐走近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弄清了每句诗的意思,还想象画面,感受诗的意境。全诗描写了草堂附近的明媚春光,表达了诗人愉悦,欢快的心情。

《古诗两首》的教案14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十三个认读字和六个会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两首古诗。

  3.学习古诗《春晓》,感悟意境,练习背诵。

  二、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词卡,录音机,磁带。

  三、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话引入

  1.学习了前面的几篇课文,同学们觉得春天怎么样?

  2.古时候的人们也很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很多的诗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看一看书,谁能读准确?

  板书:春晓.村居(区分“春、村”的读音)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借助拼音自读古诗,画出本课的生字。同桌之间互相认读。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开火车读,指名读)

  3.交流识字方法,记忆生字。

  (1)加笔画、加偏旁组字。

  自一首 十一古 古一居 亡一忙 因一烟 口一知

  (2)换笔画,换部分组字。

  读一诗 对一树一村 睡一眠 闪一问一间一闻 屋一居

  醒一醉 亲一童 外一处 岁一多 放一散

  4.读词语巩固读音。

  两首古诗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三)正确流利的读古诗

  1.自由读。

  2.同桌互读,能背的可以背给同学听。

  3.自愿到前面读或背,让大家欣赏。

  (四)重点理解《春晓》,感悟意境,:

  1.许多同学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春晓》这首诗了;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唐代诗人:孟浩然)

  2.再谈谈这首诗,说说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根据学生质疑

  可适当引导:

  (1)晓:是天刚亮的.时候。“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2)眠:就是睡觉的意思。

  (3)闻:就是听的意思。

  (4)啼:就是叫的意思。

  3.请学生们看着课文中的图画,听老师范读古诗,听听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字音拖长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2)教师描述,引领大家读。

  教师: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觉天就亮了,为什么?

  学生:春眠不觉晓。

  教师:刚一醒,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叫声,声音真好听。

  学生:处处闻啼鸟。

  教师:昨天夜里刮风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丽的花儿又被风吹落了多少,被雨打落了多少。

  学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自由练习背诵。

  (4)学做小诗人,到前面朗诵,教师为学生配上音乐。

  (5)集体背诵。

  (四)板书设计

  4 古诗两首

  春晓 村居

  ( 五)课堂作业设计

  1.找朋友。

  诗 chu 村 san

  首 sh6u 醉 zui

  处 shi 散 cui

  2.读一读,说一说。

  诗 诗人

  闻 见闻

  古 古往今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村居》,练习背诵。

  2.指导写字。

  3.学习积累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

  二、教具准备

  实物展台,生字卡片。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抽读生字卡,复习生字读音。

  2.背诵《春晓》。

  3.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谁已经背下来了,可以背给大家听。

  (二)理解古诗。感恬·意境

  1.谁告诉大家这首《村居》是谁写的?(唐代诗人:高鼎)

  2.这首诗写的是春天里的什么景象呀?(春天里,同学们放学后,一起放风筝的景象)

  3.古人管风筝叫什么?(纸鸢)

  4.颂读古诗,练习背诵。

  (1)自己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跟读《春晓》有什么不一样?(停顿不一样,这首诗是在每行的第四个字后面稍作停顿)

  (2)同桌互相听读,鼓励学生边读边表演。

  (3)上台背诵,展示。

  (三)指导写字

  1.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要写好哪几个字?读一读。

  古声 多处 知 忙

  2.学生描字,说一说哪个字最难写?教师具体指导。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写时要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写成一左一右。

  处—强调是半包围结构,第三笔捺要拉长包住上面的笔画。

  3.其余的字学生自己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利用实物展台评说。

  古—横要写长稍鼓一些。

  声:要注意上面是“士”不是“土”。

  知:右边的口要写得稍低一些。

  忙;强调“心笔顺:

  (四)课后延伸

  1.以小组为单位,亲手做个风筝放一放。

  2.也可以将现成的风筝拿来和大家一起放一放。

  3.课外读背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与大家交流。

  推荐: 徐俯《春游湖》 朱熹《春日》

  苏轼《春宵》 韩愈《晚春》

  (五)板书设计

  4 古诗二首

  春晓 村居

  {六)课堂作业设计

  1.练习写好本课生字。

  2.填空,再读一读。

  (1)( )( )闻啼鸟。 (3)花落( )( )少。

  (2)夜来风雨( )。 (4)( )趁东风放纸鸢。

《古诗两首》的教案15

  第二课时

  一、课前说说:

  二、指导看图

  三、讲读诗句

  四、指导写字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特点仔细看图,使学生从图象中认识到这是”一位古代穷苦老农“。

  在初读的基础上,进行细读朗读,通过读读、议议从而达到理解诗义的目的,一些重点词语让学生比划得来,能表示出情感,说明他们对诗内容理解。通过启发谈话,唤起学生的回忆,再现其生活经验,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展开联想,让学生那激动的情感有以声传情,一吐为快的机会。

  我们吃的粮食来之不易,平时要怎么样做?

  问:这幅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粟:小米。泛指谷拉.

  子:这里读第三声,也指谷粒.

  2、体会”春--秋“、”种--收“、”一粒粟--万颗子“的`对比,感受农民一年到头的辛劳和取得丰收的不易.(指导朗读)

  3、联系词句,学会扩展成语,积累成语.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精耕细作、千仓万箱

  4、可是面对一片丰收,农民为什么会出像诗句中的悲惨象呢?

  5、学习”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海:普天下,全中国。无闲田:没有丢弃不种的田地。

  犹饿死:还是饿死了。

  6、指导朗读.

  体会”无闲田“与‘犹饿死”的强烈对比,让学生感受遍地丰收景象与农民怕死荒野这两幅图,在心中激起“为什么”的疑问。

  7、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什么?想问什么?

  8、小结:农民在黑暗的社会里受到剥削阶级的残酷剥削,过着悲惨的生活。

  9、巩固诗意,指导背诵

  1、收:左窄右宽.

  夫:注意撇捺的舒展与平稳。

  闲:“门字框”要写得舒展些.

  2、师范写,生描红,仿写。

  看图说话

  朗读体会

  联系词句,学会扩展成语,积累成语

  说一说

  朗读

  质疑

  背诵

  描红、临写

  教学流程图

  课前说说--学习古诗《锄禾》--巩固诗意,练习背诵--指导写字--课前说说--指导看图--讲读诗句--指导写字

  板书设计:

  看:锄禾悯农(二)

  想:辛苦春种一粒粟,

  来之不易爱惜粮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中的两首诗都比较简单,特别是第一首,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很多学生早已倒被如流了。所以学生基本上都能比较熟练的朗读和背诵,但在理解古诗的意思上却是个难点,关键是要从中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从小要爱惜粮食。为此,我在设计时围绕一个“辛苦”,从帮老师解决难题引出“辛苦”,看图了解“辛苦”,到读诗句感受“辛苦”,从而把学生并不容易体会到的“辛苦”突破了。在教学中我多采用的是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猜意思,进行理解。学生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提供里大量的说话机会。

【《古诗》的教案】相关文章:

古诗春晓的教案08-25

古诗教案小班08-26

古诗《绝句》教案10-27

语文古诗教案11-07

古诗的优秀教案11-05

古诗春晓教案01-20

古诗画教案01-20

古诗的幼儿教案02-04

古诗《咏柳》教案02-25

古诗《墨梅》教案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