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学反思>《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8 10:52:3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合集15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合集15篇)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1

  《想别人没想到的》人教版三年级下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最后小徒弟的画得到画师的称赞。故事启发我们要开阔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在课文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新课标中对于中年段语文教学的要求,让我的课堂充满语文味,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1、注重孩子们朗读水平的提高。因为朗读在任何一个年级都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课文中很多的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感情等等都能够通过读体会出来,所以这节课我始终引导学生读。比如说在教学的一开始让他们默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接着让他们自由读课文,划出三个徒弟是怎么画骆驼的?你认为谁画的骆驼多?为什么?教授过程中,也是无时不在指导他们用各种方法朗读课文,尤其在理解画师说的话的含义时,多种形式让孩子们读,先指名读,小组赛读、男女生比赛读,读着读着孩子们就明白了。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2、发掘教材训练点,让学生动脑动口,主动探究。文中,画师评画是全文的重点。在发掘教材时,我把它设计成一个思维训练点,故设疑问: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多,为什么画师对他们两个人的画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加以称赞呢?而后,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这三幅画,自己去体验小徒弟画的妙处,然后引导学生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来说一说这三幅画。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究的能力,使他们的思维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3、利用课文插图理解词语,让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突破两个词语“连绵起伏”、“若隐若现”。在教学“连绵起伏”一词中,让学生看课件图片,当学生看到一座座起伏的'山峰,自然就水到渠成地领悟了“连绵起伏”的含义。接着我再让学生理解小徒弟为什么要画连绵不断的山峰。“若隐若现”一词的教学方法也是如此。在理解词语后,我便问学生看着这幅图,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闭眼想象画面给我们带来的意境。

  但是本课也存在一些不足;

  1、导入时应从类似的民间故事入手,以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充分调动的基础上,再导入本课的学习,可能学生兴趣会更浓。

  2、课堂上缺失学生间、师生间的评价。在今后的教学中,如果能在学生汇报朗读后,组员、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就会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及学习兴趣。

  3、用关联词“尽管……但是……”“虽然……但是……”评价三位徒弟的画时,显得有点突然,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应充分利用好插图,帮助学生理解三位徒弟是怎么画骆驼的,再让学生用关联词“虽然……但是……”“因为……所以……”评价三位徒弟的画,先同桌互说,再提问,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4、小组汇报交流要关注到全体成员,有组员没有发表意见的,可提示本组成员互相补充。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针对课堂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一个一个解决,脚踏实地地将小组建设推向成熟化。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2

  《想别人没想到的》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在教学时我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同桌合作来完成。

  一、让学生在读中学提问题。

  学生围绕课题提问题——谁想别人没想到的?想了些什么别人没想到的?想别人没想到的有什么好处?……学生找到并读出“画师考画艺的结果”两句话后,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明白了什么,再读一读,想想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当学生提出若干问题后,把问题进行归纳、合并,形成了“(1)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大、二徒弟各是怎么考虑的? (2)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二徒弟的画,而称赞小徒弟的?(3)你觉得谁画得最棒?为什么?(4)从三个徒弟的画中,你体会到什么?”,再组织对文本的学习和探究。学生不但把内容读明白。更重要的是主动探索新知识,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

  二、让学生动脑动口,主动探究。

  文中,画师评画是全文的重点。在发掘教材时,我把它设计成一个思维训练点,故设疑问: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多,为什么画师对他们两个人的画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加以称赞呢?而后,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这三幅画,自己去体验小徒弟画的妙处,然后引导学生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来说一说这三幅画。通过多层面感悟引领学生把握三徒弟的画为什么与众不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想别人没想到的”的深层意义。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锻炼学生的语言智能,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究的能力,使他们的思维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让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

  运用多种方法,走进词语的世界,让词语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突破两个词语“连绵起伏”、“若隐若现”,我用鲜明的插图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并通过联系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理解小徒弟的画与两位师兄的不同之处在于能够给人以想象,想象到在那山后还会走出许许多多的骆驼。这样,既化解了词语理解的困难,又领会了课文内容。在教学“连绵起伏”一词中,我用手势来表示,再看课文插图中一座座起伏的山峰,自然就水到渠成地领悟了“连绵不断,连绵起伏”的含义。接着我再让学生理解小徒弟为什么要画连绵不断的山峰。“若隐若现”一词的教学方法也是如此。在理解词语后,我便问学生看着这幅图,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闭眼想象画面给我们带来的意境。

  四、让学生拥有积极探索创新的激情。

  拓展延伸部分,先要学生为“深山藏古寺”诗句选择一幅最适合的图画,并让学生品评画妙在何处,想象当自己是当时的画师又会怎样画?然后请学生说说收集的有关创新的故事。一环节不仅在于抛砖引玉,更在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的'重要性,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的思维活动双向暴露,在让学生看到了学生思维过程的同时,教师也看到了学生思维的真实过程,从而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方向思维,他们在寻求答案获取新的知识的过程中,也就有效的促进了创新思维的训练。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3

  导入新课时,我就以故事开头,说一位师父给了三个徒弟同样大的一张纸,让三个徒弟比赛谁画的骆驼多。接着课件出示了大徒弟画的密密麻麻的,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许许多多的骆驼头;三徒弟画的几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连绵不断的山峰,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这三张画时,我问:“你们说说谁画得多?”

  生1:二徒弟画得最多。(出乎意料,原以为学生一看就明白。)

  生2:我同意,我也认为二徒弟画得多些。(没想到还不只一个学生这样认为。)

  师:再看看究竟是谁画得多?

  生4:二徒弟画得多,他画的都是骆驼头,占的地方小些,所以画得多些。(还说得有条有理呢!)

  师:你们都同意吗?

  生5:大徒弟画得多。(看见老师这样问,想必不对吧,换个答案。)

  许多学生叫起来:不对,二徒弟画得多。(总算没糊涂到家。)

  师:那么,师父夸奖了谁?(只有引导了。)

  生7:夸奖了三徒弟。(是呀,想出原因了吗?)

  师:想想,师父为什么夸奖三徒弟?

  生8:我知道,哪些大山里面还有许多骆驼。(这才对呀!)

  生9:对,那些山挡住了,我知道骆驼一般是一个队一起行动。走出一只,还会走出一只。(有帮腔的了。)

  师:知道会走出多少只吗?

  生10:不知道。老师不知道多少,就是最多的。(聪明的登台了。)

  师:谁最聪明?为什么?(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反思】

  1、为什么学生看图不能准确地找到答案?

  本节课,教师设计的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看图比较,希望能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自己通过看图,讨论,明白了为什么三徒弟画的两只骆驼是最多的,对后面课文的.理解打下了基础。在讨论与辩论中各抒己见,感受到了快乐。而且,当课题出示,学生读题后教师问:“为什么以《想别人没想到的》为题?是谁“想别人没想到的”学生虽然还没读课文,但显得十分活跃,抢着回答。这篇课文上完后,我有出示了这样的“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两个故事。

  故事一,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很喜欢画画,常常出一句诗,让前来考试的人画,以此来选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 “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那些考生看了题目,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皇帝看着都不满意。当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故事二,还是宋代,还是以诗句为题作画考试。说的是有一年,考画的内容是“踏花归来马蹄香”。考生们绞尽脑汁想起来,想好了,就开始画。有的画骑马人踏春归来,手里拿着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画上沾着的几片花瓣,对于这些画,主考官都不太满意。只有一位考生别出心裁,他没有画花,只是画了几只蝴蝶,在绕着马蹄翻飞。主考官一见这画,十分喜欢,连声称妙,并录取了这个人。这两个故事也就是为了进一步说明我们做什么事要“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课文的导入,学生为什么不能准确的找到答案?我想,一是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二是课件的制作还不能让学生一目了然。如果能将三徒弟的画意用FLcsh动画演示一下,就没有前面的一幕了。

  2、是不是没有“拓展”内容的课就不是一节上得很成功的课?

  听了许多老师的课,都给学生一个拓展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我的这一节课,虽然给学生增添了两个“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但没有给学生一个拓展的舞台,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有没有想到过别人没想到的事。新课标中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那么我们每一节课是不是都应设计拓展的内容?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4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目标是:

  1、读通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想想小徒弟的画为什么得到了师父的称赞?

  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所以只要一个课时就可以学完。课文内容学生只需读几遍就可理解,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另外设计了几个环节,一是以故事开头。我在新课前用了一个与课文类似的故事《竹锁桥边卖酒家》导入新课,听完故事,问: 你知道这李唐为什么能考第一呢?学生没回答,我直接导入到新课:“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你们也就能明白这个问题。”二是拓展延伸。学完课文后,我以多媒体出示:《深山藏古寺》让学生思考加以选择并说说理由。我紧接着问: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样的故事?由于时间的关系,学生一时也回答不出,当我用多媒体展示这样的故事:《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爱迪生救妈妈》……学生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样既延伸了本课的知识点,又拓展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面。

  不足之处:本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说得较多,相对来说,读得时间较少,学生说的较少。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所以只要一个课时就可以学完。课文内容学生只需读几遍就可理解,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另外设计了几个环节:

  一是以故事开头。我在新课前用了一个与课文类似的民间故事《国王和他的三个儿子》导入新课,孩子们最喜欢听故事,所以这个故事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让他们以浓厚的兴趣进入到课堂中来。听完故事,问:你知道三儿子买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自然导入到新课:“是啊,三儿子想了别人没想到的,所以让国王满意,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

  二是拓展延伸。学完课文后,请孩子们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样的故事?学生纷纷举手,举出了很多这样的故事:《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爱迪生救妈妈》……我紧接着问:那么你们生活中有没有什么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呢?学生们认真思考,举出了一些例子。如汤俊琦讲的用碗装开水快速熨衣。

  结束时,我又以故事来总结:讲民间故事《踏花归来马蹄香》和《深山藏古寺》的'故事。让学生思考两个故事中的画家的画妙在何处?

  作业也是课文的延伸:给你一张纸,你用什么方法画出一个班有很多学生?

  不足之处:由于前面的课节奏慢了些,学生谈自己的生活体验的时间太少了,因此举的例子不多。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5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一位老和尚让三个徒弟作画比赛谁画的骆驼最多的故事,和尚小徒弟的画最终得到师傅的赞赏。在教授课文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领悟徒弟的画妙在何处,体会为什么老和尚会独独赞赏他的画作。于是,我直白地问了学生一句:“小徒弟的画妙在哪儿?”问题提出,学生却鸦雀无声,平时最爱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也沉默安静地看着我。我一时感到非常尴尬,又重复了一遍问题,学生依旧没有反应。最后,这个问题只能由我自问自答,学生听到了来自老师的标准答案后都恍然大悟。课后,一个女孩悄悄跟我说:“老师,其实我想到的和你想到的差不多,只是不敢举手。”我多想告诉她:孩子,有思考已经非常不错,答案正确与否有时并不是最重要的。反思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难道不是填鸭式的?我又这样让学生被动接受我的想法。

  细想引导过程,发觉自己对“妙在哪里”竟是缺乏了关键性的引导。反思过后,我认为,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小徒弟之画的妙处,有两个方面可以入手,一是理解词意,抓住文段中的“连绵不断”、“若隐若现”体味妙处,二是对比法,将一、二徒弟的画与三徒弟的画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评价,加深理解“妙”处。而教师只适当运用引导性语言带领学生感悟,不能再次让学生在略读课上轻易从老师口中得到所谓的答案,而错过动脑筋的机会.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6

  核心提示:《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要考查三位徒弟,看谁能在同样大小的一张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比大徒弟有了进步。小徒弟虽然只画...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要考查三位徒弟,看谁能在同样大小的一张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比大徒弟有了进步。小徒弟虽然只画了则在纸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数不尽的骆驼的情境,让人拍案叫绝。课文的题目揭示了这篇课文的中心,插图揭示了小徒弟画面的内容。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较浅显,但讲述的道理却很有启发性。教学时,我首先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在大致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破两个词语“连绵起伏”、“若隐若现”,用鲜明的插图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并通过联系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理解小徒弟的画与两位师兄的不同之处在于能够给人以想象,想象到在那山后还会走出许许多多的骆驼。这样,既化解了词语理解的'困难,又领会了课文内容。

  学完了《想别人没想到的》,学生们纷纷表示明白了学习、生活中要多动脑筋,勤于思考,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而我讲完了《想别人没想到的》,也更加明白教学中更要有所创新,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7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最后小徒弟的画得到画师的称赞。故事启发我们要开阔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学习本课的目标是:

  1、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进一步训练学生默读的能力,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得到画师的称赞?

  3、结合课文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文的重难点是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画师的话只有一句,但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要认真帮助学生认真理会。

  鉴于文本是略读课文,也是一篇开发智力的有趣故事。教学时,我以故事导入,来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本课的学习。在学习课文时,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在大致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有位伟人说过,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对常规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通过学生提问,让学生自读自悟,品词、品句、讨论、交流,促进学生提有价值的问题和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在学生广泛思考、交流的基础上,再拓展延伸,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一些例子,从中受到启发。

  本着这样的理念设计教学,我们边实践边修改,边研磨边完善,经历了以下过程:

  【研磨反思一】

  精彩亮点:

  1、教学目标明确,内容安排合理。

  2、故事导入创设情境,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充分利用插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4、教学内容注重内外结合。

  存在问题:

  1、不够大胆放手,被老师设计的表格牵引,把时间花在过多地讲解课文上,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没有得到体现。

  2、因为每位学生手中都有一个表格,大家没有讨论而是各自完成后才交流的,没有真正发挥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3、让学生品读词语、品读句子不够,学生对画师的话理解不透。

  解决策略:

  1、把握好略读课文的特点,略读课文要求教师在讲略读课文时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自读自悟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2、发给四人小组一张表格,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填表,帮助学生学习三个徒弟是怎么画骆驼,怎么想的?真正发挥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3、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充分品词品句后,在理解中读,认真领会画师的话。

  【研磨反思二】

  精彩亮点:

  1、善用激励性语言,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

  2、抓主线,突破文章的重难点。通过表格来对比三个徒弟的画,帮助学生学习三个徒弟是怎么画骆驼,怎么想的?

  3、拓展延伸,设计了两部分内容,学生举出了很多这样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方式,真正发挥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存在问题:

  1、时间把握不够好,安排显得前松后紧。

  2、小组汇报交流时没有关注到全体成员。

  3、用关联词“虽然……但是……”“因为……所以……”评价三位徒弟的画时,显得有点突然,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

  解决策略:

  1、控制好时间,课文内容的讲解控制在30分钟内,拓展延伸部分控制在10分钟内。。

  2、小组汇报交流要关注到全体成员,有组员没有发表意见的,可提示本组成员互相补充,或者让其他组同学向他们质疑。

  3、充分利用好插图,帮助学生理解三位徒弟是怎么画骆驼的,再让学生用关联词“虽然……但是……”“因为……所以……”评价三位徒弟的画,先同桌互说,再提问,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研磨反思三】

  精彩亮点:

  1、教学主线清晰,紧紧扣住“小徒弟的画为什么受到画师的称赞”展开教学。

  2、体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真正发挥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3、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扶、放处理得体,学生经历了由不会到会的自学过程。

  4、充分挖掘教材可以利用的部分,引导学生在观察、想象、说话的基础上理解文本。

  5、通过让学生自读自悟的方式,促进学生提有价值的问题和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6、课后的拓展延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7、注重朗读训练,读书形式多样,通过抓重点词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存在问题:

  1、板书设计不够精炼,要突出中心。

  2、画师的话还要结合插图理解、读透。

  解决策略:

  1、板书设计可修改如下:

  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很多

  二徒弟许多

  小徒弟两只以少代多

  勤动脑善思考

  2、当学生对画师的话质疑后,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为什么小徒弟的画受到画师的称赞?充分让学生动脑动口,在提问个别学生,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充分朗读画师的画,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8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篇略读课文。

  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在教学时我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同桌合作来完成。在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读文之前,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再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启发学生再次提出自己的问题,组织学生围绕一定的学习任务进行合作学习,并围绕着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这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学生将精读课文中所学习的分段、理解课文等语文基本功,用于了本课的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了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文中,画师评画是全文的重点。在挖掘教材时,我把它设计成一个思维训练点,故设疑问: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多,为什么画师对他们两个人的画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加以称赞呢?而后,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这三幅画,自己去体验小徒弟画的妙处,然后引导学生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来说一说这三幅画。通过多层面感悟引领学生把握三徒弟的画为什么与众不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想别人没想到的”的深层意义。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锻炼学生的语言智能,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究的能力,使他们的思维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拓展延伸部分,先要学生为“深山藏古寺”诗句选择一幅最适合的图画,并让学生品评画妙在何处,想象当自己是当时的`画师又会怎样画?然后请学生说说收集的有关创新的故事。这一环节不仅在于抛砖引玉,更在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的重要性,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9

  在教学《想别人没想到的》这篇文章时,因为课文内容较为简单,我让学生作了全面了解之后,问:“我认为二徒弟画的骆驼最多,你们为什么认为小徒弟的画最好?”学生找出了文章的关键段落,也就是画师的话,都赞同画师的意见。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但从深山里可以走出无限多的骆驼,具有代表性。同学们到此也体会到了小徒弟的构思的独到之处,想别人没想到的,才可以有惊人之作,惊人之举。

  为了让学生再次体会到想别人没想到的奇妙,我准备向同学们讲几个经典实例,再让他们自己讲一讲在自己身上发生的.独特之举。我先讲了一个小故事,富翁为了考验三个儿子是否聪明,于是把同样多的钱给了他的三个儿子,让他们不管买什么都必须填满一间屋子。最终,只有小儿子买了一根蜡烛,让光亮充满了整间房屋。小儿子是三个儿子中最聪明,最会动脑子的。

  第二个例子是宋代皇帝赵佶考验画师出的一道题:深山藏古寺。

  第一个画师:画了一座深山,前面一座寺庙。

  第二个画师:画了一座深山。

  第三个画师:画了一座深山,露出寺庙的一角。

  第四个画师:画了一座深山,深山上面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小路上一个和尚正在挑水。

  我问:“你认为那幅画好?”

  学生异口同声:“第四幅画的好。”

  我追问:“为什么?”

  学生说:“第一幅画,寺庙在外面,没有藏起来。第二幅画没有寺庙。”

  学生:“第四幅画中有和尚,有和尚就有寺庙。”

  “第三幅画也只画了寺庙一角呀,怎么不好了?”

  学生:“第三幅画中的寺庙没藏起来,它还露出来一角。”

  (没想到学生对“藏”字理解这么深,知道抓关键字来欣赏画。同时,也说明了他们已经懂得,想别人没想到的就会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原本打算讲“踏花归来马蹄香”的典故,当我把这句诗写到黑板上时,改变了主意:“如果是你,你准备画什么?做到想别人没想到的。”

  许多学生举手,纷纷发表看法。

  学生:“我准备画一地的花,上面走着一匹马。”

  学生:“我准备画一片桃花林,落花缤纷,一匹马从这儿经过。”

  学生:“我画一匹马,马身上都是花。”

  学生:“我在地上画许多花草,再画一个马蹄印。”

  ……

  最终,候源说:“我画一匹马,再画许多蝴蝶和蜜蜂。”

  我不由得“太好了!竟然和古时候的大画家不谋而合。”

  为了再次体会出奇制胜的妙处,我再次问道:“好在哪?”

  学生:“有蝴蝶蜜蜂,就有花香了。”

  ……

  真的没有想到,学生的想象力竟如此丰富,如此奇妙。只要给学生想象的余地,必能迸发思维的火花。我们的课堂也要“想别人没想到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10

  今天,我执教了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

  新课程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要求教师在讲略读课文时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首先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让学生依据教学提示进行合作学习,并围绕着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这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教学时,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主要指导学生读好三位徒弟的画和画师的称赞。

  由于时间关系,最后没有让学生联系实际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11

  《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第12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张淑霞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找出三个徒弟如何画骆驼的语句,看谁的办法好,为什么师傅称赞小徒弟画得好?学生们通过交流、讨论。都说小徒弟画得好,并且找到画得好的原因。“原来小徒弟只画了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连绵起伏的山峰,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画师解释说:“你们看这幅画,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它们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里走着,若隐若现,谁也说不清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从而引出“这是想别人没想到的.”——这就是创新。而后让学生找找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学生说出了许多事例。最后老师又出示了两个关于创新的事例——《创新事例》《踏花归去马蹄香》。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创新的含义。

  这堂课教师以“想别人没想到的事”为线索,通过多种思路让学生独立领悟课文的道理。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学习中拓展开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12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①以谈话的形式,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②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文本对话,感悟课文内容。

  ③巧设空白,通过对比探究,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④通过拓展资料,丰富知识,扩大阅读面,体验创新。

  3、在学习课文中加深体会,明白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上回书说到:在洛阳城中有位画师,画技一流 ,许多人都慕名前来买画。有这么三个年轻人,一起来学画,他们都非常诚心。画师被三个感动了,遂收下三人为徒。三年时间弹指一挥间,就要出师了,画师召集三人出了一道题目,要考考三人。

  如果要让你们在这么大一张纸上画尽可能多的骆驼,你会怎样画?(学生自由作答)

  2.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画师的三个徒弟是怎么画。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

  (三)细读全文 明确课文的主要内容。

  1、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出示课件)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文,并把找到的理由划出来。

  小组先讨论,后推荐代表在班上说一说。

  2、三个徒弟作画的不同构思和结果。(出示课件)

  (1)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三个徒弟分别是怎么画的?请你把划出来的段落读一读。

  (2)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课件显示三幅画)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

  (3)你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也可以画出更多的骆驼?

  (4)三个徒弟的画,画师又是怎么评价的?(课件显示画师的话)(5)谁能读一读画师的话,看谁读得最像,最有感情。

  (6)指名读,师生评价。齐读。

  (7)听了画师的话,我们来看看这幅受到称赞的画吧。现在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课文的哪个词看出来?(恍然大悟)

  (6)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总结,随文阅读

  总结: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小徒弟不仅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

  (1)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有没有发现这样的事?(自主谈,教师也交流自己知道的事)

  (2)听故事《聪明的乌龟》

  (3)随文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你从哪里看出这个人的画很有创意?他是怎么表现出香的?

  (4)画一画花,比比谁画得花多。看看谁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五)课外拓展

  课外收集一个这样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把课文中的'事像画师那样考考家人,看他们谁想得更妙。

  教学反思:

  备课时受到一句话的提醒,说要把课文讲的有意思些,我想到了评书这种形式,于是在备课的时候我就这样的准备了:上回书说到,有这样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家,他的画那可真是惟妙惟肖。(尽量用上孩子们熟悉的词语来介绍)上课时虽然我的声音不高,但是我用评书这种形式来开头,很多孩子都很喜欢,而且脸上带着笑容,看来他们是很喜欢的。在课堂上出现了一点创新就可以让自己的教学产生巨大的变化,如果肯动脑筋我想这种变化不会仅仅是物理变化,而会产生力量无穷的化学变化。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13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要考查三位徒弟,看谁能在同样大小的一张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比大徒弟有了进步。小徒弟虽然只画了则在纸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数不尽的骆驼的情境,让人拍案叫绝。课文的题目揭示了这篇课文的中心,插图揭示了小徒弟画面的内容。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较浅显,但讲述的道理却很有启发性。教学时,我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自主研讨的能力,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引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其创新意识。

  我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把握这篇课文阅读的要点是让学生透过文字表面去揣摩文中人物是怎样想问题的,小徒弟在想问题时为什么能和两位师兄不一样,这样就能使学生在理解故事情节之后进入更深层次的阅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怎样的思维过程才是与众不同的'。在阅读课文之后,我进一步开发教学资源,让学生感受更多的独特的思维方式,体验思维的乐趣。

  如学好课文后,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那位画师的第四个徒弟,你会怎样按师傅的要求画骆驼?”学生议论纷纷后,热烈发言。郭柯呈说:“我会画沙漠,一只骆驼往前走去,身后留下一串串脚印。”话音刚落,陈婕就马上质疑:“光有一串串脚印并不能说明骆驼多,人家可以认为是同一只骆驼留下的。我会画两只骆驼向沙漠深处走去,留下很多很多大大小小的脚印。”她的回答立刻引起大家的掌声。

  接着我也出了一道画题想考考他们,当问他们有没有信心时,看到他们个个都是胸有成竹的样子,我真的是很高兴。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上“蛙声十里出山泉”时,有几个小朋友又把小手举得高高,问是什么意思?当我把大致意思告诉你们,并问:如果让你们画出这一幅画面时,你们会怎么画?此时,他们一个个都不停地在思考,小手不停地在桌子上比划着,一只手、两只手、三只手。越来越多的小手举了起来,不一会儿一个个精彩纷呈的答案就出现了:一只只小蝌蚪顺着泉水往下游去。虽然画面上没有出现青蛙,但蝌蚪就说明了一切。很多小朋友都发出了赞叹声。虽然有些同学的答案不是很好,甚至有些好笑,可当我看到他们认真思考的样子,真的好喜欢。

  接着结合《词语手册》让学生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都独特的思维,从而体会到遇事善于动脑筋的重要性。我最后通过课后作业的方式把学生的阅读拓展到课外,丰富学生的课外语文生活。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14

  今天,我执教了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

  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和领导的点评,我有几点体会:

  新课程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读文之前,我用《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故事吸引学生,让他们以浓厚的兴趣投入到课堂中来。听完故事,问:“你们知道为什么皇帝刚开始不满意,当他看到最后一幅画的时候又连声叫好吗?”学生回答后,自然导入到新课:“是啊,最后一幅画的作者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所以取得了成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一个《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

  教材要求教师在讲略读课文时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不必把每一句话都搞清楚,大的方面搞清楚了,有些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可以留着今后解决。正是由于这一思想指引,我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组织学生围绕一定的学习任务进行合作学习,并围绕着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这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主要是想让学生把前面精读课文中所学习的分段、理解课文等语文基本功,用于本课的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为了节省时间,我设计了一个表格,目的是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填表,但可能是因为每人手中都有一个表格,大家没有讨论而是各自完成后才交流的。如果再上我会给每小组发一张表格,真正发挥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在拓展环节,我把教学创新点放在以教材为基点,向生活、向课外延伸,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内容,开阅学生的朗读视野。

  然而,这是一节语文课,虽然是一篇略读课文,但也要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品味语言,加强语感,加深体验。因此,在教学时,同样应该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主要指导学生读好三位徒弟的画和画师的称赞。可是,我却把这种读设计、实践为学生的默读全全代替了,使课堂上没有听见一次完整的或个人的或集体的朗读声。今后不管再上任何语文课,我都不会忘了朗读在语文中的作用。当学生读完一篇文章或一个故事,更要注意引导学生按课型的特点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今天这节课上回答的几个学生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语言都不是十分简练,遇到这种情况应及时给他们一个思路,一条线索,让他们准确地说出文章的大意。

  孩子们学完了《想别人没想到的》,纷纷表示明白了学习、生活中要多动脑筋,勤于思考,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而我讲完了《想别人没想到的》,则更加明白教学中更要有所创新,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15

  第三单元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一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主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范老师执教的这一课,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多媒体操作熟练,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抓住重点,深入探究。

  教学中,范老师引导学生通过默读的方式找出画师的问题以及课文中描写三个徒弟做画的句子,通过反复地朗读,抓住重点词语感悟,如描写大徒弟和二徒弟做画的词语“密密麻麻、很小很小”等,让学生理解了在徒弟画了很多的骆驼,又如在看小徒弟的画的时候,抓住两只骆驼头,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连绵不断”,仿佛看到位了每一座山后都有很多的骆驼,从而体会到小徒弟的画与其他徒弟的不同之处。

  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这个问题也是揭示本文中心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范老师重点抓住“连绵起伏”、“若隐若现”这两个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通过联系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理解小徒弟的画与两位师兄的不同之处在于能够给人以想象,想象到在那山后还会走出许许多多的骆驼,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样,既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又领会了课文的内容。

  二、拓展延伸,理解寓意。

  学完课文后,范老师请学生说说,你们生活中有没有做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呢?学生说了很多,但只是停留在想出与人不同的方法,而没有围绕着有创新想法来谈。如果老师引导一个话题,让学生想办法,由于有了一定的范围,学生可能会说的好一点。这样文本的寓意就一目了然:做事和思考问题要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办法,这就是课文题目《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有创新。

  不足之处:

  1、指导学生朗读还要加强。先自读,再指名读评价,然后齐读,这样学生体会会更深刻。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方法要得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老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体会感悟。如学习关键语句时,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读文找答案,再谈体会,然后抓关键词来具体谈体会,最后通过朗读感悟。

  3、合理安排授课时间的分配。一堂课有重点和难点,在时间分配上要花最多的时间去学习,这样才能学透彻,学生才能学会。

  4、提高教学机智和倾听能力,善于捕捉学生的问题,促成课堂的生成。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04-18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02-12

语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03-17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15篇04-18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15篇)04-18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15篇)04-18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15篇03-06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通用15篇)04-18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汇编15篇)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