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职场指南>职场资讯>《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时间:2023-12-22 07:07:56 职场资讯 我要投稿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锦集15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非暴力沟通》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锦集15篇)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

  言语之力,可以把生者活埋,把巨无霸彻底打垮。------海涅

  有一段时间,感觉生活一团乱麻。为什么那么多烦心事?为什么我说的话总是错的?为什么我的感受总是被忽略?为什么没人理解我?无数的为什么,让我每天愁眉苦脸,躁动不安。

  偶然的机会,读到了一篇介绍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的文章。他告诉我:生活中,有很多常见的语言,不经意间脱口而出的话,在深深地伤害着我们,而我们也总是以条件反射式的不满伤害别人,于是人与人之间的爱与温暖,便因此遭到破坏。

  我突然意识到,一个人的语言及表达方式对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我所有的问号也许在《非暴力沟通》中可以找到答案。于是,我加入了有书共读营,希望能得到帮助。

  “你瞅啥?”

  “瞅你咋地?”

  “就瞅你了怎么地?”

  “信不信我削你?”

  这是一个网上流行的关于东北人的一个梗,说是百分之五十的冲突都是由这几句话开始的'。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暴力沟通的例子,这样的对话接下来很可能会引起暴力事件。

  大部分语言暴力的根源,其实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将冲突归咎于对方。而使用暴力的人其实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宁静遭到了破坏,所以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寻求心灵的和平。这或许是暴力的蝴蝶效应吧。

  非暴力沟通,又被称为“长颈鹿语言”。之所以称之为“长颈鹿语言”,是因为长颈鹿有一颗大大的心脏,长长的脖子让它拥有的良好视野。长颈鹿在进食时能够把刺化为自身的营养,代表着沟通顺利进行,最终达成一致。

  长颈鹿语言是解决争端,让生活和工作的沟通更加顺利有效的最好沟通方式。它提醒我们专注于沟通的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书中通过一系列生活对话实例,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回应,既能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能尊重与倾听他人。特别是在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运用非暴力沟通,可以促进倾听、理解和发自内心的互助,让爱和尊重重新融入生活。

  人们常说:爱能使心灵的创伤痊愈。如果你希望周围充满爱,让我们一起学习长颈鹿语言吧。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2

  非暴力沟通的本质是心中要有爱,对他人有爱,对自己有爱,非暴力是爱的外在形式。在沟通过程中通过一种结构化的方式解读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体会各自的感受,并将这种感受合理地表达出来,使得双方能够互相理解,最终实现和谐的、充满爱的沟通。非暴力沟通的基本前提是假设人感受的一致性以及同理心,即人的基本感受是相同的,正因为人类的感受相通,所以才能相互理解。

  读这本书一方面能够学会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这种方法,另一方面读书的过程也是对心灵治愈的过程。书中对人心理需要和感受的剖析之精准,时常让人觉得还真是这么回事,如果早点知道这些该多好啊。在此,我非常感激本书作者和译者,让我们知道应当多注重自己内心的需求,以及如何合理地表达这些需求使沟通能够愉快地进行,下面列一些令我感触较深的点,谈不上感受,权当杂记吧。

  1)外在的驱动力是压力,内在的驱动力才是真正的动力。一个人如果总是以“应该”做什么来要求自己、命令自己,那他一定会偏离自己的'内心,导致内在的分裂与不满。就像恋人刚开始是出于对对方的喜欢,所以一切关系都很融洽。而当热恋期过了,出于让对方幸福这一责任方面的考虑,爱情往往变得沉重起来。

  2)喜欢使用暴力的人,无论是肢体暴力还是语言暴力,是因为他内心的平静遭到了破坏,尤其是被暴力所破坏,所以他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自己内心的和平。但暴力从来无法根本性解决问题,因为暴力不是人内心最终的需求。

  3)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的需要,故而真诚待人比委屈求全更可靠、更长久。

  4)向别人倾诉有助于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就像有些东西在你你说出来的时候你才能更客观、更全面地理解它。在痛苦的时候,合理的倾诉能够避免自己被充斥在头脑里的各种想法所束缚。

  5)最后,这本书值得时常拿出来看看,当作一碗心灵鸡汤吧,需要的时候治愈一下自己的内心。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3

  小时候犯了错,我通常是还没开口便止不住地抽泣。

  奶奶会对我说:你先别哭,好好地说,把这件事一五一十地说出来,就行了。

  妈妈会说:你再哭,把事情弄成这样,还敢哭,知道错了没?!

  如果说要把《非暴力沟通》用一句话总结,便是:把事情说具体了,不要大而化之,在上升到某种意义层面上前,先就当下的事,有条理地表达出前因后果,再说出当下的真实感受,便是好的沟通,或者沟通的基础。

  于是,也就很自然地想到了奶奶和妈妈对我的教育方式,奶奶是老人特有的慈祥,母亲是典型家长的威严树立,奶奶引导我建立沟通的前提——真实表述事情的过程,母亲告诉我延续沟通的条件——表达感受。彼时年幼的我当然是无法将这两种沟通方式结合在一起来看,但是随着和越来越多的人接触,早年养成的'沟通方式越来越得以显现,特别是在看完《非暴力沟通》后,引发了更多共鸣。

  全书六百多页,作者用了1/6的篇幅,在开篇讲“让爱融入生活”、“是什么蒙蔽了爱”。爱和信任,就是打开沟通的大门,“我相信,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可是,究竟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

  作者告诉我们,非暴力沟通,就是爱的语言。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爱。

  那么,怎么开口呢?

  “不管是否喜欢,只是说出人们所做的事情。要点是,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如刑警探案,首先都不会直接下定论,而是先回到原处,尽可能地还原现场,再逐一寻找证据,通常我们所遭受的“语言暴力”后,最先感受到的是情绪,但是为了解决暴力本身,情绪的冲动并不是答案,只是我们表达的推动力,我们需要像探案一样,首先一五一十地表达出我们听到的或者说过的语言现场。“接着,表达感受,例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等。”

  非暴力沟通的一方面是诚实地表达自己,另一方面是关注对方,用同样的方式,先去观察对方的言行,再以此为基础,发现对方的需求。也许心门不只一扇,我们依次打开,去互相展现,对方才能看到门后那个你的真实世界,才愿意张嘴说出爱或者有关爱的语言。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4

  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发现一本好书,非常棒,是美国的马歇尔· 卢森堡博士写的.《非暴力沟通》,看后感觉非常受用。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书里讲述的沟通方式很简单,就是把不舒服的责任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说对方引起的。比方说,每次你看到孩子满地乱丢玩具或者老公不收拾家务,就会叨念他们,结果他们不但不改,屡屡让你忍不住自己收拾,最后惹得一肚子气,他们烦,你也烦。其实换一种方法,换一种说话方式就可以改变他们这些屡教不改的行为:

  第一句:当我看到你又把玩具乱丢在地上(要述说事实,任何人都不可以反驳的事实。比方说,乱丢,就是一个批判,不是事实,人家觉得玩具本来就该放地上的!)

  第二句:我觉得很不舒服(陈述自己的感受,诚实、中肯)

  第三句:因为我很不喜欢家里看起来凌乱(把自己不舒服的感受归咎到自己身上,因为我不喜欢凌乱,我才不喜欢你把玩具丢地上,否则我一点也不在乎的,不是吗?)

  第四句:可以请你捡起来吗?或是以后你可以玩耍后自己将玩具收进玩具箱里吗?(提出一个可行的要求,对方可以照着做的合理要求)这种沟通方法真的很棒,可以化解很多纠纷,尤其是对付青少年反叛期的孩子,特别管用。

  这本书很好的地方不只是光教你如何表达感受,与人沟通,它还从其他很多方面提醒我们如何倾听内心中不同的声音,以及懂得它们所反映的需要,学会观察内在的情绪和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等——学会懂得自己,就会懂得别人,获得爱、和谐和幸福!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5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一定听过让自己不舒服的耳语,也经历过让自己内心痛苦的沟通过程。在我看来,不一定是当面的谩骂以及嘲讽才算得上暴力,虽然那些难听的话语只是一瞬间的冲击,那些隐性的暴力语言,却给心灵带来长久的伤害。

  我想这些所谓的“暴力”在孩子心里会种下怎样的种子如果说我们阅读了很多关于暴力的书籍就会注意自己的言辞,在交流过程中能感受到自己带给对方的舒适以及礼貌的话,但不妨回过头想想,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多少孩子因为老师或者家长在他年幼时对他的否定和批评而将他那颗面对世界好奇的心灵扼杀在摇篮里。

  很多时候成长只是一瞬间的事。在家庭成长中,我很感激他们,尽管我们曾经用多么令对方痛心的方式去证明我们对对方的`爱,但是我从这个过程中学会了理解与表达爱。在阅读完书中前两个章节时,我发现要不使用暴力,也要掌握一些方法的。例如:“你真的懂我吗?”“你不懂我”其实“懂”这个字眼,是需要双方的努力,若只有一方的努力,那么所做的都是无用功。

  在东方父母的教育中,大多都是他律他制。父母制定了这个规则,孩子就要符合他们的规律,这叫做让孩子从小围着父母的意志转。很多时候,父母与孩子有隔阂,问题大多都是来源于父母本身。他们往往会觉得:“你是我的孩子,你什么事都要听我的,因为我是过来人,不会害你的。”正是因为这样,他们常常用命令的语气让我们去达到他们心里的那个预期。书中写到,一位母亲对正值青春期的儿子说:“你应该将电视机旁边的脏袜子洗了”若他把那句用命令的语气换成“我希望或者你愿意将电视机旁边的袜子洗了”这样会出乎意料的达到你所期待的有效沟通的结果。

  书中提到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刚开始以为这本书是讲说话的技巧,读完才意识到,沟通的本质不是在于如何去说,而是语言背后的思维,如何去想,如何去体会自己和对方的感受。简单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换位思考。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6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作者是马歇尔·卢森堡,很多心理医生都会推荐看这本书,因为这本书的实用价值确实很不错。读完这本书,不仅可以用于和爱人、孩子进行亲密沟通,也可以在工作、商务谈判中使用。

  非暴力沟通是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简称NVC)一词的翻译。也被很多人称为是爱的语言、长颈鹿语言。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可以浓缩成八个字,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描述你的观察,说出你的感受,表达你的需要,明确提出自己的请求。很多人在生活中沟通的时候,都不会描述自己的请求,比如经常会听到别人说,“我希望你能过来陪我”

  这个是一个很抽象的请求,对方肯定很难去猜,究竟是怎么才能满足你的需求。但是很多女性都会犯这个错误,提出抽象的请求,然后抱怨先生不懂得关心自己。

  比如说你家宝宝把厨房的各类厨具都从橱柜里拿出来玩,如果是你看见了。你会怎么和宝宝沟通?宝宝,妈妈看见你把这些厨房用具都拿出来,(观察)妈妈差点儿踩到了,妈妈觉得厨房好乱,心里不舒服(感受),妈妈喜欢干净的厨房(需求),你可以收拾好吗(请求)

  所以当你看见孩子捣蛋,或者说有些不顺心的事情的时候,记得用这四个步骤来沟通,可以让自己和对方,沟通更加顺畅。还有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切记不要将请求变成命令,比如孩子不听你的话,不去收拾的时候,你就强硬要他去做,并且动武之类的。

  这时候就是变成暴力沟通了,当然我们在沟通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避免关系再次僵化。

  非暴力沟通力最重要的'应用也是培养对自己的爱,所以也不要随便给自己贴标签说自己不是个好妈妈,自己太笨了等等。

  此外,书里还提到学会表达你的感激和谢意也有技巧,说出对方对我们有益的具体行为,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的心情。

  倾听的技巧也非常重要,要学会让对方尽量多表达,你不要急于给她提出建议和意见,可以表达你的感受和体会。让对方先倾诉,这样比建议更能安慰她。

  知秋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说你要实际去使用,当然你看完就忘,也没有多大的价值。

  沟通重在练习和耐心,愿我们都能被世界温柔对待。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7

  在看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后,我经常会回忆起我初中阶段的生活,书中讲了有一些懂得“非暴力沟通”说话方式的老师,那些同学是幸运的。非常遗憾,我在初中时遇到的这位老师,他和同学们沟通的方式几乎都是暴力的,不光有语言暴力,还有肢体暴力。

  这位男老师脾气很暴躁,尤其喜欢体罚学生,男同学女同学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体罚,同学们犯的错,无外乎就是考试没考好或者上学迟到。记得一位男生因为考试成绩不好,被他拳打脚踢,口吐白沫,最后休学了。想想那时我们的`小心灵得多害怕,得受到多大的摧残啊!记得有些同学大胆的和老师说,能不能体罚时不要让学生们看到,老师说:“不行,要不怎么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在我们小时候,家长都不大管我们的学习,也不会太关心我们在学校的情况,估计家长都想像不到我们在学校就是待宰的羔羊,这位男同学受到如此重的体罚也没见家长找到学校。女生体罚轻一些,考试达不到目标的被打手心是常有的事。

  同学中犯最大的错估计就是早恋了,而受到的惩罚就带有侮辱性了。男同学被带到操场揍一顿,女同学被罚在学校跑操时让她站操场边,全校的师生都看见了,每个跑操的人都会问那个女生为什么站在那里,然后就会有人告诉他,因为早恋(好事不出名,坏事传千里)。可想而知,最后两位同学双双退学了。

  感觉那时候同学们和老师之间是没有沟通的,每天努力学习不是因为爱学习,而是因为害怕老师。后来毕业以后,同学们交流起来,都说恨死了那位老师,那本该美好的少年时光就毁在这位老师的手里。那时我们都巴不得赶紧毕业,脱离魔掌。

  看了这本书后,真是浮想联翩。推己及人,希望自己对孩子对他人,都能做到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交流。学习,一直在路上。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8

  《非暴力沟通》一书,由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写,这是一本很神奇的书。我一直以来比较排斥读外国人的书,尤其是  第一个故事,讲的是作者去难民营中的一个清真寺讲解非暴力沟通时,遭到一个穆斯林男子的怒吼,许多听众随声附和,现场一片混乱,尴尬至极。可是,作者神情自若地与该穆斯林男子进行非暴力沟通,对话持续了近二十分钟,“穆斯林”的情绪稳定下来,作者与之成为了好朋友。一个小时后,这个原先称作者为“谋杀犯”的男子竟然诚恳地邀请作者去他家享用丰盛的斋月晚餐。真的是太神奇了,刚刚还是水火不容,转瞬之间“化敌为友”,这就是非暴力沟通的奇效。我认为,作者的成功之处,在于专注于彼此的观察,用心倾听对方每一句话所包含的情感和需要。并顺势引导对方认识到:美国人有很多,善恶并存,而“我”是来帮助穆斯林的。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表达,让别人看出我们的善意,这是非暴力沟通的前提条件。

  第二个故事,讲的是圣·路易斯地区的一个女教师,因为帮助学生学习,而下班迟了。空荡荡的教室里,她正在收拾东西。这时一个陌生的男子闯进来,大声吼道:“快脱了衣服”,意欲强暴她。这位女教师急中生智,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与之交流,那位男子每听一次她的'反馈,冲动的欲望,就减弱一点,最后竟然感觉很羞愧,灰溜溜地逃之夭夭。这个女教师幸免遇“难”,启发我们,在危急时刻,神情慌张,剧烈反抗,反而会激起对方的怒火,悲剧难免会发生。反之,运用非暴力沟通法,倾听对方的需求,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赞赏,从对方的立场出发,为对方着想,那么矛盾就会迎刃而解。这真是一种神奇的沟通方式啊!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总之,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模式——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可以化解很多一触即发的矛盾冲突,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作为一名教师,每天的工作就是与各种各样的学生沟通,如果沟通能力强,各方面力量就会调动起来,形成合力,班级就会和谐发展。反之,就会怨声载道,矛盾丛生,工作无法开展。所以,我建议大家多读《非暴力沟通》,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正如一位南京大学一位教授所说:“优秀的班主任都是沟通高手。”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9

  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图书是《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是由美国人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著。第一次接触到《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是在清河发电公司团委举办的“团青互助课堂·读书伴青春活动暨读书社团成立仪式”主题活动上,樊登读书会讲师推荐了这本书。讲师的讲解令我受益匪浅,于是回家我多次仔细精读,颇有心得。

  书里讲述的沟通方式很简单,就是把不舒服的责任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一昧的归责于对方。其实换一种方法,换一种说话方式就可以改变他人“屡教不改”的行为。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批评、指责、生气、隐忍等方式并不能真正解决沟通问题,反而可能会加剧问题。非暴力沟通就解决了语言上对抗,并使人得以高效沟通。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都要学会非暴力沟通,不管我们是作为领导的角色、员工的角色、配偶的角色、同事的角色、朋友的角色、亲人的角色等等各种角色中我们都必须学会非暴力沟通,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能够让我们的工作生活以及与人交往变得更加容易和顺畅。

  那么我们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到“非暴力”沟通呢?看完这本书我总结了一下,就是运用以下四条方法进行沟通就能够达到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一是要观察和讲事实。这个是非暴力沟通的一个关键点,也是开端,但是也是最难的'一点,因为我们只讲事实,而且要不加任何个人观点和评论的讲事实。二是要讲体会和感受。不要责备自己,也不要指责他人,要用心体会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需要。三是要讲为什么。讲完感受之后我们就可以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四是要讲清明确的要求。这个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必须是清晰的明确的要求,才会有效果,不能用模糊的词语来表达。

  《非暴力沟通》适用于我们每个人,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并能与人心平气和地实现沟通目的,发现一些自己以前没注意到的“暴力沟通”。通过对这本书的精读,我在慢慢改善自己与人的沟通方式。希望通过我今天的分享,也让大家在《非暴力沟通》中有所收获。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0

  非暴力沟通专注于四个方面:观察、表达观察结果、表达自己的感受、告知具体的请求。很多时候我们的话语没有取得想要的效果,十之八九是因为我们表达的方式不对。如果你从说第一句话开始就加上了自己的主观判断和情绪,对方很可能不愿意对你打开心扉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区分评论和观察。批评往往暗含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很有可能获得申辩或反击。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比较可能得到积极的回应。学会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而不是顾左右而言他。

  学会倾听。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地体会对方。在安慰他人或提议前,先看看那是否是他们需要的。在一个生气的人面前,永远不要用“不过”“但是”“可是”这类的词。如果谈话偏离主题或者让很多人感到无聊,可以打断讲话人,因为讲话的人可能也感到非常无聊。没有人想自己讲的话被当作负担,比起假装在听直接打断更好。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失误揭示我们的局限性,并引导我们成长。尽量避免对自己说“应该”,对已经发生的事使用“应该”这个词,只会加重自责。对于已经发生的事如果感到自责,就专注于自己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得到怎样的满足,这样我们就可能从自我评价中获益。

  愤怒是由我们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是尚未满足的需要。同一件事,不同的需要导致不同的感受。对他人的'指责反映了我们遇到了挫折一他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我们生气的原因不在于别人做了什么,而在于我怎么看待对方及其行为。

  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

  A、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也别做。

  B、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

  C、体会自己的需要。

  D、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感觉这本书非常适合老师和新手妈妈读,面对孩子的调皮捣蛋时,如何控制情绪理性沟通,需要慢慢学习。当然,也很适合用来处理人际关系。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1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是美国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著作。他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这种方式来谈话和倾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非暴力沟通则能够治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以及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

  使用暴力的人其实是因为它们内心的宁静遭到了破坏,所以他们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或寻求心灵的平和。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人性是相通的,虽然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或许不同,但作为人却有着共同的感受和需要。在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将能专注于彼此的感受和需要,从而促进倾听、理解以及由衷的互助。

  本书分十三章深入的阐述非暴力主张积极进取,而非消极无为。非暴力生活的关键是感激生活的赐予,而不贪心。非暴力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通过对这本书的精读和书中的一些练习,我在慢慢改善自己与人的沟通方式,对于与其他人在沟通中出现的一些暴力沟通,也能够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分析原因,并且及时调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使自己的内心更加平和和坚定。学会感恩,学会爱自己。非暴力沟通,需要时间来践行。要把非暴力沟通作为工作、生活中的一项修炼坚持下来,做一个平和的人。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2

  自认为上次读《非暴力沟通》已经很认真了,今天拿来重读,居然又有好多新的感悟。

  《非暴力沟通》在前言当中明确地告诉我们改变沟通方式是自我转变的开端。当我们遇到人际冲突时,总是一厢情愿的认为他不理解我,我的观点完全正确,他为什么总是执迷不悟?我们自认为自己正确无误,是源于我们的自信,可是我又说服不了对方,因为他也有自信。所以,双方就纠缠于为自己辩护,最后谁也战胜不了谁。问题没有解决,我们却徒增烦恼。我们渴望进步,我们渴望良好的沟通,我们渴望和谐的人际关系,可是问题出在哪里呢?我如何才能说服他呢?这是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

  《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我们需要转变的是沟通方式,我们要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苏菲派诗人鲁米写到:“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初读这句话,觉得作者真是没有底线,怎么连道德与不道德都不进行区分了,那这世界上还有正义吗?如果对于不道德行为不去谴责而放任自流,哪里还有公平正义?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再往后看,慢慢理解了。作者的意思是,在沟通的过程当中,我们不要条件反射地对对方以道德或不道德进行评价,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这就是非暴力沟通。它不只是沟通方式,它更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提醒,使我们专注于更可能满足我们人生追求的`方向。

  书中又讲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表达—需要—请求

  四个要素非常简单,但真正做到却很难。书中的“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其中四个要素的觉察,而不在于是用什么字眼进行交流”,这句话清晰的给出了一直困惑我们的问题的答案。道理很简单,为什么我们总是做不到?那是因为我们的觉察不够。我们表达的错误,是因为我们觉察的不准确;我们体会不出内心的需求,那是因为我们没有觉察到内心真实的声音。

  “而我倾听每句话包含的情感和需要。我并不将他的话视为攻击,而当作来自人类同胞的礼物。”当我们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就是觉察了。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3

  在20xx年寒假拿到的书,终于在20xx年8月份看好了,其实不是觉得厚了,也不是因为没时间,就是因为第一眼看到就觉得应该是大众心理学的内容,作为一个学了心理学专业的,自然明白有很多书籍其实就是从专业心理学中吸取一部分而成文的,所以,暂时搁置了。直到,有一天,有个老师告诉我,这本书很好看哦,所以,翻开了。

  其实,我一般是看完书籍之后才会去看作者的简介的,当然除外那些本来就已经很熟悉的作者,这样就会让我在看书的同时也一并体会作者的经验,一同猜测作者是一位怎么样的人,往往有时候翻看简介的时候都会让我大吃一惊,很有幸可以拜读这么优秀的大师的作品。人本主义的确是我在本书中第一眼看到的。

  我喜欢这些章节,当然每一个章节都是书中必不可少的,都是会给人不同收获的。区分观察和评论:感触很深,因为我们往往会根据观察自动做出反映,形成自己的.想法,最后会用言语或其他形式表达出来,但往往这样的观察只是片面的,往往这样的猜测只是其中之一,而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怕的是贴标签和误会。

  观察是把你看到真实的行为不含任何情感或情绪不带任何批判表达出来的,而评论则是根据你自身的价值体系对该行为做出自己的判断,人们对于评论向来是喜欢反驳的。例如:你想说小红很懒惰的时候,不妨想想你为什么想这么说,因为你看到她三天的衣服都没有洗,或许就可以换一种表达,我看到你三天的衣服都没有洗(基于观察和事实),这让我觉得你是一个懒惰的人。

  相比你直接说一句你真懒,应当会更让人能够接受,能够意识到为什么人家会这样说我。这个非常适用于教学中,小孩子往往很在乎家长或者老师同学的评论,尤其是老师,当老师因为学生今天没有完成作业,直接告诉这个孩子,你真是个不听话的孩子,我想或许这个孩子以后就这样自暴自弃了,或许这个孩子就背负着这样一句话耿耿于怀,如果告诉他原因,或许下一次他的行为就会有所改变,不会因为个别事件去否认或者判断一个人的人本身就是值得尊敬的。作者:苏梦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4

  在读《非暴力沟通》一书之前,我以为“暴力沟通”只是“冲突”和“争端”。但是现在,读了《非暴力沟通》之后,我认识到了“暴力沟通”不止是这些,在日常生活中还存在着许多“暴力行为”。语言暴力就是一种隐性的暴力行为,杀人于无形!

  正处于青春期的我们和快踏入更年期的父母的相状态就是互相伤害的状态。典型的.暴力沟通!

  在家中,妈妈就像是清晨的麻雀,叭叭个没完。从进入房间叫你起床,她会说:“怎么又把房间弄得这么乱啊!这垃圾也不扔进垃圾桶里!”这个时候,本来睡意还未散去的你可能会顶上去“不用你管,我等等会收拾!”正是你下意识的一句话,也许并没有恶意,语气也很平缓,那也不行!你已经扳了机关,子弹止不住的往外飞!妈妈是时候拿你跟XX比较了!“不用我管!不用我管!你什么时候能像XX那么棒就不用我管了!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家务,家务不行,学习,学习不灵!跟你爸一个样,没出息!”你还没接上话呢!你爸就登场了。爸爸这一个角色亦敌亦友,不只要他不说话那一句话,就还好。哪一句?就是“我是你爸,所以你......”

  很多中国家庭是不会直接地,露骨地表达爱意。中国的许多孩子也是怯于表达自已内心的想法。家长们觉得自已对孩子已经是够上心,给的爱已经够多的了,但是有没有想过您付出的爱,您的孩子没有感受到,或者他拒绝接受呢?不停地与“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打击往往大于激励,而命令式的“我是你爸爸”更是让人产生一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窒息感!

  家庭是由爱建筑的,是成员们获取温暖的避风港。如果因为沟通不得当,而破坏了家庭和睦,那就不好了!我们要勇敢迈出第一步,示爱。表达清楚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需求。还要常怀感恩之心,父母是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把我们养育成人,对我们呵护备至的人。我们不能一昧地索取而不付出。我们要出自己的一份力让家更牢固,让爱永存!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5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大家初次看到时会觉得沟通怎么会和“暴力”扯上关系呢?初次接触这本书,是我的闺蜜、大学老师隆重推荐给我的。她告诉我能从本书中找到人与人之间以及家庭成员之间沟通的秘籍。我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而且高考在即,他此时的心理状态,包括和父母的沟通问题以及我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困惑,让我对这本书充满期待。我希望能从自身改变,让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身心愉悦,让生活变得和谐并充满欢乐,所以我迫不及待的阅读起来。

  本书的作者和创始人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Marshall Rosenberg)。他早年生活在美国密歇根州的底特律市。充满暴力的生活环境促使他去了解是什么让人们互相伤害,以及什么样的'交流方式有助于矛盾的和平解决。这个愿望引起他对临床心理学的兴趣。1961年,他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获得了该专业的博士学位。他的导师是卡尔·罗杰斯。1963年,他创立了非暴力沟通模式。非暴力沟通作为一种交流方式,目前已在世界各地被广泛地运用到各个层面和各种环境中,帮助预防和解决学校、家庭、商业、医院、监狱等环境中的矛盾与冲突。2006年,卢森堡博士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

  书中说到的暴力不是我们字面理解的狭义的概念,书中提到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出于对生命的爱而希望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改变,从而有助于生命的健康成长。

  本书提到非暴力生活的关键——感激生活的赐予而不贪心。有爱、表达、感受、倾听、感激等关键词代表了作者对非暴力沟通的精髓,通过诚实地表达自己,读后感.而不批评、指责;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和指责的模式,并用“选择做”来取代“不得不”的处事方式,让我们的内心逐渐变得平和,积极的行动,重获生活的热情。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相关文章:

非暴力沟通09-11

非暴力沟通【热】09-14

【优秀】非暴力沟通09-13

非暴力沟通【通用】09-14

[优]非暴力沟通09-15

(热)非暴力沟通09-22

(热门)非暴力沟通09-23

非暴力沟通(精品)09-21

非暴力沟通阅读心得大全11-21

非暴力沟通大全(15篇)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