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读书笔记>《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

《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

时间:2024-01-11 07:05:41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范例13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范例13篇)

《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1

  如果你是处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清醒有抱负的作家,在这个战火纷飞,水生火热的中国混乱的背景下,怎样向对中国历史一知半解,对中国有偏见的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呢?

  或者,更现实一点,怎样在一系列新文化运动的文学大家中让你的文字流传后世?

  对于林语堂这个作家名字,大多数人只是停留在“知道”状态。很少有人知道他作为国际学者这一角色。在谈到他的国际文学地位的时候,不得不谈到这部用英文写成的,向西方介绍当时中国与中国人的著作:《吾国与吾民》(又名《中国人》)。因为这本书,他在西方文学上得到了一席之地,在那样动荡的年代。

  起初,林语堂并无意写此书,“而拟翻译五六本中篇名著”向西方世界展示中国生活艺术及文化精神。书局的意见是,“作生活之艺术在先,译名著在后”。因为中国人的生活艺术被西方世界知道很长时间了,但一直没有专门的书来详细介绍这些最令人听来如痴如醉的东西。正如赛珍珠之言:长期以来,西方人等待着新的解放青年去寻找合适的语言连贯地为我们解释中国的一切。也正如现在所看到的,林语堂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我可以坦诚相见,因为我与这些爱国者不同,我并不为我的国家感到惭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烦都公之于世,因为我没有失去希望。中国比她那些小小的爱国者要伟大得多,所以不需要他们来涂脂抹粉。她会再一次恢复平稳。她一直就是这样做的。”这些掷地有声的话是作为《自序》列在全书的开始,读者都可以很轻松地在一开始就看到这段话,并且很轻松地被这些话震撼。不粉饰太平,他是这样说的;全书读完,他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十分佩服林语堂能将当时中国与中国人的特点大胆地向西方世界展示,包括其中的负面,例如消极避世,超脱、老滑、因循守旧这样的看着不舒服、敏感的形容中国人的词汇。但是在他笔下,这些词汇好像改变了感情色彩一样,读者可以明显从字里行间中体味到作为中国人的荣誉和自豪。而且看完之后想一想,觉得还真就那样一回事。这是一件神奇的事情。更难得的,其中有众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中国人所著的书中有一个普遍的.缺陷:感性色彩浓而使著作中的逻辑性不够严密,特别是有关概念、定义、解释方面。自身的中西式混合教育使林语堂能够自如地应对思维上的差异。

  比如说,他在书中另类解释这样一句话:“中国人之所以能写出优秀的诗歌,是因为他们用肚肠来思考的。”(这是当时西方中国盲们对中国人好吃无果的无聊讽刺。)他的步骤是:先抛出“中国人总是习惯用感情来思维”,再引出传统说法“满腹经纶”等来证明“中国人把腹部作为一切知识和学问的贮藏所”。再印证西方心理学家已证明的“腹部是贮藏情感的地方”得出“思考是情感越多,肚肠对一个人的思想所负的责任就越大”的结论,从而自然而然的将整句话性质和感情色彩一百八十度转变。把犀利的箭温柔折断还回去。

  随着阅读的深入,《中国人》更像是一种林语堂式的外交。他巧妙地用没有避开任何西方敏感词的方式,使西方世界的第一道抵触封锁线失效,给人感觉,“咦,这还是一窝里斗的典型啊”,潜在为其书的认知度加分。书中引用举例大量的西方谚语、典故、名人,无疑降低了中国生僻词汇对西方读者的障碍。始终穿插着的以西式为主的幽默创造了一种针对西方的有趣熟悉的氛围,让人在像似听故事般被潜移默化。

  某种程度上,这与周总理面对新中国当时的外交难题时情景有相似之处。不同的是,周利用政治层面的智慧幽默化解。相同的是,结合努力与头脑维护中国易碎的一点仅存的尊严。

  虽然已过了七十六个年头,这本书的价值依然在发光。从书中,可以感触到七十六年前的现状与环境,相较于当代,进步、发展的艰辛可触可感,从心底发出一种责任让我们年轻的一代更好更完善地继承文化,并且为中国的进一步传承感到任务艰巨而伟大。不单单只是让“中国”这两个字仍然存在于世界。

《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2

  古时边境异族侵犯,中原大地多于混战分裂后复归于统一,之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实则中华始终为中华,不过是政权更易而文化融汇,却并不曾为真正外来势力所倾覆。究其原因,有当时交通联络不甚紧密,世界尚处相对封闭之状态,故发起战争者多为周边民族;而边境民族多为夺中原政权而来,处于统治之时反倒更积极接受汉族文化,以控制下层汉族基体。现在看来,古时混战结果实则是异族与汉族间互相吸收同化而使中华民族更趋庞大之过程。

  然论及中国近代之西方侵略者,这性质则大为不同。彼时正当西方资本主义萌芽、世界孤立状态被打破、航运发达,西方资产主义者艳羡中国之地大物博而催发“黄金热”,乃为利益所趋到达中国,及后更上升为整个资本主义国家之政事,便谋划发动殖民地侵略。古言“利益熏心”,西方资本主义者本为利而来,而又与中国隔千万里重洋,对于中华文化无甚了解,仅有的便也只是好奇甚或反感不理解,这利益的巨大吸引以及心理上的不甚苟同便让西人有了吞并蚕食四万万人民之中国的可恶念头。

  然为何中国能在这悠久并历经周而复始分分合合的历史中生养至期颐之龄?而又在西人大举入侵时顿陷崩溃与毁灭?这似是类于“成也萧何败萧何”之事。中华民族之“德性”是其“优越的生存本能,一种新奇的、超自然的、非凡的活力”,“他们是中华民族之弱点,同时亦为生存之力量”。这一“德性”,正如书中“猪”“狗”之说,“狗往往喜欢咬弄猪,而猪只能报之为‘唔嗯’”“他甚至竟或愿意变成一只真正的猪,因为它的生活实在够舒服。所以也不致羡慕狗……他唯一所巴望的是:狗不要来纠缠他,好让他独个儿自在着”。中国倒希望独个儿自在着,倘若说西人能予中国以缓步使之自在发展,中国必是遵于自然继续温和而极缓地平静呼吸着。但历史车轮驶过一地,碾过一方,怎会忽略了庞然中国。非洲原始部落尚不得置身其外,当哥伦布的历史之船驶向非洲土地,这既是原始部落人民深重灾难的开始,也是历史所赐予的考验。而中国如此耀眼于东方,又如何能逃脱历史的'磨难呢?幸而吾国因民族庞大、幅员辽阔,方勉勉强强躲过覆灭之灾。

  而民族“德性”,如书中所说,中国人则有“圆熟”、“忍耐”、“无可无不可”、“老猾俏皮”、“和平”、“知足”、“幽默”、“保守”,拣其一似皆非积极优秀,甚乃为消极恶性,然失其一者,似又非为真正之中国人。大多生长于欧美各国的华裔人士,虽有黄种样貌、中国血统,但其价值观念、内里品性表现于其行事作风当中却是完全西式的。细究此等德性,其中可寻偏于自然之影子,模糊而矛盾多样,却又是无可言说的和谐。正如中国人烹饪时常说的盐适量、水少许、火候一定,并无西人几克、几分、几度之精确考究,但偏偏中国人更善于烹调且美食如许。中国人因之德性模糊而矛盾多样,他便欲求心的地位,而不复虚劳以争取不可达到之目的,由此便显“圆熟”,他会循规蹈矩地行走、脚踏实地地劳务,前方有旗帜鲜明,他便知那正是他该走的路,而冒险进取则少有出现在其头脑中。于是,他还会了“忍耐”,因其要如虔诚教徒般行走、劳务,故此他又“保守”,同时这也使其能包容任何的边境异族,甚至神奇地吸收融汇,正如大海所能兼容并蓄纷繁杂乱之水生动植物。如此种种,似乎冥冥之中受着某种力量的牵引,中国人生就了古怪而和谐的诸多“德性”。

  如此说来,中国人之德性似又使其成为可爱又可恨之人。则对待诸如民族“劣根性”问题,实应慎重,中华民族之绵延流长与此等“德性”休戚相关,关于此等“德性”,不可否认其中确存劣等之可能,怕只怕揭其坏絮之皮便可显其优良之内。正如书中所言:“有时他的祖系自尊心理占了优越,而正当的自尊心理与无意义的古热,只隔着一线之差,则甚危险。有时他的羞耻本能占了优势,而真切的革新愿望与肤浅的摩登崇拜,又只隔着一线之差,当亦不妥。要避免此等矛盾,确乎非是轻易之工作。”

《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3

  《吾国与吾民》是林语堂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它为外国人或甚至是我们中国人提供了一个机会去更多地了解中国。这本书用了地道的英语单词和闪光的句子,并且树立榜样的怎样介绍中国给世界。有许多的成语、诗词、优雅和优雅地翻译的故事。

  除了语言,书本身是值得仔细阅读和研究的。清楚地划分成二份,九个章节,书击穿入中国的所有方面,从思想体系到日常生活,从文学到艺术。在某种意义上,这本书是不仅对外国人很有用,而且有助于现代汉语。

  其实,这本书看到林博士的照顾和关心他的祖国在战时,他写道:"我可以躺裸她的烦恼,因为我还没有失去希望。"此外,字里行间看到他以作为一个中国人为傲。

  然而,在书中的几点也许右在写作的时候似乎过时。现在,事情发生了显著变化。一些只是作者在当时那个年代的意见,因此,一个人必须有自己的主见来阅读。例如,中国对妇女的态度改变了,消失了以及过去对小说、戏剧的'偏见,和中国人明显已接受西方的食品。但总的来说我的祖国和我的人民是一本每一个外国人和当代中国人都可以更多地从中了解中国的值得一读的书。

《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4

  耗时半月有余,每日勤读近两个时辰才终于读完了林语堂先生的《吾国与吾民》,对民国大时代的学者们普遍抱有崇敬,所以林先生的书诚不敢随意去读,这半文言半白话的文风着实读来费劲。读前看过一些短评,说先生痛斥儒教之迂腐,大揭国民劣根性,我诚不敢信,果真如此岂不是和鲁迅先生完全是同一战线,但事实上林先生于左翼文人还是敬而远之,读完书只觉得褒贬中肯得当,言之有据,绝无宣教之辞。作者通篇对于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是抱有敬意的,对于孔子思想在后世历代的演变,客观而辨证地加以分析,加之深厚的语言学功底,游刃有余的从汉字特点的角度,解析了中国古典艺术之所以能够浪漫而充满人文情怀的原因,当然,批判更是一个主要旋律,林先生出身基督教家庭,英文水平在民国大师中,能望其项背者寥寥,他对于封建时代末期中国文化发展严重落后的'原因,先天具有足够客观的认识,先生认为传统儒教过分强调内在的自省,对于外来刺激过于麻木,不懈以逻辑事之,此番论点中肯而温和,与鲁迅先生所言核心并无二致,但似乎更容易被人接受。跳出书的内容,此次阅读经历与我也是受益匪浅,林语堂先生写书时,对于中国古典的经史子集,典章文物信手拈来,国学功底之深厚可见一斑,但事实上先生的国学积累起步并不早,诚如在探讨中国戏剧那一章中的自我调侃“不到二十岁就已经熟知约书亚的喇叭吹到了耶利哥的城墙,可到了近三十岁才知道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的故事”,所谓学贯中西也是后中而先西,最近由于各种机缘巧合我对于中国古代经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于严重的国学短板深感惭愧,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的前言里讲到知识之人应该对本国过往之历史抱有温情和敬意,北宋张载也说过读书要“为往圣继绝学”,作为一个渴望用文化充实自己的青年人,子曰诗云不可不读,对于圣哲先贤千年的智慧一知半解,在外人面前标榜中华智慧也实在是没有底气,如此,林语堂先生不正是一个好的榜样吗?

《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5

  其实人类退化的信号,倒不在乎龌龊。而却恰恰在乎畏惧龌龊,而且从一个人外表来批评他的体格和品行之健全与否,实在是危险的。

  中国人的圆熟非自书本中得来,而出自社会环境,这个社会见了少年人的盛气热情,会笑出鼻涕。

  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一、《吾国与吾民》讲什么

  《吾国与吾民》,国学大师林语堂征服东、西方文坛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这是一部全景剖视国人精神与生活的史诗巨著,品赏浪漫雅致的东方情调,直指国人灵魂的最深处。虽然他讲的是数十年前中国的情形,但即使在今天,对我们也很受用。

  这本书描写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以冷静犀利的视角剖析了中国这个民族的精神和特质,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真实而丰富的民族形象。

  整本书最激发人的地方,就在于林语堂的幽默。从幽默中看到智慧,从睿智中看透中国人的国民性。

  二、阅读本书,透视和剖析中国人隐藏在表面之下的内心深处奥秘

  1、中国人的四种美德

  自古以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中国人认为知识的培育发展在于智慧的领悟。而从领悟出发,培育出和平、知足、镇静、忍耐四种美德。由此林语堂描绘出十五种民族德行的特性。这些特性中有美德、也有非美德,有中性品格,也有恶行。而一切的特性都包含在“圆熟”这个词里。

  2、“圆熟”的中国人

  “圆熟”是一个消极的国民品性,显示出一种静止消极的力量,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老于世故”。这种文化品行以支持力和容忍力为基础,缺乏进取和争胜精神。这种文化让人在任何环境下富有妥协精神而自足于和平状态。中国人把心的位置看得太高了,以致剥削了自己的希望和进取欲,无形中生成一条普遍的定律:幸福是不可以强求的。这种“圆熟”不是来自书本,而是来自社会环境,是几千年来中国特有的社会政治园地孕育的。

  3、中国人的理想

  中国人的理想,林语堂指出,孔教为中国人民的工作姿态,道教为游戏姿态。每一个中国人当他成功发达而得意的时候,都是孔教徒,失败的时候则都是道教徒。道家的自然主义是服镇痛剂,抚慰了创伤的灵魂。何尝不是这样?紧张忙碌的工作中,即使片刻的光阴,想到山水田园、树影月光、斜阳晚钟,心情便会奇迹般由烦躁嘈杂变得澄澈安宁,在现实主义的潮水中涌出几许浪漫主义的情愫。

  三、整本书最激发人的点,在于林式幽默下的大智慧

  通过收听我为大家精读的这本书,你会发现,有智慧才能产生真正的幽默。这种大智慧下的幽默,让我们对中国人的思想品性有了深入骨髓般的认识。

《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6

  《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共有九章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讲吾民,主要介绍中国人的的精神层面,包括中国人的特征、德性、心灵和人生理想;第二部分讲吾国,主要介绍中国人的生活层面,包括妇女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文学生活、艺术家生活以及生活的艺术。我最欣赏的是第一部分,林语堂先生对国民的剖析和批判颇有见解。在第二部分,他列举出国民生活的诸多领域,描绘了国人生存的基本风貌,并提出“艺术与人生而为一”的美学理想,恐怕也是他想借以改善国民素质的一个期望吧。

  林语堂先生从中国人的南北差异说起。北人粗犷勇武,南人纤细文弱;北人崇斗,南人善商。虽然南北风俗悬殊,但共同的文化是把中国人民结合为一个民族整体的基石。在巩固中华民族持续力的文化力量中,有三条重要的纽带:一是家族制度,二是科举制度,三是崇拜淳朴。“家庭,是中国人文主义的标记。”在中国,家国一体,中国人的家族意识甚至高于种族意识。“家族制度的存在,使子孙蕃育,扩大民族之量,而考试制度之施行,则选拔才智,鼓励求学,提高民族之质”。同时,返璞归真的田园理想根植于一般中国人的意识之中,古人相信“越接近自然,越能保持体格上和道德上之健康状况”。中国人推崇“清淡之幸福”,这是先民对文明的一种辩证取舍,既知道文明之利益,又明白它的危险性。中国人民保留着近于儿童般淳朴的'原始天性,在林语堂看来“中国在文化是年老了,而种族的生命却还年轻”。

  中华文化的核心是儒释道思想的合一,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灵。在塑造人格和德性方面,“道家精神和孔子精神是中国思想的阴阳两极,民族生命赖以活动”。当顺利发皇时,中国人人都是孔教徒;失败时,人人都是道教徒。儒家积极入世,道家消极遁世;儒家重人伦,道家任自然;在这人世的沉浮之间,中国历代的仁人志士都在寻找一个介乎工作姿态和游戏姿态的平衡点。于是,林语堂看到中国人德性的最高理想——圆熟,可谓圆滑成熟,也可谓老于世故,此乃中国人中庸精神的最好概括。中庸,即是中正平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林公认为,中庸之道,是华夏子民极重要的生活轨范,也是他们自名国号曰“中国”的一大原因。此外林公还看到,中国是一个世俗化的国家,从古到今之所以没有形成像西方那样的国教,乃是因为中国人爱悦此生,这与儒家精神的现实主义和重现世性密不可分。

  中国人不好战,归功于儒道和谐的人生教育。儒家尚仁,提倡“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希望用道德之力把社会结合起来,在仁义礼信基础上建立社会秩序。而道家主张清净无为,“绝圣弃智”,回到无知无欲的状态,这样天下便没有利益纷争。中国人爱好和平的民族传统,与西方人崇武尚斗的不安定精神相比,中国似乎显得老成稳重,而欧美则少壮方刚。

  中国人的和谐观还衍生出了知足、忍耐、无可无不可与保守性的民族特质。中国人民具有超凡的忍耐力,这既是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传统美德,又是中国人惯以逆来顺受、为虎作伥的愚昧与麻木。中国人自足、保守,缺少西方人强烈的开拓和冒险精神。但这种知足常乐的人生观,却使中国人懂得如何去享受生活。人生究竟有有何种意义?西方为此不断探索却没能找到一个圆满的答语,而中国的先哲早已洞察出人生的真谛。在东方哲学里,“人生的真正目的,在于乐天知命以享受朴素的生活”。在林语堂看来,“一切智识之目的,在谋求人类之幸福”,即他坚信一切智识的使命,是使人不失为“人”,并善享其生存。当他看到欧美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对原始人性的侵蚀,看到人沦为工具的可怕异化时,他呼吁“这个世界好像需要一个宗教,……,机械为服役人而制造,非为人为服役机械而产生”。

  中国还是一个崇尚学识的民族,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中国传统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农民、工匠和商人都景仰读书人,因为他们是社会精英,赋有特权又受人礼遇。这种崇学尚智的民族传统,带来了的科举的兴盛和文化的繁荣,也使中国人常受过分聪明的累,表现出老滑俏皮的一面。与西方人阳刚型的性格相比,林语堂独具慧眼地看到中国人女性型的民族气质。中国人心性灵巧,思维方式感性、具象,依赖直觉,不好逻辑推理,这些近乎女性化的特征,形成了中国人最大的一个特点——重情理,与西方人重学理形成鲜明对比。因为女性化的民族气质,便可以知道中国文学得以昌盛,成为“诗的国度”之原因;也可以知道中国人情大于事理,法制传统不足之根由;还可以知道国人普遍缺乏科学之精神,自然科技远落后于欧美,所以今日才要大力倡导“科教兴国”之战略。

  这便是我读林公《吾国与吾民》的一些感触和札记。在这本著作中,林公语言非以优美取胜,而是闲谈见长。

《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7

  书是好书,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用语习惯差异太大了,读起来有些吃力,我甚至觉得读书中引用的一些古白话文理解的更顺畅一些。

  另外,感觉自己的思维模式跟文人或者国学大师们的路数迥异,总感觉这书一路下来,思路窜来跳去,让我很难追踪。另外,有些论述在我看来也不够逻辑和严谨。

  不过林语堂确实博学,什么烂七八糟的破事儿都知道呢,而且都能杂糅到一块,确实看得出那些东西是深入作者骨子的。

  书一开始有一部分让我觉得有些对传统文化的抱怨,可是看到后来,又感觉作者透漏出一些对传统文化的偏爱和执著,今天看到另一本书的序里说,吾国与吾民这本书其实在潜意识里实在回应另一本分析中国人的由美国传教士写的'书,我于是释然了。

  读的很慢,因为阅读体验不算太流畅,我记得我是在读完上一本林语堂的书《生活不过如此》之后开始读者本书的,翻了翻以前的记录,竟然是去年九月份的事情了,同期读了n多其他的书,真是惭愧惭愧。

《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8

  林先生这本书给我带来很多新东西和新思考,这也是我看林先生第一本书,之所以没有先看《京华烟云》,是因为现在不大看小说了,而且也不太喜欢民国人写的类似《红楼梦》大家族的小说,总有珠玉在前之感。

  我之前从来没有见过谁把儒家和道家骂的这么狠的`,偏偏字字一针见血。读完此书,深感经济基础决定一切,所以家族制度和儒家道德紧密相关,是因为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决定了道德状态。

  作者对于道德与法治的论述直指人心,在当下也是醒世恒言,切中时弊,只是可叹没有速朽,社会似乎依然在原地停滞不前。

  作者对于妇女生活的描述让我有闪烁其词,遮遮掩掩,力有不逮之感。不知道是作者了解女性不全面还是涉及阴私不肯深刻论述。作者在向我们证明女子也是有地位的,她们的价值在于家庭。似乎裹脚也出于女子自愿取悦男人,却没有说女子为什么要去取悦男人。之前那只深刻犀利的判官笔到这一章似乎变成漂浮不定的拂尘了。

  还是打了最高分,因为这本书值得每个中国人去读一读。

《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9

  这版英译汉很多半文言的语句,据说翻译者黄嘉德是民国时代人,因年代久远,读起来很拗口。个人更喜欢由1988年学林出版社出版,郝志东与沈益洪翻译的,名为《中国人》,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比如这版的“普通感性”对应学林版的“庸见”,“普通感性”真的不太明白为什么这么翻译。

  林语堂先生更多的时候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评价他所在时代的中国人。因为科学发展时代水平的'限制,很多与其说是中国人的特点,不如说是农耕时代的人类通性。比如,爱好自然、勤勉、生殖力高、幽默、保守、迷信等。

  另外,文中提到中国人的心灵“女性化”,连语言文字描写也是女性化,从字里行间总觉得对女性有些不太尊重之意。比如善用比拟手法、语言精炼、形象生动的各种成语、谚语非得扯上什么女性思维,未免牵强,且有失偏颇。再联想他写的《武则天传》,他是得多讨厌女人当皇帝,才会对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用尽各种不堪的词汇,而不写女皇的政治才能及贡献。

  尽管如此,林语堂先生的文学造诣相当深厚,这仍然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无论读任何经典,都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时代在进步,中国在发展,本书中的很多内容放在当今时代仍然有很多可供研究部分,百年前的中国人,百年后的中国人,哪些不好的个性没了,哪些不好的个性仍然存在着,通过比较,可以剖析人性中优缺点。

《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10

  林语堂在文中言之中国人缺乏逻辑,又兼圆滑,简直是文科生的雕像。大概近代科学近代发达国家,或者近代中国努力的方向更像理科生,不断向上雕铸尖塔,在高处时时感到孤独。而文科生却像在编制一个巨大的.安全网,节点虽小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能在其间安身立命。

  作为一个文科生,我爱这样一个文科的祖国。

  .中国的历史真像是螺旋上升,所以八十年前的历史背景看起来和今天真是有不少相似之处,或者说叫传承?

  .本文翻译的蛮好,从半白的语言还算完整地复原了当时的语气。不过时过境迁,很多语言已经发生了改变。最近在读相似时期的齐邦媛的作品,看见两人不约而同地用“上下其手”形容政治腐败,不禁莞尔。

《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11

  《吾国与吾民》是我读林语堂先生的第一本书籍,此后再读《老子的智慧》、《生活的艺术》等等书籍,还是找不到当初读《吾国与吾民》的那种震撼,为此不得不感叹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中所呈现的智慧才识。

  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年曾留学美国和德国,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在x大学、清华大学、x大学任教,一年后又成为《语丝》杂志社的主要撰稿人之一,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1966年定居x,1967年受聘为x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1976年在x逝世。

  与《吾国与吾民》的初始其实是源于我的好奇,好奇这本反应中国社会以及中国人性的一本书却是在美国用英语创作,随后才经由中国翻译家翻译成中文的大作有何吸引人之处。

  1934年,林语堂先生开始用英文创作《吾国与吾民》,随后赛珍珠的出版公司在美国发行,随即轰动一时,都被西方人认为是通过林语堂先生的这本书就知道了什么叫“中国文明”。要讨论《吾国与吾民》,那就必须把此书放到当时的一个宏观大背景之下去讨论,这样子方能够体现林语堂先生写《吾国与吾民》的厉害之处。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是动荡的、混乱的,一个庞大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中显得模糊而朦胧,让人无所适从。赛珍珠在《吾国与吾民》的序中也说道:“新时代促各种学说乘时而兴,纷纭杂糅,几乎扯碎了青年们的脆弱的心灵。他们被灌输一些科学知识,又被灌输一些耶稣教义,又被灌输一些无神论,又被灌输一些自由恋爱,又来一些共产主义,又来一些西洋哲学,又来一些现代军国主义,实实在在什么都灌输一些。侧身于顽固面守旧的大众之间,青年知识份子却受了各种极端的教育。精神上和物质上一样,中国乃被动地铸下了一大漏洞。”在这样的环境下,当时的知识青年很容易失去自我判断,相信所谓革命领袖的宣传,把中国之所以会落伍的原因完全归咎于外国势力的入侵而不自省。然而,在这种大背景之下,赛珍珠认为当时对中国的.描写,要么苛责要么包庇,能够客观理性地描写中国又语言能力比较好的,只有林语堂先生了。

  《吾国与吾民》一书的主体内容,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背景"。包括了《中国人》、《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的心灵》、《人生的理想》四章,林语堂先生后翻译成半白话半文言文版本,令人读了之后又忍不住再次翻阅。

  林先生从中国地域之南北差异说开来,从中国民族之角度入手,细说民族特性。当然民族特性有优劣之分,甚至有些看似民族优点之处往往更加值得当今的我们思考,是优非优?林先生在中国人之德性章节中,一口气写出八章所谓中国人之“德性”:“圆熟”、“忍耐”、“无可无不可”、“老猾俏皮”、“和平”、“知足”、“幽默”、“保守性”。不得不让处在现实社会的我们深思,现实社会中,我们弘扬正气,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读《吾国与吾民》,放观当今,我们不得不深思,诚如林语堂先生所言,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而辉煌的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但是隐藏在大智慧下的“小智慧”,如果太过,就会变成“恶习”。

  现在的中国,正在崛起,很多人仍旧把这种“小智慧”当大智慧,显然要构建更加繁荣的中国社会,让更多的人能够正确地认识中国,我们必须要把这种自以为是的“小智慧”从中移除掉,还原一个本质纯粹的中国。

《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12

  “然而,《吾国与吾民》这本书问世了,正如所有伟大的书籍终会问世一样。它满足了以上所有这些要求。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它写得骄做,写得幽默,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备、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更值得称道的是,它是由一位中国人写的,一位现代的中国人,他的根基深深地扎在过去,他丰硕的果实却结在今天。”(赛珍珠序)

  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风雨飘摇,格局动荡的时代。沉浸在历经了几千年才营造出的梦境中的中国人们惊讶地发现看着他们已经“睡过头了”,他们的床榻已经被侵略者们所占据,他们的身边充斥着闻所未闻的思想,物质和文化。所以国人们迷茫了,他们无法分辨身边的一切,甚至于对那个曾经沉浸依恋的梦境也产生了怀疑。不只是中国人,那些侵略者们,即床榻上的其他人对于这个刚从梦中醒来的中国也是一知半解。他们需要文字性的资料说明来帮助他们看清中国,中国人自己也需要一些清晰的指引来帮助他们由梦境过渡到现实。于是,许多有关中国的书籍应运而生。但其中很多的著作都不符合这样的要求,因为它们的内容是虚假的.,言过其实的,作者在狂热地为一个伟大到不需要为之辩护的国家辩护。那些著作是为了取悦外国人,而于中国则不配。林语堂先生的这本书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现实国情,以客观真实的视角去解读中国,理清中国和中国人和思想精神制度,展现人们的生活之道,为那些想要了解中国的人们提供了一条捷径。

  《吾国与吾民》这本书的写作思路大体归纳为:由大及小,由里及表。先叙述中国人整体的特点,即他们的性格,思想,精神,文化等,逐层深入,延伸到生活,艺术这样的细节,它是一个由内在精神到外在生活表现的过程。但在章节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孤立的,它们紧密联系,过渡紧凑,承接连贯,给读者以目不暇接的阅读感受。

  这本书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的内容对于时代的适应性,尤其在对中国人性格和理想分析上。林语堂先生对中国人性格的描述鞭辟入里,中国人的性格实在称不上优秀,因为历史的积压和现实的胁迫,中国人乐观幽默知足常乐,但也超脱老滑消极避世缺乏社会责任。这是很矛盾的性格,在在中国人身上却能很好的融合。林语堂先生说“消极避世并非一种崇高的道德,而是一种在没有法律保护下的不可忽视的处世态度。它是自卫的一种方式,我们培育这种品质,正如乌龟培育自己的甲壳一样。中国有名的淡漠的凝视仅仅是一种自卫的凝视,有其深刻的文化与自律的背景。”他对于中国人性格的分析是基于对历史的总结和对现实的感悟,所以放在今天我们生活的时代也依旧适用。举个例子,前几年广受争议的“老人摔倒无人扶”现象盛行一时,最后竟上升到了国民性格的高度。中国人不是没有同情心,只是谁也不知道将老人扶起来之后会不会反被诬赖。自身的合法权益在没有办法得到保护的时候中国人宁愿逃避也不愿伸出援助之手,你可以说他没有社会公德心,但至少他保护了自己。这里面还包含了“中庸之道”,在扶起老人和反遭诬赖之间,中国人会在有目击证人的情况下扶起老人,即保护了自己,也帮助了他人。中国人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他们的性格也许有不好的成分,但“存在即有理”,这是他们生活的态度,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此外,文中有一段对于中国社会等级的描写。“衙门家庭又正可以比做榕树。它们的根与根相交错,再交错,像扇子一样展开。而中国社会就像是一个山上的榕树林,经过一个调整过程,这些树都在太阳底下争到了一块地盘,相互和平共处。有一些树所处的位置较其他为好,他们就相互维护并保持住自己的位置。正如当代中国流行的俗语,“官官相护”。普通人民就是土地,供给这些大树以营养,使他们成长。”这是一段形象的比喻,道出了社会等级的盘根错节和官民之间的关系。由于时代的局限,他所描写的必然是当时的或是历史的情看完这本书,我可能明白了。

《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13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先查了下这本书的创作背景,那是在20世纪的中国,一个处于内忧外患,动荡不安的时代的中国,一方面传统的思想、生活方式在人民心中根深蒂固,另一方面,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一连串外来势力的侵略和欺辱,人们对外来文化有所接触和接受,在这样一个社会经济动荡、转变的时代,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对待自己的国家以及自己国家传统的文化、理念等都感到茫然若失。在这种情况下,林语堂先生,写下了这篇《my country and my people》。旨在对中国以及中国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正如赛珍珠在这本书的序所写“它满足了所有以上这些要求。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它写得骄傲,写得幽默,写得美妙,既严肃由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摘录于p8)对于这一点,我十分赞同。

  看着这本书,毫不夸张,有时每看一页,我都有很多的话想要表达出来,但是那一时的想法又有点缥缈。原因应该在于,尽管隔这本书最开始创作时间已经过去了80多年,中国的改变担得起“翻天覆地”这个词。可是,我还是能从那些字里行间看到我自己的身影,看得到很多当今中国人民的形象。我不知道这一点是好还是坏,而凭我现在的个人素养,我也觉得要我从整体去全面的把握这本书,可能有点难度,于是乎,我就聊聊自己的看法。

  一、中国人

  在《吾国与吾民》这本书的第一章里,谈了很多关于我国南北方的差异(而很显然,现在,这种南北方的差异还是存在并且比较鲜明)、退化、新血统的混入、文化的稳定性等方面。我想谈谈我对文化稳定性的一些看法。

  中说道“中国为什么历经周期性的劫难之后,仍能生存下来,这种种族耐力与吸收外族血统的能力究竟来自何方?”(摘录于p47)接着作者又说道“这种耐力与活力,部分是体质上的,部分是文化上的。而使种族稳定的文化因素之一首先是中国的家族制度。另一个使社会安定的文化因素是中国完全没有固定的

  阶级。”(摘录于p47、48)

  关于中国的家族制度,我一直深有感触。在初中的时候,我无意间看到自己家的一本家谱。上面记录了我的曾爷爷以及我曾爷爷等等他们的姓名以及配偶的名字等。拿到那本比较破旧的本子,我饶有兴趣的研究了很久,一种莫名的兴奋持续了好久。我想这种兴奋感是绝大部分中国人面对家族宗谱会产生的一种敬畏、感激、好奇、自豪的情感。没有人刻意的教导过我们关于祖宗、家族该有的态度和情感,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它却已经根深蒂固于我们的血液之中。

  所以,直到现在,尽管人们的家庭观念有所淡薄,但是社会的主流文化仍是倡导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而人们思想中那种努力奋斗、光宗耀祖的思想也没有消失。尽管有部分原因是政府对传统文化上的一种倡导,但是仍旧离不开传统家族制度的影响,这是一代代流传下来的。

  在古代,这种家族制度是维系社会稳定、团结、统一的一有利因素,在当代仍是。

  而近来我在研究明朝的宦官制度时,研究宦官这个人群的时,却也感受到中国深远流长的家族制度是宦官这个完全悲剧化的`群体的刽子手。为了保持家族血统的纯正,所以在一夫多妻的帝王贵族家族里,便用“刑余”过的男子来伺候其妻子。在我看来,这是我们古代社会中最黑暗的制度之一。然而关于家庭制度有千千万万的观点也有千千万万的方面,在此,我只是简单描述自己的观点。

  另外一个促使社会安定的因素是中国完全没有固定的阶级。这一点,在我最近研究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时深有感触。在最近看的《晚清绅士与公共危机治理》里有一句话对此解释的相当清楚:科举提供了一条最大可能的选拔才能的途径,也为社会下层分子提供了一条上进的途径,使社会不断进行阶级的对流,也对政治和社会产生稳定的作用。

  二、中国人的性格和心灵

  在《吾国与吾民》的第二章中,林语堂先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的性格,他在原文中是这样的写道“如果我们回头看一下中华民族,并试着描绘其民族性,我们大致可以看到如下特点:①稳健②单纯③酷爱自然④忍耐⑤消极避世⑥超脱圆滑⑦多生多育⑧勤劳⑨节俭⑩热爱家庭生活等等。(摘录于p56)虽然作者是在上个世纪编写的这本书,是在当时的背景对我国人民性格进行的描述,但是看着

  那些词,我恍惚也能看到许多当代中国人民的形象。下面我将谈谈我对书中说道的几个中国人的性格的看法。

  1、遇事忍耐。

  林语堂先生在书中写道“忍耐的品质是整个民族设法适应周围条件的结果,即过分稠密的人口和经济上的压力等等,使人们只有狭小的生存空间;这种品质又特别是家族制度的产物,家庭制度是整个中国社会的缩影。人们试图消极避世,多半是由于个人自由没有法律的保障和想法的保护。”(摘录于p63)

  对于这段话,我感触特别深刻,看了一遍又一遍。其实就是几句浅显易懂的话句,却不仅震撼了那个年代,也震撼这21世纪的我。在当代中国,这种忍耐性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拥挤狭小的生存空间、昂贵的房价、超级大堵车、永远的加班加点的工作、昂贵的医疗费用等等。可是人们仍能忍耐下去,并且总能找到活下去并活的相对自在的勇气和动力。不能不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坚强的民族。

  可是表现在另一方面,遇事忍耐也表现在面对不公平、不平等时的忍气吞声,表现在看到不公正的事情的的旁观。面对车上的偷窃行为,人们总是在忍耐,很少会出来指责他;面对饭店的逃税行为,人们总是在忍耐,并且对自己助长他逃税而获得的小惠小利而乐在其中;面对马路上的撞人逃走事件,人们经常在忍耐,因为这不关自己的事等等。

  其实书中写得很好,人们力图消极避世,多半是由于个人自由没有法律的保障和想法的保护。这在20世纪混乱的中国是如此,现在社会也仍需以此为鉴。我国现在的法律政策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公共服务质量不高不到位,人们要想真正高水平的享受生活而不是经常性的忍耐,还需政府、社会很长远的努力。

  2、超脱圆滑

  在我刚刚看到这个词的时候,我总觉得“圆滑”是个贬义词看完这部分的,我想它或许就是个贬义词吧。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书中是这样解释中国人的性格——超脱圆滑的。“也许中国最突出的品质可以说是超脱圆滑的,这一品质最难使西方人明白,然而却是最具有深刻的含义,因为它直接指向一种与西方人不同的人生哲学。”(摘录于p64)其后作者又说道“一位超脱老滑者是有许多生活阅历的人,他是实利主义者,麻木不仁,对进步

  持怀疑态度。超脱圆滑的最大优点是能使人老成持重,性格温和......”(摘录于p64)。

  其实一想起超脱这个词,我立马想到老庄、想到中国古代那些田园诗人,他们喜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淡薄的生活,这一点与后文中写道中国人是热爱和平、热爱大自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然后一提起圆滑这一点,我却也不能不否认。站在今天我的角度来看待当今的许多中国人,的确是有着这个性格。

  在书本中,作者描述中国人圆滑,是这样写道的“我们可以伟大到不信任律师,不信任法庭......我们可以伟大到可以制定相当繁文的缛节,然而我们也伟大到可以把这些缛节看作是生活这个大玩笑的组成部分......我们伟大到可以声讨罪恶,但同时可以对罪恶无动于衷......”(摘录于p78)

  看着这些字句,我突然一阵迷茫。作者虽然是以着一种诙谐的口吻来描述这些,但我想他的内心一定是沉重的。中国人有着圆滑的性格,既是一种好的方面,说明了其不过于拘泥,但是描述的这些,却无法让我轻松起来。时至今日,我们国家的人们,都能用“圆滑’描述,但是不能排除,相当部分的我们的国民是可以用诚恳忠厚来描写的。

  当代,我们国民,仍旧不是很信任法律,信任法庭,但这部分恰恰说明了政府职责在这方面的缺失。没有指定完备的法律,没有严格的监管制度。这些还需努力。人们在络上对一个个罪恶的事件争相谩骂,口诛笔伐,但“小月月”事件还是层出不穷。

  我国公民在方面的素质还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妇女生活

  最后谈谈我对林语堂先生写的这章——妇女生活的看法。

  想象中,我总是觉得在古代,中国的妇女们都是受到束缚的,倡导大门不出、二门不入等等。然后看到这本书,又联想起一些诗经,我才明白,自己想错了。作者在书中这样写道“妇女在被文明驯化之前没有遭到束缚,她是随着儒学的发展而一步步被束缚的。”在后来,儒学成为整个社会的主导思想,进而影响我国古代的文化、生活领域时,婚姻制度也逐渐对古代女子形成严格的束缚。孔子曾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儒家学说强调人有高低贵贱之分,承认社会统治的

  权力,主张社会分工,主张男主外、女主内等等。后来,儒家礼节对封建女子的束缚愈加严格。从“贞节牌坊”、“裹脚制度”、“姬妾制度”等等可以看出。其实,这些不用多说,人们都可以感受到在封建礼教的制压下,妇女的地位和一种生活状态。尽管文中有写到,事实上也如此,在封建大家族中,最高掌权人很多是女人,例如《红楼梦》中的贾母,杨家将中的佘太君,但是这些女性的崇高地位是在我国另一个流传千年的家族制度下影响的,同时也是封建礼教制度对她们辛勤养育儿女、维系大家族的一种“奖励”。

  而在现在,尽管妇女的解放运动开展的相当顺利,但现实生活中一些“重男轻女”、女性歧视现象仍然存在。不过我觉得对于这一点,真正是需要我们女性同胞自己的权力意识的觉醒,然后努力去争取,去获得他人的尊重。

  最后,对于这本书,我只能觉得自己看的太晚,生在、成长在这个国家,这个可以在前面冠以无数个各种各样的形容词的民族里,我感到骄傲。当然,尽管这种骄傲一开始是学校教育的灌输,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骄傲逐渐深入骨髓。可能她还有着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我们的生活环境也不尽人意,但是想着那几千年的历史沉淀,那历经沧桑的文化底蕴,都无法不让我们爱上这个古老、悠远的古国。是以我特别喜爱这个名字《吾国与吾民》,我努力去感受作者写这本书时的复杂的心情。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我想我明白作者把这句话放在书扉的原因。孔子说这句话时,是希望人们不要远离人群,追求“道”也要贴近生活,贴近人群,贴近家人。而作者在写这样一本描述我们中国和中国人的书本时,他肯定也是基于他在生活中看到的、感知到的一切。而在我看来,爱这个国家,我们就应该以一个贴近生活的角度去观察,观察中国的古今得失、现在的困境、未来的发展;去感受中华民族的悠远;感受中国人民的特点;去思考我们爱这个国家、恨这个社会的原因。

【《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02-27

经典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09-09

读书笔记与读书笔记范文09-23

读书笔记古代文学读书笔记09-06

读书笔记03-02

经典读书笔记02-16

《晏子使楚》读书笔记范文 晏子使楚的读书笔记11-12

《子夜》读书笔记10-13

读书笔记最新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