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说课稿>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时间:2024-04-28 22:00:14 夏杰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精选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原子的构成说课稿(精选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精选10篇)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1

各位老师:

  大家好!

  首先感谢教务处给了我这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原子的构成》。本课题,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后反思六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个一级主题下包括四个二级主题,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②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和相对原子量概念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展示):

  鉴于本单元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涉及的实验较少,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探究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分析比较法与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相结合来进行教学。

  三、学法指导(展示):

  初中学生以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结论存在一定困难,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能展开想象,通过形象的比喻来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温习旧知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以学生用模型模拟水分解的示意图开头,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用这样的设计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二)提出猜想,引入新课

  展示原子弹爆炸图片,让学生想象原子内部是否是实心的不可分的球体?紧接着介绍原子结构发现科学史,展现多彩的原子构成图片,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三)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教学——原子的构成

  1、由前面的引入做铺垫,以C原子为例讲解原子内部构成,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原子的构成。为了使抽象的概念生活化,我将枣比做原子,那么枣核就是原子核了,而质子和中子更象是枣核中的核仁了。原子核带正电将带负电的电子深深地吸引,若将原子核比做母亲,电子就象婴儿离不开妈妈的怀抱。通过学生阅读"漫游原子世界"科技小文章,更加深了学生对原子构成的认识,形象而生动的比喻化枯燥为愉悦。

  2、提出问题:整个原子显电性吗?出示表格,通过观察常见原子核内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得出以下结论:

  1.原子一般都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但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核外电子,没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原子里都有中子。

  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由于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正电荷总数等于负电荷总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第二部分教学——相对原子质量

  1、展示一些原子的质量,学生观看展示后,发现原子有质量,只是很小。这样用具体的数据直观地告诉学生原子的质量到底有多小。然后提出问题:

  1.原子的质量如此小,无论书写、记忆、还是使用都极不方便。原子的质量又该怎样衡量呢?

  2.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它是如何来表示原子的质量的?带着这样的问题,让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这样的设计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相对的概念。

  2、出示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的质量,让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跟质子、中子相比,电子质量很小,通常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3、出示部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和质子数、中子数,让学生自己查相对原子质量表计算,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并归纳出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四)巩固练习、拓展思维。课后1、(1)(2)(3)

  (五)分享收获,强化思想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课后作业P72 2、3、4

  3、拓展作业: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写一篇科普习作。

  五、板书设计

  整体分两个部分,一是原子的构成,二是相对原子质量,板书层次清楚,突出本课题的重点,让学生轻松掌握重点知识。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继"分子和原子"后探索物质内部构成的奥秘的又一个阶段,对于微观粒子概念很抽象,课前我准备了充分的科学资料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课缺憾的地方有两处:一是没有准备原子模型,二是没有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直观看到原子的内部构成。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2

  课程标准:

  1.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和相对原子质量三部分内容,我将联系较大的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放一起,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那么单一的看分子、原子,它们能不能分?这是课题2要探索的内容,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对他们来说较陌生的原子。我们也知道原子很小,那质量如何?等等。本课题学习的原子的构成,就是回答这些问题。关于原子质量,书上给出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的绝对质量,并指出它们数值太小,不便于记忆、书写和计算,只能使用相对质量。考虑到此时学生尚无同位素的知识,所以此处只能要求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有初步的了解;了解原子的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即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能初步建构起原子的结构模型,知道原子中各粒子间的关系及带电情况。

  2.知道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知道相对原子质量之比就是原子质量之比,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原子模型的建立,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图示法、表格法来进行探究学习。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采用数据表格,框架知识展示、公式书写的形式来教学。

  学习者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理论性知识,是最具化学学科专业性的知识,这些理论性的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这就给学生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要借助直白的语言,接近生活的例子,简单的实验来加以讲解,使学生多参与思考讨论,最终达到预想的效果。

  教学设计思路:

  由于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到,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学生想像,因此,这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和一些关于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动画或图片,这样,既能诱发学生想像,加强对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变为生动,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

  课堂教学流程图:

  环节一:复习回顾(原子的定义)------环节二:引入新课(原子的结构)--------环节三:原子的构成(猜想原子内部构成--实验分析初识结构--动画启迪诱发想象--信息处理整合认识--讲解原子核与原子的大小关系)------环节三:相对原子质量(了解概念--学习查阅书附录2相对原子质量)-------环节四:归纳总结(总结总结本节课重点知识)

  教学反思:

  这一个内容,本来就是比较抽象,难懂,难掌握的。但同时,这也是初中阶段尤为重要的一个内容,因为,这是让学生步入微观世界的基础课程。掌握的好与坏,将会影响之后的学习。因此,我的备课中,我的要求比课程标准和考纲都要深入一点。尤其,在相对原子质量一个内容中,我想让学生更加明白其内在的来龙去脉,所以,我设计了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这一公式的由来的这一节的内容。但是,同时,这个班的学生的基本能力不高,尤其是针对一些知识的接受能力比较低,除此,对之前的知识掌握程度都一般,基础不够扎实。所以,要理解好这一节课的内容有点难度。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3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原子的构成》。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此前学生已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了解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到底有多大,学生心里还存在很大的好奇心,本课题的学习将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本单元基本概念很多,且这些概念又是学生往后学习的化学基础理论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所以本单元的知识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本课题的内容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第一部分重点解决的是原子的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同时介绍原子的大小,原子中各构成成分的大小和电子的运动情况等。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着重向学生介绍为什么要引入相对原子质量?及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等。最后教材还资料的形式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突破重、难点,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图表等资料,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望和形象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课题的地位作用,内容及学生的情况,我们确立了教学重点为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教学难点为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及各粒子间的关系。

  二、教法分析

  由于本课题以理论性知识为主,内容很抽象,为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以下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为了把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与形象,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在研究原子的构成上,借助多媒体技术,演示原子内部电子的运动过程,把原子的内部的结构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迅速地理解原子的内部构成,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重、难点能够得到很好地突破,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的容量也得到相应地提高。

  图表分析法,在进行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数量关系的及利用质子数和中子数来求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时,采用了图表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图表,找出各微粒间的数量关系及归纳出相对原子质量的简单求法。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等信息进行加工能力。

  类比归纳分析法,在进行原子的体积、原子的质量及等方面的教学时。主要采用了类比归纳分析法,通过对比,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分析能力。

  多感官协同学习法,我们初中的学生是一个个活跃的思维个体。他们的注意力怎么才能关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从而使我们的课堂产生最高的效率呢?我们在教学中主要想通过对学生各种感官的刺激,让学生睁大双眼去看,竖起耳朵去听、去交流去用心感受。最终获取对他们有用的科学知识。

  三、学法指导

  为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开展阅读、讨论、推理、交流、总结等学习活动。

  四、教学过程

  根据微观知识的抽象性特点和学生学习实际,我们的教学过程主要通过阅读化学史实资料、观看形象的多媒体动画和激动人心的爱国纪录片、形象的对比、活泼的交流与讨论形和丰富的图片等设计,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强化记忆。具体教学过程分以下几个阶段: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2、提出猜想,明确任务;

  3、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4、总结归纳,增强记忆;

  5、交流与反馈、分享收获。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为了能够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题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以播放我国第一颗原子核爆炸的影音资料,激发学生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增强学期学生的兴趣。并引入课题。

  (二)提出猜想,明确任务

  根据自己的'原有认知提出猜想,让学生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出你的猜想。他们的猜想可能会很多,设计的目的在于激发思维并明确接下来的任务为研究"原子的结构"。

  (三)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有关原子的构成方面的设计

  1、学生猜想并讨论:学生的猜想很多,教师根据学生猜想的情况灵活的做出解释,并转入到下一步骤教学。

  2、用课件播放原子构成的动画第一部分,并提出问题:"大家通过观看‘原子的动画模型’, 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原子的构成。并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原子的结构。继续用课件播放用"α粒子轰击金箔"动画,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原子核。

  3、学生通过观察动画和交流讨论,与老师一起总结归纳,得出以下结论:

  1.原子一般都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但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核外电子,没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原子里都有中子。

  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由于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正电荷总数等于负电荷总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有关相对原子质量方面的教学

  1、 先用课件课件展示:原子、乒乓球、地球之间的大小关系,并由此想象原子的大小。通过观察和想象,我们已经体会到了原子的体积非常的小,那么,原子的质量又该怎么衡量呢?引入相对原子质量方面的教学。

  2、用课件展示:一个氢原子的质量和一个碳原子的质量,并提问"有没有什么简便的方法可以表达出原子的质量呢?"然后组织学生看课本71页的内容,找到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用数学表达式将其表示出来。

  3、以氢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为例,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形象动画,并注意介绍其单位的关系,帮助进一步理解。 然后要求学生自己计算碳、氧两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4、课件展示原子的各种粒子的质量,让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跟质子、中子相比,电子质量很小,通常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5、课件展示氢、碳、氧、钠、铁等出示部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和质子数、中子数,让学生找出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数、中子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归纳能力能力。

  6、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69张青莲教授的资料,交流读后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总结归纳,增强记忆:由老师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五)交流与反馈、分享收获。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些习题,检阅学生学习的效果并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分享自己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

  我们的板书设计如下,板书力求层次清楚,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构成

  质子 ( + )

  原子核

  原 子 ( + ) 中子 不带电

  不带电 核外电子 (—)

  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2、

  3、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1)概念: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六、课后反思:

  由上课教师完成。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4

  开场白:各位评委好,我是X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题目是《原子的构成》,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说教材

  《原子的构成》是鲁教版八年级全一册第3单元《构成物质的奥秘》第1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是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前面已经学过了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可分性、原子的不可分性,本节课立足于此继续发展对于原子的认识:除去“化学反应”这个前提的约束,原子也具有可分性。由此“打开”原子,步步深入了解原子的构成,辩证认识其中各种粒子的一些基本特点和相互关系。探索原子结构的化学史料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内涵,藉此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研究过程中实验、假说、模型、推证等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和质疑、反思、严谨等科学态度的重要作用。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二、说学情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电解、氢气燃烧等变化事实,并且以此为载体形成了对于分子、原子的一些基本认识。本节课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上述认识,但鉴于目前的实验条件还难以让学生直接看到微观真相,而学生本身又处于化学启蒙阶段,缺乏推断原子结构的知识基础,因此适宜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史料及微观模拟动画或者示意图,变抽象为具象,辅助学生的想象、推理,促进学生的体验和理解。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以汤姆森阴极射线实验和卢瑟福α散射实验事实为基础,推论物质的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根据“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论,结合质子、中子及电子的电性、电量和质量数据,推证“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以氯化钠的形成为例,初步认识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

  通过对分子、原子、离子关系的梳理,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原子更“基本”。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推证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论证原子模型的合理性,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是跌宕起伏的,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这一过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利用对汤姆森阴极射线实验和卢瑟福α散射实验的分析,培养质疑、反思精神。

  过渡:下面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以汤姆森阴极射线实验和卢瑟福α散射实验事实为基础,推论物质的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通过对原子结构的探索,对原子的“基本性”加深认识。

  【难点】

  推论物质的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初步认识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

  过渡: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下面谈一下我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我采用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实验探究法、教授法等。本节课主要是实验探究法,通过设计实验,提出问题,观察现象,分析讨论,概括总结等基本环节循序渐进学习本节课。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这节课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投影图片,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投影电解水的微观模拟图,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再由化学变化的实质提出以下猜想: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它是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呢?紧接着教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吗?原子核带电吗?电子带电吗?整个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设计这样几个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原子的结构。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师播放汤姆森阴极射线实验的录像以及粒子流向正极偏折的微观模拟动画,让小组讨论后交流共享:

  ①如果你是汤姆森,如何得出“被激发的粒子不是原子,而是一种带负电的粒子,存在于所有原子中”这一结论?

  ②原子中能只有电子吗?通过分析讨论,经历“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验验证—推出结论—反思交流”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证意识。然后展示出汤姆森的“葡萄干布丁”模型。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新的原子模型,经历科学假说的建立过程,增进科学体验。

  (2)学生自主学习教科书中有关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假如你是卢瑟福,猜想原子内部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通过自学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推论物质的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带正电的、质量大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发展学生的深层次思维,增进成功体验。然后展示出卢瑟福的“有核行星”模型,对比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如同小蚂蚁与足球场之比。以学生熟悉的宏观事物作比,增强直观性,帮助学生体会原子核的“小”。同时也衬托出α粒子散射实验的巧妙和伟大,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热爱。然后给出信息:原子核又可以分为质子和中子。质子、中子、电子的带电情况和质量数据,并提问:

  ①原子中质子数和电子数有什么关系?

  ②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意在引导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推证: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质量≈中子质量(远大于电子质量)。

  第三环节:深入学习,巩固提高

  教师提出问题:核外电子到底是如何排布和运动的呢?可以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交流自己想像的样子。然后给出氧原子结构示意图,并讲解:科学家在探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时,也经历了假设、猜想的阶段,然后通过科学的手段、借助先进的仪器进行实验测定、检验而得到真理的。那么电子为什么有的排在第一层?有点排在第二层?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然后通过课本回答刚才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对电子排布的遐想,提醒学生到高中后还会有更深入的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自己查阅有关资料。

  以氧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例讲解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圆圈和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面的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第一电子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然后以氯原子为例,让学生互相练习说出氯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

  教师提问:由于电子排布的不同会带来什么规律吗?在化学变化中有什么影响吗?然后引导同学看课本并共同总结规律。然后投影演示钠与氯气发生氯化钠的动画。引导学生探究:要趋向稳定结构的钠原子和氯原子该如何变化来达到稳定呢?设计一个方案。学生可能会设计:

  ①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中三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最外层电子数平均,分别是4;

  ②氯原子的最外层7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达到稳定结构;

  ③钠原子的最外层一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达到稳定结构。这样层层递进,生动的情景、求知欲的驱使,学生积极设计多种方案,较好地暴露了学生原有思维,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引导。

  教师进一步提问: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得到电子后,是否显电中性?应当叫什么?如何表示?离子是怎样形成的?什么叫离子?如何区别阳离子和阴离子?离子符号的书写应与原子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并交流讨论。最终总结并投影到大屏幕上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的表格,使学生一目了然。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课后探究

  最后,通过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师生共同总结所学内容:

  (1)原子的构成以及各个粒子之间的数量和质量关系。

  (2)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意义。

  (3)离子的形成。

  自己画出这节课的知识框架,并完成课后练习。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5

  我说课的题目是《原子的构成》,它选自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题的内容。原子的构成是初中化学的核心知识,是物质构成的理论基础,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有很重要的关系。

  基于此,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示我对本节课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学生在学习分子和原子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本节课包括原子的构成和核外电子排布两部分。

  第一部分重点介绍三个方面的内容(原子的电性、电量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不同种类原子的差别和建构原子的微观形象)。

  第二部分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及表示方法(原子结构示意图)。本节课的学习为后面元素、离子、化学式等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对学生的准确把握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已经初步知道原子的构成,对原子的形象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观察分析水分子、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从感性上认识原子是一种实心球体。因此,本节课将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学生这两个认知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构原子的微观形象。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以及原子中各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

  2、初步了解相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并学会画原子结构示意图及表示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史料、图片、表格中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取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探究学习的历程,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2、对学生进行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三、教法、学法

  针对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

  本课题内容抽象,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在课堂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显得尤为重要。以探究讨论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分析比较法,从原子模型的发展史、模拟动画、图表等这些形象可感的材料中分析、归纳,用于解决相关的问题;以上这些方法再与多媒体的恰当应用,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促使了学生用眼看、动嘴说、用脑想,主动以多向交流的方式进行合作、交流、评价。

  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开展阅读、讨论、推理、交流、总结等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6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一下“原子的构成”这一课题。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了解原子的构成对于我们理解物质的本质以及化学变化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原子的基本构成,包括原子核、质子和中子,以及核外电子的分布和数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原子模型进行思维的能力,学会通过原子构成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变化。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兴趣,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知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教学内容

  (1)原子的基本构成:包括原子核、质子和中子,以及核外电子的分布和数量。

  (2)原子的带电性质:原子整体不显电性,但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3)原子的稳定性与化学反应: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保持其完整性,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或共价键进行化学反应。

  重难点

  (1)重点:原子的基本构成及带电性质,这是理解原子本质和化学反应的基础。

  (2)难点: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与原子性质的关系,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原子的构成;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原子性质的理解;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原子的结构和性质。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原子模型等教学工具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可以直观地展示原子的结构和性质,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原子模型可以让学生亲手操作,加深对原子构成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你们知道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吗?”引出原子的概念,并简要介绍原子的发现历程。

  讲授新课:首先讲解原子的.基本构成,包括原子核、质子和中子以及核外电子的分布和数量;然后讲解原子的带电性质及稳定性;最后介绍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原子的性质与物质性质的关系;并请学生上台操作原子模型,展示对原子构成的理解。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原子的构成和性质对于理解化学现象的重要性;并布置相关练习题和阅读材料,供学生课后复习和拓展。

  五、板书设计

  板书应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可以设计如下:

  原子构成

  基本构成:原子核(质子、中子)+ 核外电子

  带电性质: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整体不显电性

  化学反应:得失电子形成离子或共价键

  六、教学反思

  课后,我将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思考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能够充分理解原子的构成和性质;思考如何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我也会关注学生的反馈和作业情况,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以上就是我关于“原子的构成”这一课题的说课稿,谢谢大家的聆听!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7

  一、课程概述

  本节课的主题为《原子的构成》,这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等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性质。同时,学生还将通过实例和实验,深入理解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原子的基本构成,理解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的定义及相互关系;能够解释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基本行为。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问题解决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究精神;通过了解原子的奥秘,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的复杂性和美妙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原子的基本构成,包括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概念及关系;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基本行为。

  教学难点:理解原子中各粒子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电子的运动状态和在化学反应中的角色;通过实验现象解释原子构成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合作学习和实验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工具,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与原子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导入新课内容。

  讲授新课:首先介绍原子的基本构成,包括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等概念;然后通过实验和实例,讲解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和作用;最后总结原子的性质和特点。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原子构成的理解。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六、教学评价与反思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检查和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同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感受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提出改进方案和措施,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通过以上说课稿的设计和实施,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原子的构成及其相关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8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化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章节,旨在让学生理解原子的基本构成和特性。原子作为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其结构对于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至关重要。教材从原子的历史发现、现代原子理论、以及原子的内部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介绍。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描述原子的基本构成,包括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

  学生能够解释原子中各种粒子的电荷、质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能够理解原子的电中性原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引导学生利用模型、图示等方法理解原子的构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原子的基本构成及其特性。

  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性质及其在原子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原子中各种粒子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

  原子电中性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讨论、观察、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图示等辅助教学。

  教学手段:

  使用原子模型、示意图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结构。

  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原子的性质。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做铺垫。

  简要介绍原子的发现历程和现代原子理论的发展。

  讲授新课:

  详细介绍原子的基本构成,包括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

  解释各种粒子的性质及其在原子中的作用,特别强调原子的电中性原理。

  利用多媒体资源和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结构。

  实验与讨论:

  设计实验活动,如观察原子的光谱、进行卢瑟福散射实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原子的性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观察和思考结果,培养他们的交流能力和合作精神。

  总结与巩固: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原子的基本构成和特性。

  布置相关练习题和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与改进

  课后,我将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课堂表现,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进和调整,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同时,我也会关注学生在后续学习中对原子构成的理解和应用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9

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原子的构成”。原子作为化学学科的基本概念,是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物质结构的基础。本次说课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展开。

  一、教材分析

  “原子的构成”是初中化学课程中的重要章节,它涉及到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的关系以及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等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建立起对原子结构的初步认识,为后续学习化学反应、元素周期律等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构成,掌握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概念及其关系;理解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稳定性与变化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通过原子的构成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奥秘和科学的伟大。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原子的基本构成,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的关系,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

  教学难点:原子核内部质子、中子的概念及其关系,以及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本次教学将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构成;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原子的结构特点;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与原子结构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首先介绍原子的基本构成,包括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概念及其关系;然后讲解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稳定性与变化性,以及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原子的结构特点,加深对原子构成的理解。例如,可以通过使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等先进设备观察原子的形态和结构。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围绕“原子构成与化学性质的关系”展开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总结归纳: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本次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对于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我也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10

  一、教材分析

  《原子的构成》是初中化学课程中的重要章节,主要讲述了原子的基本构成、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电子的排布规律。这一章节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还为学生后续学习化学反应、化学键等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原子的基本构成,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电子的排布规律;能够描述原子结构的基本特点,并能够应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原子的基本构成、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电子的排布规律。

  教学难点:电子的排布规律以及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原子结构模型、电子云图等,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原子结构;通过化学实验演示原子结构的.特征和性质,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讲授新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原子的基本构成和内部结构,讲解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概念和性质;通过图表和动画演示电子的排布规律,引导学生理解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观察原子结构的特征和性质,验证电子排布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巩固练习: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六、评价与反馈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验探究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对原子的构成有了直观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相关文章:

原子的构成教学反思08-21

原子的构成教学反思10篇03-17

平面构成说课稿03-02

平面构成教案说课稿08-25

《原子的结构》教案03-08

《原子的结构》教学反思07-22

《分子和原子》教案03-05

原子的结构教学反思04-19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03-09

《分子和原子》化学教学反思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