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职网>实用文>读后感>外国名著读后感

外国名著读后感

时间:2023-03-22 08:02:4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外国名著读后感9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外国名著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外国名著读后感9篇

  外国名著读后感 篇1

  这几天,我重读了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这部古典文学名著,描写战争笔触雄伟,描写日常家庭生活细腻感人。

  什么是战争?德国的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指出,战争就是一场大规模的决斗;它是一种暴力行为,意在强迫对手服从己方意志;它是严肃的手段,为达成严肃的结果。在我看来,很少有什么正义的战争。战争是残酷的,表现在一个方面就是会有大量的人员伤亡,包括士兵和平民。

  安得烈公爵在第一次受伤后,幸运地活了下来;但是幸运没有光顾他第二次,他抛下七岁的独子,死去了。安德烈公爵的死很令人难过,他的儿子本已在出生时失去母亲,然后又失去父亲。虽然有姑姑照管他,但那姑姑在心底承认,对他没有对自己孩子那样的感情,虽然她也为此感到抱歉,并且想要做自己做不到的事。一个曾经那么依恋和爱戴哥哥的妹妹,在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后,还是要把重心放在自己家里。这也许就是人之常情?

  索菲娅是另一个令我同情的人物。她是一个孤女,自幼寄养在姑妈家。她爱她的表哥尼古拉,爱得坚定不移、毫不动摇。然而她没有财产,不能挽救已现颓势的.贵族家庭,因此她的姑妈始终坚决反对。尼古拉的感情变化莫测,从来不能给她一个承诺,而她还是不计后果地拒绝了另一个追求者。索菲娅美丽、坚韧、通情达理,她为这个家庭做了很多牺牲,这是她的优点还是她的弱点?她知恩图报,阻拦了想要和人私奔的娜塔莎,保护和挽救了那个险些自毁一生的丫头。这个轻浮的娜塔莎不断地陷入恋爱,她为了一个面孔漂亮、头脑愚蠢的家伙放弃了和安德烈公爵的婚约,前者根本没有打算对她负责,后者为她再受打击。安德烈公爵在妻子难产死后一直心情冰冷抑郁,他因为娜塔莎而再次萌生的柔情和对生活的希望又破灭了。

  娜塔莎最后嫁给了安德烈的朋友皮埃尔,一个性情温和宽厚的富翁,生了一堆孩子。尼古拉娶了安德烈的妹妹,一个有钱的伯爵小姐。索菲娅一直未嫁,她尽自己所能为家里每一个人出力,却从得不到感谢。而娜塔莎对嫂子说,索菲娅是一朵谎花,不会结果。她忘了和索菲娅从童年时代开始的情谊,对她的陪伴和好处,显得无情无意。这很令我伤感。

  一部《战争与和平》写尽众多人物的悲欢离合,托尔斯泰作为一名文学巨匠,对人物的描写十分细腻准确,使人宛如亲见。我认为是托尔斯泰的作品使他伟大,而非他的人品。他曾和女农奴生下一名私生子,还把他的私密日记拿给妻子看,使妻子想要“烧了他的日记和过去”。他曾经嫉妒陀思妥耶夫斯基娶了一个好妻子,因为后者的妻子对后者的写作事业帮助巨大;他令妻子不断生孩子,却拿这事来责怪她“只会生孩子”。和这样的男人相处,一定很不容易。

  外国名著读后感 篇2

  最初拿到校长发给我们中层学习的《致加西亚的信》这本书我只是如同其它书一般将其束之高阁心想等要交读后感了再瞄一眼吧。可今天下午偶尔翻了这本书却一口气将其读完心情也是久久不能平静。感谢李校长向我们推荐了这本好书。书中作者的传奇他笔下那位送信给加西亚的平凡的人——罗文以及许多著名的领导者执行者的理念都深深地感染着我!

  感受之一——敬业

  美西战争中罗文中尉为完成上司交给的任务在根本无法预知环境恶劣程度的情况下义无返顾地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了使命把一封信送给了加西亚将军。我想这本书所揭示出的敬业忠诚勤奋的精神正是人性中光辉的一面。阿尔伯特。哈伯德向世人揭示了成功的真理。我也从来未像现在这样深刻的理解"忠诚敬业"的含义。

  "敬业"我认为这是作为一个人最重要最基本的.精神和行为准则。敬重所做的每一项工作才能获得工作上的成功。一个人的能力技术可以通过学习实践等方法来不断地提高和自我完善而一个人的敬业精神责任心决定了他是否可以把工作更好的完成没有责任心的人即使他有能力也不可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其实在我们学校在我的周围真的也有许多富有如此敬业精神的好同事:陈雅伦老师为了班级的40名学生把自己的女儿交给了外地年迈的老母每天从早到晚扑在班级里;杨芳老师的桌上堆满了本子几乎每天都要批到67点才回家;张玉凤黄茜老师不放心自己班级的学生坚持带病到校。

  一二年级的几位老师面对新教材的挑战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钻研教材为学生一一纠正朗读发音之上;数学组的老师虚心向专家老师请教大家轮流每周集体备课集体讨论修改教学方法;体育组的2位老师虽然都是新近2年到我校但他们克服了自身的困难努力挑起了舞龙舞狮武术队新老交替和周建华老师组织的京剧锣鼓队一起多次外出表演的重任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声誉;档案室的马老师为了做出高质量的档案工作总是精益求精多次放弃自己的休息日到校完成档案整理工作;财务室的朱老师每天不厌其烦地计算敲打学校大大小小繁琐之极的一笔笔账务;卢老师面对进进出出的财产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登记检查从不出一丝一毫差错……是什么使得他们如此认真地工作我想这正是他们的敬业精神!

  外国名著读后感 篇3

  似一股来自那片蔚蓝大海的风,将《老人与海》轻轻开启。海岸上没一丝肉沫的鱼骨看上去平时,在我的眼中却闪烁成银色的执着与坚强。

  一艘破旧的船上危坐着一位苍老的老人,密密麻麻的褐斑盖住了他原来英俊的脸,像“无鱼的沙漠里风化了的沙土”一样古老的伤痕狠狠地印在他的手上,使它看上去格外苍老。那打着补丁的船帆像败军的旗帜,高高悬挂在他头顶,我暗自心疼起这位老人。

  伴随鲜红的血泊日渐扩散,船被这位老人拉上沙滩,几天漫长的征途才宣告结束。船尾上拖着直而硕大的鱼骨在“水里街灯的倒影中”格外看上去耀眼。我看着这条鱼,一条耀眼的白线划过裸露的脊背,鱼头黑乎乎的.,从头到尾毫无血色。村民们赶着太阳早早地起了床,围着鱼骨纷纷议论起来,对这部分只图利益的人来讲这鱼骨只是一堆垃圾,正等着被潮水冲走。

  看到这里,我心中的那片海洋顿时澎湃起来,静静想着老人所经历的所有。不禁悲悯起自己如海船茫远的将来。瘦小的身体,有限的劳动力像千万条绳子,将我与老人紧紧地拥在一块。

  我的努力就像老人带回的这幅空空的鱼骨,在他人看来竟无用处。天天做着一份份试题,眼睁睁地看着时间从“沙沙”的笔尖流去,只留下千篇一律的成绩和无可奈何的叹息。我的成就早已被“鲨鱼”啃食的一干二净,留下马上腐败的骨架。

  太阳日渐升上天空,原来黯淡的鱼骨经过太阳的洗礼,退去了昨日的黯淡,染上了一层银色的光芒。“它没打垮你,大鱼没打垮你。”曼诺林童真的话传入我耳畔,日渐点醒了我:那银色的骨架并不是是失败者的旗帜,而是一面高洁的镜子,磨去尘世的浮躁,将老人心中银色的执着与坚强深深地映了出来。

  我终于了解,那庞大的金枪鱼白骨,于老人来讲不是累累“硕果”,亦不是昭昭“败迹”。那只不过蔚蓝大海中八个日夜的风雨搏斗,是老人在波涛起伏时的乘风破浪……经历了这部分,还有哪些是打不败的,还有哪些是打得倒的。所以他在最后的疲倦中不争不辩、不悲不喜,强大藏在老人的沉默里,深沉如大海。

  我也曾如此,载着沉重的骨架,孤独黑暗危险像潮水般涌来,使我几度想放弃。但有银光相伴,便能再度扬起生活的小帆,誓死拼搏。骨架虽空,成就虽少,可那长于风雨、成与波浪的执着与自信却翻滚于内心。如此的我,在梦想的航程中,可乘风亦可破浪。面对成败,我期望我可以“不问东西”!

  静静地,合上书,脑海中仍思绪起伏。那巨大的鱼骨躺在岸上,银光依然……

  外国名著读后感 篇4

  有不计其数的人把《呼啸山庄》说成是复杂的心理悬疑小说或是探索人性和伦理的著作,而在我看来,《呼啸山庄》说的就是终归是一场爱和爱的呼啸。

  年少轻狂的希斯克利夫与同样年少轻狂的凯瑟琳相爱,却在复杂的世俗背景下被迫分离。凯瑟琳的爱情苦果让希斯克利夫的情感世界崩裂,从此他尽余生之力实施一场灾难性的复仇,这场复仇之火几乎燃尽了一切温情、希冀和生命,而作为最后的赢家,希斯克利夫对也无法逃脱他死于爱的梦靥。

  欧美文学界称《呼啸山庄》是一部“人间情爱的宏伟史诗。”的确,凯瑟琳说“在这个世界上,我最大的悲苦就是希斯克利夫的悲苦,我活着的最大目的就是他。我对希斯克利夫的爱,恰似脚下恒久不变的岩石,我就是希斯克利夫!他并不是作为一种乐趣,而是作为我自身存在在我心中!”希斯克利夫则说“两个词就可以概括我的未来了:死亡和地狱。失去了她,活着也在地狱里。” 凯瑟琳在希斯克利夫沸腾的灵魂里看到自己的倒影,而希斯克利夫把凯瑟琳的爱视为生命。这种灵魂交叠的爱,光辉而壮烈。我们不能说这是最美好的爱情,但至少,它是最纯粹的,并且饱含着力量,正是这力量在背叛面前掀起疾风骤雨似的报复,毁灭生命同时升腾爱情。因此在我看来,书中所谓的仇恨、狂放、扭曲、残暴以及一切有悖于人伦道德的手段,都源于他们之间那场因为刻骨铭心所以山呼海啸的爱情。

  《呼啸山庄》是一部漩涡似的小说。在《呼啸山庄》里,作者以全部的心血铸造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就是一个典型的漩涡中的矛盾结合体。希斯克利夫在漩涡里挣扎于生命和爱情,而我们,每一个读书的人,在这个漩涡里挣扎于对主人公的`无限的热爱和仇恨。

  《呼啸山庄》不是一部令人窒息的惨剧。在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残酷爱情的余味中保存了新生的希冀,那就是山庄的后代、哈里顿与小凯瑟琳的爱情,它幸存于复仇的火焰里并且健康茁壮、生气勃勃。我想这爱情的幼苗,是作者赐予读者的最后的美好想象,让我们在无尽的忧愤和挣扎里停下脚步,再次嗅到生命与爱的清香。

  或许《呼啸山庄》要教给我们的有很多,譬如坚守尊严的崇高、信奉理性的高贵、恪守心灵的自由等等。然而当我们合上书之后,真正为之动容的不是这些哲思,而是故事本身以及它所引出的绵绵遗恨。

  除了那些人生教训,《呼啸山庄》给我们的更多是一种感觉,那就是在你合上书低头沉吟的那一刻,或许你会在一瞬间突然觉得,那种撩人的璀璨的山呼海啸的爱正在书中所写的那种盛放着石楠的荒原上,萌生着、铺陈着、燃烧着、呼啸着,滚滚而来……

  外国名著读后感 篇5

  这是一个苦命的女子和一个赎罪男生的故事。“复活”即是指男女主人公精神上的解脱与释放。

  马斯洛娃是备受欺凌与损害的俄国下层妇女的典型。从年轻时的天真浪漫到如何一步步地被社会逼上绝路,但她同时又在男主人公涅赫柳多夫的唤醒下,得到了精神上的复活,从而成为了新女性的代表,这也证明了俄国民众的觉醒。

  涅赫柳多夫是一个走在时代前缘的人物。虽然年轻时对马斯洛娃犯下了不可磨灭的`错误,但在法庭上再次见到马斯洛娃时,他的心没有片刻安宁,他开始走上了为自我赎罪的道路。他的许多举措,在旁人看来都是那么地疯狂,他要同马斯洛娃结婚,他要把她从牢房中救出来。他到底是为了弥补过错,还是内心真实的情感?我想两者都有,因此他才如此矛盾。他认为马斯洛娃此刻所遭受的痛苦都就应由他来承担,是的,那是一个改变马斯洛娃生命的夜晚。但每每回忆起青年时他们,涅赫柳多夫又会激起异样的情感。

  这一杯具的造成,不仅仅是涅赫柳多夫一个人的过错,也是这个动荡社会的产物,而马斯洛娃正是这动荡社会下的牺牲者。

  马斯洛娃入狱后,涅赫柳多夫经常去看她,并同她讲:我要娶你,不管结果如何,哪怕你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我也会跟随着你。马斯洛娃对此态度很冷淡,她不太坚信涅赫柳多夫会一向遵守他的诺言,正因涅赫柳多夫是伯爵,而她只是一个入狱的苦命女子,但她又不拒绝他对她的好,也许是在她生活的那个圈子呆久了。

  涅赫柳多夫不仅仅为马斯洛娃的案子奔走,依马斯洛娃的要求,也帮忙了许多狱中其他的犯人。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很长时刻,马斯洛娃对涅赫柳多夫的态度也逐渐有了好转,但马斯洛娃的案子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最终被发配到西伯利亚。涅赫柳多夫把自我的土地交给了农民,这在当时是一个先进的思想,他认为土地不该由个人所有,之后他就准备前往西伯利亚。

  马斯洛娃在去往西伯利亚的火车上认识了一个男子西蒙松,他也是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囚犯,西蒙松爱上了马斯洛娃,虽然他知道她与涅赫柳多夫的关联,但他还是提出了要与马斯洛娃结婚,涅赫柳多夫知道后也很震惊,但他还是想要征求马斯洛娃的意见。与此同时,由于之前涅赫柳多夫的发奋,马斯洛娃最终被释放了,但她还是同意和西蒙松结婚,虽然她真正爱的并不是他,但是她不能跟涅赫柳多夫结婚,正因她不想让他永远活在赎罪的阴影里,只有这样做才能让他们两个得到解脱。

  马斯洛娃结束了原来的妓女生涯和牢狱生活,在新的环境里重新唤起了她对生活的期望。

  马斯洛娃的“复活”就是对涅赫柳多夫的最大宽恕,也是他的“复活”。迎接他们的都将是新的生活。作文

  外国名著读后感 篇6

  《飘》,是我最喜爱的书。喜欢斯佳丽的勇敢坚强,喜欢瑞特的机智果断,喜欢玫兰妮的外柔内刚。

  对于斯佳丽这个人物,我的感觉是矛盾的,是讨厌却又不得不敬佩她。她是个非常有个性的人物,她一生中爱了两个男人,而她却没一个是了解的。如果她了解阿希礼,那她就不会爱他;如果她了解瑞特,那她就不会失去他。她一直以来是辜负瑞特的,她只是不停追寻著自己梦中的王子——阿希礼。她只是把自己爱的特点认为阿希礼有,她只是做了一件华丽的衣服,让阿希礼穿上,而后爱上他。而事实是,她爱的只是那件衣服。

  对于她,我是不得不佩服的,佩服她的坚强,佩服她对土地的执著,佩服她能在那中环境下放下以前所受的教育下田干活,佩服她能不顾社会上的言论而开创自己的事业。她生命有几个灵魂,一个是她的母亲。他的母亲是一位非常能干、温柔的典型贵夫人,是她最敬佩的人。

  可是,母亲为了救人而被传染伤寒,去世了。另一个,是她十几年来最爱的.人——阿希礼。她能在逆境中站起来,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阿希礼。她对阿希礼是异常执著的。还有一个,就是玫兰妮。在一起奋斗的十几年里,玫兰妮已经成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整部书中,我最为喜欢的人物就是瑞特。他勇敢、执著,他能那么深地爱著斯佳丽十几年不变。他想保护斯佳丽,宠爱斯佳丽,照料斯佳丽,让她事事称心,而斯佳丽却拒绝了。他说过,再永恒的爱也会有磨光的时候,而他的爱,是被斯佳丽,被阿希礼,被斯佳丽愚蠢的固执磨光的。

  他的心,死了。当他女儿离开他时,他的心,再也回不来了。他说过,他从来没有那个耐心把剪碎的裤子缝好,再告诉自己这就和新的一样,自欺欺人罢了。碎了就是碎了,再也回不去了,即使修好,上面仍然留有裂缝,再也不是原来那条了。

  瑞特是个复杂的人,他有良好的家世,但却仍和旧时代格格不入,他有锐利的眼睛,可以在乱世找到自己的处身之道,他对国家有热情,即使他明知必败无疑,却仍在最后关头入了军。他爱斯佳丽,但他更了解斯佳丽,所以他从不说,只是通过行动表达,而斯佳丽却从来不想去了解他。最后,他绝望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使他再也没有勇气再去尝试,他累了。

  《飘》绝对是部值得再三品味的好书,文字优美,情节跌荡起伏、扣人心弦,虽然其中由于作者的主观因素,对于美国南北战争的评价并不客观和全面,但以文学角度来说,这绝对是一部绝世佳作,值得一看。

  外国名著读后感 篇7

  假期里,我读了《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感到受益匪浅。鲁滨孙那乐观向上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个叫鲁滨孙的英国人,在一次航海中遇到了大风,船翻了,他孤身一人漂流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战胜了重重困难,在孤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最终获救,回到了英国。鲁滨孙在孤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是什么精神使他在孤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又是怎样的毅力使他在绝境之中靠自己的智慧逃出了孤岛,回到了英国?对!就是他那乐观向上、正视现实、顽强生存的精神和毅力,使他在巨大的困难面前,没有妥协,而是勇敢地去面对它,挑战它!在那荒凉的的孤岛上,鲁滨孙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吃到了自己种的食物,在那荒芜人烟的小岛上,有了成群的山羊;鲁滨孙靠自己不畏艰险的精神,在面对野人的侵袭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勇敢地救下了“星期五”;在遇到叛乱时,他平定了叛乱,救下了船长……一个身陷绝境的人,竟能这样对生活充满信心,勇敢地面对生活,创造生活,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这一件一件的事,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是否也有像鲁滨孙那样的精神呢?我的做法和鲁滨孙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别!小时候,我哭着闹着要学画画,于是,妈妈把我送进了画画班,可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对画画的兴趣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最后完全放弃了,可见我没有鲁滨孙那种坚持不懈的毅力;长大了些,妈妈让我学骑车,在一次次摔倒的疼痛中,我绝望了,不再学骑车了,我没有鲁滨孙那种不怕困难的精神;上了小学后,每当我的考试成绩不好时,我就会痛哭一场,我没有鲁滨孙正视现实、乐观向上的品质……和鲁滨孙相比,我感到很惭愧!我要向鲁滨孙学习,无论何时何地,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被困难吓倒,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从容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和挑战厄运。只有这样,才能像鲁滨孙那样,永远是一个胜利者。

  鲁滨孙的经历告诉我:我应该做一个乐观向上、有着顽强的毅力、不怕困难与挫折的人。现在的我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没有经受过人生真正的挫折,只有经历磨难,才能成为真正坚强的人!

  点评:写读后感,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写出阅读后真实的感想和体会。唯有写得真实,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感染别人,给人以启发。小作者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是一篇较为深刻的读后感,既不是对书籍内容的简单复述,也非泛泛而谈。小作者抓住了令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来写,提炼出了自己的观点,写出了自己受到的启迪,真不错!文章语言流畅、朴实,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用词准确恰当,内容具体。

  外国名著读后感 篇8

  有时,即便一无所获,也是胜利。一个老人,作为一名渔夫,连续八十四天没钓到一条鱼,但即使这样,他也仍然去奋斗,终于在八十五天时,钓到了一条十八尺长,重达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可惜老人年老体衰,而那鱼又是那样的有力强壮,只见那条大鱼拖着老人的船想海里走去,但老人那样久才钓到的,那样大的鱼,又岂是能随便放过的?两天两夜的奋战,没水,没食物,孤独一人,身疲力尽,但不放弃的精神和不言败的毅力让其最后杀去世了大鱼,拴在船边,满载而归。但归家的道路漫漫,劫难接踵而至,一只只鲨鱼闻香而来,与渔夫各种争斗,即便渔夫尽全力而为,用尽各种装备武器,到最后只剩一支舵柄与它们争斗。最后回到家之时,只剩下一副鱼骨,和那些激动人心而又残酷的事实与回忆。故事的最后,老人一无所获,任何的付出都付之东流,可以说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失败。

  但我感觉他是一个胜利者,他面对艰险的运势,不屈不饶,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以我们的一腔热血与勇气,凭着着不屈服的毅力挣扎。虽然最后什么也没得到,还累得半死不活,但他守住了人灵魂的尊严,没屈服于运势之下,尽量地用着我们的全部的能力去争取光明的将来,即便最后失败了,也是失败的英雄,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而这一系列的形象在海明威的作品中也是相当容易见到,他们多是一般平凡的人物,却可以维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携带作为人的尊严和勇气,坚持着不屈不饶的坚强性格,去揭示一个真理:人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在《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桑提亚哥这一形象,已不仅仅是条硬汉,他身上的各种特质,都是为了展示人类的永恒价值。作为一个绝对自信的人,他时时刻刻都维持着对我们的自信,不因他人,不因环境而改变的自信。而正是由于这种自信,使得他敢于去挑战其他人不敢做的事情,抑或是已经感觉最后要失败,而依旧会去做,会去拼搏。而正是这一特点,使得这一壮观秀丽的故事得以发生。假如没自信,在那样多天没捕到鱼之后,他还会有勇气继续出海捕鱼呢,假如没那样自信,他能在与大鱼拼搏了两天两夜之中不放弃吗。假如没那样自信,可以一次次地与鲨鱼拼搏,去试着守住我们的猎物吗?即便最后的最后,什么都没留下,什么都没获得,但至少去试过了,去尽全力拼搏过了,也不会留下后悔和遗憾了。

  外国名著读后感 篇9

  不少同学说《傲慢与偏见》值得一读,我也想一睹为快。终于,等到放假了。我便一头栽进了这本书里。我倒是想看看,这本书有多吸引人。

  我总是这样,没读时,总是不相信这本书有多么的好看。当读进去后,又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心情总会随着情节而起伏跌宕。

  也许是因为还处于青春年少阶段,对其中的爱情格外的关注。特别是伊丽莎白和达西这对经历过重重考验的情侣,他们的爱情更是虚幻缥缈。偶然的机会,让他们终于彼此了解,信赖。

  当然还有简和宾利,柯林斯和夏洛特,威克汉和丽迪亚。

  但我还是比较喜欢达西和伊丽莎白这对情侣。刚开始,他们给对方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伊丽莎白认为达西傲慢无礼,而伊丽莎白所处的社会阶层,和她那些不体面的亲戚,让达西忽视了她自身的优点和美德。后来,达西终于认识到了伊丽莎白的高贵和她身上所散发出来的气质是那样的值得人去爱。尽管他曾被伊丽莎白拒绝,可他毫不气馁,通过他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行动,消除伊丽莎白对他的偏见和误解。伊丽莎白也开始认识到达西为人的正直,和他的性格。虽然后来达西的姨妈从中阻挠,可这反倒促成了这对情侣更加坚定的走到一起,他们终于冲破一切阻碍,结成连理。

  这是部浪漫又现实的爱情。爱情没有浪漫就失去其美好的色彩了。但是小说中种种关于门当户对,以及财富对婚姻的.考量却充斥其中。伊丽莎白为自己家人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万分懊恼,达西也因此劝宾利先生离开简,后来自己也是在理智与情感较量之后万分矛盾地向伊丽莎白吐露心事。

  达西继承祖业,生活无忧无虑,在上流社会里也是受人尊敬,在那样的地位,一切的美德都不为过,慷慨大方,助人为善,这些东西无助与对他形象的丰富,对他倒是没什么评价。有一个细节的描述很有意思,伊丽莎白和她的舅妈舅舅Mr./Mrs.Gardiner到彭伯利-达西的庄园去游玩时,不小心遇见达西之后,Mr.Gardiner和达西先生的交流让伊丽莎白非常满意,她觉得达西应该知道自己的亲戚不都是那种举止让人厌烦的人。这样的心理描述的确很有意思,伊丽莎白已经非常在乎达西的感受了,如果不是的话,她的亲戚如何的糟糕又关达西何事?再者,伊丽莎白是不是也有那么一点的虚荣心呢,这无损她的可爱,反而使她更加可爱!谁不有一点点呢?

  在追求爱情的路上,一定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要因为金钱、名利或其他原因而草草决定,要坚持寻找真爱。如果对方的某些缺点是自己所不能容忍的、而且也是自己所无法改变的话,就应该果断选择放弃;当然也应该要珍视彼此,不要由于别人的一些话就改变自己的决定,幸福要自己去经营。

【外国名著读后感】相关文章:

外国名著读后感02-03

外国名著读书笔记02-19

外国名著优秀读后感03-31

外国名著读后感(15篇)03-26

外国名著读后感12篇03-27

外国名著读后感15篇03-21

外国名著读后感(精选15篇)03-30

外国名著读后感集锦15篇04-02

外国名著读后感(集锦15篇)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