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职网>实用文>说课稿>《风筝》的说课稿

《风筝》的说课稿

时间:2022-04-04 11:17:2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风筝》的说课稿(通用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风筝》的说课稿(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风筝》的说课稿(通用5篇)

  《风筝》的说课稿1

  教材解读

  《风筝》是鲁迅先生写于1925年1月24日的一篇散文,选自散文诗集《野草》。关于本文的主旨,历来有多种理解,且多强调作品的政治性——对封建教育、封建家长制的批判。这是有道理的。但是,由于时代久远,加上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认知实际的局限,要初一的学生理解鲁迅作品的反封建性是有较大困难的。因此,我认为在教学本文时,应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认知实际出发,侧重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关于童年游戏心理的描写以及“我”因童年时曾对小兄弟进行精神虐杀而产生的懊悔和悲哀的情感的描写。也就是说,在教学本文时宜淡化政治色彩,注重人文情怀,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品读、欣赏。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本文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体会小兄弟痴迷风筝的童心,了解“我”对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杀的残暴以及“我”由此而产生的痛悔和无法把握的悲哀,从而使学生受到一次人文情怀的教育。

  至于本文教学的难点,我认为应是对作品中一些语意含蓄而深刻的语句的理解。按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要理解这些语句是极不容易的。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对这一问题不应过多涉及,我的处理办法是:在学生质疑的环节中,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简单点拨,让学生对此有一个大略的认识即可,更多的内容则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再去领悟和体会。

  理论运用

  1、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理论。

  语文是学习、生活、工作的工具,传授语文知识,教会学生阅读和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语文又是一种文化。语文教育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它作用于人的精神领域,承担着改造国民素质,重铸人文精神的重任。

  2、主体教育思想。

  主体教育观要求语文教育要弘扬人文精神,在具体的教学中,要真正地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知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经验。

  3、建构主义理论。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这是建构主义的理论精髓,它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激活、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经历。

  4、个性化和创造性阅读的原则。

  艺术接受心理学认为,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是双向交流过程,艺术创作主体是生命体验的阐释者,而接受主体则是体验的二度阐释者,二度阐释的价值,决不在创作行为之下。如果没有接受主体的参与和响应,任何艺术活动都是潜在的甚至是不完整的。这一理论建立了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新关系,强调了读者的在阅读中的地位,也强调了阅读的个性化和创造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教法选择

  激趣。以一首短诗引入,同时让学生回忆童年时游戏的往事,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使用专为本课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效果更佳。)

  引导。在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教师对阅读的步骤、重点等问题给予必要的引导,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点拨。在学生学习遇到疑难处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在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之后,教师给予必要的点评。

  学法引导

  1、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去解读文本。

  2、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去阅读、去感悟。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首先用一节饱含深情的、回忆童年的小诗导入新课,接着让学生回忆童年时游戏的往事。

  2、介绍作者(老师简单介绍之后,由学生补充)

  3、初读课文。此时教师不作任何提示,完全由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让学生获得最自然的、最富有个性的、整体的阅读感受。

  4、交流感受。这个环节为学生搭设一个互相交流、表达阅读感受的平台。

  5、重点品读。这个环节是在学生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读重点段、重点句以及重点词,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个环节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整体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悲哀。

  第二步:重点品读第三段,体会“小兄弟”对风筝的痴迷。

  第三步:重点品读第四段,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二的表格,了解主要事件的各记叙要素,并且用心去体会“小兄弟”被“我”粗暴地折断、踏坏风筝时心境。

  在这一步中还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让学生充分地了解“我”对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杀的残忍和淫威,认识到它的非人道和可憎,为下面理解本文的主旨作必要的准备。

  6、探究主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由各组代表发表观点。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如果学生的回答没有涉及对封建教育、封建家长制的批判,教师要可给予引导和补充。

  7、学生质疑: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就文本自由质疑,问题不设定。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或者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直接参与学生的讨论。

  8、结束授课。

  板书设计

  少时:折断风筝————精神虐杀

  中年:未能补过————永恒悲哀

  《风筝》的说课稿2

  【教材分析】

  《风筝》是七年级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丽的感情。在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亲情的丰富和多样,易引起读者的共鸣。《风筝》写作者童年时,在自己的偏见和无知支配下,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自责,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弟弟的伶爱,洋溢着人情美。风筝是意蕴最丰富的文章,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多样的主题:儿童教育,批评封建教育思想,亲情,自我解剖等。应该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解读,新课标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我们不要以一个中心思想去框死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多角度去解读文章。《风筝》一文难点很多,需要学生字斟句酌的基础上,反复探究方能理解文章,这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教材。课标把语文定性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风筝》笔触细腻,情感凄婉,可用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借以体现人文教育观。

  【学情分析】

  亲情血浓于水。我们也把兄弟称为手足。而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无兄弟情同手足的情感体验。加之,他们年纪小,涉世未深,不懂情为何物,读了文章难起波澜,难以产生共鸣,有的学生只能体验温馨和美的亲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维度很难兼顾。新课标则刚刚试行,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还不能应用自如,特别是农村学生传统思想定势根深蒂固,反映在学习上自主性不强,探究能力差,不善质疑。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遵循三个难度的要求、我将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传神的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积累字词。

  2、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朗读──质疑──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了解儿童的教学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兄弟手足的亲情,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教法和学法】

  1、我准备采用总体教学法,问题导引法,分层教学法进行教学。

  传统语文教学把一篇美文活生生地肢解得支离破碎,甚至曲解,误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新课标7~9年级教学要求: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整体感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有益的启示。因此,我采用整体教学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的不同需求,分层教学法是因材施教的一个体现,新课程理念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的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和发展水平出发设计一系列问题,导引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生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最终完成对文章的理解。通过以上分析。我的总体教学思路是从质疑开始,要学生预习时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要鼓励质疑问题,再进行合作探究,过程可分为三步走:从整体──局部──整体,听读──朗读──精读,从预习──合作探究。

  2、学法:

  教学是师与生的双边互动,是平等的对话,我遵循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质疑为主线,合作探究是关键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

  ⑴ 主阅读,教学中强调以自我为中心的阅读,要求学生在反复的读中去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内涵,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情感体验。

  ⑵ 互动合作探究(讨论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应该平等、融洽地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探究议题,并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⑶ 联系生活法,语文教学应根植于现实生活,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在家庭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悟来阅读本文。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六个阶段)

  一、课前预习

  1、查资料,了解鲁迅其人其作。

  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利用工具书落实生字词的音义。

  此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够利用和检索各种工具书。

  二、揭题

  大屏幕展示风筝图片,说说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配乐朗读,整体感知: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事,你听了有那些感受?(此过程是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通过朗读、合作探究

  过度质疑:风筝是春天的信使,看见风筝人知常情是愉悦,而我为什么感到惊异和悲哀?请同学自读课文从中寻求答案。大屏幕出示思考题:

  1、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2、弟弟喜欢风筝吗?找出依据,他为什么没有反抗?

  3、事隔多年,鲁寻讯怎样看待此事?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这三个问题得到解决,学生就完成了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整体感知。

  教学小结:

  作为兄长的我,小时候放风筝是没有出息的孩子所做的游戏,不许弟弟放风筝是对他的严格要求。现在反思起来,当年为落后观念所支配,对弟弟进行精神虐杀。鲁迅对自己的行为是深深的自责。不因当年自己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时间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样的沉重。可见他严于律己,敢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过渡:这篇课文难点教多,需要同学们多角度理解,只有多角度理解才能感悟文章的深刻的内涵,获得思想的启迪。

  请同学把课前准备的疑难问题和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并针对这些问题反复朗读课文。四人一小组合作研讨。

  课件展示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当我看到关于讨论儿童行为的书,为什么是一种不幸?

  3、当我看到兄弟惊异的笑着说,为什么我不是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4、为什么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5、怎样理解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教师引导:第一题:比较北京与故乡放风筝的令。

  第二题:联系惩罚一词。

  第四题:无法补过

  第五题:不仅说天气还说内心深处的悲哀。

  此环节是文章的重难点的突破口,老师要认真引导,学生要反复探究。

  四、密切联系生活: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每一小组可选一题目讨论交流

  课件展示:

  1、如果你的弟弟,你会采取这种方法吗?

  2、如果说你是弟弟你会采取怎样的行动?

  3、你认为哥哥爱弟弟吗?

  4、你对孩子玩玩具有何看法?

  此环节的设计是体现新课程的人文教育观,通过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五、加深感悟

  学生自选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反复朗读,进一步深刻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并用一小段文字对文章进行总结。

  教师鼓励并总结:《风筝》不仅表现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会有很大的收获。通过学习本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这些感悟和收获都能指导你们的学习和生活,让你们感情更真挚、纯真,思想更丰富、深刻。

  六、延伸,比较阅读

  阅读《满天的风筝》,试与课文比较,说说它们蕴含的感情有何不同。

  《风筝》的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做风筝时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找风筝时的伤心与难过。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本文叙述层次清晰,按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针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以及新课标对本年级识字写字、阅读教学的具体要求,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4、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本课准备分两课时完成。我讲的是第二课时本课时,主要完成第3、第4个目标。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教学难点: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

  三、说教法及学法

  《风筝》写的是小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经历,从中体会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在教学时,我结合课文特点,主要运用“情景教学法”,借用音乐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到做风筝时的憧憬、放风筝时的快活、找风筝时的伤心难过的氛围当中。通过“以情促读”方式,紧扣描写孩子们在做、放、找风筝时心情的词句,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体会感情,在体会的基础上再来读出自己的感受。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主要有看字猜词、换词理解、拆字串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等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学习新词。学习课文时,引导他们抓住重点词句体验读,在读中悟情;想象画面读,设身处地体会课文中小伙伴们的心情。使学生沉浸到课文所描绘的故事氛围当中,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深深的情感共鸣。结合课文的独特结尾方式,引导学生想象故事,进行补白练笔。这样“读写结合”的方法,既训练了学生的习作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教学流程。

  (一)唤起情感,复习导入。

  (播放音乐《三月三》)

  1、伴随着欢快的歌曲,我们又一次走进了多彩的童年,回到了那些与风筝相伴的岁月。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第10课《风筝》,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把语文书打开,快速浏览一遍课文,回顾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说得很清楚,那么再回想一下,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分别在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呢?

  3、引入课文:那么,课文的第1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呢?(全班齐读第1自然段。)他们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现在就让我们和这群孩子一起去做风筝吧!

  (二)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感悟做风筝的快乐。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体会孩子们做风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词语和句子。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书:快活,相机处理句子: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1)你很会读课文。那么,在做风筝的时候,大家的心里都会想些什么呢?(学生自由畅谈。)是啊,心中都有着美好的愿望,这就是——“憧憬”。(出示词语并贴到黑板上。)你知道“憧憬”是什么意思吗?

  ①分析字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语。你能猜测一下“憧憬”是什么意思吗?

  ②到底我们猜测的对不对呢?怎么办?对了,我们可以查词典,查词典是理解词语意思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我们同学应该熟练掌握。下面,就请拿出词典,查查看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查词典,汇报,用“憧憬”说一句话。)

  ③就让我们带着心中美好的向往,齐读“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2)虽然我们都在憧憬着,可是做好后的风筝却什么也不像了。但“我们”——依然快乐。(出示词语“依然”),“依然”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所以,“依然”的意思就是——“仍然”、“依旧”、“仍旧”。看,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我们也可以理解词语的意思。

  (3)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也不像,而我们却依然快活呢?

  (4)是啊,即使什么也不像了,风筝却依然美丽,我们也依然快活,因为那是我们的——幸福鸟。就带着这样的心情,自己再去读一读第2自然段吧!指名读。齐读。

  ★感悟放风筝的快乐和丢风筝的着急。

  1、风筝做好了,此时大家最想干什么?那就让我们一起去草地上放风筝吧!(课件出示放风筝图片。)看,你都看到了什么?谁愿意给我们读一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我们”放风筝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2、听了这位同学朗读,再看一看文中放风筝的.这幅插图,谁来告诉大家,放风筝时,孩子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快活。)谁愿意站起来给我们大家读一读这一段中,你认为最快乐的地方?

  3、学生汇报,相机处理句子:

  (1)“一个人用手托着,……,渐渐高过树梢了。”和小伙伴在一起玩,的确是一件非常快活的事情。

  (2)“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这句话里,你觉得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的快乐心情?(出示:“拼命”、“翩翩飞舞”两个词语。)

  ①(出示词语“翩翩飞舞”),我们经常用它来形容什么?可是,一只什么都不像的风筝,在作者的眼中就如我们眼中色彩斑斓的蝴蝶一般地翩翩飞舞,越飞越高。你觉得此刻飞起来的仅仅是风筝吗?随着风筝一起飞起来的还有什么?

  ②完成填空: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 也飞起来了!(快乐、希望、自豪、幸福……)是啊,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快乐也就——越飞越高;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幸福也就——越飞越高。越飞越高的风筝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大的快乐啊!再读。

  ③孩子们,你们玩得这么开心,能告诉我,你们在快乐地喊叫着什么吗?(指名回答。)那么,我们就一起快活地喊一喊吧!师读:“风筝越飞越高,……,我们快活地喊叫着:—— (3)拓展:同学们,看着此情此景,听着此声此音,我不禁想起了一首诗,跟放风筝有关的。你想起来了吗?谁愿意站起来背一下?

  (4)借着这首诗,让我们沐浴在凉爽的秋风中,再来体会一下放风筝的快乐吧!师引生读第3自然段。(配音乐。)

  4、师范读:我们放风筝的快乐还不仅如此呢,还有更快乐的呢!“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教师转换音乐),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1)风筝突然飞走了,此时,你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着急。)从哪些词语中我们能体会到孩子们此刻的心情?你能用笔在书中圈出这些词语吗?(学生汇报。)

  (2)什么是“大惊失色”?(拆字组词理解词语)

  (3)什么是“千呼万唤”?在汉语中,还有许多“千呼万唤”这样组合方式的词,你能再说几个吗?今天又学了一个“千呼万唤”。

  (4)此时,孩子们在千呼万唤着什么?千万次地呼唤,唤回来了吗?多么着急,伤心啊!你能把这样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忽然……”)

  (5)本来我们的心还随着风筝飞在高高的云端呢,可是突然之间断了线,我们的心也掉落了下来,这是多么大的情感变化啊!让我们男女生来对比读,读出心情的变化。(配乐)

  ★体会找风筝的心情。

  1、过渡:我们的幸福鸟就这样没了踪影,我们都哭了,(指一句学生接着往下读第5自然段,教师适时出示词语“垂头丧气”)。我们都哭了,一个个都垂头丧气的,为了一只怎样的风筝呢?

  2、这只寄托了我们这么多情感的风筝到底有没有找到呢?(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段),学生齐读。幸福鸟找到了吗?课文至此用一个省略号结束了。你觉得作者省略了什么?

  3、那么你们能把作者省略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写出来吗?就像作者这样,写一写找风筝的过程吧!比一比,看谁不仅写出了找的心情,而且还运用上了许多可以具体表达出心情的词语和句子。开始吧!

  4、全班汇报交流,其他同学仔细听:他是否写出了找风筝的心情,都运用了哪些词语?(指名学生读,师生共同评议。)

  5、不管最后风筝有没有找到,但是孩子们一定可以找到的是什么?(快乐、幸福)

  是的,他们对于快乐、幸福的追寻是永远不会停止的。

  (三)回读全文,升华情感。

  1、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满怀深情地齐读课文吧!(配乐)

  2、 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风筝》的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风筝》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叙事性散文,这篇鲁迅文章。既表现手足亲情又意蕴丰富,有助于提高学生情感体验,培养探究性阅读能力。文章讲述了“我”因为看到风筝,引起对儿时虐杀自己小兄弟的风筝梦的回忆和深深的自责,展现了兄弟间浓浓的手足亲情。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整体感知和理解能力;但获取知识的方式多以图片、声音等具体形象为主,较少接触意蕴深厚的文章,对抽象的文字有陌生和排斥心理;字面理解文意,泛泛感知思想情感;难以抓住要点来准确体会、理解文章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全文,理解文中“精神虐杀” 指什么;

  难点:体会、理解作者悲哀之情和全文浓浓的手足亲情。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读叙事中的描写语句,积累词汇。

  能力目标——学习迅速抓住文章要点的方法,通过讨论赏析,理解“精伸虐杀”实质。

  情感目标——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亲情,学习作者严于自省的'高尚品德。

  二、说教法

  1、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习要“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能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情感”,“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沟通课堂内外”“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以问题带动阅读学习”。

  2、教学方法:

  实践法:亲身体验体会到文章意图。

  提问法:本课教学主要方法,通过连环问题促使学生阅读文本,理解主题。

  诵读法:通过各种朗读方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勾画法:通过重要句词来落实重点,理解文意

  讨论法:培养合作精神及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示范朗读,风筝图片。

  三、 说学法

  依据以上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学安排,指导学生上网收集资料,通过实践参与培养学生自学和动手整理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启发、讨论、探究来赏析、理解叙事散文。问题法,提示法穿插使用。让学生学过本文,不仅理解了作者的情感,还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逐渐形成主动阅读文字、理解文意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配乐展图,引出课文)

  介绍作者

  (二)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疏通生字积累词汇

  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全文围绕风筝回忆了什么事?你有何感受?)

  (三)品读赏析

  “我”对小兄弟的“精神虐杀”指哪件事?具体说说。(诵读,表演)

  (四)讨论探究

  “我”当时为什么要那么做?现在的心情是怎样?划出关键词。(引导,讨论)

  (五)拓展实践 播放学生放风筝录像,写一段放风筝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我的板书是一只展翅飞翔状的风筝,上面印着大大的精神虐杀,一方面是我不许小弟放风筝,一方面是小兄弟对风筝的痴迷,而这其中又承载着浓浓的手足亲情。板书简洁明了,形象地体现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

  六、教学反思

  在上课时,我把语文从单一枯燥的文字解说种释放出来,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机会,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愿意主动去阅读文本,动笔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因而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文段有很多写得非常优美。存在的问题是对教案不够烂熟于心,提问有时不够有针对性,被外界干扰后显得不够流畅。因此,充分备好每一课,做到备教材,备学生,熟悉教案时我今后在教学中要更努力的方向和重点。

  《风筝》的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风筝》,本课是初一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重点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是继人生思考、理想信念、自然风光、科技知识之后的又一学生切身体验的生活领域,所以感悟文章内容、谈自己体会仍是重点之一,而朗读和圈点勾画则是本单元的又一重点。

  《风筝》一文作者是鲁迅,写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

  文章说的是自己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并把小兄弟做的风筝踏扁,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之后,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作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对于文章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去审视: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从亲情角度去理解,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2、能力目标: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说出感受。

  3、情意目标:体会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表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

  [教学重点]:训练阅读能力,提炼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结合个人人生经验及阅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由于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与气氛很重要。

  二、说教法: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语文课程中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由于读者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文章,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加之,现代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我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引导学生自己看书、自己练习;自己讨论解决疑难问题;自己内化为真实的情感。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

  在教学此文时,拟在反复阅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我采用阅读期待、反思、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效率。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阅读的对话者之一。我主要从以下方面激发学生兴趣:

  1、在教学前,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2、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以利于体悟人物的心境,理解文章主题。

  3、把有关风筝的知识、名句等融于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积累。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第二课时反复阅读,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说学法:

  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管《风筝》一文属早期白话文,某些字词、句子的表达方式会生涩难懂,而文章本身思想深邃,但这一切都可以在反复地阅读中,在用心地体悟中,在教师适时点拨中,迎刃而解,而激发学生阅读、探究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我们的课堂无非是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鼓励学生从以下方面去学习探讨:

  1、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整体感知课文。

  3、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路,激发独特的感受,抓住关键词语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互帮互学,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5、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补充完善。

  四、说过程:﹙仅以第二课时为例﹚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以下程序操作:

  ﹙一﹚引入课文,创设情境。你有没有做过让自己非常后悔的事情﹖说说看。

  ﹙二﹚速读课文,深刻理解“无可把握的悲哀”一句的深刻含义?

  (三)品读重点段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提示:1、从词语、修辞、内容、情感等方面提出,圈点勾画。

  2、学生自己讨论解决。﹙兵教兵﹚

  ﹙四﹚默读课文,多角度提炼文章主旨:

  1、文中回忆了一件什么事?这一幕后来作者称之为什么?

  2、后来我的想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造成我思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我对自己的过错,想怎样补救?弟弟接受了吗?为什么?

  4、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作者在文中表现了怎样的思想内容?

  (五)思维拓展训练:

  1、当年的鲁迅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别人,孔子怎样评价这种做法?你的身边、生活中有没有类似例子,试举例说明。

  2、文中在写我对小弟弟精神虐杀的一幕时,写到“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请结合小弟弟的性格特点,想象小弟弟那时的表情和心理,进行片断描写。如:“看着哥哥傲然离去的背影,我的眼泪……”(150字左右)

  (六)总结:

  《风筝》不仅是展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

  (七)作业:

  1、积累古诗词中关于风筝的句子,抄到资料本中。

  2、巩固性试题。

  3、思考:① 鲁迅的自我反省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

【《风筝》的说课稿】相关文章:

《风筝》说课稿08-17

《理想风筝》说课稿10-19

《风筝》教案03-06

风筝的教案01-20

风筝教学反思08-19

大班风筝教案02-17

《风筝》优秀教案02-21

美丽的风筝教案03-26

风筝的优秀教案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