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职网>实用文>教案>认识厘米教案

认识厘米教案

时间:2022-11-03 09:06:23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认识厘米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认识厘米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认识厘米教案

认识厘米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直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线段,谈话:熊大熊二想做一张和你们一样的课桌,但是他们不知道课桌长是多少,你们能帮助他们量一量你们的课桌长吗?你们的桌上有很多物品,你想拿什么来量?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量一量。(如:数学书、文具盒、作业本、铅笔。)选择一种物品来测量。

  3.交流测量的结果。

  4.提问:同样长的课桌边,为什么大家说的数不同呢?

  讲解说明:因为测量的工具不同,所以量出的结果也就不同。因此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我们需要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直尺。

  5.认识直尺

  谈话: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直尺是我们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

  (1)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直尺上有些什么,并在小组里交流。

  (2)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尺上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线,每条长的`刻度线下面或旁边都写着数,第一条刻度线下面写着“0”,它就叫做0刻度。“CM”代表“厘米”。厘米是测量长度的常用单位,我们一般用它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板书:认识厘米)

  二、观察操作,内化新知

  1.认识1厘米

  (1)学生在自己的直尺上找到刻度0和刻度1,用手指一指。

  指出:刻度0到刻度1的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画1厘米:你们能不能把这1厘米画下来。

  (2)各种感官感受1厘米的长度。

  (3)在身边找一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

  (4)相互交流:从刻度几到刻度几的长度也是1厘米。指出:直尺上相邻两个数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5)小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来作单位。

  2.认识几厘米

  在直尺上找一找2厘米、5厘米或者其他的几厘米。交流:怎么看出是2厘米、5厘米的?

  指出:如果不是从0刻度开始,我们就要去数有多少个1厘米。几个1厘米合起来就是几厘米。

  3、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课件,指名学生回答。交流思考过程。

  三、活动体验,形成技能

  1、教学量一量。

  (1)出示一支蜡笔。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将蜡笔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蜡笔的右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请学生说一说蜡笔的长度。

  (3)想一想:在量的时候为什么蜡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不对齐行吗?

  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零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出示课件“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判断哪种量法对? 出示测量儿歌。小朋友 要牢记,用直尺 量物体。

  左端要和 0 对齐,右端指向刻度几,物体就是几厘米。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哪条线段长,长多少厘米。学生独立完成,集中交流。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量一量图形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集中交流。

  4、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提问:红线长几厘米?是整厘米数吗?那么它接近几厘米?为什么?蓝线呢?为什么接近8厘米?

  (2)小结: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

  5、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估计。

  (2)再测量。

  (3)同学间交流数据。

  四、画一画

  谈话:同学们,我们认识了厘米和会测量线段了,那你们能不能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呢?现在你们画一条长是4厘米的线段。

  1、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1)学会了量长度,再尝试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2)指名板演。

  (3)小结方法:一般从刻度0开始画起,画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自己的画法。

  五、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直尺测量长度。如果要知道教室的长度,你觉得怎样?看来以后我们还要学习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和更长的测量工具。

认识厘米教案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米尺。

  学具准备: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揭示新课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语文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语文书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该用什么来表示呢?是用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

  4.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实践操作,动手测量数学书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1)指导学生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是多长。

  (2)引导学生用教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高。

  (3)引导学生测量时引出毫米。

  2.探讨“1毫米”有多长。

  (1)学生汇报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

  (2)课件展示: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3)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4)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到“毫米”作单位?

  老师总结:长度或厚度为1毫米的物体有很多,如身份证的`厚度、1分硬币的厚度、银行卡的厚度等。

  3.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老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三、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其它学具的长度。

  (1)师生共同探究测量的结果。

  (2)总结测量中应注意的问题。

  2.做一做教材第22页第1、2题。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五、教学板书

  借记卡, 1分硬币, 语文书, 情感, 教学

认识厘米教案3

  教学内容: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一节内容。

  教学思路:

  1、 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操作。

  (皮亚杰)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方式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觉动作思维。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2、 建立表象,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本节课,注重学生在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这一表象的过程是让学生不断的感知、思考、测量、判断、验证的活动过程。通过先估计再测量,强化练习、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 注重合作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二)知识与技能

  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不同的两枝铅笔、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若干块。

  学生准备: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纸条若干条、1角硬币每人一个、回形针若干个、小刀若干把。

  教学设计:

  一、 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一下: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接着出示课本图(幻灯机出示)提问:图中出示的数学课本短边与铅笔盒长边一样长吗?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去比一比、看一看,很快得出:数学课本短边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铅笔盒长边有5把小刀那么长……。

  通过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物体长短难以说清楚,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测量的不便。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对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的规定,量较短的物体如:粉笔、小刀、文具盒、铅笔等的长度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 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 认识厘米

  (1) 认识刻度尺

  ①教师出示刻度尺或米尺图,告诉学生这是“刻度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接着教师拿出一把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同学们用的尺子,它是刻度尺的一部分。

  ②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尺子。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

  师:尺子上刻有线条,叫刻度线,看看尺子上有几种不同长度的刻度线。生可能回答有:“老师,有3种不同的刻度线,最短的刻度线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及时告诉学生:这表示1毫米),学生会接着问:“比最短的刻度线稍长一点的刻度线又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进一步引导观察,从开始刻度线到稍长的刻度线有几格这样的1毫米,学生回答有5格,老师告诉学生:“这样一格表示5毫米”,学生还会接着问:“老师,相邻最长的刻度线之间又表示什么意思?”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后告诉学生:这样一格表示1厘米。

  同学们,我们认识了尺子上的刻度线及各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追问:“尺子上除了有刻度线,还有什么?”

  学生回答有:①字母cm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及时给学生解释:这是表示厘米的意思,是一个长度单位)。

  ②有数字,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追问:这些数字对着哪些刻度线,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学生回答:0、1、2、3……)

  ③教师引导学生在刻度线上找到“0”教师介绍: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刻度从这里开始(这叫尺的0刻度)。

  ④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用投影仪指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刻度尺“0~1”是几厘米(从0到1是1厘米),从“1~2”是几厘米,从“2~3”是几厘米……(都是1厘米)。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出说明:这样的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刻度线间隔是相等的。

  ⑤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

  从0到2有几厘米,从0到4有几厘米,从0到5有几厘米,从0到6有几厘米呢?……你的尺子上一共有几厘米?教师对回答有困难的学生加于引导。

  ⑥同桌指着刻度尺上的具体刻度和长度互相说一说1厘米,几厘米。如:从0到1是1厘米,从0到5是5厘米,从0到9是9厘米,从6到7是1厘米,从1到5是4厘米……

  (2) 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

  ①让学生动手测量自己所带的物品的长度,在尺子上量一量,如: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②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的实际长度,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看哪个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闭眼想象1厘米的长度,进一步形成对1厘米长度概念的表象。

  ③让学生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如果学生举出的物体很少,教师可以将在课前准备一些物体提供给学生测量,如:订书针、透明胶带的宽、瓜子的长、橡皮的厚等。

  (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 动手操作,培养能力。

  1、 学习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

  (1) 教师在黑板上贴一些纸条,然后提问,你们想知道它们的长度是多少吗?用什么来量?

  (2) 教师出示刻度尺。讲解如何量纸条的长度,边示范边讲解量的方法:先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是多少,这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如:现在这张纸条的右端对着5,表示纸的长度就是5厘 米。

  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第3页纸条上面括号内填5,表示纸的长度是5厘米。

  2、 小组合作。

  再选取一个物体,测量之前,小组里每位同学先估计一下长度大约是多少,然后再测量,最后汇报估计结果与测量结果的误差,从中让学生实践几次,不断调整自己的估计方法。

  (通过先估计再测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同时也提高了估测能力)

  3、 量课本的长、宽。

  以两人一组,先估测再测量,合作量出自己的数学课本的长、宽,教师巡视指导。

  4、 深化练习。

  ⑴你们还想测量什么?

  ⑵让学生把没有测量的物体拿出来。(分小组进行)

  ⑶小组讨论,根据本组要测量的对象,怎样测量?

  ⑷小组讨论后动手测量。

  ⑸汇报。

  5、 开放练习。

  出示一张学生成绩通知单,提出问题,要印50张成绩通知单,请你去购买白纸。怎么办,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⑴用估计方法,估计要买的白纸的长和宽。

  ⑵用测量工具量出白纸的长和宽。

  ①用手指比一比。 ②用眼估计。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 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厘米,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

  学会了用刻度尺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总结了测量的方法,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准尺子上的刻度是几,就是几厘米。在生活中,见到较短物体时,我们应先估测它的长度,再用刻度尺实际量一量,比一比,看谁估测的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本节课通过让学生

  识厘米和用厘米量。使学生认识1厘米的长度及用1厘米测量物体,初步体会测量方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对比回忆,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与反思:

  一、 体现问题性。

  问题是科研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课程的钥匙。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在导入时,教师出示的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提问学生:“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学生很快回答出来,这样的问题是符合低年级学生实际的,教学具有坡度性,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会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这两枝铅笔有多长呢?”这样课堂气氛才有渲染,达到了以疑激思的良好效果。

  二、 体现体验性。

  体验能使学生学习进入生命领域。本节课通过学生从认识到动手操作到应用,使学生体验到“厘米”的知识形成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和独立思考,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活力与创造,这样所学的知识记得深、记得牢。

  三、 体现合作性。

  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然后3人小组和2人小组合作探索测量方法及先估测后测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估计结果,然后进行动手测量,看看谁估计的准。这样能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及估测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索活动,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四、 体现多样性。

  课堂活动性强,练习形式多样,在课堂活动上体现了全面性、趣味性、多样性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全面巩固所学知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变枯燥为乐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认识厘米教案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页,练习一

  第1—3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一厘米的理念,知道1厘米的长度单位。教学准备:尺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老师:过了一个假期,在教家里做了哪些有益的活动,如果你们在家里有些物体是有长短的要知道有多长该怎么办(教师做示范)记录下来。

  让学生自由发言,可能学生会提出不同的想法,老师不作评价。老师:要想准确的答案该怎么办。

  二、出示直尺

  师:我们测量物体的长度时经常用直尺来量。

  1、首先老师说明尺上“0”是表示起点,就象我们在赛跑时,从起点开始尺子上有竖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2、认识1厘米

  问:一厘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尺上用手指一指,指名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一画1厘米有多长。

  问:如果你能用手指比画出1厘米有多宽。问:在寻找1百米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3、用手比画

  用手指在尺上量一量感知1厘米有多长,在用学生在桌上或纸上画出1厘米长度。

  4、认识几厘米

  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3厘米又有多长呢?在用手指比一比,谁能上来试一试,有不同的方法吗?学生活动汇报从“0”刻度到刻度3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4也就是3厘米??

  5、用厘米量

  同学们都懂了1厘米有多,3厘米有多长,如果老师指数量你们能用尺量出它们有多长。

  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在黑板上订正。

  三、练习

  练习一

  第1—3题

  1、填一填,第一题

  2、量纸条,拿一张纸条,先估计3厘米大约多长,再用尺量出它的准确数。

  3、量实物

  如课本、练习本等。

  四、布置作业:设计思路:

  本节课我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对教材做了大胆处理,体现了“用教材教的思想”。

  首先,采用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从学生的实践活动入手,认识厘米到建立几厘米就几大格的抽象概念,通过指、认、量、说、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经历了认识厘米,建立长度单位的过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的过渡,充分享受到学习数学乐趣。

认识厘米教案5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首先让学生量课桌的长度,由于学生所使用的测量单位不同,量得的数就不同,从而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接着,指导学生认识米尺,指出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数学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初步掌握用米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在“想想做做”中,除了继续练习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外,重点练习估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用指宽、掌宽等自己身上的“尺”进一步建立1厘米或几厘米长度的表象。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2、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用米尺量长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引出课题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桌子有多长吗?好,请大家动动脑筋自由选择喜欢的工具,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提问:为什么大家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谈话:看来,我们要想准确量出物体的长度,就必须有统一的单位。人们为了量得大家都承认的结果,常用什么工具来量长度?米尺上有一种长度单位叫做厘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板贴:认识厘米)

  二、尝试感悟,探索新知

  1、认识刻度尺。

  谈话:尺子你们有吗?拿出来一起看看。哇,有这么多尺子,别看你们的尺子有这么多的花样,但它们都有共同的地方,我随便抽出三把尺子来作比较,(把这三把尺子放在投影仪上)请你们拿自己的尺子和这些放大的尺子比一比,找一找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

  在学生回答都有数字时,让学生从左往右按顺序读一读。

  在学生回答尺子上有一条一条的线时,述:这些线在尺子上叫做刻度线,刻度线有的长有的短。引导学生看一看长刻度线之间每一大格的长度是不是一样。

  谈话:现在共同点找出来了,关于这些共同点,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的回答可能是:数字是用来表示什么的?有什么作用?

  谈话:大家提的问题很好,今天我们就先来探讨这些问题。看看尺子上的数字,它们是怎样用来表示刻度的。最小的是几?刻度0,表示起点,接着是刻度几?顺次往下说一说。

  2、认识厘米。

  讲述:量比较短的物品,常用厘米作单位。

  (1) 指一指。

  1厘米有多长?你们能在尺子上指出来吗?学生尝试着在尺子上指。

  提问:你能说说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吗?学生回答,教师用课件演示。

  小结:在米尺上每相邻两个较长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2) 数一数。

  让学生自己数,从刻度0到刻度3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

  提问:从刻度0到刻度7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

  小结:从刻度0到刻度几,它们之间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3) 比一比。

  谈话:拿起红色的小方块(边长1厘米),猜一猜它们每条边有多长?下面请同学们跟我做: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方块,左手慢慢抽出小方块,这时拇指和食指之间的小缝大约就是1厘米。

  看着两指之间的距离,把它记在头脑里。

  现在不用方块,自己用手比一比1厘米的长度,同桌互相检查。

  (4) 找一找。

  ①做选择题,找一下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A、拿起数学书,问:长、宽、厚,最接近1厘米的是什么?

  B、伸出手,问:手指的宽度、手掌的宽度、一拃的长度,你选什么?

  谈话:我们

  要牢牢记住身上的这把厘米尺,在没有尺子的时候它可管用了。

  ②现在我们一起找一找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

  3、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1)谈话:该怎样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呢?老师为大家请来了一位小机灵,请它为大家介绍一下,好吗?

  录像演示测量的方法。

  (2)展示课本第51页的例题。

  提问:铅笔长几厘米?线段长几厘米?

  讨论:用米尺量长度时应该注意什么?

  (3)发给学生几张纸条(长度都是整厘米数),让学生一起量纸条的长度,汇报答案。

  (4)看“想想做做”第1题,说一说哪一种量法对,其他的量法错在哪里。

  (5)完成“想想做做”第2。

  (6)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述:丁丁在测量线段长度的时候遇到困难了,你想帮助他吗?

  (出示第3题的'题目)问:这两条线段的长度是几厘米呢?

  述: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结果不一定都是整厘米数,接近整厘米数的长度,我们可以用“大约几厘米”来表示。

  4、画定长的线段。

  述:刚才我们量线段、小刀的长度的时候,都是从刻度0开始的。我们除了可以量出物体的长度是几厘米,还可以画出长是几厘米的线段。如果我们要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应该怎样画呢?

  边演示边讲述。述:在0刻度点一个点,在刻度4上点一个点,在两点间连一条直直的线,这样,我们就画出了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点课件)从尺上刻度0开始,画到刻度4的地方,就是4厘米。

  三、综合训练,巩固拓展

  1、看第52页第4题,跟老师一起量手掌的宽度,把结果写在横线上。

  2、谈话:如果要量桌子的宽度,又没带尺子怎么办?要量卡片的宽呢?量小积木的高呢?

  你们真聪明,会用自己身上的厘米工具来解决问题了。

  3、游戏:比一比看谁有一双“火眼金睛”。

  谈话:请你们估计几样物体的长度,先不用尺子量。

  估计这个物体的长是几厘米,你就举数字几站起来。

  四、总结质疑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哪些知识和本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认识厘米教案6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点:

  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

  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

  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开放题:

  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认识厘米教案7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刻度尺,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结合实际,实践采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并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3、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4、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点】

  厘米的认识,

  【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具准备】

  课件、尺子,测量用的信封。

  【教学关键】

  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非常有趣的动画片,讲的是一个叫阿福的人在做衣服的时候闹笑话了,大家想知道是什么笑话吗?让我们来看一下吧。

  二、动脑思考、质疑讨论

  (学生看完动画)

  师:大家看到了阿福很不高兴,小徒弟也很纳闷,想想这是为什么呢?小组先讨论一下,一会儿发言。(小组讨论)

  生: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师傅和徒弟两人的拃不一样长

  师:我们想个什么方法才能不再闹这样的笑话了呢?

  生:应该用同一个人的手去量,应该用尺子去量。

  师:对,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只有用同样的`标准去量才能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

  三、动手操作,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认识一下;请大家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课件演示,让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生:在尺子上有很多数。(课件在尺子上出示0、1、2、3等数)

  师:对,有数。你们按顺序自由地读一读(生自由读)

  师:你们看,尺子上最左端的数是几?尺子上最小的数是几?

  生:是0

  师:0我们以前已经认识了,那你们猜猜看,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

  (课件闪烁“0”)

  生: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师:对,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板书)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尺子上还有很多线,有的长有的短

  生:尺子上还有字母CM

  师:线叫刻度线,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它一般用来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吧。(板书:厘米),也可以用字母cm来表示(板书:cm)。

  四、认识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师:把小手放到0刻度线上,从0刻度慢慢滑到1刻度,它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同学们用手从0摸到1,感觉一下,每相邻两条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指给同桌看自己尺子上的一厘米。(同桌之间相互验证)你还能找出尺子上哪一段也是一厘米?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那从2到3,从3到4,从6到7,从9到10是几厘米?

  师: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长。

  师:对,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其实,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认识。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1厘米是多长,下面我们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以及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呢?(学生们找,测量)师:伸出你的左手,用右手拿尺子,将手指一个个的放在尺子了,看一下哪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用你的手势来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学生比划大姆指的宽度为1厘米)

  师:同学们知道1厘米的长度了,那你知道尺子上0刻度到4刻度之间有多长吗?(生试着回答)

  师:谁的方法跟他不一样了,如果从0刻度开始的右边对着几就读出几厘米。

  从0——7;从0——10;那么从2——8是几厘米?为什么是6厘米?

  生:有6个大格

  师:你能从你的尺子上找出哪一段是5厘米吗?(学生找,师巡视)师:(强调从数字几——数字几)数一下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师:(课件出示)我们来看看徒弟的一拃有多长呢?一拃的长度是指从大姆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这段距离。生:(生先估再答)12厘米。

  师:徒弟一拃长12厘米,大家来估计一下师傅的一拃可能有多长?

  (生估计并回答:20厘米)

  师:这样我们也就知道了阿福的上衣之所以做小的原因了是不是?现在我们知道了师傅和徒弟一拃的长度,你想不想知道你的一拃有多长?自己量一下,同位之间交流。(生测量并汇报)

  师:(总结一边示范一边介绍)测量物体长度时,先把物体放平,一般将物体的左边和0刻度线对齐,物体右边对着几厘米,就读出几厘米。师:请同学们拿出纸条先估计一下黄纸条有多长,生答再测量(白纸条、红纸条)

  五、拓展

  师:如果要量桌子的宽,又没带尺子,怎么办呢?(生想办法并发言,用拃、指)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厘米量,同学们表现都非常出色,老师想请你们帮个忙。前几天,我做衣服的时候,需知道手腕一圈的长度,可用直尺怎么量都不方便,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吗?

  生:可以用纸条绕手腕一圈,然后量出纸条的长度就可以了。生:也可用绳子先量手腕一圈,再来量绳子的长度。

  生:可用软尺。

  师:对呀!大家真聪明,其实测量物体的长度还有很多工具,以后我们慢慢学习。

  六、练习测量

  刚才同学们已经学会看尺子了,现在我们分组利用尺子来量一量

  (1)每组桌面上有一个信封,听要求:请组长把里面的东西倒在桌面上,小组成员合作找出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放在一起。比比哪组合作的好、找的准。(教师巡视)

  (2)谁想代表你组来说一说?那组有补充?(订书钉的宽度、橡皮的厚度、纽扣的宽度、水彩笔的宽度、正方体的长度、柳叶的宽度??)

  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

  这节课同学们听讲认真,回答问题积极,表现非常出色。

认识厘米教案8

  详细介绍:

  教材分析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数学二年级的内容。要求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按照课程要求,要让学生了解米尺,懂得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思路

  1.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2.合作探究,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画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l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用厘米画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l厘米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再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照中积累经验,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l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正厘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以及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统一认识。

  1.找原因。小猪能能可能干啦!有一天,它帮妈妈锄地。它干了一整天,饿极了。晚上回家吃了2碗饭。第二天,它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它吃了8碗饭。这可能吗?(碗有大有小。)

  2.量课桌。(1)让学生选择一个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文具盒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不一。)

  3.师:大家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所说的数不同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量的结果一样呢?(大家都用同样的工具去量。)

  4.导入揭题:你们的办法真妙!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我们通常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尺子。)今天,我们就要认识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这一环节密切联系生活导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找原因、量课桌这样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也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对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引起重视。]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

  1.出示米尺,让学生观察,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或老师发给的米尺,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

  2.指生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刻度数、刻度线、刻度0。

  探究二:认识厘米

  1.看一看: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来听一听电脑博士的介绍。

  (多媒体动态显示尺上1厘米的线段,并说明:从刻度0到刻度l,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请大家拿出尺子,好好看看,土厘米有多长?

  2.比一比:你能用两个手指比画出1厘米大约有多少长吗?(师做拇指与食指比画状。)

  3.记一记:请小朋友看看这一段距离,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4.找一找:

  (1)你还能在尺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

  学生自由回答,要求说清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也是土厘米。

  (2)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同桌交流后汇报。(手指的宽、牙齿的宽、橡皮的厚度、扣子的直径等。)

  探究三:认识几厘米

  1.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2.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厘米大约有多长。

  3.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你还能找出其他的厘米数吗?

  4.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相机点明: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凡匣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这一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厘米,形成表象。他们在从尺子上、从周围物体中找1厘米的比照与估计中以及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体验了l厘米、几厘米的具体长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自始至终,他们都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在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他们获得了知识,丰富了经验,培养了能力。]

  三、实践应用,练习巩固。

  (一)学习用厘米量。

  1.量整厘米数。

  (1)尝试测量同一学具。

  出示书上量一量的主题图,要求学生按图上的方法量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师留意不同量法。)

  (2)交流测量结果,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3)实物投影演示正确量法与错误量法,进行辨析比较。

  (4)小结:量一个物体时,可以把尺子o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5)口答想想做做第1题。(媒体出示,关键处闪动识别。)

  (6)学生填写书上量一量中的铅笔长、线段长。

  2.量非整厘米数。

  (1)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两条线段(红线段与蓝线段),要求男生测量红色线段的长,女生测量蓝色线段的长。

  (2)交流:男生可能说红色线段长8厘米,女生可能也说蓝色线段长8厘米。

  (3)比较:红色线段和蓝色线段一样长吗?(电脑验证不一样长。)

  (4)辨析:红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多一些,蓝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少一些。

  (5)指出:像这样的两条线段都可以说是大约长8厘米。以后我们遇到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不正好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看它最接近几厘米,就说它是大约几厘米长。

  (6)量一量,,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7)学生活动:先估计,再量一量。(想想做做第4题。)

  先完成的小组还可组织估计、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交流反馈,追问:你是怎样进行估计的'?相机表扬用身上的厘米尺去解决问题的学生。

  (二)画整厘米的线段。

  1.学生尝试画一条4厘米的线段。有困难可以看书自学。

  2.指生上台示范画,要求边画边说画的过程。(注意肯定其他画法。)

  3.检验:用尺量一量所画线段是不是4厘米。

  4.练习:

  (1)想想做做第5题。(指生板演,同桌互相检验。)

  (2)想想做做第6题。(鼓励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可谓学以致用。学生通过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等活动对厘米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对厘米的用途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其估测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更可贵的是,他们尝试着独立解决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与小伙伴合作解决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四、总结延伸。

  1.师:通过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2.布置延伸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

  [这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

  附:教学小资料

  人们在文化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从他们的生活环境中选取计量单位的。例如,以成年人足的长作为英尺,以手指关节的长作为英寸,以千步作为里等等,这样确定计量单位,显然缺乏合理性。1790年,法国的一位科学家他雷兰提出了制定一个世界各国通用单位的建议。

  1795年,法国的学者取得世界各国的同意,把地球子午线上从北极到赤道的长度的一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的单位,叫做l米。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测量了整整七年,实际还只是仅仅测量了西班牙的巴赛罗纳和法国的敦刻尔克之间的距离。通过计算得到了最初的1米。

  后来1960年的国际会议规定:一米为氪(K8)原子在真空中发射的橙色光波波长的1650763.73倍。1米的百分之一就是l厘米。

  3.1.1认识厘米|人教课标

认识厘米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数、画、量探究厘米与米长度的学习过程,进一步完善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

  2、以动手实践的自主探究活动为基础,以帮助学生建立厘米与米的表象为目标,实现数的认识、图形与空间两个领域的互相融合。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把直尺(20厘米),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画有各种平面图形的纸张,为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一把米尺和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我会数:

  1、数出1厘米:

  (1)哪个同学能说一说1厘米有多长?能不能在直尺上指出1厘米有多长?

  教师指名两个同学回答,注意引导大家发现两位同学叙述与演示中的错误,并及时纠正:直尺上两个相邻刻度线(数字线)之间的长是1厘米。

  (2)请同学们拿起直尺,用笔尖指到0刻度线,从0刻度线划到1刻度线长是1厘米,从1刻度线划到2刻度线长是1厘米......从19刻度线划到20刻度线长是1厘米。

  (3)下面呢我们倒着数出1厘米。用笔尖指到20刻度线,从20刻度线划到19刻度线长是1厘米,从19刻度线划到18刻度线长是1厘米......从1刻度线划到0刻度线长是1厘米。

  2、数出2厘米:

  (1)哪个同学能说一说2厘米有多长?

  (2)请同学们拿起直尺,用笔尖指到0刻度线,从0刻度线划到2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2刻度线划到4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18刻度线划到20刻度线长是2厘米。

  (3)下面呢我们倒着数出2厘米。用笔尖指到20刻度线,从20刻度线划到18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18刻度线划到16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2刻度线划到0刻度线长是2厘米。

  (4)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数出2厘米?引导学生发现:从1刻度线划到3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3刻度线划到5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17刻度线划到19刻度线长是2厘米。或“倒着数”:从19刻度线划到17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17刻度线划到15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3刻度线划到1刻度线长是2厘米。

  3、数出5厘米:

  (1)哪个同学能说一说5厘米有多长?

  (2)教师引领学生一起数出直尺上的5厘米:

  A:从0刻度线划到5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5刻度线划到10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15刻度线划到20刻度线长是5厘米。

  B:倒着数--从20刻度线划到15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15刻度线划到10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5刻度线划到0刻度线长是5厘米。

  (3)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数出5厘米?

  引导学生发现:

  A:从1刻度线划到6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6刻度线划到11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11刻度线划到16刻度线长是5厘米。

  B:从2刻度线划到7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3刻度线划到8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14刻度线划到19刻度线长是5厘米。

  C:用以上两种方法“倒着数”。

  (4)教师用上述方法引领学生一起数出5厘米。

  4、数出10厘米:

  (1)哪个同学能说一说10厘米有多长?能不能在直尺上指出10厘米有多长?

  学生可能会发现--

  A:从0刻度线划到10刻度线长是10厘米,从10刻度线划到20刻度线长是10厘米。

  B:从0刻度线划到10刻度线长是10厘米,从1刻度线划到11刻度线长是10厘米,从2刻度线划到12刻度线长是10厘米......从9刻度线划到19刻度线长是10厘米,从10刻度线划到20刻度线长是10厘米。

  C:用以上两种方法“倒着数”。

  (2)教师用上述方法引领学生一起数出10厘米。

  4、数出1米:

  (1)哪个同学能说一说1米有多长?

  引导学生发现:老师桌面上的直尺长是1米;老师为每个学习小组准备的`直尺长是1米;1米=100厘米。

  (2)我们知道1米=100厘米,我们一起数出100厘米来好吗?哪个小朋友能利用直尺(米尺)把100厘米数出来?

  估计学生可能有两种--

  A:从1开始,依次数到100。

  B;以10厘米为单位来数。

  指名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以上两种方法进行反思,从而说明:用第二种方法数要快。

  (3)教师引领学生一起数出100厘米(学生每个小组一把直尺):

  先以1厘米为单位数出直尺上的第一个10厘米,既从1数到10;然后以10厘米为单位依次数出100厘米,既从10数到100。在数的时候注意提示学生每一个长度都是从0开始的。

  二、我会画:

  1、用直尺画线:

  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

  2、用直尺画两条任意长的线:

  先让学生独立画,并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引导学生说己是“怎么画的”:如2厘米,有的同学是从0刻度线画到2刻度线,,有的同学是从5刻度线画到7刻度线等等。最后教师结合上述实例引导学生画线时要注意的事项:画线时一般从0点开始画,直尺按住不动,一直画到终点的刻度,不能超过终点的刻度。

  三、我会量:

  1、量图形边长:

  2、量实物边长:

  为每个小组准备一套学具材料: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各一个(棱长为整厘米数),测量边长。让学生感悟长方体、正方体棱长之间的关系。

  3、用米尺量:

  如果要测量黑板的长、窗台的高、教室的长,应选用什么工具?

  教师指导学生分别开展每一个活动,汇报测量结果。

  四、课堂: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么学会的?

认识厘米教案10

  教学内容:

  阿福的新衣---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技能目标:发展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估测能力以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重点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

  直尺、米尺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上次师傅和徒弟在为阿福做上衣的过程中闹了个大笑话,这次阿福又来做长袍了,请看.(出示阿福做长袍的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谁能说说看他们之间又发生什么事?

  生:师傅吸取了教训,买了一把尺子,师傅用尺子给阿福量完说:长1米。可徒弟连忙说:不对,不对,长100厘米。阿福纳闷了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

  师:这位同学观察的挺仔细,你们还想说些什么?

  生:尺子没变,为什么师傅和徒弟说的不一样呢?

  师:是啊,怎么说的不一样呢?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米的认识。(板书课题: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那一厘米有多长?在你的印象中1米有多长?比划一下。

  师:那到底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请看,这就是一把直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师画线段)

  师:看,象这样把米尺坚着放,1米正好到老师的腰部(师站在米尺前量)。你觉得1米能到你身体的哪个地方吗?试试看。好,你来,你。(师找几个同学站在尺子前量。)

  师:这么多小朋友都想试试!这样吧,(打开你桌子上的神秘袋子,看看里面有什么)用这把米尺和同桌互相量一量。(生操作,师巡视)

  师:谁来指一指1米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地方?刚才你们同桌俩是怎样量的,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

  生:我按住0刻度对准地面,让我的同位拉尺子,让他自己看1米到他身体的哪个地方。

  师:有不同意见,说说看。听明白了,0刻度要对准地面。尺子要拉得直直的,一点也不能歪。

  师:同学们都是这样量的吗?按照正确的方法,快速的再量一遍。

  三、巩固米的认识。

  互相合作,在米尺上用手比划1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80厘米100厘米分别有多长。再比划1米有多长。 同桌合作完成。

  (1)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米尺,拉直,现在同学们两手之间的距离就是1米。 师:好,手别动,松开绳子,看好了1米有多长?放手,1米有多长,比划一下,手放下。

  (2)师:好了,我们来做个游戏吧。 老师站在这里,谁能站在离我1米远的地方? 抽4位学生。

  师:同学来看一看谁离老师的距离最接近1米。

  怎样能确定你和我之间的距离就是1米?

  生:米尺的一端送到老师手里,另一端握在手里,拉直,非常聪明。

  生:直尺的`一端贴近老师,另一端贴近我 想一想如果离我一米远的距离都站满小朋友,那么他们排出的是一个什么图形? (圆形)

  师:刚才两个同学分别用了直尺和米尺测出了离我一米远的距离。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发现米尺上的一米和直尺上的一米是一样的。

  生:我发现在1米的下面写着100厘米。所以我认为1米就等于100厘米,100厘米就等于1米。

  师将两种尺子重合验证:1米=100厘米

  师:我们在生活中如果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就会有很多的发现。板书:1米=100厘米

  师: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这个式子还可以怎样写? 1m=100cm(生齐读)

  师:阿福的这件长袍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现在能解决了吗?

  生:1米和100厘米相等的,一样长。

  我们认清了1米,你能找到教室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大约是1米吗?

  (讲桌的高度、饮水机的高度)

  师:想出了这么多,真善于动脑。

  四、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同学们刚才在用米尺的时候,有没有新的发现?

  师:仔细观察米尺,上面都有什么?

  生:有数字0-100,有刻度。

  师:确实是这样的。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发现。 领生观察,认读刻度。

  (1)0、10、20100cm 100cm(1米)

  我们通过观察软尺知道了米和厘米的关系,那么软尺上的刻度会读吗?

  出示:030cm042cm20xxcm

  五、课间休息。(小故事)

  师:刻度读熟了,我们也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1米=100厘米

  其实米与厘米本是一对好兄弟,他们一起帮助尺子测量长度。可米觉得自己的个大,功劳大,瞧不起厘米。一天,小铅笔跑来找米大哥,说道:米大哥,听说你的本领特别大。你能帮我量一量,现在我有多高?米大哥可犯了愁,因为小铅笔太矮了。这时厘米小弟跑来说道:大哥,别着急,我来试试。长12厘米。厘米很快就量出了长度。

  师:同学们听完了这个小故事,你想说些什么?

  生:在量较短的物体时,厘米小弟是最棒的。在量、较长的物体时,米大哥就比较合适了。

  师:那同学们说说看,量文具盒的长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好?

  生:厘米。量操场的长呢?生:米。

  六、巩固新知

  1、自主练习第1题:连一连。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为什么?

  2、3米=()厘米

  5米+6米=()米

  800厘米=()米

  50厘米+50厘米=()厘米=()米

  七、课后实践活动

  量一量自己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八、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呢?

  课后反思:

  学生利用手中的尺子自己动手操作,对厘米和米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但是我的时间把握还不够准确,导致一些环节处理上还很不到位。还需努力!

认识厘米教案11

  学科:数学

  使用教材:北京景山学校实验课本

  年级:一年级

  教学内容:《厘米的认识》

  设计者:陈健丽

  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发展性目标:通过实践活动,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产生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的需要,并把"厘米"带入生活中。 重难点分析 1) 测量工具的产生需要;2)"1厘米"长度观念的建立。

  教学准备 1)学带:直尺 绳子 文具用品2)师备:图片 橡皮擦 积木 火 柴盒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故事引入。

  1)故事梗概:王奶奶的'儿子想给王奶奶买新床,他带了足够的钱,在商场看中了一张价钱合理,质量也好的床,最后却没买成。 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2)引入没量原来床的长度,所以买不成。(板书:量长度)

  二 实践活动,统一测量工具。

  1)学生活动:想办法,量一量课桌面有多长?(4人小组活动)

  2)小组汇报用什么方法量,量的结果怎样。

  3)引导思考: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一样?

  4)就地概括:如果用同样的工具来量,结果才会一样。

  三 观察活动,认识测量工具--直尺。

  1)引导观察:观察你手中的尺子,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并汇报观察结果。

  四 认识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1)师指出从0到1这一段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

  2)找一找:你还能从尺中找出1厘米的长度吗?

  3)找一找 比一比,什么东西的长度是1厘米?

  4)量一量:你的文具用品的长度。

  五 新知巩固练习。

  1)看图说物品的长度(出示铅笔 曲别针 钉子图)

  2)先估计以下物品的长度,再量一量。(出示橡皮擦 积木 火柴盒)

  3)剪绳子活动(1)剪出1厘米长的绳子;

  (2)剪出4厘米长的绳子;

  (3)剪出10厘米长的绳子。

  六 发散练习。

  下面的两条线段,先用眼睛看一看哪条长?再用尺子量一量,检查一下自己的眼睛观察得对不对?

  七 课外活动找一找长度为10厘米以内的物品,并比一比它们谁的长度长。

认识厘米教案12

  教学内容:

  21世纪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厘米的认识》

  教学要求: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2、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建立估测的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部分:

  1、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可能用到数学知识,比如有这样的问题:我们想知道这支笔有多长?操场的跑道一圈有多长?拿笔时手离笔尖的距离有多长?

  2、 像这样的问题你能说吗?试试

  3、 我们说了这么多问题,都和什么有关呢?对,都和长度有关,实际在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树有多高?水有多深?房间有多宽?这些问题实际上也都是在说一个物体的长度呢。

  4、 你们想知道它们究竟有多长吗?该怎么解决呢?用什么量呢?

  学习部分:

  1、 认识尺子:

  你们都有吗?拿出来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什么?

  竖线----有3种不同长度的线,他们表示的意思是不同的,你们知道它们都叫什么吗?(刻度线)

  数字----观察这些数字是怎么排列的,读一读,排在左边第一位的是谁?

  0刻度,你知道它表示什么吗?它就想起跑线一样,标志着开始。

  CM------你们知道它表示什么吗?(厘米)

  他的英文名字叫centimeter,取cm为厘米的英文缩写

  2、 出示课题:

  厘米是一个表示长度的单位,是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之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认识厘米)

  3、 认识1厘米的长度:

  ① 你们看,这有一条红色的线段,你估计一下它有多长?[课件]

  到底谁说的对?怎么来验证呢?

  好的!现在谁有答案了,这是多长?你怎么知道的?

  你们说对了,在国际上我们就规定从0到1之间这么长的距离为1厘米,仔细看这个长度,记住它!

  ② 这条蓝色的呢?怎么知道的?

  ③ 这条黄色的呢?

  ④ 在你自己的尺子中找一找从哪到哪也是1厘米?

  ⑤ 你能用一句话概括的说从哪到哪就是一厘米?

  看来你们已经发现了尺子中的秘密了。

  ⑥ 用你的手在尺子上比划出一厘米的长,看一看,举起手来,这是多长?

  ⑦ 闭上眼睛,用心体会一下,把这个长度记在脑子里!

  4、 制作1厘米的单位长度

  过渡:我们已经记住了1厘米的长度了,想不想自己亲手做出一个1厘米的长度呢?

  用吸管剪出1厘米的单位长度:

  (学法指导:你们几个人商量一下打算怎么做?动手试一试,你们是怎么做的?)

  用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在身边或自己的身上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大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差不多)

  大家用大约这个词用的很好,当我们量出的'长度不是非常准确的时候,多一点,少一点的我们都要说大约是多少。

  5、 认识几厘米

  ① 在我们的尺子上,大家能很快的找到了1厘米,那么除了1厘米,你还能找到几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反馈:你找的是几厘米,谁愿意到前面来指着说一说。

  别的同学找出的2厘米在哪呢?-------不管是从12还是从35,这些都是2厘米长。

  ② 我来说几个,请你看一看这是几厘米:03、05、06,这么快,你们是一厘米1厘米数出来的吗?那用什么好方法?

  ③ 这就是尺子上标有数字的目的,0刻度是起跑线,从0开始,跑到几就是几厘米。(真是一个好方法)

  6、 实际测量

  如果给你一条线段,你能准确的量出它的长度吗?试一试。(共两条线段3cm 5cm)

  有多长,你是怎么量的?(投影演示)

  反馈:你们看她量的好吗?好在哪?你们量的这么准,这么快,是因为你们找到了一个好的测量起点。

  [课件:断尺]

  那你们看,这把尺子的起点在哪呢?(找一个最近的或好计算大小的起点,如整数)

  小结:看来,不管是什么样子的尺子,我们首先都要找到一个便于我们测量的起点。

  过渡:看来你们已经能运用尺子准确的测量出线段的长度了,如果没有尺子,你能估计一下长度吗?我们来试试。

  7、 估测与实测

  ① A组测量:拿出老师为你准备的彩色纸条:1cm 2cm 4cm 8cm

  1cm:看一看,猜一猜这有多长?验证一下。

  2cm:这张呢,有多长?你怎么能确定呢?验证一下。

  4cm:这张呢?为什么?

  8cm

  小结:看来大家不仅记住了1cm的长度,就连2cm、4cm都记住了,那今后我们在生活中就可以解决更多的问题了。高兴吗?祝贺大家!

  ② B组测量:送给你们一首好听的音乐,做个比赛怎么样,比谁准!

  同学们可以从自己的身边找任何一件东西,拿起来先看一看,自己估计一下它的长

  度,做个纪录,再用尺子量一量,看你估计的准不准,明白了吗?开始行动!

  小结:

  看到同学们脸上的笑容,就知道你们今天肯定又有不少收获,谁想说说?

  大家说的很好,看来今天你们是这真的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本领,那就希望同学们能

  把这些知识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把我们的知识变成解决问题的工具。

  练习部分:

  1、 解决实际问题:袖口怎么量呢?

  看来现在真的不能小看你们了,说的这么好,帮我个忙好吗?

  老师想做件衣服,你们说袖口有多长该量哪呢?(手腕)

  你用你的尺子帮我量一量,为什么.不行?那怎么办呢?

  选用皮尺,量出我的手腕是8厘米,你觉得这个长度合适吗?(不合适,要有富余的)

  (你们说得很好,很久以前,就是因为人们生活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而由于问题的需要,人们发明了各式各样的尺子,我们会根据不同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你还见过哪些尺子?

  活动部分:

  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尺子,还有各种各样的任务,小组合作可以借用老师的尺子来完成你们的任务,看哪组又快又轻。

  不过借用别人的东西要,开始吧!

  1、 量量4个区别针共多长?

  2、 量量一人的腰围是多长?

  3、 量量5块地转有多长?

  结课:

  准备用具:

  学生自备剪刀、直尺、一支黑色的彩笔

  彩条5张(1、2、4、8cm)

  一根吸管、区别针、小棒 学生每人一套

  一张纸,两条线段(3、5cm)

认识厘米教案13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二)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

  (三)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具和学具

  教具:学生用的刻度尺一把,5厘米长的纸条,投影片若干张、

  学具:学生用的刻度尺一把,图钉,一条绳子,没削过的新铅笔一支,装墨水瓶的空盒一个,三张纸条(分别长3厘米、4厘米、6厘米),2分硬币一个。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提问:谁能说一说你的课桌面有多长?

  同学们可能不知所措,无从回答,教师提示,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学生可能用铅笔、小棒、手指,也有的同学用尺子去比,交流比的结果时,有的同学可能说3支铅笔那么长,8根小棒那么长。

  那么长,有的同学用尺子量,也不知怎样说明其长度。

  叙述:有的同学说课桌有3支铅笔那么长,8根小棒那么长。

  那么长,你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数都不一样啊?(使学生体会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这样说起来就很不方便。因此,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表示它有多长。今天我们就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学习新课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叙述: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是1厘米,请同学们用尺子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教师将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请学生用尺子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看看你的尺子,说一说:

  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到哪儿是3厘米长?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2、学习用厘米量

  量一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叙述:量纸条时,把尺子“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学生动手操作

  1、请同学们将你事先准备好的三张纸条拿出来,量一量,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每量完一条,把量得的结果写在上面。

  2、看一看这支铅笔长________厘米。

  从图中看出铅笔长8厘米,如果让我们去量削尖的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取整厘米数)

  由学生拿出自己削尖的铅笔,实际量一量,从而得出可以借助三角板来量。

  3、量一量

  一

  就是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因为每个同学手掌宽度和一长度不尽相同,只取整厘米即可。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1)每人拿出一根绳子,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给相邻的同学看,把每次量出的绳子互相比一下,如3厘米的.绳子一样长。

  (2)量一量

  ①量一根没削过的铅笔,长( )厘米。

  ②量数学课本,长( )厘米,宽( )厘米。

  ③量装墨水瓶的空盒,它的高是( )厘米。

  2、发展性练习

  量一量下面两个图形每边的长度。

  3、思考性练习

  如果有些东西的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如量花生的长度,2分币的最宽的地方长多少?由学生量一量2分币,可以互相商量想办法,全班交流。最后得出可以用两块三角板辅助(如图8)、或将物品直接放在尺子的刻度上来量。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厘米”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为了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课堂教学首先设计了让学生测量课桌的长,由于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出的数量就不同。非常不方便,实际需要用统一单位的尺子来量物体的长度。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课堂设计中,通过从尺子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教师在尺子上画出1厘米的长度,图钉的长,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并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目的都是为了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具体长度。

  在指导学生量物体的长度时,除了老师示范外,充分让每个学生操作,由易到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板书设计(略)

认识厘米教案14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2. 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0页例1~例3,练习三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把11厘米长和10厘米长的纸条,分别横着和竖着贴在小黑板上,举起来让学生观察看哪根纸条长哪根纸条短。学生一般会认为竖着的纸条长,这时教师可以提问:

  “怎样才能知道究竟这两根纸条哪根长呢?”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一把米尺,要知道两根纸条的长度可以用尺去量一下。然后开始量纸条的长度,用红粉笔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把横放的纸条的长度标出来,用白粉笔把竖放的纸条的长度标出来。分别告诉学生从0 刻度到红色标记这一段是横放的纸条的长度,从0刻度到白色标记这一段是竖放的纸条的长度。然后提问:

  “哪根纸条长?”(横放的纸条长。)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要知道一个东西的长度只凭眼睛看往往是不准确的,需要用尺去量。接着再问:

  “要想知道我们用的铅笔的长度该怎么办?要想知道粉笔的长度该怎么办?”

  “对,要想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要用尺来量。如果要量像铅笔、粉笔这些比

  较短的东西,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厘米,学习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二、新课

  1.认识米尺。

  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的线叫刻度线,然后提问:

  “你们的尺上有几种刻度线?”

  “有哪些数字?”

  “每个数字都对着哪种刻度线?”

  “尺的左端的刻度线对着几?”“对着0,这叫做尺的0刻度。”之后,教师在尺上边比划边告诉学生:

  “从0到1的长度是1厘米,从1到2的长度也是1厘米??每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2.认识1厘米、几厘米。

  (1)初步认识1厘米、几厘米。

  教师在米尺上从0指到1,说:“刚才我们知道了从0到1是1厘米。”

  再从0指到2,从0指到3??提问:“那么从0到2是几厘米?从0到3呢???”让学生在自己的尺上先找到0刻度,再在尺上指出1厘米、2厘米、3厘米??的长度,要说出从哪儿到哪儿。

  (2)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

  ①先让学生在自己尺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然后让学生打开教科书,说明例1下面的那条线段的长度就是1厘米。

  ②教师拿出一颗图针,也让学生拿出一颗,与1厘米长的线段比一比,通过比使学生看到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③让学生在尺上比一比自己手指的宽度,看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④让学生用手指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

  教师小结:我们认识了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那么怎样用厘米作单位去县物体的长度呢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3.用厘米量。

  (1)估量纸条长度。

  教师出示5厘米长的那根纸条,同时让学生也拿出比较短的那根纸条,说:“刚才你们量过自己的食指大约有 1厘米宽,现在估计一下你们拿出的纸条是几个食指宽,也就是有几厘米长。”

  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讲解:“你们估计得对不对,我们可以用尺量一量,那么怎样用米尺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呢?”

  (2)用尺量纸条。

  ①教师边示范边讲解:“量时,先把尺的0 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尺上的刻度几,这根纸条就是几厘米。现在这根纸条的右端对着 5,那么它就是5厘米。”

  ②让学生看例3,把纸条的长度填在书上的括号里。

  ③让学生照老师的方法量自己的纸条。学生量时,教师要注意巡视,看学生是否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对于不正确的量法要加以纠正。

  ④启发引导学生说说量纸条的方法。

认识厘米教案15

  教学内容:

  第66页的全我3,完成第66页的“做一做”,和练习十七的第4—8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步掌握“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指名板演

  在尺子上指出2厘米、4厘米。

  二、新授

  例3

  量一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图见书本)

  本题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的`基础了进行教学的。

  要让学生量出纸条的长度,在量之前,师要向学生说明量的主法。量时要把纸条左边的端点对准尺上标有“0”刻度线,然后再看纸条另一个端眯所对着的尺上的刻度是几厘米。提误码“这纸条是几厘米?指名学生回答。

  根据师的示范,再让学生操作一遍。

  师注意学生在量的过程中的步骤和重点处。

  三、巩固练习

  第66页“做一做“ 、第1题的看一看这支铅笔长()厘米。

  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看铅笔的左端对着尺子的什么地方?右端对着哪里?铅笔的长度是多少厘米?先让学生按照步骤量出长度。并指名学生板演过程。

  让每个学生都实际操作一遍,师要注意学生量的方法是否正确,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三、作业

  1、课堂作业:第5、7、8题。

  2、课外作业:5—8题。

【认识厘米教案】相关文章:

《认识厘米》说课稿09-20

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04-20

《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03-25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03-03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10-01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10-08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反思02-12

《认识厘米》说课稿11篇12-30

《厘米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