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读后感>读《活着》有感

读《活着》有感

时间:2024-04-22 07:24:0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活着》有感汇总【13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活着》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活着》有感 篇1

  在这个初春,我得到了一本书,是我弟弟推荐给我的,这本书是余华的小说《活着》。书中讲述了一位叫福贵的富家少爷,先是把家产赌光沦为一无所有的穷人,父亲气恨而亡;接着他不幸被国民党捉去当壮丁历经死难而幸免于世,但母亲却因病去世;再接着儿子有庆被抽血至干而死,女儿凤霞产后的败血症而亡,妻子家珍得软骨病最终病死;继而女婿二喜工伤而亡,外孙子苦根因吃豆子被撑死了;最后,只剩下老了的福贵和一头牛的故事。这个故事跨越了中国从国民党到毛泽东的时期。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读完这个平凡的故事后,令我意味深长也让我明白了绝望的不存在。

  余华在序中这么写,“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里面有一句话非常棒,“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生命只有一条,这是无价的,是用金钱也买不了的。人生无常,聚散离合。在每个离别的时候,我们只能目送着一个又一个的背影,重重叠叠的留恋不舍载满了无尽的牵挂祝福。在生命与灵魂融汇的瞬间,凝聚着的是美好、幸福,这瞬间所迸发出的光华值得我们用一生守候,永世珍藏。好好活着,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好好活着,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知足常乐就是幸福!

  读《活着》有感 篇2

  释卷静坐,合眼却是满心的隐痛。痛,痛他人之痛,《活着》里的主人公福贵失去了所有爱他的和他爱的人,夕阳西下,仅有一头老牛伴他左右,许是一生都要如此寂寥了吧,怎能不痛?痛,痛吾身之痛,活着,于我而言,究竟何等意义,竟是叫我哑口无言,怎可舒怀?

  有书评称:余华在《活着》里要告诉我们的是——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作为一个正要展翅翱翔的四有青年,恕我对此点不甚认同。活着,如果不是为了某些人、某些东西而活着,那么人的诞生就是为了奔赴死亡如此简单吗?那痛其母亲十月怀胎,苦其父亲辛劳抚养,还不如不要来这世间走一遭罢了。

  爷爷操劳一生,为党为国为民,虽然他始终未曾把家人或自己放在心中首位。团圆饭念叨家常时,面对家人的.“数落”,他憨憨一笑,不发一语;再发言时,便是说起了他如何当好“开荒牛”的风光事迹,细看那混浊老眼,却有一泓清流淌过,洗涤了适才的复杂心绪。

  爷爷活着,至少在他意气风发时,如果他仅是为活而活,那么,他还会不辞辛劳地出色完成工作任务,毫不存私地为国家贡献出他最大的力量吗?

  我想,答案是不可能的。白云苍狗,人是脆弱的,当他无所依靠时,便失去了支点,是撑不住的。所以我宁愿坚信,人活着,一定是为了某些人、某些东西而活着,因为他们需要一个或更多的理由去让他们勇敢面对这本就悲惨残酷的世界;因为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好不容易的事。

  那么,你还要问起《活着》的主题对错与否吗?

  一本书能得赞评如此,其内定有乾坤,只看我们如何挖掘罢了。其实对于那句经典书评,我更愿意换个角度思考。

  福贵失去了所有爱他的和他爱的人,夕阳西下,仅有一头老牛伴他左右,许是一生都要如此寂寥了吧。但,只是也许,谁也说不准以后的事。或许福贵在往后活着的日子里,会遇到一位像家珍的珍贵女人,会遇到一个如凤霞的可爱孩童,会遇到书中没有往下写的种种人事物。这样的或许,你能否定么?然而,死亡却可以肯定——绝对不存在“或许”。所以呵,活着是多么重要,因为当你以为你已一无所有时,其实你至少还剩下生命,而生命,往往就是奇迹的世外桃源。

  我们不是福贵,我们无法得知作者没写的福贵以后活着的日子会遇到些什么事,但至少我们可以读懂作者极力传递给我们的积极信息,那就是——活着,比什么都重要,即使我们失去了所有足以支撑自我之物,也要努力活下去。

  所以,艰难苦痛如福贵,却没有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所以,相比之下仍算幸福的我们,应该选择勇敢地活着,努力地活着。

  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人生无论甘或苦,活着本是最妙处。寥寥数笔,始终无法完全参透此书高深禅意,但求理个舒坦,抚平心上微痛淡痕,由是而已。

  读《活着》有感 篇3

  我在望不到边际的生活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余华的《活着》,这正是生活的本质。如海的眼泪,如山的压抑,如沅的热血,充满了力量。

  那福贵的母亲的白发与撒手西去的愕然。这是面对的自己身边第二位至亲的离去。那福贵女儿的难产而死的痛,那福贵妻子的软骨病,那福贵儿子失血过多而意外而来的`丧子之痛,还有那福贵的老爹含泪逃离了支离破碎的徐家……随着一支毒箭的打击,又一支,再一支的刺痛福贵那早已野哭决然的心。死者的死对于他们自己来说更像是噩梦的一场解脱,而痛苦的枷锁全部转而拷向福贵一人之身,除了心在眼泪里泡渍,还有生活的重担,活着的坚持。

  伟大的人格也许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福贵的一生写满了绝望的不存在,面对着眼前的绝望之境地一点点地长大,渐渐脱去徐家少爷的光荣放荡,成就一个坚强乐观的农民。这精神上的成长远比身体上成长珍贵得多,珍贵的力量,这来自于对活着的亘古不变的态度与信仰: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人格强大。即心态与观念造成了福贵自我与外界如此黑暗的隔膜与保护,如山的压抑,如沅的热血,还有伟大的毅志,活着的希望。

  他们说,人生不过一场戏,各人有各人的角色与台本,可福贵就是那偏要不服命不认命的坚韧不听上苍的调度,那满怀的倔强,那满腹的荒唐,那满怀发谥的期待,如若上苍发出死亡的调度也决不顺从!只要热血生命仍在骨头里嶙峋作响,就是要活着。拼死才能拼出活头来,总有信仰会排空而来,而来与活着的福贵相遇,走在尘土飞扬的道上,活着自己的人生。充满了力量,活着的色彩。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世上千千万万,老来风味,大抵都是在活着,谁都逃脱不了活着的欲望。生生灯火。明暗无辄。活着,哪怕只有一息尚存,也可千回百转抱有希望,真心不感到死之苦恼!

  读《活着》有感 篇4

  平静的近乎冷酷的笔触,余华用他哲学的思考为我们勾画出了血肉丰盈的福贵;艰难的近乎残忍的人生,福贵用他那悲剧的命运向我们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与活着的意义。

  鲜红的封皮,一本《活着》,我几乎是哽咽着踏在福贵的人生之

  路上,每走出一小步,我都能感受到苦难的沉重,感受到泪水的'微不足道。空气中处处弥漫着绝望的叹息,精神的支撑似乎随时会被瓦解,会在眨眼间烟消云散。福贵几乎时时身陷生与死的边缘,痛苦的挣扎,忍受着至亲们一个个的离去,在一次次希望的破灭中坚忍不屈的依旧活着。

  读《活着》有感 篇5

  《活着》,主人公福贵用平静地近乎陌生人的语调,讲述了自我与身边人的命运,父亲气极猝死,母亲念儿而死,战友中弹身亡,儿子抽血夭折,闺女难产而死,妻子抱病而终,女婿工伤致命,外孙吃豆噎死。在他的身边,所有他倾注了情感的人,都离他而去,唯有那头名字也叫“福贵”的老牛与之相依。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在我一口气看完这本书的那天,我在微信上这样说:“今日看完了余华的《活着》,起初看得仔细,到之后已不忍深读,实是难以承受这平白叙事里的悲凉,到最终竟是看到苦根走后心里反有解脱之感。许是黑色更显生命的张力?在时间与命运面前,人能有多少自主的空间?活着,要真切地活着。”在那时,我更大的感触是感恩,多谢命运对我的宽容,让我过得平凡,但也拥有了平凡的幸福。

  之后,无意间看到《活着》的外文版中译序言,余华在韩文与日本版序言里,巧合地提到了两个词,命运和时间。在韩文版序言中,余华说:“《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齐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齐化作雨水和泥土”;在日文版序言中,他又说:“谁创造了故事和神奇?我想应当是时间创造的。我相信是时间创造了诞生和死亡,创造了幸福和痛苦,创造了平静和动荡,创造了记忆和感受,创造了理解和想象,最终创造了故事和神奇。我想《活着》是关于一个人一生的故事,所以它也表达了时间的漫长和时间的短暂,表达了时间的动荡和时间的宁静。在文学的叙述里,描述一生的方式是表达时间最为直接的方式,我的意思是说时间的变化掌握了《活着》里福贵命运的变化,或者说时间的`方式就是福贵活着的方式。我明白是时间的神奇让我完成了《活着》的叙述,可是我不明白《活着》的叙述是否又表达出了这样的神奇?我明白福贵的一生窄如手掌,可是我不明白是否也宽若大地?”究竟是同行止的朋友,还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催化剂?余华自我也在思考。

  我不明白,作为当事人,福贵是如何看待命运与时间的。可是,我一向认为,即便将命运视作了朋友,福贵也一向没有停止战胜这位朋友的努力;即便时间何等神奇,时间也并未冲淡福贵的伤痛。对一个人而言,在时间与命运的尽头,还有一个朋友,名叫死亡。也许,要了解命运和时间,还应当了解死亡?生命的本质原本就是不断改变、成长和衰退的过程,生命中来来往往的人,本只能陪彼此一程,或长或短。但无论长短,都仅有用心陪伴方不枉同行一程。余华说人当与命运成为朋友,其实也许同样能够将死亡当做“永远的伴侣”或“最忠实的朋友”(如同《少有人走的路》所言)?人生苦短,爱的时间有限,值得我们好好珍惜与把握,这或许是另一个能够让我们更易与命运及时间相处的方式。

  爱,且请深爱,只因,韶华不再。

  读《活着》有感 篇6

  这两天看了余华的作品——活着,感触很多,看的过程中,紧张感一直伴随着全文。作者总是在给人希望之后,又浇下一盆冷水,让人冷得彻骨,绝处逢生之后仍然扼住咽喉,让人痛苦异常。

  文章有三个地方让人泪目:

  一是老全的死,透露出麻木的战争中仅有的一丝温情。

  二是福贵儿子有庆的死。有庆死的最没有价值,也最荒唐,医生因为县长夫人难产要输血,居然把一个12岁孩子的血抽干了。作者刻画福贵埋儿子的过程让人痛彻心扉。

  三是福贵女儿凤霞的死。原以为又聋又哑的凤霞会很悲惨的被送给老汉,结果福贵心疼女儿又将女儿留下来了,凤霞最终相看了二喜,并得到了应有的.疼爱,这回我以为凤霞终于摆脱了噩运,结果没想到凤霞死于难产,留下了二喜和儿子苦根,这番变故让福贵更加衰老,头发全白了。

  后来几年间,女婿和外孙又因为事故相继离他而去,福贵最后与一头名叫“福贵”的老牛相依为命。

  中国二十世纪社会变迁导致的惨淡农村生活全都浓缩进了这部小说里,福贵的一生也是那个时代老百姓普遍的生活现状。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所谓好死不如赖活着,但是活到最后的人,往往最痛苦!

  读《活着》有感 篇7

  生命是一个人对自我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余华

  看完这本书后,我第一句就感叹:这是一个好悲伤的故事啊,这本书以一个流浪汉道听途说的故事方式写了下来。其中,文中的第一个“我”,对这个故事是有自我的评论的。这样的文学手法,我第一次接触。这样能够完整地写出这个故事,也能够自由地抒发作者的一些感触。

  福贵原先是个富家子弟,却因赌博输了家产,连妻子也被娘家接回去了。好不容易妻子带着儿子回来,母亲却病倒了。为了求医,福贵被抓去当壮丁了。

  几年后回来,虽然母亲已经去世,女儿也因一场高烧不会讲话,但好歹四人的小家团聚了。又因饥荒,被迫无奈把女儿送给别人。女儿逃回了家,他们再也狠不下心了。但厄运接踵而至,先是妻子病倒了,之后儿子又因献血过多死了。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勤恳的女婿,女儿又因难产去世。不久妻子也去世了,只留下一个外孙。

  本还可勉强过上好日子,女婿却因工地失误丢了性命。福贵拉扯着外孙长大,却因为一个自我都不敢相信的.失误——豆子煮多了——外孙被吃撑死了。就这样,亲人接二连三地去世,这样的遭际,苦不堪言。

  这个故事的时代背景是解放初期前后。先是和国民党打仗,再是分田地、斗地主,还有饥荒。我看过的书也有很多是取材于相似的动荡的时代背景。这让我想起了《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同样是被社会一步一步碾压,直至毁灭。可是《活着》的结局不一样。福贵没有被压垮。最终他从集市上的宰牛户手中救回了一头老牛,并以自我的名字命名,和它一齐优哉游哉地种田,喊着逝去家人的名字,告诉“福贵”,不仅有你一头牛在犁田哦!

  这样的田园生活,是甜是苦难以分辨,只觉得弥漫着无尽的苍凉。有人会问,这样“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有什么意义吗?什么是活着?活着就是你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的欢乐,更能够经受生命中的痛苦——毕竟如果死了,就什么也感受不到了。

  我的爷爷也出生在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我小时候还听爷爷说过,当时捕来的鱼都要充公,饥荒时确实会上山挖野菜,大家都不上学。其实生活的苦难离我们并不遥远。现实中也有很多类似的“苦难”。我们不应像骆驼祥子一样被压垮,我们应当学着福贵,以乐观的心境去继续生活。

  像我这样一个出生在和平年代的人并不是很了解什么叫饥荒,我也没有体会过亲人离开的痛苦。我只能在看完《活着》后,长叹一声,这真的是个好悲伤的故事啊……

  读《活着》有感 篇8

  合上书籍,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都没有。可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的幸福和快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他的子女是世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孙,还有那头叫福贵的老黄牛,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还有生活的点点滴滴…

  福贵的一生经历的苦难,是那个时代的不幸。人们生活唯一的目标就是活着。也许现在的人,永远无法理解!书中人物貌似离我们很远,但一个个人物又是那么的真实。因为现实远比小说残酷!那段残酷的`岁月,大家只为了活着。

  福贵是地主家少爷,曾是个不学无术纨绔子弟。输光了家产,他爹也被他气死了。又被征兵,亲眼所见上千人一夜冻死。士兵临死前的哀鸣犹如蚂蚁不断的啃食着福贵的心。他命大,活了下来。辗转返家,发现大女儿得了急病成了聋哑人。生活是残酷的,贫穷的生活更是炼狱。接二连三,福贵的儿子为了献血救县长的夫人。医生把他的血给抽光了,女儿生孩子时也死了,女婿施工时被砸成的面糊,外孙吃豆子撑死了。福贵后来想,也行吧!大家都走了,我最后一个走就不用再担心你们了···

  读这本《活着》犹如经历了一遍那个年代,走了一遍福贵的人生。与我而言是震撼的!福贵一生苦难无数,却从未放弃生之希望。美好生活之希望!我们是幸运的,生存在这个和平年代。但更不应虚度光阴!

  活着,就要有意义。好好活!

  读《活着》有感 篇9

  亲人一个接一个的死去,福贵对生的渴望就一点一点的增强。也许他并不知道什么是“好”,但当他看到什么是“坏”的时候,自然可以做到“好”。这本身就是有意义的,只有活着才能去追求,去选择,去改变。

  单纯的活着,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也是我们应该倾尽一生去追求的,但事实上没有人能够单纯的活着,欲望始终束缚着人的内心,无法摆脱的。其实所谓的痛苦和欲望,都是我们的主观思想,如果真的可以把生存的意义上升到活着,便可以选择性的接受与不接受,甚至是选择性的面对于不面对,福贵这种经历过人世间极苦极悲的人应该就可以做到,宠辱不惊也好,顺其自然也好,随遇而安也好,不过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生命并非一个绝对体,有些时候还是要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外界的必然条件视时回归现实,基于现实做出自己的判断,给出自己的评价。

  总之这都是一种对自己考验,对自己人生的一种参悟。

  同时,福贵这种释然一切,对生死无所谓的态度也是一种悲哀。我们不能追求生死无谓,而是应该追求生死无畏,如果功利的为了活着而活着,放弃所有流泪的理由,甚至连一个借口都不给自己留,活在一个虚设的环境里,生活自然是枯燥泛味的,也是失去了其根本意义的。

  有些人在有些时候是没办法的,就像福贵,经历了那么多,到最后他身边就只剩一头将死的老牛了,他一生都在选择,却一生都没有被幸福选择,只是悲哀,是他自己的放荡还有社会的动荡造就了他的悲哀。不说那些打着解放旗号的革命运动是否科学,我只看到了福贵这类人的'真实的悲剧。

  穷困人民是没有地位的,福贵一家的悲惨泯灭也并非偶然,有造成其发生的必然原因。那就是黑暗的社会对于穷苦人民的蔑视甚至是无视,他们的生死没有人在意,却要在不必要的时候被剥夺生存的权力。

  读《活着》有感 篇10

  本来在这学期的书单入面,没有《活着》,它是一个意外,一个美丽的意外。

  我利用去办公室值班的三小时看完《活着》,很久没有那么专注地看书了!感觉很好。

  看《活着》的时候,有好几个时候都想哭,有庆很天真的.抢着去献血,结果荒谬地死去;富贵埋葬有庆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想哭,我现在想,哭是不需要的理由的,为什么非要给自己一个借口。

  我心痛有庆的死,凤霞的死,家珍的死,甚至是春生的死,但书读到最后,我才顿然发现,其实最值得可怜的是富贵他自己做错事,受罪的是身边最爱自己的人和自己最爱的人。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地离开自己,只有自己一人留在世上。最苦的不是挨穷,而是失去了要珍惜的一切。比起报应在自己身上更加残忍,这就是上帝的高明!

  我想,这就是害怕犯错的原因吧!如果错了可以不连累别人,活着可以轻松点。然而,我们都有牵挂着的和要守护的人,但世界上大多数的人都是一路犯错,如余华所说:像富贵那样的老人,比比皆是。

  读《活着》有感 篇11

  最近一段时间总是心神不宁,说不出所以然。我也曾认真仔细思考,思考的结果是对于人生有点迷茫。也许我这样说你会觉得我太矫情,但我真的是认真的。

  不得不想到哲学,从前总认为那是些没什么用的东西,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历的增多,越发觉得哲学是人类的根基,动摇不得。“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真的值得每个人深思。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活着的意义又在哪里?为什么要活着?要怎样活着?……一系列的问题,感觉我都快要成哲学家了。但愚钝的我找不到答案,身边的人也无法沟通,于是我试着从书中去找寻答案,多读书,就是为了开阔眼界。

  常听说,现在的社会太浮躁,是的,我们行色匆匆,见面顾不得说上两句话,却在社交网络上过分积极。信息爆炸的时代,一切都来得太快太突然,容不得你休息片刻。身边不好的消息不绝于耳,某某出了事,某某母亲身患绝症,某某不幸离世……那些小时候陪着我长大的人们,一个个离世的消息让我不禁打了一个冷战,原来生命竟是这般脆弱,那些活生生的人,那鲜活的记忆,一瞬间便不复存在,然而没有了他们的世界依然正常运作,好像他们从不曾来过一样。没有谁是了不起的,没有谁是这个世界上不可或缺的,离开谁这个地球都照样转动。那么,来与不来?意义又在哪里呢?

  于是我害怕,害怕有一天我也将离开,可是我又不敢想。我猜没有几个人会竟然幻想与死神的约会吧?但这毕竟是每个人要面临的问题啊,无非早晚。

  很庆幸,之前去朋友家玩刚好看见阳台上放了一本书——《活着》。咦!好像在哪里听说过,好像说是挺好的值得一看。和朋友聊天的过程中,朋友讲到《活着》虽然是日本人写的,但是里面的思想根基都是源于中国的古代思想,他还跟我提到了“宇宙法则”……听得我很感兴趣,于是就把书借回来读。

  的确,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很需要这样一本书为我指点迷津,书中,稻盛和夫所讲的理论其实都是我们知道的'无外乎的那些老生常谈的内容。所以,不要把问题想得过于复杂,简单一些,再简单一些。越来老生常谈的东西越是值得人深思。书中的很多观点我很认同,比如说“每一天都极度认真”,我们总是畅想将来,将来我要怎样怎样,却忘了万丈高楼平地起,所有的将来都是基于今日。“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曾经这是我的信条,何时我竟把它忘记,悔也悔也。往事不堪回首,都因过去不够努力,不够拼搏。

  书中说“把珍贵的人生过得碌碌无为,是对生命的糟蹋。”是的,无所事事,碌碌无为,是在浪费生命。这样的人生,很多人在这样过,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过一天算一天,这其中也包括我。

  还好还好,读了《活着》,或许我的思想会变一变。其实仔细想想,20xx年对于我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顺利拿到教师资格证的我第一次参加招教就成功了,虽然背后付出了很多很多,但是都值了。我是幸运的,孩子两岁了,我没有自甘堕落,没有随波逐流,也许这次成功上岸就会改变我的一生,最起码以后在孩子面前,我会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在别人眼里,我应该是幸福的吧,家庭孩子都有了,如今事业也有了,教师,多么稳定多么令人向往的职业啊,对于女人来说,当教师应该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吧。但我认为,这不是结束,而是刚刚开始。很多人认为一旦上岸,从此衣食无忧,不需努力,每个月有固定的收入,基本的温饱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想,冥冥之中,上天自有安排。最初那个强烈反对当教师的我,饶了好大一圈,最后还是绕回了原点。所以,就当是命运的安排吧,既然选择了,就好好干,努力干,花心思干,不要做一个普通的教书匠,努力成为一个教育家。我知道,这条路还有很长很长,也布满了荆棘,但是我愿意去尝试,一点一滴,用自己的努力慢慢来,不着急,能做多少是多少。

  书上说“人生的意义在于提升心性,磨练灵魂。”我说,既然来到这个世上,何不好好享受一番,认真去度过生命里的每一天。我们无法预知生命的长度,但是可以扩宽它的宽度。认真去对待,去欣赏这个世界,去努力为这个世界做点贡献,不一定很大,一己之力即可,最起码不要去伤害别人。

  人,还是要多读书的,尤其是像我这样长得丑的,胡思乱想的时候就去读书吧,听听不同的声音,除去心中杂念,也是很好的选择。我不想承认我是马上要步入30岁行列的人,就假如我能够活90岁的话,人生也过去三分之一了,还剩下三分之二,容不得我浪费了,青春转瞬即逝,不再回头。如果说过去的20多年有什么后悔的事情没?有!第一,读书太少;第二,竟然没有一技之长。所以,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我要弥补自己,最起码多读书,让自己的大脑充实起来。

  恩,胡言乱语之后心情好多了。读一读,写一写,胸中不再压抑,甚是畅快。

  读《活着》有感 篇12

  陪着米姑娘写作业的同时,翻出来之前读《活着》,浏览着里面的那些情节,不自觉地心绪很复杂,感叹于福贵在经历了变故、所有亲人,妻子、儿子、女儿、女婿、外孙,在所有亲人离开之后,他竟然选择活了下来。我诧异于他坚强的同时,仿佛也感受到了了一种力量,是活着的力量,这样力量不来自于无声的厮喊,也不是来自于对命运的攻击,而是忍受,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与我们的幸福与苦难、无聊与平庸,而“活着”两个字代表了所有这些内在所包含的力量,不为其他,而只为体验这活着这一世,活着只为活着,不为其他,因为活着实属不易,因为生命真的很珍贵,倾尽一切也换不回来。

  我常常会因为爸爸的离开而自责,抱怨自己成熟的太晚了,可是在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慢慢地觉察到成熟是一个相对的过程,也许自己永远无法达到一个真正的成熟,因为成长是一个永不停歇的过程,而幸福的摇篮里不能带来真正的成长,而只有经历过挫折、磨难、痛苦之后才能经历真正的成长,这可能就是生命赋予我们的意义,在经历过磨难之后,心性变得坚强与豁达,同时也可以带着体验的心态去看待自己的生活,也带着看电影的心态去体验自己的生命,想看看接下来的情节是怎样的。

  而成长其实是一个找寻自我,改变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反复确认反复思忖的过程,慢慢地形成的自己的思想、模式,也就形成了自我的认识,对他人的认知、对世界的认知,对生命的认知。

  在体验生命、观察生命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种无形力量的存在,我现在的知识解释不了这样的力量,我只能简单地将它描述为一种积极地选择,就像我在与别人有冲突的`时候,我在感受到被背叛的时候,一种选择是将人和人的行为解读为坏的,人心是坏的,一种是将人解读为模式和需求所致,这是两种不同的选择,但是,给我的能量是不一样的,一种是消极内耗的,一种的积极正向的,我选择了后者,因为这样的选择让我是舒服的。同时因为是这样的选择,我的生活中总是充满了积极、温暖、善良,可能不是我真的遇到多少善良,而是至少我这样的选择模式,没有激起别人的敌意和对抗,所以,关系是融洽的,我也感觉到是舒服的。

  我愿意选择与我的命运和平相处,我愿意以友情的方式与他相处,不指责、不抱怨,只是带着拆开礼物的心态,去看它想带给我的是什么,每一份都是我赖以成长的资粮,我期待着接下来精彩的情节,也期待在不精彩的时刻体验内心的喜乐与富足,仅仅因为如此,我是富有的。

  读《活着》有感 篇13

  一本好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余华的《活着》就是这样一本好书,从出版至今,深受读者喜爱。

  笔者品读此书,也悟出了人生的道理,它在告诉我们三个“不要”:

  1、不要怕穷

  故事中的主人公福贵,一开始多有钱,后来就有多穷。

  他从一开始的吃喝玩乐、游手好闲,到败光家产,再到后来连温饱都成问题,他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只要人活得高兴,就不怕穷。

  人生大起大落,不要怕穷,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2、不要放弃

  福贵一生命运多舛,他败光了家产,请不到大夫,母亲病逝,儿子因为抽血而死,女儿因为难产而死,妻子因苦痛成疾不久也去世……

  本以为能和女婿、孙子相依为命,未曾料想,悲剧却没有停下走向他的.脚步——女婿死于事故,孙子也因为吃豆子活生生被撑死了!

  轻松几行字,写尽故事由来,却道不尽其中悲痛!

  经历了人生所有的苦难,但是福贵没有放弃,所以余华在书中写道: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人生很苦很难,不要放弃,只要想着自己不死,就死不了。

  3、不要抱怨

  书的最后,福贵买下一头老水牛,给它取名为“福贵”,陪着自己平静地生活下去。

  福贵从大富大贵到一贫如洗,身边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只有他还活着,其中的心酸,大概只有他自己知道。

  生死有命,不要抱怨,乐观地看这个世界——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

  不要怕穷,不要放弃,不要抱怨,只要活着,人生就有希望!

【读《活着》有感】相关文章:

读活着有感_活着读后感04-04

读《活着》有感04-01

《活着》读有感04-19

读《活着》有感04-20

读活着有感04-14

(集合)读《活着》有感09-02

【精华】读《活着》有感11-07

读《活着》有感【实用】11-21

读余华《活着》有感04-12

读《活着》有感(15篇)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