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职网>实用文>教案>高一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时间:2023-02-17 18:21:19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一化学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化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1

  一、 学习目标

  1、 掌握原电池实质,原电池装置的特点,形成条件,工作原理

  2、 了解干电池、铅蓄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

  3、 了解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二、 知识重点、难点

  原电池原理、装置特点、形成条件、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三、教学过程

  引入: 你知道哪些可利用的能源?电池做为能源的一种,你知道

  是怎么回事吗?它利用了哪些原理?你知道金属是如何生

  锈的吗?

  新授: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实验:4-15:①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报告实验现象。

  ②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报告实验现象。

  ③将与铁锌铜片相互接触或用导线连接起来插入稀硫酸中报

  告实验现象。

  ④在③中把锌片和铜片之间连上电流计,观察其指针的变化。

  结论:①锌片能和稀硫酸迅速反应放出H2

  ②铜片不能和稀硫酸反应

  ③铜片上有气体生成

  ④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在两金属片间有电流产生

  结论:什么是原电池?(结论方式给出)它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原电池定义: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形成条件: ①两个电极

  ②电解质溶液

  ③形成闭合电路

  讨论:1、Zn|H2SO4|Cu形成装置后有电流产生,锌片上发生了什么

  反应?铜片上发生了什么反应?(可以取锌片周围的`溶液

  用NaOH溶液鉴别;取铜片上生成的气体检验。)

  结论:在锌片周围有锌离子生成;铜片上生成的是H2

  讨论:可能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俩金属片上的反应式的书写。

  结论:在Zn上:Zn – 2e- = Zn2+

  在Cu上:2H++2e-= H2

  Zn失去电子流出电子通过导线--Cu--电解质中的离子获得电子

  我们把: 流出电子的一电极叫负极;

  电子流入的一极叫做正极

  两极反应的本质:还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是分别在两极进行了。

  负极失电子 被氧化 ,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得电子 被还原 发生还原反应

  实验:分别用两个铜片和两个锌片做上述实验④。

  结论:两种情况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说明线路中无电流生成,铜

  片上无气体生成。即两电极必须是活泼性不同的金属与金属

  或金属与非金属(能导电)

高一化学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对中和反应、碳酸根离子检验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建议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建议

  离子反应是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的反应,或在溶液里生成电解质的反应。

  要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必须掌握电解质、电离、电离方程式和酸、碱、盐的溶解性等知识。

  教学过程可采用: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具体建议如下:

  一、精心设计,并做好强弱电解质水溶液导电性强弱的实验,再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理,是建立强弱电解质概念的关键。教师要强调比较导电性强弱时,必须条件相同。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灯光的亮度,讨论推断:灯光亮度不同→溶液的导电性不同→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不同→电解质电离程度不同→电解质有强弱之分。从而为理解离子反应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由于学生学过的化学反应不太多,本节只要求学生掌握离子互换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置换反应两类离子反应,不要再扩大。

  做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电解质在水中发生电离,电离方程式等知识进行分析,并联系复分解反应趋于完成的条件,得出“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这一新课题。理解离子反应总是向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的道理。最后过渡到为表示反应的本质,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来表示化学反应,即离子方程式的教学。

  三、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是本节的难点。

  建议1.初学时按书写步骤进行训练。2.步骤中的第二步是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关键。学生的主要错误是不熟悉酸、碱、盐的溶解性表。教师可帮助学生抓住若干条规律,记住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这样有利于教学。3.强调离子反应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加强读出离子方程式正确含义的训练。学生练习化学方程式改写成离子方程式和由离子方程式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方法:创调情境→提出问题→诱导思维→激发兴趣→分析归纳→解决问题

  教学手段:实验录像、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投影

  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化学反应分为不同的反应类型。如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若根据化学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又可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

  [板书]第二节离子反应

  [复习提问]回顾初中物质导电性实验——第一组物质是干燥的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磷酸固体、蔗糖固体、无水酒精,第二组是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酒精溶液、蔗糖溶液

  [学生回答]还记得吗?哪些物质能导电?哪些物质不能导电?干燥的 固体、 固体、 固体、 固体不导电,而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都能导电。蔗糖和蔗糖溶液,无水酒精及其水溶液均不导电。

  [复习提问]为什么有些物质如 ...... 在干燥的固体时不导电,而溶于水后却能导电了呢?

  [学生回答]是因为这些物质的固体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当它们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使这些物质电离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从而能够导电。

  [教师总结]可见酸、碱、盐的水溶液都具有导电性。

  [引出新课]

  [板书]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概念:

  [投影](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如: ......等。

  (2)非电解质:无论是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例:蔗糖、酒精等。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酸、碱、盐是电解质,它们的水溶液都能导电。那么,我们进一步来研究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它们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实验1-1

  [引导思考]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并对实验现象加以分析、讨论。

  [学生回答]根据灯泡发光明暗程度不同,我们可以知道相同条件下,它们的导电能力不同。

  [结论]电解质有强、弱之分。

  [板书]二、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投影]图1-10, 在水中溶解和电离示意图。

  [讲述]离子化合物与某些共价化合物能够在水分子作用下完全电离成离子,而某些共价化合物只能部分电离成离子。

  [投影]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强酸、强碱和大多数盐类。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 。

  [学生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板书]三、离子反应:

  [引导分析]由于电解质溶于水后就电离成为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板书]1.概念:离子之间的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学生总结]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板书]

  ①生成弱电解质,如 、弱酸、弱碱

  ②生成挥发性物质,如

  ③生成难溶性物质,如

  [引导分析]由上述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我们来分析离子反应的特征是什么?

  [总结]3.离子反应的特征:

  [投影]向着减少某些离子的方向进行,反应速率快,部分离子反应有明显的现象。

  4.离子反应类型:

  ①离子之间交换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如:

  ②离子和分子之间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如:

  ③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如:

  [板书]四、离子反应方程式:

  [学生实验][实验1-2]中的实验Ⅰ、Ⅱ、Ⅲ,并要求学生们仔细观察,记录现象,思考原因。

  [投影]

  [提问]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实验Ⅰ无明显现象。

  实验Ⅱ中出现白色沉淀,滤液为蓝色。

  实验Ⅲ中生成不溶于稀 的白色沉淀。

  [引导思考]实验Ⅰ中无明显现象,原因?

  [学生回答]只是 溶液电离上的 和 与 溶液电离出的 的简单混和。

  [引导思考]实验Ⅱ和Ⅲ中反应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实验Ⅱ和Ⅲ说明了 溶液电离出的 和 溶液电离出的 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 白色沉淀。而 溶液电离出的 与 溶液电离出的 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在溶液中仍以 和 的离子形式存在。

  [学生总结]实验Ⅱ中反应实质为

  实验Ⅲ中反应实质为

  [讲述]由以上实验Ⅱ和Ⅲ我们看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所电离出的离子并没有全部发生化学反应,而只有部分离子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其它物质。

  [引出]1.概念: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板书]

  [讲述]2.书写:(以 溶液和 溶液为例)

  ①写(化学方程式):

  ②离(电离):

  ③删(两边相同离子):

  ④查(质量守恒,电荷守恒)

  [投影]

  写出上述中和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学生回答]

高一化学教案3

  【知识目标】

  1.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的形成;

  2.初步学会用电子式表示简单的原子、离子和离子化合物。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化学物质的形成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研究的意义,学习研究科学的基本方法。

  2.在分析、交流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几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情感目标】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重点、难点】离子键、化学键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启发

  【教学用具】PPT等

  【教学过程】

  讲述: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大量的化学物质,例如食盐、氧气、水等,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这些微粒是怎样结合成物质的?

  问题:食盐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

  食盐晶体能否导电?为什么?

  什么情况下可以导电?为

  什么?

  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发言。

  多媒体展示图片(食盐的晶体模型示意图及熔融氯化钠和溶液导电图)

  解释:食盐晶体是由大量的钠离子和氯离子组成。我们知道阴阳离子定向移动

  才能形成电流,食盐晶体不能导电,说明这些离子不能自由移动。

  问题:为什么食盐晶体中的离子不能自由移动呢?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问题。

  阐述:这些事实揭示了一个秘密:钠离子和氯离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而且很强烈。

  问题:这种强

  烈的相互作用是怎样形成的呢?

  要回答上述问题,请大家思考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学生思考、交流、发言。

  板演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因为是阴阳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叫离子键。键即相互作用,氯化钠的形成是由于离子键将钠离子与氯离子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板书:离子键:使阴阳离子结合的相互作用。

  问题:钠离子与氯离子之间的`离子键是不是只有吸引力?也就是说钠离子与氯离子可以无限制的靠近?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归纳:离子键是阴阳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有吸引力(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引力),也有排斥力(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电子与电子之间),所以阴阳离子之间的距离既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它们只能在这两种作用力的平衡点震动。

  如果氯化钠晶体受热,吸收了足够的能量,阴阳离子的震动加剧,最终克服离子键的束缚,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此刻导电也成为可能。

  引申:自然界中是否存在独立的钠原子和氯原子?为什么?

  说明:原子存在着一种矛盾情绪,即想保持电中性,又想保持

  稳定。二者必选其一时,先选择稳定,通过得失电子达到稳定,同时原子变成了阴阳离子。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结合形成电中性的物质。因此,任何物质的形成都是由不稳定趋向于稳定,也正是原子有这种矛盾存在,才形成了形形色色,种类繁多的物质。所以说:矛盾往往是推动事物进步、

  发展的原动力。问题:还有哪些元素的原子能以离子键的方式结合呢?

  这种结合方式与它们的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归纳总结:活泼金属易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活泼非金属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它们之间最容易形成离子键。例如元素周期表中的Na、K、Ca、及F、Cl、、O、S等。由这些阴阳离子随机组合形成的物质有NaF、K2S、

  CaO、MgCl2、Na2O等。

  活动探究:分析氯化镁的形成过程。

  我们把通过离子键的结合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即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板书:离子化合物:许多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合物。

  讲述:既然我们已经认识了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我们该用什么工具准确地表达出离子化合物呢?元素符号似乎太模糊了,不能表示出阴阳离子的形成;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表达阴阳离子的形成,但是太累赘,不够方便,考虑到阴阳离子的形成主要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有关,我们取元素符号与其最外层电子作为工具,这种工具叫电子式。用点或叉表示最外层电子。例如原子的电子式:Na Mg Ca Al O S F Cl 阳离子的电子式:Na+ Mg2+ Ca2+ 阴离子的电子式:F- Cl- O2-S2-

  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NaF、 CaO、 MgCl2、 Na2O、 K2S

  列举两个,其余由学生练习。

  引申:我们由氯化钠的形成发现了一类物质即离子化合物。那么,其它物质的情况又如何呢?

  问题:氯气、水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

  是不是它们的组成微粒间也存在着作用力呢?

  学生思考、交流、发言。

  说明:两个氯原子之间一定是通过强烈的相互作用结合成氯气分子的,水中的氢原子与氧原子之间一定也存在着很强烈的相互作用。而且这些强烈的相互作用力与离子键有些不一样,我们将这种相互作用叫共价键。我们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我们将物质中这些直接相邻原子或离子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力统称为化学键。

  板书:化学键:物质中直接相邻原子或离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

  总结:世界上物质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但是我们目前知道的元素却只有100多种,从组成上看正是100多种元素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成千千万万种物质。才有了我们这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而这些原子形成物质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即由不稳定趋向于稳定。这是自然规律。

  课后思考题:

  1.认识了氯化钠的形成过程,试分析氯化氢、氧气的形成。

  2.结合本课知识,查阅资料阐述物质多样性的原因。

  二、共价键

  1.概念: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2.成键微粒:一般为非金属原子。

  形成条件: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之间或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与不活泼的某些金属元素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

  分析:成键原因:当成键的原子结合成分子时,成键原子双方相互吸引对方的原子,使自己成为相对稳定结构,结构组成了共用电子对,成键原子的原子核共同吸引共用电子对,而使成键原子之间出现强烈的相互作用,各原子也达到了稳定结构。

  板书:3.用电子式表示形成过程。

  讲解:从离子键和共价键的讨论和学习中,看到原子结合成分子时原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不仅存在于直接相邻的原子之间,也存在于分子内非直接相邻的原子之间,而前一种相互作用比较强烈,破坏它要消耗比较大的能量,是使原子互相联结形成分子的主要因素。这种相邻的原子直接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板书:三、化学键

  相邻原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讨论:用化学键的观点来分析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教师小结:一个化学反应的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高一化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酸、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反应能否发生进行简单的判断。

  2、能力目标: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培养和结果分析的训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能力。能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②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重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1、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能否发生。

  2、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某些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学情分析

  本课题知识贴近生活,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个课题。作为九年级的学生,在本课题之前,已经多次进行过实验探究,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在学习了氧气、碳等非金属单质的性质后已具备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为学习金属的性质奠定了知识和方法基础。而且整个课题的引入、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巩固都完全由学生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会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可轻松学习并应用知识。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讨论。

  课前准备仪器药品

  试管、镊子、镁条、铝丝、锌粒、铜片、稀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硫酸铝溶液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题引入】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使用和见到各种金属,这些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是有差别的,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以前学习过的有金属参加的化学反应有哪些呢?它们反应的现象是什么?化学方程式怎样写?

  【过渡】观察上述化学反应可知:通常金属能与氧气反应,能和酸反应,还能与金属的化合物如硫酸铜溶液反应。现在我们先来探究金属与氧气反应的规律。 回忆相关反应的现象、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

  3Fe+2O2 Fe3O4

  2Mg+O2 2MgO

  4Al+3O2 2Al2O3

  Zn+H2SO4=ZnSO4+H2↑

  Fe+CuSO4=FeSO4+Cu 联系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物质、事实出发引入新课,同时复习相关知识。

  【引导复习、回忆】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1、常温能反应: 以镁、铝为代表。

  2、高温下能反应:以铁、铜为代表。

  3、高温下也不能反应:以金、银为代表。 回忆、记录、巩固相关知识。比较镁、铝、铁、铜、银、金的活泼程度差异。 1、复习、巩固相关知识,加深印象。

  2、为金属与酸、盐反应的学习打下基础。

  【过渡】有些金属的化学性质活泼,有些金属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我们可以从①能否反应②反应的'激烈程度来探究金属的活泼程度即金属活动性差异。 听讲 了解判断金属活动性差异的初步方法。

  【设问】金属与酸反应现象是否也像金属与氧气反应一样存在差别呢?同学们可以先提出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推理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探究活动1】

  镁、锌、铁、铜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

  【提示】

  按操作规范进行实验,认真观察现象。

  【巡视、指导实验】 实验探究:

  A组:镁、锌、铁、铜分别与稀盐酸反应。

  B组:镁、锌、铁、铜分别与稀硫酸反应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推理能力和同学间的合作精神。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和展示探究结果】 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展示探究结果: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依次为镁>锌>铁>铜。 在讨论、交流中,吸取别人有益的意见,让不同的意识在碰撞中相互同化。

  【设问】在镁、锌、铁、铜几种金属中,哪些金属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哪些金属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由此你能把金属分为哪两类? 思考、讨论并得出结论。

  结论:可分为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的金属和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的金属这两类。 为后面学习金属活动顺序时,为什么会出现氢元素打下基础。

  【过渡】在第五单元我们曾做过铁钉与硫酸铜反应的实验,反应后在铁钉表面有紫红色的铜产生,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铁可以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铁应该比铜活泼。 培养学生相关知识的迁移能力,拓展学生思路。

  【讲述】可以用金属和某些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来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差异。实验桌上除刚才的实验药品外还有几种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同学们可以参考刚才的金属与酸反应的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来探究。 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态度,增强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探究活动2】

  金属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巡视、指导实验】 实验探究:镁、锌、铁、铜分别与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硝酸银溶液反应。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同学间的协作精神。

  【设问】通过实验,结合上一个探究的结果,你能得出镁、锌、铁、铜、银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吗?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展示探究结果】 讨论、交流并达成共识。得出结论:镁、锌、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依次为镁>锌>铁>铜>银。 通过学生间对话、师生间对话,使知识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拓展。

  【展示】金属活动顺序

  【设问】

  为什么会出现氢元素?金属元素的位置与它的活动性有什么关系?位于前面的金属能否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其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观察、记忆。

  思考、交流、讨论,总结出金属活动顺序的应用规律。加强学生记忆。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设问】刚才做了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有的反应已经学过,如锌与盐酸、稀硫酸反应,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这些化学反应的类型和以前学过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类型相同吗?如果从物质类别的角度去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 思考、交流、讨论,总结出置换反的应特点和规律。 理解、掌握置换反应的应特点和规律。

  【课堂练习】

  1.波尔多液是一种农业上常用的杀菌剂,它是由硫酸铜、石灰加水配制而成,为什么不能用铁制容器来配制波尔多液?

  2.家用铝锅、铁锅为什么不能用来长时间盛放酸性食品?

  3.不法商贩常常用铝制的假银元坑害消费者,小明在市场上买了一枚银元,请你用化学方法帮他鉴别这枚银元的真假。 练习、巩固。 联系生活,使学生学以致用,能运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能否发生,解释某些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体会“生活处处有化学”。

  指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本课题。 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评价自己在本节课的启示和收获。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

  【布置作业】

  1、 庭小实验:收集几种金属,取少量分别放入几个小玻璃杯中,然后向各个玻璃杯中加入一些醋精(主要成分是醋酸),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试根据现象判断这几种金属活动性的差异。

  2、课本14页第3题、5题。 记录。 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

高一化学教案5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蒸馏、萃取来对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的操作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过实际操作,来学会对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发现学习和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

  【教学重点】

  理解蒸馏、萃取的原理,学会用蒸馏、萃取对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

  【教学难点】

  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设计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案

  预习案

  一、使用说明:阅读课本7 页— 9页,认真分析填下列表格,并独立完成以下预习内容。

  二、蒸馏---实验室制取蒸馏水

  (1)原理:利用 混合物中各组分的 不同,通过加热到 使沸点低的组分先汽化并随蒸汽通过 冷凝下来,从而实现与沸点高的组分分离开来。用蒸馏的方法可除去 、 或 的杂质。

  (2)主要仪器:

  (3)实验过程及现象:

  实验

  现象

  1、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自来水,滴入几滴稀硝酸和几滴AgNO3(硝酸银)溶液。

  2、在烧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自来水,再加入几粒沸石,按图1-4连接好装置,向冷凝管中通入冷却水。加热烧瓶,弃去开始馏出的部分液体,用锥形瓶收集约10mL液体,停止加热。

  3、取少量蒸馏出的液体加入试管中,然后加入几滴AgNO3溶液和几滴稀硝酸。(得到的'液体中含有Cl-吗?)

  (4)注意事项:

  三、萃取:

  (1)概念:萃取是利用物质在 溶剂里的 不同,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分液是将萃取后 液体分离开的操作。

  (2)主要仪器:

  (3)完成课本第9页探究实验4-1: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

  探究案

  1、冷凝管有何作用? 2.、你知道该怎样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Cl- 吗?

  3、从碘水中提取碘时,能不能用酒精作萃取剂?为什么?分液时,上下层液体如何取出?

高一化学教案6

  教学内容分析

  化学平衡属于化学反应原理的知识,是在学习了化学反应与能量、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中学化学重要理论之一,有助于加深理解以前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及化学反应,后续学习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实际上是高一所学化学平衡的延续,还是后一章学习的基础,因此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是化学平衡的第一课时,学生易出现的`问题是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这部分内容理论性、知识逻辑性强,题型广,学生很容易被表面现象蒙蔽,学生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的。概念;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基本概念、会判断化学平衡状态;了解化学平衡常数

  过程与方法

  用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从而提高判断平衡状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化学平衡是化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以后学习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平衡的基础。因此,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剖析和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化学平衡常数是本节课的重点。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理论性强、内容枯燥,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设计时,利用不同层次的习题层层分解和讨论,在教师的帮助下增强认识结构,深化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学情分析

  必修阶段,学生对可逆反应、化学平衡已经有了初步认识,选修阶段充分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学生已有的溶解结晶平衡入手,导入化学平衡的建立,深化判断可逆反应达平衡的判断方法,这样逐步深入的认识知识,容易启发学生的思维。

  教学方式

  通过日常生活事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建立模型,引导启发学生分析、认识问题的本质并迁移知识,解决类似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高一化学教案7

  教学目的:

  (一)认知性学习目标

  了解化学发展简史及化学与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初步理解“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句话的含义。

  (二)技能性学习目标

  掌握学习化学的正确方法

  (三)体验性学习目标

  明确在高中阶段为什么要继续学习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了解我国在化学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学生理解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指导化学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逐步使其产生持久稳定的学习动机。

  教学用具:

  (一)实验用品

  (二)教学用品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

  【引言】手机可能已经成为大家的必备行头之一了,而且还孕育出了拇指文化。大家想想我们为什么要买手机,你的手机都有哪些的功能,又该如何操作呢?与之相类似,在高中化学是我们的必修课之一,大家是否想过在高中为什么学习化学,化学都有哪些作用,又该如何学呢。这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些问题,我想通过这堂课大家对他们都会有一定的了解,套用一句经典的话“化学天地,我的地盘我做主”。

  【板书】绪言——“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投影】运用纳米技术拍出的照片。

  【讲述】这张图片中的'汉字“中国”是中科院物理所的研究人员,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探针移动硅原子所形成的图形,那些深黑色的沟槽是硅原子被拔出后立下的笔画,它的宽度仅2nm,是当时已知最小汉字。

  通过这张图片向我们展示这样一个事实,现在我们对物质的研究已经进入了分子和原子时代,而这正时化学研究的领域。

  下面咱们首先就探讨一下化学的研究领域是什么。

  【板书】一、化学的研究对象

  【讲述】我们要学习化学,那么首先要明确就是化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什么。化学所研究的是地球上的、地球外的,看得见的、看不见的,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各种物质。大家看到了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很广泛的,涉及到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物质,而且自人类在地球上诞生以来化学就与已经我们形影不离了。今天化学则更时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没有化学真不敢想象这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就拿电池来说吧,它的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化学反应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如果没有电池,那么CD中流淌的音乐,手机中储存的短信等等都将不复存在,多么可怕的事情呀。可通过化学的研究可以生产出更快、更高、更强的电池,使大家和没电说拜拜,音乐尽情地听,短信尽情的发。

  下面咱们就来看看化学是如何与我们一同走过风风雨雨的。

  【板书】二、化学发展史

  【投影】狩猎图和制陶图

  【讲述】在古代人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生存问题,因而那时与化学有关的问题都是实用的技术。比如狩猎的需要促使人们使用石器;饮水的需要促使人们烧制陶器等等。

  【投影】工业大革命和元素周期律

  【讲述】随着工业大革命的兴起和人们对疾病矿物研究的深入,产生了原子——分子学说,使化学从实用技术成为一门科学,是近代化学发展的里程碑。在此理论的指导之下相继有大量化学元素被发现,通过总结、归纳,揭示物质世界本质规律的元素周期律横空出世,为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投影】

  【讲述】到了现代,建立在物质结构理论之上的化学更是方兴未艾,展示出勃勃的生机。而此时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化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和融合,形成了一系列新兴的学科[LY1] ,从而更加奠定了化学基础学科地位。

  【板书】

  【讲述】刚才我们了解了化学的历史,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化学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板书】三、化学与人类社会

  【讲述】下面咱们以四人前后桌为单位,分别从材料、能源、环境、生命几个方面探讨一下化学与他们的关系。(学生提前准备)

  【活动】学生依据是前准备的资料发言

  【讲述】刚才大家的发言都很精彩。通过大家的讲解,我们知道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并在许多的方面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那我们也该如何学习化学呢?

  【板书】四、化学学习

  【讲述】要学好化学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习兴趣,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实中,北大、清华学子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都归功于注意培养、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加之平时的刻苦努力,学习上屡见喜报。关于如何培养学习兴趣,我给大家三条建议:

  1、正确对待学习的内容。正如道路有直有弯一样,学习的内容也有易有难。遇到容易的题的时候,不要骄傲;遇到难题的时候也不要气馁。

  2、营造一个自我突出的环境。如果周围同学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那么我自信心就能很好的保持下去;如果我能做的事,而其他的同学不一定能做,那么我的自信心就会更加强烈了。

  3、接受赞扬。别人的赞扬是自己比别人更胜一筹的客观评价。

  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还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到注意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1、课前预习。

  2、认真听讲。

  3、做好作业。

  4、系统复习。

  相信通过大家不懈的努力,一定会学好高中化学!

  附录:

  绪言: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一、化学的研究对象

  二、化学发展史

  三、化学与人类社会

  四、化学学习

  【总结】

高一化学教案8

  一,课题: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二章第三节《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第一课时

  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本章的学习,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核心,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学习应用理论分析,研究,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溶解平衡的化学理论的理解,又为以后学习电离平衡奠定了基础,对学生后续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

  3,在教学大纲中《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是C类要求。

  三,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依据教改精神,新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的教学目的:

  1,知识技能:使学生理解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原理,学会利用平衡移动原理判断平衡移动方向。

  2,能力方法:使学生学会利用速率——时间图来表示平衡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识图,析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四,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

  重点: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难点:1,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2,平衡移动过程的速率——时间图。

  确立依据: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学习很重要,所以讨论“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成为本节课的重点。由于理论付诸实践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平衡移动原理的利用和移动过程中的速率——时间图成为本节的难点。

  五,说教法:

  由于本节教材地位的重要性,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启发学生总结,归纳出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改变对化学平衡影响。

  2,通过对外界条件对速率影响理论复习,采取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平衡移动规律。

  3,通过典型例题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勒夏特列原理。

  六,说学法:

  结合教材特点,指导学生从温故知新的角度,采用对比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层层第进的方法,使学生发现规律,原理,使教法从实处出发。

  实行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眼的多层次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化难为易。

  七,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化学平衡移动;

  第二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化学平衡移动;

  第三部分,勒夏特列原理。其中第一部分是基础,教材是在化学平衡状态特征下分析出改变外界条件会使平衡发生移动,自然过渡到对第二部分浓度,压强,温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第二部分是整节教材的核心,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生动直观的归纳出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讨论改变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最后可以让学生把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自己归纳得出勒夏特列原理。

  八,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问题能力,而且思维活跃,掌握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论,以此为契机在教学中变探究为验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九,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应用投影仪引导学生回忆化学平衡特征

  (这样做起到温故知新的效果,重要是遵循了学生认识事物的由点到面的特点)

  2,实验探究,设疑导入

  提出问题若改变外界条件,平衡是否发生变化?

  (这样做起到开门见山的效果,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而且一来就可吸引学生思考,提早进入思维的兴奋区,在这中情况下由教师演示实验2——9,2——10)此时,让学生通过实验讨论得出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但如何变,可通过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结论。(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抓住机会,深刻讨论

  学生讨论后,抓住时机问“为什么外界条件改变后平衡会变化?,这种变化有无规律可循?”

  教师可提示,也可由学生分组讨论,从而得出外界条件改变使平衡向能削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顺利得出勒夏特列原理。

  (这样做,不仅释疑,而且可激发学生去解决问题,找出规律,得出结论的学法)

  4,注重实际,加深理解

  可通过边讲变练,使速率——时间图象的练习得以贯彻实施,让学生能从数学角度出发解决化学问题,达到综合的目的。

  (这部分内容,可通过计算机来演示,不仅增大课堂容量,而且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5,课堂小结:总结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平衡的影响,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6,巩固练习:课本习题一

  7,布置作业:1,课后习题三。 2,练习册

  8, 板书设计

高一化学教案9

  教学目标概览:

  (一)知识目标

  1 、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 、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布骤。

  (二)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 、对学生进行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电离、离子反应、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

  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方法:

  设疑、实验、讨论、讲解相结合

  教学过程:

  [设问]下列物质中:① CH 3 COOH ② HCl ③NaOH ④ HNO 3 ⑤ Cu(OH) 2 ⑥ AgCl

  ⑦ Na 2 CO 3 ⑧C 2 H 5 OH ⑨ H 2 O ⑩ Fe ⑾SO 2 ⑿石墨

  (1)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2)属于弱电解质的是。

  (3)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4)在溶液中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的是。

  答案:(1)②③④⑥⑦(2)①⑤⑨(3)⑧⑾(4)②③④⑦

  [引入]因电解质溶于水后可电离成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这样的反应属于离子反应。下面我们来学习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板书]四、离子反应

  1 、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离子反应。

  [实验]请四位同学分别做实验:

  ①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

  ②硫酸钾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

  ③硫酸溶液中滴加硝酸钡溶液

  ④硝酸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

  [设问] ①分别发生什么现象?

  ②三支试管中白色沉淀是什么物质?怎样形成的?(请同学写化学方程式)

  ③这三支试管里澄清溶液中有什么离子?这些离子在发生反应前后的存在形式有什么区别?

  用实验证明实验①中Cu 2+和Cl-反应前后没有变化。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从现象分析本质。

  [演示动画](Ba 2+ + SO 4 2- = BaSO 4 ↓)

  [板书] 2 、离子反应的表示方法

  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

  我们如何书写这些离子方程式呢?

  [板书] 4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以实验一为例)

  ①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CuSO 4+BaCl 2=BaSO 4 ↓+Cu Cl 2

  ②改:易溶的强电解质改写成离子形式(难溶、难电离的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Cu 2++SO 4 2-+Ba 2++2Cl-=BaSO 4 ↓+Cu 2++2 Cl-

  ③删:删去两边相同的离子:Ba 2+ + SO 4 2-= BaSO 4 ↓

  ④查:检查(质量守恒、电荷守恒)

  [讨论] “ Fe +Fe 3+ =2 Fe 2+ ”这一离子方程式正确吗?

  [回答]不正确,虽然是质量守恒,但不满足电荷守恒。

  [ 小结 ]书写四步中,“写”是基础,“改”是关键,“删”是途径,“查”是保证。

  应该改写成离子形式的`物质:

  a 、强酸:HCl 、 H 2 SO 4 、 HNO 3等

  易溶于水、易b 、强碱:KOH 、 NaOH 、 Ba(OH) 2 。 Ca(OH) 2是微溶物,一般在反应物中

  电离的物质存在于溶液中,写成离子形式,而为生成物时一般是沉淀,写沉化学式。

  c 、可溶性盐:请学生课后复习溶解性表。

  仍用化学式表示的物质:

  a 、难溶的物质:Cu(OH) 2 、 BaSO 4 、 AgCl等

  b 、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水。

  c 、气体:H 2 S 、 CO 2 、 SO 2等

  d 、单质:H 2 、 Na 、 I 2等

  e 、氧化物:Na 2 O 、 Fe 2 O 3等

  [设问]这三个反应的反应物不同,为什么能生成同一种物质,并能用同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同学们由此受到什么启发?

  小结后得出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意义。

  [板书] 3 、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意义:

  ①揭示离子反应的实质。

  ②不仅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讨论]为什么实验四中的复分解反应不能进行?

  [讲述]上述Ba 2+ + SO 4 2-= BaSO 4 ↓离子方程式,可以表示可溶性钡盐(如BaCl 2 、 Ba(NO 3 ) 2)与硫酸及可溶性硫酸盐的一类反应。 Ag + +Cl — = AgCl ↓离子方程式,可以表示AgNO 3溶液与可溶性盐酸盐(如BaCl 2 、NaCl)的一类反应。

  [设问] HCO 3 — +OH — = CO 3 2 — +H 2 O离子反应方程式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讨论]中和反应是一种特殊的复分解反应,以NaOH溶液与盐酸的反应和KOH溶液与硫酸的反应为例,分析中和反应的实质。

  [ 小结 ]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 + + OH-=H 2 O,酸电离出来的H +与碱电离出来的OH -结合成弱电解质H 2 O 。

  [练习]写出离子方程式:

  ①在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②向氨水中通入氯化氢

  ③氧化铜粉末加入稀硫酸

  ④铁屑放入硫酸铜溶液

  分析同学们的书写正误,强调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关键——改写。

  请同学们写符合Cu 2+ + 2OH - = Cu(OH) 2 ↓的两个化学方程式,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布置作业] P 18习题一、 2 、 3习题二、三、

高一化学教案10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电解属于电化学的知识范畴,是中学化学理论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电解与物理学科中的电学、能量的转换有密切的联系,是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电离等知识综合运动。电解教学安排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电离平平和原电池知识后教学符合化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规律。本节教材可分为二个部分:电解原理、电解原理的应用。

  【设计思路】

  本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须+选修)选修4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第三节《电解池》中的第一课时内容。该内容是中学化学中电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学生已经学习了原电池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电解知识平台。本人采用实验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搭建一系列的问题支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升华,然后将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应用中;力求做到“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主”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电解的原理。

  (2)能够准确判断电解池的阴、阳两极。

  (3)知道惰性材料做电极时,离子的放电顺序以及阴、阳极上产物的分析判断。

  (4)初步掌握书写两极所发生的反应及电解的总化学方程式;会判断两极所发生的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

  (5)通过一些设问及质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总结的能力,以及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演示投影及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的过程,形成一定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渗透由现象看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离子放电顺序、电极产物的判断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启发讨论

  【教学用具】 电解槽 碳棒(4支) 学生电源 导线

  氯化铜溶液 KI-淀粉试纸 烧杯 玻璃棒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引言】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原电池的有关知识,知道了化学能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为电能,我们把实现这种转化的装置叫原电池;我们也知道:能量之间可以实现相互转化。那么,能不能设计一种装置,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呢?在初中,我们接触了电解水,当电流通过水时,水被电解生成了氢气和氧气。那么,当我们把电流通过水或水溶液时,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这种变化是否存在一定的规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课题:电解池。

  【板书】 第三节 电解池

  【投影演示实验】提醒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同时板书:实验)

  【演示实验1】将两根碳棒分别插进电解槽中,浸一会儿取出。

  (引导学生观察碳棒表面上有没有新物质生成。结论:碳棒和氯化铜不反应。)

  【演示实验2】用导线连接两根碳棒后再浸入CuC12溶液一段时间,取出观察。

  (碳棒表面也没有新物质生成。结论:没有构成原电池,不发生反应。)

  【演示实验3】浸入CuC12溶液的两根碳棒分别跟直流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相连接。接通电源,让不家务事观察两极的现象。(提醒学生连接的是交流电还是直流电的两极)

  [找学生回家实验过程中的现象,教师适当进行补充。]

  【学生发言】一个碳棒覆盖有一层紫红色物质(铜),另一个碳棒表面有小气泡生成,。用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检验产生的`刺激性气体,试纸变蓝色,说明该气体是氯气。

  【问题】通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我们发现了什么过程?这个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师生小结】(投影实验装置)通过以上实验说明氯化铜溶液受到电流的作用,在导电的同时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铜和氯气。

  【投影设问1】氯化铜固体即使在加热的时候也很难分解,为什么其溶液在电流的作用下会分解成铜和氯气呢?

  【板书】(电解氯化铜溶液原理)分析

  【投影设问2】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思考:

  1、通电前

  CuC12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这些离子作如何的运动?

  2、通电中

  1)溶液中的离子运动情况有何变化?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变化?

  2)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子流向如何?当阴、阳离子移向碳电极表面时,哪些离子发生了变化?

  3)你能写出两个碳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并指出反应的类型吗?总反应如何呢?

  3、想一想,整个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讲座回答如下问题,教师及时点评。

  【投影】链接运画投影“电解氯化铜微观模拟”,让学生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加深对电解过程的微观与宏观认识。

  【讲述】为了与原电池的两电极区别,我们把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阳极,与负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阴极。

  【板书】阳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

  阴极:与电源的负极相连。

  【学生活动】学生完成阴、阳两极上的电极反应,并指出反应类型。教师纠正。

  【板书】阳极:2C1-2e=C12↑ (氧化反应)

  阴极:Cu2+2e=Cu (还原反应)

  总反应:CuC12电解Cu+C12↑

  【小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当电流通过氯化铜电解质溶液时,离子定向移动到阴、阳两极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在这个过程中,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过渡】大家能明白什么是电解,什么是电解池吗?

  【板书】1、电解: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上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

  2、电解池:把电能转化成化学能的装置。

  【投影设问3】思考2:根据以上电解氯化铜的装置,以及联系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你能否总结出电解池的一般构成条件?

  【学生活动】学生相互讨论后,回答问题。教师予以适当引导。

  【板书】3、电解池的构成条件

  (1)两个电极(能导电的金属或非金属)

  (2)电解质

  (3)有外加直流电源,并形成闭合回路

  【投影设问4】思考3:在电解过程中,电子、离子是如何移动以形成闭合回路的?

  (再次投影“微观模拟”,分析总结电解过程中电子、离子的移动方向)

  【板书】4、电子的流向

  阳极 → 电源正极 电源负极 → 阴极

  5、离子的移动方向

  阳离子 → 阴极 阴离子 → 阳极

  【投影设问5】思考4:电解质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分别移动到两极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讲述】阳离子移向阴极后,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阴离子移向阳极后,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我们把阴离子失去电子而阳离子得到电子的过程叫放电。

  【投影设问6】思考5:在溶液中存在的阳离子有Cu2+、H+,阴离子在OH-、C1-,为什么首先在阴极上放电的是Cu2+而不是H+,在阳极上放电的是C1-而不是OH-?离子的放电——也即离子的得失电子有先后顺序,那么,离子的放电先后主要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学生活动】学生相互讨论,思考。教师引导分析。

  【学生回答】离子的放电先后应是由离子的氧化性,还原性相对强弱决定的。

  【点评归纳】影响离子放电顺序的原因有很多。高中阶段,我们仅讲座氧化性和还原性相对强弱对其影响。根据氧化还原的知道,离子得失电子的能力不同。因此,离子的放电顺序不同,氧化性强的离子先得电子,还原性强的电子先失电子。所以在CuC12溶液中Cu2+和C1-先放电。

  【师生小结】共同总结离子放电的先后顺序,。

  【板书】6、离子的放电顺序

  阴极上放电顺序(得电子先后)

  Ag+>Hg2+>Fe3+>Cu2+>H+(酸)>Pb2+>Sn2+>Fe2+>Zn2+>H+(浓度较小时)

  阳极上放电顺序(失电子先后)

  S2->I->Br->C1->OH->(含氧酸根)>F-

  【讲述】教师对上述离子放电顺序作简单的说明。

  【投影设问7】在电解氯化铜溶液的装置中,若把电解质换成氧化钠,其结果又如何呢?试写出电极反应。

  【师生活动】学生分析讨论,教师点评。

  【投影分析】

  【投影设问8】在电解氯化铜溶液的装置中,若把电解质换成硝酸银,其结果又如何呢?试写出电极反应。

  【师生活动】学生分析讨论,教师点评。

  【投影分析】

  【课常小结】(略)

  【投影作业】

  1、用石墨电极电解下列溶液,写出电解时的电极反应和电解总反应。

  CuBr2 Na2CO3 CuSO4 H2SO4 NaOH HC1

  2、在利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氢气和氧气时,一般不直接电解蒸馏水,而是电解HaOH溶液或H2SO4溶液,你知道为什么吗?

  3、结合已经学习的原电池,查资料自主列表比较原电池与电解池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让实验成为学生实践体验的一部分,通过演示实验,启发引导,讲座分析等方法,让实验成为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积极手段,并在其过程中培养他们基本技能,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激活学生的学习内在驱动力。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它重在探究重实践。在实验探究中,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知识,更能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使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生积极性。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一个新的局面,从整体教学效果来看,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和有目的的知识归纳,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是相当不错的,电解的原理及形成条件,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掌握并应用,为后面的新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案例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在视觉上能让学生感知阴、阳离子得失电子的情况,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常见离子的放电顺序,然后再运用到实际应用中;遗憾的是:实验仪器不足,使学生不能自主实验,没有给学生更多的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电解池

  实验:

  分析:

  电极:阴极:与电源“-”相连,Cu2++2e=Cu,发生还原反应

  阳极:与电泊“+”相连,2C1-2e=C12↑,发生氧化反应

  1、电解: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上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

  2、电解池:把电能转化成化学能的装置。

  3、电解池的构成条件

  (1)两个电极(能导电的金属或非金属)

  (2)电解质

  (3)有外加直流电源,并形成闭合回路、

  4、电子的流向

  阳极 → 电源正极 电源负极 → 阴极

  5、离子的移动方向

  阳离子 → 阴极 阴离子 →阳极

  6、离子的放电顺序

  阴极上放电顺序(得电子先后)

  Ag+>Hg2+>Fe3+>Cu2+>H+(酸)>Pb2+>Sn2+>Fe2+>Zn2+

  阳极上放电顺序(失电子先后)

  S2->I->Br->C1->OH->(含氧酸根)>F-

高一化学教案11

  教学目标概览

  (一)知识目标

  1、进一步巩固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2 、掌握阿伏加德罗定律的要点,并学会运用该定律进行简单计算。

  (二)能力目标

  通过阿伏加德罗定律和有关计算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优秀品质。

  2 、通过对解题格式的规范要求,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懂得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教学过程:

  [提问]:

  1 、什么叫气体的摩尔体积?

  2 、标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为多少?

  3 、外界条件(T 、 P)对一定量气体的体积如何影响?

  当T 、 P相同时,任何气体分子间距离是相等的,分子的大小可忽略不计,故所占的体积也相同。

  [板书] 二、阿佛加德罗定律(建议稍作拓展)

  1.定律: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①使用范围:气体

  ②四同:同温、同压、若同体积则同分子数

  ③标况下气体摩尔体积是该定律的特例。

  2 、推论:

  ①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之比=分子数之比=物质的量之比

  = =

  V 1 n 1 N 1

  例:相同物质的量的Fe和Al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在相同条件下的体积之比为。

  ②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之比=式量之比

  = = D

  d 1 M 1

  D为相对密度(气体1相对气体2的密度为D)

  例:同温、同压下,CO 2与CO的密度之比为

  H 2 S和C 2 H 4能否用排空气法收集?

  CO 2与CO的混合气的密度是相同状况下氢气密度的14.5倍,则混合气体的平均式量为

  当同温、同压下,同质量的气体的体积之比=式量的倒数比

  当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的质量比=式量比

  [讨论]当给蓝球打气时,忽略弹性形变和温度变化,则打入的气体分子数越多时,球内的气体压强是越大还是越小呢?

  ③同温、同体积,气体的压强之比=分子数之比

  判断:

  A 1LCO 2与1LCO气体所含分子数相同。

  B 2 g H 2比2g O 2在相同条件的体积小。

  C标况下,2 mol H 2和O 2的混合气的体积约为44.8L

  D 0.5mol H 2比0.5molCO所含分子数相等,所占体积相等。

  [板书]

  三、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气体的体积跟气体的物质的量、气体的质量、密度和气体中的粒子数之间存在的关系为

  指导学生看课本例1和例2,例2为标况密度法计算气体的'摩尔质量。

  [板书]有关式量或摩尔质量的计算。

  1,标况密度法:M = d × 22.4L · mol -1

  2,相对密度法:

  = = D

  d 1 M 1

  [提问]课本P53,例2还有其它方法吗?

  M =

  [板书]3概念法:m总

  例:将(NH 4)2 CO 3固体加热,计算在150 0 C时,所得混合气体的密度是相同条件下氢气密度的倍

  4公式法:

  M= =

  m总M 1 · n 1 + M 2 · n 2 …

  n总n总

  = M 1 × n 1 % + M 2 · n 2 %+…

  = M 1 × V 1 % + M 2 × V 2 %+…

  例:某水煤气中H 2和CO的体积分数都是50%,求平均式量,若的质量H 2和CO的质量分数都是50%,求平均式量。

  [ 总结 ]应用气体摩尔体积进行计算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气体摩尔体积在化学计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可以通过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所占的体积,计算出气态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其次,可以计算出一定质量的气态物质在标准状况下所占的体积;第三,可以计算化学反应中气态物质的体积。

  在利用这一概念进行化学计算时,必须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1)22.4 L是1 mol任何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因此在非标准状况时不能使用22.4 L·mol-1 。

  (2)只适用于气态物质,对于固态物质和液态物质来讲是不适用的。

  (3)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 L·mol-1,22.4这个数值专指标准状况而言的。如果温度或压强有所变化,则要根据气体状态方程进行换算。气体状态方程将在物理学中学习。

  作业:P54 2 、 3 、 4

高一化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2、掌握饮用水净化的方法

  3、知道水质评价与污水处理

  [教学重点]

  1.饮用水的净化

  2.水质评价与污水处理的方法

  [课时安排]共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节生活中的饮用水

  一、生活中的饮用水

  1.水的概述

  [引导阅读]水的分布及水与生命的关系(P10)

  [归纳小结]

  根据所含盐分的差异,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水是人体内的六大营养物质之一,约占体重的60%-70%。工农业生产也离不开水,世界上用于工农业生产的淡水量占人类消耗淡水总量的60%-80%。

  一般情况下,每人每天需要水2.5kg。水是优良的溶剂,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必须溶解在水里才能运送到人体的.各个部分,以维持人类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人体内的一切生化过程都是在水的参与下进行的。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人的生命将无法维持。

  [问题讨论]

  地球上70%覆盖着水,为什么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缺水的危机?

  [例题一]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不包括()

  A.冰川及冰盖B.河流C.地下水D.内陆海

  点击下载全部“沪教版高一化学教案:生活中的饮用水”

高一化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复习原子构成的初步知识,使学生懂得质量数和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关于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常识.

  3.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能画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科学的分析推理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5.使学生认识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教学重点〗-----原子核的结构关系计算及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原子结构

  〖教学难点〗

  1.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设问、激疑、形象比喻、讨论、练习、讲述

  〖教学用具----投影仪、胶片、画面一样的音乐贺卡和普通贺卡、铁锁、电脑

  〖教学过程〗

  高一化学原子结构第一课时教案

  〖引入〗----[展示两张外表类似的贺卡]

  〖提问〗同学们,我这儿有两张贺卡,现在我把它们打开,请大家说出它们最明显的不同点在哪里?为什么会不同呢?

  〖过渡〗我们知道,一种物质之所以区别于另一种物质,是由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而它们的性质又决定于它们各自的结构.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掌握有关物质结构的知识.然而,自然界的物质太多太多,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地去一个一个地进行认识的话,既耗时间又费精力,这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物质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规律,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本章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板书〗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过渡〗研究物质的结构首先要解剖物质.我们知道,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那么,是不是任何两个或多个原子的接触都能生成新物质?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来进行分析,如H2与F2在冷暗处就能反应,而H2和I2在常温下却不反应;Na与O2常温下迅速反应生成Na2O,而真金却不怕火炼;再如稀有气体等等……]

  〖提问〗为什么常温下氢原子与氟原子“一拍即合”,而氢原子与氖原子却“老死不相往来”呢?

  要知其究竟,必须揭开原子内部的秘密,即认识原子的结构.

  〖板书〗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教案

  〖提问〗关于原子结构,我们在初中就已熟悉.请大家说出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它们怎样构成原子的?

  〖思考〗

  〖结论〗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其中,质子和中子构成了原子的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电子在核外做高速运动.

  〖板书〗一、原子结构

  〖思考〗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原子结构知识,结合下表,来认识一下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

  〖投影展示表5-1〗-----表5-1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

  构成原子的粒子

  电子

  质子

  中子

  电性和电量

  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不显电性

  质量/kg

  9.109×10-31

  1.673×10-27

  1.675×10-27

  相对质量①

  1/1836(电子与质子质量之比)

  1.007

  1.008

  注①是指对12C原子质量的1/12(1.661×10-27 kg)相比较所得的数值.

  (学生总结)通过上表我们知道,构成原子的粒子中,中子不显电性,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探究〗我这儿有一把铁锁,(举起铁锁)接触它是否会有触电的感觉?

  〖问题探究〗金属均由原子构成,而原子中又含有带电粒子,那它为什么不显电性呢?

  〖思考〗原子内部微粒电性

  〖结论〗原子内部,质子所带正电荷和电子所带负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作为一个整体不显电性.

  〖过渡〗从原子的结构我们可知,原子核带正电,它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决定于核内质子数

  〖思考〗如果我们用Z来表示核电荷数,可以得到什么关系?

  〖结论〗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过渡〗下面,我们再来深入了解一下原子核与原子的关系.

  〖提问〗谁能形象地比喻一下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的相对大小?

  甲回答:如果把原子比作一座十层大楼,原子核就像放置在这所大楼中央的一个樱桃.

  乙回答:如果假设原子是一座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体育场中央的一只蚂蚁.

  〖过渡〗回答得很好,甲比喻说明对初中的知识掌握很牢固;乙比喻说明大家对新课的预习很到位.确切地讲,原子核的体积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分之一.原子核虽小,但并不简单,它是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的,几乎集中了原子的所有质量,且其密度很大.

  〖投影展示有关原子核密度的资料〗原子核密度很大,假如在1cm3的容器里装满原子核,则它的质量就相当于1.2×108t,形象地可以比喻为需要3000辆载重4 t的卡车来运载.

  〖过渡〗其实,从表5-1中所示电子、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也可得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的结论.从表中可看出,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均近似等于1,而电子的质量只有质子质量的1/1836,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原子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值加起来,所得数值便近似等于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我们把其称为质量数,用符号A表示.中子数规定用符号N表示.则得出以下关系:

  〖板书〗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在化学上,我们用符号X来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具体的X原子.比如C表示质量数为12,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

  〖思考〗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投影练习〗

  粒子符号

  质子数(Z)

  中子数(N)

  质量数(A)

  用X表示为

  ①O

  8

  18

  ②Al

  14

  27

  ③Ar

  18

  22

  ④Cl

  Cl

  ⑤H

  H

  (学生总结)

  通过思考练习可总结出: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三个物理量中的任意两个量,可求出第三个物理量。

  〖投影练习〗1.某粒子用Rn-表示,下列关于该粒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含质子数=A-n B.所含中子数=A-Z

  C.所含电子数=Z+n D.所带电荷数=n

  2.某元素Mn+核外有a个电子,该元素的某种原子的质量数为A,则该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 )

  A.A-a+n B.A-a-n

  C.A+a-n D.A+a+n

  〖问题探究〗 “ O”与“O”所表示的意义是否相同?

  〖思考〗

  〖结论〗 O表示原子核内有8个中子的氧原子,而O除表示一个氧原子外,还可表示氧元素.

  〖过渡〗由以上计算我们可得出,组成原子的各粒子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如下:

  〖板书〗原子X

  〖问题探究〗是不是任何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思考〗

  〖结论〗不是,如上述练习中H原子,核内无中子,仅有一个质子.

  〖问题探究〗假如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得到或失去电子,它还会显电中性吗?

  〖思考〗

  〖结论〗不会,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后,成为带电的原子——离子,不显电中性;形成的带正电荷的粒子叫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粒子叫阴离子.

  〖问题探究〗离子所带电荷数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失去或得到的电子数之间有什么联系?

  〖思考〗

  〖结论〗离子所带电荷数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失去或得到的电子数相等,失去几个电子,阳离子就带几个单位的正电荷,得到几个电子,阴离子就带几个单位的负电荷.

  〖讲解并板书〗离子所带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离子电荷数

  阴离子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离子电荷数

  〖口答〗1.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________离子,带_______电荷.

  2.当质子数(核电荷数)________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阴离子,带_______电荷.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指正错误]

  [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讲了原子结构及构成原子的各粒子之间的关系及其性质,它是几代科学家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才得出来的结论.

  [作业]1.用X符号的形式表示出10种原子.

  2.课本第94页,二、1、2.

  〖板书设计〗

  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

  一、原子结构

  1.原子X

  2.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3.离子所带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离子电荷数

  阴离子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离子电荷数

高一化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理解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能用以上规则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2、能根据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和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顺序图完成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

  教学重难点:

  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教师具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引导式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1、原子核外空间由里向外划分为不同的电子层?

  2、同一电子层的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的轨道上运动?

  3、比较下列轨道能量的高低(幻灯片展示)

  联想质疑:

  为什么第一层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只能容纳八个电子而不能容纳更多的电子呢?第三、四、五层及其他电子层最多可以容纳多少个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与原子轨道有什么关系?

  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电子在原子核外是按能量高低分层排布的,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就好比能层是楼层,能级是楼梯的阶级。各能层上的能级是不一样的。原子中的电子在各原子轨道上按能级分层排布,在化学上我们称为构造原理。下面我们要通过探究知道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的排布。

  板书:一、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交流与讨论:(幻灯片展示)

  讲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核外电子在原子轨道上的排布是从能量最低开始的,然后到能量较高的电子层,逐层递增的。也就是说要遵循能量最低原则的。比如氢原子的原子轨道有1s、2s、2px、2py、2pz等,其核外的惟一电子在通常情况下只能分布在能量最低的1s原子轨道上,电子排布式为1s1。也就是说用轨道符号前的数字表示该轨道属于第几电子层,用轨道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该轨道中的电子数(通式为:nlx)。例如,原子C的电子排布式为1s2s22p2。基态原子就是所有原子轨道中的电子还没有发生跃迁的原子,此时整个原子能量处于最低.

  板书:1、能量最低原则

  讲解:原则内容:通常情况下,电子总是尽先占有能量最低的轨道,只有当这些轨道占满后,电子才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轨道,这就是构造原理。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则。打个比方,我们把地球比作原子核,把能力高的大雁、老鹰等鸟比作能量高的电子,把能力低的麻雀、小燕子等鸟比作能量低的电子。能力高的鸟常在离地面较高的天空飞翔,能力低的鸟常在离地面很低的地方活动。

  练习:请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写出各原子轨道。

  学生:1s2s2p3s3p3d4s4p4d4f5s5p5d5f5g6s

  讲解:但从实验中得到的一般规律,却跟大家书写的不同,顺序为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6p→7s…………大家可以看图1—2—2。

  板书:能量由低到高顺序: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6p→7s……

  过渡:氦原子有两个原子,按照能量最低原则,两电子都应当排布在1s轨道上,电子排布式为1s2。如果用个圆圈(或方框、短线)表示满意一个给定量子数的原子轨道,这两个电子就有两种状态:自旋相同《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或自旋相反《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事实确定,基态氦原子的电子排布是《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这也是我们对电子在原子轨道上进行排布必须要遵循的另一个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原理内容:一个原子轨道中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并且这两个电子的自旋方向必须相反;或者说,一个原子中不会存在四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

  板书:2、泡利不相容原理

  讲解:在同一个原子轨道里的电子的自旋方向是不同的,电子自旋可以比喻成地球的`自转,自旋只有两种方向: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在一个原子中没有两个电子具有完全相同的四个量子数。因此一个s轨道最多只能有2个电子,p轨道最多可以容纳6个电子。按照这个原理,可得出第n电子层能容纳的电子总数为2n2个

  板书:一个原子轨道最多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必须相反

  交流研讨:C:最外层的p能级上有三个规道

  可能写出的基态C原子最外层p能级上两个电子的可能排布:

  ①2p:《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②2p: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③《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2p:《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

  ④2p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

  p有3个轨道,而碳原子2p能层上只有两个电子,电子应优先分占,而不是挤入一个轨道,C原子最外层p能级上两个电子的排布应如①所示,这就是洪特规则。

  板书:3、洪特规则

  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并切自旋方向平行

  交流与讨论:

  1、写出11Na、13Al的电子排布式和轨道表示式,思考17Cl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总结第三周期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

  2、写出19K、22Ti、24Cr的电子排布式的简式和轨道表示式,思考35Br原子的电子排布,总结第四周期元素原子电子排布的特点,并仔细对照周期表,观察是否所有原子电子排布都符合前面的排布规律

  [讲述]洪特规则的特例:对于能量相同的轨道(同一电子亚层),当电子排布处于全满(s2、p6、d10、f14)、半满(s1、p3、d5、f7)、全空(s0、p0、d0、f0)时比较稳定,整个体系的能量最低。

  小结:核外电子在原子规道上排布要遵循三个原则:即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这三个原则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也就是说核外电子在原子规道上排布要同时遵循这三个原则。

  阅读解释表1-2-1:电子排布式可以简化,如可以把钠的电子排布式写成[Ne]3S1。

  板书:4、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式

  活动探究:

  尝试写出19~36号元素K~Kr的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小结:钾K:1s22s22p63s23p64s1;钙Ca:1s22s22p63s23p64s2;

  铬Cr:1s22s22p63s23p63d44s2;铁Fe:1s22s22p63s23p63d64s2;

  钴Co:1s22s22p63s23p63d74s2;铜Cu:1s22s22p63s23p63d94s2;

  锌Zn:1s22s22p63s23p63d104s2;溴Br:1s22s22p63s23p63d104s24p5;

  氪Kr: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

  注意:大多数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符合构造原理,有少数元素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对于构造原理有一个电子的偏差,如:K原子的可能电子排布式与原子结构示意图,按能层能级顺序,应为

  1s22s22p63s23p63d1;《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但按初中已有知识,应为1s22s22p63s23p64s1;《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

  事实上,在多电子原子中,原子的核外电子并不完全按能层次序排布。再如:

  24号铬Cr:1s22s22p63s23p63d54s1;

  29号铜Cu:1s22s22p63s23p63d104s1;

  这是因为能量相同的原子轨道在全充满(如p6和d10)、半充满(如p3和d5)、和全空(如p0和d0)状态时,体系的能量较低,原子较稳定。

  讲授:大量事实表明,在内层原子轨道上运动的电子能量较低,在外层原子轨道上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因此一般化学反应只涉及外层原子轨道上的电子,我们称这些电子为价电子。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价电子的数目密切相关,为了便于研究元素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间的关系,人们常常只表示出原子的价电子排布。例如,原子C的电子排布式为1s2s22p2,还可进一步写出其价电子构型:2s22p2 。图1-2-5所示铁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64s2。

  总结:本节课理解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能用以上规则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能根据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和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顺序图完成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

  一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而且自旋方向相反,这个原理成为泡利原理。推理各电子层的轨道数和容纳的电子数。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是洪特规则。

  板书设计:

  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1、能量最低原则

  能量由低到高顺序: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6p→7s……

  2、泡利不相容原理

  一个原子轨道最多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必须相反

  3、洪特规则

  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并切自旋方向平行

  4、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式

高一化学教案15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钠、铝分别跟O2反应的有关性质

  2、了解铝的还原性,掌握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的方法探索和认识钠的性质(跟氧气、水等反应)

  2、通过实验了解活泼金属钠、铝与氧气的反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习惯用化学的视角去观察身边的物质。

  教学重点

  1、钠与氧气、水的反应

  2、铝与氧气、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预习纲要

  【阅读分析】课本P46图3-2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一些实验:分别写出四幅图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铝丝与硫酸铜反应形成铜树、

  2.镁条燃烧、

  3.铜丝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形成银树、

  4.镁条与盐酸反应。

  【思考与讨论】归纳:金属共同的化学性质是:通常能与

  等发生反应。

  课堂导学

  一、钠的化学性质

  (一)钠与氧气的反应

  【实验-1】用镊子夹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后,用小刀切割绿豆大小一块金属钠,切开金属钠前先观察钠的表面,以便与切后进行比较。切割金属钠在玻璃片上进行。

  【实验—2】把绿豆大小的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并加热。

  记录观察的.现象:1、刚开始切割面有,迅速变,

  生成白色的(化学式为)

  解释: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加热时钠首先接着,产生火焰,

  生成色的(化学式为)。

  该反应化学方程式:

  (二)钠与水的反应

  【实验—3】在烧杯中加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把一块绿豆大的钠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实验操作现象原因

  用镊子取一块黄豆大小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取其表面的煤油,投入到滴有几滴酚酞的冷水烧杯中

  1、钠在水面

  上

  2、钠成光亮的小球

  3、小球在水面上

  4、发出的响声,最后小球消失

  5、水溶液变色9、钠的密度

  10、钠的熔点

  11、反应剧烈产生的

  推动小球移动

  12、反应剧烈并放出大量的热,,产生气体

  13、有物质生成

  实验结论常温下,钠与水剧烈反应,生成和

  反应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

  【问】实验室如何保存钠?保存的目的?

  二、铝的化学性质

  (一)铝与氧气的反应

  【实验—4】1、用坩埚夹住一小块铝箔(箔厚约0.1mm),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仔细观察。

  记录观察现象:

  2、取一块铝箔,用砂纸仔细打磨(或在酸中处理后,用水洗净),除去表面的氧化膜,再用坩埚夹住加热至熔化。又有什么现象呢?

  记录观察现象:

  解释:

  【问】这两个实验在操作上的不同点:

  铝与氧气反应方程式:

  【结论】铝与氧气反应表面生成的致密氧化膜就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继续氧化(如铝、镁等)这也正是性质活泼的铝在空气中能稳定存在的原因。

  (二)铝和强碱溶液(NaOH)反应:(看视频)

  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

  基础过关

  一、选择题

  1.下列实验室中对于少量Na的保存方法正确的是( )

  A.保存在水中

  B.密封,保存在广口瓶中

  C.用铝箔包裹,密封在广口瓶中

  D.密封,保存在煤油中

  2.下列实验描述符合事实的是( )

  A.钠暴露在空气中,表面变暗,生成白色固体氧化钠

  B.用坩埚钳夹住打磨过的镁带,在酒精灯上点燃,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产生白色固体

  C.用坩埚钳夹住铝箔在酒精灯上点燃,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

  D.用坩埚钳夹住铁丝在酒精灯上加热红热,迅速伸进氧气瓶中,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红棕色的固体

  3.取一小块金属钠,放在坩埚中加热,下列实验现象正确的描述是( )

  ①金属钠先熔化;②在空气中燃烧,放出黄色火花;③燃烧后得白色固体;④燃烧时火焰为黄色;⑤燃烧后生成浅黄色固体物质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④⑤ D.④⑤

  4.金属钠露置在空气中,在其表面不可能生成的物质是:( )

  A.Na2O B.NaOH C.Na2CO3 D.NaCl

  5.从生活常识角度考虑,试推断钠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主要形式是: ( )

  A.Na B.NaCl C.NaOH D.Na2O

  6.下列物质中,有一种物质的颜色与其它三种的颜色不同,这种物质是:( )

  A. NaOH B. Na2O C. Na2O2 D. NaHCO3

  7.铝在空气中能够稳定存在的原因是:( )

  A.铝的活泼性差B.铝的还原性差

  C.铝与氧气不反应D.铝表面有氧化膜

  8.下列关于金属铝的叙述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Al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B. Al是比较活泼的金属,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表现还原性

  C. Al箔在空气中受热可以熔化,且发生剧烈燃烧

  D. Al箔在空气中受热可以熔化,由于氧化膜的存在,熔化的Al并不滴落

  9、将绿豆大小的钠放入CuSO4溶液中,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作业:见练习册

【高一化学教案】相关文章:

高一化学教案15篇02-24

高一化学教案 二氧化硫03-16

高中化学教案11-24

高三化学教案02-23

初中化学教案12-28

初中化学教案原子12-28

初三化学教案03-14

高中化学教案15篇12-30

初中化学教案 15篇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