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职网>实用文>读后感>《在人间》读后感

《在人间》读后感

时间:2023-02-18 16:04:1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在人间》读后感1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在人间》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在人间》读后感15篇

《在人间》读后感1

  早些天读完这本集子,当时就有很多感想。但是隐约觉得林徽因的许多文字,也是因徐志摩而起,如果不读一下徐志摩的诗,只恐不能真的了解林徽因的诗文。于是再去读了徐志摩的诗集,回头来重新感受林徽因的文章。当初的猜测证明是正确的。这本集子中写的最动人最深厚的,就是她悼念徐志摩的两篇。这样一种可以算是感激地情感,由她天赋的才思,开启了她文学的生命。

  林徽因的文学作品数量并不多,因为她其实只是“业余爱好者”。也许正因为如此,她的文字全是真情实意地有感而发。就连她浅尝则止的译文《夜莺与玫瑰》以及小说《窘》,都似乎含着她本人想说的一些特别的话。说到《窘》,我想到与毛姆的《刀锋》中第一人称作者和女主角Isabel的'交往,颇有相似之处。只是毛姆写的显得俗气,且有欲盖弥彰之嫌,而林徽因虽然人物刻画不够丰富全面,却透着清新而含蓄的美。林徽因喜爱绘画,建筑。她的诗,也是以画面为主。看得出受徐志摩自由诗体的影响,而同时以意识的流动牵引贯穿。有不少让人惊喜激赏的地方。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所表达的感情,如同一潭清澈透明又深不见底的碧水,又象是溪,是河,是海,是夜空无垠的宇宙。很多人的私人书信与出版的作品风格不一致,其实可以理解。可是林徽因在书信中所表达的,与她的诗,散文所表达的非常连贯一致。因此有幸一读她的书信,对她在不同时期不同遭遇下的心境增添了很多了解。除了感叹她罕有的才情,以及性格的坚毅,更钦佩她无论在优裕的出身下还是战火的煎熬中,都始终保有一颗质朴的同情心。一种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的能力。这也许是为什么她在徐志摩遇难后再回顾徐志摩对她的深情,有难以遣怀的歉疚。也是为什么她可以为了家人而牺牲自我,出于爱国而冲冠一怒。想到的还有很多,因为林徽因就是这样一个让人思之不尽的人物。金岳霖送给她“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真是极恰当的。林徽因不象多数人那样只是去通过努力达到某项事业的成就。她是在民国那个忧患纷乱的年代,经过西方文化和东方传统的激烈碰撞,将她自己敏锐丰富的感性和独立清晰的理性共存的互补与矛盾,完美地糅合成了一个“一身诗意”的灵魂。

  她确实像人间的四月天,在严寒过后,酷暑之前,就这么轻轻地来到许多人的生命中,如荡涤一切的春风,让人钟情而向往。又轻轻地离开,不留下一片云彩。留下的,是无尽的诗意和灵感。

《在人间》读后感2

  偶然捧起一本《四月天》,静坐在林徽因的诗意里,我的思想随书中风景徐徐前行,去漫溯到那更深远的书境,寻觅着这最美人间四月天。

  我徜徉于延宕的乡村小道上,在这薄雾的朦胧里,晨雾中的村庄格外静穆,兰花似烟的香味,水草幽幽的清香拂着我贪婪的鼻翼,我辨不清前行的道路。路上也没有行色匆匆的过客指引我,正如我赏书时的迷惘,眼前有的,并不是如我所想象的,没有倚红绕翠应有的春花秋月,只有“一条枯枝影,青烟色的瘦细。”就像是习习寒风从历史深处漫溯而来,几分寒意,几分苍凉,如烟似雾,浅浅淡淡,“月迷津渡,雾失楼台”,志摩那瘦削的身影在蹑履前行,如此朦胧,如此缥渺,我想那肯定不是人间四月天。

  我彳亍着前行,继续寻找着这人间四月天。

  旭日与白云相依相随,这里笼罩在一片绿意葱笼里,我把自己融入自然中,让我感觉行走在一幅山水画里,赏湖水苍茫,嗅绿意芬芳,听簌声微微,这一切漫润着我的心灵,没有了志摩的孤独,没有了小曼的呓语,徽因的倾情更让我涕泗,这是我要寻找的书中风景吗?可是这里的一切让我有一丝落寞,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我想,那应该不是人间四月天。

  我跋涉在漫漫书途中,夜阑人静里,宁谧的天空没有一载星辉,只有皎洁的月光,倾泻而下,温柔似水,宛若一弯清泉中浮动的白莲。我看到了窗棂之外,“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山峦。”可那是人间四月天么?

  携一缕书墨馨香,我来到一片旷野,小路上散落着一层层细薄的稻草,一旁枯树枝茎上留了一点苍翠,我看到不远处有几个模模糊糊的身影,那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休息,还有西梆子的声调。”此时,志摩的潇洒多情不见了,小曼的醋浓情意不在了,徽因的意缠情绵不再了。而我所看到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一家老少,齐乐融融,村庄和美,他们共赏着落日余晖,良辰美景,这里没有嘈杂纷乱,此时此景,我已经等待很久了,我想,这应是人间四月天,这才是书中风景。

  我知道,只有投入心灵,才能闻到生命的醇香,只有付出真心,才能悟得真情。

  读书的过程,好比是一个不断寻觅,不断发现,不断探知,不断追求的过程,我想,人间四月天从不是指那些充满颜色的风景,而是我们从清澄的视角看待事物,去发现生命的美好,生命的本质,感悟书外的情感世界,我想,那就是人间四月天。

  书里的风景更迭变换,蕴含的道理也深不可测,而最重要的,从不是结果如何,而是,你是否享受这个过程?你是否找到了意义所在?你又是否领悟了“书之真性情”?

《在人间》读后感3

  人们总说着“人间不值得”之类的话语。当忙于征程,以为脚下阻隔着不可跨越的篱笆。殊不知,那不过是一排嫩草,不时提醒你:记得低头看看,这个世界也能很美好。

  汪老的笔触就如他的名字般,柔情又不失风趣的美。他所描述的,不过是北京生活中的琐碎——槐花开啦,用处极多;栀子花开得粗粗大大——“我就要香得痛痛快快,你们管得着吗?尽显幽默。他走遍老桥,踏满青水,养蜂人和捡枸杞的老夫妇都是他画卷中的主人公。

  记得他在开篇即说“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是啊,万物皆有温度。在日常生活中,每每于夹缝中寻见花草,无论开得壮烈于否,总会惊叹一番美丽——其实也是在为生命的坚强喝彩。

  也曾询问过大人,为什么那么执着于侍弄花草,便是杂草小虫也一根根拣走。不明所以,因为不谙世事。大人们往往予我几句敷衍。而在汪老的作品里似乎找到了答案。月亮做的梨花、玫瑰香味葡萄、雪白的花生仁……即使身临纸外阅读时窗外的阳光四溢,纸页翻动间嘴边的微微弧度,又不时被汪老的幽默张开双唇。不经意间,也置身于夹杂烟火气的花室中。

  念念不忘的`是湖边捡枸杞的老夫妇。不为配药,不因泡酒,只是为了消磨时光。穿着朴素,近水而行,仿佛时光停驻,世界只剩下你我的安稳。年至古稀,童心未泯,两人相依相伴的踏实温暖了我的心。爱就是如此简单而直白,轰轰烈烈奔波追逐的年纪已逝,你和人间一样值得。

  写学戏的郭庆春时京味儿浓厚。卖西瓜时瓜被军用卡车撞烂的场景,也折射出北京那时的政治面貌并不光明。他用“晚饭后的回忆”对郭庆春的一生进行描述,细腻又深刻,将郭庆春学戏的刻苦,买瓜的细致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让我感慨郭庆春与招弟两小无猜的纯真和殊途末路的无奈。

  与其说汪老是个作家,不如说他为“生活体验者”。书是食谱,书页是锅,承载的是北京大街小巷的小吃美食文化。一路走走停停,一边逛一边尝。享受着生活的烟火味之气和清净的氛围。有人在众人反对的情况下,辞掉高薪工作四处奔游。多少人儿时的环游世界之梦在嘈杂中淡然消失,又有多少人矢志不渝,兑现了承诺呢?

  《人间草木》像是一本日记、一本手帐。烦恼的时候记得插上耳机,让热茶的浓烟肆意宣扬。当似乎身临其境时,有个可爱的“老顽童”笑着跟你说——

  “我门外的花开啦。来跟他们说说话吧。”

《在人间》读后感4

  在人间撷取一片词香

  ——读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感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代诗词是中国经典文化的代表之一。捧一卷《人间词话》,与王国维一同发现中国古典美学上的星座与宇宙秩序,洗涤心灵陶冶情操,重拾初心,焕发活力而整装出发。

  《人间词话》一卷读毕,再回顾,便明白为什么周公度要用“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一句情诗来概括词之美学境界的王国维了。整卷的语言精简而不失华丽,遣词造句别具匠心,体现了王国维先生独特的欣赏风格以及深厚的美学功底。《人间词话》名副其实,是王国维先生在人间提炼的一片清香,散播各方。香远益清,在于那引人入胜的语言,更在于革故鼎新的思想。

  王国维先生跳出了以风格界定词的美学鉴赏,便陷入了狭隘之见的思维惯势,在本书第二十六则里从更高层面,概括词的美学。即为“古今之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境界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忘尽天涯路”第二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最后的亦是最重要的第三境界则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境界,是《人间词话》中最最核心的思想。王国维所说的“有境界者自成高格,自由名句”恰好体现了这一核心。一二境界努力追求,第三境界醍醐灌顶得到领悟。

  掌握事物本质,才能更好地领悟它的意义;秉持精益求精,才能深入研究拓展学术。王国维先生在词的美学方面的卓异,源于他学问的周到和认真以及不懈的'探索,车马前驱,万人随后。通方知类,蔚为大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少不了对事物精益求精的钻研“月下僧敲”的贾岛;“春风江雨”的王安石······炼字锻句,苦思冥想,终铸成一诗。

  于词如此,何而为人!不断变更的世界中,屹立不倒的是梦想和初心。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又怎能少得了精益求精,刻苦努力,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对目标锲而不舍的追求?又怎能少得了对事物静心观察的过程?

  王国维先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殉道者之一,他纵身一跃,将最后的生命寄托于了昆明湖畔的一汪春水。“至诚即是趋真,至真即是至善。而“美”则在“真”与“善”之间。抓住“真”与“善”向王国维先生学习。时间流逝,冲洗历史长河,春花秋月何时了,万物更替,不变的是《人间词话》,它将永久的存在于中国文化之中,不会历久弥新,将永驻人心。

  愿每个人都能读一卷《人间词话》,感“境界”之奇,会词中妙意;守一份初心,嗅人间芬芳。

《在人间》读后感5

  看完了《童年》,我就不由自主地又想看《在人间》,因为在我还没有接触过社会的时候,最好可以多了解人间。

  在人间里,高尔基可以说是经历了无数事情,见识了形形色色的人。

  阿廖沙仅仅十一岁就来到了人间,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尽快地适应这人间里的一切,所有事都让他感到陌生,在一个仅仅十一岁的小孩子的世界里,因该全是纯真的顽皮,哪里容得这么多沙子。

  他在鞋店当店员,在圣像作坊当学徒,在绘画师家帮忙,在轮船上做杂工,虽然并没有挣到多少钱,也没有学习到多少技术,可是他也有非常大的收获,那就是博览群书。

  才开始,阿廖沙周围的人,几乎都是浅薄,没有文化,没有智慧,什么都不懂的人,因为他们的狭隘,所以阿廖沙始终没有机会读书,直到他在轮船做杂工时遇到斯穆雷。开始,阿廖沙对斯穆雷的印象并不怎么样,高尔基对斯穆雷是这样描写的:我很不喜欢这个家伙,虽然他穿着一身白衣服,看去依然很肮脏,指头上长着毛,大耳朵里也突出几根长毛。……他说话简直像狗叫一样……年幼的阿廖沙还是习惯于以貌取人,不过后来他也慢慢的发现斯穆雷是一个很正直的好人。斯穆雷那很多书出来让高尔基念,尽管高尔基当时觉得很不高兴,但是事实证明这对高尔基是有很大帮助的。

  后来,他回到绘画师家,遇到了那个裁缝的妻子,因为阿廖沙的好心,善良的裁缝妻子常常借书给他。但是由于周围人们的愚昧无知,阿廖沙总是不能正大光明的看书。裁缝一家搬走后,又来了另一家人,其中一位美丽端庄的夫人引起他的好奇,于是阿廖沙有常去这位夫人家借书看,而且他把这位夫人成为王后,可见这位夫人对他的影响有多大,其实这也暗示了高尔基的理想——做一个有学问,知书达理,温文尔雅的人。

  在人间,阿廖沙也学到了许多书中学不到的东西,对好坏的识别能力,生存能力,他也看到了许多丑恶。

  在这样一个混乱的社会上,一个仅十余岁的.小孩见到了太多,一个小孩的眼里怎么能容这么多沙子,如果稍有不慎,也会堕落到这些肮脏龌龊的娱乐中去,可是正是阿廖沙所读过的大量的书籍拉住了他,他明白善恶美丑,只不过一步之遥,一失足可成千古恨。

  从《在人间》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最重要的是我们更坚定了博览群书的信念,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可以让人从“人间”到“天堂”。

《在人间》读后感6

  《在人间》不是描写贵族舞会似的生活,而是一本贫民贴心的读物。跟着主人公去经历底层社会的种种!

  这是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在小说中,描绘了俄国社会一个时代的历史画卷。写少年时他正式走上社会,工作阶段的生活。用细致的语言刻画了下层社会人们的悲惨生活。

  这段时期为了生活,他与外祖母摘野果出卖糊口,当过绘图师的学徒,在一艘船上当过洗碗工,当过圣像作坊徒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历尽坎坷,与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人们打交道,他有机会阅读大量书籍,生活阅历和大量的阅读扩展了阿廖沙的视野。

  35岁以后,高尔基对学习产生了强烈的愿望,便独身一人前往喀山求学,他以为“科学是无代价地教给那些愿意学习的人们的”。他不可能被接受入学,只好在面包店做工,起早贪黑,每个月仅有三个卢布的工钱。高尔基求学的尝试终于失败了。为了生活而要在鞋店、东家的房子里和轮船上工作。

  人世间的艰辛激起了高尔基奋斗的决心,他阅读各式各样的`文学作品。书,这是他在贫困潦倒中最知心的朋友。见识的浅薄,生活圈子的狭小让高尔基周围的人都不懂书籍的好处,总在抑制他看书的欲望。而他就像不屈的小草一样,坚持看书,也有如荷花,不受污泥的沾染。

  他终于当上了尼日尼城律师拉宁的文书。这位律师曾给高尔基很多帮助,他的高度文化修养和高尚道德情操深深感染了他。

  高尔基的生平教会我如何从容镇静地去面对人生的危机与挑战;我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心灵如雨后的晴空,清新、明净,一片蔚蓝。

  我佩服高尔基的毅力和恒心,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仍手不释卷,不理会别人的反对而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书籍,始终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让人有所追求,给人崇高的信仰。何时何地都别忘了读书。

  这本书写了人的善与恶、美与丑。“命运像风筝一样摆,只是心存敬畏,心怀恶善有报的戒律,才不至于滑向邪恶的深渊。”高尔基一直坚信这句话,所以他才能成功。

  在生活中,多数的人面对歧路会选择望而止步,高尔基却告诉我们,你只有勇往直前,才会得到成功的喜悦,胜利的果实。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既有平原又有险滩。在学习中也没有常胜将军,但是我们只要有足够的拼劲,在逆境中能够坦然的面对困难,成功之路近在咫尺!

  我要像高尔基一样,做一个心存善良,有文化,有教养,认真刻苦的学习,汲取广博的知识!

《在人间》读后感7

  闲来无事,便浅尝了汪曾祺老先生的《人间滋味》。若粗鲁地翻阅,便仅仅认为此书是一本“满汉全席”,而捧起细细地咀嚼,会品见不俗的乐趣。

  让我记忆最深的,是那篇《端午的鸭蛋》,仔细品读,味蕾上都残留着咸鸭蛋的咸香,那诱人的高邮咸鸭蛋,质细而油多,孩子们还用络子挂起鸭蛋,为端午节增添了许些明亮的色彩。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咸鸭蛋,貌不惊人,但滑入口中的绵软,总能将人带进故乡的温情。咸鸭蛋,也许就是牵着远方孩子的络线,看不见,摸不着,但时时刻刻牵动着心中的念想。一个小小的鸭蛋上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咂摸出如此滋味?

  食物具有不一般的力量,它总能勾起人心中的各种情感,亲情、友情、爱情,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食物和情感,总有藕断丝连般的缠绵。

  汪老先生用最朴实最纯粹的'语言将祖国大江南北的美食娓娓道来,却更多的是让我们体会到各地的人文和情怀,人间最美的滋味一开始也许并不能获得你的青睐,但它的味道总是萦留在你的记忆中,在某个不经意间迸发,令人回味无穷。

  “口味单调一点,耳朵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社会兴趣要广一点。”汪老先生在《吃食和文学》中写道。这对不能出门这些的这些日子,尤其有些启发。

  在目前滋味隔离,足不出户就是为社会做贡献的日子里,不得不承认,我们确实丧失了不少往日的滋味。唇齿间少了街边小吃,应酬的酒水,电影院爆米花的味道,倒是多了几分自己炊饭的清香。在有限的空间里,发挥创造的想象力,保持对生活的热爱,清闲的生活总会多了几分滋味。

  想象力如何发挥呢?例如在一碗热气腾腾的水煮面中搁几片蔬菜叶,成为了“农家风味”放上几条鳕鱼片,就成了“海景”,再淋上一勺辣椒油,便成为了“香辣农家海景面”呢,生活因你而有了滋味。

  而这“农家风味”,“海景”不就来自于故乡的味道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外面的世界的食物是多么的诱人,经常游荡在美食街上的你多久没有吃过家乡的味道了?吃多了山珍海味,心中不免想起故乡的美食。食物不仅是一种生活必需品,更是一种感情寄托,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家常便饭,街边小食还是玉盘珍馐,在满足人们生理的同时,寄托了我们或浓厚或淡薄的情感。

  那些被我们遗忘的情感,只需一口便可以唤起沉睡的记忆,只需一口就能让人泪流满面……

  食与情,缠缠绵绵。

《在人间》读后感8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读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部文学作品后,我深有感触。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主人公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及命运,而且还向我们展现了世纪之交广阔的时代背景下一代人的成长历程。?高尔基出身贫寒,有着不幸的童年。他捡过破烂,当过学徒和杂工,受尽了欺凌与虐-待。就是在这悲惨而又艰苦的生活中,高尔基仍如生命力顽强的小草,艰难的生长并且绽放。我多么渴望像高尔基那样,做一棵“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草啊!多么渴望像他那样,到知识的海洋中去遨游。同高尔基相比,我真是羞愧万分。平时在学习中遇到一点挫折我就难以面对,甚至会半途而废。主人公那种强烈的读书欲望以及顽强的学习精神,使我想到了自己:家中厚厚的书,却让它们闲着,难道是“书非借不能读?”不,自以为知识已经很丰富了,可恰恰相反,不是说“学无止境”吗?难道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更好地成长不,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才真正明白:“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才真正体会到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有所作为。

  《童年》读后感童年每个人都经历过。童年是美妙的,童年是快乐的,童年是幸福的,童年是值得回忆的……而高尔基的`童年却是恐怖,悲惨,令人不敢去回想。可连的高尔基3岁就丧父,失去了亲切的父爱,跟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了外祖父的一个小染坊。从此,黑暗的生活降临到高尔基的头上。外祖父的脾气十分的暴躁经常打外祖母和高尔基,使高尔基幼小的心灵出现了阴影。后来高尔基又结识了知心朋友伊凡小茨冈,两人无话不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可是,好景不常有,可怜的小茨冈就被两个凶狠的舅舅给害死了。高尔基就这样失去了好友。雅可夫和米哈依尔是魔鬼,欧打自己的老婆,还天天闹着要分家产,兄弟之间一点也不团结,两个儿子萨沙也被教坏,处处捉弄高尔基。此后,高尔基又认识了木匠“好事情”起先不怎么样,可后来又成了好友。结果被外祖父赶走,高尔基得了个继父,十分凶常打人,几年后,最疼爱他的外婆死了,母亲也死了,就被外祖父赶出门靠捡垃圾为生。我们现在丰衣足食,要什么有什么,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哪能和高尔基那悲惨的童年相提并论,年代的不同就是这差别,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一个充满阳光,一个到处黑暗。我们现在的童年来之不易啊!童年充满着欢乐,童年到处是温暖,童年是值得回忆的相机,童年爱满心窝!

《在人间》读后感9

  尘世里,我们需要的,有时不过是一个肩头的温暖,在我们灰了心的时候,可以倚一倚,然后好有勇气,继续走路。——题记

  当初在书店随便逛逛时,我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住了,于是将它买了下来。这本书的作者是被读者为“最暖心的作家”的丁立梅。

  《人间岁月,各自喜悦》主要是写生活中一些很平凡却能打动人心的事。书中一共有五辑,有关于血浓于水的亲情,相濡以沫的.爱情,还有关于时令和植物。每一篇文章都是那么地温暖,令人感慨,直达人心最柔软的地方。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故事是《没有谁在原地等你》,文章中,作者的一个朋友因丈夫抛弃了她而来和作者倾诉,作者给她讲了自己的故事:小时候的她,很喜欢吃柿子。好不容易得到闲钱一枚,为了买到柿子,午饭也顾不得吃,紧攥着那枚硬币跑去买。可长大后,成筐又大又红的柿子放在作者面前,她连碰都不想碰。文章的最后说到:所以,请不要怀疑当初的誓言,每一段感情,原都是真的。只不过,时过境迁,他已走过十万八千里,而你,还待在原地。

  生活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不愉悦,或失望,或痛苦,但这些,都是在人生中必须要经历的,因为这是人生。不管是好,是坏,我们也总要去面对,去接受命运的安排,这才是成长的意义所在。不能说自己很伤心,很痛苦,就什么也不做,独自一人沉浸在悲痛中,不相信世界上还有令自己开心起来的事情,这是错误的。

  在这平凡普通的世界里,每一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每一个人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责任,每个人都有开心的权利。在这人间岁月里,不管经历了什么,都不应该让那些不好的事情玷污了自己,应永远保持着一颗善良,乐观的心。

  就像书中说的,这是俗世,烟火凡尘,人间岁月,各自喜悦。不能因为某个小小的挫折而止步不前,停歇在原地。我们应该迈大步伐,加快自己前进的脚步,一路上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小美好,带着乐观的心态,朝着自己人生中的理想和目标,一路微笑着,迎着阳光,不怕跌倒,坚强地前进。“怀特说,生活的主题是,面对复杂,保持欢喜,红尘阡陌中,我们欠缺的,或许正是这样一颗欢喜的心”这是书中的一个我很喜欢的句子,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欢喜的心。

  《人间岁月,各自喜悦》这本书是一本能够让你在疲惫时放松,在失利时再站起,在孤独时能感受到温暖,给你鼓励和温暖的书,希望大家有空时可以拿来看看。

《在人间》读后感10

  世界文学多种多样,那你是否听说过日本的“私小说”。日本一向都有“私小说”传统,这一词广义解释为凡是作者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叙述故事,就成为私小说。但多数人更倾向于狭义解释,认为私小说脱离时代背景和社会生活而独立描写个人身边琐事及心理活动。

  太宰治,一个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齐名的作家。他的作品历来都是私小说的典型文作。太宰治出身于贵族家庭,他的一生只有39年,却惊动日本文坛,以至于他去世了近80年,还是有许多粉丝。

  《人间失格》是太宰治先生的绝笔,也是他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全书由作者的序言、后记以及主角大庭叶藏的三个手札组成,描写主角从青少年到中年,为了逃避现实而不断沉沦,经历自我放逐、酗酒、自杀,用药物麻痹自己,终于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在自我否定的过程中,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苦闷,以及渴望被爱的情愫。

  “若能避开猛烈的狂喜,自然不会有悲痛来袭”。叶藏是一个从小孤僻,生性怯弱敏感,对人类充满恐惧不安,人总是遗憾自己所拥有的。叶藏出身在贵族,却害怕吃饭,害怕跟人说话,等他来到城市,却染上喝酒抽烟的陋习,生活好像充满希望,又好像暗无天日,对于叶藏来说,他的一生都在寻找活着的意义。他在众人面前扮演小丑,但笑只是个表情,与心情无关,世事往往如此,越是刻意经营,越是失望。

  孤独是一场无人送药的'重感冒,直到他遇到了常子,一个让他怦然心动的女孩。最终,他们都没有找到活下去的希望,决定殉情,故事的开头总是这样,适逢其会,猝不及防。常子死了,叶藏活着。

  父亲为此与他断绝关系,他每天浑浑噩噩,甚至染上了毒瘾,他觉得,生活挺好,不好的是他自己。后来,他又一次坠入爱河,直到他的爱人出事,一切又回到了原样。在一无所有的年纪他连快乐都给不起自己。朋友们觉得他疯了,把他送进精神病院,对他来说,活着就已经竭尽全力了。结尾,他被哥哥带回了家,27岁的他已经满头白发。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喜欢这本书,但是总是情不自禁被他吸引。其实太宰治先生所推崇的并非阴暗,而是这样丑陋乃至残忍的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思想,其主线是追求爱与自由的真实,寻求人性的解放。我们在放纵自己的同时渴望救赎,却无力于控制自己,故是迷失本心,故枉费这一世的意义。但,一个人若是没有裂缝,阳光如何穿透而入?人间百态,抵达不到的深渊便是人性与不断发酵的欲望,既然这世界不可能成为我们想象中的那个模样,为何不求同存异,再给世界,给自己一个机会?

  愿我们生而为人,人间有格。

《在人间》读后感11

  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堪称文学经典。读完这本精妙独到的词评,令人最有感触的,便是其中用三句宋词精妙概括的人生三境界了。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这第一境界便让我产生了共鸣。一夜萧萧,西风凄凉,意境似乎有些悲伤。独上高楼,极目远眺天涯路,这又是何等的坦荡!西风凋零了碧树,眼前的形势不容乐观,众多天涯路,我该走哪一条?这时就必须登上高楼,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站得高,才能排除干扰,不会被眼前飘忽不定的浮云所迷惑。这样,望尽天涯之路,看清人生的方向,才能确定好下一步做什么,决定好自己即将要走的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看清起点,找明方向,这将是一个成功的开端。

  第一境界所指的,是寻找天涯路的过程。而第二境界,则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心中有目标,眼前有方向,还缺什么?缺的是努力。好高骛远,光说不练,看清了路却懒得往前走,这算什么?没有实际行动,有再高的天赋,再好的计划又有何用?最后只能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努力一天两天,不足为奇,一年两年,才是难能可贵。尽管遇到困难,尽管“衣带渐宽人憔悴”,也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进,因为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如果能够一直眼看前方不改变方向,衣带渐宽终不悔,这难道不是一种伟大的境界吗?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第三境界最为耐人寻味。世事无常,实现理想之路的羁旅漂泊最能磨练一个人的心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历了上高楼,人憔悴,冲破了无数的难关与考验,我们就会逐渐变得成熟,对事物有自己的认识与见解,知道自己要什么。众里寻他千百度,正是有了千百度的苦苦追寻,才有那蓦然回首时的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俗话说,功到事成,追梦路上,我们心中应该不急不躁,耐心等待。即使千百度的追寻未果,也能安然面对,坦坦荡荡。淡泊间,真正想要的.就稳稳地握在手里了。这就是经历了第一、第二境界后才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成熟与淡泊。我想,这也是人生真谛与价值的体现。

  人生苦短,境界有三。《人间词话》中的的人生三境界之说,仿佛就是从宋词这片泼墨山水中辟出的世外桃源,给人以旷达,明朗的人生感悟。相信这三境界会成为我成长之路的启明星,带领我走向成功,踏入那最高的境界。

《在人间》读后感12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自古以来,千秋数载,明月,一直是人们心灵的寄托。相思情谊、离愁别绪、贬谪之苦、家国大义,都在朦胧的月光下一一展现,至今仍未褪色。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今夜,你为何如此惆怅?你才华横溢,与文采非凡的他宛如一对璧人,天造地设,比翼连理。“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那是他为你谱的曲啊!你忘了吗?即使他数尽世间皆无“亿”,就算他欲纳茂陵女为妾。但“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这样的情意却永远也不会改变。你与他两地相隔,只得独守空窗,来时芳华已变白头,可在朝堂上,他却是意气风发。纵是百思想、千系念,最终却都化为万般无奈把郎怨。这一切,只能怪造化误算,因果错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高楼送客,自是依依惜别,心情悲戚,却道酒不尽兴。寒江寂寂,惆怅如滚滚江水流不尽;明月高悬,友情似皎皎霁月照人心。为何今夜不能眠?恨你深情厚意;为何今夜不能醉?怨你恩重情浓。友人远去,你遥望江北远山,孤寂之情必会油然而生吧!“一片冰心在玉壶”,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浑然一体,于浓淡相间中倾诉着你的愁苦。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你从性灵咏物语,传神至极。冷寒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梧桐;含恨的,究竟是孤鸿还是幽人?静夜如此寂寞,又何须漏壶提醒辰次?月儿依然残缺,不见有清满的`佳期!疏淡的笑墨,似写凄淡的夜色;清美的词境,难歇哀愤的心情。虽然你左迁黄州,孤苦难泄,恰逢花甲之年,更是体衰年迈,却触发于弗克自己,流露于不自知。这正是你才学、气度,与大家思想的体现啊!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金陵的王气黯然已收,但缓缓流淌的秦淮河,依然承载着六朝金粉和风流韵事,见证着兴衰成败,经历了沧海桑田。我知道,你一定希望你的国家永葆盛世,也一定期盼你的才华卖与皇家。怎料你登不上幽州黄金台,怎知你寻不着自己的伯乐!那大宝之下,流了多少无辜之士的血,寒了多少能人志士的心?不过是江山的是非角逐,却引来恩怨的各自报复。而如今,你却还能听到后庭花的歌声,不得不叹惋这繁华垂暮,花开花落不会太长久,落红满地归在寂寂中。

  容若曾道: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辜负春心,独自闲行独自吟。

  是啊!若明月有情,必将笑尽天下骚客们。

  一轮缺月,引起无数悲愤仇恨之人的共鸣,而从未改变的,是人们对团圆的期盼和对美好的向往。在月圆之夜,斑驳的月光可以把从前的离恨化成欢笑,可以抚慰这黯淡星光、灯火昏黄。而我只愿花长好、人长健、月长圆。

《在人间》读后感13

  一本好书,让我们受益匪浅。它们不仅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内心,也不限于感受到社会生活各式各样的人性,它们是一条清澈的小溪,净化着我们的心灵;也是一轮轮明亮的太阳,照亮着我们的前程。《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就是这样一本好书,它把这沉甸甸的智慧化作一个又一个的文字,一段一段的小节,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一本好书交给了我。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由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所著。记述了主人公阿辽沙因父亲去世,而迫不得已来到外祖父家,在本应该天真无邪的童年时代,遭到外祖父的殴打,看到舅舅们为外祖父将来要留给他们的遗产勾心斗角,断裂了兄弟感情;同时,也感受到了外祖母对他的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照顾,失去了童年时该有的绚丽的色彩。随着阿辽沙一天天的成长,他不得不外出打工,在鞋店当徒弟、给画师当帮工、到轮船上洗碗……做着远远超于自己年龄的活,饱尝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不知不觉间,他爱上了读书,他的读书生涯也由此开始,他先来到喀山市寻找心中的大学,寻求读书学习,但一切都是浮影,他需要维持生计,其实,他早已进入了社会大学的生活,只不过这个大学竞争更加激烈,比拼更加残酷而已。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本自传三部曲充满着坎坷和艰辛,让我看到了阿辽沙的成长中那股积极向上的精神。而在文中经过生活磨练变得坚强而善良,勇敢而自信的阿辽沙正是生活中的高尔基。他曾经说过:“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确,只有苦难,才能让我们意志坚定,心胸宽容坦荡。没有猛烈的暴风雨,就没有缤纷的彩虹;没有环境的考验,就没有动物的进化;没有困难的磨练,就会被他人替代……即使高尔基在这么多困难面前,仍然不忘用心读书。“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我梦想大学生活,甚至甘愿忍受任何拷打”可见,高尔基从小就和书本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愿意用一顿毒打来换取看书的权利;他愿意用休息时间来换取阅读的时间;他愿意遭人侮辱来换取一本好书……这样意志坚定、热爱阅读的高尔基怎么不会站在世界文学的金字塔的顶端呢?

  人生就像一次航海,不可能一直一帆风顺,有大风大浪,有许许多多绊脚的礁石,只要能有一颗坚定自信、从容不迫的心和用书本不断充实自己大脑的精神,就可以在航海的路上越走越远。

《在人间》读后感14

  轻轻地打开《人间值得》就像打开自己的人生一样,慢慢地读着书中的文字就像读着自己的亲身经历一般,细细地品味着恒子奶奶的话:“人生不必太用力,坦率地接受每一天。”

  她所说的“不必用力”不是让你得过且过,随波逐流,而是让你不要太过较劲儿,不要太拧巴,不要过于强求幸福,不要过于急功近利。无论何时她都是一幅坦然自在的状态,给人的感觉是“这样活着便很好”。

  她说人这一辈子从出生到离世我们都是一个人孤独地来孤独地去,孤独不等于寂寞,接受孤独的美妙,人生处处有乐趣,我们人生当中有很多时候都需要独自去经历,所以我们要更加的注重自己,让自己每一天都活的充实,随心,快乐。虽然她这一生没有什么大的目标、崇高的理想,但是她注重当下,活出自己,珍惜眼前,专注自身,不去攀比,用积极客观的态度去热爱生活,尽自己绵薄之力去感染和帮助他人。

  她说没有自信并非坏事。所谓自信,是原本做不好的事一点点取得进步,应该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自信绝非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只能在某一段时间或某一领域经历它,不能说一个人积极开朗,善于言谈就是有自信,而一个人专注细节不爱表现自己就是不自信,这只是每个人的`长处不一样而已。当遇到不懂的事,就说“我不懂,麻烦你了,请教教我”。当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说:“我不明白,请您告诉我,我会学习”。当遇到做不了的事情,就说:“我做不了,请告诉我如何做”。她总是这样真诚坦率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平平静静地随着自己的生命节奏,快快乐乐地生活着。

  她说不求功成名就只要能照亮某个角落就够了。从根本上讲,人的一生其实是一个人独自生活。没有人能百分之百为你提供帮助,也不会有人整天都关注你。你不用追求跟别人一样的活法。最关键的是,自己能够认真、真诚地面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的课题。”遇到难题时,只要我们能够思考如何在现实与自己的感受间取得平衡,那么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人这一生,无非就是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她就是这样简简单单地拥有着属于自己的幸福。

  真正打动我的是她身上那种与世无争,只注重自身修养,让我感受到真正地活在当下,人间值得的含义。

  越是回味,就越觉得这本书平淡中折射出智慧,常性中富有哲理。在这个物欲横流,心欲肆意的时代,《人间值得》就是一瓶心灵净化剂。这种伟大的精神及处世哲学值得借鉴学习,代代相传。

《在人间》读后感15

  初次了解你,是因为历史老师在课堂上一次又一次提起你,一次又一次提起你的作者。再次了解你,是因为那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这当中的人生哲理让我好奇,更让我着迷,于是,我便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你——《人间词话》

  尽管是文言文,但却并不难懂。即使这样,也并不意味着我真正读懂了这本书。只是知道,这本书的核心是“境界”。作者的词学理论也是以“境界”为核心。其开宗明义即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此言一出,如金石掷地。若无青莲居士的旷达之境,怎会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千古气象?若无欧阳修深沉之境,怎会有“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与月”“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慨叹?若无稼轩的豪放之境,怎会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塞上绝唱?若无李后主幽婉之境,又怎会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幽怨之曲?除了揭示“境界”对于词的创作的意义以外,还有对乾坤广大人生须臾这一命运设定的人生悲剧的揭示。他通过诗词向人们挑明,向尘寰苦求乐土是无望的,人生就是一场悲剧。正如词中说:“这个世界上,欢愉只有一种,而愁苦却有千种万种。快乐如此单纯,描来摹去感受总是相若,而这世间之愁苦,千百年来诗人之笔却都写不清道不尽。”这也许也是他对他的人生的感慨吧

  当然,书中的优秀词句实在太多,但我最喜欢的还是那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境虽过于平直,凄清孤独,不为人知,前路漫漫。然登高远望,无遮无拦,妙在深远、旷达。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境虽有些柔弱,上下求索,不悔不弃,历尽磨难。然感触细腻,凄婉动人,妙在情真、意切。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境之妙在于“顿彻”,豁然开朗,空灵顿彻,无心偶得。要入乎物中,又要超然物外,无宇宙间的大智慧而不可得。或许唯“灵性”二字可当之。

  在昆明湖畔,王国维先生纵身一跃,带着一腔的热血以及满怀的无奈与愤懑,在年富力强之际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令人扼腕叹息。也许那人心动荡的民国乱世,无从存放他的信仰,只有那方悠悠清泠的湖水,才是那颗赤子之心安眠的归宿。

  我轻抚书册,昔人已去,然而这由几十条短句组成的著作,仿佛珠玉之声,在每个爱词者耳畔轻奏。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在人间》读后感】相关文章:

《在人间》的读后感02-05

《在人间》的读后感02-25

《在人间》读后感02-11

在人间的读后感02-14

在人间读后感02-17

《人间草木》读后感02-04

《人间滋味》读后感03-27

人间真情读后感03-17

人间草木读后感03-12

高尔基《在人间》读后感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