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学反思>《长城》教学反思

《长城》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21 19:42:3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长城》教学反思精选15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城》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长城》教学反思精选15篇

《长城》教学反思1

  《长城》是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觉到,长城对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情感上,空间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课堂中我采用了回文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那么,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句。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从远看长城引导学生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先请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说说长城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在读文后,体会到长城很长,近看长城,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结合图片、板书理解城墙的设计,从而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我还拓展长城用于军事防御的资料,让学生理解长城高大坚固的特点。

  第三自然段对劳动人民的联想与歌颂是重点。我让学生抓住“站”“踏”“扶”“自然地”等关键词,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并体会作者身临其境时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我还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说话,让学生弄明白古代劳动人民是怎样修筑长城的,从而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由衷的敬佩与歌颂。接着我让学生联系前文解答疑问“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最后我利用外国人对长城的赞誉之词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得到升华。

  不过,本节课还存在不少不足之处,特总结如下,有待改正:

  一、没有突破教学难点。学生对课文的思想感悟不深,对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不足。

  二、没有大胆地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急于求成,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或朗读。

  三、课堂总结不够全面。应该结合板书,对讲课时讲漏的内容进行补充,并应结合课文运用比喻、列数据、准确用词等方法渗透写作方法教学。

《长城》教学反思2

  《长城》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长城同学们可能都知道,但是在情感上是有一定距离的,学生无法去真切感受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难。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了如何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教学中我的大致思路是先引导学生找出作者对长城作出高度评价的句子“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然后,以这句话为引子提出问题:“为什么说长城是一项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接着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作者的联想三方面理解感悟这个句子的内涵,从而与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教完后细细思考,有这样一些感受:

  1、将抽象的数据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

  从远看长城引导学生感受气魄雄伟时,学生谈到了从一万三千多里感受到长城很长,于是我相机补充了一个在课外搜集到的资料,二十多年前有一个年青人曾徒步走这完了这一万三千多里,花了整整五百零八天,这样把“一万三千多里”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形象,对长城长的感受就更加深刻了。又比如在引导学生感受一块条石有两三千斤重时,我顺势告诉学生,这两三千斤重就相当于我们全班学生重量的总和,将“两三千斤重”转化学生可感知的形象,对条石的重量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然后再来体会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容易也就水道渠成了。

  2、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感悟课文内容;

  在本课的教学中自己感受比较成功的教学情境创设有两次,一次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句子“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先是选择了一段曲子,在音乐声中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我的描述,“你此时来到了长城脚下,你吃力地登上了长城,走在十分平整的方砖上,沿着城墙上两米多高成排的垛子向上攀登,你在垛子前方形的瞭望口停下了脚步,蹲下身子去抚摸射口时,你若有所思地扶着墙上的条石缓缓起身”,尽量地通过语调和语速的变化带着学生进入这样一种情境,事实证明这样的情境创设是成功的,当我问学生:此时的你站在长城上想起了谁?学生答道:“我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他们真是不容易”,于是我进一步启发:是啊!这样的想法是你们站在长城上,情不自禁地很自然地想到的。有了这样的一个情感经历,再来理解之前的那个句子可谓不攻自破了。第二次情境创设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容易,通过一段音乐的渲染,然后通过我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学生当时都比较激动,大部分学生都想到了古代劳动人民是在怎样的将重重的条石运上山,修筑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在学生充分想象后我又即时补充了段文字资料(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所付出的代价),在一层层引导学生感悟后再让学生来朗读这段文字,这时候的朗读就非常动情了,接连点的几个学生都读得特别感人,学生此时的情感是发自肺腑的。

《长城》教学反思3

  《长城和运河》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们的伟大。在辽阔的中国版图上,长城由东向西,撇出凝重雄伟的阳刚一笔,运河自北到南,划出恬静平和的阴柔一捺。

  这一切奇迹的缔造者,就是我们平凡而又伟大的祖先。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下,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思维能力怎能不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今天上《长城和运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说明很多家长都能配合老师完成资料的收集。 孩子们对长城和运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上课之处就已经深深为长城和运河而感到骄傲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着重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而是简单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检验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梳理资料,逐步学会寻找资料,理解资料。

  今天的教学我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

《长城》教学反思4

  《长城》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觉到,长城对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情感上,空间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通过今天的教学实践,我感觉到这种处理还是比较恰当的。

  一、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首先请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说说长城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在读文后,体会到长城很长,我们讨论了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之间需要经过的省份,感受长城之长,然后我又给学生补充资料说,曾经有人徒步走长城,用了两年的多的时间,这样把“一万三千多里”转化成学生可感知的形象,学生走出文本,又走进文本,一个来回,对长城的长有了具体的感知。

  二、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对于这一段的处理,我觉得要让学生读懂课文,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正好书上有一幅小的长城近景图,于是我采取默读的方法,要求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对照小图,在图上把长城各个部位的名称和位置标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在读课文时,图文对照,边读边看,让学生理解文本有了一个依托,在这个依托上又加深了学生对长城的理解。读懂了课文,对长城的高大坚固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这一点与学生在情感上的距离是非常大的,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先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我让他们先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那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多少个小朋友重,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自己想象,似乎能看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有的说似乎看到了许多人抬着一块巨石艰难得行走在山路上,有的说似乎看到了有的人不小心就掉下了悬崖,有的说似乎还能看到监工用皮鞭抽打着劳工,有的说似乎看到有人眼里噙着泪,还要在劳动,通过学生的说,我感到学生在情感上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了。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一、学生的朗读仍需要加强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不能通过自己的语气来表现对课文的理解,问题仍突出表现的声音不够洪亮上。

  二、对课堂的生成处理不是特别妥当。在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有一学生说,我认为长城是抵挡不了敌人的侵略的,敌人会用钩子钩住长城的城墙爬上去,疑问一说出,班级学生立即像开了锅,反对声一片,很多学生站起来反驳,大家从长城建造在陡峭的山崖上来反驳他,以证明敌人是上不来的,还有学生说到士兵会随时监控的,不可能让钩子挂上来,结果在这一环节上花费了不少时间,造成了一种课堂时间的浪费。还有一个地方,我们讨论到长城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光辉灿烂的`遗产,有一个学生说,我们应该感谢秦始皇,是他让劳动人民建造长城的,针对这个问题,我只是又回到文本,引导学生从劳动人民的血汗筑成的,觉得自己的引导有点肤浅。

  三,对引导学生理解长城高大坚固时读得还不够。主要指导学生了解了瞭望口、射口、城台的功用,也让学生根据读画了长城的样子,但最后没有引领学生对长城的组成做一个整体感知,这也是我今天教学中的一个疏忽之处。

  长城的教学结束了,但这一课给我的触动也是比较大的,从我个人来说,我是比较喜欢这类的课文,喜欢它的大气,喜欢它的简洁明了,这也是今天对这一课反思很多的原因之一。

《长城》教学反思5

  在今天这节课上,学生总体表现令我满意。

  成功之处:

  1.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强烈。

  2.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注意力集中,特别是平常课堂不是很专注的学生今天的表现可谓是“好得不得了”!

  3.学生根据“快乐do mi sol评价卡”进行创编,表演时能围绕着“演唱形式、器乐伴奏、加入律动、自信演唱、加入其它艺术形式”去创编,在评价中他们自己发现三个组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表演时缺乏律动和情感”。

  4.学生为它组精心地准备了十道题,有的是围绕着预习四步骤提出的,例如说出歌曲中的一些音乐记号的名称作用,有的是用了“卡拉OK”的形式,让别组接唱下句歌词,通过这一形式既加深了他们对歌曲的理解,又促使他们去背唱歌曲。

  不足之处:

  出题中学生为了考倒别人而出题,有的题目有些偏离,例如他们提出的`“《长城放鸽》一曲的词曲作者是谁?”“《孟姜女哭长城》这首歌是什么调?”。针对这种现象,我在课堂中即时给予了学生一些指导。

  总的来说,这一单元除了给予学生学习目标外,其余的从“学歌到创作到表现”这些环节几乎都是学生小组合作完成,通过这一尝试,我发现只要给予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给予他们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五年级学生完全可以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所以本单元的这种“年代秀”教学方式的尝试还可以在下一单元进行进一步的尝试。

《长城》教学反思6

  这次联教课,我们组选了第五单元世界遗产专题的课文《长城》。这一单元的文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在教学本单元课文时要将课文的学习和综合性学习活动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查等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激发探究夜“世界遗产”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

  《长城》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以学生朗读为主,在朗读中感受长城长、高大坚固及气魄雄伟的特点,在朗读中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因此,我确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对照插图,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陡峭”,“凝结”等词。

  2、学习由远及近,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了解长城长、高大坚固及气魄雄伟的特点,感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课文共四段,按人的观察和思维发展方式进行的: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劳动人民──赞美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于是我设置的步骤是:图文对照,逐段学习。

  长城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了解了它的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读感受它雄伟壮观的气势。品味语言,由“站”“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由这承上启下的句子,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联想教学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叩问文本,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比如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个重点句,我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多少……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血汗和智慧。如:“数不清”、“两三千斤重”(工程浩大);“没有……没有……”(设备的简陋);“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条件艰苦)。多种形式反复读,引导学生体会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在充分的读书后发挥想象,“你站在长城上,想说什么?”以想象促说、促读,充分感悟中心句,体会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由于时间的关系,最后对文本的拓展,我选取了一首诗歌让学生吟诵,旨在让学生的激情再一次砰发。但是没来得及,使整节课不是很完整。

  通过这次联教课,通过黄校长和老师们的评课、议课,我看到了自己在教学方面很多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应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多读,多说,多思,多写。学生读书后我应创设各种机会放手让学生完整地讲出自己的感悟,在学生理解了思考了感悟了后我再适时指导,不能害怕学生讲不出而浪费时间。也就是说这种能力的培养既要有方法上的点拨,但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的实践,留给学生充裕的阅读时间,“在下水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本领”。如果我们教师不多给学生机会,久而久之就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乐于不善于思考问题而只会坐等教师讲现成答案。这也许就是古人所云“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吧。

  另外语文更多的是一种情感教育,应多把语文和我们情感认识更紧密地联系起来,让语文走进我们的生活,走进我们的心里。学习完这篇课文后,同学们都认识到了有形的长城的作用是抵御外强,保卫国家主权。课文中长城的知识点学生也许能掌握得很好了,但长城是令中华民族骄傲和自豪的万里长城,更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象征,我们国歌中就有这个新的长城,但是我没有利用这个契机,及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更与时俱进的爱国情感教育,从而进一步挖掘、引申出文章的更深层次主题──在我们心里筑起一座无形的长城,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保捍卫、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这样才能将课堂提了一个高度,学生胸中回荡的熊熊爱国。

《长城》教学反思7

  在执教这节综合性学习活动课中,我只是一个尝试的过程。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为落实这一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把“综合性学习”作为一条独立的线索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但汇报课中却很少有人汇报这样的课型。

  这是长春版教材第七册第六板块后设有一个节综合性学习活动,内容为亲近长城。主要是考查学生搜集材料,并做以分类、整理汇报的过程。

  初选这节课时,我有很多困惑,这样的课到底怎么上?它与班队活动、主题班会有什么区别?如果真的上成队会的形式是不是给人感觉太做秀了,又或者这样的课堂让学生讲讲、演演、唱唱,效果未必太好教师又不容易把握。但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快乐始终都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啊!

  在实践过程中,孩子们搜集到的关于长城的.材料很多,这也是我很欣慰的地方,但由于初升四年级,分类、整理的能力不强,因此在汇报成果的时候,尽管我强调要有选择性的介绍,但孩子们也还是大篇幅展示。因此我不得不打断他们就进行总结。这样前面汇报的小组用的时间长,就至使有的小组失去了展示的机会,使之本堂课的活动面不大。

  最后一小组的关于长城近期新闻中保护长城环境是本课的一个亮点,绿色环保工作当然可以及时凑效的随堂渗透。

  结尾的总结及音乐鼓舞了孩子们身为一个中国人的势气,使整节课的感情线索得以升华……

《长城》教学反思8

  人教版第七册第五单元是一组世界遗产专题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文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其中《长城》是这组课文的第一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课文共四段,按人的观察和思维发展方式进行的: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劳动人民——赞美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

  备课时,我将这课的重点定为: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理解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由远及近的表达方式。在上课时,我借助图片,让学生在充分的品词悟句中感受长城的特点和劳动人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尝试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对于“一万三千多里”课文中仅仅以数字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我感觉太单薄了,于是我设计了从两方面入手理解这个词语。一是抓住课文中“从东头的三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让学生到地图上去找一找长城经过的省市,让他们感受这个数字有多长。二是补充资料,曾经有一个人徒步走长城,共用了508天。这样这个数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学生心中厚实起来了。

  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我通过板画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感受还是太单一了,学生对于长城的不了解,而我又补充了很多课外的知识,感觉书本知识与拓展知识没有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带给学生的冲击力不够强烈。

  在了解了它的特点之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读感受它雄伟壮观的气势。品味语言,由“站”“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由这承上启下的句子,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联想教学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叩问文本,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比如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个重点句,我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多少……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血汗和智慧。如:“数不清”、“两三千斤重”(工程浩大);“没有……没有……”(设备的简陋);“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条件艰苦)。多种形式反复读,引导学生体会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在品词悟句之后,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透过这厚厚的城砖,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体会长城建筑的不容易。

  在课的结尾,我通过引用名人在登上长城之后发出的感慨: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以色列前总统: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它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

《长城》教学反思9

  《长城赞》是一幅长对对联,叙述了长城悠久的历史,描绘了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赞美了“黎民百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广泛收集了有关长城的资料,通过交流资料,更好的理解了课文内容,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另外我还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重视了有感情的'朗读,语气由舒缓到激昂,对断句、及顿挫进行了适当的指导,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并学习了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仔细体会了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指导了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和如何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最后要求背诵全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等重点句子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作业布置环节,可以出几道题目,让学生选做。(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全做,其他的同学根据自己的实力选做。)

  1. 学生再说说对联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赞美长城的?

  2. 你对现在游长城的人,在上面随便刻画,游什么看法?

  3. 课外收集有关古迹的对联,以小组为单位办一期手抄报。

  这样及喂饱了优等生,还照顾到了学困生,一举两得。所以这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长城》教学反思10

  《长城》是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觉到,长城对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情感上,空间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

  课堂中我采用了回文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那么,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句。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

  从远看长城引导学生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先请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说说长城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在读文后,体会到长城很长,我们讨论了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之间需要经过的省份,感受长城之长,然后我又给学生补充资料说,曾经有人徒步走长城,用了两年的多的时间,这样把“一万三千多里”转化成学生可感知的形象,学生走出文本,又走进文本,一个来回,对长城的长有了具体的感知。

  到了近看长城一部分,我设计从长城条石的大,长城的.宽,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的雄伟壮观去感受长城气魄雄伟,我让学生读懂课文,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正好书上有一幅小的长城近景图,于是我采取默读的方法,要求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对照小图,在图上把长城各个部位的名称和位置标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在读课文时,图文对照,边读边看,让学生理解文本有了一个依托,在这个依托上又加深了学生对长城的理解。读懂了课文,对长城的高大坚固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但自己讲的太多,学生比较被动。如果能再放手,让学生多读有感受的语句,相信学生可讲之处会更多,所谈感受体会也会更充实、深切。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这一点与学生在情感上的距离是非常大的,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先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我让他们先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那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多少个小朋友重,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

《长城》教学反思11

  《长城》这篇课文由两幅长城的彩图和一篇短文组成,直观的图画和具体形象的散文紧密结合,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本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的文章,四年级的训练重点是读文章想画面,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也应注意这方面的训练。基于这一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看图、学文、想象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我原本的教学设想是主要通过四步来落实的。第一步是引导学生看第一幅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在你眼中,长城是怎么样的;第二步,引导学生读文中的描写,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么长,这么气魄雄伟的长城给描写出来的;第三步,引导学生思考一下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长城的长,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第四步,边读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落实第一步的时候,学生受课文描写的影响,加之我氛围渲染得不好,对他们思维拓展的启发不够,学生多数说的话基本上都是“很长”,“像长蛇”,“像长龙”之类的语句,思维拓展得不够开。在落实第二、第三步的时候,课上我是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的,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自读,领悟到这一自然段是通过列数字和比喻具体形象地写出了长城的长。而在落实第四步的时候,也是这节课最欠缺的,就是有感情地读课文的同时,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画面。这一问题同样出现在后面品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一句。在指导有感情朗读,和训练学生读写结合的.设计“你还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相脱节。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让学生能把抽象的文本在脑中形成具体的表象?这些都是以后在教学中应该寻求对策,努力探索来解决的方面。

  此外,在本课教学中还存在一个缺失,就是在学生发言时,师生对话缺少配合。班级个别学生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忽略了其他同学的发言,忽略老师的讲解。这样的课堂虽然显得学生跃跃欲试,自主活跃,但无法让学生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想的体会上有更深一层次的提高及升华。这也是今后教学中我应该注重训练和正确培养的地方。

  总之,看图学文中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师生对话中寻求和谐的秩序,这都需要我去好好努力寻求对策,努力实践,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及训练。我认为我目前最为重要的是,精心备课,使理论依据、教材文本、学生情况并重,才能在教学中达到师生双赢。

《长城》教学反思12

  学生对于长城都比较熟悉,有的在电视上见过,有的还亲自爬上了长城。所以,在教授这一课时,重点放在学生的朗读课文的指导训练。让学生感悟长城的气势和伟大。学生对课文的一二段,都比较容易理解。课文重点品读第三段,体会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发言比较积极。我在讲授第三段时,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想象,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都会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是怎么修筑长城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引导同学说出“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让学生的思想情感,有了更深层次的升华。

  由于学生预习忽略了对词语的理解,预习效果不好。例如“垛子”,我采取了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让生自己感悟词语的'意思。在课堂上多给一点具体的引导,让学生多一点时间,让他们静心的思考,能够自如的表达,就更好了。教师关注面不够广泛,忽视了一些学困生,以后要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

《长城》教学反思13

  《长城》是一篇知识性的写景文章,本课教学重点在认识长城的雄伟,感受长城的伟大,激发民族的骄傲,激发对古代劳动人民非凡创造力的赞美。文中蕴涵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的赞叹,如果单单靠老师讲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会很深刻。因此,朗读感悟对此篇课文的阅读理解是很有必要,行之有效的,我在这方面是这样做的:

  1、集体朗读,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

  2、同桌朗读,交流讨论自学提示。

  3、个别朗读,学生评价,再点名朗读。

  4、对文章的重点句,中心句加强朗读。

  在课堂上,我借助图片,让学生在充分的品词悟句中感受长城的特点和劳动人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尝试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对于“一万三千多里”课文中仅仅以数字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我感觉太单薄了,于是我设计了从两方面入手理解这个词语。一是抓住课文中“从东头的三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让学生到地图上去找一找长城经过的省市,让他们感受这个数字有多长。二是补充资料,这样这个数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学生心中厚实起来了。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我通过图片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感受还是太单一了,学生对于长城的不了解,感觉书本知识与拓展知识没有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带给学生的冲击力不够强烈。

《长城》教学反思14

  《长城和运河》作为本册书的开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极力颂扬了长城、运河的雄伟壮丽,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纵观苏教版的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册书的第一篇课文都是一首现代诗,我认为现代诗的课文,应该通过诵读理解诗歌蕴含的感情,再通过仿写掌握诗歌的形式,进而拓展延伸写法。所以在教学《长城和运河》时,我主要采取了这样的形式:

  一、多种形式诵读,体会感情

  在学生们自由读完课文之后,再请几名代表来读课文,学生们选出了陈浩然和吴梦琪,他们两个都是班级里平时读书最有特色的。这两个学生感情充沛地读完课文后,学生已经基本能体会文中对长城和运河描述的不同了。接下来,我请学生们比较这两部分文字的异同之处。孩子们发现每小节的头尾相同,我告诉孩子这就是现在诗歌的特点,文字往往是一咏三叹。对于诗歌中不同的部分,我们师生对比读。学生们人多,读长城部分,我读运河部分,在读中学生们明白了异中有同。这样几番读来,孩子们不仅把课文读通读畅,而且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也初步感受了长城的雄伟壮丽和运河的柔美动人,同时也体验到了诗歌的整齐的节奏和韵律。读过,我通过学生前言搜集到的长城、运河的资料,激发他们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再激情澎湃地朗读了,诗中的感情自然就理解了。

  二、发现写作特点,迁移写作

  《长城和运河》这首小诗,共分为两小节。每小节的第1、2,两句“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和7、8两句“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都是相同的'。课堂上引导学生发现诗歌这一重复的特点。另外,每小节在写法上还都有共同的特点: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比如写长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写运河“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对比这两个用在诗歌中的比喻句,同样是字数相同,形式相近。抓住了诗歌的这些写作特点,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和

  课后的练习,我让让学生也来模仿这种形式,自己写一写小诗歌。课堂上学生们还真写出了不少的好句子,这样对句式分析再迁移仿写,学生自然而然就把这篇诗歌背诵了,同时,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现代诗歌看似浅显易懂,如果匆匆带过,只是让学生背诵,那蕴藏在诗歌里的感情学生便不易理解,反复诵读再加上迁移仿写,学生对诗歌的形式和感情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长城》教学反思15

  本课我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复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会写“曲、向、很、巨”四个字。能力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了解课文内容。在读文中了解字义,写好带有“三框”的生字。情感目标:产生喜爱、赞美长城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了解字义、写好“巨”这个生字。教学难点:使学生不但感受到长城样子的雄伟,更进一步体会到它的伟大,从而产生喜爱、赞美长城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想体现的是:在读文中,理解字词义。在写字时,归纳同类型生字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一、识字教学

  1、本课安排的四个生字都必须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字义。

  2、借助图片、肢体语言体会“起伏弯曲、伸向远方”的含义,从而理解“曲、向”的含义。利用换词语的'方法,理解“很、巨”的含义。

  3、给足学生充分的独立记字时间,优化学生的记字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字能力。

  4、重点抓住带有“三框”这一类的字进行书写指导,利用“公式化”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和识字教学的课堂效率。

  二、阅读教学

  1、借助图片、动作、资料渲染课堂气氛,通过指名读、师生接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读好文中描写长城样子的句子,从直观上感悟到长城的雄伟。

  2、利用对于长城建造过程的资料介绍,如:建造的时间、经历了多少年、死伤了多少人和烽火台的作用介绍,使学生在情感上得以共鸣,感悟到长城的伟大。

  3、课文最后一句话“长城真伟大!”,采用了分三个层次的师生接读的朗读形式,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师生情感得以升华。

【《长城》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长城的教学反思04-07

长城教学反思03-01

《长城》教学反思02-21

语文长城教学反思04-04

长城赞教学反思04-12

《长城赞》教学反思04-14

《长城》教学反思(热)07-08

[优选]《长城》教学反思07-05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07-25

《长城》教学反思15篇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