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职网>实用文>读书笔记>经典国学的读书笔记

经典国学的读书笔记

时间:2023-02-11 16:28:37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经典国学的读书笔记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经典国学的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经典国学的读书笔记

经典国学的读书笔记1

  说到国学,给我最初的感觉是深奥又难懂的深层次文学,不是一般人可以领悟的。而现代人(包括我自己),根本不明白国学是什么。看到网上说现在很多中国人乃至外国人都兴起了一阵“国学热”,那么多人热衷于孔子、老子,现在《易经》、《论语》等等也特别受人们的追捧,本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就很感兴趣的我也开始关注起这方面来。

  怀着好奇与兴趣,我借来了由章太炎老先生撰写的《国学概论》一书。首先,让我解释一下国学指的是什么: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所以它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普通人比较常接触到的国学书籍有《论语》、《易经》、《道德经》、《孙子兵法》、《大学》、《百家姓》以及《三字经》等等。

  理解完国学的内涵以后,现在回到章太炎先生的《国学概论》。这本书较系统地介绍了作者是怎样看待国学中的内容的以及国学的派别。首先。章太炎先生认为要理解国学关键是要自己用心去看。对于不同的.事物,一百个人可能有一百种不同的理解;对于同种事物而言,每个人还是会有自己独特的态度或想法。在《国学概论》这本书里,章太炎先生首先谈到了他对国学本体的一些看法,他认为在古代书籍中,有些看起来很怪诞的记载虽然是神话,但是绝大部分的经史绝非神话,即“经史非神话”;大部分的经典诸子是没有涉及到宗教方面的内容的,即“经典诸子非宗教”,这是因为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薄于宗教思想,而把重心放在政治上的缘故;此外,对于那些史书的文辞,章太炎先生也有自己的一番理解。由于古时候的人记叙或写文章的习惯、方式的原因,有些史书虽然看起来好像跟小说一样生动,甚至有些夸张、不切实际,但是真相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即“历史非小说传奇”。为了说明这些,作者列举了很多的事实加以说明,这里我不想过多地阐述。

经典国学的读书笔记2

  最近忙于应付研二的学业,都没什么空微信读书了。这两周的一篇作业,写成了文学方向,就贴上来做读书笔记吧。

  《劝学》出自《荀子》,是书中的首篇文章,又名《劝学篇》,创作年代战国时期。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的赵国人 。他是非常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当时被尊称为“荀卿”。《荀子》是他的代表作品。与此同时,他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和李斯,汉代初期的政治家、科学家张苍,都是荀子的门下高足,其中,李斯和张苍分别担任秦朝丞相和汉朝丞相。荀子老师的教育水准由此可见一斑!

  所谓“劝学”,顾名思义,就是“劝人学习”的意思,这是一篇集中论述“关于学习的重要意义”的议论文。

  一般的议论文章,都比较地艰涩难读,或是大段说理,或是正襟危坐,难以让人“一见钟情”、“再见倾心”,但是《劝学》篇,融说理于“缓行游荡”之间,给你描绘一幅又一幅的情景,感觉在翻阅风景的时候,就顺便把道理给听进去了。与此同时,在下笔之时,完全看得出“浓墨重彩”的写作功力,文章“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文章开篇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开宗明义,挑明说“学习是不能停止的”!一上来就跟你们讲清楚,我今天是来讲大道理的。只是,这道理怎么讲?真是一门艺术了。

  擅用实景比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出来的,但它却比蓝草看着更蓝啊,冰是水凝结的,可它显然比水更冷啊。再加上“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这些都是为什么呢?因为君子要多不断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身,那么他就能明事理且没有什么过错了。这个道理其实挺浅显的,就是说要借助外界养分,滋养自身,任何人只要通过发愤学习,都是能进步的。

  因为作者多用日常的事物来做比,读者在脑海中就会首先构建起这些事物的模样或场景,从感性认识递进到理性认识,快速融入,难怪说这样讲理是“先声夺人”了。并且,大道理只讲了一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马上180度大掉头,跟你讲一些好玩的、易懂的'东西,强力吸引你往下读。

  这些浅白、通俗的实物实景比喻,是文章的一大特色。又比如“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无需翻译,也能即刻明白,说得很对呀!所以,由此得出“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不是说君子天生就有用的,是善于借助外力,外力是什么?外力怎么得到?就要不断得学习。

  正反对比递进

  在文章前四段的正面循循善诱后,作者开始讲“蒙鸠和射干、蓬草和白沙、兰槐”的故事了,这些都是反面的例子,要说明的是它们长错了地方或找错了环境,告诉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后文中,“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大段使用了强烈的正反对比的举例,都引向“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说不刻苦钻研,不会有显著成绩,不埋头苦干,不会有巨大成就。

  大量运用排比

  文章之所以读来无刻板之感,反而觉得活泼,除了众多的比喻、类比,创作形式上非常多得采用了变化多样的短句排比,也是一大原因。

  除了开头抓人眼球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文中的排比句不胜枚举,又如“肉腐出虫,鱼枯生蠹”、“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等等,寓说理于实景,文学色彩强烈,“甚或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在其中”。

  不难看到,较为连续、整齐排比句式,同时较为多变,读来因此感觉新鲜、生动。

  从理论到实践

  文章的前半部门,说“学不可以已”,论说了学习的重要性。既然重要了,该怎么学呢?从“学恶乎始?恶乎终?”开始,文章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学习的具体方法。

  关于学习的途径,“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从诵读《诗》、《书》等经典书籍开始,到读《礼记》结束,这样的意义在于,从做书生开始,一直到成为圣人。“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这一段短短几句话,有一种让人肃然起敬之感,不仅饱读诗书,并且能高度集纳概括,向人进行推荐,名师水准的体现。

  关于学习的方法,“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不要浮躁,不要啰嗦。“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习要亲近良师;“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学习还要崇尚礼仪,“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君子要“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不要浮躁,不要怠慢,不要盲目,谨慎对待每一位前来求教的人。

  关于学习的态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学习要专心致志,学得全面彻底。

  “在作品集中并列的比喻,从同一角度反复地说明问题。这种手法,在修辞上叫做“博喻”,一般大都用来辅助景物描写。而荀子作品中的博喻都是用来说明事理。巧妙地运用大量比喻来论述,这是《劝学》非常突出的创作特点。”

  荀子讲的“大道理”层层递进、深入浅出,结构严谨、质朴,却又不是华丽,一个能言善辩、满腹经纶的教师形象跃然纸上。“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行文简洁,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

  其实,这就像现在一样,学生们坐在教室里,同样是学知识、听理论,但如果老师自身水准高超,并且课讲得生动有趣无枯燥,没有学腐气,自然是会大受欢迎的。

经典国学的读书笔记3

  范曾,中国当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思想家。东方学大师季羡林评价:我认识范曾有一个三部曲:第一步认为他只是个画家,第二步认为他是一个国学家,第三步认为他是一个思想家。在这三个方面,他都有精湛深邃的造诣。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评价:今天在座的范曾,他没问题,是当代的大师,是当代的大书法家,是当代的大画家,而且以我外行的看法,他不只是当代的,也是几百年来,没有一个像他这样的大。范曾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的造诣,写有《国学开讲》这本书。《国学开讲》对中国的儒释道都有很精辟的见解。我尤其对范曾先生对佛教的论述印象深刻。

  中国近代学者梁漱溟先生说过:“科学能解决物质问题,宗教能解决心灵的问题,谁也代替不了谁。”说起宗教,佛教是无法回避的话题。佛教有两大宗旨:一是大智大慧,也称为文殊菩提;一是大慈大悲,也称为普贤菩提。在中国历史上,在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等民族分裂的时期和政权对立的时期,因为战乱之下,民不聊生,百姓痛苦不堪,佛教在着中国特殊的时期都能得到民间的自发传播。大概是百姓在“大智大慧”和“大慈大悲”的佛祖的保佑下能得到心灵的慰藉,心灵的些许安慰才能使百姓渡过无穷无尽的灾难。

  人类不仅是在乱世,而且在太平盛世,都面临着人生的烦恼。佛说众生有八万四千钟烦恼,同时也有八万四千种法门。我们都是从红尘中来,很多人心里不安静,或者说心里着急,这个可能是一种无明的烦恼,在某些时候陷入一种“我执”,并没有特别具体的原因促使你这样,可是你经常会有一种不安,或者一种躁动。这个时候,你可能需要冷静地思考一下,我需要什么,经过我的努力,我能够做到什么地步;经过我的奋发忘我,能做到什么地步?心灵的问题还是得靠心灵来解决。白岩松说过一句话:“内心都无法平静,我们如何获得幸福?”佛教很多偈语都是让人反省内心,如“菩提本无树,宁静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是风动,不是帆动,是智者心动。”心灵宁静与奋发进取是不排斥的,儒家经典《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定则生慧,慧则生明,心灵的平静是人之成大事不可或缺的。

  但如何使内心平静呢?《坛经》讲:“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世界著名世人弥尔顿说过:“心即可为天堂,亦可为地狱。”诗歌与宗教在此处不谋而合。佛家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盏长明灯。“长明灯”是什么?是心灵的光照。当一个人心灵里的灯能够放大光明的时候,他的心灵就像天堂一样光亮。当这个灯熄灭的时候,他的.心灵就会像地狱一样黑暗。“长明灯”其实就是每个人的佛心,也就是本真之心。当本真之心被贪嗔痴等尘埃蒙蔽的时候,长明灯就会不能通明透亮。亚历山大大帝曾问希腊的一个哲学家第欧根尼,问他想要什么?第欧根尼对这位拥有亚欧非帝国的皇帝说,请不要阻挡我的阳光。亚历山大大帝感慨,如果不当皇帝,他就要当第欧根尼。第欧根尼内心的“长明灯”一直是通明透亮的,他已经本性自足。拿破仑,一生战功赫赫,赢得无数辉煌。但真正认识拿破仑的人却说,拿破仑一生很少笑,一直是眉头紧锁,得到的快乐极少。“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拿破仑一生都被这个时代还有内心的欲望驱使着,内心又怎么能获得平静呢?总之,一个人之所以愉快,之所以自在,是由心灵造成的;反之,一个人之所以痛苦,之所以不自在,也是由心灵造成的。这就是“万法由心造”。

  烦恼来了,我们如何解决呢?凡是你遇到很大的困惑或困难的时候,一定要记住“放下”这两个字。“放下即如来,不要被我执,法执所控制。”平时我们经常念:“阿尼陀佛,无量佛菩萨。”我们心里要有这样的追求,就是遇到烦恼时,就要提醒自己,我的心量太小了,不够大。王阳明说:“吾心即宇宙”,本心无是非,无区别,无大小。一切皆无的空。心无常滞,即是般若。心量非常大的人,能放下执着与是非,这个就是般若智。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里面,主人公的母亲说,她把自己的一切苦难,都归于自己造成的;而把自己一切的幸福,都归于上帝。有了这样的宗教信仰,她很容易平和地生活。罗曼罗兰说过:“一个朴实的人比较容易接近上帝。”心无挂碍的人如王阳明,能看到满街的人都是圣人。

  范曾还提供一个他长期积累的经验:当烦恼来的时候,如果烦恼了就能解决问题,那么就继续烦恼;如果不能解决问题,那么就要快乐。这也是个很好的办法。

经典国学的读书笔记4

  “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中华上下五千年,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唐诗、宋词、元曲被人们历代传承,中华人民将继续传承和创造。

  光阴似箭,我已是八年级学生,最近,我正在阅读《论语》,我相信这是一本家户喻晓的经典名著。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论语》此书正是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成为儒家经典,历代传承。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对学生的谆谆教诲,每一句话都饱含哲理,我们学的第一句选自《论语》的名言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仿佛听见孔子告诉我,三个人一同走路,在这里面一定有一个可以当我们老师的人,值得我们学习的人。这句话让无数人懂得相互学习。

  同样的,也有一句教科书上出现过无数次的名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也是出自《论语》,孔子的意思是让我们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对照别人身上的.缺点,及时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让我们受益终生。

  学习成长中,怎么做才是明智的表现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这才是明智的表现。这是一句至理名言,就像学习一样,学习知识如果掌握了,可以多做练习巩固,如果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就要及时请教,不能浑水摸鱼,这才是明智的表现。一千多年前孔子就明白这个道理了,我们也应懂得。

  当没有人理解自己时,“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知人也。”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要担心自己不了解他人,这句话也出自《论语》,给读者们带来安慰,深深影响人们的心灵,让人的心灵重归宁静。是啊,做好自已就行了,不必执着别人是否了解自己。

  当自己排斥别人的时候,“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要团结不搞帮派,搞帮派的都是不团结的小人,这句话给我们敲醒警钟,让我们不要排斥别人,成为小人。

  当你想要抓住过去不放手时,“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凡事已成定局,就不必要再说了,已近完结的事情,就没必要去匡正,过去的事情就不要再追究了。这句话蕴含的道理让人值得深思,它会提醒你懂得放下过去,抓住现在重新开始。

  《论语》是孔子智慧的结晶,他将一生的感悟都传给了弟子,他的语录由弟子收录下来,编成《论语》流传后世,一千多来来让世人深受启发,看了这本书,我了解了孔子的思想,也懂得了为人处事。

  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品读国学经典,受益终生,作为中华民族一员,我们将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我们的国学经典。

经典国学的读书笔记5

  在为人处世上,我也从国学经典中学到不少。曾学到过孟子的这样一句话:“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更应该以此做为自身的行事标准。人可以穷,但是要有骨气,要有奋斗的决心,现在这个时代,只要勤劳,就能创造财富。做为一个农民的孩子,我从小就是吃苦长大的。但是我却很感激少年时的贫穷,它就是一笔财富。它让我知道一切都来得不容易,更懂得珍惜。它让我早早地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从而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它更让我从小就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财富。让我成为一个正直,勤劳的'人。现代社会机遇很多,造就了很多骤富的人,但是,由于来得太容易,所以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塌实。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才过上好日子没几年,不能满足。我想不只是那些富二代,处在这个太平盛世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以“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来要求自己。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引起了众多外国学者的关注。她们来中国旅游,来中国留学。那些哈韩、哈日、学Hip-Pop的孩子们都睁开眼好好看看吧。我们虽然不能像晚清时期的满洲贵族那样妄自尊大、闭关锁国。但是当京剧、武术、中医等国粹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的时候,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自己的经典都拿出来品好了,再去学其他的好东西,甚至去教那些外国人。我们有很多好的东西,很多值得学的东西,个人认为把我们的根本学好了,才不愧为一个中国人。

经典国学的读书笔记6

  以前我是一个很骄傲、很爱炫耀的孩子,从不懂什么叫谦虚,就拿一个故事来说吧!

  一次,我的作文被刊登在校级刊物上,我高兴地告诉了父母让父母分享我的快乐。他们听了后不住地夸我,但也不住告诫我:"不能骄傲哟!"我哪里能听进去,因为我早已被骄傲给"驾驭"了!

  就在我兴奋的同时,我的性格也有了极大的变化——变得更加骄傲、暴躁了。一有在比谁的作文写得好时,我就在他们比面前炫耀,若不顺心便"发挥"出我暴躁的脾气;和同学们聊天时也会炫耀我的"光辉"史。。。。。。我就和同学们比了下去,最后到了一个朋友都没有了,我心里却想:不就是妒忌我作文写的好吗?我还不想和你们在一起呢!从此我骄傲成了瘾,暴躁成了性,一发不可收拾。直到有一天,我彻底改变了。那次测验,我原本以为只要一动笔,就能写出一篇文章,可是我错了,上午两节课,我居然才写出了一个题目几句话,结果可想而知,我不仅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还受到了父母的教育。其实,他们都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呀!记住一句话“满招损,谦受益”千万不能骄傲啊!"我就不名其中的含义。

  自从我校掀起了"诵读了《国学经典诵读》"的活动,我也积极地参加活动并被《国学经典诵读》里的一桩桩,一件件动人的故事所陶醉感染。特别是冯异的谦逊把我给震撼住了。他被大家称为"大树将军",他自幼好学,率领的军队有规矩,为人谦逊。特别是每次将军们围坐争功领赏时,只有他从不居功自傲,总是只身一人坐在大树下思考战斗的经验和教训,正是因为他与众不同的作风,才有了"大树将军"的美名。而刘秀发现他的行为习惯与作风之后,就更器重他了。我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许多道理,如:"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道理不但使我学会了戒骄戒躁,而且还让我学会了要厚物载德,更要有一颗赤子之心。

  这本书不仅使我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小皇帝",变成了一个勤劳的"忠仆",还让我明白了中国的一句古语"百善孝为先"的.含义:只有"孝"才能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做一个让人尊敬的人。现在我已学会了为劳累了一天的爸妈端上一杯清香的茶,为奶奶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米饭,并且学会了做饭,洗衣等家务活,为父母减轻了一半的负担。

  《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使我与骄傲绝交,与暴躁断绝,最后又让我走上了正直、谦虚、诚实与爱国的人生征途,大家都来从这本书里感悟真谛吧!

经典国学的读书笔记7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就是其中之一,它具有悠久而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在这个历史文化中又蕴含了渊博的文字,蕴含了中国美妙的语言,更蕴含了从最早的奴隶社会到如今绚丽多彩的现代社会的伟大发展历程。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经历了赢利的欢呼同时也经历了失败的转衰,谱写了一章又一章壮烈的历史篇章,它为中华的子孙后代留下了辉煌的历史文化,更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小学时,中国名著和外国名著相比,我最喜欢阅读外国名著,因为它和我一样童心未泯。但上了初中后,我接触更多的是中国名著,了解更多的也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听说更多的也是有关中国文化,哪怕在聊天里,聊最多的也是中国文化。自此,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喜欢上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我最喜欢阅读的名著是《论语》,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没怎么弄懂里面的意思。正好在一次上课时,学到了《论语》。于是我对《论语》就有了深一层的了解。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所写的,而在《论语》中的句子主要是孔子教授其弟子的内容。《论语》中,使我受益颇深的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句子,主要思思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懈怠。这句对于此时正值风华正茂的少年来说,真是一个让人积极向上的句子。

  就举两个事例来说吧。在我们班的同学中有很多学习成绩很好的。这些成绩好的同学平时学习多是勤思考,踏实学的。而有两个同学的思维方式不一样,思考与学习都是成反比例的。王明平时成绩很好,但在考试中往往容易出错。他在我们班可以说得上是安静而成绩又好的学生吧。在每次上课过程中,老师提出的问题他都毫不理会,只顾着玩他的游戏。而等到老师写出答案后,就急忙抄写,下课后多看这个问题的解答,在平时练习时总能得到高分,而到了考试就出很多错误。这就是所谓的“学而不思则罔”。

  许玲则是只会思考而不喜欢学习的一名同学。老师提出的问题们总是积极思考,但不喜欢写练习,更不喜欢做笔记。所以每次回答老师的问题时,总以为自己全都懂了,根本不听课。这就是所谓的`“思而不学则殆”。

  要是这两位同学能够学与思相结合,才是真正的懂啊!不管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离不开认真,仔细,更离不开理性的思考。在人的身体组成部分中,大脑是最重要的部位,既然我们有大脑这一构成部分,就应该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让我们自己成为大脑真正的主人,敢于超越常人的思维习惯,乐于在广袤无垠的未知世界里自由驰骋。中国文化带给我们的不单是文化的传承,更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光辉。

经典国学的读书笔记8

  最近在班级内掀起了阅读《国学经典》作品的高潮,学生们读得津津乐道,我也是乐此不疲。,每每端起这本书,就会开启我一天的好心情。

  打开书本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个醒目的大字。这使我不由地想到了历史上那句:半部论语治天下,就这样,我感受到了国学的魅力。 这里有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里有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这里有《国语》、《左传》、《资治通鉴》;这里有“庄子”、“老子”、“韩非子”;更有《楚辞》、《李太白集》;还有《三字经》、《千字文》、《朱子家训》.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从“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一本国学诵读完美的诠释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不断丰富、继承、发展,最终形成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国学经典》作品中给我感触最大的是《论语》。但是我认为《论语》中的所谓的“君子”和“小人”是一个纯概念化的名词,所说的君子是一个理想中的完人,是我们推崇的`道德规范的化身,是做人的榜样,是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小人言行是做人的反面教材,是修身养性的过程中努力摒弃的糟粕。

  随后,我又读了于丹教授的精辟讲解,她的讲解给我带来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做人要:踏踏实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工作、以诚相待地交友;学会放弃、学会舍得、学会宽容、学会立志等等,这样,会使我们自己变得完美、强大,才会更容易地接近成功,才会享受生活的美满与幸福。以后一定要再细细品味几遍,相信一遍会有一遍的收获!

经典国学的读书笔记9

  中华民族文化有着上千年灿烂的历史,《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里就融汇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我觉得这本书很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每首古诗都有注释,文章还配有插图,使繁冗的文句变得浅显易懂,而且生动有趣。

  刚开始读《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时比较累,但坚持下来发觉并没有那么难理解。读多了,读书的速度就变快了,读完一本书后我感到非常有成就感,让我更加喜欢经典了。

  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第五单元“四时田园”这一部分,它用许多古诗来教育我们:做人要勤勤恳恳,不能懒惰。以前我无论做什么事都很懒惰,什么事都让别人帮我做。值日时,我是组长,我就让那八个组员打扫,我则坐在凳子上悠闲地唱着歌。最后,由于组员不合作,没打扫干净,老师批评了我一顿,我心里像打翻五味瓶:酸、甜、苦、辣、麻,一起涌上心头。哎,都怪我!读了这一部分,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从今以后,我渐渐变得勤劳了。就说去年吧,学校有县里领导来检查卫生,我们组由我负责打扫卫生,在我的牵头下,我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为此,还受到县领导的表扬呢。当然,这得归功于经典诵读!

  经典诵读中,孔子关于学习态度的言论也让我们值得去学习和借鉴。在《论语》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一则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很多人,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又可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虽然我成绩很一般,但每次考完试骄傲情绪不断滋长。对于身边学习比我差的同学总是不理不睬,家长、老师说过很多次,但每次都是收效欠佳。当我读了孔子的话时,又反省了自己,觉得很惭愧。连知识渊博的孔子都那么谦虚,何况一个小小的我呢?从此以后,我变得很谦虚,经常向我身边一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百万绿丝中的小苗吸收营养的成分。

  《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许多人生哲理,读之如沐浴春风,我会让它永远伴我前行……

经典国学的读书笔记10

  《弟子规》是一门国学,已经开课一个学期了,学了它后我也有了很多的体会,然而,在众多的体会中最大的就是我变了。

  以前的我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着。而如今学了《弟子规》后的我,变的勤劳懂事了。早晨不再让妈妈叫着起床了;一些该做的事我也不会不做而让妈妈做了;此刻每一天晚饭后都由我来刷碗、擦地,也经常给父母洗脚,替他们分忧。

  此刻的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农民们的辛苦。所以我此刻变的.十分的节俭。在饭桌上时,我都会细心翼翼地吃饭,怕把饭粒掉到外边来。浪费了农民们用辛勤汗水浇灌而出的果实。并且每当吃饭前我都会在心中默背"感恩词"。

  我不光懂得了珍惜事物也懂得了珍惜时间。以前我总是说一句话:"还有时间呢!不着急!"往往也都是因为这句话使我总是在最终一分钟才开始着急,而前面的大好时光也都白白地浪费掉了。此刻可不一样了,有事我不会再拖时间做了,总是很进取地做着,很快就会做完,剩余的时间我也不浪费掉,用它来干一些有意义的事,让我的生活中没有空白的部分。

  除了珍惜我还懂得了爱惜和环保。我不再乱扔垃圾了,反而开始遇到垃圾就捡起来仍进垃圾箱里。邻居家的叔叔总是喜欢在草坪里遛狗,小狗也经常把粪便排到草坪里,造成了环境影响,我也开始经常到他家做客,总是给他和他的家人讲一些环保知识,劝告他们不要带狗到草坪中去,让他们好好保护环境。

  我最大的变化就是言行举止和我那臭臭的牛脾气。此刻的我十分的有礼貌,在学校遇到教师就问"教师好!"并深鞠躬,遇到客人也热情问候,在家中我不再那么刁蛮了,懂得了关心父母,不再和父母发脾气了。妈妈他们都说我长大了,懂事了。在外边我更是做的讲礼貌了。串门时受到亲人们的赞赏,在路上时也会受到路人的好评,此时此刻我真的觉得自我长大了。《弟子规》使我彻彻底底地变了,变的成熟了,变的懂事了,变的越来越好了!相信我以后会继续的变,变的更好!

经典国学的读书笔记11

  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有一段话我记得最深,那就是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段话是说:“学习知识并按时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修养高的人吗?”我们每天上完课回家,必须先把今天新学的'知识复习一遍,再写作业,这样就加强了理解,还能有不一样的感想。有朋友来我家玩,我会请他吃美食,带他去南京有名的景点参观,了解我们的城市和文化,这一定会让我们都感到快乐的。当我捡起大街上垃圾放入垃圾桶时,当我扶老奶奶过马路时,当我给老人让座时,都会得到周围赞赏的目观,但是也会有人不理解我,我依然坚持我的原则,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学好国学,做好国人!

经典国学的读书笔记12

  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要做好新时代的教师,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教师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而学习,应该海纳百川,应该博而精。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论语述而》中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读书时我是个自信得有些自负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地自傲。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粗略地看了《论语》,现在,在工作的环境中才知道那句话说得太对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同事中人才济济,读大学出来的她们基本功非常扎实,书法、绘画,音乐样样都懂。而且教学多年的她们经验非常丰富,面对问题学生都能轻松应对。原本认为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应付自如,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也下定决心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并利用假期练习书法,争取把自己的基本功练得更扎实。收效还挺不错,在工作上我也慢慢积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在对学生的观念上,《论语》里说:“因材施教。”真是经久不衰的真理。刚参加工作时,由于没有经验,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我自认为做到了人人平等。其实却是违背学生发展规律的。由于没有重点,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教学结果很不理想。事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存在那些不足,也向其他同事征询建议。最后得出结论: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比如我教毕业的几个孩子有什么问题经常跑来和我说。例如,到中学学习压力大,厌学等等。我就不再像以前一样,要求她们必须死记硬背文化知识。而是建议一个身体素质比较好的孩子朝体育方面去发展,一个爱绘画并且很有天赋的孩子朝美术方面去发展、使她们找到自己的特长,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经典国学的读书笔记13

  《弟子规》是国学经典的一部分。假期中,我和妈妈一起诵读、理解,真的是收获不小。

  “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我在《论语》中就读过,是这样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学生应该怎么做。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孝顺的孩子。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告诉我们要不断的反思自己的行为,做一个见贤思齐,道德高尚的人。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告诉我们学习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的理解、掌握、运用。

  《弟子规》教我们做一个有孝道、有道德、有诚信、善学习的人,真是让人受益匪浅。我记得曾在中央12套“第一线”栏目中看过这样一个节目《迟来的爱》,讲的是海南某监狱的事情,这个监狱在对犯人进行改造中,不仅仅限于政治学习和法制教育,而是从人的洗心动念处入手,用优秀的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教育植入监狱的劳动改造中。他们选择的'是《弟子规》,诵读经典与“亲情帮教会”的开展,触动了服刑人员内心的道德律,让服刑人员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或许就是“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触动了他们的内心吧。

  不过,《弟子规》中也有我觉得不妥当的,比如说:“邪僻事,绝勿问”、“不关己,莫闲管”,我觉得就是现在说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做人做事这样子总是不好的。妈妈说:国学经典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很多的理论对我们现在的生活、学习都有所指导,但是其中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根据现在的情况进行思考,批判性的学习接受,也就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看来诵读《弟子规》,不能一味的死读死记,还要动脑思考,活学活用呀!

经典国学的读书笔记14

  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

  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国学》这本书让我学会感恩、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

  通过学习《国学》这本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这本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经典国学的读书笔记15

  《论语》子路篇第18,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注:偷盗)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说老实话,如果我的亲人做了错事或者犯了法,我也是会为其隐瞒包庇的',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也是会这么做的,人之常情嘛,不过我还能意识到我这么做是错误的,而且违法,如果没被抓住就算了,抓住了就认栽。

  可孔子就能够厚颜无耻颠倒黑白地说“直在其中矣”,你要干坏事你就干嘛,你还硬要强词夺理把你干坏事说成是“正义的”,自此之后,就开创了中国人一种很恶劣的传统:即,到底什么是正义,真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将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解释成是“正义”“真理”。

【经典国学的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国学经典读书笔记03-14

国学的读书笔记02-11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02-21

国学经典读书笔记15篇03-22

国学的读书笔记15篇02-11

经典国学的读书笔记15篇02-11

国学教学总结07-10

国学经典活动总结04-02

国学诵读活动总结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