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职网>实用文>读后感>《咬文嚼字》读后感

《咬文嚼字》读后感

时间:2023-09-13 07:01:2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咬文嚼字》读后感范文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咬文嚼字》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咬文嚼字》读后感范文

《咬文嚼字》读后感范文1

  《咬文嚼字》是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的一篇文艺随笔,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仅能够领略朱光潜先生精妙的思想,更能领略此文独到的写作特色。

  一、结构简洁明了,思路新颖别致。一般的议论文在文章的开篇马上就会树立观点,然后作者再根据自己树立的观点进行演绎论证。而本文的结构虽简洁明了,但思路新颖别致。首先作者在文章开头例举四个事例,从不同角角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然后得出结论: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接着作者从正面援引实例,证明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就会使文章意蕴丰富;紧接着又从反面援引实例证明误用字的联想意义就会产生“套板反应”这一流弊。最后作者才在文后点明主旨,指出了“咬文嚼字”的目标、要求和条件:要想使阅读与写作达到最高目标——艺术的完美,就必须养成良好的习惯——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互相吻合。

  二、事例充分典型,说理精譬透彻。对于议论性的文章,如果文中不举事例,道理就会显得抽象晦涩;而事例如果不典型,道理就不能使人信服;而事例如果解说不好,道理也就讲不透彻。本文的最大的.写作特点,就在于作者所举事例充分典型,并且分析非常入扣。例如:作者为了剖析“是”与“这”两字的区别,先后选取了《水浒》和《红楼梦》的例子,强调“是”与“这”不单是文字之争,而且涉及到“思想感情”的意味。

  又如为了说明简洁必须以准确表达情味为前提,简单的追求“简洁”是文学创作中必须反对的这一观点,作者将《史记》李广射虎一段文字和王若虚《史记辨惑》的改文进行对比,从比较分析中,不难看出改文虽然“似乎简洁些”,但“惊讶的意味”和“斩截的意味”却已存无多,因而令人觉得“索然无味”,这就是因为“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造成的,从而很好的论证了上述这一观点。

《咬文嚼字》读后感范文2

  朱光潜是中国美学界泰山北斗式的人物。美学的领城是非常广阔的,形象之美、音韵之美、气质之美……时时有美,处处有美。语言艺术中的美,美学大师自然不会错过。作家在字句的锤炼中奉献出一篇篇佳作,而美学家则在这其间探寻到美的内筑,于是也有了这篇凸现朱先生深厚“内力”的《咬文嚼字》。

  许多文学家和美学家都把遣词造句作为行文极为重要甚至是第一个要注意的问题。这涉及到许多文学创作最根本的问题。文学不是外交辞令,并不是要求每个字都经得起推敲。每个字都精雕细刻过的文章,往往失去了文学在总体上的许多美妙的、感性的东西。

  很多东西都讲究一个“度”。这是非常具有辨证色彩的,这个“度”掌握得好不好关系到整个事情的成败。武则天曾设立类似现代的举报箱的东西,收集下面的举报。她的本意是好的,望以此让那些贪官污吏被揭发出来。确实,这个“直通上天”的'举报箱让不少鱼肉自姓的家伙人头落地,但武则天没有把握好 “度”,使得不少卑鄙醒凝的小人利用它大搞打击报复,弄得人人自危,朝野震动。“过犹不及”的古训,在这个故事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回到《咬文嚼字》,我们可以发现朱先生对“度”的把握是很有水平的。他所举的例子,都浅显易懂,用词好与坏在具体例子中有天壤之别。这样的“炼字”,才能真正激起读者的共鸣。

  怎样把握“度”?这不是光有理论书籍就能解决的何题。一个有心在文字运用上提高水平的读者,应该阅读一些文笔精炼的作品,同时联系自己的创作,在对比中领悟“度”。而作为一个仅仅想从书中获取科学知识、把握文章精神的读者,他所要做的仅仅是“观其大略”,而不是“细察入微”,对“炼字”的要求就大大地降低了。“过犹不及”的原则,在文字的运用和思考中是长久适用的。

【《咬文嚼字》读后感】相关文章:

咬文嚼字教案03-05

《咬文嚼字》的教案02-25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02-13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11-12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11篇11-12

读后感03-22

读后感精选03-28

经典读后感04-06

《史记》经典读后感09-10

《目送》读后感[精选]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