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读后感>《远山淡影》读后感

《远山淡影》读后感

时间:2023-12-22 08:42:1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远山淡影》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远山淡影》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远山淡影》读后感

《远山淡影》读后感1

  在附近的小图书馆看到石黑一雄的书,抽出《远山淡影》,每天去看一会儿,惦记着书中的女人和女孩。

  伴随着“我”——日本女人悦子,在英国乡下与混血小女儿短暂相处时的对话,以及悦子对过去在故乡长崎生活时的回忆,疑问不断被引出:

  悦子是怎么来到英国的?

  回忆中的邻居佐知子能否如愿离开日本?

  悦子与看似和谐却弥漫着紧张气氛的前任家庭会出现什么问题?

  佐知子和女儿万里子的关系又是否能够趋近缓和?

  悦子的大女儿为什么后来会自杀?

  常常独处的万里子会不会陷入什么危险?

  两个女人,或者说两对母女,似乎在不同时空走上了相通的道路。最后,轻描淡写地合二为一。

  看石黑一雄的书,一部分原因是此前刚刚看完了奈保尔的《魔种》。(无意中的巧合,《远山淡影》是石黑一雄的处女作,《魔种》是奈保尔的封笔作。)两人是在英国、在英语文学中均享盛誉的移民作家,一个日裔,一个印度裔。翻开《远山淡影》时,看到“我”身处英国徐徐讲起遭受原子弹轰炸的长崎在废墟上开始重建,与在看《魔种》时,看到主人公从欧洲回到印度丛林参加意图推翻阶级的革命,会找到相同点:果然都是向西方读者展示本民族的特殊事件,还有今天生活在欧洲的移民与其故乡有着怎样的牵绊(以及如何割裂)。

  作者借年轻女人悦子描述长崎的人们经过战争所失去的:开面馆的老夫人失去了丈夫、儿子们以及原本优渥的生活,退休的教书先生失去了年轻学生对本国传统教育和传统精神的认同,新建公寓住宅区的青年夫妇们正在改变过去的日本家庭秩序。看到她们在“远山”俯瞰港口,想象中的画面是不久前看的电影《如果和母亲一起生活》,也是在原子弹爆炸后的长崎,男人们死了,带着伤痛的女人们如何生活下去。

  她们登山郊游时,悦子给万里子买了一个玩具望远镜,“虽然是玩具,还能看到挺多东西的”。看到这个望远镜,忍不住联想到前两天看的电影《路边野餐》,主人公拿起少年的`望远镜看向童年的孩子,也是一个玩具,也让孩子之间经历了争夺,也在张望过往和未来。令人联想的还不止于此。《路边野餐》里,主人公借“我有个朋友”讲述他与妻子的爱和生离死别;《远山淡影》里,不堪回首的悲痛往事只能安身于“我的邻居”才能回忆。

  “回忆,可能是不可靠的东西;常常被你回忆的环境所大大地扭曲,毫无疑问,我现在在这里的某些回忆就是这样。”悦子的自白已经透露真相。记忆时常会修饰大脑中储存的信息,为了人们可以有更好的感觉生活下去。

  在看这本书时,不久前看过的这本那本书或电影会不请自来地进行联系(看到混血小女儿出场时,还会浮现出水原希子的形象,可能也是因为今年刚看过她演的剧)。换一个时间看,下一次看,记忆所联结的内容会不一样,感受肯定就不一样。

《远山淡影》读后感2

  读完《远淡影》后,脑海里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尽管作者叙述了"我"回忆起一久远的往事,在主人公"我"的叙述和思考中提供了直观外的线索,但那也只是片断的内容,就连那往事也是,此时此刻也是。于是,合上书,我仿佛置身于一片茫茫的原野,那里绿草如茵,陆离的花丛从我的脚下延伸,从平缓的丘陵背面一直到画卷的最远端,那里崇叠岭,高高的杉木从整齐的树林里突兀一个尖角,就像传统建筑的屋顶上的翼角,一切笼罩在一层灰色的氤氲之下,宛如阆苑仙境。造成这种错觉抑或说是遐想的原因恰是隐去了其形体,而留下简单的轮廓与淡淡的影子,空白处自然的会由想象力填充。

  作者是以第一人称写作,但也只局限于"我"的'范围,这就意味着,叙述的角度不超过"我",没有多余的旁白(当然不可能完全没有,但极少)与心理分析,仅有的猜测与所思同样拘于纯粹的"我"之内;其次,作者及"我"只着眼于眼前看到的、发生的和回忆的,而这些事没有龙去脉,于是,就造成一个不完整的印象,就像不断延绵的脊被画卷两端突然的拦腰折断;最后,尽管印象是不完整的,但作者有意提供断断续续的线索并让它们产生联系,让空白不是那么的空白,而是留下浅浅的灰色,正如到小说结束为止,对于景子是这个人的印象都是残缺近乎了无的,但相较于小说肇始——只告诉了景子的自缢以及纯日本血统——我们慢慢了解到了,景子名字的由、景子的出身、早年的生活环境、以及她音域的性格等,景子便是这远淡影,空白处则是她为什么要自缢。之外,还有"我"、长崎的阴影和万里子的去向一并构成了漶漫的群远景。因此,我十分的佩服作者的自制力与忍痛割爱的决心。

  比较有意思的是,作者从一开始就提到景子的死却不打算描写这事对"我"内心造成如何巨大的波澜,转而回忆起有相似命运的佐知子,而通过佐知子的冷漠映射了"我"的冷漠,直到最后尽管感情有了起伏,在景子曾经的房间流连,但仍然能够感受到"我"身上的冷漠,于是浅层的冷漠与深层冷漠、现在与过去构成了画卷里的近景清晰与远景模糊的照片聚焦后的效果。另外小说中的每次对话总是会在某一句话上重复几遍,就像荡漾在旷谷间的回音,加深了距离感,从而在声音上也加强了淡薄感。

  不得不感喟石黑一雄的技巧纯熟。

《远山淡影》读后感3

  半个世纪,走完人生大半,悦子因为女儿回来,五天时间回忆起近二十年的过往。

  二十年前,因为长崎被轰炸而亡夫,后嫁给一位电器公司职员二郎,已经怀孕。所住之处,有山有河,却充斥着战争和爆炸后的悲凉气息,很多存活下来的人时时会想起曾经的生活和亲人朋友。

  偶然认识万里子的母亲佐知子,或许是看着这对孤独的母女,心有同感,很想接近,或者是也想逃离这个地方。佐知子为了自己也为了孩子,想离开死气沉沉的日本,等待某个英国人带她移民,虽然等待的日子不断延后。她曾经是大家闺秀,舒适安闲的日子被战争化为乌有,不愿寄人篱下却无所依靠,自傲又自卑,让她情绪偶有失控,言语举动都是从小到大的教育和日本的人文环境熏陶下该有的得体,却突然会失去对万里子的耐心,当面溺死万里子的三只猫,读来隐隐脊背发凉。多么想离开这个全是死人的地方,才能做出这等残忍的事情。佐知子近看已经老去,大抵是经常操心却隐忍不发的缘故。

  二郎的父亲绪方先生,是老一辈的.代表,道出许多对故人的牵念,和儿子二郎的交流也像一盘棋一般,少到独自去走。二郎拼命工作,客气的挽留父亲,父亲识趣的表示仍然要离开。前一晚下棋不愉快,早上,父亲等待儿子走后才出房间吃早饭。老人不愿给孩子添任何麻烦,孩子只能做了父亲或者年龄渐长才能体会这隐忍的爱。

  面店老板藤原太太是里面最乐观的人,适应了不可抗力造成的生活转折,丈夫和大儿子已经离开,还有二儿子。面店不大,招待只有简单的面,活下去。

  景子是大女儿,回忆里她孤僻,成年后自杀而死。景子或许就是万里子,而悦子就是佐知子,为了离开日本,移民国外,搬家让小孩难以适应新的环境,无法融入新环境造成的自闭,无法选择的无奈造成的自卑,这些都让万里子或者景子长大后,发现自己与世界格格不入,死亡是一种妥协和解脱。

  妮基是二女儿,与大女儿关系恶劣。出生就在国外,生活不富足却安稳,自然无法理解姐姐敏感的性格。她也是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独自居住在伦敦,结婚对于她也不重要。

  书中很多事情都没有起因后果,跟随悦子的主观回忆挑选场景,画面般一幕一幕上演。佐知子究竟去了美国吗?二郎为何与悦子分开了?景子就是万里子吗?绪方先生为何收养悦子?

  意识流小说的印象还停留在卡夫卡的《变形记》,导致经常对着墙上的斑点脑洞大开,《远山淡影》的描写也有相似,看似没有一点刻意,泼墨于白宣,丝丝渲染延伸,随你去看,每一个分支都在,却没有终点,不能穷尽。

《远山淡影》读后感4

  亦真亦幻,回忆是靠不住的

  ——读《远山淡影》有感

  展开一段亦真亦幻的回忆。

  初读这本书时,阅读感受就如同书名-远山淡影。不论是情绪、语言还是情节,从头到尾都似乎笼罩薄雾,淡且悠长。读到译后记时,发现译者开头便准确描述出了我的内心,“感觉就像它的标题所示,留给读者的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一种淡淡的感觉......”

  故事发生在二战以后,以悦子的视角展开,主要是在说她的回忆,而这一切似乎都没有一个完整的线索,零碎,模糊,主观。将留白技术发挥到极致。亦如书中所言,“回忆,我发现,可能是最不可靠的东西;常常被你回忆时的环境所大大地扭曲,毫无疑问,我现在在这里的某些回忆就是这样。”

  整体而言,故事可分为两段。一是现实中写的是悦子和小女儿妮基,开头和结尾都是她们俩的对话,而死去的大女儿景子则是聊天的核心。二是回忆里悦子主要讲述了故友佐知子的故事,然而佐知子和她的女儿万里子,我不止一次怀疑其实就是悦子和景子。尤其最后一章写到“那天景子很高兴。我们坐了缆车。”而前文明明写的是万里子坐缆车时的场景,也许真相不言自明。

  文中介绍人物几乎都是成对出现的,看似平淡的语言,却又处处表现矛盾。佐知子一直在计划离开日本,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女儿万里子,“对我来说,女儿的利益是最重要的。”“我不会做出有损她的未来的决定。”但全然忽视了万里子并不想前往美国。万里子从头至尾都在守护她的小猫,而最后佐知子因不便带小猫离开,当着万里子的面“把小猫放进水里,按住”。

  在不可靠的回忆中挖掘真相

  读完此书,我还存有许多疑惑,作者很多都没有直接说明,也许正是留足了空间供读者自由补齐。也有的有线索,比如多次出现的绳子也许在暗示景子因上吊而死。但“猫”是否还有别的比喻,悦子与绪方先生是否还有另一层关系,景子究竟因何而死......

  一对饱受折磨的母女,亦真亦幻的回忆,战后的阴影与心魔,令读者走不出的悲情氛围。如同作者所说:“我喜欢回忆,是因为回忆是我们审视自己生活的`过滤器。回忆模糊不清,就给自我欺骗提供了机会。作为一个作家,我更关心的是人们告诉自己发生了什么,而不是实际发生了什么。”

  在模糊的回忆里锐化的人性

  “现实时间”与“心理时间”两个维度,就是当下与回忆不断交织跳跃,形成一种戏剧效果。我们可以把这本小说看成是隐喻和象征,战争带给孩子、成人的影响和改变,以及模糊又多变的回忆如何展现一个人细腻的内疚和自欺。

  前程往事,已如梦如泡影,而存在于我们脑海中的回忆对于我们来说才是事实,不管这些回忆是不是真实发生过的,或者和事实有些偏差。虚假的回忆能够隐藏悲哀,能够粉饰太平,能够掩盖丑陋,也能够抹平痛苦和遗忘故事。

【《远山淡影》读后感】相关文章:

《竹影》说课稿06-30

《竹影》教案11-03

竹影的教案01-23

光和影教案03-27

《竹影》说课稿12-19

《竹影》教案优秀10-13

竹影优秀教案07-25

竹影的教学反思02-11

竹影教学反思02-14

光和影教学反思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