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学反思>《观潮》教学反思

《观潮》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4 13:39:1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精】《观潮》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潮》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观潮》教学反思

《观潮》教学反思1

  《观潮》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是开学以来非常正式的第一课。

  由于学校的图书没有及时发放,我先安排孩子去其他班级借书,争取每两个孩子能够使用一本书,这样在讲授的时候孩子们才能够有所收获。

  在单元导读中,我已经带领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了解了文字的写作顺序,但是在文本的解读上还不够充分。

  上课伊始,学生首先质疑了课题,观潮是观的哪一个潮?观是什么意思?我为学生播放了《观潮》的视频,让学生无论在视觉还是听觉上有了初步的认知。接下来,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的是什么,你了解到了什么。可能与充分的单元整体预习有关,孩子的汇报令我惊讶,他们总结了作者的写作顺序,甚至清晰的说出了段落,这为接下来的讲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接下来我就顺藤摸瓜,找学生读潮前的段落,其他同学边听边画打动你的词语或句子。学生在汇报的时候,教师及时点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潮前的情景的呢?学生快速的找到并且能够用词语来概括,真是让人感到惊讶。

  潮前的分析为潮时和潮后的学习提供了范例,学生自己分析了潮时的景象,但是在说明听潮声,看潮形上出现了困难,我也及时进行了点播并且孩子们能够知道作者在描写潮形上运用了比喻的写作手法和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希望他们在今后的习作上能够有所运用。

  在本课讲授的最后,我利用板书总结了全文,从而引出,钱塘江大潮如此壮观,难怪被称为,学生大喊“天下奇观”。从而顺其自然的`引出,所以,整篇课文都是围绕着第一段来写,这一段就被称为“总起段”。

  那现在孩子们就知道了,观潮不仅是用眼睛看,更要用耳朵听,尤其是用心想。这也是本文的“题眼”。

  当然在本课的讲授中还是有遗憾的,孩子们没有书,之前朗读也不到位,有拖长音的现象。开学初,孩子的表现并不积极,参与度不高,所以我的情绪有些急躁,课堂的效率较低,希望自己能够更努力,备课更详细,加油!

《观潮》教学反思2

  我很喜欢这篇课文,文字优美,用词大气,尤其是读起来气势磅礴,荡气回肠。文章写得如此之美,我们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来感受这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之美呢?在教学中我认为运用“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的教法比较恰当。

  教学时,我按照初读----研读----熟读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钱塘江大潮景观之奇。但我发现学生对课文描写的景象比较陌生,一是由于对课文词语的陌生,二是由于对场面的陌生。于是我思考是直接给他们先看录相后讲,还是讲完后再看录相呢?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我决定先讲再看录相。

  在讲析中,对词语的'理解上我运用了对比法,如“闷雷滚动”对“山崩地裂”,“风平浪静”对“白浪翻滚”,让学生说感受,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还运用了画画法进行对比,如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让学生在画笔下感受钱塘江大潮气势的不同。在对比中同学们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大胆说出了,画出了自己心中的钱塘江大潮。最后我再放录像,学生亲眼目睹了真正的钱塘江大潮,进一步验证了自己的感受,对课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完这节课,我体会到多媒体课件有时是可以以它直观形象的画面较快地突破重难点,但有时运用过早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我们运用多媒体课件也应因课施教。

《观潮》教学反思3

  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点如手:首先,语言奠基,想象基奠。在教学前,我在黑板上抄写了很多名人写得有关钱塘潮的名诗句,有范仲淹的“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杜甫的“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李白的《横江词》、孟浩然的《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毛泽东的《七绝·观潮》等。在孩子们各种方式的读后,我说:“你们必须明白这些诗句是描述什么的`。”他们点了头,我让他们说出来。随机板出——钱塘江潮。生活在海边,对潮涨潮落不陌生。其次,以读贯穿,想象感悟。读始终是语文课堂的主角!

  语文课程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进取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有了第一步的基础后,我就让孩子们去阅读文本,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潮水的雄伟壮观。划出有关句子,朗读交流。孩子们对潮来时的描述异常感兴趣,因为它那么直观,那么生动。让他们读后,就让他们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虽然没去过,虽然不能现场感受,可是能结合词句那么想象一回,也是生动的。我想在孩子们的脑中,至少已经有好多个版本的“钱塘江大潮”了。在很多的读、说,体味、想象后,钱塘江潮水在孩子们的闹中留下深深的印象。这时,我说:“站在观潮台,应对如此的潮水,你想说什么?”将它写下来。孩子们写后(几句话),进行了交流。说的就是感受、感叹、神往……

《观潮》教学反思4

  《观潮》这篇课文记叙的是作者经历观潮的情景,作者耳闻目睹了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述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而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平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有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上完课后,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有以下教学思想:

  一、以学生为主体,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能动性和进取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质量与效率。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学生观。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以后的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了多媒体课件有时是能够以它直观形象的画面较快地突破重难点,但有时运用过早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我们运用多媒体课件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因课施教。

《观潮》教学反思5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本文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的'顺序,由远到近抓住“潮”的特点进行叙述。

  本课教学重点是认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重点理解“潮来之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时,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指导学生依“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课文围绕 “观”字写了观潮的地点、时间,观潮人的心情,围绕“潮”字写了潮水的汹涌、气势磅礴。

  要引导学生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使自己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不足之处是,由于没有电脑装备,学生生看不到具体的大潮情景,只能靠朗读及想像来体会大潮的美景,不能进行图文对照地学习课文。

《观潮》教学反思6

  随着统编教材的全面实施,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观潮》已经授完,上午对照新教材,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教后反思。

  《观潮》属于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佳作,以前S版的四年级教材也有这一课,由此可见这一课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地位。教授之前,我确定教学重点为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并在电脑上下载了相关的PPT,希望通过生动直观的视频感受大潮的'声音和形状。

  我的教学设计也是围绕“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展开的:养成上课认真倾听的习惯,能正确听写出课后词语;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熟练熟练复述课文;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雄伟,课文学完后赏读《浪淘沙》进一步感受文本;总结课文之后教给学生观察顺序和写作方法,鼓励学生在作文中真实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并会用上恰当的修辞手法。

  用了三个课时终于教授完《观潮》这一课,可是总觉得遗漏了什么,重新研读新教材,反问自己双线训练做到位没。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感受自然之美,人文要素是推荐一个好地方并写清楚推荐的理由。反思今天自己的教学,发现人文主题落实的不够到位,只有在教学环节中始终渗透学生对大自然的赞美热爱之情才能激发学生推荐一个好地方的欲望,看来统编教材的双线训练真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因此在下午的课堂上,我又花了十分钟的时间再次捋顺课文的思路揭示文章主题引起学生共鸣,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多留意观察身边的美丽景物,以此为本单元的写作之旅埋下伏笔。

  新教材双线并进的单元结构,呈现了确定的语文课程,实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身。很明显,这节课,我以语文要素为主,走进了“跟着课文的思想内容跑”的误区,掉进了“教知识”的陷阱。而这正是以前教学惯性使然。

  用好教材的关键在于从核心素养出发,准确定位语文教学目标。提领而顿才能百毛皆顺。因此,在解读新教材文本的时候多多挖掘,深入领会,遵循双线训练的原则,才能更好的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这一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观潮》教学反思7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一组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

  在《观潮》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应用了电化教学的先进手段,发挥了课堂教学“三为主”的调控作用,围绕“注意积累写作材料”的重点,训练项目,教师注重导方法、导技能,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又渗透了思想教育,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的'全过程,可以清晰地看出五个环节,即创设情景、出示目标、学生自学、师生研讨、练习迁移。学习由创设情景开始,这个教学步骤主要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欲望。出示教学目标主要是为了指导教学策略选择和指导学生的学习,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预期要达到的目标上。创设情景和出示目标是学习的动力过程。

  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在原有知识的指导下,学生以自己独有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教材,然后师生共同研究讨论,达成教学目标。这是教学目标的达成过程。练习,特别是变式条件下的练习,可以使概念和规则等形式的命题知识,转化为以产生式系统表征的储存的技能,一旦条件满足,技能便能自动激活:提供技能运用的情境,可促进迁移。这是技能习得的主要过程。以上“五环式的教学结构程序,是自主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典型结构程序。因此说,这堂课较好地体现了自主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程序,比较成功。

《观潮》教学反思8

  本课教学成功之处:

  1、在第1课时的教学中,我考虑到学生刚从三年级升到四年级,这是学生进入四年级的第1课,所以我安排了字词教学,这样有利于向学生逐步渗入课文,消除对语文学习的恐惧感,从而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在第2课时的教学中,由学生画出有关句子,交流感受,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

  3、通过看到的、听到的',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从而感受了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

  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有限,朗读时间不多,未能很好地在读中领悟钱塘江的雄奇壮观。

  改进方法:

  1、将生字词的认读作为检查学生预习的内容,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2、理解课题,比较"观潮"中的"观"和"天下奇观"中的"观"后,直接进入课文学习:"观"了哪些景象,为什么是"奇观”。组织阅读讨论,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浓些。

《观潮》教学反思9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如齐读、男女赛读、表演读、配乐读等,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趣味,读得津津有味。

  经过读,让学生自我来理解课文资料,如让学生谈谈“你为什么喜欢这句?”,培养学生的语感,落实五好目标中的“朗读好”。在“句子比较”这一环节里,经过不一样语气的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能很好地帮忙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一道填空文段让学生口头回答,同时也落实学生的“口才好”,更能够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一堂课下来,感觉自我对课堂的几个地方把握不好。一:字词的理解、学习太过粗略。虽然是四年级,是向高年段过度的时期。但对于字词的理解掌握不够重视。对个别词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积累的机会。二:对学生的理解,还有些越俎代庖的`嫌疑。情感线还是按教师的设想去落实,是否又有情感灌输之嫌呢?我在课堂上并不够大气,有时候拘泥于小空间。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调控,教师的教学机智待加强!三:读的方面,在生生互动、点评做的不够好。期望在以后的课堂改善!

《观潮》教学反思10

  《观潮》是一篇很有气势的文章,文中蕴藏了很多东西,越仔细地读文章,越能发现文章中的许多独到之处:文章结构,写作方法、观察的方法、写作顺序、修辞方法、四字词语的恰当运用……凡此种种都关注到是不可能的,于是自己反复思考,确定集中精力抓住重点段画批、谈体会、读句子、悟写法、积累词句并运用的教学思路。教学中,注意词语理解方法的多样性及指导。如:人声鼎沸、山崩地裂是用逐一理解语素,再连起来理解词语的方法

  。水天相接、满天卷地利用图片,使学生一目了然,有了很直观的认识,风号浪吼则采取图片和声音结合的`方法,学生看图片同时听声音,让他们对词语有了更直观的感性的认识。

  对于课文的重点段第5自然段,我采取体会重点词语、换词语体会句子,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气势,体会文章从远到近的写作方法,比喻的修辞方法等多种方法,体会文章的气势。 当然,课上的问题也不少。比如:课文读得不够,有些地方学生读得不好,没有气势,教师可范读。感悟写法后,应让学生再读重点段,体会写法,加深记忆。另外这样的课文,讲的时候节奏要快,才能有气势。

  课上完之后,自己对这节课并不满意。首先是学生读课文从声音上缺乏气势,这大概和自己调动学生情绪不到位有关,我想如果从第5自然段钱塘江大潮**入手,学生的情绪大概更容易调动起来了。批画完后,学生开始交流,自己一开始就和学生争论隆隆的闷雷声是不是写大潮,学生没有准备,感觉有点不知所措,这大概也增加了学生的紧张气氛。

  越教越发现语文实在是个很值得反复琢磨的学科,任何一篇课文都需要反复的“磨”,只有反复打磨才能上出好课,正如河蚌孕育珍珠一样。今后自己一定要在“磨”上多下功夫。

《观潮》教学反思11

  《观潮》一课是我接手四年级二班后上的第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语言奠基,想象基奠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句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名句,体现了钱塘江奇特卓绝的江潮,也令无数中外游客慕名而来。开课前我用此名句做为导语点名本课要学习的内容,从而使学生对钱塘江大潮的美留下一个想象。

  其次,以读贯穿,想象感悟

  展开课题为了便于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我从“观潮”二字出发,问:“观与看一词都包含有看的层面,作者为何取“观”而不取“看呢”?举手的学生很多,有的说看不好听,很口语,有的说看可以是随便的不细致,还有的说观比看多了一层欣赏,和时间长的意思。我觉的孩子们理解的都很不错,我点明“既然是在观,就要有所过程,学生们表示同意,那么作者是按怎样的步骤写了自己观潮的过程呢?”学生默读全文很快找到了答案。接着我们认读了文本中的生词。

  在有了第一步的基础后,我就让孩子们去分步阅读文本,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潮水的雄伟壮观。划出有关句子,朗读交流。

  孩子们对潮来时的描写特别感兴趣,因为它那么直观,那么生动。让他们读后,就让他们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虽然没去过,虽然不能现场感受,但是能结合词句那么想象一回,也是生动的。我想在孩子们的脑中,至少已经有好多个版本的“钱塘江大潮”了。

  最后,图文结合,情感收场

  在大量的读、说,体味、想象后,钱塘江潮水在孩子们的闹中留下深深的印象。这时,我出示了文中的插图,观看钱塘潮水,加深对课文句子的理解。看完,我说:“站在观潮台,面对如此的'潮水,你想说什么?”将它写下来。孩子们写后,进行了交流。说的就是感受、感叹、神往……如果让你给文章加一个结尾你会怎么加呢?杨思怡同学用了写作中常用的首尾呼应:“钱塘江大潮真是名不虚传,不愧为天下奇观”!

  一堂课下来,课堂中的一下几个地方处理不够好和预想的差距比较大。

  1、字词的理解、学习太过粗略。虽然是四年级,是向高年段过度的时期。但对于字词的理解掌握不够重视。对个别词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积累的机会。

  2、对学生的理解,还有些越俎代庖的嫌疑。情感线还是按老师的设想去落实,是否又有情感灌输之嫌呢?我在课堂上并不够大气,有时候拘泥于小空间。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调控,教师的教学机智有待加强!

  3、读的方面,由于时间有限,学生的预习任务如果做的不好,课堂上很费时间。在生生互动、点评做的不够好,为了时间稍有仓促。

《观潮》教学反思12

  《观潮》这篇课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的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重视了“读”。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评”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观潮》教学反思13

  美具有规范的本事,但它既不是任意的,更不是强制的,而是顺其自然天成的。这种规范,是自然与社会向统一的自由造型。正是自由这个目的把人性、美和教育三者联系起来。教育和美有着共同的冲动,那就是把自由赋予人,在这个目的面前,它们又互为手段。在教育的.王国里,也像在美的王国一样,遵循着“经过自由给予自由”的基本法则。

  本课中,在欣赏钱塘潮之美上,教师给听众最大的印象即在于此——他不是经过强制的手段,经过外力把美灌输给学生,而是经过品读、感性的材料(录像),点拨、引导,把学生关于潮水、关于壮观的审美经验挖掘出来,自我感受和欣赏钱塘潮之美,并对文本进行“二度创作”。

  教育是美的实践外化,美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性趋向于引导人走向自由、完整、全面的发展(这正是我们此刻的学生所最欠缺的,也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该课文是审美教育的典型材料,该教师也充分发挥了自我的审美素养,经过读、听、看,在课堂上很好地营造了审美的氛围。

《观潮》教学反思14

  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感到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直观画面的出现,大潮的录象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让学生在看画面,听声音的过程中,感受到钱塘江大潮这天下奇观的壮美,奇特的景象。

  2、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将课文中四个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起来。并且将这些词语分类,有表示形状的,有表示声音的,同时请学生担任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词语读一读。这样使学生当堂熟读词语,积累语言。

  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1、读得不够。

  2、课外资料使用的问题。

  3、导语较生硬。

  4、练习过多,目的不够明确。

  今后,我将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充实提高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观潮》教学反思15

  《观潮》是一篇传统课文。如何把这篇课文讲得有新意,符合新的课改理念呢?我在课堂活动中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精神享受、感悟生命的过程

  小学语文课本中描写大自然的文章有许多,不同的作家描写的侧重点不同,从自然中得到的感受也不尽相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无不蕴含着生命的力量。因此,本节课我就想通过学习作者对大潮雄奇壮观气势的描写,引领学生感受到一种生命的跳动,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感受到一种勇往直前、永不退缩的伟大力量,从而感动自己,感悟人生,受到一次精神上的震撼。

  二、给学生一个充满情感的感悟课堂

  在语文课中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关键就在于“情感”。只有充满感情的课堂,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学习热情和学生的灵性。因此,课堂上,我始终把我对课文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我的真实情感,用我的语言、我的'眼睛、我的动作传递给我的学生,让学生在教师德感染熏陶下展现他们健康向上、充满热情与激情的自我。通过引导学生读,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引领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自己眼中、心中大潮的磅礴之势,真正地让学生去探索、去辨析、去历练、去体验生活之美。

  三、利用资料体会课文内容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由于特殊原因多媒体不能使用了,新课开始,向学生展示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的图片,让学生领略大潮雄奇壮观的气势,使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以浓厚的兴趣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2、突破重难点,扎实训练语言

  课文语言流畅,气势宏大,但想让学生感受大潮奇壮之势,感悟大潮的力量、给人的启迪,学生还有些困难。因此,课前我给学生补充了许多书上没有写出的大潮的各种形态,如“十字潮”、“回头潮”、“美女潮”、“交叉潮”等,并结合学生在家里观看的精彩音像画面,谈感受到的大潮的声之奇、形之奇。

  欣赏各种形态的朝后,我又让学生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当堂写出自己喜欢的潮的声音、形状。学生既得到了情感上的熏陶感染,又得到了扎实的语言训练。

  四、培养学生扎实的语文功底,让学生学会作者精美表达,有序的描写

  《观潮》一文,作者由远及近,运用贴切的比喻写了大潮的形之奇、声之奇,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因此让学生学习作者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事物也是我语文课上的一个要点。接着让学生观看《日出》或《日落》采用这种方法写日记。

  五、让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语文课堂的结束不是一个句号,而应该是一个问号,应该是下一节课的开始。基于这个思想,在课即将结束时,推荐内容相关的书籍给他们阅读,引发学生带着心得学习任务在课下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尽管,这节课我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但教案毕竟是教学的预设,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并没有按我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我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学机智,积极正确地评价学生,从中发现他们潜在的闪光点,使他们的个性得到更充分更自由的发展。

【《观潮》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观潮》教学反思04-07

观潮教学反思03-29

《观潮》教学反思11-30

《观潮》教学反思优秀09-14

《观潮》教学反思【精品】07-06

《观潮》教学反思范文07-30

【热】《观潮》教学反思04-04

《观潮》教学反思【热门】04-04

观潮课后教学反思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