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读后感>绿色蝈蝈读后感

绿色蝈蝈读后感

时间:2023-03-17 12:12:1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绿色蝈蝈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绿色蝈蝈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绿色蝈蝈读后感

绿色蝈蝈读后感1

  在夏季,你注意过那些深藏草丛中的歌唱家们吗?他们的声音那样细小,《绿色蝈蝈》一篇生动的文章就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蝈蝈。

  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他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他,向我们讲述了那些会唱歌的蝈蝈的故事。

  文章的设计十分巧妙,耐人寻味。“这是蝉在安静的休息中,被夜间狂热的狩猎者绿色蝈蝈捉住而发出的绝望哀号”一句引出了这篇文章的主人公——绿色蝈蝈,就在介绍蝈蝈狩猎的同时,通过一声哀鸣让主人公登上舞台。

  “狂热的狩猎者”、“艺术家”、“歌手”都是作者给蝈蝈起的小名,那么富有拟人化,让人们更方便了解这一昆虫的特点。文章中,还把蝈蝈勇敢挑战庞然大物与鹰捕食云雀作比较,从中能过看看它敢于挑战的.性格。

  “隐隐约约的窸窣(xisu都为第一声调)作响”、“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这些形象生动的描写,把蝈蝈的特点展现在读者眼前,一幅蝈蝈歌唱的景观在我们面前展开。在描它声音的时候,与蝉的歌喉相对比——“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从淡淡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蝈蝈的无比喜爱。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的是蝈蝈的食性,用了大量的笔墨,是作者亲自喂养蝈蝈所总结出来的信息,中间还掺杂了一些细致的外部特征的描写。“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看了这一句,你会对作者称赞不已。于是,我不由自主地说道:多么细致的观察,多么形象的比喻,多么巧妙的刻画!

  文章里没有一句话直接说明作者喜爱蝈蝈,但我们却能从字里行间中体会到作者深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那些会唱歌的蝈蝈,明年夏天,我等着听你们唱歌。

绿色蝈蝈读后感2

  《绿色蝈蝈》一文,是法国著名作家法布尔的一篇作品,全文围绕着绿色蝈蝈进行说明。文中既有准确详实的客观记录,又倾注了他对绿色蝈蝈这一可爱生命的无限温情。

  全文详细说明了蝈蝈的叫声、外形、饮食习惯和共居;一只生动可爱的蝈蝈形象跃然纸上。作者虽然喜欢昆虫,但他并没有根据自己的想法,将蝈蝈的特点篡改,而是根据实际,将真实的绿色蝈蝈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作者的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学习。他为了清楚昆虫的习性,不惜耗费几十年的大好青春。这不仅源于他对昆虫的热爱,更是因为他想要实事求是地刻画出每一种昆虫。试想一下,如果法布尔在观察蝈蝈时花上好几年,那么《绿色蝈蝈》一文还能够展现出绿色蝈蝈的灵性吗?如果法布尔没有用心、认真地观察各种昆虫,《昆虫记》一书还能够成为自然科学界的一部旷世巨著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在学习中,我们同样也要有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一件事情的对与错、是与否、真与假;都不是我们可以随便下定论的。正如古希腊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一样,虽然他推动了世界科学的`发展,但也是因为他成名后,被鲜花与荣誉冲昏了头脑,不经过仔细求证就说出了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等谬论。甚至因为他的错误观点,还害死了几位捍卫真理的年轻的科学家。一个错误就使欧洲的天文学几乎止步了数百年。由此可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实事求是显得更加重要。诸如轻信他人在市场收获颇丰就认为一定会有盈利而倾家荡产的新闻早已不少见了。但仍有许多人在社会上以讹传讹,最终害了别人。

  只要实事求是地做好每一件事,那么有朝一日,你终会成功。哪怕会耗费你的青春,这是为了给终将老去的自己留下一份美好的回忆。

绿色蝈蝈读后感3

  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这也是法布尔《昆虫记》整部书的特色。鲁迅曾把《昆虫记》称为“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的确如此,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先让学生认真地把课文读一遍,画出生字词。然后读第二遍,画出自己认为最精彩的'段落或句子。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切实地感受课文内容。

  作者用什么方法引出蝈蝈呢?第1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有忘记去观察昆虫。“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所热爱的事业是多么执著!搞科学研究需要这样的精神。第2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蝈蝈。这是多么富有匠心的写作思路!

  从第3段开始介绍蝈蝈。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来写蝈蝈。先写它的歌声。蝈蝈的声音是“窃窃自语”,“像是滑轮的响声”,“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作响”,声音“喑哑”“尖锐”“短促”“清脆”。当四周的蛙声和其他虫鸣沉寂时,蝈蝈的声音则显得“非常柔和”。这些描述都表现出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特别是“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流露出了多么浓厚炽热的感情!

绿色蝈蝈读后感4

  那节《绿色蝈蝈》练兵课,虽相去一周,但课后校长高一语惊人,“听这样的课是一种享受”定格在记忆中。反观多年来说明文课堂教学说明对象、特征、顺序、结构、方法、语言等一统老师的定式,想起自己尝试的散文化教学探索,相比代建丽老师相去盛远,从课堂师生双边活动、智慧的碰撞,我意识到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固然重要,但是语文素养对于学生成长来说更甚。

  习惯,比知识更重要。《绿色蝈蝈》一课从夏日知了鸣叫引入,潜移默化学生要关注自然、关心生活、关爱人类的朋友——生物;读文章标注生字词、勾画动情的句子,引导学生习字,更学会做人要动情。

  素养,比知识更重要。《绿色蝈蝈》一课设计“蝈蝈名片”,变换角度多元化了解蝈蝈的别称,歌手、囚犯、艺术家、屠夫、美食家等,品味说明文语言在无声无息中,如此喜闻乐见的活动于学生是情有所钟的,淡化了单调地语言品析的`教学活动。“求职简历”,提醒关注姓名、美誉、特长、主要事迹、自我评价、所求职业等思考角度,简约而不简化,全面地让学生了解文中绿色蝈蝈的介绍,更调动了学生的生活阅历,关注社会、关心生活,实现了语文即生活的大语文观,学生的汇报:歌手、保镖、模特、美食家、猎人等求职意向,相信学生生存生活能力在那一瞬间生成了,知识也在那一刻升华了。

  我想语文课活不活,灵动不灵动,关键在于我们的语文教师的教学观,更在于我们关于教材的解读,教材的价值取向,而不是一味地在乎学生学了多少语文知识,能否应对我们的考试,何况现在的自主招生趋向是学生的综合素养成为成功的敲门砖。

【绿色蝈蝈读后感】相关文章:

绿色蝈蝈教案01-28

《绿色蝈蝈》教案11-07

绿色蝈蝈优秀教案02-26

(热门)《绿色蝈蝈》教案07-18

绿色蝈蝈教案[合集]11-02

绿色蝈蝈教案15篇04-02

《绿色蝈蝈》教案(15篇)02-18

《绿色蝈蝈》教案15篇02-18

《绿色蝈蝈》教案(合集15篇)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