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职网>实用文>教案>游山西村教案

游山西村教案

时间:2023-02-22 10:07:00 教案 我要投稿

游山西村教案2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游山西村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游山西村教案2篇

游山西村教案1

  类别:教学设计

  课程简介:田园是一种耕作方式,栖居方式,也是生活向大自然皈依表示眷恋的一种宗教仪式。田园是生长粮食也是生长诗意的地方,让我们穿过陶渊明、陆游他们那些犹如畦垄般整齐的诗行,去寻找我们在都市的钢筋丛林中久违了的轻风流水、桃红柳绿、蝉鸣蛙唱、晨露月华,找寻我们在喧嚣之后的心灵归依。

  课程资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诗四首中的《归园田居》《游山西村》

  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制作的课件或者绘画;适合这两首诗歌朗读的背景音乐;powerpoint.

  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游山西村》这两首田园诗;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细品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在反复的吟咏之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还要学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想象去感悟诗人所描绘的形象。

  2、过程与方法:

  (一)课前指导: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陆游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搜集有关田园诗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能够用一种宽阔的视野来欣赏田园诗作。对于那些能力强的同学还可以让他们写一写对田园生活的理解。

  (二)课堂应该充分体现学生对田园诗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理解,老师则应做好提炼与升华的工作。

  3、情感与态度:

  通过反复的朗读吟咏,通过对田园诗歌的比较欣赏,真正体会到田园诗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美感,感受田园生活宁静以致远的恬淡旷达。

  课程重点难点:穿过语言的表象领悟精神的内涵。

  课程实施理念:以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魅力牵引着学生“披文入情”,再辅以优扬的音乐、美丽的图片,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般地重返诗意的田园。

  课程实施:

  一、课前的指导

  1、熟读《归园田居》《游山西村》两首诗,并搜集两位诗人的相关资料。

  2、有能力的同学写出对田园生活的理解的文章。

  3、根据自己的特长或用电脑制作或者亲自画出与诗歌相符的图片。

  4、找到适合的背景音乐。

  二、导入:

  先听一首老歌《乡间的小路》,听听这首歌里都唱出了乡间的什么特有景色和怎样的心情?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

  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

  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

  荷把锄头在肩上

  牧童的歌声在荡漾

  喔喔喔喔他们唱

  还有一支短笛隐约在吹响

  笑意写在脸上

  哼一曲乡居小唱

  任思绪在晚风中飞扬

  多少落寞惆怅

  都随晚风飘散

  遗忘在乡间的小路上

  三、朗读《归园田居》(个人自由读、师生范读,最好能谈谈那样读的理由)

  思考:

  1、陶渊明算得上中国山水田园诗的鼻祖,你觉得他的这首诗和这首刘文正的老歌有无异曲同工之妙呢?又有着哪些不同?

  2、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他快乐吗?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你们还了解陶渊明的哪些情况?

  3、请各组同学展示自己制作的配诗图片,并用自己的方式来解读图文,其他同学评析优劣。

  四、教师小结:

  1、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

  五、学生来介绍陆游的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介绍补充以下内容: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六、听录音朗读后学生自由朗读。

  思考: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的?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全班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1、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2、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七、配乐诗朗诵(可以由一人完成,也可由多人共同完成,音乐自己选择)

  八、在朗诵基础上,进行比较欣赏阅读。

  这两首诗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可以从诗的语言、诗的结构、诗的内容、诗人的背景等方面来谈)

  九、拓展讨论:

  你认为身处都市的你如何才能常常保持与田园的约会?

  十、课程小结:

  “春无鸟声,夏无蝉声,秋无虫声,冬无雷声,因为四季都有马达轰鸣。”这句话深深道出了都市的无奈,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只都市侯鸟都重返田园,但请我们在心底常常忆起“稻禾、豆架、蓑衣、草帽、犁铧、锄头、耕牛、牧童、村姑……”,常常哼唱《乡间的小路》,常常吟咏《归园田居》,也许它会洗去烦躁、郁闷,让我们的心灵保持一种宁静与旷达。

游山西村教案2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注释

  ⑴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⑵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足:足够,丰盛。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⑶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⑷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⑸箫鼓:吹箫打鼓。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⑹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⑺若许:如果这样。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⑻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就等于随时。叩(kòu)门:敲门。

  译文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相关试题及答案

  一:

  1. 请找出诗中赞赏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

  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咀嚼。请简要分析。

  4.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6.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7.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为什么?

  答案:

  1.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2. 示例一:“这句诗表现作者正担心无路可行时忽然见到一村庄的惊喜,表达了人们应在困难中看到希望,前后句先抑后扬,更突出在困难中见到转机的希望,也教育后人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

  示例二:诗句本意是诗人在山路上行走,当认为无路可走时却惊喜地在转角那柳暗花明处发现了一个村落。诗句蕴含哲理:告诉人们,当你认为前路渺茫时,往往在转角处充满希望。激励遭遇失败的人们,不要绝望,要对明天充满希望,因此这一名句千百年来被人们引用。

  3. 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观新景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

  4. 表达了作者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农村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

  5. “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6. 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现在生活中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7. 村民的热情好客;优美的景色;淳朴的风土人情。

  8. ①面对困境时。因为这两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

  ②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

  二: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 的陶醉,对 的喜爱之情。

  2、找出诗中有哲理的两句诗,并说说其蕴涵了什么哲理。

  3、诗人游山西村有哪些亲切感受?

  4、这首诗的尾联意蕴丰富,余味无穷。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歌朗读的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例:“衣冠/简朴/古风/存”。

  B “丰年留客足鸡豚”一句写出了农民热情好客、淳朴厚道的性格。

  C 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D 全诗都是写实,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

  答案:

  1、农村纯朴民风;秀丽清新的山村景色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人生陷入某种困境时,如能锲而不舍,继续前进,往往会豁然开朗,发现一片新天地。

  3、景色优美,风俗古朴,主人盛情

  4、山西村有巨大的吸引力,游后诗人意犹未尽,只愿从今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

  5、D

  赏析:

  《游山西村》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此诗题材比较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说农家酒味虽薄,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难寻。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农家祭社祈年,满着丰收的期待。节日来源与《周礼》。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可见到宋代还很盛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诗人被投降派弹劾罢归故里,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陆游七律最工。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游山西村教案】相关文章:

游山西村教案02-15

游山西村教案15篇02-21

游山西村教案13篇02-22

游山西村教案5篇02-22

游山西村教案(15篇)03-03

《游山西村》说课稿08-17

游山西村教案汇编九篇02-05

游山西村教案汇总五篇07-13

游山西村教学反思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