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职网>实用文>读书笔记>国学的读书笔记

国学的读书笔记

时间:2023-02-11 15:22:55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国学的读书笔记1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国学的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国学的读书笔记15篇

国学的读书笔记1

  “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中华上下五千年,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唐诗、宋词、元曲被人们历代传承,中华人民将继续传承和创造。

  光阴似箭,我已是八年级学生,最近,我正在阅读《论语》,我相信这是一本家户喻晓的经典名著。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论语》此书正是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成为儒家经典,历代传承。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对学生的谆谆教诲,每一句话都饱含哲理,我们学的第一句选自《论语》的名言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仿佛听见孔子告诉我,三个人一同走路,在这里面一定有一个可以当我们老师的'人,值得我们学习的人。这句话让无数人懂得相互学习。

  同样的,也有一句教科书上出现过无数次的名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也是出自《论语》,孔子的意思是让我们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对照别人身上的缺点,及时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让我们受益终生。

  学习成长中,怎么做才是明智的表现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这才是明智的表现。这是一句至理名言,就像学习一样,学习知识如果掌握了,可以多做练习巩固,如果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就要及时请教,不能浑水摸鱼,这才是明智的表现。一千多年前孔子就明白这个道理了,我们也应懂得。

  当没有人理解自己时,“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知人也。”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要担心自己不了解他人,这句话也出自《论语》,给读者们带来安慰,深深影响人们的心灵,让人的心灵重归宁静。是啊,做好自已就行了,不必执着别人是否了解自己。

  当自己排斥别人的时候,“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要团结不搞帮派,搞帮派的都是不团结的小人,这句话给我们敲醒警钟,让我们不要排斥别人,成为小人。

  当你想要抓住过去不放手时,“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凡事已成定局,就不必要再说了,已近完结的事情,就没必要去匡正,过去的事情就不要再追究了。这句话蕴含的道理让人值得深思,它会提醒你懂得放下过去,抓住现在重新开始。

  《论语》是孔子智慧的结晶,他将一生的感悟都传给了弟子,他的语录由弟子收录下来,编成《论语》流传后世,一千多来来让世人深受启发,看了这本书,我了解了孔子的思想,也懂得了为人处事。

  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品读国学经典,受益终生,作为中华民族一员,我们将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我们的国学经典。

国学的读书笔记2

  范曾,中国当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思想家。东方学大师季羡林评价:我认识范曾有一个三部曲:第一步认为他只是个画家,第二步认为他是一个国学家,第三步认为他是一个思想家。在这三个方面,他都有精湛深邃的造诣。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评价:今天在座的范曾,他没问题,是当代的大师,是当代的大书法家,是当代的大画家,而且以我外行的看法,他不只是当代的,也是几百年来,没有一个像他这样的大。范曾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的造诣,写有《国学开讲》这本书。《国学开讲》对中国的儒释道都有很精辟的见解。我尤其对范曾先生对佛教的论述印象深刻。

  中国近代学者梁漱溟先生说过:“科学能解决物质问题,宗教能解决心灵的问题,谁也代替不了谁。”说起宗教,佛教是无法回避的话题。佛教有两大宗旨:一是大智大慧,也称为文殊菩提;一是大慈大悲,也称为普贤菩提。在中国历史上,在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等民族分裂的时期和政权对立的时期,因为战乱之下,民不聊生,百姓痛苦不堪,佛教在着中国特殊的时期都能得到民间的自发传播。大概是百姓在“大智大慧”和“大慈大悲”的佛祖的保佑下能得到心灵的慰藉,心灵的些许安慰才能使百姓渡过无穷无尽的灾难。

  人类不仅是在乱世,而且在太平盛世,都面临着人生的烦恼。佛说众生有八万四千钟烦恼,同时也有八万四千种法门。我们都是从红尘中来,很多人心里不安静,或者说心里着急,这个可能是一种无明的烦恼,在某些时候陷入一种“我执”,并没有特别具体的原因促使你这样,可是你经常会有一种不安,或者一种躁动。这个时候,你可能需要冷静地思考一下,我需要什么,经过我的努力,我能够做到什么地步;经过我的奋发忘我,能做到什么地步?心灵的问题还是得靠心灵来解决。白岩松说过一句话:“内心都无法平静,我们如何获得幸福?”佛教很多偈语都是让人反省内心,如“菩提本无树,宁静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是风动,不是帆动,是智者心动。”心灵宁静与奋发进取是不排斥的,儒家经典《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定则生慧,慧则生明,心灵的平静是人之成大事不可或缺的。

  但如何使内心平静呢?《坛经》讲:“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世界著名世人弥尔顿说过:“心即可为天堂,亦可为地狱。”诗歌与宗教在此处不谋而合。佛家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盏长明灯。“长明灯”是什么?是心灵的光照。当一个人心灵里的灯能够放大光明的时候,他的心灵就像天堂一样光亮。当这个灯熄灭的时候,他的心灵就会像地狱一样黑暗。“长明灯”其实就是每个人的佛心,也就是本真之心。当本真之心被贪嗔痴等尘埃蒙蔽的时候,长明灯就会不能通明透亮。亚历山大大帝曾问希腊的一个哲学家第欧根尼,问他想要什么?第欧根尼对这位拥有亚欧非帝国的皇帝说,请不要阻挡我的阳光。亚历山大大帝感慨,如果不当皇帝,他就要当第欧根尼。第欧根尼内心的“长明灯”一直是通明透亮的,他已经本性自足。拿破仑,一生战功赫赫,赢得无数辉煌。但真正认识拿破仑的人却说,拿破仑一生很少笑,一直是眉头紧锁,得到的快乐极少。“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拿破仑一生都被这个时代还有内心的'欲望驱使着,内心又怎么能获得平静呢?总之,一个人之所以愉快,之所以自在,是由心灵造成的;反之,一个人之所以痛苦,之所以不自在,也是由心灵造成的。这就是“万法由心造”。

  烦恼来了,我们如何解决呢?凡是你遇到很大的困惑或困难的时候,一定要记住“放下”这两个字。“放下即如来,不要被我执,法执所控制。”平时我们经常念:“阿尼陀佛,无量佛菩萨。”我们心里要有这样的追求,就是遇到烦恼时,就要提醒自己,我的心量太小了,不够大。王阳明说:“吾心即宇宙”,本心无是非,无区别,无大小。一切皆无的空。心无常滞,即是般若。心量非常大的人,能放下执着与是非,这个就是般若智。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里面,主人公的母亲说,她把自己的一切苦难,都归于自己造成的;而把自己一切的幸福,都归于上帝。有了这样的宗教信仰,她很容易平和地生活。罗曼罗兰说过:“一个朴实的人比较容易接近上帝。”心无挂碍的人如王阳明,能看到满街的人都是圣人。

  范曾还提供一个他长期积累的经验:当烦恼来的时候,如果烦恼了就能解决问题,那么就继续烦恼;如果不能解决问题,那么就要快乐。这也是个很好的办法。

国学的读书笔记3

  中华民族文化有着上千年灿烂的历史,《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里就融汇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我觉得这本书很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每首古诗都有注释,文章还配有插图,使繁冗的文句变得浅显易懂,而且生动有趣。

  刚开始读《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时比较累,但坚持下来发觉并没有那么难理解。读多了,读书的速度就变快了,读完一本书后我感到非常有成就感,让我更加喜欢经典了。

  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第五单元“四时田园”这一部分,它用许多古诗来教育我们:做人要勤勤恳恳,不能懒惰。以前我无论做什么事都很懒惰,什么事都让别人帮我做。值日时,我是组长,我就让那八个组员打扫,我则坐在凳子上悠闲地唱着歌。最后,由于组员不合作,没打扫干净,老师批评了我一顿,我心里像打翻五味瓶:酸、甜、苦、辣、麻,一起涌上心头。哎,都怪我!读了这一部分,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从今以后,我渐渐变得勤劳了。就说去年吧,学校有县里领导来检查卫生,我们组由我负责打扫卫生,在我的牵头下,我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为此,还受到县领导的表扬呢。当然,这得归功于经典诵读!

  经典诵读中,孔子关于学习态度的言论也让我们值得去学习和借鉴。在《论语》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一则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很多人,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又可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虽然我成绩很一般,但每次考完试骄傲情绪不断滋长。对于身边学习比我差的同学总是不理不睬,家长、老师说过很多次,但每次都是收效欠佳。当我读了孔子的话时,又反省了自己,觉得很惭愧。连知识渊博的孔子都那么谦虚,何况一个小小的`我呢?从此以后,我变得很谦虚,经常向我身边一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百万绿丝中的小苗吸收营养的成分。

  《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许多人生哲理,读之如沐浴春风,我会让它永远伴我前行……

国学的读书笔记4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这样一本言行录,篇幅也不大,不过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却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细看各篇,学而篇第一只要讲“务农”的道理,遇到初学者入“道德之门”;为政篇第二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八佾篇第三主要记孔子论礼乐之事;里仁篇第四主要讲仁德的道理;公冶长篇第五主要讲古今人物的贤否得失;雍也篇第六主要讲孔子与弟子们言行;述而篇第七主要讲孔子谦己诲人之辞及容貌行事之实;泰伯篇第八只要讲孔子、曾子的言论,及对古人的评赞;子罕篇第九主要讲孔子提倡礼制,鼓励人们好学不倦,以及记述孔子不肯说什么,不肯做什么;乡党篇第十主要讲孔子平素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生活习惯;先进篇第十一主要讲孔子对弟子贤否的评论;颜渊篇第十二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为仁、为政、处世;子路篇第十三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怎样做人,怎样为政;宪问篇第十四主要记孔子及其弟子论修身做人之道,兼有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卫灵公篇第十五主要记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所论的以德治国的道理;季氏篇第十六主要记孔子论君子怎样修身、如何以礼法治国;阳货篇第十七主要记孔子教育弟子讲究仁德,阐发以礼乐治国的道理;微子篇第十八主要记历史上圣贤的事迹,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的行为,以及世人对于处乱世的不同态度;子张篇第十九主要记孔子的弟子们探讨求学求道的言论,以及对孔子的敬仰与赞颂;尧曰篇第二十主要记古代贤王尧、舜、禹、汤的言论以及孔子对为政的论述。

  纵观全书,《论语》很全面的阐明了孔子的思想,不管是为人还是处世,不管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在政治上,他主张“节用而爱人”,反对苛政、苛捐杂税,“苛政猛于虎也!”,也主张“克己复礼”;在自身修养上,他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吾日三省吾身”;在教育上,他主张“有教无类”,第一个在中国创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格局,他也主张“因材施教”、“言传身教”,所以针对不同性格的两个弟子的同一个问题,他给出不同的建议,所以在周游列国时,即使如何困窘,他为弟子们始终树立榜样,并时刻不忘对他们的教诲。

  而我觉得,《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这样一种谦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它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也因而无比强大。

  “足兵,足食,民信之矣。”这说明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仅仅只是一个指标,而真正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治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幸福快乐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觉,与贫富无关。“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对礼的遵守,那么,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内心的快乐。

  而孔子在《论语》中反复作为做人立身之本的孝悌,也是给人以最朴实的启发的。从孔子对孝的阐释——“无违”,“父母,唯其疾之忧”,“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色难”中,我们受到的心灵震撼,是不会比其他孔子所教诲的更深刻的大道理少的。细细读了这些话,我们的心中,是会产生深深的歉疚和反省的。我们会发现,我们做到的原来远远不够。所以,从这一刻起,更加爱我们的父母吧——以孔子的谆谆教导为心中的指标,时刻问自己一句:“你做到了多少?”

  当然,孔子毕竟是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的人了,那是一个尚未进入封建时代的奴隶社会,他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他的最终理想,是要恢复周礼,维护奴隶阶级的统治的,无疑,甚至对于那个时代而言,他都不是一个进步者。虽然,封建统治者在孔子死后,突然将孔子的儒家思想捧至独尊地位,出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但那时的孔子的思想,早已被一个叫董仲舒的人狠狠加以改造,后来又被朱熹越解释越离谱。所以,在孔子自身那个时代,孔子的思想,其实并不是很进步的。而且,他其中的一些思想,也确实不是完全能让人认同的。比如他说如果父亲坐了错事甚至犯了罪,儿子不仅不应该揭发,而且还要帮助努力隐瞒。这在今天,不就成了同谋、共犯了吗?他还轻视妇女,说什么“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把我们女子与小人相提并论,摆明了是侮辱嘛!他也轻视劳动和农事,樊迟问稼桑之事,就被他称作是没什么大出息的人。

  总之,《论语》中,有值得学习的,也有一些小小的值得改进的,但它无疑是伟大而杰出的。一点小瑕疵掩盖不了它强大的光芒。

  一本《论语》,虽薄薄百页,却可以读得很厚很厚。读《论语》,我想,需要的正是这种将书由薄读厚的智慧吧。本人资质有限,初读《论语》,谨把自己一点小小的感悟写在这里。

国学的读书笔记5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有批判传统文化的风潮。总之,王小波先生那时发表的文章是很合时宜的。即使放到现在来看,那些道理也未免过时,在一些人眼里依然正确。

  《沉默的大多数》是暑假翻的,基本上把感兴趣的篇目都看完了。这本书涉及的主题很杂,国学,知识分子,道德,信仰,科学等等。笔记中全面的涉及和讨论是不现实的,碍于读书太少,见解也不甚完善。这里摘其对国学的一些看法,杂糅个人评价,漫谈一二。

  在《我看国学》一文中,王小波用辛辣诙谐的笔触谈了对孔孟程朱的看法。他说孔子是个一本正经的说大实话的老天真,虽然学不到什么真正的东西,但是向往那时的学习气氛。又说孟子是个凶巴巴令人讨厌的人,甚是偏执,动不动就称人禽兽。王小波一点都不喜欢他。他还说程朱的格物致知和阴阳五行虽是民族宝贵遗产,却失之于简单。与西方的自然科学无法相比。研究伦理学和政治哲学(说白了就是人际关系)的古代儒士们更是无法与拥有天才的思维能力的牛顿爱因斯坦相提并论。一门学问研究了两千年,即使内容本身不值得研究,也足以挟之以自重。而那被研究的东西和研究它们的人,实在难以想象变成了什么样子。

  在《智慧与国学》一文中,王小波说中国人对待学问一大问题就是太过于重实用,看重“器物之用”而不关心背后的方法与技能以及对自然的了解。这点大概在晚清“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制夷”时最为明显,在天朝皇帝眼里,西方的器物只是器物而已,没有任何别的价值。这荒谬已经达到了令人同情的地步。反过来说,古代中国人也不知道除了“实用”还能有什么。为何读书,不过是做官。而做官以后,早已不在做学问的范畴里了。

  四书五经注来注去,注出来的是什么?王朝的覆灭?写满耻辱与黑暗的历史?如果问国学能给人来什么,我真不知道怎么回答。君不见皇帝的库房,外国使臣送来的落满尘土的科学仪器。君不见国人曾经极端的愚昧与迂腐。国学给这个受苦受难的国度带来了什么?诚然,有的人会辩解,中华千年的历史之所以得以延续,正因为有这门学问得以维稳。但这门学问能否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孕育先进的文明?这恐怕就难以回答了。

  恰恰相反,西方人总有一种想让自己聪明和获得真正智慧的劲头和兴趣,所以从古希腊人开始就有辩论的传统,所以他们研究看起来没什么“用”的科学。在他们眼里,中国人研究了两千年的东西不过是些包装起来的废话。

  在中西方不同的学习过程中,也形成了对学习不同的看法。对中国人来说,学海无涯苦作舟,悬梁刺股、十年寒窗。学习从来不可能是快乐的事情,至少在古代,熟背四书五经就是真正的学习了。因为中国人不知道什么叫追求真正的智慧。我一直觉得,博大精深这个词,主要是漫长历史的必然积累,而非真的.有许多精妙之处。

  他还说到中国人研究学问就像“大山临盆”,壮烈过后生下的是一只耗子。当然,这个例子可能不太妥当,但是也说明了一点东西。历史课上讲到苏格拉底,他说他知道的唯一东西就是他一无所知。而从孔子开始“知天命,不逾矩”,后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中国人早觉得已经懂得了一切,就等万国来敬仰和皈依了。他们觉得自己拥有了超级知识,没有不知道的东西。在无尽的考据和训诂后,只剩无所事事的闲着。

  坦白地说,读王小波的文字我是有共鸣的。有的人会说这是崇洋媚外,缺乏民族感情。但无法清醒的认识民族文化就是热爱吗?有的人说这是科学主义,但我只能说你错解了科学主义。

  我一直以为,国学就是一个“史”字。考据训诂基本概括了它的内容。弘扬传统文化,重振国学之风,最近几年也是频频强调。我想,也许我们尊敬的,应该是那股勤奋与钻研的民族精神,应该是民族顽强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意味着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什么是真正国学,明白我们拥有的,也清楚我们失去和缺少的。

国学的读书笔记6

  以前我是一个很骄傲、很爱炫耀的孩子,从不懂什么叫谦虚,就拿一个故事来说吧!

  一次,我的作文被刊登在校级刊物上,我高兴地告诉了父母让父母分享我的快乐。他们听了后不住地夸我,但也不住告诫我:“不能骄傲哟!”我哪里能听进去,由于我早已被骄傲给“驾驭”了!

  就在我兴奋的同时,我的性格也有了极大的变化——变得更加骄傲、暴躁了。一有在比谁的作文写得好时,我就在他们比面前炫耀,若不顺心便“发挥”出我暴躁的脾气;和同学们聊天时也会炫耀我的“光辉”史……我就和同学们比了下去,最后到了一个朋友都没有了,我心里却想:不就是妒忌我作文写的好吗?我还不想和你们在一起呢!从此我骄傲成了瘾,暴躁成了性,一发不可收拾。直到有一天,我彻底改变了。那次测验,我原本以为只要一动笔,就能写出一篇文章,可是我错了,上午两节课,我居然才写出了一个题目几句话,结果可想而知,我不仅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还受到了父母的教育。其实,他们都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呀!记住一句话‘满招损,谦受益’千万不能骄傲啊!”我就不名其中的'含义。

  自从我校掀起了“诵读了《国学经典诵读》”的活动,我也积极地参加活动并被《国学经典诵读》里的一桩桩,一件件动人的故事所陶醉感染。特别是冯异的谦逊把我给震撼住了。他被大家称为“大树将军”,他自幼好学,率领的x队有规矩,为人谦逊。特别是每次将军们围坐争功领赏时,只有他从不居功自傲,总是只身一人坐在大树下思考战斗的经验和教训,正是由于他与众不同的作风,才有了“大树将军”的美名。而刘秀发现他的行为习惯与作风之后,就更器重他了。我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许多道理,如:“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道理不但使我学会了戒骄戒躁,而且还让我学会了要厚物载德,更要有一颗赤子之心。

  这本书不仅使我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小皇帝”,变成了一个勤劳的“忠仆”,还让我明白了中国的一句古语“百善孝为先”的含义:只有“孝”才能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做一个让人尊敬的人。现在我已学会了为劳累了一天的爸妈端上一杯清香的茶,为奶奶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米饭,并且学会了做饭,洗衣等家务活,为父母减轻了一半的负担。

  《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使我与骄傲绝交,与暴躁断绝,最后又让我走上了正直、谦虚、诚实与爱国的人生征途,大家都来从这本书里感悟真谛吧!

国学的读书笔记7

  《弟子规》是一门国学,已经开课一个学期了,学了它后我也有了很多的体会,然而,在众多的体会中最大的就是我变了。

  以前的我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着。而如今学了《弟子规》后的我,变的勤劳懂事了。早晨不再让妈妈叫着起床了;一些该做的事我也不会不做而让妈妈做了;此刻每一天晚饭后都由我来刷碗、擦地,也经常给父母洗脚,替他们分忧。

  此刻的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农民们的辛苦。所以我此刻变的十分的节俭。在饭桌上时,我都会细心翼翼地吃饭,怕把饭粒掉到外边来。浪费了农民们用辛勤汗水浇灌而出的果实。并且每当吃饭前我都会在心中默背"感恩词"。

  我不光懂得了珍惜事物也懂得了珍惜时间。以前我总是说一句话:"还有时间呢!不着急!"往往也都是因为这句话使我总是在最终一分钟才开始着急,而前面的大好时光也都白白地浪费掉了。此刻可不一样了,有事我不会再拖时间做了,总是很进取地做着,很快就会做完,剩余的时间我也不浪费掉,用它来干一些有意义的事,让我的生活中没有空白的部分。

  除了珍惜我还懂得了爱惜和环保。我不再乱扔垃圾了,反而开始遇到垃圾就捡起来仍进垃圾箱里。邻居家的叔叔总是喜欢在草坪里遛狗,小狗也经常把粪便排到草坪里,造成了环境影响,我也开始经常到他家做客,总是给他和他的家人讲一些环保知识,劝告他们不要带狗到草坪中去,让他们好好保护环境。

  我最大的变化就是言行举止和我那臭臭的牛脾气。此刻的我十分的.有礼貌,在学校遇到教师就问"教师好!"并深鞠躬,遇到客人也热情问候,在家中我不再那么刁蛮了,懂得了关心父母,不再和父母发脾气了。妈妈他们都说我长大了,懂事了。在外边我更是做的讲礼貌了。串门时受到亲人们的赞赏,在路上时也会受到路人的好评,此时此刻我真的觉得自我长大了。《弟子规》使我彻彻底底地变了,变的成熟了,变的懂事了,变的越来越好了!相信我以后会继续的变,变的更好!

国学的读书笔记8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就是其中之一,它具有悠久而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在这个历史文化中又蕴含了渊博的文字,蕴含了中国美妙的语言,更蕴含了从最早的奴隶社会到如今绚丽多彩的现代社会的伟大发展历程。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经历了赢利的欢呼同时也经历了失败的转衰,谱写了一章又一章壮烈的历史篇章,它为中华的子孙后代留下了辉煌的历史文化,更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小学时,中国名著和外国名著相比,我最喜欢阅读外国名著,因为它和我一样童心未泯。但上了初中后,我接触更多的是中国名著,了解更多的也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听说更多的也是有关中国文化,哪怕在聊天里,聊最多的也是中国文化。自此,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喜欢上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我最喜欢阅读的名著是《论语》,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没怎么弄懂里面的意思。正好在一次上课时,学到了《论语》。于是我对《论语》就有了深一层的了解。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所写的,而在《论语》中的句子主要是孔子教授其弟子的内容。《论语》中,使我受益颇深的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句子,主要思思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懈怠。这句对于此时正值风华正茂的少年来说,真是一个让人积极向上的句子。

  就举两个事例来说吧。在我们班的同学中有很多学习成绩很好的。这些成绩好的同学平时学习多是勤思考,踏实学的。而有两个同学的思维方式不一样,思考与学习都是成反比例的。王明平时成绩很好,但在考试中往往容易出错。他在我们班可以说得上是安静而成绩又好的学生吧。在每次上课过程中,老师提出的问题他都毫不理会,只顾着玩他的游戏。而等到老师写出答案后,就急忙抄写,下课后多看这个问题的解答,在平时练习时总能得到高分,而到了考试就出很多错误。这就是所谓的“学而不思则罔”。

  许玲则是只会思考而不喜欢学习的一名同学。老师提出的问题们总是积极思考,但不喜欢写练习,更不喜欢做笔记。所以每次回答老师的.问题时,总以为自己全都懂了,根本不听课。这就是所谓的“思而不学则殆”。

  要是这两位同学能够学与思相结合,才是真正的懂啊!不管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离不开认真,仔细,更离不开理性的思考。在人的身体组成部分中,大脑是最重要的部位,既然我们有大脑这一构成部分,就应该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让我们自己成为大脑真正的主人,敢于超越常人的思维习惯,乐于在广袤无垠的未知世界里自由驰骋。中国文化带给我们的不单是文化的传承,更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光辉。

国学的读书笔记9

  《弟子规》是国学经典的一部分。假期中,我和妈妈一起诵读、理解,真的是收获不小。

  “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我在《论语》中就读过,是这样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学生应该怎么做。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孝顺的孩子。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告诉我们要不断的反思自己的行为,做一个见贤思齐,道德高尚的人。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告诉我们学习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的理解、掌握、运用。

  《弟子规》教我们做一个有孝道、有道德、有诚信、善学习的人,真是让人受益匪浅。我记得曾在中央12套“第一线”栏目中看过这样一个节目《迟来的.爱》,讲的是海南某监狱的事情,这个监狱在对犯人进行改造中,不仅仅限于政治学习和法制教育,而是从人的洗心动念处入手,用优秀的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教育植入监狱的劳动改造中。他们选择的是《弟子规》,诵读经典与“亲情帮教会”的开展,触动了服刑人员内心的道德律,让服刑人员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或许就是“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触动了他们的内心吧。

  不过,《弟子规》中也有我觉得不妥当的,比如说:“邪僻事,绝勿问”、“不关己,莫闲管”,我觉得就是现在说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做人做事这样子总是不好的。妈妈说:国学经典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很多的理论对我们现在的生活、学习都有所指导,但是其中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根据现在的情况进行思考,批判性的学习接受,也就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看来诵读《弟子规》,不能一味的死读死记,还要动脑思考,活学活用呀!

国学的读书笔记10

  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

  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国学》这本书让我学会感恩、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

  通过学习《国学》这本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这本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国学的读书笔记11

  1自然于心灵之用,在于反馈人自身之精神。自然包容万物,无始无终,亦如人类之精神。这几乎是神秘主义的说法。“大自然是心灵对应物,它印证心灵,自然之美是心灵之美,自然法则是心灵法则,对自然有多少无知,对自身亦有多少无知,研究大自然,亦是研究自己”。

  2这一点说的是教科书式的偶像的要命之处:我们自身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所谓权威之用,在于引导,使用书籍之“得当”的标准,正在于启发程度。“世界上唯一有价值之物,是活跃的心灵”活跃的心灵能够看见、表述、创造真理,而不是书呆子式的重复。“常人只希望,天才却去创造”创造的能力人人皆有,只是是否深刻而已。

  因此好书,不在于强制读者接受,在于引导。思考之人绝不能受制于工具。

  心灵可以从任何书本之中汲取到营养。但会读书之人应是发明家。故而“要有创造性写作,创造性阅读”“当心灵得到劳动和创造之支持时,每个句子意义皆会扩展而如世界般宽广”故而读权威人士之作品时,当捕捉其灵光一闪的点。

  “学位礼服和教育基金,敌不过一段至理名言”

  3行动于学者之必要性:静止不动是怯懦,没有勇气的心灵造就不了一个学者。通过行动,思想从无意识过度到意识。

  “从生活中开辟多少经验,就能开垦多少无知的荒野”,活动才能给学者提供源源不断的材料。劳累,灾难,贫困都能交给我们智慧和雄辩。

  同时,行动也并非立刻就能产生结果,经验储存起来,直到有一个回顾的时刻瓜熟蒂落。“在我们的个人经历中,没有哪一桩事情身上依附的枯燥形式会如干燥的泥块一样脱落,这些经验会从我们身上飞入云空,让我们大吃一惊”这是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

  所以即使是学者,也要行动,从行动中收割果实。“一个学者,即使是为了寻找一个词汇,也要急于行动。生活是我们的字典。”“个性比才智更重要,生活是思想这种机能的执行者”伟大的.灵魂不在于其正确性,而在于能坚定勇敢面对生活。

  4学者责任在于指引众人看到表象下的事实,他们从事观察工作。“他正在发挥人性中最高尚的机能,将自己从私心中提升出来,依靠民众生动的思想去生活,他是这世界的眼睛,这世界的心脏”他要保存和传播英勇的情操,高尚的传记,优美的诗歌与历史的结论,来抵抗野蛮倒退的世俗的繁荣。

  学者应当沉静稳重,超然于世事之上,坚守信念而不断认真地观察,拒绝焦躁,不畏谗言,坐守时机——今天确有所得了,那便是今日最大的幸福。要观察众人心中的“核心思想”,它不会因个体之不同而变化,阐发出所有人类的共同心声。

  学者必须勇敢而无所畏惧。“一个人若能看穿世界的虚饰外表,就能拥有世界”。

  学者的责任还在于唤醒民众,放弃伪善,奔向真实。

国学的读书笔记12

  最近忙于应付研二的学业,都没什么空微信读书了。这两周的一篇作业,写成了文学方向,就贴上来做读书笔记吧。

  《劝学》出自《荀子》,是书中的首篇文章,又名《劝学篇》,创作年代战国时期。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的赵国人 。他是非常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当时被尊称为“荀卿”。《荀子》是他的代表作品。与此同时,他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和李斯,汉代初期的政治家、科学家张苍,都是荀子的门下高足,其中,李斯和张苍分别担任秦朝丞相和汉朝丞相。荀子老师的教育水准由此可见一斑!

  所谓“劝学”,顾名思义,就是“劝人学习”的意思,这是一篇集中论述“关于学习的重要意义”的议论文。

  一般的议论文章,都比较地艰涩难读,或是大段说理,或是正襟危坐,难以让人“一见钟情”、“再见倾心”,但是《劝学》篇,融说理于“缓行游荡”之间,给你描绘一幅又一幅的情景,感觉在翻阅风景的时候,就顺便把道理给听进去了。与此同时,在下笔之时,完全看得出“浓墨重彩”的写作功力,文章“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文章开篇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开宗明义,挑明说“学习是不能停止的”!一上来就跟你们讲清楚,我今天是来讲大道理的。只是,这道理怎么讲?真是一门艺术了。

  擅用实景比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出来的,但它却比蓝草看着更蓝啊,冰是水凝结的,可它显然比水更冷啊。再加上“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这些都是为什么呢?因为君子要多不断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身,那么他就能明事理且没有什么过错了。这个道理其实挺浅显的,就是说要借助外界养分,滋养自身,任何人只要通过发愤学习,都是能进步的。

  因为作者多用日常的事物来做比,读者在脑海中就会首先构建起这些事物的模样或场景,从感性认识递进到理性认识,快速融入,难怪说这样讲理是“先声夺人”了。并且,大道理只讲了一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马上180度大掉头,跟你讲一些好玩的、易懂的东西,强力吸引你往下读。

  这些浅白、通俗的实物实景比喻,是文章的一大特色。又比如“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无需翻译,也能即刻明白,说得很对呀!所以,由此得出“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不是说君子天生就有用的,是善于借助外力,外力是什么?外力怎么得到?就要不断得学习。

  正反对比递进

  在文章前四段的正面循循善诱后,作者开始讲“蒙鸠和射干、蓬草和白沙、兰槐”的故事了,这些都是反面的例子,要说明的'是它们长错了地方或找错了环境,告诉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后文中,“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大段使用了强烈的正反对比的举例,都引向“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说不刻苦钻研,不会有显著成绩,不埋头苦干,不会有巨大成就。

  大量运用排比

  文章之所以读来无刻板之感,反而觉得活泼,除了众多的比喻、类比,创作形式上非常多得采用了变化多样的短句排比,也是一大原因。

  除了开头抓人眼球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文中的排比句不胜枚举,又如“肉腐出虫,鱼枯生蠹”、“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等等,寓说理于实景,文学色彩强烈,“甚或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在其中”。

  不难看到,较为连续、整齐排比句式,同时较为多变,读来因此感觉新鲜、生动。

  从理论到实践

  文章的前半部门,说“学不可以已”,论说了学习的重要性。既然重要了,该怎么学呢?从“学恶乎始?恶乎终?”开始,文章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学习的具体方法。

  关于学习的途径,“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从诵读《诗》、《书》等经典书籍开始,到读《礼记》结束,这样的意义在于,从做书生开始,一直到成为圣人。“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这一段短短几句话,有一种让人肃然起敬之感,不仅饱读诗书,并且能高度集纳概括,向人进行推荐,名师水准的体现。

  关于学习的方法,“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不要浮躁,不要啰嗦。“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习要亲近良师;“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学习还要崇尚礼仪,“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君子要“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不要浮躁,不要怠慢,不要盲目,谨慎对待每一位前来求教的人。

  关于学习的态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学习要专心致志,学得全面彻底。

  “在作品集中并列的比喻,从同一角度反复地说明问题。这种手法,在修辞上叫做“博喻”,一般大都用来辅助景物描写。而荀子作品中的博喻都是用来说明事理。巧妙地运用大量比喻来论述,这是《劝学》非常突出的创作特点。”

  荀子讲的“大道理”层层递进、深入浅出,结构严谨、质朴,却又不是华丽,一个能言善辩、满腹经纶的教师形象跃然纸上。“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行文简洁,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

  其实,这就像现在一样,学生们坐在教室里,同样是学知识、听理论,但如果老师自身水准高超,并且课讲得生动有趣无枯燥,没有学腐气,自然是会大受欢迎的。

国学的读书笔记13

  以前我是一个很骄傲、很爱炫耀的孩子,从不懂什么叫谦虚,就拿一个故事来说吧!

  一次,我的作文被刊登在校级刊物上,我高兴地告诉了父母让父母分享我的快乐。他们听了后不住地夸我,但也不住告诫我:"不能骄傲哟!"我哪里能听进去,因为我早已被骄傲给"驾驭"了!

  就在我兴奋的同时,我的性格也有了极大的变化——变得更加骄傲、暴躁了。一有在比谁的作文写得好时,我就在他们比面前炫耀,若不顺心便"发挥"出我暴躁的脾气;和同学们聊天时也会炫耀我的"光辉"史。。。。。。我就和同学们比了下去,最后到了一个朋友都没有了,我心里却想:不就是妒忌我作文写的好吗?我还不想和你们在一起呢!从此我骄傲成了瘾,暴躁成了性,一发不可收拾。直到有一天,我彻底改变了。那次测验,我原本以为只要一动笔,就能写出一篇文章,可是我错了,上午两节课,我居然才写出了一个题目几句话,结果可想而知,我不仅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还受到了父母的教育。其实,他们都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呀!记住一句话“满招损,谦受益”千万不能骄傲啊!"我就不名其中的含义。

  自从我校掀起了"诵读了《国学经典诵读》"的活动,我也积极地参加活动并被《国学经典诵读》里的一桩桩,一件件动人的故事所陶醉感染。特别是冯异的谦逊把我给震撼住了。他被大家称为"大树将军",他自幼好学,率领的军队有规矩,为人谦逊。特别是每次将军们围坐争功领赏时,只有他从不居功自傲,总是只身一人坐在大树下思考战斗的经验和教训,正是因为他与众不同的作风,才有了"大树将军"的美名。而刘秀发现他的行为习惯与作风之后,就更器重他了。我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许多道理,如:"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道理不但使我学会了戒骄戒躁,而且还让我学会了要厚物载德,更要有一颗赤子之心。

  这本书不仅使我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小皇帝",变成了一个勤劳的`"忠仆",还让我明白了中国的一句古语"百善孝为先"的含义:只有"孝"才能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做一个让人尊敬的人。现在我已学会了为劳累了一天的爸妈端上一杯清香的茶,为奶奶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米饭,并且学会了做饭,洗衣等家务活,为父母减轻了一半的负担。

  《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使我与骄傲绝交,与暴躁断绝,最后又让我走上了正直、谦虚、诚实与爱国的人生征途,大家都来从这本书里感悟真谛吧!

国学的读书笔记14

  在为人处世上,我也从国学经典中学到不少。曾学到过孟子的这样一句话:“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更应该以此做为自身的行事标准。人可以穷,但是要有骨气,要有奋斗的决心,现在这个时代,只要勤劳,就能创造财富。做为一个农民的孩子,我从小就是吃苦长大的。但是我却很感激少年时的贫穷,它就是一笔财富。它让我知道一切都来得不容易,更懂得珍惜。它让我早早地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从而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它更让我从小就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财富。让我成为一个正直,勤劳的人。现代社会机遇很多,造就了很多骤富的人,但是,由于来得太容易,所以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塌实。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才过上好日子没几年,不能满足。我想不只是那些富二代,处在这个太平盛世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以“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来要求自己。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引起了众多外国学者的关注。她们来中国旅游,来中国留学。那些哈韩、哈日、学Hip-Pop的孩子们都睁开眼好好看看吧。我们虽然不能像晚清时期的满洲贵族那样妄自尊大、闭关锁国。但是当京剧、武术、中医等国粹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的时候,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自己的经典都拿出来品好了,再去学其他的好东西,甚至去教那些外国人。我们有很多好的东西,很多值得学的东西,个人认为把我们的根本学好了,才不愧为一个中国人。

国学的读书笔记15

  说到国学,给我最初的感觉是深奥又难懂的深层次文学,不是一般人可以领悟的。而现代人(包括我自己),根本不明白国学是什么。看到网上说现在很多中国人乃至外国人都兴起了一阵“国学热”,那么多人热衷于孔子、老子,现在《易经》、《论语》等等也特别受人们的追捧,本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就很感兴趣的我也开始关注起这方面来。

  怀着好奇与兴趣,我借来了由章太炎老先生撰写的《国学概论》一书。首先,让我解释一下国学指的是什么: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所以它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普通人比较常接触到的国学书籍有《论语》、《易经》、《道德经》、《孙子兵法》、《大学》、《百家姓》以及《三字经》等等。

  理解完国学的.内涵以后,现在回到章太炎先生的《国学概论》。这本书较系统地介绍了作者是怎样看待国学中的内容的以及国学的派别。首先。章太炎先生认为要理解国学关键是要自己用心去看。对于不同的事物,一百个人可能有一百种不同的理解;对于同种事物而言,每个人还是会有自己独特的态度或想法。在《国学概论》这本书里,章太炎先生首先谈到了他对国学本体的一些看法,他认为在古代书籍中,有些看起来很怪诞的记载虽然是神话,但是绝大部分的经史绝非神话,即“经史非神话”;大部分的经典诸子是没有涉及到宗教方面的内容的,即“经典诸子非宗教”,这是因为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薄于宗教思想,而把重心放在政治上的缘故;此外,对于那些史书的文辞,章太炎先生也有自己的一番理解。由于古时候的人记叙或写文章的习惯、方式的原因,有些史书虽然看起来好像跟小说一样生动,甚至有些夸张、不切实际,但是真相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即“历史非小说传奇”。为了说明这些,作者列举了很多的事实加以说明,这里我不想过多地阐述。

【国学的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国学经典读书笔记03-14

国学的读书笔记02-11

经典国学的读书笔记02-11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02-21

国学经典读书笔记15篇03-22

经典国学的读书笔记15篇02-11

国学教学总结07-10

国学经典活动总结04-02

国学诵读活动总结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