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职网>实用文>心得体会>教学达标学习心得体会

教学达标学习心得体会

时间:2023-02-28 17:59:08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学达标学习心得体会

  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达标学习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达标学习心得体会

教学达标学习心得体会1

  “以学为主,当堂达标”这一课堂教学模式,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追求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的理想化课堂教学境界,从而实现提高教学效益的最终目的。“以学为主”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年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充分了解掌握学生“学情”后,开展的体现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教学活动;“当堂达标”是指:教师依据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科学制定学习目标,教师和学生围绕制定学习目标,在单位时间内,为完成学习目标而组织的“教”与“学”的活动。如何能深入理解这一教学理念的精髓,更好的落实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呢?抱着这一目的,假期里加强了对这方面理论的学习,通过学习我有了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一、“以学定教”对学生的要求,即学生怎样学。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即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确确实实地相信每个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学习,要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学好。承认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但是却坚信这种差异是一种可以开发的资源,只要提供必要的学习指导和基本的学习条件,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好。

  首先:预习是必不可少的。预习是上课前对即将要学的教学内容进行阅读,了解其梗概,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掌握听课的主动权。预习是独立学习的尝试,对学习内容是否正确理解,能否把握其重点、关键,洞察到隐含的思想方法等,都能及时在听课中得到检验、加强或矫正,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习惯,所以它是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一环。因此,预习时就要找出学习新知识所需的知识,并进行回忆或重新温习,一旦发现旧知识掌握得不好,甚至不理解时,就要及时采取措施补上,克服因没有掌握好或遗忘带来的学习障碍,为顺利学习新内容创造条件。

  其次:应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预习,除了回忆或温习学习新内容所需的旧知识(或预备知识)外,还应该了解基本内容,也就是知道要讲些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采取什么方法,重点关键在哪里,等等。预习时,一般采用边阅读、边思考、边书写的方式,把内容的要点、层次、联系划出来或打上记号,写下自己的看法或弄不懂的'地方与问题,最后确定听课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或打算,以提高听课的效率。在时间的安排上,预习一般放在复习和作业之后进行,即做完功课后,把下次课要学的内容看一遍,其要求则根据当时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多思考一些问题,钻研得深入一些,甚至可做做练习题或习题;时间不允许,可以少一些问题,留给听课去解决的问题就多一些,不必强求一律。

  二、教师怎样引导和督促学生先学

  由于小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自学能力有限,要想让学生的课前预习达到最佳效果,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课堂提问,课堂小测验,课前随机抽同学做题目等方法。为促进学生自觉主动而有效地完成自学任务,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从确立学生学习动机着眼,提出具体明确的自学要求,如具体的看书范围、思考内容或实验内容,要用多少时间,要达到什么目标,自学后教师如何检测等等。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怎么看书,怎样练习,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哪些事项,思考必须是独立进行等等,并根据具体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先行尝试,宜动口则动口,宜动手则动手。

  三、教师应以学定教,因势利导。

  每个人都以他特有的方式方法去认识事物,每个学生都会有他特定的学习方法。即使从以学含义来界定,有些学生的学习方法还很幼稚、不成熟,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这些不成熟的学习方法作为学习的一个起点,通过不断加强指导,就能锤炼出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是一项艰苦的劳动,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情,了解和掌握课堂学习的动态,并面向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当前,加强学法指导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是如何掌握学法指导的力度和增强学法指导的艺术性,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应该说启发式教学,由浅入深式教学等都是有效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非常灵活,不拘泥于固定的程式;对学生能做到适时启发、适度启发,因人而异,因材而异。

  四、先学后教,教师必须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布鲁姆在他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一书中,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媒体,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在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备起点。所谓起点,就是新知识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生长点。起点要合适,才有利于促进知识迁移,学生才能学,才肯学。起点过低,学生没兴趣,不愿学;起点过高,学生又听不懂,不能学。第二要备重点。重点往往是新知识的起点和主体部分。备课时要突出重点。一节课内,首先要在时间上保证重点内容重点讲,要紧紧围绕重点,以它为中心,辅以知识讲练,引导启发学生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做到心中有重点,讲中出重点,才能使整个一堂课有个灵魂。第三要备难点。所谓难点,即数学中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难点和重点有时是一致的。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一定要注重分析,认真研究,抓住关键,突破难点。第四要备交点。即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教师通过习题的变式讲解,使学生在做题时也能做到举一反三,从而更有利于灵活地运用知识。第五要备疑点。即学生易混、易错的知识点。备课时要结合学生的基础及实际能力,找准疑点,充分准备。

  总之,“以学为主,当堂达标”的课堂教学,要给学生一个足够的空间,从而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快乐。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认真思考,不断探索,怎样做,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怎样做,才能把“以学为主,当堂达标”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自己的课堂上,让学生演绎课堂教学的精彩。

教学达标学习心得体会2

  回顾这一学期的学习生活,有辛勤的付出,有甜美的收获,也有让人叹息的不足与遗憾。现在我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宿舍里总结一下我这一学期在《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

  其实在刚拿到《信息技术教学论》教材的时候,我认为这门课程应该会上的相当枯燥,沿袭传统的老师灌输式的模式进行教学。说实话当时真的是看到这门书就头痛,想想要上这门课就害怕。可是姚老师的特殊的分组讨论的教学方式却很大程度上调动了我学习的积极性。

  尤其是我们组在全班六个组里面相对比较特殊的组员组成,也从侧面让我得到了更多的锻炼,让我更好的懂得了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我所在的组是第五小组由十一个成员组成,有六个男生和五个女生。说实话不是每一次上课我们组都实到人数等于应到人数的,除了十六周晚上的那一次。而且每一次的作业也并不是大家平均分配完成的。虽然在做作业的时候难免心里会有小小的不爽,为什么自己要付出的比别人多呢,可是和大家在一起谈天说地的时候还是好开心。因为大家立场不同,认知结构不同,经历不同,所以在每一次讨论的时候都会在不经意之间碰撞出令人眼前一亮的火花。或许因为我们组在老师同学眼里总是乱糟糟的,可是我觉得我们的讨论的某些结果还是挺有新意的。比如在有关在有关讨论法的讨论中,我们得出了"让学生从乐于参与讨论,到一参与讨论为乐"的结论,在关于"中学信息

  技术教学环境访谈报告"中我们通过与临汾市第七中学信息技术老师的深入访谈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信息技术的学科性质而言,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传播信息和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工具,是"鱼"和"渔"能够兼得的工具。所以信息技术课程在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还可以把学习方式提升到发现学习的高度,为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等等。

  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活动主要有两个:教师访谈和课前五分钟的粉笔字练习。先说一下这次关于整个访谈报告过程点点滴滴吧。在访谈报告的编写过程中,我们集思广益,吸取老师和同学们的积极的思想。访谈内容分两块:学校机房硬件资料和人文资源访谈。通过对最初问题的分析和整理,最后确定了个问题。经过与临汾市第七中学信息技术教师X老师的多次协商,最后定于20xx年4月25日与X老师进行了关于临汾市第七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环境的交流。通过访谈,我们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情况以及学校资源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由于信息技术只列入会考范围,而且难度不大,所以同学们大多将信息技术作为消遣放松的课来上,教师也也给予学生充分理解,课堂上教师讲的内容很少,其余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练习。学校在硬件配置方面很多都是应教育局等的要求做面子工程,并没有在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应用。除了对高中信息技术了解更沉入以外,我认为我最大的收获还在于第一次真正实际运用了访谈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而且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

  1.我们虽然在访谈以前设计了访谈提纲,但在真正应用于访谈过程中,却因访谈目的不明确,导致问题过于浅显。

  2.在访谈中过于关注自己关注的问题,而忽视访谈目的,几乎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

  3.我个人认为高中信息技术老师有点过于安于现状,与我心中关于老师的定义有一定的差距。例如,在我让高中的时候,我的信息技术老师就经常教导我们,当今社会信息瞬息万变,要关注新信息。可是当我问及X老师是否会经常去关注这方面的信息时,他却以时间有限或者这与他所教课程无关而否定之。再来说说关于粉笔字练习的那次酸甜苦辣的经历。在上去写以前,我们设计了很多种方案,想给大家眼前一亮的感觉。结果好像有点过于注重形式而缺少了对内容的关注。所以写上去的句子长短不一,没有很好的表现出我们的初衷。

  在这门课的学习过程中,我最大的实际收获是通过三次登上讲台,很好的锻炼了自己。使自己讲课的语言和体态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出现"恩""然后"等口头禅的次数大为减少,动作也少了一分僵硬感,多了一丝女老师应有的甜美的微笑。这还间接促进了我在微格教学中相对较好的表象。^_^我做了"学生注意力""讨论法"以及"日本信息技术发展史"小组汇报。"日本信息技术发展史"是第一次,由于这一次准备的不够充分,自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也不够透彻,所以在汇报过程中基本上是完全依赖与ppt,我站在讲台上相当于一个播放器,把ppt中的内容给大家念了一遍。在第二次汇报"学生注意力"时,我总结第一次的失败经验。由于这一部分内容在心理学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自己对ppt中关于这部分的内容基本上吃透了,在讲课的过程中就能够脱离ppt,根据自

  己的理解,真正的将给大家听。虽然这一次相对于第一次登台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自己还不是很满意,认为这次作业中完全是前人之谈,没有自己的创新点。所以在第三次关于"讨论法"的汇报中,我避陈出新,总结出我们小组的观点: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民主讨论,让学生从"可与发言",发展到"以发言为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认为能力的提高比单纯的知识的获取更有用。我在这学期《信息技术教学论》这门课的学习中,不仅学到了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信息技术教师发展方面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运用访谈进行科学研究,提高了自己的讲课技能,在小组写作中增强了合作交流意识,更善于和大家合作了。

  很谢谢姚老师对教学方式大胆的改革,我认为咱们的这次教学方式改革整体来说是成功的。最后,我还想向您提点建议:1.不要整个学期都按小组的方式进行上课。如果长时间相同的小组进行学习,会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与班上其他同学的距离变远。2.讨论时间不要留的过长。如果留给学生的讨论时间过长的话,学生就会在一起讨论与学习内容无关的话题。3.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讨论的,讨论话题过多的话,会让学生对讨论的方式产生厌倦感。

教学达标学习心得体会3

  新课程改革带来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的巨大变革,"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校也实施了"当堂达标"的新的教学模式,就如何实现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合作意识,进一步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此次活动让我感觉受益匪浅,也为自己的教学指点了迷津,指明了方向。

  1、课堂有了明确的指向标,避免了以往课堂的随意性

  "当堂达标"这一模式使教师们做到了心中有数。因为既然模式要求"当堂达标",那么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首先明确这个"标"是什么,这节课主要"学什么"。只有心中有了指向标,讲课时才不会信口开河、离题万里。所有的老师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的老师还添加了设置教学目标的依据,这样,不但教师讲课目的明确,还使得学生对整堂课的学习清楚明了。有了目标,教师讲课才会有的放矢。这样,目标的设立规范了老师的课堂内容,使得整节课即使容量大但也紊而不乱。但是目标决不能形同虚设,要追求它的实效性,所设目标最终是否达标,还要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结合起来。因此重视学习目标的确立并追求实效性,是实行这一模式后最突出的优点。

  2、切实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重视了学法引领。

  法国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21世纪最困难也是最有价值的,是让教师闭上他的嘴。教师要能想方设法设计好学生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启学生的口,动起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脑,恰如其分地引导启发学生。因此要体现"以学为主",就要教给学生"如何学"。根据不少老师编写的学案看,很多老师在这方面颇费了一番心思,真正起到了启发学生智慧、引领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兴趣、构建学科知识的作用。各位老师都能针对本学科的特点,教给学生切实可行的方法。这样学生有法可依,自学起来就会眉头舒展,不至于一头雾水,长此以往学生们的自学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3、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翁,给予他们施展自己个性的空间。

  我们惊喜地发现,很多教师在这次模式的实施中注重了自己角色的'转变。让学生成了课的主宰,教学过程是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整堂课学生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学,合作探究来完成学习目标的。即使是总结归纳,也是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产物。课堂上,经常看到老师放下架子,走下讲台,俯下身子,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争辩。在这里,老师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感悟和体验,老师是学生阅读的导师,培养的是富有创意的读者。在这里,学习气氛浓厚,师生关系融洽。这里,成了学生表演的舞台,成了学生放飞梦想的宝地。

  4、注重达标检测的实效性

  不难发现,这一模式实施后的课堂不是老师们张扬个性的舞台,不是老师才情展示的场所,也不是加工、作秀,而是抓落实,看效果。老师们不再在乎同事们如何评价自己这堂课讲的是否精彩,而关注的是学生掌握了多少,自己的教学效果如何,达标情况怎样。因此,无论是口头达标、小黑板达标还是大屏幕达标、讲义达标,都以学过的内容必须记住为前提,而真正掌握才是他们所要的。为此,老师们所设计的达标检测都是精心筛选的,问题设计也是由易到难,体现了分层,既有双基的落实,又有能力和创新的体现,这样,设计的达标检测不但紧扣学习目标,强化学习重点,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紧跟时代脉搏,我们教育行业也应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到我们的工作中,就应该打造以人为本的课堂,要有学生的立场,以学生的成长为目的,看到学生实实在在的进步,尽管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不同的教育形式,但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同一个教育目的,即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成长奠基。

教学达标学习心得体会4

  当堂达标教学的基本理念是目标为中心、有效教学、一切为了达标,它的本质特征是目标准、方法活、效率高,基本模式是组织教学—认定目标—教学达标—达标测评,具体模式和方法灵活多样。基于目标教学理论的当堂达标教学,以其鲜明的特征和实践成效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园地里的一束奇葩。

  一、当堂达标教学的基本理念

  当堂达标教学是一种大面积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堂达标教学是一种教学理想和追求,我们坚信"追求尽善尽美但没有做到要比追求一般的标准而做到了好得多。"

  (一)目标为核心。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根本方向和灵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把"明确教学目标"作为实现其"教学最优化"的首要条件。当堂达标教学将教学目标放在核心地位,一切从课堂教学目标出发,以达成目标为止。

  (二)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提高效率。"克服教学过程中的‘少’‘慢’‘差’‘费’现象,追求教学的高效率,是自古以来的教学理想。几乎每一位教育学家都对此进行过自己的论述,提出了种种的教学模式、原则或方法体系。"当堂达标教学以课堂教学的效率为准绳,追求高效教学,避免低效乃至无效教学。

  (三)一切为了达标。教学目标就是师生教学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课堂上要最大可能地减少一切与学生学习无关的活动,删除无效教学环节,教师为达标而教,学生为达标而学,一切为实现"教达标、学达标、教学堂堂都达标"而努力。

  二、当堂达标教学的主要特征

  "为了使老师们清晰准确地把握当堂达标教学的实质,课题组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目标准、方法活、效率高’,成为当堂达标教学的三大法宝。""目标准、方法活、效率高"是当堂达标教学的本质特征:新授课,即教学目标准,教学方法活,教学效率高;复习课,即复习目标准,复习方法活,复习效率高;讲评课、实验课亦然。

  (一)目标明确。当堂达标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学目标,目标准确是第一要素。当堂达标教学的核心策略是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去学习,让学生咬定学习目标不放松。否则,课堂教学偏离了教学目标,事倍功半。

  (二)方法灵活。当堂达标教学模式的精髓在于当堂达标,在基本模式基础上,具体教学方法可谓"百花齐放",如小学"快乐教学,当堂达标""引导发现,当堂达标"和初中"先学后教,当堂达标""自学辅导,当堂达标"等各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方法。

  (三)高效轻负。当堂达标教学追求在课堂上基本达标,让尽量多的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掌握基础知识、最大限度地进行基本技能和能力训练、最大限度地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具体到每节课上,要有一定的达标检测时间,并依据学生的达标情况进行反馈矫正。实践证明,当堂达标教学彻底打破了满堂灌现象,课堂教学效率显著提高,同时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四)以学为主。当堂达标教学改善了课堂教学结构,突出了学习主旋律,让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实践中,依据接受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学习方式,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切实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适应性强。无论是城乡小学、初中,还是高中;无论是语数英,还是政史地、理化生;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讲评课……都可以运用当堂达标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当堂达标教学的基本模式和方法

  当堂达标教学改变了农村中小学"复习提问、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等单一的课堂教学结构,初步形成了新的教学基本模式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体系。

  (一)当堂达标教学的基本模式。在课题研究实践基础上,我们提炼出了当堂达标教学的基本模式:组织教学——认定目标——教学达标——达标测评。

  1、组织教学重在简洁。组织教学是前提。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都要针对教学目标导入新课,尽快集中学生注意力,激起学习兴趣,进入教学情境,有条不紊地教与学。

  2、认定目标重在灵活。认定目标是基础环节。结合教学实际,可以口授、板书,也可以用多媒体、投影仪、小黑板等手段灵活展示三维教学目标,师生共同认定(以学生为主)。

  3、教学达标重在学习。教学达标是核心环节。教学达标要突出学习主旋律,灵活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等新的学习方式;依据以学定教和以学为主的原则,灵活运用各种有效教学方式方法,努力做到教为学服务、师为生服务,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努力完成教学达标任务。

  4、达标测评重在实效。达标测评是关键环节。通过当堂达标测评,及时反馈学情。达标检测题提倡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可以是课本上的练习题目,也可以是教师编写的达标训练题目,核心在于检测教学实效、反馈学情。

  (二)当堂达标教学的基本方法体系。在基本模式基础上,广大教师结合小学、初中学段及学科教学实际,广泛借鉴各种有效的中小学教学方法,创立了"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精讲精练,当堂达标"等20多种当堂达标教学方法体系。本文仅以初中语文"先学后教,当堂达标"和初中数学"讲练结合,当堂达标"为例,对具体方法进行简单分析。

  1、初中语文"先学后教,当堂达标"基本程序:组织教学——揭示目标——自学指导——自主学习的——点拨释疑——达标测评,其中,"自学指导——自主学习的——点拨释疑"等三步构成"教学达标"环节。

  (1)组织教学。

  形式:教师简洁地组织教学。

  目的: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注意:组织教学不能脱离教学目标和任务,切忌"拖泥带水"。

  (2)揭示目标。

  形式:口述,或用小黑板、多媒体出示,师生共同认定目标。

  目的: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注意: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准确地制定教学目标。

  (3)自学指导。

  形式:可用小黑板、多媒体等手段将自学提纲展示给学生。

  目的:让学生明确自学什么,怎么学,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如何检测等。

  注意:明确自学的内容;明确自学的方法,如怎么看书,重点理解什么;明确自学后达到的要求,如用多长时间解决什么问题,用什么方式检测等。

  (4)自主学习。

  形式:学生按照自学提纲进行自学。

  目的: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初步完成教学目标任务,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品质和能力。

  注意:为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要准确掌握学情,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重点关注学困生。

  (5)点拨释疑。

  形式:学生在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先在小组内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全班共同解决,仍不能解决的,教师点拨释疑。

  目的: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注意:建立学习小组,使之成为实施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主要形式和途径。小组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要让每个学生有事可做,有话可说。

  (6)达标测评。

  操作:出示达标检测题,分必做题和选做题。

  目的:通过做检测题,掌握学生达标情况,为矫正教学服务。

  注意:当堂达标检测题要做到典型、适度和适量;要低起点、多层次;要利于对学困生的及时辅导。

  2、初中数学"讲练结合,当堂达标"基本程序:组织教学——出示目标——学生自学——教师精讲——当堂训练——达标测评,其中,"学生自学——教师精讲——当堂训练"等三步构成"教学达标"环节。

  (1)组织教学。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和内容,简明扼要地组织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2)出示目标。师生共同认定教学目标,让学生总体把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要求,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3)学生自学。一是布置自学任务。要明确自学要求,使学生自学有的放矢;自学任务要由易到难,有利于自学,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二是学生自学。学生根据具体要求选择适当方法完成自学任务,在其自学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掌握学情。

  (4)教师精讲。教师要根据学生自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精讲点拨:学生已经学懂了的问题不讲,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重点讲解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在教师讲解过程中,尽量地多让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当堂训练。根据学生出现的疑难问题,有的放矢地出示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和能力。

  (6)达标测评。学生完成达标检测题后,教师应尽量及时批改,以及时得到学情反馈,随时解决学生在检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让尽量多的学生当堂达标。

  提示:其中"学生自学、教师精讲和当堂训练"三个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尽量使用小循环,避免自学任务过多过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当然,各种教学模式和方法都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我们不能受一种具体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束缚,必须扬长避短、灵活应用,实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理想。

教学达标学习心得体会5

  由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第一次把"音乐创造"作为四个内容标准之一,这样的拓展表明了新课程标准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大力开展音乐创作教学,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社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小学音乐创作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是小学音乐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破除音乐创作的神秘感

  古今中外,许多感人至深的音乐名作都是作曲家在艰苦的脑力劳动中创作出来的。所以人们想当然地认为作曲不是一般人可以涉足的,超出了普通中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学习范围。然而,中小学生并非没有音乐创作的愿望和能力,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能写作文、会自由绘画的儿童不能创作出自己的旋律和节奏。中小学音乐教学不以培养作曲家为教学目标,学生只要能通过创作实践获得体验,从而加深对音乐美的理解,也就达到了目的。

  小学生是具有音乐创作能力的,关键是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欲望,从而破除他们对创作的神秘感、恐惧感。首先,要使学生相信自己具有创作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用大量的事实鼓励学生,使他们从原有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其次,在创作实践中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使他们在实践中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教师也要尽力发现学生在创作上每一个细小的闪光点,适当给予赞扬。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创作出较为流畅自然、相对比较理想的作品,好像朗读学生作文中的`范文一样,在课堂上予以吟唱、分析。这样,学生必然会增强信心、提高兴趣,获得成功的乐趣。

  二、将创作教学融合于其他音乐教学领域当中

  音乐作品体现着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以作品为载体,在欣赏教学、歌唱教学和器乐教学中,处处都可以渗透音乐创作的知识和技能。

  如在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作品中使用的被称为"合尾"的传统作曲技法,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之后,给出一个旋律片断,要求每个同学(或分小组)创作一段旋律,均以此旋律片断做结束句,尝试"合尾"的创作手法。这种探究、体验的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同时将创作实践融合于欣赏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学唱《送别》这首歌曲的时候,可以选用歌曲第一乐段来讲解乐汇、乐节、乐段、半终止、完全终止等作曲知识。在这个乐段里,可以让学生知道:第一乐句的第一乐节与第二乐句的第一乐节是采用变化重复的手法写成的,第一乐句的第一乐汇与第二乐汇是采用模仿的方法写成的。在结合经典实例学习了这些音乐结构知识之后,学生在创作中就可以尝试运用。

  三、创作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

  创作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作活动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适应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创作教学要随着不同的年龄和年级逐步加深,逐步提高要求和难度。假如学生们感到这种创作很难做到或很难做好,就会产生消极畏惧情绪,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特别是在小学中、低年级,教师应设定一些参数,确立一个适合学生能力的既定框架,从而保证学生不至于无从下手。常见的方法如:1.用指定的节奏单词(节奏元素)编写节奏短句,并借助速度、力度变化表现不同的情绪。2.节奏填空练习。3.为乐句选择终止音,以感受旋律中稳定音与非稳定音在一定条件下的运动规律。4.给出旋律问句,创作旋律答句。5.修改不适当的旋律线。6.引导学生为简短歌词或日常生活用语编写旋律。7.模仿经典作品片断创作等等。

  四、创作教学要注重创作的"过程",不应过分看重创作的"成果"

  中小学音乐课上的创作教学,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作能力,由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技能基础,决定了他们的作品不可能是完善的,因此,不能以学生作品的优劣和水平的高低作为创作教学质量的依据。我们不能以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待、衡量孩子们的创作,而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作品。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是评价创作教学是否获得成效的主要依据。例如:《闪烁的小星》是一节小学高年级以学习音乐创作为主的综合课,该课教学过程大体分为三个环节:导入环节,引导聆听、分析《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使学生初步理解什么是变奏曲;探究环节,通过对《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分段聆听、讨论、归纳,使学生知道几种常见的变奏手法;应用(迁移)环节,以学习过的歌曲《小松树》旋律为主题,进行变奏曲的创作练习。学生在尝试创作过程中模仿运用了《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中的变奏手法,体验到了创作的快乐,加深了对变奏曲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他们在课堂上创作的关于《小松树》的变奏不可能达到出版、发表的水平,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体现。

  新课程改革将音乐创作纳入音乐教育之中,作为音乐教育的一个学习领域,这是我国音乐教育的重大发展。音乐创作教学是极具探索价值的教学活动,也是教学改革中重要的研究课题。我们期待着更多音乐创作教学研究的成果出现,为促进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教学达标学习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学习小学教学心得体会01-24

学习有效教学心得体会01-27

学习《教学常规》心得体会07-14

学习名师教学心得体会08-18

支教学习心得体会07-15

内控达标年活动总结12-17

达标课工作总结12-17

有效教学学习心得体会01-30

学习课堂教学评价心得体会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