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读后感>《夜航西飞》读后感

《夜航西飞》读后感

时间:2024-02-18 09:40:1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夜航西飞》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夜航西飞》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夜航西飞》读后感

  作为100年前出生的一位创纪录飞过北大西洋的女性飞行员,作为她人生中唯一的一本书,作为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佩里催促她写成的书,作为海明威读完自愧不如的书,经过陶立夏的翻译,让我不再一目十行,而是一字一句翻来覆去咀嚼。

  01关于柏瑞尔·马卡姆

  作者柏瑞尔马卡姆是位女性,出生于一战前的1902年,1936年完成了从英格兰到布列塔尼岛的横越北大西洋的历史性东到西单机飞行。这本书就是以这次航行作为背景展开,出版于二战期间的1942年。

  她的人生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她是位美女,五官精致,身材高挑,身着飞行服,眼神冷峻,英姿飒爽。

  她一共结过三次婚,第一次结婚是因为她父亲在肯尼亚经营的农庄遇到大旱破产,她通过嫁给邻居的方式免去了父亲的一大笔债务,那时她只有十八岁。

  第二次她嫁给了一个导演兼制片人,这个人有钱有品位,关键还对她很痴迷。她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但是,这段让人羡慕的婚姻最终还是因为柏瑞尔的劈腿而告终,这件事震惊了伦敦的上流社会——因为柏瑞尔的劈腿对象是亨利公爵,乔治五世的三儿子,就是《国王的演讲》中那位口吃国王乔治六世的亲兄弟。

  第三次婚姻,她嫁给了好莱坞的影子写手拉乌尔·舒马赫,不过她还是没能安定下来。她情人无数,著名的有飞行员汤姆·布莱克,以及丹尼斯·芬顿——《走出非洲》里男主原型。

  不过这一切,在《夜航西飞》里毫无体现,柏瑞尔完全无意讲述自己的情感故事。在这本书里我们看不到伤春悲秋的情绪,只看到崇拜的父亲,只看到冒险和开拓,只看到非洲的辽阔,只看到自然的美与命运的力量。她在书中表现出冷静、果断、坚决、勇敢,对自己的私人生活只字未提,包括缺席的母亲、世俗的成功、三段婚姻、无数风流韵事,似乎她对这些毫无兴趣。

  02关于《夜航西飞》

  这本书是一本写给非洲的情书,不算太长,一共有24章,讲了20几个故事。都是发生在作者自己身上的,都是与非洲有关的故事。

  写在塞伦盖蒂草原上,一只叫“驴子”的斑马与一只叫“小古怪”的纯种马之间的爱恨情仇;来自内罗毕的柏瑞尔与一位频死的黑水热患者聊天;训练一匹叫”聪儿“的小母马赢得赛马比赛的故事;以及她如何成为那个时代的非洲第一位女飞行员的故事......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非洲新世界的大门,而且完全没有时代的隔阂,感受不到这些故事是发生在100年前。

  这些故事在作者笔下描写得都栩栩如生,当然最重要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作者在描写故事时带入的情感,看似平淡,实则浓烈。

  为了找寻失踪的飞行员伍迪,柏瑞尔从南格威起飞向北,飞行至马加迪与纳鲁克之间时,她发现了上万头黑斑羚、牛羚与斑马正在拼命向前奔跑。这是一片人类足迹未至之地,动物的野性在自然面前如此奔放,让柏瑞尔不由感叹,“曾经,这个世界上没有机器、报纸、街道、钟表,而它依旧运转”。这才是真实的非洲大地,人类在这里显得微不足道。“野草总能复生,人工栽培的花草却在它面前退却”,强大的自然力量让人类的一切征服之举只能徒劳。

  03关于孤独的描写

  在这本书里,包括书名,都是《夜航西飞》—就是在黑夜中的飞行,也意味着深不可测的孤独感。我设想过,柏瑞尔肯定更多的飞行是在白天,她也在飞行时候看到了非洲大陆的壮丽。但她依然选择了这样的书名,是否意味着,她更享受孤独带给她的幸福感?

  “即便在有航道的地区,即便有仪器的帮助和无线电的指引,夜航依旧是种孤独的工作。而飞越牢不可破的黑暗,没有冰冷的耳机陪伴,也不知道前方是否会出现灯光、生命迹象或标志清晰的机场,这就不仅仅是孤独了。有时那种感觉如此不真实,相信别人的存在反而成了毫无理性的想象。山丘、树林、岩石,还有平原都在黑暗中合为一体,这黑暗无穷无尽。地球不再是你生活的星球,而是一颗遥远的星星,只不过星星会发光。飞机就是你的星球,你是上面唯一的居民。”

  我们也会有类似的体会,在国际航班长途飞行的10几个小时里面,白天还能互相聊聊天,到了夜里,大家都睡着了,只有你醒着,手机没有信号,那个时候的思绪翻涌,时间在过去与未来间流动,来来回回都是自己和自己对话的片段。

  还有在自虐型徒步的过程中,不能玩手机,每个人节奏不一,没人能聊天,身体里只有呼吸和意识,还有艰难挪动的双脚;身体外是流动的空气、带着青草气味的风、无边无际美丽而重复的景色。这个时候其实也是很孤独的旅程,又是自己跟自己对话的旅程。

  这本书里面,柏瑞尔在这样的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当中,就是夜航。我想孤独带给她的自由是喜悦的、有张力的。

  她这么描写:“保持在一百码的飞行高度,我们看见陆地碎裂为海洋,看见海洋用苍白绝望的手臂拽着狂风。蓝色的地中海不再是旅游手册里的地中海,而是尤利西斯的海洋,狂风挣脱风神的控制流窜其上。所有的风都挣脱了枷锁。”

  “最后,当你的身体体验到你赖以谋生的工具带来的孤独感,你就会明白其他的事物:试验、无关紧要的职位、你曾紧抓不放的虚荣,对你来说都是虚妄。”

  04关于孤独的意义

  我觉得正是这种孤独让柏瑞尔长成一个独立而勇敢的人;让她最终超越了内心的恐惧,成为一名开创纪录,飞跃大西洋的人;超越了时代的藩篱,作为女性拥有一个闪亮而精彩的旅程,百年之后我们依然会一遍遍重读并仰慕她的人生。

  她说:“我学会了如果你必须离开一个地方,一个你曾经住过、爱过、深埋着所有过往的地方,无论以何种方式离开,都不要慢慢离开,要尽你所能决绝地离开,永远不要回头,也永远不要相信过去的时光才更好,因为它们已经消亡。过去的岁月看来安全无害,能被轻易跨越,而未来藏在迷雾之中,隔着距离,看来叫人胆怯。但当你踏足其中,就会云开雾散。”

  作者在书里还有一段话:“当你与他人闲坐交谈时,你是孤独的——其他人也是如此。无论你在哪里,只要夜晚降临,火苗随着来去自如的风势自由燃烧,你就是孤独的。你说的话,除了自己又有谁在听?你想的事,对他人又有何意义?世界在那边,而你在此处——这是仅存的两极,也是唯一的现实。”

  所以我有时候会想:如果人生来就是孤独,我们为了消除孤独跟其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或是社交,可能都是徒劳。词不达意的饭局或许还不如一个人的粗茶淡饭。孤独如果是注定与永恒的,也是必须的,那我们还不如享受孤独,认识自己,自己去疗愈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借助于短视频、游戏、无效社交等等把时间填满。

  可能孤独在某种意义上是成长的必由之路。

  最近在《得到》上听万维钢的《精英日课》,他有个观点是“孤独是向内求,自我认知”的必经环节,也是达到顶峰的必经环节。比如曾国藩、王阳明,还有一批以乔布斯为代表的硅谷精英。

  很多人的明知道必须舍弃却犹豫与恋恋不舍,其实都是恐惧在作祟,害怕未知,害怕失败,害怕孤独。

  如果我们主动适应了孤独,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活在当下,可能真的会少很多抑郁。

  就像柏瑞尔所说:“时间继续前行,战胜一路上与之相逢的许多事情。”

【《夜航西飞》读后感】相关文章:

余秋雨夜航船读后感10-10

《飞呀飞》教案01-09

飞呀飞教学反思03-19

《飞呀飞》教学反思02-12

大班语言飞呀飞教案02-17

中班音乐教案:飞呀飞01-17

《滁州西涧》教案03-26

滁州西涧教案03-03

阿西里西教案05-05

大班语言教案《飞呀飞》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