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读后感>读孔子有感

读孔子有感

时间:2023-04-23 17:39:3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孔子有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孔子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孔子有感

读孔子有感1

  我读了一本《孔子》的书。书中讲了孔子对礼的赞颂,我读后深受教育,我们都应该做懂礼仪的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他说“礼仪之帮,不可不知礼。”他又说:“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孔子要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孔子是非常重视“礼”的',他主张用礼仪来引导大家的行为。我读完这本书,很有感想,我觉得我们都应该来学习孔子,做有礼仪的人,做有道德的人。

  有的人做事很不懂礼貌,会给别人带来伤害;有的人很粗鲁,心里没有礼仪来约束,就做出很多错事来。我有的时候看到公共汽车站人们有秩序地排队等车,心里就感觉特别舒服。在地铁站里,人特别多,当列车开过来时,大家都自觉地站在门两侧等着上车,没有人指挥,人们却做得很好。这不就是文明礼仪的表现吗?妈妈常带我去朝阳公园玩,在公园的的绿地外面立着牌子,上写“游人止步”,“禁止踩踏”。可是总会有人站在绿油油的草地上,不是照相就是乱跑,这种行为多可耻!他们不讲文明,他们应该多学习,纠正错误。生活中有太多的“止步”考验着你和我,考验着我们大家,看我们能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

  我们的国家被称为“礼仪之邦”那我们都应该行动起来,知礼仪讲道德,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从自己做起,从小事情做起。

  《孔子》这本书告诉了我做人的道理,文明礼仪不是小事,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让我们都来行动吧,让我们都来做文明礼仪的标兵。

读孔子有感2

  寒假生活已经结束,谈起充实,可算是读了本好书,那就是鲍鹏山老师的著作《孔子传》。刚拿到这本书时,我在家搁置了好几天,都不曾翻开,因为在我的印象里,介绍孔子的书无外乎“之乎者也”的文言文堆砌,看起来艰涩难懂。另外,圣人的思想高高在上,非我等平凡小辈所能理解的,所以我有些抵触情绪。终于有一天,我闲来无事,翻开了《孔子传》,它竟深深地吸引了我,再难合上。

  书的扉页是孔子讲学的一幅图画,更吸引我的是另一页附的一首诗《仲尼》,它顿时把我领进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知识的殿堂。感谢作者鲍鹏山老师,把我们中国人共同的文化祖先孔子的思想这么深入简出地介绍给我们,正如作者所说“这是一本给普通读者看的”。在文中既有孔子思想精髓的原文,也有通俗的文言文翻译,还有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在作者的笔下,孔子不再是只能顶礼膜拜的大人物,而是洋溢着人间气息,有着与普通人一样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的广博学识和伟大成就,后人固然难以企及,却有一种强烈的亲切感,可以产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愿望。

  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虽然他有治国之才,但他一生在政治上并不得志,不为国君所重用,最终周游列国,兴办私学,设教授徒,培养出许多有用之才。通过读《孔子传》,我对孔子有了更深的了解。《孔子传》以完整的传记形式讲述了孔子从青壮年时期到七十多岁去世的事,包含遵循母训、立志学礼、兴办私学、周游列国,到政途失意、潜心授徒、著作春秋等故事。

  在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孔子坚信“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他坚持道义,为理想而奋斗终生。仁义礼智信,如果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当时的鲁国政局混乱,孔子对此很感失望,这才带着弟子开始周游列国,生活十分艰辛。我们甚至可以体会到孔子与其弟子们的艰难处境,特别是当他们到达陈蔡交界处时,已无丁点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即使是在没有粮食可吃,而且有人病倒、有人离开的情况下,孔子仍不间断地弹琴歌唱来鼓励弟子们。在弟子们的疑问声中,孔子说到: “没有经历忧患与挫折,就不会思考得久远;身体没有受到节制,就不会智慧深广。怎么能说我们现在所遇到的困境不正好是我们的幸运呢?” 在困境中,孔子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乐观坚强,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精神。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都要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每一天, 坚定不移的朝着自己的梦想努力。之后尽管遭误解冷落而被迫周游列国,历经磨难十四年,但最后鲁国迎请他回国时,他还是非常乐意地带弟子们回国传授正道。孔子回鲁后,鲁哀公和季康子都对他尊崇有加,季康子尊他为国老,朝廷给他以优厚的待遇。但孔子却依旧“不知老之将至”,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实践。孔子——我们中国人几千年的精神家园!

  也许很少有哪一本书像《孔子传》这样深深地震撼我的心。孔子的形象,谦和敦厚而又聪敏睿智,如大地能承载一切,如天一般刚健进取,如水一般真诚明澈能照万物,我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来形容,只能如《中庸》上说“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与其说孔子是一个思想上的名师,不如说是我心里的一盏灯,现在的我,坚决坚持自己的教育梦想走下去,只要选择了,就要无悔的走下去,像孔子一样为理想而奋斗终生!

读孔子有感3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主要是关于孔子的。相信大家都知道孔子。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出生在卢国邑,三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据说孔子从小就很喜欢礼仪,读书刻苦,对古例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都要学习“六艺”,即礼仪、音乐、射箭、驾驶、写作、计算都很精通。孔子因努力工作而渐渐出名。后来,他从事教育事业,经营私立党,共招募了一千多名学生,带他们周游列国。

  读了这个故事,我很尊敬孔子。首先孔子从小就喜欢礼仪,读书通过刻苦努力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很佩服,这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有礼节,不懂礼节的`人可以像野人一样偶尔开玩笑。特别是在盛大的宴会或仪式上,必须知道责任饮食,不能失去大体的东西。所以礼仪很重要。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之所以是创始人,是因为他勇于创新,孔子教的很认真。他新颖大胆的创新精神使我非常佩服。如果孔子没有这么多原创,我们也学不到这么多礼仪。因为孔子把毕生的精力都花在了教育上。孔子编纂的《诗经》、《尚书》、《春秋》等书籍是我们今天要学习所谓的“面条”!这是他第一次促进教育的发展!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古语有云:西山有吉根,学海无止境。我们要从国学大师孔子那里学习和吸收中国文化的养分和精髓!

读孔子有感4

  开学伊始,我有幸拜读了周勇的《跟孔子学当老师》一书,读过之后深感受益匪浅。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教师职业不是一个风光无限的职业,经常能听到周围的同事抱怨工资水平不高,要干的工作却不少;抱怨现在的学生没法教,自己的生活不如他人等等。为什么孔子却能把老师做的有滋有味,并且他的思想在两千年多后依旧让人顶礼膜拜,而我们当老师却当得这般“身累”和“心苦”呢?

  我认为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是他能终身坚持一种信念,人类在历史长夜中,没有信念,一定会走失,尽管信念本身,就像火把或灯光,其自身的光亮,与茫茫黑夜相比,实在微不足道,但他能给行进在坎坷路途中的.夜行者一份动力、一个希望。孔子有的,我们没有。我们几乎从未像孔子那样,有着明晰坚定的信仰,更不要说曾用尽全部力量去追逐信仰,所以我们也从未通过求知、教学体验过犹如爱情般的刻骨铭心。

  读过此书之后,我的心情平静了许多。教育其实就是一个默默奉献的讲台,作为教师的我们就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坚守自己的信念。那就是每当我们走上讲台,就要有一份不能亵渎的责任,尽自己的力量去传授知识,传承文明。当周围的人根据自己的喜好去装点衣食住行的生活时,我们就要能收起些许膨胀的虚荣,思考着怎样给孩子们一片更广阔的天空,如何去培育一颗健康向上的心灵,然后,去享受灿烂的阳光和醉人的月夜,享受这简单而充实的生活。

  跟孔子学当老师,就要学习孔子对教育、对教学的热爱之情、执着之心,在浮躁的社会中,我们要坚守自己的一份执着、一份信念,把自己的书教好,把孩子们教育好……

读孔子有感5

  今天,爸爸给我拿来了一本《中外名人故事》,我一看到这本书,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第一页讲的是文化巨人——孔子,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学家。孔子小时侯是一个相貌有点丑陋的人,他头顶周围高,中间低,很像他家门前的尼丘山,于是,家人为他取名“孔丘”,他虽然长得不是很好看,但他聪明伶俐,学东西一遍两遍就学会了,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但他在逆境之中,一直发奋读书,从不放弃任何学习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孔子终于成为了一个大教育家。

  看了这篇文章,我觉得自己和孔子比起来学习条件很优越,我更应该好好学习,做一个勤学好问的学生。

  以上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孔子的故事读后感200字,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读孔子有感6

  今天,我读了《孔子拜师》这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浅。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孔子为了提高自己的学问,不远千里从山东曲阜来到洛阳,向老子拜师、学礼。

  通过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一些道理,决心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是学习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孔子本身学问就很渊博了,但是他知道学无止境,还要向比自己更有学问的老聃学习。以后,我上课要更加认真听讲,遇到不会做的题要虚心向老师、同学请教。我要始终保持一颗谦虚的'心。

  二是学习孔子吃苦耐劳、一心求学的坚定意志。孔子为了求学不远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到洛阳拜师。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上,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吃多大的苦,我都要有恒心,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克服一切困难,争取最终的成功。

  三是学习孔子勤学好问的精神。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除了勤学之外,我还要养成好问的习惯。学问学问,既学又问才是学问。我要不耻下问,不懂的问题一定要请教别人,即使是一字之师也要拜。这学期,我要把《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看完,增长自己的知识。

读孔子有感7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的历史悠久,何其辉煌,那些辉煌被记载在一册册书中。可从未被尘封,中华上下五千年,他们一直活在人们心中。

  今天看了关于《孔子》的历史的电影,它狠狠的抨击着我的内心。将近两小时的影片,却道出了孔子不凡的一生,每一个细节,每一段文字,从他口中说出的一句又一句经典无不刻画了一个鲜活的形象。

  最打动我的有两个镜头,孔子被放逐出境,当时连老天都映衬着孔子的`处境下着倾盆大雨,气氛沉重又让人不禁揪心,抛开妻女对一个男人来说是多么不易。马车走了半路,车轮陷进了泥中,孔子师徒试图拽马使其摆脱泥淖,却不料被马踢翻在地,他笑了,笑得那么释然,又令人悲悯,这是一个失意之人最后的畅然!

  第二个镜头,孔子及其弟子驾着马车过一个大冰河的场景,不料,冰面开裂了。竹简都掉进了冰河里。颜回想都没想直接跳入湖中捞取竹简,天寒地冻,下着鹅毛大雪,所有人眼睛上,眉毛上都有一层冰霜,在这极寒的地方,别说跳入湖中了,生着火都觉得受不了。

  颜回一刻不曾停过,他极力摆动双臂在冰湖里游动,将一卷又一卷竹简打捞上来。竹简都捞回来了,可颜回再也没有上来,永远被封在了冰层中。孔子一声又一声绝望地喊着颜回的名字……牵引着人们的心灵,我不禁鼻子一酸,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孔子后来的生活是在风餐露宿中度过的。就连一碗清可见底的汤,大家都一人一口的喝。他的一生是凄惨的,可以是光辉的!

  跳进历史的长河,追溯孔子的一生,我愿化作一个标点,结束最后一个长卷。不让光鲜的背后只剩空白!

读孔子有感8

  现当代,孔子文化世界行,纪录片《孔子》,孔子网,孔子奖,孔子学院已遍布世界。孔子,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在忙忙碌碌的暑假期间,我也近距离的接触了一次圣人!

  在几个夜晚舒心的阅读后,我认为,《于丹论语心得》无疑是一本好书。因为她给了我太多的感触,这个曾经被捧被批的圣人,因为朝代的更替主权的轮换曾遭受过天与地的对待,然而,他口中的道理却如此亘古不变。这一次,他又借着于丹教授之口,通俗的给了我们一次心灵的洗礼,人性的成长。

  书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很不服气对佛像提出抗议,说: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一个简单的故事,使我如梦初醒。作为一个功课繁忙的高中生,常常会在学习中对一些安排充满了怨气,总是会想,为什么我要在这埋头苦学,他却可以自由自在的玩。为什么只让我做这个没意思的功课。我想,这应该不是我个人的一种问题,在我们同学中,也常常听到朋友们这样的牢骚。刨去青春傍身,年轻气盛,我想更重要的问题是在于我们的心胸还不够宽广,对问题的思考缺乏深度和虚心的态度。我们急于成功而盲目的与他人胡乱对比,总拿自己不如意的地方去和他人顺利对比,不能心平气和的接收他人的辉煌。是啊,书中写的多好,佛像能让千万人去膜拜是因为他曾接受了千刀万剐的考验,而作为一名年轻的学子,我们还有很多经验等待去积累还有很多技能等着去考验,怎能如此心浮气躁呢?这便是《论语心得》带给我的思考。

  孔子将他的一生概括为六个阶段,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

  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的这种人生轨迹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有许多启迪意义.关键要看我们如何涉取这种智慧,我们从小就应该有选择、有规划地进行学习,通过学习、历练,逐渐地提升自己。这样就走到了“三十而立”之年,这个,首先是内在的立,有了成熟的思想,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然后才是在社会坐标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适应这个社会。从而立到不惑,这是人生最好的`光阴。可以不断地从这个世界上收集他所需要的东西,比如经验,财富,情感,名誉,等等。三十岁以后,就要开始学着用减法生活了,当敢于舍弃、知道如何舍弃的时候,人才真正接近不惑的状态。“四十不惑”之年,能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即使外部世界给你许多不公正,你也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五十知天命”之年,关键在于一个“知”字,当自己能够客观认识命运中的穷与通,人世间的好与坏,知道这一切都很自然,那么你就能理性把握,平静应对一切。 “耳顺”的境界,其实就是外在的天地之理在内心的融合,有了这种融合作基础,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才能以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在快乐的生活中了此一生,无怨无悔。这就是论语,这就是圣人的智慧,也许有些我还不够明白但希望我能在这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吧。

  圣人的智慧就是圣人的智慧,品完后我如此喜悦;圣人的智慧也终归是圣人的智慧,品完之后发现自己如此不足。

  好在,有这样一本书,一盏灯指引着我,警醒着我,在浮躁的赶路之时保持着一份清醒,我相信,内心的成长才是人性的成长,也唯有人性取得了成长才会使自己成为一个卓尔不凡的人。我会用圣人的智慧去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更会用圣人内心的温暖照亮整个人生!

读孔子有感9

  我读了《史记》中孔子的故事,知道了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末期鲁国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从30岁开始一直从事教育。相传,孔子有三千名弟子其中有七十二个出名的人,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

  孔子是一位品学兼优、虚心好学的人,他从小就十分崇尚礼制,读书也十分勤奋、谦虚,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提出要不懂多问。

  孔子是一位思想家创立了儒家学派,他劝君主要以“仁”治国,要爱护老百姓还要讲礼仪,孔子说“国君要像个国君,臣子要像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孔子一生有远大的抱负,但他却不得志。孔子在二十岁就立志想成为大官,但是由于敌国的诋毁,使得他在50岁时才做了一个小官,叫大司寇。

  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人。经过多年的.研究整理,完成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著作,这些经典一直流传至今。孔子的一生中有许多名言警句,这些名言警句经过他的弟子和次弟子的整理,编成了《论语》。

  孔子是一位圣人,他的思想影响了全人类,我们中华民族为孔子而感到骄傲。

读孔子有感10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大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音乐家,学习要精益求精作文。

  他的.好学精神一直为后人所称道,他拜师学琴的故事也为后人传为佳话。孔子小的时候,十分好学,他曾经跟随鲁国的乐师师襄学琴。有一次,孔子跟师襄学一首曲子,学了许多天后,孔子已经能够娴熟地运用技巧,将曲子弹得婉转流畅、悦耳动听、完美无缺了,但他仍然不满意,仍然继续反反复复地埋头弹奏,不肯学习新的曲子。直到有一天,孔子终于在弹奏时头脑中浮现出了作曲者的形象了,他才兴奋地要求老师教授他下一首曲子,小学五年级作文《学习要精益求精作文》。孔子是多么富有钻研精神啊!连他的老师师襄都不得不佩服他。孔子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作为学生,我们就应该像孔子那样,把老师传授给我们的知识,学好、学深、学精、学透,而不能似懂非懂、不求甚解。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像孔子那样有学问的人。

读孔子有感11

  这个暑假老师让我们看六本书,我怀着满腔的热情看这六本书,看到《至圣先师孔子》这本书时,我立刻被这本书的内容吸引住了。这本书讲的是孔子从儿时到老年的各种经历,让我对孔子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而这本书其中孔子对学生说的三句话让我难以忘怀。第一句是: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和行为风度不仅能反映出他素质的好坏,而且直接影响他在群体中的地位。第二句是:急于求成反倒会把事情弄糟,欲速则不达。第三句是:贪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那是小家子气,做不成大事业。虽然我嘴上说说要做向孔子一样会自学、自立、自强的人,但是我实际做起来却与这三条规定恰恰相反。孔子从小就背《诗经》、《尚书》、《周易》,而我,妈妈让我多看一点课外书我都不肯。孔子从小学会思考,而我做事情前不思考对错,非常鲁莽。孔子对人礼貌,我到了外公家什么也不说……孔子一切的好处到了我这儿都变成了坏处。

  有一件事情让我非常难忘!

  六岁那年是我最淘气的一年,而有一天是我最淘气的。那天太阳像火球一样不停地晒着,我去表哥家玩,表哥求我帮他捡球,我一下子来了劲。捡了一会儿球我感到非常无聊,便打起了客吊灯的主意。当表哥再次把球抛到我这边时,我用手故意将球瞄准那个吊灯“砰”的一声,我自己也吓得半死。接着我耳边传来的是大人的`责骂与批评,当时我非常打抱不平,但是又不敢出声。可是现在想想这件事,我的心里就非常内疚。孔子五岁就能非常懂事,经常帮妈妈做家务。而六岁的我与五岁的他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啊!

  这是一本非常好看的书,它让我懂得了更多的哲理!

读孔子有感1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记得这是初一的时候第一次接触《论语》,而现在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些竟然是从还在上幼儿园的小妹妹口中讲出,一边背诵一边抱怨古人写字总喜欢写“错别字”,同样的字体,竟有多种读音,我不禁为这种独特的感慨开怀大笑,原来儒家经典,现在已经开始伴着小朋友成长。人常道“钻孔钻孔”,先钻后有孔,自然而然,伴着情景喜剧的推出,孔子的老师却被认为钻子,然而,撇开一系列的喜剧笑话,以真诚的态度去读《论语》,却别有一番体会。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想这是我们所接触的内容中最简单的一句吧。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语,却是我们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态度,不耻下问,人人会说,当真正要做到这一点的时候,却很少有人坦然接受,因为自己怕被别人笑话,不曾尝试抛开面子,虚心请教。反之,你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成功与进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每一位学生来说,也不失为对学习的一种劝勉,诚诚恳恳的学习态度是至观学习的重要因素,只学习不思考,对于总结出的规律死记硬背,无疑是事倍功半,伽利略因为有了探索精神,敢于实践才成为人们所景仰的学者,而对于孔子,教育学生要有勤学好问,温故知新的精神,才使得学生中涌现出一批大学问家,才使得儒家思想影响至今。

  《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孔子静心总结的哲理名言,每一句都会发人深省,受益匪浅,每个人都想拥有孔子的智慧,殊不知,在他的背后,却也是做到勤奋、多问才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圣人形象。在读《论语》的同时,我们才能体会到一个成功人士背后所付出的艰辛,这无疑是我们求学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支柱。

读孔子有感13

  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孔子带领弟子们去泗水河畔游赏,借水来教弟子们做一个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的人。其中我最为深刻的是孔子说的话:“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中。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这句话写出了水好像人一样温文尔雅、百折不挠、求真求善求美。孔子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学生。

  孔子是借物喻人,让自己的弟子学习真君子,他借水谈论弟子们的志向中。让子路和颜回的性格更加明鲜了,子路是个性格大方直爽的'人,颜回是个温文尔雅的人。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子路是个有福同享的人,颜回是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他们受到孔子的教育,更确定了他们自己的志向中。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要做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的人,要温文尔雅、百折不挠,还要多多学习,要学而不厌、见贤思齐、有教无类。孔子是诲人不倦乐此不疲,孔子采用了托物言志喻之以理。我们要逝者如期,川流不息,我们要做一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

读孔子有感14

  春秋时代,鲁国曾有一条法规:凡是看到鲁国人在其他国家当奴隶,可以先赎回来,然后再回鲁国报销赎金,还可以领取奖金。

  孔子的一个学生到外过去,恰好碰到一个鲁国人在那里做奴隶,就掏钱把人赎了出来。事后也没有告诉别人,更没有去报销赎金。那个被赎的人把这件事传了出去,人们纷纷夸奖这个学生仗义,人格高尚。

  孔子知道后,严厉的'批评了这个学生,指责他“只为小义而不顾大道”。如果这个学生没有报销赎金,被人们称为高尚,那其他的鲁国人在国外看见鲁国人作奴隶就会犹豫该不该把他赎出来,因为赎出来后去报销赎金,会被别人认为不仗义;不去报销,自己的损失谁补?于是,只好视而不见。所以这个学生妨碍了更多鲁国人被赎回来。

  有些事情从自己的角度来看,是正确的;但是换个角度来看,却是错的。标新立异也是要经过考虑的,而不是以一己之见来衡量,来办。

读孔子有感15

  偶尔看到一篇有趣的文章,题目是《孔子、李白:我们都是武林高手》,这一下子提起了我的兴趣。一个是蜚声诗坛的大文豪,一个是流芳千古的大思想家,怎么和八竿子打不着的武林高手联系在了一起呢?我一开始对其倍感质疑,但顺着文章的思路思考下来,犹如品茶一般,越读还越有一番味道。

  文中提到,李白是一个浪迹天涯的“游侠”,走南闯北,游山玩水,好像坐飞机一般。如果李白是一个弱不禁风、手无缚鸡之力的羸弱书生,又怎能做到如此潇洒呢?况且有书记载,他从小学习剑术,即使是再顽皮的孩子,学了这么多年,几招花拳绣腿总该会了吧?所以李白并不是我们所想像的那样,其实,他也是武林中人呢。

  我正佩服作者的独具匠心,但孔子不会也是舞刀弄枪的武林中人吧?他可是儒雅的化身,谦谦君子一直以他作表率。作者同样从细节方面为我们做出了诠释。孔子可是有遗传基因的。他的父亲是鲁国数一数二的武林高手,而且猛到能托举千斤重的`闸门,有DNA支持的孔子,想必肯定不会差到哪儿去,并且孔子教授的课程中,还有射、御这两样。射就是射箭,御就是驾驭战车,这两样在当时是不折不扣的武术,如果没有货真价实的本领,一向谦逊的孔子怎么会不懂装懂?更何况他的学生还有子路这样的高手?所以孔子即使不是武林高手,身体也不会像人们想像的那样瘦弱。

  看来文人也不是那样只会舞文弄墨、连跑几步都喘的瘦弱形象。这同样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人的身体是第一条件。我们学生正处于新世纪,科技发展得很快,出门的时间少了,闷在家里的时间多了,体质也就差了。所以我们更应该积极地锻炼身体。身体是一,学识、荣誉、金钱是零,一旦身体垮了,那还要那些身外之物何用?文章最后的一段文字很发人深省:“身材上的虚弱往往会减弱一个人精神上的气魄,减弱一个人的勇气和心理力量。读书本身,也许并不需要强壮的体魄,但是一个人从事实务,却不能没有一个比较强健的身体。”也许我们的生活方式的确需要改变了。

【读孔子有感】相关文章:

读《孔子》有感04-22

读孔子拜师有感04-22

读《孔子的故事》有感12-25

《孔子》读后感04-14

孔子读后感03-10

孔子座右铭03-10

孔子世家读后感04-29

孔子的读后感范文04-26

孔子传读后感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