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学反思>教学后记反思

教学后记反思

时间:2023-04-02 12:35:5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学后记反思

  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今天,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那么你有了解过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后记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后记反思

教学后记反思1

  语文S版教材中将y,w与整体认读音节yi,wu,yu编排在一起,为了让学生学会拼读,牢记整体认读音节的读法,重点掌握y与v相拼后省略两点,我特意设计了一个小故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记忆。

  首先将y和w用红色粉笔板书在黑板上,故意写大,接着将iuv三个韵母用黄色粉笔写在y和w的右面。让学生读后,我讲:大y和大w可好啦,就像爸爸妈妈一样,他们俩有一对龙凤胎儿女i和u,每天大y和大w都要牵着孩子们的手去散步,于是就有了yi,wu.可是,小朋友们你们发现还有一个韵母宝宝好孤单,它是谁呢?(v孩子嚷道)对了,v她好可怜,没有爸爸妈妈,好孤单,她看到i和u都有亲人,唯独自己没有,于是站在那里大声哭,(我边讲边把v上两点画成两滴泪珠)你们说怎么办啊?(帮她找亲人)对了,同学们真聪明,大y也和你们一样很有爱心,她走过来了,牵着v的.小手带她去玩,小V有了亲人,她还会哭吗?(不会)对了,所以当v和大y在一块的时候就不哭,当离开她的时候就会哇哇大哭。

  通过形象生动地描述,加上生动有趣的故事,同学们很快就记住了大y和v相拼时要省去两点的规则。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教学后记反思2

  我先后在八年级11班、12班实施了《我的母亲》一课的教学,教学后感概良多。

  本课教学分为四个步骤,即走近母亲──认识母亲──诉说母亲──善待母亲。

  教学重点为概括文中的母亲形象,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体会母爱,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教学难点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教学,从学生的学习体验看,我对这一教学设计是较满意的,尤其是对诉说母亲这一环节的设置,两班截然不同的反应证明引导学生体验母爱这一环节的设置是很有必要的。具体教学中,我抓住重点,顺利地引导学生分析母亲形象,成功地在品味语言中引导学生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并进行写作点拨。我很好地突破了难点,做到以学生为主,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能大胆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我也能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对于课堂意外,我能及时进行处理,但因时间紧,又因教学机智不足,处理伧促,效果不大如意。

  在12班授课时,到诉说母亲一环,我期待着出现类似11班的情形:阎维文的歌打动了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几位主动站起来诉说母亲的学生说得情真意切,我和学生沉浸在一片感动之中,一部分学生还低头抹起了眼泪。

  歌曲欣赏后,意外发生了:女生琳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心理很不平衡,我妈妈不爱我。我心里咯噔了一下,这答案有点让我措手不及,我试图引导其感受母爱,尤其是在这公开课的节骨眼上。你为什么这样说?据我了解,琳妈妈也很关心她,因为担心她学坏还来过几次学校。她总说我这里不好,上里不好。你一点也感受不到母亲的关爱吗?我反问道。只有一点点,那个星期天,我睡到十点钟,妈妈给我留的早餐被弟弟吃掉了,。起床后,我黑着脸,妈妈又出去给我买回了面包,扔过来狠狠地说:吃吧,欠了你的。同学们都笑了,我有些沉不住气(公开课的压力),她还感受不到母亲的关爱,于是我请出和她同村的菲,请她从旁观者的.角度说说琳母是否爱琳,菲娓娓道来:琳的妈妈一见我就说琳的种种不好,我就说琳的种种好,从言谈中我觉得她妈妈是爱琳的,下课铃已响,我有些烦燥地打断了菲的发言,布置了作业。

  下课了,但我觉得这一课书的教学对12班而言不能说结束了。对于课堂意外,我处理伧促。追根塑源,是我在备学生(尤其是特殊的学生,如对母爱的方式不理解的琳)时备得不够充分,不够到位,对学生课堂上会出现的情形估计不足。如果我在琳说我妈妈不爱我时,顺势问你觉得妈妈怎样做才是真的爱你?引导学生明白不同的母亲,因为性格素质不同,会有不同的母爱方式,不同的母爱方式却有着一个共同的情怀──无私奉献爱的全部。作为儿女,不能认为享受母爱是理所当然的,而应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做一些感谢母亲的事。这样处理效果会更理想。结合12班实际,我增加了一课时(一从不同的母爱方式,多角度看母爱;二交流亲情作业;三佳作欣赏《母亲,你是我一生的感动》)。

教学后记反思3

  本文是一篇家喻户晓、传诵不衰的动人故事。通过描写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顾全大局、为国分忧的优秀品质。在讲解“从军”这个词时,我首先让学生们找出木兰从军的句子,结果出现了争议。在引导他们第一次读了木兰在从军中飒爽的英姿,有了初步的印象,接着向学生介绍了当时女子不能从军的背景。学生们自然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木兰要从军?于是就扣住 “为国为家”“分忧”“焦急万分”等词语一次又一次地体会。让学生对木兰产生由衷的敬佩。

  书后安排了一项想象作业“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所以在教学课文第二段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抓住木兰的话“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找出木兰忧的原因:北方发生战争,朝廷紧急征兵,这是国家的忧;征兵文书上有父亲的名字,但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应征,弟弟年龄又小,够不上当兵,这是家庭的忧。其次引导学生理解木兰为什么要“理应分忧”:本来应征入伍是男子的事情,但处在特定情况下,女子也该承担责任,为国为家当仁不让。这样一来学生就有情可感,有话可说了。

  此时运用“模仿表演”请大家展开想象,演一演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替父从军的?这样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宽了学生思维,锻炼了思维能力。

  为了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花木兰的敬佩之情。我还设计了“赞一赞,唱一唱,讲一讲”一系列多向互动情境,通过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让学生对花木兰的认识步步深入,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

  学生们敢于“尽情地读,大胆地说”,我感到非常的高兴,这不仅说明他认真地参与了,而且积极地思考了。新课程倡导师生共同成长。从这节课里,我看到了有收获的不仅是学生,老师同时也大有收获,很受启迪,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花木兰的'形象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记忆里,成了他们崇拜的偶像。学生乐于学习字词,敢于想象,通过这节课,我看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孩子们的回答让我这个做老师的感慨万千。

  反思今天的教学,已不能再简单地理解成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教与学的平台上,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课堂教学过程才能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教学后记反思4

  教学本课,指导学生领会反衬对比的作用。文中反衬对比的手法贯穿在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中,白骨精的“三变”都被悟空识破,并最终丧身在孙悟空的`棒下,说明了什么?孙悟空的本领更胜一筹。悟空的善于识别妖魔诡计和勇于降妖除魔的本领,正是因为妖精的诡计多端才表现得淋漓尽致。唐僧不能识别妖魔,而且心地善良,因此误解并阻止孙悟空棒打白骨精的行为。但孙悟空不顾师父的误解和惩戒,排除阻挠,坚持扫除妖魔,体现了他的坚定不移。唐僧的表现也很好地衬托了悟空的形象。教学中我们要把人物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领会主人公的光辉形象。

教学后记反思5

  写字教材经过全体参与人员的辛勤劳动,终于付梓。回想一个个难眠之夜,不胜感慨:要编写一套使用价值较高的教材是多么地不易啊!

  我们这套教材共5册,一至四年级依次使用一至四册,五六年级共同使用第五册(六年级行书教材今后再进行编写)。教材主要分为笔画和100个高频字、字根字两个方面的教学内容,然后添加了关于汉字结构、书写原则等内容,高年级教材还设计了部分拓展内容。笔画练写贯穿全年级,主要目的是通过充分的.训练,形成一定的技能,达到心、手合一,使笔画书写规范美观。100个常用字的练写,一年级写前20个,二年级写前40个,三年级写前50个,四年级写前80个,五六年级全写。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这些字的精写精炼,掌握书写的基本方法和规律,进而举一反三,写好其他常用字。

  教材也是很好的习材,就学写常用字部分而言,每一课分为“笔画”,“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学写生字,复习熟字),“比一比”,“背临”等四个内容,其设计既方便讲解、讨论,又有助于学生直接练习。较之配套国家课程的写字教材,实用性增强了很多。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简明易记的口诀、形象直观的图示引导学生读帖,读出丰富的体味;注意掌握从描摹到临写到背临的过程,强调既记在眼里,又刻在心中,最后达到用在手中。

  书法是具有多重功能的,书法课的意义不言而喻。作为上好书法课的凭介,这套教材必将发挥很好的作用。

教学后记反思6

  一上课一开始提问。

  我首先问大家:你们在电视中看到过广告吗?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回答:看过。我接着问:你最喜欢的广告是什么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脑白金,年轻态。有的说:晶晶亮,透心凉──雪碧。有的说:脑轻松──轻松一点,读书考试胜人一筹。然后我又问:你们想不想也当一回广告人呢?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最后,我把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广告公司,由组长担任广告公司的老板,同时提出要求:1.认真阅读课文,遇到疑难,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2.了解每一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然后讨论写广告语。3.广告语要写得简洁、明白。同学们在老板的带领下,开始认真学习、讨论、拟写广告词。

  二、举行广告发布会。

  在小组学习讨论的基础上,要求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学生作为代表进行交流,评选最佳广告语。同时,提出评论的标准:说清新型玻璃的特点、作用。代表们纷纷上台亮出他们小组的广告语。以下略举几则广告语:

  有了夹丝网防盗玻璃,请把心放回原处。夹丝玻璃,安全可靠。想拥有自动窗帘吗?请用变色玻璃。冬暖夏凉,吸热玻璃。隔音玻璃,给你带来宁静的世界。

  三、创办加工设计公司

  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我又推出了富有挑战性的训练内容,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对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调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储备,进行自我建构,把新知识组织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刚才,我们通过学习讨论,大家已对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有了充分的了解,那么你觉得这些玻璃有没有什么不足呢?能否把这些玻璃再加工一下,融入各自的优点,加工成另一种更实用、更受人们欢迎的玻璃呢?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又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吸热玻璃能起到冬暖夏凉的作用,但不能消除噪音,应该再重新设计,把吃音玻璃的作用也设计进去,做到既能调节室内温度,又能消除噪音。有的说:夹丝网防盗玻璃虽然可以防盗,但如果又能有变色玻璃的功能,自动调节阳光的强弱,改变颜色的深浅,那么,它一定更会受银行老板、珠宝商的喜爱。

  因为,银行里的工作人员会感到舒服,同时,一些珠宝的色彩一定会更迷人。第二个环节:由最后一段在现代化的建筑中,新型玻璃正在起着重要作用;在新型玻璃的研制中,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让学生在现实生活和未来的世界中放飞自己的想像,发挥创新的潜能。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你们能否设计出一种更新的玻璃,创造出一个奇迹来填补玻璃发展史上的空白?这时,学生的创造欲望又被激发出来了,通过相互讨论,又设计出了许多种新型玻璃,有音乐玻璃、防火玻璃、谈心玻璃(由电脑控制)、净化空气玻璃、香味玻璃

  以上这些活动环节的设计注重了两个过程,即获取知识的.过程和应用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中的创新能力就是在这两个过程中实现的。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交流,他们没有感觉任务威胁,却时时迎接挑战。这样的学习是富有创造性的学习。

  改革教学方法,一方面要把传授知识与思维方法的训练结合起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性的教学环节,在实践中引导学生研究和掌握科学创新的规律和科学创新的方法。只要我们广大教师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教学后记反思7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二至五自然段的教学设计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我把握住了略读课教学的步骤,让学生从阅读提示入手,按阅读要求独立阅读、思考,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我紧紧围绕香港是“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和“香港的夜景”这些内容,引导学生读、思、议、找,全面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达到了阅读教学中“自悟自读”的境界。

  2、香港离我们比较远,可以说大多数学生甚至全班学生没有去过香港,为了加深学生的体会,教学中运用图片和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文字描绘的情境之中,使学生体会到香港的繁华和美丽。

  3、课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许多词语,如,“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物美价廉、一应惧全、举世闻名、璀璨无比”等词语,对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可通过查字典(词典)和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这样可鼓励学生多积累、多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4、在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积累的基础上,开展学练结合。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进行小练笔。在写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课文中的有些词语和句式可以完全迁移过来运用。由于前几课进行了这方面的练习,学生的'习作灵感和思路大为开启,较好地达到我预想的效果。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说起来容易,写起来就难了,有些学生落到笔头上就不知道如何下手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培养学生的说和写的兴趣和自信,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使学和写真正结合起来。

教学后记反思8

  上个星期,我给学生上了《早》这篇课文。课文第三自然段按照方位顺序介绍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当属本课教学的重点段落。因此,在教学本段时,我先引导学生读了一遍课文,然后让他们对照课文画出了书屋的方位图,最后告诉学生,可以将这种写法运用到今后的写作当中去。记得当时我还请了两个学生上黑板来画方位图,有一个学生画错了,我及时给以纠正,当时心里还美呢:这下学生该一清二楚了吧。第二天,当我批阅学生的《练习与测试》时,有一道题目把我改得头晕脑涨。哪道题呢,就是“学习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你熟悉的处所。”当时我改题的感觉就是脑子里有只袋鼠在跳跃,一会到东,一会到西,仿佛是有意在考验我的耐心呢!改着改着,我突然发现了问题所在:虽然教学时我帮助学生弄清了三味书屋的内部陈设,但没点明作者是按照由西→南→东→东北这样一个逆时针方向展开描写的,而这恰恰是学生模仿写作的关键点,这层窗户纸不捅破,学生叙述时的思维肯定会呈跳跃状,笔下的文字也就显得杂乱无序。

  优秀与平庸,这中间其实只差关键的一步,而想要迈出这一步,绝非一日之功。这就是我从以上这个教学片段得到的启示。

教学后记反思9

  《约分》这节课给了我很多的思考,在备课时,我查阅了一些关于《约分》的资料,同时我们年级也正在搞“分层教学”,于是我就以此为载体来实施分层,现在处于分层的初始阶段,一点经验也没有,只是在尝试摸索,只是在查阅学习,学习时看到的,和正在能够在课堂上实现的,真的有太大的距离,有些方法、程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太容易,这就是理论与实践还没有有机的融合。

  这节课我从这么几个方面体现分层:小组讨论环节、展示环节、达标检测环节。小组讨论时,拓展组快速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后,立刻去对子组补充组和展示组进行帮扶,完成任务的学生进行拓展学习,为展示做准备。这个过程能够让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得到发展,展示组和补充组的同学在对子组同学的帮扶下解决了知识上的盲点,拓展组的同学在指导对子组同学的同时获得了很大的自信和成就感,并且还能提升自己的授课能力,因为要想去帮扶别人,必须得自己的功夫硬才行,所以他们就会更加的努力,其他的同学在进行拓展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学到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相关知识,丰富了自己的认知基础,。展示环节,就会更加刚才讨论时学生学习时的理解和掌握进行展示、补充、拓展。通过同学们的展示,他们又能够听到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达标检测,分必做题和选做题。所有学生首先做必做题,每组最先做完的老师批阅,然后再批阅其他组员的,必做题全对的再做选做题,首先做完的再一次循环批阅。总之在每个层次的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备这节课花费了一些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思路不断的变化,预设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于是就不断的调整上课的思路,整个过程确实带给了我很多的思考,更加深入的理解这节课,更加深入的预设学生出现的状况,也让我对教材有了更深的把握。上午这节课我也有很多的感触,有欣慰也有遗憾。学生展示时的表现我感觉很欣慰,学生互相补充的内容很丰富,知识面没有仅仅限于数学课本,而是站在拓展提高的角度,让学生能更好的接受和理解这些知识,特别是反思悟学环节,学生说的非常棒,要不是时间紧张,我还真舍不得让他们停下,从他们反思的内容我看到了学生课堂上的成长,不仅能够梳理自己的知识收获,还能够从学习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思考,让我深深的感觉到,学生确实长大了。这节课上也有很多的遗憾,课堂上小白板练习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把分数约成最简分数,但是学生在最后的达标检测环节,有的学生却没有把分数约到最简。反思这个问题,第一,这些孩子还没有完全理解最简分数的`定义,这个知识掌握的不扎实,方法、策略准对性还不够强;第二,在学习这节课之前的那些单元,所做过的所有题目都没有要求学生把结果化到最简,再加上题目的类型差不多,学生处于思维定式,没有仔细看题目就写上了结果。我忽然想起了办公室的张小燕老师说,她一开始就要求孩子把结果写到最简,防止以后计算结果不写最简,张老师太智慧了。我忽然有个想法,学完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应该接着学习最简分数,这样的话,学生掌握的可能会更好,也更容易理解,约分最终是要约成最简分数,但是只要分子分母除以公因数都是约分,所以我个人认为最简分数的学习前置会更好。

  这节课也有幸得到了中央教科所专家的指导,与高端对话,真是获益良多,我会努力的反思自己,也会继续努力学习,好好修炼自己的专业素质,用才艺让自己的课堂生动活泼,提高技艺使自己的课堂更严谨高效,向才艺和技艺结合的目标迈进。

教学后记反思10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我们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提供机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打”,读读、圈圈、划划,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打?再交流讨论,老师及时点拨,指导朗读。这样的学习,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动口,在亲身体验中加以领悟,让学生在交流中达到共识,体会文章语言文字的美。在学习时,我还让学生抓住打斗中的一些关键词,谈谈自己的体会,说说文中哪些词句用得好,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写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白骨精三次逃跑,唐僧三次阻拦在词句描写上的变化,并从文中找出重点词共同完成表格,既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为复述课文做好了铺垫。

教学后记反思11

  这次我讲的是《除法的验算》。这节课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因为三年级上册学生学过有余数的除法后,已经知道了除法及有余数除法的各部分关系。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法+余数=被除数,这些知识已经很好地为学习这节课做好了铺垫。所以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应是体会验算的必要性,使用性。可我还是不够了解学生,使我始料未及。

  每次讲课,我坚持的原则是:

  1、不试课。(不提前讲讲,改改。想试试自己备课备的怎么样,是不是真正吃透教材,是不是真正了解学生)2、不挑课。(跟据学校安排的讲课时间,结合学生学习的进度,该讲那节课了,就选那节课讲)。但是这次在我讲课前一节课,我在我教的另一个班讲了《除法的验算》,发现课的导入太过呆板、严肃,课中学生又出现了我没有料想到的问题——小部分学生竟然找不准除法竖式中的商、除数、余数、被除数。可他们都知道商×除数+余数=被除数。可离我公开课的时间就剩下一节课了,改还是不改。如果要改,课件就得重新做,时间有点赶。不改,明知道这节课的重难点已经不是自己所预料的了,必须改,马上改。

  于是乎,在短短的40分钟之内我把原先的教学设计几乎改了个大半,从课的.导入,到课中在验算之前解决问题的分析、计算全部进行了改动。

  课后,最大的遗憾是课前自己没有完整的观看一遍自己改动后的课件,让课件上一个左右跳跃的小猪分散了一点点学生的注意力,我不得不提醒孩子应该看什么。其次感觉自己这节课上的淡而无味,没有令人回味的地方。

  现在的我已进入真真正正的平淡期,也许我本就没有耀眼过、兴盛过,也谈不上返璞归真,我一直都是这样的平淡。

教学后记反思12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稍有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这句名言。阅读教学,特别是阅读带有文学色彩的课文,虽然不等同于文学欣赏,但同样也有学生对课文形象的感受问题,而且这种感受也应该是因人而异的。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课文形象的感受却是共性多,个性少。教学参考书上的形象分析或主题定性,往往成为师生们一致的“标准感受”。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人格的发展。

  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标准》特意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这种新理念,对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越俎代庖式的“教师分析”和“统一标准答案”,无疑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如今,鼓励、尊重、珍惜学生的独特阅读感受,已成为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话题,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可。

  前不久,笔者在与学生一起研讨课文《惊弓之鸟》时,有意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在多数学生根据课文后面的思考题,对射箭高手更羸的经验之谈表示认可和赞扬后,也有少数学生谈了自己的不同感受:

  甲生说,我觉得我们应该从这只可怜的惊弓之鸟身上吸取一点教训,那就是从小就要培养自己经受挫折的能力,不能像这只雁一样,只因为被箭射伤过,后来一听到弓弦响就惊慌失措地坠落到地上。我们班上不是有的同学曾经因为某次考试不及格,受到家长的训斥,现在一听说考试就心慌吗?--这个学生由落地的惊弓之鸟谈到了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要注重培养青少年经受挫折的能力。这是本课教参书书上并未涉及到的内容。我带头为他的独抒己见鼓掌。

  乙生说,我觉得更羸的所作所为不值得称赞,因为他缺少人道主义。他明明知道那只受伤的鸟不能再受惊吓了,但为了在国王面前显示自己的高明,又故意拉动弓弦,使那只可怜的鸟又一次遭受精神上的打击,摔落在地上。鸟是人类的朋友,更羸的恶作剧有点残酷无情了。--这位女学生独辟蹊径,居然能从保护鸟类的角度来谈感受,体现了女性注重情感同情弱者的心理体验特征。同样,这样的感受内容也是教科书上没有的。虽然有的学生认为此说有点牵强附会,但她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且言之有理,这一点就值得充分肯定。我又一次带领全班学生热烈鼓掌。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这之后的语文课上,学生们独抒己见越来越踊跃,甚至经常会发生面红耳赤的争辩,争辩的内容既有对课文形象的不同感受,也有对词句的不同理解。七嘴八舌的发言,不同思维的碰撞,使课堂上显得有些乱,但我却由衷地高兴--因为这正是我所期望的教学效果。

  当然,让学生各抒己见谈感受,并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撒手不管。对于某些明显错误的看法,我在表扬其大胆发言精神之后,也会选择不同的方式予以纠正,其中最多的方式是启发学生自我纠错,教师绝不作当众宣判式的否定。

教学后记反思13

  一、什么是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是教师课后对教学设计和实施情况进行及时回顾、反思的简要文本记录,其关注焦点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中的“成与败”、“得与失”、“利与弊”分析,因而它已日渐成为一种培养教师反思习惯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教学后记的主要特点是:并非前瞻的、预设的、全面的教学计划,而是后顾的、生成的、精要的文本小结。从时间关系上看,教学后记通常是写在“课后”而不是“课前”;从形成机制上看,教学后记不是教师只身书斋时预先对教学设计和学习状况的“理想”设定,而是通过对教学现象的“现实”回顾与反思及时生成的小结性文本;从内容完整性上看,教学后记未必是对完整教学设计和整个教学过程的全面包容和涵盖,而是对某个(种)教学步骤、教法技巧、教学灵感、突破创新、课堂反应甚至个别学生学习表现的“点滴”描述和反思。

  二、教学后记是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手段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是中小学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著名的教育家叶澜教授说:“一个老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老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要让教学反思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常态和兴趣,“写”教学反思显得多么重要!“传统型”物理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教学的中心和话语的霸权,在教学中比较注意知识积累、经验的应用和单向传授,忽略了教学的生成、学生人格的尊重、学习潜能的开发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这显然无法适应现代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物理教师要实现由“知识型”、“经验型”、“预设型”、“教学型”向“能力型”、“开发型”、“生成型”、“专家型”教师转变,这就需要从自我做起,不断反思自己日常的教学策略、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寻找自我求成的突破口、着力点,为将来的专业发展打造一个强有力的“抓手”。教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如果能将最新的、最有效的、最富有生命力的反思结果以教学后记形式记录下来,这将极大地方便物理教师随时查询、学习和借鉴,其重要价值窥见一斑。

  三、物理教师如何写教学后记

  教学反思的“切入点”不同,教学后记的内容也有所差异。目前,人们对教学后记内容的看法不一,仁智各见,但以下四个方面应当成为教学后记首选内容。

  1.记录教学进程的针对性分析

  教学后记首先要有针对性地反思教学进程中的`各个环节。对教学进程的针对性分析特指对有反思价值的某个(或少数几个)教学环节的精心考量,而不是对所有教学阶段“眉毛胡子一把抓”式的全程式记录。教学后记重点分析收到较好效果和存在明显不足的阶段,其价值在于分析寻找成与败的原因,不断归纳出避免教学失败的方法,总结出获取教学成功规律。比如,在《杠杆的平衡条件》一节的教学过程中,我预先设想同学们应该可以轻易从手推车、跷跷板等实物中抽象出杠杆,但结果却出人意料。课后,经过调查发现,原来是因为现在的学生更多地被繁重的学习任务所束缚,几乎没有闲暇时间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放飞梦想所致。于是,我在教学后记中提醒自己,下次上这节课时,请同学们回家后以适当的方式对手推车、跷跷板、扁担等一些事物作初步了解,为本课的顺利教学事先作好铺垫。

  2.记录最新见解和疑惑

  由于学生的成长环境、现有水平和认知特点存在着较大差异,对同一问题常会产生一些出人意料的新见解、新看法。如果将这些“未曾预约的精彩”及时记录在案并加以认真分析,这不但是对教学经验的丰富,更是对思考角度的转换和思维习惯的完善。另外,当面对来自学生的新疑惑、新问题时,即便那时一下难以应对,都应真实记录下来。因为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十有八九就是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就算是学习中的错误也应“诉于笔端”,因为错误本身往往蕴含着更深层次的东西,错误其实也是一种美丽!例如,在讲解《功》一节时,有学生认为“功为负,物体就后退”。持有该观点的学生,主要是对功的物理意义理解不到位所造成的。在教学后记中,我认真总结了这一现象的解决办法:功为负,表示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3.记录教学灵感

  教学灵感在教学中的重要价值是毋庸质疑的,但由于它是在复杂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的“激荡”状态时产生,所以具有随机性、瞬时性和迸发性的特点,若不及时加以记录,将会很快遗忘。比如,在静摩擦力时,学生对静摩擦力的方向难以理解。我顺手拿起黑板擦,一手把它按在桌子上,另一只手沿水平方向拉,让它保持一种运动趋势(仍然静止)。只见黑板擦上的“毛”向另一方向弯曲。这一下子将运动趋势和静摩擦力的方向直观形象地展现面前,让学生对“静摩擦力”有了更为深刻而准确的认识。这种教学灵感稍纵即逝,因此要及时记入教学后记,更好地为以后的教学服务。

  4.记录教学突破与创新

  无论是教学观念的一次更新,还是教材使用的一次突破、教学手段的一次尝试、讨论方式的一次遽变、学习检测方法的一次创新,这些都可成为教学后记的珍稀资源。比如自己有时也抱怨教材知识点多、涉及面广、理论性强,实在不好教。但细细想来,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例如在教授《牛顿第一定律》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宇宙间有“不受力”的物体,我精心设计教学导入。一开始我就直接提出一个悬念:能否让抛出的物体不落地?同学思维活跃,大胆发言:如果向上抛出去的物体,速度越大,上升的高度越高,当速度大到一定的程度,物体飞到太空以外,就回不来了。显然,通过这样别开生面的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在相互讨论中使问题更加清晰化、明朗化,最终让大家获得正确 的认识。

  教学反思是教学后记的“生命律动”,虽简约却不简单。教学后记实现了现实中的“我”和思想中的“我”的亲密而精彩对话。通过教学后记让教师欣享教学中的“点滴”精彩,这将在提高教学水平、丰富教学经验和促进专业成长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教学后记反思14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整千数和一万”,让学生建立数感。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复习数位之间的进率,通过直观的图象建立数位之间的联系,也为下面建立“一万”的直观感受作铺垫。

  在读写这块,主要是强调了它的写,尤其是没有数字的数位上写0,但这不是由老师告诉学生的,而是在写二千的时候,老师故意示错,只写一个2就不写了,由学生来说,“其他的数位要写0”,写“一万”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写,并说说“在1的后面要写几个零?”加深学生对“10000”的'印象。

  通过方块图直观的感受“一万”的组成,很自然的得到“十个一千是一万”;最后,通过计数器上师拨数学生读数,再次感知了“一万”的组成并很自然的由学生说出了“万位”,补充了数位顺序表。整个过程自然而流畅,学生对万的认识逐步上升。

  看似简单的口算,学生心里是怎么想的,也要让他们多说说,如1000+9000怎么等于10000,是考察是否理解10000的关键。说得清,辨得明,也能让理解速度慢的同学有个参考。

  不足:计数器的使用这一块比较薄弱,因为学生没有计数器。如果有当我问学生一万怎么拨的时候,学生就可以自己拨,这样体会满十进一的思想,就更好了。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永远值得探究的学问。

教学后记反思15

  我小学课文《詹天佑》主要采用以下的方法来实现这个目标。

  一、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情感,感悟教学重点

  由于课文内容与现代生活比较远,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不熟悉,小学生难以明白为什么“……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说是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我让学生上网收集有关詹天佑的资料,使学生对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背景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这些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又对詹天佑的这种爱国精神有了明确的`认识。

  二、灵活教法,突破难点

  詹天佑开凿隧道的方法和在青龙桥设计“人”字形路线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比较难理解。为了突破这些难点,我采用了画图法和课堂表演法,让学生较直观地了解詹天佑的杰出才干和创新精神。

  “画图法”是让学生简单地画出詹天佑开凿隧道的方法。我首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指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来。 这样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自己的知识水平不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估计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