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读后感>红楼梦的读后感

红楼梦的读后感

时间:2023-07-08 17:55:0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红楼梦的读后感(精品10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楼梦的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楼梦的读后感(精品10篇)

红楼梦的读后感1

  一支《枉凝眉》将我带进了一个梦,这个梦有哭有笑,十分凄美,它叫《红楼梦》。 一百多年前曹雪芹因曹府败落而编写了这一部带有自传性的《红楼梦》,曹雪芹大约在30岁左右开始写《红楼梦》但,直到他“泪尽而逝”时也不过只完成前八十回,这可以说是一个悲剧。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

  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读过这本书的人,一定有同一个感受——读过一遍后就不想再读一遍,这并非因为写得差,反之,正因写得太好,所以读到黛玉梦诗、黛玉仙逝就不忍再看下去。人生,我宁愿平淡些,假如黛玉把自己想的什么说出口,假如宝玉换一种性格,假如没有宝钗……那么这个事也不会如此伤感。但,人生哪有那么多假如?!大多数人应该都希望宝黛最后在一起,我亦如此。即使人人反对,终日难饱,又怎样?可是我,在读过红楼梦后,却希望用十年的生换曹梦阮写完《红楼梦》,但,即使写完又怎样?宝黛会在一起吗?不,不会,从一开始,这就注定是个悲剧。

  黛玉在我眼中一直是个爱哭,爱乱想的女,她自幼丧母,失去的教导,却仍然天真、单纯。或许当初她将自己的心事说出口,贾母会将她许配给宝玉吧!有时,我认为她就

  好像潇湘馆的竹子,虽外表柔弱,却又坚忍不拔的毅力,她,个性率直,从不阿谀奉承,甚至有些尖酸刻薄,这正是宝钗不及她的地方。

  宝玉一生痴痴傻傻,疯疯癫癫,最终遁入空门;黛玉整日哭啼,猜猜疑疑,最终香消玉殒;宝钗一生圆滑处世,最终独守空闺;王熙凤一生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每个人都以一个“悲”字结束。“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曲葬花吟似乎早已预知结局,总是悲!

  我不喜欢那个自以为天下女儿泪都要为他流的宝玉,我却欣赏那个一生只对黛玉痴心的'宝玉;我不喜欢那个整日胡思乱猜疑的黛玉,却佩服那个追求自由和爱情的黛玉;我不喜欢那个处世圆滑的宝钗,却有些怜悯那个独守空闺的宝钗;我不喜欢那个机关算尽的凤姐,却钦佩那个能撑起半边天的她……人生啊!我宁愿平淡些!贾府纵然有千金万银,却失去了人

  生最宝贵的自由和幸福,这些千金万银买不到,永远买不到!

  泪已干,花已枯。一切都被埋没,一切都已消逝。曾经的辉煌已不复存在,变成了落魄的废墟。生是死的灵魂,死是生的节操。在那个时代,注定了那样的命运。无论多少的盛世,终究会化为乌有。

  我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的沟渠:楚大夫泥吟泽畔,九死不悔;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他们虽辛苦却又幸福。这,才是真正的人生!

红楼梦的读后感2

  各位观众,这里是《红楼梦》青少版,炙手可热的网红作者曹雪芹签名售书现场。我是瓯北二小文学社记者卫子煖,我在现场,给同学们做直播报道。现在大家从视频中看到,售书现场熙熙攘攘,无数小书迷们蜂拥而至,可见这部小说影响力多么的人气爆棚!

  《红楼梦》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翻译成多个国家文字出版,作品被改编翻拍成多部电影电视剧。

  快快快!大家赶紧看过来!终于抢到一个我的采访时间啦。以下是作为现场记者的我与作者曹雪芹的对话。

  卫:“曹老您好,我是记者卫子煖。后人给您这部小说无数的赞誉。您能跟同学们分享一些写作经验吗?”

  曹:“非常感谢小学生对老朽作品的喜爱!据说,有人称之为‘悲剧的悲剧’!这真是一个经典的评价呀!因为喜欢历史的读者知道,这部悲剧中人物,家族变故故事是来自于老朽真实的贵族生活。呜呼!各位小读者,像我的生活经历一样,很多作文取材完全可以取自于自己所见所闻所想,可以就近拈来,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旅途所见等等,不一定得无中生有。”

  卫:“听说,小说中有一位口含金汤匙出生的'公子哥,从贾宝玉没落成了假宝玉,而且发生了与中国版"灰姑娘"黛玉的凄美爱情悲剧故事。故事情节,比我们追剧的《宫锁心玉》《芈月传》还更加虐心!”

  曹:“确实如此。情节上看,《红楼梦》跟宫斗剧有些相似。但是《红楼梦》中社会人物之间关系复杂,人物的做事方式,交际关系与当时封建社会背景造成有一定关系。就比如,小同学们为什么那么喜欢蒙曼老师讲读唐诗宋词?因为我们蒙曼老师还熟知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广泛了解诗词作者所处历史年代,文化背景等。我们欣赏文学作品时,要多分析人物与事件,不只光看表面。”

  卫:“曹老,《红楼梦》一书,荣国府中人物尽管多达400多人,王孙贵族,丫鬟杂役等等,但读者仍被一个个性格特征鲜明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吸引,让人不一口气看完这本书的话就欲罢不能。写作有什么技巧吗?”

  曹:“仔细观察自己生活周围的花草树木,四季变化,人物外貌特征,一言一行,花草树木,四季变化,带着问题多看多想多了解,多积累日常生活常识,丰富的体验尤其重要。”

  卫:“书中还写了金陵贾、史、王、薛四大贵族如何从鼎盛走向灭亡的变故过程悲剧。小说结尾时,您好像感同身受了他的绝望吧?”

  曹:“很多读者称这本小说,是一部看时心情跌宕起伏,看完长吁短叹的人生大戏。曹老我遭遇人生家族变故穷途末路后,没有从此一蹶不振,而是化悲痛为力量。历时十年,完成这部巨著。”

  卫:“感谢曹老!我们向曹老学习,要学习不仅仅是如何写出一篇文章的精彩,更要学习曹老,遇到挫折,失败,困难后,把悲剧活成喜剧的坚强性格力量!让我们用书的销量为曹老点赞!”

红楼梦的读后感3

  有一个节日里,我与朋友喝了大半天的酒。不过,我状态好,喝晕了没有出现断篇儿的事,另外几个人都喝迷糊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喝迷糊的人说出来的话有时都是真话、大实话,有些话是平时不会说出来,对看不惯的人和事,也会借着酒劲“骂”出来,俗言“酒醉心里明”。

  这让我想起《红楼梦》中那经典的一幕——焦大醉骂。焦大骂出来的事,都是真事实事,也是贾府中见不得天日的丑事。研究《红楼梦》的人,对焦大所骂之事有不同的解读,但事实一定清楚。仔细一想,借酒浇愁的焦大,反而是贾府里惟一清醒的人。他也是贾府里惟一敢痛骂主子的奴才。鲁迅先生把焦大称作“贾府的屈原”,一对比就什么也知晓了。

  焦大在《红楼梦》里是无数个小人物中的一个,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他年轻时曾经跟随太爷宁国公贾演一起去打战,还曾经救过贾演,按理说这样对贾家有大恩的人应该得到贾家的尊重和好处,但焦大的境况却完全相反,同是贾家的奴才,焦大和赖大那可是天差地别。焦大自恃是贾府的老功臣,依仗酒醉而破口痛骂主子。鲁迅把焦大的痛骂主人与屈原的谏君拿来对比,认为性质类似。鲁迅指出:焦大的骂,并非要打倒贾府,倒是要贾府好。假使他能作文章,我想,恐怕也会有一篇《离骚》之类。鲁迅果然是读懂焦大这个人物的文学家。

  到了第一百零五回“锦衣军查抄宁国府”,焦大在第一时间跑到荣国府来报信,不料这边也查抄着呢。便号天蹈地的哭道:“我天天劝,这些不长进的爷们,倒拿我当作冤家!连爷还不知道焦大跟着太爷受的苦!今朝弄到这个田地!珍大爷蓉哥儿都叫什么王爷拿了去了,里头女主儿们都被什么府里衙役抢得披头散发?在一处空房里,那些不成材料的狗男女却象猪狗似的拦起来了......他们还要把我拴起来。我活了八九十岁,只有跟着太爷捆人的.,那里倒叫人捆起来!......我如今也不要命了,和那些人拚了罢!”不论人们怎样评说《红楼梦》中的后四十回,但我认为,这一回中的焦大应该是符合曹公意的。看这一段,想起他的骂,那真的就是一种劝,劝而不听才骂。这跟屈原的劝谏不被采纳则怒、则发牢骚,还真像是一回事儿。为了贾府,他要和别人拼命。如果没有爱,又哪来的劝,哪来的这种拼命精神呢?如果焦大不爱贾府,屈原不爱楚国,他们还会那么气愤?那么伤心难过么?

  但是,不管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任何集体的当权者,都不喜欢单位有乌鸦嘴,有揭当权者隐私的人存在。类似屈原、焦大等都是不受欢迎的人,他们属于一个单位多事多嘴多舌之人,不识时务,这不能不说是人性的悲哀。

  屈原的“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反观焦大,也是贾府中最清醒之人。可他们的结局呢?

  话又说回来,屈原再清醒楚国还是灭亡了;焦大再清醒贾府还是被抄了。真正的原因谁又能说得清呢。

  活在这个世上“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对于个人是一种最好的生存状态。

  难怪郑板桥先生“难得糊涂”呢!

红楼梦的读后感4

  认识你,是在那个闷热的夏日午后。因为受不了炎热的天气,吃罢午饭,我便匆匆跑进自己的卧室,享受空调给我带来的惬意。也许是作业完成后的无聊,也许是想念几个久违的姐妹,我在床上翻来覆去还无法入睡,于是便起身走到书架旁,找到一本名为《简·爱》的书。因为觉得书名很特别,于是就想看看。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我与你有了不解之缘。

  不知什么原因,小时侯,我便喜欢看《红楼梦》,而且最喜欢的人物就是敏感自尊、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或许是受她的影响吧,小时候的我很内向,不愿与别人交流,有什么事都闷在心里,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身边几乎没有很“铁”的朋友。

  但是,在那个夏日的午后,我结识了你——一个外表普通平凡、内心却乐观坚强的女孩——简·爱。你从小就具有反抗精神,面对生活的不公,你没有唉声叹气,而是大胆地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和独立;你不甘忍受别人的压迫,有大多数女性不具备的自尊自立精神;你对爱情忠贞不渝,你对朋友不离不弃。你的内在美深深地打动了我,于是,我和你成了好朋友。从那以后,你彻底地改变了我,让我的内心变得阳光起来,开阔起来,生活也幸福快乐起来。

  你教会我用宽广的胸怀接纳五彩的.生活,用爱心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位朋友。于是,我尝试不再自我封闭,让自己主动接近同龄人群体,积极与大家融为一体。遇到困难,我学会自己坚强面对,也会接受来自朋友的关怀;别人有困难,我会送去热情的鼓励,也会尽己所能地提供帮助。我把自己的真心交给他们,并快乐地收获了他们的真心,成为了他们的知己。于是,我看到了天边七色的彩虹,听到了溪边潺潺的流水,尝到了友谊甘甜的滋味。所有的人都惊叹我的变化如此之大,开朗而又活泼的另一个我,展现在别人面前。

  以前的我,看见大雁南归就有“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惆怅;看见枫叶变红,便有“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离人泪”的感伤;听见笛声悠悠,总有“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的愁思。而今,因为你——简·爱,我变得很快乐,很坚强:看见雁阵枫叶,便有“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豪情;见到草木凋零,便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希望;面朝大海,便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抱负。

  简·爱,一位不寻常的女子,用自己伟大的品行改变了我。你是我微笑面对生活的导师,也是我快乐成长的源泉。

  因为有你,我不再孤单;因为有你,我变得勇敢;因为有你,我才学会在幸福的春光里烂漫!

  台下有话 龚艳丽周明荣

  一次不经意的相逢,一段不平常的书缘,结识了一位勇敢、自尊、博爱的朋友——主人公简·爱。因为有“你”,“我”变得开朗乐观,勇敢坚强,这就是本文的主题。文章取材于名著,叙事流畅,立意积极,中心明确,突出了文学名著对中学生人格塑造的重大作用。读一本好书,交一个好友,成一个好人,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红楼梦的读后感5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对于红楼梦是以什么为主线在红学界却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有五种意见:

  一、宝黛爱情故事说;

  二、四大家族兴衰过程说;

  三、宝玉叛逆道路说;

  四、凤姐中心说;以凤姐理家为主线,宝黛爱情为副线;

  五、以宝黛爱情为主线,以四大家族兴衰过程为副线。

  而大多数人认为是以一是贾府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二是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这两条主线又是经纬交织,在广阔的封建贵族生活的场景上构成鲜丽的画面。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红楼梦》的一条重要线索。作者第一回里就写了一个带神秘色彩的故事——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神话。这段千古未闻的“还泪”之说预示出全书的故事线索,即所谓“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都要下凡造历幻缘,那绛珠仙草也在其中。”在第五回中,作者又通过红楼梦曲子,特别是《终身误》、《枉凝眉》,暗示了宝、黛、钗的爱情和婚姻悲剧。在作品的实际描写中,这一线索是贯穿全书始终的;大约有四分之三的回目写到了宝黛爱情。他们的'爱情悲剧,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爱情试探阶段。最突出的表现也有三次:《西厢》传情;《西厢》句侃紫鹃与张道士提亲风波。

  定情阶段。这一阶段已经转为彼此心照不宣的温存与体贴。如第五四回中关于蓑笠、灯笼的柔情脉脉的对话;四九回宝玉对黛玉自觉泪枯的宽解等等。

  围绕这一主线,作者还写了秦钟与智能、贾蔷与龄官、贾芸与小红、司棋与潘又安、柳湘莲与尤三姐的爱情。这就使宝黛的自由恋爱有了一个群星拱月,彼此相照的环境。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是悲惨的虽早预伏于太虚幻境梦中,而前八十回仅露悲音。至后四十回,贾宝玉先丢失通灵宝玉,丧魂落魄。贾政将离家赴江西粮道上任,贾母要在他出发前为贾宝玉完婚。因黛玉咯血,只好迎娶宝钗。婚事由王熙凤谋划,设调包计,十分保密。却意外被傻大姐泄密,黛玉病遂不起,于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贾宝玉得知将婚,自以为必娶黛玉,满怀期待。拜堂后见是宝钗,大感诧异。元春先薨,贾赦因石呆子古董扇一案“交通外官、倚势凌弱”获罪革职抄家,累及贾政;贾母又病逝;妙玉则遭强盗掳走,不屈而亡;王熙凤失势,郁郁而终。

  贾宝玉病加重,直至奄奄一息,癞头僧持通灵宝玉引他入太虚幻境变形的真如福地梦中。梦醒后发奋读书。次年参加乡试,中第七名举人。宝钗已有身孕,而贾宝玉应试后走失。贾政扶贾母灵柩至金陵安葬,将归京城,雪中泊舟常州毗陵驿。见一人来到船头,光头赤足,披大红猩猩毡斗篷,向贾政倒身拜了四拜,站起来打了个问讯,细视之,正是贾宝玉。贾政忙问,贾宝玉却不言语,似喜似悲。贾政再问,贾宝玉未及回答,忽被一僧一道左右夹住飘然登岸而去,闻其作歌云“归大荒”。贾政追之不及,“只见白茫茫一片旷野”而已。

  红楼梦即使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结局最为悲惨的一部爱情小说。

红楼梦的读后感6

  无限文字,痴情画蔷,可知前缘有定,非人力强求。

  黛玉心高气傲,轻易不会认错。“我便死了,魂也要一日来一百遭”。黛玉说自己死了你怎么办,宝玉回答做和尚去。可是你有这么多姐姐妹妹,对每一个人都这么说。上回宝玉心里说过了——“只要你随意,我便立刻因为你死了也情愿”。宝玉自己很委屈的。

  “林黛玉虽然哭着,却一眼看见了”,没有什么时候是看不到的。情深到我的眼里只有你。“我的五脏都碎了,你还只是哭”,读起来,仿佛我的五脏也碎了。黛玉扔给宝玉拭泪的帕子,带着情意绵绵,无限心曲。

  凤姐“跳”了进来,画面感十足。

  宝玉随便说说话,宝钗清楚的很,借机说自己推身上不舒服不去看戏,宝玉听了自然没意思。开宝钗的玩笑,比作杨贵妃,挺轻浮的,还有“他们”二字,私底下不是一个人在说,当着大家的面这样说,很不合适。宝玉是无意说出来的,但泼出去的水。

  宝钗不会失态,众人面前更不会,“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难为了。把气撒在小丫头身上,还借机提醒了宝玉,和黛玉说话去,别跟我在这儿。黛玉好像是把宝钗当成了“情敌”,宝钗可是没有,也许是自信,也许是没考虑过这个事情,听从父母的安排就行了。

  黛玉听出来宝钗生了气,不好再取笑了。宝钗察言观色的厉害人物,从容漂亮的应答。宝玉在两个聪明人前就显得呆愚了,宝钗可能不知道吗?“原来这叫作‘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反击的很漂亮。宝黛二人之前不都在请罪?

  凤姐言语文辞上不大明白,看神态形式,就知道意思了,情商极高,不过在我看来,还是比宝钗略逊一筹。宝黛脸已羞红,凤姐再一说,大家扫一圈,谁的脸通红尽然全知。宝钗知分寸,不会太难为人。

  宝玉闲人一个,整天无所事事,不求上进。金钏眼都没睁开,就含了宝玉给的丸药,这种事情早就习以为常了。金簪子掉井里,真的掉井里了。

  王夫人一直没睡,闭着眼睛休息而已。听见宝玉说“我只守着你”,不得了了,小丫头把宝玉迷到这个地步了,这种“不正当”的情欲,深恶痛绝。即使和母亲关系再亲密,生气的时候依然很怕。就算宝玉在也不会有什么改观,他不敢求情,不敢与母亲争执。宝玉就跑了,金钏死路一条。

  我自己孩子怎么会错呢,都是别人的错,把他带坏了。就是如此偏溺的想法。大户人家的丫头赶出去,没人家敢再要,其实就活不下去了。宝玉是害了人家的'。

  宝玉内心想的是“宝儿”,“颦儿”尚可,黛玉比自己小,再加上他俩本来就很亲密,可这个“宝儿”的称呼就很奇怪。

  不会有什么人和黛玉一样去葬花,没那个条件。在普通人看来,葬花是挺傻的行为。偷看人家的小秘密,还是“痴看”。“外面既是这个形景,心里不知怎么煎熬”,读来心疼。

  宝玉单单对未出阁女孩儿如此关心爱护,不顾自己,跑回去的路上还惦记着。

  下大雨,声音听不真切。宝玉生气,有一部分是前面宝钗的讥讽,加上在王夫人那里的事,做了些铺垫。可怜袭人当了出气筒。

  袭人,怎么会这么懂事,全心全意为宝玉着想。“忍着说道”、“忍痛换衣裳”,之后还把事情一人承担下来。咳血,其实很严重了。

  戚序(蒙府)总评:爱众不长,多情不寿;风月情怀,醉人如酒。

红楼梦的读后感7

  《红楼梦》书最少买过十本,很多次翻看,不过没有一次真正完整看完过,要么看过前面三四十回或者抽着看过常被提及的回目。去年看过《白先勇细说红楼梦》,最近抽着看欧丽娟老师的《红楼梦》课程视频,蒋勋的《细说红楼梦》也曾经尝试听过一部分,周汝昌先生的红学著作大学也看过几本,却没完整通读过《红楼梦》很奇怪。欧丽娟老师的课程视频应该可以算今天最棒的偶遇了,文学研究真正扎扎实实下过功夫可以做到怎样,有扎实的文论功底做文学研究可以做到怎样,对前人各种流派、各种成果进行深入辨析可以做到怎样,对《红楼梦》文本烂熟于心可以做到怎样。业余兴趣来说,其他方面很难做到,但是通读下文本,对文本慢慢做到熟悉还是可以做到的,也是应该做到的。

  还是缺耐心,多次看得想把书丢开。对论述型书大多可以做到一口气读完,小说缺耐心,或者说是缺训练吧,仅止于中篇,看过的长篇也就一两部。

  看下来更加对看过的欧丽娟老师的视频认同。《红楼梦》对《西厢记》《牡丹亭》等的继承仅止于文词、情绪等,更多的是批判,甚至很不屑,因为那些作者对贵族生活大多只是猜想、臆测而已,并没有真正的贵族生活体验,对贵族生活也缺乏真正的了解,显示出真空状态;而《红楼梦》则不同,展现的是真正的贵族生活,真正的贵族爱情,扎实。作者也是反对自由恋爱的,因为几个自由恋爱的结果都不好:贾宝玉和林黛玉,柳湘莲和尤三姐……都没有好下场,倒是上承天命,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加以落实的,反而大多有较好的.结局。

  抽空耐着性子把余下的回目看完,把欧丽娟老师的视频也追完。

  《红楼梦》大量的谶语式表达是曹雪芹追求艺术形式结构的美感精心设计,还是他确实具有强烈的天命神道观的体现?从梦游太虚幻境里的判词到抽中的签里的命运暗示的诗谶,大观园里一幕幕戏剧上演时参透命运或泄露天机的戏谶,指引或预示人物婚恋关系走向的物谶……带来强烈的命中注定的感觉。孔子有五十知天命的说法,其实,回顾来时路,曾经经历时的看似偶然在放大尺度的时间维度里都展现了无法抗拒的必然趋向,这应该是精心设计和一定的天命神道观的体现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正因为如此更加体现出《红楼梦》具有一定的自传性质!

  整本书从头到尾都笼罩在一道一僧的的带有警醒性的对话和解救世人的企图中。就和唐僧师徒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参悟人情天机、终到西天取经成功、修成正果一样,《红楼梦》则可以算是以贾宝玉为代表的红尘众人历尽情劫、看破红尘、脱离苦海、度脱得道的人生记录;贾宝玉则和孙悟空一样由灵石幻化而成……《红楼梦》确实有些像《西游记》的现实生活修炼得道的重构。

  看过一本本红学著作后,终于真的完整读过了《红楼梦》,有点像残留脑海中的红学观点的一次求证之旅。是幸?还是不幸?

红楼梦的读后感8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 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枉凝眉》。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的读后感9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纵观历史朝代,前尘滚滚、后世硝烟,人之历代经历生存都逃脱不了情感的洪潮。也正因为此塑造出了古今第一奇书《红楼梦》。《红楼》以其独到的文笔刻画出何谓情感的绝响。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帝四十九年)。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经典巨著之一。作者曹雪芹。整书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荣、宁两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全面地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及种种无法调和的矛盾。 初读红楼,是在少年时,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只知道随着书中令人怜爱的林妹妹而落泪,空叹世事无常,折煞了一对璧人儿。

  此时再读红楼,已是步入社会,遍历人世百态,对书的体味更加深刻:

  红楼,作为历史中的一叶典型的情感扁舟。成为了古代情感的终始递接到现代情感的开端,成为了情感史的递接桥梁。现在有多少人都在研究红楼,但是仍然参悟不透其中的高深与妙绝。

  读罢此书,我看到了古人对情感的激烈执着、凄怨哀美,在强有力的精神推动下展现了他们对爱情在精神力上的质感。镜中花、水中月,月朦胧、鸟朦胧... 他们那种精神上、肉体上的迷离情感,都含蕴着自己的愚蠢,封建思想的禁锢使得他们都成为了爱情的奴隶、历史情感中的悲剧角色,。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疏离和冷淡。转身走开,徒留下的却是自己那苍凉、惨痛,甚至是可悲、可怜的脚印。也许爱情的悲剧存在于每个时代。痴也好,傻也好,所有一切的轰轰烈烈和遗憾惋惜都成为了历史潮流中的一点飞灰。樯橹灰飞湮灭般的痴缠恩怨都在历史的前进中被我们叹颂。每个时代都有自己不同的际遇和悲剧,歌功颂德和情感悲剧都是历史中不可少的一个点缀体。〈红楼梦〉在我看来是一部复杂、高深、抽象的文学巨作。书中的痴男怨女都在爱情光芒的笼罩下演绎着自己人生的`悲和喜。然而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悲剧,只是情感悲剧的方式会过去,可是情感与悲剧却不会流失,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生活空间,也有自己的情感悲剧与体验。转眼看看我们自己,也许我们也有自己的悲剧历史可以观看,也许在发生,也许已经发生,只是我们都没有完全的看到红尘中情感悲剧的颗粒的漂移。

  纵使黛玉和宝玉生存在了一起,但是也许他们过不了历史考验的每一天,在不同的历史角度观看也有着不同的结局。注定在一起的情感也许是在给予机会给他偿还,缘分就是这么微妙不可言,无论前生前世是谁欠了谁,今生今世是谁来报答谁,情感的冲击和铭刻都是人生中不可磨灭的烙印。

  《红楼》一书。文中语言的精细、优美、哀怨,让我们不但体验了书中人物的凄凉与哀伤,也让我们体验到了文中描绘景色的华丽唯美和书中字里行间的古典美。或许也正是这些奇妙的文字,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流芳百世。

红楼梦的读后感10

  说不完的《红楼梦》,更有道不完的金陵十二钗。细读原文,感想颇多,今天特别想说说两位女主角。

  不久前,我听过一件真人真事,是说上海有一条小街,街上开了一家很平常的小餐馆,餐馆的名字叫“潇湘馆”。有一个路过的人看到了,就进店愤愤不平地质问餐馆老板:你的店怎么能叫潇湘馆?潇湘馆是林黛玉的住所。可见这位红迷朋友是多么的喜爱林黛玉。

  曹雪芹把林黛玉、薛宝钗同列金陵十二钗正册之首,合用一首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可见曹雪芹对黛钗的喜爱和重视。

  虽然她们在性格、待人处事的方式上截然不同,但她们都是才貌双全的女子,而且喜欢同一位男子,可谓是情敌或者说是天生的情敌。有人评说:薛宝钗是林黛玉的克星,因为判词上说的很清楚,林黛玉是一棵草,薛宝钗是冬日里的雪,雪是会把草冻死的,除非春风及时化了雪。

  贾宝玉是稀缺资源,且看她们二人是如何争夺这稀缺资源的?第一步:来到贾宝玉身边。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林黛玉是早年丧母,贾母怜爱,亲自派人把黛玉接到身边,与贾宝玉同吃同住。薛宝钗是跟随母亲到京城走亲戚,入住到王夫人家,本来自家在京城有房子,但偏要长期寄宿在贾家。

  第二步:在贾府打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网。首先对待重要下人表现,比如王夫人的心腹周瑞家的送宫花,一开始周瑞家的来到薛姨妈处,顺便看望一下宝钗,宝钗是立刻起身,热情接待,周到有礼,让周瑞家的倍感亲切与尊重。林黛玉呢?周瑞家受人之托把宫花(礼物)送到林黛玉手上,黛玉说:“是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周瑞家的说:“各位姑娘都有,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其次对待同等地位人员表现。比如史湘云。她是一位表面风光实际穷酸的贵族小姐。林黛玉与其才华相当,时常与之比诗斗才,还在贾宝玉面前吃史湘云的醋(金麒麟与宝玉的金玉良缘)。宝钗则是与史湘云同卧聊天,深入了解史湘云不为人知,不愿人知的秘密。

  在史湘云做东就客付不起费时,宝钗主动为其付费。深得人心。再次对待家中长辈表现。比如贾母为宝钗庆祝15岁生日的时候,贾母问她:“爱听何戏,爱吃何物啊?”,宝钗点的所是贾母喜欢的戏和食物。就是对待人人嫌弃的赵姨娘,宝钗送礼物时也不从懈怠,读后感一直用心对待。可以处事周到圆滑。黛玉对赵姨娘这些人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动作,好像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最后是对待贾宝玉的表现。林黛玉是哭闹多,动不动在宝玉面前撕扇子、剪香囊。但贾宝玉本着不管自己对还是错,最后都是认错的态度。两人相知相爱。宝钗从来都不在贾宝玉面前哭闹,只是默默付出。但宝玉一直都不赞同宝钗的求取功名的观点。

  第三步:尽人事,听从父母之命。自由恋爱在今天是再平常不过,但是在她们那个年代只有父母之命。贾宝玉的父母看重的是谁更与之门当户对。半点由不得宝玉做主。林黛玉的悲剧是注定的,是封建社会礼教的牺牲品。宝钗就幸福了吗?也注定幸福不了。虽然不知道曹雪芹最后真正怎么写宝钗的结局,但一定是悲剧。

【红楼梦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的读后感02-13

《红楼梦》经典读后感02-14

红楼梦读后感07-18

红楼梦读后感07-18

红楼梦读后感07-18

红楼梦读后感07-18

红楼梦读后感07-18

红楼梦读后感07-18

红楼梦读后感07-18

红楼梦读后感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