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学反思>《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21 12:36:0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1

  这部分内容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与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不进位加和不退位减的口算方法,明确了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减的道理,这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用竖式计算时只是形式不同,但算理相同,计算难度不会很大。

  由于本节课是计算教学,学生容易产生枯燥感。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于是我请上了孩子们所喜爱的动画人物——朵拉,让孩子们主动地跟着朵拉去探险,自主地去学习本节课的知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本质上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及加、减整十数两种情况的组合。他们算理也是完全相同的,学生可以通过知识的迁移和类推来学习。在教学时,学生从图上收集信息并提出问题后,孩子们列式解决43+31时,已经下意识地计算出得数是74。我趁势予以追问:你是怎么想的?有些学生已经能够完整有序地说出计算的过程。为所有学生都能够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摆一摆学具,用我们的学具来验证我们的想法。边摆边要求说一说怎么计算,以达到加深理解和强化的作用。

  学生对于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都不存在问题,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正确书写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竖式和计算顺序。教学难点是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顺序。我把竖式计算的重难点定为:数位对齐,个位算起。

  我觉得在教学竖式计算时,规范学生的书写很是重要,在边讲边示范板书时,让孩子们徒手跟着写一写。接下来放手让学生在下发的作业纸上来列竖式计算 43-31,收集孩子们的各种作业,引导孩子们来进行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积累了竖式计算书写时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总结出在列竖式时要注意数位对齐。

  从“个位算起”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如果单单是一个准则或是老师的一个要求,孩子只会一味地去遵守这一规定而已。为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是想想做做第一题,学生在练习后交流计算过程,学生有先算十位的也有先算个位的,对于该如何计算老师并不予以评价,只是提出疑惑:到底先算十位好还是先算个位好。第二环节,用竖式计算62+33、58-28、5+42、 78-6,生独立完成后进行展示交流,,逐题让学生讨论交流算式中的“5”“6”该放在哪里。引着学生再来算一算,如果“5”放在了十位,个位上就没法进行计算了,引出在竖式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从“个位算起”。

  不足之处:

  1、虽然学生对于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够理解,但学生说算理和算法说得不够。学生动手操作说说算法时,很多学生未能按要求边摆边说算法。

  2、对于学生的鼓励语和评价语有些单一。

  3、最后一题,我将题目改成了开放题,“你能看图用数字说话吗”。由于时间关系,没能多让孩子们来说一说。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2

  上完这节课,感触很多,关于学生的、自身的和新课程标准的,好的或者不好的。简单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生活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感知事物、获取知识、追求和探索新问题、发展思维的强大内驱力,而对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最好的激发是诱发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在这节课上,通过创设一个完整的情境——小浪底之旅,用新鲜的话题,美丽的风景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为学生的学习研究搭建良好的平台。

  关于范老师提到的此类情景创设有欺骗学生之嫌的问题,在设计课时,我也考虑到了,但只是觉得这样创设情境不太合适,并没有找到问题的突破口,这样的情境对于天真、爱幻想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勉强奏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的增加,会渐渐对此类假设性的情境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这一点也是有待于改进的地方。

  二、重视基础知识的'形成和掌握,使教学目标落在实处。

  一节课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是永恒的主题。在课改过程中,我们既要体现改革的基本思想,也要继承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达到基本教学目标。这节课中,展开部分主要采用算用结合,以用促算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如:首先电脑出示学生去小浪底游玩的热闹场景,给出每个班的人数和船的限乘人数,引出本节课内容,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三、充分把握学生,提出多种预设。

  “算法多样化”是课改倡导的新理念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有很多的想法,所以课前我把学生可能会用的口算方法列出来,这样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引导。如在教学“37+38”的口算方法时,由于学生方法比较单一,我又补充一种我自己认为比较有价值的方法“37+40-2”,学生又类推出了“40+40=802+3=580-5=75”的方法,这对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还有一些问题是我没有预想到的,如:在计算一年级两个班、二年级两班的总数之后,得出此方案不可行,我设问:那我们该怎么乘船呢?我以为学生会重新设计方案,但一部分学生马上说从二年级的75人中抽3人和一年级坐同一条船。学生能想到这种方法有点出乎意料,我觉得提出这种方法的学生比较善于动脑思考问题。

  这节课上除了以上这些情况外,还有一些问题,如:没有根据学生的思维及时调整教学预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学习、研究等。我觉得这些与自身素质有关,有待于今后继续努力,不断提高。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3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学反思因为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所以设计这节课时,我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一、根据学生的特点,选用学生感兴趣的素材

  。一开始,我就创设同学们一起观赏鱼的情境,这不仅是旧知的复习和回顾,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了,怎么办呢?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算理:通过摆小棒,满了十根捆成一捆;又通过拨计数器,个位满了10个珠子,拨去,在十位上拨1个,找到计算这道题的关键。最后通过目标明确、形式多样、层层递进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竖式计算进位加的方法。

  二、用好学生的.“错误”资源。

  教学中我善于发现错误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引领学生从错中求知,从错中探究,充分利用这一“错误”资源。练习中,我把学生出现的错误一一展现出来,让学生自己来发现、改正。我想,这样的课堂才更真实。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4

  有了第一次授课的经验,自己又反复研究教师用书,在老师们的共同帮助下我在第二次授课中作了以下的改动。

  1.开课复习,我以学生喜欢的游戏入手,先进行考眼力的游戏。让学生快速猜出三个数:手势六(6),4捆小棒(40),2捆5根小棒(25),然后用这3个数你能写出几道一步计算的算式并计算出来,比一比谁写得又快又对。这样的设计学生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学得很有兴趣。

  2.在学生用小棒操作完36+30之后,我又用课件演示了一遍,这样的改动,使数形结合更加具体,学生对于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感触很深。

  3.在课堂上更关注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动手去发现去交流,让学生充分的说,形式多样化有个人说,同桌说,小组说,注意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在说的过程中对竖式理解更加透彻。

  纵观整节课比第一次有了较好的.突破,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整节课孩子们的兴趣在老师们的共同研讨下认为还可以更加出色,提出了几点建议。

  1.在课堂上多问几个为什么?如:在学生写出了竖式后提问:“你是怎么算的呢?”在学习口算时,老师肯定已经渗透“十位和十位加,个位和个位加”的算理。学生也会这么说。最后我再问:“为什么要这么加呢?你能说个道理吗?”又如:纠错题35+22,问孩子22的两个2分别表示什么?为什么会错?

  2.学数学就是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要让孩子们真正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四个班合乘一辆车其实方案很多,其实课堂上也有孩子把手高高举起想说另外的方案,但我跟着教科书走,只解决一种方案,框住了学生的思维,我们如果把所有方案都罗列出来,让学生进行合理选择是否更好呢?这样,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带着同伴们的修改意见以及自己的理解,对教案进行了再次修改,期待着下一次授课比这一次更好。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5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在一年级已经学习过了,这学期主要是用笔算的方法,在算法上学生已经掌握了,所以我在上不进位加法时把重心放在学生的书写格式和从个位算起上,这个为后期学习进位加法和减法打基础。在进位加法时,我就一直在强调进位,什么时候进位?有些孩子还没有算就先进好位,导致有些不要进位也进位了;有些孩子是现在心里已经口算出结果了再进位,这些都是还没有弄明白为什么要进位。上课时就结合小棒以及让学生说自己的'想法强调为什么要进位。有一题让学生填数字的题,我觉得对学生理解进位不进位有很大帮助。

  我让每个孩子都在蝴蝶上写数,不能空,错了等会我们擦掉,这样一来转一圈就可以发现其实就那么几个答案,44+44=98,49+49=98 ,43+39=76,47+39=76,47+29=76,那这些答案写黑板上,一个一个排除,学生因为都写了答案,很想知道自己对不对,那么学生就被吸引过来了,在让认为不对的学生说出不对的理由,那么最后正确答案就出现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逻辑思维的锻炼,对于进位加法与不进位加法的本质就更加清楚了。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6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中,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如何向十位进位的问题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虽然学生有了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基础,但仍有部分学生不是很清楚,为了进一步突破进位的难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由直观到抽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介于学生的实际年龄和认知特点,其具体形象思维好于抽象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学具先来摆一摆,然后进行展示交流,整捆和整捆的相加,单根和单根的相加,满十根小棒可以捆成一捆。在计数器的演示过程,通过拨珠活动,直观的显示个位上满十个珠子是10个一,也就是1个十,可以去掉个位上的10颗算珠,用十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一步一步进行引导,从直观到抽象,让学生多动手去操作一下,让他们(特别是学困生)亲自动手去实践,感受满十进“1”。学生动手操作后,有了一定的思维,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操作过程,帮助建立“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有所体会,而不是听别人说是这样的,所以“满十进一”。感觉在低年级的教学中,绝大部分新课都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去试一试,让他们都在有所体会的基础上掌握所学的知识为后面数的计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课堂中也暴露了很多的问题:

  1、之前精心设计的拓展部分,都没来得及练习。

  2、课堂基础练习中,学生的作业中部分有错,我认真的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他们在计算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没有进位,原因是他们都从十位算起,因为笔算不进位加法时教材上写着也可以从十位算起,同时又受到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算法的影响。他们先算十位再算个位,把进位给漏了。

  3、课堂气氛没有调动起来。

  分析原因:

  1、学生明白了个位满十要进位,但怎么进位并没有很好的掌握,主要因为我在教学中也是一句话带过。没有在新授的最后,概括地、完整地讲述计算的过程,也没有引导学生来说一说。可能对算理讲得比较多而忽视了算法。算理固然要讲,但讲了也不一定学生们都懂,因为学生之间的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算法一定要讲透,先学会怎么算,等学生的知识水平成长到一定程度,他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算理。注重算理的同时,不能忽视了算法的重要性。

  2、练习的设计没有围绕本课的目标,比如第2题,用竖式计算,我当时备课的想法是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但是可能要求偏高,因为学生刚学习了进位加,还不熟练,放在这边没起到提高的效果,反而耽误了时间,应该放在后面下一课时练习课,可能效果会更好。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7

  学期临近结束,一年的新教师培训考核也随之而来,本次考核分为课堂考核和综合考核两部分。其中课堂考核是两位新教师为一组,由教师进修学校的老师以100分值来评定。

  正由于临近期末的原因,数学教学内容只剩下一个单元“统计”,接下去都是总复习了。争取了指导师的意见后,把二年级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笔算”这一内容作为课堂考核的课。定下课题,我就集中精力,查阅网络上的资料,用心设计教学流程,必要时也找同事商量讨论。接着进行了两次磨课,在指导师的细心的引导下,不断补充、修改、完善,最后形成一篇相对来说比较完整的教学设计。

  很快就迎来了5月24日——课堂考核的日子,一起床就绷着筋,一鼓作气,在紧张与期待中上完了“两位数加两位数”。“导入新课,简洁有效;新课展开,环环相扣;练习设计,层层递进;语言表达,轻重缓急,非常优美……”考核老师给的这些词,虽是简短几字,但给我了极大地鼓励,是对我作为一名新教师的极大肯定,欣喜若狂。

  但其中肯定还存在种种不足,考核老师也一一指出,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要及时进行知识之间的必要沟通。本节课先抛出算式36+30=,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出来的。这道题学生用了①口算。先算30+30=60,再算60+6=66。②摆小棒。先摆好3捆6根,再在3捆的下面摆好3捆,最后是6捆6根,就是66。③列竖式。先写36,再在3的下面写好“3”,在6的下面写好“0”,结果是66。教师先肯定这三种方法都行,接着让学生用自己认为又快又对的方法做下一题:35+34,结果发现列竖式计算是又快又对的一种方法,这样学生就心甘情愿地接受列竖式计算。但是已经学习的口算和摆小棒与这节课的新知竖式计算是不是一样呢?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学生在知识的认知结构中,还不能建立旧知与新知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设计一个让学生去找找这三种不同算法的'共同点是什么的环节。经过讨论交流,发现“相同数位对齐”是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这样一个比较、发现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促进对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建构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头脑负担。

  (二)要懂得利用学生的错误进行有效的教学。在基础练习中,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6+42=。这课是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竖式计算,学生可能会认为6+4=10,所以6肯定写在2的下面,学生的错误率相对降低。但细细一想,这并不是列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的算理,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算理,最好把题目改为:5+42=。这样就可以提供一个让学生去犯错的机会,便可抓住错误进行辨析教学,明白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让学生在认知冲突的地方进行突破,可提高课堂效率。特别是作为新教师的我们,有时很害怕课堂上学生的“答非所问”,最好学生一步步顺着教学设计走,使课堂行云流水。但有时可以利用教学机智,及时捕捉学生的有用信息,利用课堂上生成的进行教学,可以事半功倍。说到这,对某些老师说的“课堂上只怕学生不出错误。”有了理解。

  (三)要加强学科本体知识的学习。在基础练习之后,我设计了一个情境,先让学生提出加法问题,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列出横式和竖式进行计算。我的情境是这样的:动物园里有4只老虎,44只鸟,40只猴子。学生就可以很容易提出:老虎和鸟一共有多少只?老虎和猴子一共有多少只?鸟和猴子一共有多少只?这个环节看上去合情合理,但是仔细想想这三个加法问题,缺乏现实性。老虎加鸟等于几只,算出来的答案是老虎的数量呢,还是鸟的数量呢?如果题目改成“小老虎和大老虎一共有几只?”这样算出来就很确切是老虎的数量。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加强学科知识的学习,不仅要理解知识,还要考虑知识的现实意义。

  磨课促使我进步,望以后争取机会,多多锻炼。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8

  本节课主要教学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加法。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并能正确进行笔算加法。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知识经验基础,设计这节课时,我觉得依据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小组活动,自主探究,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所以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提炼出问题,再进行合作交流得出计算方法。

  各组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得出了多种方法,摆小棒、口算、拨计数器、竖式等方法,并且学生都能主动上台与其他组的同学进行交流。通过让学生观察“例题”和“试一试”后,交流“在列竖式时需要注意什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笔算进位加法时需要注意的事项,不仅利于学生记忆,而且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正确率。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在不同观点碰撞中产生绚烂的火花,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考交流习惯。

  在练习中,学生出现了诸如从十位相加的,也有不进位的,或是进位后忘加1这样的错误,在后面的练习中,加强这方面的辅导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9

  “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的主要理念之一,新教材又把数的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本节课的教学想通过对教材的充分利用和深入挖掘,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注重已有经验,体验“多样化”

  提倡和鼓励算法多样化,是数学新课程倡导的主要理念之一,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更是实现学生学习个性化的.重要途径。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从这两方面入手,让学生充分体验方法“多样化”:在学生交流不同口算方法的过程中,及时肯定、鼓励学生的不同想法,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通过对教材的再度开发和深入挖掘,让学生在解决“乘船问题”中,对“估一估,一艘船做得下吗?”“大约需要几条船?”“两个班坐一条船,可以怎么安排?”这几个问题的探讨,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重视比较归纳,实现“优化”

  方法是多样的,但也有 “巧”方法和“笨”方法之分。在提倡和鼓励口算方法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同时,更应该让学生通过对各种方法进行分析、讨论、比较、归纳,吸取各种方法中的精华,悟出最佳方法;在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过程中,更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选择最合理,最优化的方案。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10

  在小学阶段学好计算,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能让学生终生受益。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有关计算的教学。

  传统的小学数学计算课,往往是教师讲清法则,学生牢记法则并通过模仿例题,然后进行机械的反复操作,达到计算的熟练程度。课堂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新课程则改变了原有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把静态的情景动态化,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出数学问题。然后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大胆猜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不进位加)时,我利用教材中的内容创设情境如下:小学二年级四个班去参观博物馆,人数分别是36、30、35、34人,如果一辆大客车限坐70人,哪两个班学生可以合乘一辆车?本节课只需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竖式,但当我提出:“哪两个班学生可以合乘一辆车?”这一问题,学生们分别想到了二(1)班和二(4)班合乘一辆车,二(2)班和二(3)班合乘一辆车,也可以二(1)和二(2)班乘一辆,二(3)和二(4)班乘一辆,“这样乘车到底行不行?”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教材主题图是一个开放性的情境,由此情境学生将面对进位和不进位的加法,教师要灵活的调控先解决不进位加法,把进位加留作悬念,作为下节课的开始,学生可能会更有兴趣尝试解决新问题。教材设计给予了学生许多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宽畅的思维空间展开多角度思维,使各方面的能力、技能都得到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开发与培育,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例如在教学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有的同学用动手摆小棒的方法,有的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有的想到了列竖式的方法,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学的积极主动,兴趣盎然,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最后进行算法的优化,让学生通过多次的验证,从多种算法中选取学生认为简便的计算方法,我对于本节课重点学习的列竖式计算的方法进行了重点的强调,对于列竖式计算的方法,书写要求进行了规范,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在教学笔算加法的时候,我们允许学生既可以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为此,孩子们开始“争吵”起来。到底哪种方法简便呢?赞同从十位加起的学生认为,我们在写数的时候都是先写十位上的数,再写个位上的数,从十位加起更符合我们的书写习惯。而赞同从个位加起的学生认为,如果遇到进位加法的时候,先算十位,再算个位进位的时,十位上又要多算一次,这样计算起来比较麻烦。有的孩子最后总结说,不进位的时候既可以先算个位,也可以先算十位;而进位的时候,还是最好先算个位再算十位。

  这节课由于用了过多的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虽然练习的量少了一些,但我觉得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这样安排还是值得的。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11

  在上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拨计算器,理解当个位上两个数相加满10时,我们就会把这10根小棒捆成1捆,变为一个十。在研究竖式计算时,我就说,对于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时,就要把这个十“存”起来,也就是要向十位进一,并且要求这个一要写的小一些,在十位数的右下方。孩子们可以很好的接受。

  但是也存在不足之处:

  1.学生在实际列竖式计算时,对于进到十位的小1的处理上不理想,有的学生将小1写的很大,他们虽然可以很清楚的.说出要求,但是并不能规范书写。

  2.还有部分学生在满十进一时,会说,但列竖式计算的时候,容易忘记加进上来的“1”。今后要加强这一方面的竖式训练。

  通过这节课,我觉得,我在引导学生思考和让学生自主地去讨论、思索,这一方面做的还不好。我明白当学生有了不同的想法或困惑时,教师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恰当点拨、引导,使学生进一步反思,找到正确的方法并得出正确答案。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12

  两位数进位加法,本课时是新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的内容,由于自己比较多在低年级教学,所以对于本课时学生的难点比较清楚。

  因为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之前也在网上了解过一些老师的经验做法,所以设计这节课时,我借鉴了别人的经验以及参考本人的教学特点,特别注意了以下两点:

  一、根据学生的特点,选用学生感兴趣的素材。

  要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堂,必须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开始,我就创设乘车游戏,让学生自己解决哪两个班合乘一辆车,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发现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了,怎么办呢?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算理、通过摆小棒,满了十个先把他们摆一起,找到计算这道题的关键。最后通过目标明确、形式多样、层层递进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竖式计算进位加的`方法。

  二、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

  课前,我就预想学生会出现的错误,例如忘记满十进一的,又或者是忘记加十位上的进位一,还有个位没满十就进位的种种情况。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发现是否有这样的错误,然后在练习中,我把学生出现的错误一一展现出来,让学生自己来发现、改正。在课中我设想的错误没能一一出现,但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竖式学习的深刻性,我事前作了错题收集,让学生找错处,我想,学生在课堂中既要有正面的指引,同时也要有错例判别才能使知识更加牢固。从学生的作业来看,这种方法有了成效,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大大提高了。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13

  “两位数加两位数”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如果只要求正确计算得数并不难,但是要求学生又快又准地用最恰当的方法计算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我觉得本节课的难点是: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优化算法。算法多样化不是一题多解,而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体现。我们的学生由于生活背景不同,知识经验不同,所以对于相同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也不一定相同,这时学生便需要教师的肯定、激励和引导。最后让学生自主地去比较、选择和完善自我。

  这让我们不难想到,学生不也经常在交流中出现思维的'碰撞,在相互启发时闪现创新的火花吗?因此在探索36+35的计算方法时,我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后,鼓励学生充分交流。那么是不是只有学生间的交流就可以了?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事实证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必不可少。

  在课堂上,我曾经“真正”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想一种方法后,我开始让小组交流,可是我们的学生更喜欢向老师汇报,更多的时间便由每名学生向老师和同学们介绍自己的方法,课上气氛活跃,争取发言的小手此起彼伏。我还是第一次上了这么受学生欢迎的课。作为一位教师我当时的兴奋不言而喻。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但是在学生的不同中,也存在着共同之处,认识到每个学生学习的普遍性和规律性不容忽视。并且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永远进步。所以在这节课上,当学生间交流时,我特别提出“会说不如会听”的观点,要求学生在听中补充,听后评价。尤其要比较自己的方法与谁的方法相似,从而按照思维方式将多种方法归类,还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哪种方法适合做哪种类型的题。这时学生对于多种计算方法的认识才清晰而有条理,算法的优化才在学生的心里得到内化。学生自愿地接受新方法,改善自己的解题策略。

  如果是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更注重学生自主探讨和交流得出计算的方法,而不是由老师总结得出。另外,加强竖式的演算,完全是学生自己批改,由学生指出错误,让学生做个“小老师”,让学生体现成功的乐趣,使学生更喜爱数学。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14

  “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

  学生可以借助以前学习的口算方法来解决计算问题,但本节课重点是学习笔算加法的算理。反思这一节课,新课前对一年级的口算进行复习,强调算理很有必要,为本节课笔算奠定了基础,但是如果把后面例题计算拆开摆在口算复习中,对后面笔算起到更好的作用。

  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不进位加),教材创设情境如下:小学二年级四个班去游乐园,人数分别是36、30、35、34人,如果一辆大客车限坐70人,哪两个班学生可以合乘一辆车?本节课只需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竖式,但当我提出:“哪两个班学生可以合乘一辆车?”这一问题,经过学生的补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案,对于进位加的我把他们都写在了一个角落,作为课堂最后的拓展题让学生思考。在讲解例题一的时候,我巧妙的利用了小棒图,把小棒图竖起来摆,使得竖式形象化,接着把形象的小棒图再抽象成数字。

  这一环节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竖式的算理。再通过练习判断,使得学生对笔算时出现的种种情况有所警惕,从而都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但是在处理本课的时候,有以下几点做得不够好:1.没有深入的`解释“合成一辆车”和“准乘一辆车”,导致在提出问题“哪两个班学生可以合乘一辆车?”后,还有学生提出后不确定是否可以合乘一辆车。2.由于上一环节没有处理好,所以导致时间不够,后期练习中的判断改正题没做,拓展题也没做。这是本节课最值得检讨的地方。以后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备好学生,备好教材的每一句话。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15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教学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同时,引导学生在练习中由需要进位的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口算类推出相应的整百数加整百数的口算,还适当要求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在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中,小朋友们既有独立思考,又有同桌讨论。在互动交流时,学生间互相引领,找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法。既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又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取长补短,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然后在相互补充中得到最佳的方案。他们的解决方法归纳起来大致有3种。

  1、 笔算法。个位:4+5=9;十位:40+20=60;一共:60+9=69。

  2、 拆分法。先算:44+20=64;再算:64+5=69。(拆第二个加数)

  或先算:40+25=65;再算:65+4=69。(拆第一个加数)

  3、 凑整法。40+20=60,60+4=64,64+5=69;

  或:50+30=80,80-6=74,74-5=69;

  ……

  学生的思维很是活跃,口算方法也很多样化。因为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他们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特别是他们在面临挑战时,都会产生要证实自己实力的愿望。因此我倡导算法多样化,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给每个孩子以更大的空间,将自己的算法个性化地表达出来。这种个性化的算法,与孩子的经验是紧密相联的。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是远远不够的。试想,一个孩子如果不去思考、比较和体验其他同学的'算法,而只是满足于自己的最初经验之上,他的思维能得到发展、能力能得到提高吗?从经验出发的同时,还需思考怎样让经验得到提升,这才是数学的本质所在。因此在学生呈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后,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得出一个较优的算法,进而推广,这样才能得到提升!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教案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课件12-19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通用12篇)09-26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案04-01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案12-10

一年级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07-12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案02-26

两位数加两位数说课稿10-27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反思04-23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