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学反思>司马光教学反思

司马光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07 11:14:1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实用]司马光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司马光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实用]司马光教学反思

司马光教学反思1

  教是为学服务的,如何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并且学得轻松愉快呢?在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观察、想象、说话,通过各种方式练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句子、课文,使课堂灵动高效。第一课时教学是让孩子体会到司马光的机智、冷静,为了达成这一个目标,我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通过回顾“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让学生意识到情况紧急,掉进这口装满水的大水缸里会有生命危险,以此体现司马光的多谋善断。第二,让学生勾画别的小朋友的反应,抓住“为什么哭”“喊什么”“为什么跑去找大人”让学生充分感受他们的惊慌失措,以此反衬出司马光的镇定、从容。第三,通过句子比较,让学生明白司马光用“大石头”“使劲砸”的原因,从而体会他的机智、果断。在拓展训练中,我只让孩子说了说想到的其他救人的办法,其实在训练发散思维的同时,可以把这些方法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办法相比较,更能突出他的多谋善断、从容不迫。。第二课时我主要是教学生字,具体做法为:

  课上,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敏感地抓住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进行巧妙的点拨、指导,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老师结合生字和学生的识字经验,让学生自学互动的基础上,加上老师指导时的示范作用,使学生学有所获。。

  一、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创造能力。

  自主、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拓宽学生情感交流的'一种渠道。在教学中,我更多地采用了让学生自主、合作的方式去学习、交流、检查读课文情况,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在交流中提出不同的创新见解,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了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得双向互动的交流得以实现。

  二、点面结合,创设扎实有效的课堂。

  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课堂上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学习生字,练写生字,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让学生明白要想把字写好,就得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仔细观察字的结构,揣摩笔画的呼应、避让、穿插,并要脑眼手互应,准确控制运笔的轻重疾徐。这样久而久之,就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养成沉着、镇静的习惯。这一篇课文中要求会写的生字是有六个,高效课堂提倡学生自主互动。因此,课堂教学中,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观察、分析、交流、练写,使学生这部分的学习非常扎实,有实效。

  上完一节课下来,我也感觉自己在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时间上安排不到位,上课时没有顾及到全班学生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结合其他老师的建议不断的改进我的教学,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司马光教学反思2

  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调学生进行自主的实践活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学中要充满着有个性和积极思维的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5》中的《司马光》是一篇传统教材,教学时怎样才能体现新大纲的精神呢?针对本文的教学重点,我对《司马光》做了如下教学反思:

  一、读一读、演一演、问一问

  课文中司马光是怎样救掉进缸里的小朋友的呢?

  1、找出有关“怎样救”的段落。读一读,画出“怎样救”的句子,点出重点词语。(“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2、表演体会司马光“怎样救”小朋友,看谁把司马光的表情、动作演得像。(表演、评议)

  3、再读第5自然段,对司马光“怎样救”小朋友的表现提出问题,想想、议议。(教师可从学生实际出发,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再读第5自然段后提出:司马光为什么“没有慌”?当时他会怎么想?他怎么会知道“举起一决石头,使劲砸那口缸”?石头是哪里来的?为什么要“几下子”把缸砸破?使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有充分思考的余地,培养学生逐渐养成会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对司马光在小朋友遇到生命危险时“没有慌”,沉着冷静,急中生智,动脑筋、想办法,化险为夷会有更进一岁的理解。)

  4、引读第5自然段,说说你从司马光的表现中明白了什么?你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让学生从事情本身以及事情所说明的道理等等角度各抒己见。)

  5、引读第4自然段:当看到一个小朋友掉进大水缸里。别的小朋友是怎么办的?

  6、大组对比读第4、5自然段。分角色表演(司马光、掉进缸的小朋友、众小朋友)看谁演得最像。再说说“都慌了”和“没有慌”的不同结果。

  二、读一读、看一看、议一议

  让我们来看看司马光为什么“砸缸”救小朋友。

  1、自由读读课文,看看那口水缸在哪里?是口什么样的水缸?用“____”画出有关句子。(第二自然段)

  2、认真读第二自然段,观察插图。(有条件的学校可用投影仪将课本中的插图放大,集体现察。)

  小组讨论:一个小朋友掉进那口水缸里,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破”缸救那个小朋友?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认真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和图上的孩子相比,文中写的“大水缸”是相比孩子们的个子还高。而且体积大,能装许多水。学生在读读、看看、议议中弄明白,那样“大”的水缸,又是“装满”了水,说明小朋友掉进缸以后,整个儿会被淹没,会有生命危险,所以司马光要“砸破”那口缸,让水流出来,才能救小朋友。)

  三、思考、想象、设计

  你认为还有什么办法能救掉进缸里的小朋友?

  (可让学生充分地想象,允许学生设计出不同的办法如──大家都伸手去拉;找树枝伸下去让掉进缸里的小朋友拉住树枝众小朋友再一起拖;甚至说一齐把缸推倒等等。只要理由充分,想象合理,就要给予充分肯定,也鼓励有争论。)

  四、扩展活动

  在学生已充分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安排一些“难题”让学生想一想,如:家里炒菜时油锅突然燃起来了怎么办?一不小心把乒乓球踩凹了怎么办?热闹的大街上和父母走散了怎么办……让学生进一步明白遇事不慌张,要积极动脑筋自己想办法解决的道理。在说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句子说通顺,把意思表达得更清楚一些。

司马光教学反思3

  这也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是它的起因,经过以及解决的方法。那么我也主要是从心理活动方面作为切入点。

  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就是,水缸为什么会危险?学生们往往只是抓住一个特点:大或者是装满水。很少有人能够一次就将两个特点全都讲出来,练习起来看。这个就是他们目前的分析课文的一个很大的毛病,总是比较片面的看问题,不会综合各方面的信息,从整体看问题。于是我就引导他们先从单一的一方面看,只有大,小朋友掉进去才会淹没,才有危险;只有又装满,水缸才显得那么危险。这样一说,他们都会有恍然大悟的表情。

  接下来,我们又主要围绕个个人反映来读书。我问其他小朋友的都做什么啦?孩子们也是对单独的表现找的比较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我又问书上用了一个此概括是什么呀?这下子就瞎找了,后来好不容易才找到慌。

  现在,全班分析课文的'能力相差的比较大。有的能力很强的,他们喜欢愿意动脑筋去想我提出的问题。而同时也有一些人,根本就不思考,有时喊到他们回答问题就会很木呐的站在那,有时是不会,有时看得出来就是不愿去想了。以后一定要想办法将这些人大积极性调动起来。

司马光教学反思4

  教学《司马光》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探索古代司马光幼年砸缸破水救小孩的故事,他为什么能取得成功,或者说司马光聪明在何处呢?就在于他的思维方法独特,即紧紧抓住了使水离开人这个问题的中心,用石头破缸。

  如果学生有逆向思维的能力,采取这种形式来分析问题,就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恰当路径,或许会创造出更新更好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本质就逐步缩小,利用逆向思维来分析将是很有效的。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题能力,有必要逐步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这种逆向思维的思想方法。

  教学本课还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具体步骤是:

  1、分组讨论。你认为救小朋友可以采用哪些办法?

  2、学生汇报小组讨论情况。有的说可以用抽水机把水抽干;有的说可以用梯子让小朋友爬上来;有的说跑去喊大人;有的说一起用力把水缸掀倒;有的说用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这些学生的`汇报都是常用的办法,有可能危及落水孩子的生命。而司马光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迅速用石头砸缸。)

  3、这些办法中,你认为谁的办法?同学们一致认为司马光的办法。这样同学们对司马光机智聪明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司马光教学反思5

  整节课,教师以学生为主休,设计了抽读生字词,个别朗读自然段,讲故事的活动,激发了课堂气氛。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大胆猜想、大胆表现,体现了小学生活泼开朗的个性。

  在本堂课中,我感到设计得较好的是引导学生思维循循善诱,学习感知理解课文内容。如:先引导学生学习本堂课的兴趣,再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老师范读。整体感知,认识生字,学生自由读课文,我给学生提出问题:“司马光在这篇课文里遇到一件怎样的事?”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司马光和伙伴在花园里玩……掉进了水缸)我又接着问:其他伙伴遇到这件突发事件,有怎样的表现呢?这时学生根据思路,争先恐后的回答: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有的……只有司马光没有慌,想出了一个很好的方法,举起石头砸缸。)这里为了很好的让学生体会“司马光”当时的心情,让学生学做司马光的动作,加深感知。量后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我再把课文延伸到生活中,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同学们身边,你们会怎么做呢?让学生说说,再和司马光的方法比较,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在这节课里,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如:不能很好的`导入课文,组织教学不够理想。(如:有个别学生不专心听课等。)学生自己读,个别读的机会少,没有把本课的重点词语引导好。如:“一不小心、有的……有的……”这里应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句子,再延伸到生活中,引导学生用身边熟悉的字说说,再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但在这节课里,我也感到困难,那就是农村学生的普通话不够好,知识有限,且这样的锻炼机会不是很多,因此好些拓展活动只能量力而行,但我相信在新课程程改革折活动感召下,师生会越来越容易配合,相信以后效果会更好。

司马光教学反思6

  《司马光》这个故事,能启发学生遇事不慌,遇事也要沉着勇敢,还要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别人想的是人赶紧离开水,而司马光光想到的是让水离开人。我在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围绕课文创设了多个问题,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课文并掌握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设计问题:“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会掉进大水缸“里呢?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联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接着学生就能说出他是因为玩时不小心才会掉进大水缸里的.,老师据此提醒大家平时玩耍时要小心,不要攀爬高处,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找出司马光救小朋友的语句,并让学生看图模仿司马光的动作”。低年级孩子爱动,爱表现,孩子们在表演中比较轻松愉快地理解了词语和句子。紧接着,我问:他为什么这么用劲?学生立刻想到:他想快点把大水缸砸破,救出小朋友。最后我问孩子们,你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出掉进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呢?生想出了很多办法,他们感受到了动脑回答的快乐。

司马光教学反思7

  在教学《司马光》中,我紧紧抓住“读”来完成一系列的问题。

  一、以读为主,熟读成诵。

  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没有相应的基础,而文言文在读音、意思、朗读方法上与现代白话文的巨大差别,都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所以教师的范读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给方法,学以致用。

  为了整体感知故事内容,我先引导学生总结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多读)。然后告诉孩子们学习古文的方法跟学习古诗的`方

  法大同小异,也可以用上这些方法。最后我再通过小组讨论两个问题:①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不足之处: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

司马光教学反思8

  教是为学服务的,如何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并且学得简单愉快呢?在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观察、想象、说话,透过各种方式练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句子、课文,使课堂灵动高效。第一课时教学是让孩子体会到司马光的机智、冷静,为了达成这一个目标,我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透过回顾“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让学生意识到状况紧急,掉进这口装满水的大水缸里会有生命危险,以此体现司马光的多谋善断。第二,让学生勾画别的小朋友的反应,抓住“为什么哭”“喊什么”“为什么跑去找大人”让学生充分感受他们的`惊慌失措,以此反衬出司马光的镇定、从容。第三,透过句子比较,让学生明白司马光用“大石头”“使劲砸”的原因,从而体会他的机智、果断。在拓展训练中,我只让孩子说了说想到的其他救人的办法,其实在训练发散思维的同时,能够把这些方法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办法相比较,更能突出他的多谋善断、从容不迫。。第二课时我主要是教学生字,具体做法为:

  课上,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敏感地抓住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进行巧妙的点拨、指导,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老师结合生字和学生的识字经验,让学生自学互动的基础上,加上老师指导时的示范作用,使学生学有所获。。

  一、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创造潜力。

  自主、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拓宽学生情感交流的一种渠道。在教学中,我更多地采用了让学生自主、合作的方式去学习、交流、检查读课文状况,引导学生在简单、愉悦的氛围中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在交流中提出不同的创新见解,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潜力,促进了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得双向互动的交流得以实现。

  二、点面结合,创设扎实有效的课堂。

  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课堂上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学习生字,练写生字,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让学生明白要想把字写好,就得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仔细观察字的结构,揣摩笔画的呼应、避让、穿插,并要脑眼手互应,准确控制运笔的轻重疾徐。这样久而久之,就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养成沉着、镇静的习惯。这一篇课文中要求会写的生字是有六个,高效课堂提倡学生自主互动。因此,课堂教学中,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观察、分析、交流、练写,使学生这部分的学习十分扎实,有实效。

  上完一节课下来,我也感觉自己在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时间上安排不到位,上课时没有顾及到全班学生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结合其他老师的推荐不断的改善我的教学,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司马光教学反思9

  司马光这一课我在教学的时候,运用了生本课,这是我的第一堂生本课,上课之前我心里一直很担心,总怕孩子们对这种授课方式不适应,没想到我的那些孩子们表现得还真不错,上课表现得很积极,而且学习效果不错。这一课我给学生设计了三个问题:小朋友掉在缸里怪谁?当小朋友掉在缸里的时候,别的小朋友和司马光是怎么做的?你是怎样评价司马光的?

  这三个问题中的第二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很简单,只是锻炼了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方法。

  第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都是怪孩子自己不小心,爬上了危险的小假山。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又想到了也应该怪家长没有负起监督的责任,我顺势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危险的地方绝对不要去,而且要出门的时候必须征得家长同意,需要外出必须有家长陪同,否则很容易遇到危险。

  第三个问题,我设想的答案有以下几个:聪明、善良、沉着甚至都包含了活泼。这些答案孩子们差不多都回答到点子上了,让我预想不到的是,有个孩子告诉我:老师,我觉得司马光太浪费了。当时我打了一愣,我问他为什么说是浪费呢,孩子说他浪费了一缸水啊,班里顿时炸了锅,一会儿听到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那他却救了那个孩子。这个答案真让我眼前一亮,看到回答问题的孩子有点发窘,我说:孩子们先静一下,咱们先不讨论他的答案是对的还是错的,我想先来表扬他一下,因为他在认真地思考,并且很有想法,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些问题的答案不一定就是固定的,所以我们多想几个答案确实是好的,现在的社会上有很多人就会考虑到浪费了多少东西,而很少考虑到得到了多少,所以我今天为这个孩子鼓掌。孩子也跟着我鼓起了掌。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司马光今天的浪费值得不值得,你们觉得值得不值得,孩子们想了有十几秒钟的时间异口同声地说“值得”,因为浪费了一缸水和那口大缸却救了那孩子啊。我说:是啊,不管在什么时候记住四个字———人命关天,就像我们最近遇到了南方旱灾和玉树大地震,我们国家为了救遇到灾难的人,牺牲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当然也牺牲了许多人,结果是救了许许多多的人,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

  这节课上完了,我觉得当老师真幸福,取得了比我预想得还好的效果,同时还对孩子们进行了思想教育,并且可以看到一个个孩子的成长,也证明了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

司马光教学反思10

  对于“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孩子们并不陌生。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孩子们就告诉我: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司马光砸缸救小伙伴的故事。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对于这个教学目标,透过朗读感悟,很容易就能到达。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是本课的难点。如何攻破这一难点呢?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操作的:

  我让孩子们进行比较,一个小伙伴一不留意掉进了大水缸,这时别的小伙伴、司马光分别是什么反应?

  板书:

  别的小朋友司马光

  慌不慌

  (吓哭了,举、砸

  叫着喊着

  找大人)

  透过别的小朋友和司马光当时的反应的比较,孩子们都感受到了司马光的沉着冷静。但是如何让孩子们感受到方法的巧妙呢?

  我让孩子们想象: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想个什么办法去救这个掉进大水缸的小伙伴?经过讨论:

  方法1:我叫小伙伴们一齐把水缸推倒。

  生1:但是这是一口大水缸,而且里面装满了水,肯定很重很重的,我们只有几个小朋友的,推不动的。

  生2:而且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了,有的`叫着喊着,哪还有力气去推大水缸呀?

  方法2:找跟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

  生3:他们在花园里玩,不必须有绳子的,有可能等绳子找到了,那个小伙伴也淹死了。

  生4:而且掉进大水缸的小朋友肯定很害怕,扔给他绳子他不必须抓得到。

  孩子们还有很多奇怪的方法,但都一一遭到了同伴的否定。

  就这样在想——否定——再想——再否定的过程中,孩子们都觉得还是司马光的方法最好!这样,难点也就基本解决了。

司马光教学反思11

  一、导入

  这篇课文是个很有趣的小故事,很多小朋友都听过。所以课开始我出示三张图片,让学生猜”谁是司马光“。一张为司马光本人图,一张为现代人的图,一张为将军图。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根据书上第一句”古时候,有个小朋友叫司马光。“找出线索。但学生似乎还不能领悟,直到我提醒才排除了”现代人图“。这里也让我感受到学生平时的生活体验太少,或者说根据文本判断的能力还欠缺。

  二、教学过程

  1、识字

  这次生字我采用给生字标序号,根据序号读生字的方法,同桌互读,学生的兴趣还算高涨。接着我请同学上来校对,这样的方法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但今天因为第一次这样做,还是有些地方做的不够细致。到后面,还是有些小朋友不熟悉”慌,使劲“等字。

  2、写字

  这节课的六个生字有两个”口子旁“,两个”利刀旁“,两个”右耳旁“。所以我也是两个两个教,让学生发现左右结构注意”左窄右宽“。但在教学中还是发现有些小朋友急于完成作业,不好好写字的情况。

  3、读

  这节课的读还是做得不够,就初读了一次。中间让学生根据词语大概说说故事内容,也就叫了三个小朋友,我应该叫更多的同学起来尝试。再同桌互相讲一讲,这样能将内容更加巩固一些。

司马光教学反思12

  我在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围绕课文创设了多个问题,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课文并掌握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设计问题:“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会掉进大水缸里呢?请你联系这一段的内容说一说。”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接着学生就能说出他是因为玩时不小心才会掉进大水缸里的,有的同学更能据此提醒大家平时玩耍时要小心,才不会掉进水缸里,学生的智慧真是可爱至极。

  2、在“表演”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同学们看看插图,司马光在干什么?你能模仿一下他的动作吗?”话音刚落,可爱的曹俊同学立刻站起来,做了“高举双手使劲往往下砸”的动作,还“哎!”了一声,真是把司马光“表演”得活灵活现。其他同学也不约而同地模仿,()在表演中理解了词语和句子。

  3、通过比较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是本课的教学目标。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而是本课的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

  (1)课文中人物的'比较。我问学生:当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地口大水缸里时,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2)自己与司马光的比较。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也动动脑筋,你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出掉进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呢?”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有的说可以用抽水把水抽出来;有的说可以拿个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有的说可以拿个大木棍让小朋友爬上来;有的说他们可以一起把水缸推倒……听完学生们天真的想法,虽然有些办法行不通,但是我仍微笑着点头鼓励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回答的快乐。最后我又问:你们的方法与司马光的方法比较,哪种方法好呢?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了司马光的机智、聪明,从而使他们对司马光有了深刻的了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司马光教学反思13

  今天我执教了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现反思如下:

  教学目标达成,学生能在熟读基础上感悟,敢于质疑,并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状态很好,能够按照既定的预设来学习。但是学生在小组合作时存在一定问题,组长的组织能力还需要加强,要把问题铺设好,并且按照老师问题的序号顺序来交流。个别组员交流不积极,需要小组成员一句一句提示,这都需要改进;

  教学环节中,学生读、准确停顿读、个人读、小组读表现都很好,这给理解打好了基础。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时,学生能够根据课下注释、文中插图进行帮助性理解,几个孩子还能根据文字组成词语来理解(如:“一儿登瓮”中的“登”字,学生组词“攀登”,在这里就是攀登到了瓮的顶上),这是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现代汉语组词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表现。

  也有学生不理解的词语。我环顾了每个小组,发现问题最多的是“众皆弃去”。学生在讲故事的时候,总是把“弃”理解为“放弃、抛弃”,这是联系现代汉语的结果。可是,在这里,“放弃、抛弃”又似乎不准确。我抓住孩子们汇报时的故事情节,指导孩子:“想一想,一群几岁的孩子遇到了这种情况,他们会有什么反应?”有的.孩子说他们会害怕,有的孩子说他们不知道怎么办了。这就是“众皆弃去”的背景。其他的孩子都不知道怎么办,他们害怕,所以都跑开了。这样一个问题,正可以引出“众儿”与司马光的不同,再相机让孩子说一说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很自然就说出了“沉着冷静、聪明机智、乐于助人”。

  在讲故事这个环节中,几个孩子把“一儿登瓮”理解成了“一个小孩儿登上一块石头,然后掉到了水缸里”,这是受了《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的影响,可是文言文中并没有说明孩子是登山失足。所以,我又重新代领孩子理解这句话,“登瓮”是登到了瓮的顶上。可是,紧接着一个孩子讲故事,就说这个孩子登到了缸里。问题又来了,我们重新回到这句话,体会究竟是登到了瓮顶还是进了瓮里。虽然在理解的过程中,孩子们出现了一点点偏差,可是学习就是这样,只有不断改进、思考,才是学习的过程。

  拓展环节的设计有些难度,对于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徐孺子赏月》比《司马光》难理解,个别字词理解起来困难,让他们自己讲就更难了。我想,当下正有一个解决这个问题办法——请教每组旁听的老师们啊,这不也是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吗?于是,孩子们在注释、请教中学习完了拓展文章。我在小组巡视时发现,每组有一到两个同学能够理解,剩下的孩子都是懵懵懂懂。拓展阅读的设计,本身就有让孩子运用已学方法理解文意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产生对文言文的喜欢。所选题目虽有些难度,但孩子们探索的态度不变,依然在认真地研究,这才是学生学习的态度。

  整个课堂,最大的问题还是孩子们的倾听习惯不好。大家总是在别人发言时表情默然,没有专注的表情,更没有眼神的交流。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还要重点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

司马光教学反思14

  这是一个历史故事,大部分学生都对这个故事略有耳闻。课文通过描写年仅七岁的曹冲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地称出了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让学生懂得遇事只有多动脑筋,多思考,才能解决问题,将知识灵活运用。虽然这个故事学生大多耳熟能详,但对于曹冲的这个办法的具体内容,学生却不是很清楚。而这也正是教学的重、难点所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教学重、难点,我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去思考。以下总结了几点教学心得:

  1、在学生读课文时,我不做任何要求,学生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比如我设计说话练习“曹冲称大象的四个步骤是什么?”学生积极性很高,各抒己见,课堂上一片议论声。

  3、我把第四小节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用多种说的形式让学生练习说这个故事,如:自由说、指名说、同桌互说、集体说。起初学生不太会说,在我不断地鼓励下,才有几个学生举手回答。当学生对于这个称象过程有了深刻了解后,我趁热打铁,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去理解,这时的学生表现较为兴奋。我想通过这样反复的语言训练和直观欣赏,学生对于为什么能用这个方法称象应该理解了。

  4、在课后没有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实验这是一个欠缺,通过亲自实验,学生可以又动手又动脑,在感性上的认识更加深刻。

司马光教学反思15

  《司马光》是一篇小古文,本文是中年级学生接触的简单的文言文,课文主要写了司马光看到嬉戏的小朋友跌到大水缸里去了,就机智地拿石头击碎水缸,救出了落水的孩子。突显了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全篇内容简单,言简意赅,但故事情节完整。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找准动词,读准节奏。

  本课是三年级学生接触的第一篇小古文,所以在上课时,我把读准节奏作为教学的一个难点。课文只有两句话,根据句子基本构成就是“施动者+动作”,我要求学生抓住文中动词,试着朗读,进行断句。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了第一句中“戏、登、没”都是动词,第二句“弃、持、击、得”都是动词。我要求学生在动词前用“/”划出节奏——“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这样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朗读的节奏。

  2、总结学法,学会学法。

  小古文学生掌握起来比较难,对于这一类型的课文,教师需要教会他们学会方法,在本课教学中,第一我请学生自己看课文后面注释,“庭”注释意思是:庭院。第二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如“破”,通过看图和上下文,此处指:大水缸破裂。第三查找资料,知道司马光是宋朝的大文学家,博学多才。第四让学生多读课文,读熟,读中理解。第五让学生小组合作,试着说出古文的意思。总结以上学习过程,学习小古文的方法主要有:看——联——查——读——说。

  二、成功之处

  回顾整堂课文,我认为比较成功的一处是:对比人物动作,理解人物特点。

  本文虽是小古文,但是故事内容学生都熟悉,总体意思了解以后,在理解第二句“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时,此处动词运用巧妙,体现了司马光急中生智,遇事沉着冷静的`特点。在教学这一句时,我采用将司马光和别的小朋友的动作进行对比的方法——司马光的动作“持、击”,别的小朋友是“弃去”,两者相比,鲜明无比。

  三、不足之处

  回顾课堂,本堂课也有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有一些问题学生不是很明白,我着急,就立即回答了。如:学生问:“水缸里的水深吗?”我立即回答:“很深。”其实,只要学生读课文“没水中”,就可以理解。我想:教学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做教学的主人。

  四、改进措施

  上完课,我觉得学生感受很多,收获很多。再上这节课,我会注意到运用读、说、演等方式,让学生读课文、说故事、演课文,通过把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知识内化,让学生品味语文,提高能力。

  同时,加强教师范读作用的引领。教师的范读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司马光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司马光教学反思03-30

司马光教学反思04-08

《司马光》教学反思02-16

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04-08

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04-26

(优选)司马光教学反思07-07

司马光教学反思(荐)07-10

《司马光》教学反思15篇11-06

《司马光》语文教学反思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