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心得体会>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家书读后感

时间:2023-12-16 14:16:33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傅雷家书读后感[汇编13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傅雷家书读后感[汇编13篇]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

  在信息交流并不发达的年代,书信便成为与远在他乡的亲人交流的重要方式。由于运输技术的原因,很多时候,一封信难免需要翻山越岭,消耗许多时间才能送到对方手中。读傅雷夫妇写给孩子的家书,感受字里行间满满的爱。

  与其说这是一本书,不如说是傅雷夫妇在与孩子对话,与我们对话。傅雷与孩子对话,对远在他乡的孩子深表挂念,像每一位普通的中国父母一样,担心孩子的近况,担心孩子有没有受欺负,钱够不够花。但却又远远不止这些,更多的是傅雷凭借自身在音乐方面的高超造诣,对儿子傅聪进行学术上的指导;有时会安慰、鼓励,让傅聪在失落,疲倦时能够给足马力,继续前进。都说老话说得好:“有其父,必有其子。”可见,儿子傅聪后来在人格和学术上那些闪耀的亮光,离不开作为榜样的父亲背地里的悉心教导。

  正因如此,《傅雷家书》也时常成为现代父母教育孩子的指明灯。书中饱含满腔爱意的语言和一个个沉稳有力的人生道理,让我们感受到亲情的美好与温馨,或许这也正是这一封封活灵活现的家书能够流传至今,每一丝傅雷让我们感受到的精神都能够昂扬不灭的原因吧。

  “一个人的修养是无尽的,不但在技术学问方面是无尽的,尤其在做人方面。说话与态度方面,也都是学不完的。”这是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要是把这句话放在以前,大多我只会把它当作一句前辈对于晚辈的教导便罢。时间是良药,总会治愈身体和心灵的不足,也便是成长。人的.成长,也便像那句话所说的,进无止境。

  我们总归得让自己变得更好的。虽然我们的父母不如傅雷那样知识渊博,大多数也无法给予我们像皇帝般的生活。但无可否定的是我们的父母会用尽他们的全部心血和全部精力,目的永远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给我们更好的生活。又或许所有的父母都会想,该怎样才能让我的孩子未来过得比我们更好。他们的生活开始变得周而复始,对我们的期待也日渐增加。有时,我们在成长路上得到的小成功,父母会比我们还要高兴;要是跌倒,父母便会安慰、鼓励,但谁也不知道,在夜深人静时他们会有多心疼我们。

  世间美好的情感莫过于亲情、友情、爱情,但血浓于水,只有父母是无时不刻都在为我们着想,虽然有时忠言逆耳。我得感谢这本《傅雷家书》,它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了亲情的温暖与力量。我相信,父母永远都会站在我的身后。

  愿所有的雏鹰都展开双翅,终有一天,我们定在空中翱翔。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

  人生一世,总是在追寻。寻山间鸟语,见花落花开;寻琴音乐语,感撩拨心弦;寻卷中乾坤,叹如梦人生。是的,每个人在世上都在苦苦追寻着,可又有多少人回眸看看背后一直支持你追寻的那个人?傅雷,就是这么一个在他孩子追寻旅途中给予极大帮助的人。《傅雷家书》是傅雷与儿子之间的书信,是傅雷思想的折射。全书无处不体现浓浓的父爱,但在关爱的同时,傅雷不忘给孩子进行音乐、美术、哲学 ……乃至健康等等全方位的教育。

  “把自己的思想写下来(不管在信中或是用别的方式),比着光在脑中空想是大不同的。写下来需要正确精密的思想,所以写在纸上的自我检讨,格外深刻,对自己也印象深刻。”这是傅雷写给他儿子信中的一句话。傅雷每个月都会给孩子写信,教导他做人做事,给予他关爱,无不体现他的爱子之心。他的每一封家书都以他严谨,细心的态度对待,决不允许其中有一个错别字,这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也是以此来教育远方的孩子。我们再回首看看这个网络世代,人们仿佛已经和书写渐行渐远。虽说网络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传达千言万语,一个电话便可完成,但这能给人留下多少印象呢?距离虽短了,但隔膜却多了。

  《傅雷家书》既体现了“严父慈母”式的中国传统教育,但同时也包含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急功近利一直都影响着中国教育,让为人父母者急于求成。孩子犯了错,成绩退步了,为人父母者谁不着急呢?有的父母可能开展温柔式教育,但更多可能就是:来,数落一顿再说,严重的直接“家法伺候”。教育不是打骂。“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只要爬得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这是傅雷在儿子遭遇挫折时所写的一番。的确,当我们跌倒时,需要的不是冷眼相对,我们需要的是自己勇敢地爬起来,他人的鼓舞只是很少的力量,最终还是取决于自己。毕竟祖国的花朵盛开也需阳光,露水和时间。还没到花开之时,还是多一分耐心,多一分等待。

  傅雷自孩子1954年独自开始自己的人生旅途,就一直坚持给孩子写信,直至1966逝世。可能现代很少会有这种事例发生,但父母对孩子的“唠叨”却无处不在。“天气冷了,穿多件衣服。”“外面下雨,出门带伞。”可能每逢我们看到这些话或者小纸条时,我们总觉得父母太啰嗦了,总把我们当作三岁小孩。的确,我们在父母心中永远都是不会长大的孩子,时刻需要保护,关爱。当我们平静看待这些“唠叨”话时,就能感觉感觉到父母的爱将自己包围,一件件小事拉近父母与自己的感情,更懂得互相理解与关爱。

  拳拳爱子心,温暖你的心。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3

  不禁为傅雷给予儿子深深的父爱感动。

  185封家书,随着儿子的长大,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封封累积,从刚开始教儿子怎样做人,到长大一点时告诉儿子如何对待生活问题,如何劳逸结合,再到成人后如何正确理财,以及如何让正确处理恋爱婚姻问题。傅雷和傅聪其实并不像父子,更像一对良师益友。而这一封封家书带来的感动,却如山一般巨大,令人震撼。

  人的自爱其子,是一种自然的规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的事业却永远无尽,通过亲生儿女延续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是延续与发展一个人为社会、为国家、为人类所能尽的力量。傅雷是一个对自己、对他人要求极其严格的人,他曾让儿子立下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国籍。虽然听起来有些苛刻,但其爱子教子精神着实令人敬佩。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书信中吸取了多么丰富的精神养料。有些家书简短精辟,有些洋洋洒洒上万字,使他在海外孤儿似的处境里,好像父母仍在他身边,时时给他指导、鼓励与鞭策,使他有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魔障与阻力,踏上自己正当成长的道路。

  而如今在现代社会,随着网络的普遍,书信也逐渐被人们所淡忘。人们更喜欢以打电话,发邮件的形式去问候。虽然更加方便快捷,却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生成很多的隔膜与冷漠。

  可悲的是现在的“家书”也变了味。一位老人曾拿着打印的书信惋惜地对我说过,虽然看起来工整干净,却怎么也没有从前温暖的感觉了,依旧冷冰冰的。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笔迹,字里行间,一撇一捺,都带着写信人自己的情绪,不管是乐是悲,都让人感到温暖、熟悉。而打印的家书,已经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了。

  可能有时我们会厌烦父母过于空唠叨,但他们其实是想时时刻刻、随处给我们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还是再艺术修养方面。我们应该给予他们理解。

  我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这里有他们的存在。

  虽然上帝没有给我们机会互相选择,但是,从我降身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永远确定了这种互相拥有的联系。无论环境是好是坏,是富贵是贫贱,是健康是疾病,我们都会彼此相爱,彼此尊重并彼此珍惜。

  至少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付诸行动的。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4

  我和父母一起住了很长时间,所以在交换家信时,我感觉不到距离带来的淡淡的悲伤和甜蜜。我读傅雷的信时感觉到了。我渴望这种感觉,所以我读了傅雷的这封信。

  我对这本书中的一段话有着深刻的感受:;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完美实际上是完美(完美)根本不存在。整个生命、整个世界和整个宇宙都不能谈论完美helliphellip我们一生的追求,历史上几代人的追求,只不过是完美,但这永远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们的梦想和幻想是无穷无尽的所以我想到了一个故事。一旦有了一个破碎的故事,镜子就被打碎成许多碎片,其中一个想找到其余的来重建原来的镜子。一路上,由于它的棱角,它慢慢地滚动着,一路享受着美味的美。当它费力地找到所有的碎片时,碎镜重聚,它变成了一个完整的圆圈,快速滚动。沿途的景色瞬间就过去了。事实上,我们都在追求完美,而正是我们此刻的不完整将我们带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并促进了其他方面的相对完整性。就在某一天,当所谓的完美发生在我们身上时,我们可能会失去很多。

  傅雷的教子以严谨著称。我认为他们父子之间的关系肯定不是很好。读了这本书之后,他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傅聪出国留学时,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靠书信,父子的感情在家书中流露出来。通过书信,他们讨论艺术,研究音乐的内涵,交换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母子沟通时没有嘘声和关怀,但母子之间的默契是不可替代的。

  藏书后回首这本书,傅雷最大的感受是他深厚的艺术造诣。傅雷对艺术,尤其是音乐的理解,有着自己的见解。这使我认为,大多数在文学领域取得成就的人在艺术领域也有很高的研究水平。也许是因为文学和艺术是一样的。不同的优秀文学作品在阅读后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也会产生相似的效果。优美的散文在欣赏了快乐的咏叹调后,带来了愉悦而沉重的小说;在欣赏了悲怆的.交响乐后,带来了震撼而幽默的散文;在欣赏了之后,带来了歌剧般的优雅场景和无尽的思考。仔细阅读了傅雷的这封信后,我觉得它给人一种很好的氛围和回味的空间,就像歌剧一样。

  傅雷家书的整本都是父亲的指引。读书是很好的。它不仅包含着对儿子的深厚感情,也有着他独特的不可抗拒的尊严。有时我想知道如果我能收到父亲的几封信会是什么样子!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5

  “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磕磕碰碰,而这些坎坷正能磨炼我们的意志,使我们的生活不会像死水一般平平淡淡,波澜不惊,这种生活是无味的,也毫无意义可言。要保持极高的修养,平静、坦然地面对,保持一颗达观、向上的心。”

  这是《傅雷家书》中的一段话,一封封书信,漂洋过海,传达出难以割舍的父子之情。傅雷在信中这样写道:“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关于青年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做个警钟,做面‘忠诚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以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位值得钦佩的父亲,他教儿子要做一个谦虚谨慎,热爱祖国的人,甚至让儿子立下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国籍。但他并不是古板地教育儿子,而是以身作则,循循善诱,在傅聪遇到挫折时,他通过鼓励让傅聪爬起来,勇敢地向前。在傅聪犯错误时,他并没有发怒或者包容,而是告诉傅聪,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而当傅聪取得成就时,他会送上祝贺和赞美,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对傅聪音乐的教育上,他有时以父亲的身份给他指导,比如先强调注重技巧,而后反复要他真正领悟音乐本身,有时他又以朋友的身份跟他交流。我觉得他的教育方式是优秀的、是成功的。相反,中国的一些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过于迫切,却又未采取恰当的方式,他们有的盲目崇尚“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做法,有的采取“打压式”教育方式,还有的盲目跟风……殊不知,这样只会让孩子饱尝辱骂、拳头的滋味,在恐惧的压力下成长,我想这些人真应好好地读一读《傅雷家书》。

  此外我也从这本书中学到许多人生道理,比如“一个又一个筋斗栽过去,只要爬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心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是的,跌倒也并不可怕,最重要的是要有爬起来的勇气。

  这朴实的家书,却有着深邃的父爱,深远的教育意义,实在让人感叹!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6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家风正,后世兴。好的家风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引导、影响、塑造着一代又一代。家风的力量在于明是非、知廉耻、懂礼让、守本分、致良知,是治家治国、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对家族文化的传承,民族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傅雷家书》是一部诠释家风传承的著作,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感情纯真、质朴,令人动容,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傅雷对儿子们的要求,首先是做人,其次是一个艺术家,再者是一个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其中最强调的内容便是做人。

  人要有赤子之心

  傅聪曾说:“爸爸的信从头到尾贯穿的最本质的东西就是这个。”赤子之心指的是人内心的纯洁、善良。看这些信,可以用这么一句话概括这个人:他一生没有一分钟度过的是行尸走肉的时光,他的脑永远在思想,他的心永远在感受。傅雷对西方的思想的把握是深刻的,不是浮于表面的,其中的缘由便是傅雷对中国文化的透彻体会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他内心中明白什么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别,什么是中国文化的根,什么是西方文化的魂。

  人要有爱国之心

  傅雷时常教导儿子要知道国家的荣辱,要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他是一个根扎在中国,而且扎得很深的人。在他心里,爱国是一个义不容辞的事。儿子获得钢琴比赛大奖,他认为这是新中国的荣誉;儿子出走英国,告诉儿子“祖国没有忘了你”;即使身陷冤屈之中,也不忘提醒儿子以国家利益为重。傅聪终归不负父亲所教,一有机会就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

  人要有感恩之心

  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唯有感恩,才能知足,唯有表达感恩,才能幸福长久。正如《傅雷家书》中所说:“你并非是一个不知感恩的人,但你很少向人表达谢意。朋友对我们的帮助、照应与爱护,不必一定要报以物质,而往往只需写几封亲切的信,使他们快乐,觉得人生充满温暖。既然如此,为什么要以没有时间为推搪而不声不响呢?”作为长辈我们应该像傅雷一样更主动、更耐心、更用心的与孩子沟通。《傅雷家书》之所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正是因为傅雷讲出了身为父母的心声。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传承好家庭美德,教育好下一代,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用良好风尚感召家人,培养孩子,造福社会。(史夏云)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7

  “一个人的思想,不动笔就不大会有系统。”

  于是,在看完《傅雷家书》后,一种想要将傅雷先生笔下给予的感悟梳理于心的急迫促使我写下这篇文字,希望能够化出所得,了明心间。

  先生传书的思绪,跨越十几年光阴,远隔万水千山,不仅仅是对爱子的叮嘱爱抚,字里行间的感情,还升华出了爱祖国,爱民族的赤子情怀,以及凝聚其中的人格魅力,皆为人深深所动容。

  于现在而言,先生所属的那个时代早已飘远出人们的思想范畴,时间拉开的距离已模糊了对那时代的客观判断。然而我们依稀可感受到,那年岁伤痛的火花仍旧星星点点地挑拨着我们的神经,即使久远,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所带来的精神刑罚跟身心疼痛的深刻烙印依旧时隐时现地浮出时代的水面。于是,对于一位爱真理,爱生活,爱艺术,刚正不阿,真挚率直的先生而言,最终选择净身出世的方式,表明真心,寻求思想解脱,我抱以理解和深深的感悟。

  生活变形的魔爪不断压榨他的才思,他的身心,而先生却一直在与坚持中盼望能看到他所企盼国度的崛起,他一生都在坚持,即使别人认为是偏执的狂热,他从未放弃。对人生哲思的深透,对音乐艺术的独到与进取,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化解渗透,思想的矍铄敦促着他永远秉承一颗澄澈的赤子之心,乐观向上地化解时代的伤痛,拓宽着生命的宽度。

  虽然先生自命过于偏执的缺点为生活添堵不少困扰,但丁点尘垢却掩不住金子的涤亮。他拥有太多让人称颂的品格,再融入先生自个雅致的生活感悟,以至于觉得那些形容词像枝柳般地脆弱贫乏。在道不尽的人格美丽中,于我最感动的便是先生对艺术独特高雅的见解以及谦卑乐观,孜孜不倦的生活态度,让一个美学初识者跟对生活迷惘的人在恍恍惚惚中,抓住了可以令她坚定的自信。

  在对艺术的'品味中,先生主张嵌入生活与自然,调衡感性的流动跟理性的坚持,在东方的超脱、恬静、中庸跟西方的热情、活泼、开明中取得恰当的平衡。然而最主要的是为生命的艺术注入纯真的心跟情,“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

  在很多令现代人困惑的问题上,先生的见解都为我们解说了答案。对名利的取舍,艰苦的磨难,生活的哲理,艺术的本质,性情的锤炼上,都如高明的火炬一样,为我们驱赶,重现星月。

  所以,对于这么一位在时代浊流发澄亮透彻的精神伟人,除了深深的追思,我还有深深的敬佩。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8

  微风拂晓的时候,阳光正好,坐在窗边,读了那《傅雷家书》,我才意识到自己以前所忽略的。

  “这封长信写了五六个钟”,“跌跤后,腿力尚未恢复……替你翻译,都是忍着腰酸背痛来做的。”

  父亲身体上出了问题,依旧要顾及儿子的钢琴学业,技巧训练,心态变化,情感问题等等,甚至连细微的事情也一一上心。为儿子忙前顾后,工作繁忙之余还要挤出时间为儿子抄写翻译,到底来,父亲到底只是是希望儿子的学习生涯是能够顺顺利利学成归来。母亲在做完家务之余,分担着父亲的工作也常常对待儿子总是嘘寒问暖。父亲自己常在深更半夜,夜深人静之际,强忍着腰酸,顶着背痛,撑着疲劳,默默地在空白的信纸上写下一字一句,成段成篇,小心翼翼地叠好,整齐,带着殷切的希望装进薄薄的信封,等待着儿子的回信,只为儿子一切安好……信寄出去后,连回信日期也预估好了,收不到回信,父亲会心急如焚,寝食难安,提早收到了信,高兴得像个得到糖果的小孩子。

  试问自己,如果生活在以前,我会花五六个钟,顶着疲惫去给父亲写上一封信吗?我想我肯定是难以做到。我或许可能只会抽出十来二十分钟去问一声是否安好,但是我相信我的父亲也一定,必定会像文中的`父亲一样,当我需要时一声不吭,帮我打理好一切。一次,我让爸爸帮我打印一份照片资料,转头就跑出去玩了,回来玩累了也就忘了。谁想为了让我看得更加清晰,把照片的文字逐字逐字打印出来,他本来就不太熟电脑,到我手里的时候,我惊喜地问,弄了多久,他摆摆手说没多久。后来,妈妈告诉我说你爸爸打字就打老半天,打印机太久没用忘记了,就在那敲敲打打,弄到凌晨才搞好……

  社会上,有许多的人,认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应当的,忽略了这份朴素而深沉的爱。甚至会误解扭曲这份爱,嫌弃他们啰嗦多事,跟不上时代潮流,不理解年轻人的生活,总是指手画脚的。

  我看过《时文选萃》里一篇洛阳晚报的文章。女儿上高中了,开始离家寄宿了,少了女儿平日里的吵嚷,少了女儿的嫌弃,父母应该高兴,可却是装了满怀了落寂。周末没到,父亲叫妻子买多点好菜,妻子说早就备好了,就等女儿回来了。

  也许天下父母都是一样的,不管子女如何,始终将心底十分的爱,无声的付出去了。父母之爱,难以报答,但我们更应该尽己所能,多体谅,多陪伴。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9

  最近在备课的时候翻到《傅雷家书两则》,距离我第一次读这本书,已经很久了。

  可能是年纪大了,比较能够感受家长的角色了,每每读到父亲挂念亲儿却得不到回应的段落,心里只觉得难受。然而年少时,又有多少人,能够在忙碌工作或学业的同时兼顾父母的爱?在这一点上,我非常希望和学生交流彼此的感受。

  课文只摘录了来往家书中的两则,第一则写傅雷在儿子傅聪遭遇生活挫折时,对他的谆谆鼓励;第二则写傅雷在得知傅聪演出成功之后,对他表达的兴奋与赞美。文中父亲与儿子同喜同悲,傅雷以过来人的身份,理解傅聪的心情,鼓励他面对,支持他发展,更肯定他的成就。在我们看来,这就是一副父慈子孝的理想家庭的模样。

  但是,作为一个年轻人,一个拥有远大理想抱负、已经展翅高飞的年轻人,在与父母的来往当中,真的就如此“循规蹈矩”吗?

  我很好奇。

  在更多的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傅雷总是在信中提及,希望傅聪可以多写家书,说说自己近况。而傅聪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不一定都与父亲商量。每当傅雷从报上、朋友处打听到儿子的消息,他总是深感自责,不断地问自己:是不是自己老了,意见不中用了,所以孩子才不愿意听?

  可见,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天下之大,却是那样类似。

  孩子长大了,父母的牵挂不会断,无论多远都想遥遥牵着风筝的那一头,哪怕只有一点点,哪怕只传回一点点消息,父母为之喜,为之悲。

  而作为孩子呢,渴望自立、独当一面,加之生活忙碌,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把父母越推越远。殊不知,父母的心却因为这种渐行渐远无力着,落寞着,放不下,握不住,处处不知如何是好。

  说了这么多话的我,大概是希望孩子们未来和父母相处的时候,对于父母的唠叨和说教,多一些耐心,甚或是忍耐,不要把他们生生地拒之门外。要知道,天下父母能像傅雷那样把话说清楚的并不多,更多的时候,他们满载着爱却不知如何表达。他们说的话也许不如人意,却很真,很真。

  龙应台在《目送》里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不过是不断看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它还告诉你,不必追。

  只消数一数,你就会知道相处的时间那么那么少。

  我的准则是,凡事不留遗憾。而父母,则是我一生最不愿意对其有遗憾的人。

  ——

  另附阅读时做的.摘抄二则:

  “聪,亲爱的孩子!收到你波兰第四信和许多照片,邮程只有九日,比以前更快了一天。”

  “耳朵里听的是你弹的音乐,可是心里已经没有把握孩子对我们的感情怎样——否则怎么会没有信呢?——真的,孩子,你万万想不到我跟你妈妈这一个月来的精神上的波动,除非你将来也有了自己的孩子。”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0

  家书,能给家人带去自己在外生活的状况;家书,能叙述无数游子的拳拳深情;家书,是维系家人情感的一条纽带。

  正所谓“家书抵万金”,透过一封封家书,我们能窥见很多很多。

  这个假期里我读了《傅雷家书》,这本书主要是傅雷写给留学海外的大儿子傅聪的书信。

  《傅雷家书》的书信中包含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导,有着父亲对儿子的无限深情,也有着一位父亲不可抗拒的独有威严。

  在这本书里,我体会到了一位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无限的关怀,也学习到了许多人生道理。

  从傅雷的家书中不难看出,他是一位对自己要求严格的人,由此,他对儿子的教育也非常严格。

  印象深刻的一处是他让儿子立下了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国籍。”

  这封家书,表现了傅雷的爱国情怀和对儿子的'殷切教导,其中流露出来的真情无不令人敬佩。

  联想到我们自己,我们的父母虽然没有像傅雷及其夫人那样的伟大情怀和博学多才,但父母对我们的爱国教育和人生指导也从未缺少过。

  傅雷对儿子的教导是循序渐进的,他把道理讲给儿子,希望他能努力上进;他不时地关注儿子的生活状况,希望儿子能好好生活;他把自己的心都奉献出来,希望儿子能少一些艰辛。

  我们的父母也是如此。

  他们虽不善于表达,甚至有的从不向子女表露任何情感,但在学习生活中,处处都体现父母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爱——他们会在天冷时催促你加衣;在熟睡时为你盖上蹬掉的被子;在你回家时,满桌热气腾腾的饭菜;在你深夜学习时一杯热好的牛奶,这一切都是为了我们,为了我们美好的将来。

  傅雷对孩子的关怀自不用多说,他做了一位父亲能为儿子做的一切,他以身作则,希望儿子不要放纵自己。

  但有时也会认为他对儿子的教育太过严苛,有时甚至不讲情面。

  我不知道傅聪看到那些书信时是怎样的感受,但父亲与儿子之间,或许就是这样的吧。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也会抱怨父母对自己管得太多,太过严厉。

  父母总希望我们能够努力上进,严格要求自己;希望我们不走错路、不走弯路;希望我们能够有一个相对完满的人生。

  他们习惯把对孩子的爱藏在不经意的话语里,藏在日常生活的小事里,藏在不厌其烦的唠叨里。

  他们总是小心地呵护着我们,我们的磨难才会少一些,道路才不那么坎坷。在不同的教育方式中饱含了他们对子女的爱和期望。

  读完《傅雷家书》后,我有了许多感触,也明白了许多道理。

  人生很短暂,我们应趁着青春年华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多陪陪父母,了解他们的艰辛与不易,在往后的生活中关爱、孝敬父母。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1

  国庆期间在儿子的极力推荐和要求下拜读了《傅雷家书》。谁都说它是关于教育,父子情的著作,果然名不虚传。谆谆父爱跃然于平常的家信中,平平语言蕴涵真理。使人读后感慨万端,可细细想来,要做到如此却实属不易。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因此一个优良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可是有多少家庭可以适当地教育好孩子呢?在中国,许多家庭的教育不恰当,家长都没有用心与孩子沟通,不了解孩子的情况,没有正当地引导孩子,让孩子步入歧途,最后后悔莫及。还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材,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家庭暴力,让孩子身心受到伤害,不但没有使孩子懂事,反而让孩子变得反叛。用合适的家庭教育教育孩子,家长们应该欣赏这本《傅雷家书》。

  现在家庭教育中往往出现两种极端:一是信奉“棒头出孝子”,二是盲目遵从“和子女做朋友”。

  每个家长都急切地想看到子女的具体的成长。完全失去的傅雷先生那种润物细无声的耐心。想想自己,我自己到底有没高举棒头,有没把儿子当作朋友,有没给于必要的教导?

  回想儿子的成长史,他虽然比较圆满的完成了初中学习任务,在为人处事方面也有较大进步,但我总觉得在他身上少些什么。

  我采取的是朋友加棒头的办法。平时,我喜欢和儿子说说话,喜欢听他说同学间的闲闻趣事,听他说对家长的要求,我也喜欢抓住生活中的小事例及时给于解释,每个事例也总是能联系到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问题给于教导。如果他在学习生活中偏离轨道,我会及时警告,必要是就会动用棒头了,暴风骤雨后再和他谈,使他能领悟棒头的'作用。从初中学习情况来看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同时,我也比较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总是督促他多学习课外知识、多参加课外活动,多和别人交流,但在这方面,他却不如人意。

  升入高中后,我感觉这个方法有点行不通了,孩子对你的教导明显有抵触情绪,对家长的话有些不屑一顾了。他感觉自己已经是高中生了,已经能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了,或者感觉家长的看法及方法已经落伍了,可他们哪能体会家长的良苦用心呢?如果说,在初中阶段的教育是单向性的,那么到了高中阶段,家长、老师和孩子间必须进行双向性的交流。

  每个老师、家长都愿意做孩子的朋友,都希望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只有真正了解孩子要什么,孩子想做什么后才会成为真正的朋友。

  其次,作为孩子也有必要看看,用心体会。因为它可以感染孩子,让孩子察觉到家长的用心良苦,懂得感谢父母,它更让孩子懂得艺术的欣赏,生活中的处事做人,得到正确的指引。积极和老师、家长配合,在老师、家长的教导下,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省锡中的骄傲。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2

  唐朝杜子美曾说过“三个月的战火之后,一条来自家乡的消息抵得上一吨黄金”。当一个人不能亲自说话时,家书是一种关心和交谈。我知道一个著名的家庭有一本麦家写的书,名叫《《致儿子的一封信》》。他对青春期儿子的漫无边际和执着的态度就像一碗只在新年吃的“幸运汤”。它又热又粘。我也知道《曾国藩家书》是严肃而现实的,就像一剂苦药,它教会了许多孩子和孙辈。《傅雷家书》是求同存异。它具有自然的中国写书风格。它也有自己的西式风格,范围广泛,思想开放。它在情感上是平静而有尊严的,但它传达了温暖的情感。

  《傅雷家书》记录了傅聪与父母的家书,父子的人生哲学,朱力做人的方式。母亲们关心生活的细节,并在年轻时交流经验。在这封蕴含着深厚感情和丰富教育智慧的信中,傅雷先生的原则和对生活、艺术和祖国的执着正在流淌出来。

  它看起来像一艘精神驳船,传递着家庭的高贵品质和纸与短篇故事的长故事。

  傅雷先生品格高尚,以身作则。他更注重孩子教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傅雷先生在翻译英法经典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所有这些成就都离不开他个人的努力和奉献。然而,家书中没有一个词不在年轻的傅聪灌输——“奉献、谦虚、忠诚和简单”的基本理念。正是因为傅雷以身作则,忘了吃饭睡觉,追求他心目中神秘的文学力量。傅聪也更加努力地练习钢琴,思考浪漫而富有哲理的肖邦。

  傅雷先生和他的大儿子傅聪之间的情感是一种分享和建议教育的方式。他们也是老师和朋友。他们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值得向现代家庭学习。它就像纯茶和茶一样,不沉不浮,彼此靠近,为弘扬民族文化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为社会时尚的进步燃烧自己短暂的生命,稀释个人利益以实现更大的自我,甚至在最困难的时候,相互鼓励。傅聪的导师乔迪称赞傅聪。因为他热爱祖国,他出色的音乐技巧和天才般的头脑,注定要为他热爱的祖国赢得荣誉……”

  傅雷先生在为傅聪进行艰苦的音乐训练时,渗透了父亲独特的爱,这种爱的载体是他爱国、敬业、谦虚、严谨的言行。朱在他的书中所提到的先做人、后做艺术家、再做音乐家、再做钢琴家的人生哲学,就是附在这条又细又美的“双鲤鱼”上的。

  傅雷先生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庭的热爱,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对国家的忠诚,对社会的热爱,对中华伟大文明的探索,傅雷先生一生无尽的遗憾,是对子孙后代的殷切希望。我希望今天的青少年能够利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势头,让自己置身于一个更好的环境中,冲破障碍,向前看!

  世界不会因为你的静止而停止,所以继承你的梦想,带着希望的火炬,带着这艘船的精神力量,继续航行,新生活的黎明正等待着你的观察!“裸体的孩子很孤独,他将创造一个世界。”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3

  《傅雷家书》我从来未完整的读过,只是接触过几个片段,这次借着假期早早准备好了这本书,想感受傅雷对儿子的谆谆教导。

  “家书”背后的“国情”。《傅雷家书》一共收入了一百三十八封书信,绝大部分是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可曾想这一封封漂洋过海教育孩子的家书,竟也凝结着浓浓的爱国热情。

  你瞧,“中国人气质,中国人灵魂,在你身上和我一样强,我也大为高兴”“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演讲或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大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植”“随时随地要准备牺牲目前的感情,为了更大的感情——对艺术对祖国的感情”“你既没有忘怀祖国,祖国也没有忘了你,始终给你留着余地,等你醒悟。”每一字、每一句对祖国深情地表露,都不是刻意为之。我相信,那时候的傅雷决然没有想过自己的家信会出版、会家喻户晓,所以也决然没有刻意高唱凯歌以博取世人的眼球。不管以我们现在的眼光如何去看待这些人,但我始终坚信,他们的灵魂高尚而纯洁,他们的文字就是他们一生人格的写照。

  “严格”背后的“严苛”。傅雷从小受母亲的管教非常严格,我想这也是他对自己儿子严格的一个重要原因。毕竟每一个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的父亲或者母亲,首先的教子方法一定源于自己最熟悉的方法。傅雷对儿子傅聪的“严格”从书中的`大事小情都不难看出来,身为父亲,傅雷对儿子的教育事无巨细,涉及方方面面。

  透过朴实深情的语言,我甚至感受到那种比“严格”更深层的东西,我姑且称之为“严苛”。人活于世,能碰上这样尽心竭虑的父亲,应该会使很多孩子羡慕嫉妒恨。但置身其中,是否也有喘不过气来的“窒息”呢?书中写到“我恨不得在你身边,帮你解决并安排一切物质生活,让你安心学习……”“你在音乐艺术中固然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在人生艺术中、婚姻艺术中也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你忙,没空闲来静静的分析、考虑;倘我能代你筹划筹划……”

  幸运的是,傅雷这样严格的教育,却也使傅聪受益良多。他们多年父子如朋友。所以,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不是绝对的,重要的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之间的感受。

  整本《傅雷家书》言语朴实,感情真挚。朴实的语言背后,我汲取了那么多人生哲理,有些自己已然知晓,有些在实践中已有所感,只是没有形成深刻的认识。傅雷先生的每句话,皆是良苦用心,字字是精华,使我受益匪浅。

【傅雷家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傅雷家书教案02-27

《傅雷家书》教案02-23

傅雷家书教学反思01-28

《傅雷家书》教学反思03-29

《傅雷家书》优秀教案02-26

《傅雷家书》教学反思04-15

傅雷家书教学反思09-29

(经典)傅雷家书读书笔记09-27

(精选)傅雷家书读书笔记07-07

《傅雷家书》的读书笔记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