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学反思>《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29 17:22:1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命生命》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5篇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

  《生命 生命》是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课文都是围绕着对生命的感悟组织教材的,本课更是身残志坚的作者杏林子对生命独特的感受。本文短小精悍而充满哲理性。作者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破土、静听心跳”三件小事,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试图通过“由题入手,感悟生命”、“ 抓住关键词,品读生命”、“ 回归课题,感悟升温”三个层次,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词析句,读出自己的感受,以课堂为起点引发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悟。

  一、由题入手,感悟生命

  课一开始,我在黑板上板书了“生命”这个词,然后问学生,“你们想过生命是什么吗?”“这篇课文的课题和以往课文的课题有什么不同?”用这样的问题初步引发学生对“生命”这个词的理解。一开始学生对“生命”这个词没什么感觉,也没什么深刻感受,所以问题提出举手来说自己对“生命”一词理解的学生很少。

  二、抓住关键词,品读生命

  文章中的三个事例非常清楚,并都采用先叙事后谈感受的模式来记叙,于是我就让学生通过读,用心去发现、去体会。学习第一个事例时,教师导学这一部分内容, 让学生找出令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进行批注,学习这种阅读方法,再通过找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挣扎、极力、鼓动、跃动” 等词语和三个“!”,一遍遍转换角色的朗读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入情入境,直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体会飞蛾那种强烈的求生欲望。第二个事例,让学生运用学习第一个事例的阅读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再在班级里交流,抓住“冲破、不屈向上、茁壮生长”等词语,体会瓜苗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而且又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升华朗读课题中,切身体会到“生命”这一沉重话题的意义。

  1、紧抓重点词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词语是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时,如果能引导学生抓住句中重点词语,那么对句子的理解就更加轻而易举了。例如在理解第一段中,我引导学 生抓住“只要”、“稍用用力”来体会飞蛾生命的脆弱,抓住“极力”一词来感受飞蛾的生命又很顽强,这样一个既脆弱又顽强的.飞蛾在学生头脑中徐徐而飞了。

  2、展开想象,深入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如果你是飞蛾,你会怎么想呢?”孩子们把自己当成飞蛾,想到了飞蛾虽然生命脆弱,但也和我们的生命一样宝贵。飞蛾也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也有自己的责任和事情。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的深入,把对生命的感悟引入更深一个层次。

  3、联系生活经历,感悟生命真谛。

  “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糟蹋是什么意思?怎样做是糟蹋生命?怎样做又是好好地使用生命呢?我让学生用身边的例子来说明怎样算白白地糟蹋,学生从身边的小事举例,讲到了上网、不写作业,犯罪是糟蹋自己的生命,在举例讨论后,学生能更好地感悟文中的含义,领悟到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存活的时间长短,而在于是否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拼搏了,是否活得精彩,从而真切的感受到了生命的不屈与伟大。

  三、回归课题,感悟升温

  结尾处我又回归课题:“生命是什么呢?这个一开始我们回答不了的问题,现在能回答出来了么?生命是什么?出示课件,说说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孩子们纷纷说出自己对生命独特的感受,形成了一句句属于自己的。通过学习,孩子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四、不足之处。

  1、课文讲了三件事,在处理这三件事时,我侧重不太明显,在授课时应该把重点放在第一段,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来谈感受,并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在第二、三件事上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授之以渔,促进学生今后的发展。

  2、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简洁明了,有的话说得有点啰嗦。3、学生回答问题后、朗读后,教师的评价还应再多样些,艺术些。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2

  《生命生命》是一篇短小精湛、富含哲理的散文,面对什么是生命?如何对待生命?这个宏大的主题,四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这篇课文通过捕捉飞蛾、砖缝中生长的瓜苗和倾听心跳三个事例,让我们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在课上,我并没有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从客观上去解说什么是生命;也没有以一个演讲者的身份慷慨激昂地给学生讲说着人生的哲理,而是按照语文课标提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不温不燥地引领学生在和文本的对话中,通过读去理解,入情入境地使学生懂得了关爱生命、珍惜生命。

  在本课教学中我做到了这点:反复品读重点句段,理解感悟文章情感。反复品读文中最后一自然段,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感悟情感,在读中体会思想,在读中受到教育。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读为本,注重自我感悟,是这节课的很大特点。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读为本,安排了大量的、多种形式的读的训练,引导学生有层次有梯度地读书,读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如,一入课,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精读阶段首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默读思考,在交流个人自学体会时,引导学生品读,注重自我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感,在感中悟,悟后再读,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并积累语言。

  例如:在“飞蛾求生”这个段落中,当学生提出:为什么飞蛾求生的欲望使作者震惊?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挣扎”、“极力鼓动双翅”等重点词,在读中品,在品中悟,悟到了作者对弱小的生命这种顽强生命力的敬意。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避免:

  一是教学机智方面,要反应更迅速更敏捷一些。比如,教学香瓜子顽强的生命力片段,在感受作者心情时,有同学答道“不可思议”,我却没有抓住课堂的这一亮点的契机,没有关注学生的回答,而是急于要达到自己预设的目标,错失了挖掘学生这一闪光点的机会,如果能够及时给予学生引导,相信这既是学生的亮点,也会是课堂的亮点。

  二是教学节奏方面,要调控得更好一些。哪里要动起来,哪里要静下去,哪里要详细展开,哪里要简略带过,哪里要个人动笔,哪里要集体交流……都需要在精巧设计基础上,用良好的课感来调控。在这方面,需要我去好好学习,尤其教师的个人情感应该更丰富,这样不仅能让自己更投入,更能感染学生!这节课学生反应还不错,平时不举手的学生今天都非常积极,但是由于时间没有掌控好,字词讲解花的时间较长,导致后面作者感受自己心跳的片段讲得非常仓促。

  第二次在这样“紧”的情况下上课,感觉是一次极好的锻炼,我自己感觉收获很大,如果下次有机会再上《生命生命》,有信心能上得比这次好!再次谢谢伙伴们的鼓励和帮助!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3

  这篇课文短小精悍,从飞蛾求生、瓜苗破土、倾听心跳几件小事中,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这篇课文,除了被杏林子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生命而感动外,更有挑战自我的意识在里面。教学设计时,我想除了以读促悟,感知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生命之可贵,挖掘课文的人文因素外,在教学中注重语言的积累、运用能力的培养。

  教学围绕“对生命的感悟”展开,以整体感知、研读赏析、拓展升华为基本要点,重点放在研读赏析上。文中的三件事例非常清楚,并都采用叙事+感受的段式来记叙,因此,找感受的句子对学生来说应该不成问题。重点就要解决怎么悟、悟出层次的`问题。但也不能凭空地虚悟,必须凭借语言文字,在悟的时候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三处的感受不能上得如出一辙,要有变化。在感悟“飞蛾求生”时,我让学生角色转换,把自己想像成被抓住的极力挣扎的飞蛾,然后由我设问:“飞蛾啊,你是那么渺小,外表也不怎么样,已是别人的指中之物,你又何必苦苦挣扎呢?”此外,面对此景,让学生想像作者由此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所产生的感叹,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就非常真切。在感悟“瓜苗破土”时,我既让学生联系生活所见,课堂上,学生很感兴趣,各抒己见。这样教学以锤炼文字促感悟生命,课堂活力。在“静听心跳”的环节,为了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感受,并介绍杏林子的简介,利用杏林子的坐在轮椅上做报告的照片中产生了灵感,让学生根据照片大胆猜测,畅所欲言,无须我“替蝶破茧”,从学生深情的目光中、动情的话语中我早已感到学生被作者感动了!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4

  《生命生命》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作者通过生活中普通的飞蛾求生、砖缝冒苗、静听心跳三件事例,以小见大,引领读者从三个事例中去感悟生命,从字里行间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希望每个人都珍惜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更加光彩。于是,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复习事例导入;自读课文,专题研究;品读课文,感悟语言;创设情境,理解生命真谛;课内拓展,升华情感;配乐朗读等几个教学环节。在教学片段中,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会遇到什么困难?你会如何选择?让让学生手抚胸前,静静感受自己的心跳,你感受到什么?

  这些话使学生设身处地为种子担忧,为作者感动,同瓜苗一起抗争,为自己鲜活的生命而惊喜。这样,理解作者的感受已经水到渠成了。这篇文章的`重点是把对生命的感悟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如何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我在学课文时,请学生说说怎样做就是在好好使用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怎样做又是白白糟蹋生命,虚度年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见闻。之后,我出示:“生命因xx而精彩”,沉思片刻后,学生纷纷各抒己见,一个个都成了小哲人。“生命因珍惜而精彩,生命因坚强而精彩”等。我趁热打铁,赶紧又说:“那么既然生命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该怎样好好使用生命呢?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存在不足:课始,由于紧张,过渡语不够简练,有些重复,有些关键的教学环节忘记进行。不能够充分的调动全体学,使学生全员参与。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5

  《生命 生命》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感受生命的美好”主题中的一篇文章。课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倾听心跳三个具体形象的事例,表达了作者珍惜生命、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并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试图通过“介绍作者,导入课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交流思考”、“感悟生命,升华情感”四个层次,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读感悟,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希望引发他们对生命的一点思考。

  但上完课,我自我感觉很不好,现实的课堂与理想中相差甚远,连学生也感觉到了我的'紧张。课堂上的我按部就班,努力演绎着教案中设计好的环节,当然很快就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但回顾教学内容后,却发现了我忽略了学生的阅读节奏。常常还没让学生读懂读透,情感把握好时,我就急着实施下一个环节,所以学生始终没能进入我想营造的情感氛围中。即使有几次的朗读训练,但因为学生的内心感受不足,也没有做到有感而发。

  其次,受制于3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在拓展延伸部分,没能充分挖掘。我想最后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其他人物,来感受生命的价值,使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当前语文教学倡导“以读代讲”的理论支撑,但想真正做到,又谈何容易?

  我们老师必须先改变观念,把课堂主人的架子放一边,给予学生个性化解读的时间,让学生独立阅读,找出感触最深的句子反复诵读,并写出自己的感受,还可以和小伙伴共同交流交流,擦出思想的火花。教师只需在必要时候参与其中,表达一下自己的“拙见”就够了。这样,学生才能入情入境,拉近与文本的距离。这是一条探索的道路,我想用实践检验它的可行性。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6

  一、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让幼儿学会区分有生命的与无生命的物体,进一步掌握分类的方法。

  2、让幼儿了解有生命的物体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而无生命的物体则不能。

  3、初步萌发幼儿的环保意识:爱护生命、保护生态环境、关心自己的生活环境。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二、活动准备

  1、多媒体:有生命与无生命物体的'录像。

  2、若干小贴纸标志:哭脸和笑脸

  3、活动前布置户外活动场地,放置相关有生命与无生命的物体,如:各种昆虫、花草等。

  三、活动过程

  1、播放多媒体让幼儿观察,引发幼儿进行分类的兴趣。

  (1)播放两组图片,一组是有生命的物体,一组是无生命的物体,让幼儿观察比较两组图片的异同。在这一环节中,幼儿初步感知有生命体和无生命体的特征,并加以区分。

  (2)渗透"有生命"与"无生命"两词,引发幼儿进行探索与分类的欲望。

  2、教师讲解用图标分类方法,幼儿操作。

  (1)教师出示标志,笑脸代表有生命,哭脸代表无生命,将有生命的物体粘贴上笑脸,无生命的物体粘贴上哭脸。

  (2)组织幼儿在户外寻找有生命与无生命的物体,并进行分类、粘贴标志。孩子们在户外尽情的寻找有生命与无生命的物体,并为其粘贴标志户外的小草、大树、毛毛虫被粘贴上了小笑脸,滑梯、秋千、垃圾桶被粘贴上了小哭脸。

  3、共同讨论有生命与无生命的区别及其概念。

  (1)共同探讨有生命与无生命的区别:根据幼儿的分类结果,引导幼儿分别说出寻找到的有生命和无生命物体的特征。

  (2)教师进行小结:有生命的物体在不断的生长变化,而无生命的物体则不能。

  (3)带幼儿一起检查分类结果,并找出错误进行改正。

  4、教育幼儿保护生命,热爱环境。

  (1)幼儿一起探讨:我们应如何爱护有生命的动植物?

  (2)带领幼儿将大自然的动物放生。

  5、延伸活动:看幻灯片。感知巩固有生命体和无生命体的特征。

  课后反思:

  本节活动有二十五名幼儿参与,大部分幼儿表现很好,课堂气氛活跃,目标完成很好。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7

  《生命生命》是台北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

  再教本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本组课文中的《触摸春天》和《永世的眼睛》两篇文章,已经有了对生命的一些认识。源于对《触摸春天》中盲女孩安静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乐观面对”和《永生的眼睛》一文“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感悟,因此教学本课采用“听──寻──悟──背”四个板块,以达到“在读中思索,在悟中升华”的效果,从而完成对本课的教学。

  这节课的目标拟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其中目标2和目标3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4、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怎样才能使生命有意义。

  从教学过程看,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贯穿语文教学“读”的功能:

  俗语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为一篇具有较强哲理性的文章,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并步步推进。初读,感知文章三个事例;寻读,找到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悟读,结合句子谈理解、谈感受;背读,积累好词佳句作储备。整节课,书声朗朗,读味十足。

  2、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在本节课上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无论是自读自悟,还是小组合作,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导演,主要学习任务由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

  3、注重学法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作“圈点批注法”“小组合作探究”“规定答题句式”等方式,对学生学习和语言的训练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尽管本节课有值得高兴之处,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表现为:

  1、教师有些地方的启发不到位,导致学生“知而无言”,未能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的思维。

  2、教师因局限于备课时的框架,为完成教学任务而硬把学生往即定的步骤上拉,使得某些问题探讨得不够深入。

  3、教学辅助手段准备不到位,未能给学生以视觉或感官上的刺激,使得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探讨有“贴标签”之嫌。

  虽然教无定法,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尽量避免以上问题,准备从这几方面入手:

  1、备课时除了备教材,还应备学生,并且尽可能设想课堂上会出现的状况。

  2、考虑学生的实际,设置一些问题,让他们可以“跳起来摘桃子”,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思维。

  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本着教书育人的宗旨,我会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尽最大能力弥补“教学这一门有遗憾的艺术”。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8

  执教完《生命生命》一文之后,回顾整个过程,确有许多值得反思之处。

  这一课,篇幅并不算太长,但内容很难理解。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谈论生命问题确实有点勉为其难。更多情况下,学生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表面,缺乏真正真实的感受,而这又恰恰是教学中极力强调的。缺乏对生命的真实感受,无法引起共鸣,那么教学将会是失败的。

  在备课的过程中,最初的考虑是让学生大量收集有关的资料,通过资料的收集,感受文章的含义。在试教的过程中,明显感觉到学生的理解缺乏基础。尽管他们拥有很多的资料,如海伦·凯勒、贝多芬、张海迪等人的事迹,但这些资料只是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对理解的帮助并不具备更多的意义。

  让学生谈感受时,学生也只是简单地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罗列出来,显得空洞而又乏味。逐渐地,在老师们的指导下,选择了一个突破点,那就是紧紧抓住作者杏林子的生平事迹,将课文与作者的生命历程之间建立联系,引导学生在感受课文内容的同时,走进杏林子的生命世界,用心感悟作者所写出的这些语言文字中蕴涵的对于生命的思考。

  教学中,通过第一个课件展示了杏林子命运中的不幸,同时点出她的坚强,引导学生感受文中前两个事例中所提到的小飞蛾和小瓜苗的生命,使学生理解作者之所以选择这样的事例,完全是出于对自己生命的思考。这样一来,既让学生感受了语言文字,又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的心,并和自己的心产生共鸣,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

  第二个课件展示了杏林子一生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在如此艰难的生命历程之中,尚且有如此的毅力,实在令人敬佩。这样,文章最后两个段落中的.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起来就好了很多,学生在谈如何“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时,也有了更真切的体会。在教学中,如何合理地利用和处理资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教学中,如何根据教材特点处理教学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篇课文是这一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整个单元都是有关生命的。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前两课的基础上,更好地学习这一课,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前两课的理解更好地与本课的学习结合起来,学得更深入,这是一个难题。学生的思维我们可以引导,但并不由我们决定。在教学中,我采用的办法是让学生谈论“你还知道哪些像小飞蛾和小瓜苗这样的生命”,在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前两篇课文来谈,从实际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学生并不是泛泛而谈,都能够抓住教材之间的联系有针对性地说出自己的理解。看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立足单元,抓住课文前后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理解内容,领会中心,是一种较为扎实有效的办法。可惜,我们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常常忽略这一方面。

  其实,在最初选课的时候,只是出于对这篇课文简单的喜欢。在备课的过程中,在老师们的指导下,越来越意识到文章带给自己的震撼,在震撼之余,才逐渐领会到更多更深层次的东西,继而,才能够将自己的这种理解渗透到教学中。我想,一节课所呈现出来的表象固然重要,备课的过程更重要。这一过程已超越了一般意义的备课,是一种对于作者的重新审视,也是一种对于自身历程的回顾与思考。这一方面带给我的巨大冲击至今仍强烈地停留在我的意识之中。

  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有资料的引入,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想开去。然而,一个突出的问题随之而来。当学生充分想开去的时候,往往很有效果,但忽略了想的目的。从阅读中想开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从而把握内容和中心,能够想得开去,还应该能够收得回来。在实际教学中,当我引导学生想过之后,没有注重让学生再次回到文本中来,以为想过之后,学生就应该可以理解透彻了。后来想想,应该让学生在想开去之后,能够将所想的内容和文中需要理解的内容联系起来,并通过具体的字词句体现出这种联系。这样,理解会更深入。事后想起,这是本次最大的败笔。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在教师小结语言的整体性、引导性上多思考。

  教学之后的感受很多,值得反思的东西也很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每上完一次这样的课,自己就会进步一点,对教学的思考会更深入、更广阔一点,即使有时并不成功。能够多想一点,能够更全面一点,能够更细致一点,能够更投入一点,也许,就会更好一点。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9

  我教学生学习课文《生命生命》,面对文章简洁朴实的语言和含蓄深邃的思想,不是让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冷静地分析理性地归纳,而是以当事人的身份,直接面对,由衷地感悟人生。教学结束了,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以往,我的阅读教学总是依据三维整合的原则制定教学目标,一贯以落实听、说、读、写为基准,师问生答,有板有眼。这样的课堂当然能很好的应付考试,我也曾为此得心应手、颇感满足。叶澜教授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语惊醒梦中人,他促使我在生命化教学与学生和谐发展方面做了崭新的尝试。在课堂上,我顺应儿童的天性,让学生设身处地地置身于文本的特定情境,还原并经历文本表现的'生活,从中获得丰富的体验,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享受人生的美好经历。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有一句名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的思维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上课伊始,我没有站在自己的角度给学生设陷阱、套笼子,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出发,引导他们在课题上加上不同的标点,再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这种设计新颖别致、富于想象、引人入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生活体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学生不同程度的情感表白,自然生成了与课文情感相融合的特定情境,促使他们对生命的解读有了初步认识,进而进入角色,溶入课堂之中。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文章作者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瓜苗、倾听心跳等几件小事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这就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想象的飞跃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借助文本内容这个他山之石,创新出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这个玉。学生领悟到: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引起学生情感上的震撼。在教师的引领下,他们借助文本中的优美的语言内涵,走进作者内心,主动获取感受,最终形成自己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为完成这一精彩的教学环节,我首先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引领他们感受生命的存在;然后从学生感受最深的地方入手,引导孩子们表达生命,欣赏生命;接着从典型事例入手,加深学生对生命的体验;最后从师生自身情状入手,面对生活,演绎生活。如此不断升华、反复咏叹,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共鸣,产生对美好生命的向往与追求。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过程,让课堂上师生鲜活闪现的智慧之光相映生辉,并最终陶醉其中,乐而忘返。

  三、心有灵犀一点通

  课堂上,我用真诚的生活化的语言与孩子们交流,促使学生敞开心扉,大胆倾诉那些极具启发性和亲和力的语言,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产生感悟,让学生一触即发。同学们从课文、资料和自身现实生活中充分地感受着生命,表达着生命,也演绎着生命。他们惊异地发现:原来生活中有那么多的事情值得去关注,去体会。心由情动,文随情发。我不失时机地拿出纸笔,邀请全班同学写下自己对生命的感悟。至此,师生以情入文,以文抒情,最后以情品文,学生用心书写的生命音符让人随之高歌。可以说,这种情景交融的童心世界的值得百般珍视的课程资源!作为教师,面对这种情形,我欣喜若狂。我深深明自由表达正是学生独特感受的流露,是智慧迸发的火花,是对生命的美化和呼唤,是来自了:指导学生走进文章,不单单是知道和懂得,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是主客融合,物我同境的真正实现。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0

  《生命生命》是一篇短小精湛、富含哲理的散文,面对什么是生命?如何对待生命?这个宏大的主题,四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这篇课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和倾听心跳三个事例,让我们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在课上,我并没有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从客观上去解说什么是生命;也没有以一个演讲者的身份慷慨激昂地给学生讲说着人生的哲理,而是按照语文课标提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不温不燥地引领学生在和文本的对话中,通过读去理解,入情入境地使学生懂得了关爱生命、珍惜生命。

  纵观整堂课我自我感觉有两点处理得较好:

  1、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做到了条理清晰,有条不紊。而且重难点突出,把教学的重点:“理解三个事例中蕴含的道理”,落到了实处。

  2、“在读中感,在感中悟,悟后再读”。这是我设计这一课的宗旨。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读为本,安排了大量的、多种形式的读的训练,引导学生有层次有梯度地读书,读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如,一入课,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精读阶段首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默读思考,在交流个人自学体会时,引导学生品读,注重自我感悟。在这个环节中,我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入情入境,直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在感悟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感,在感中悟,悟后再读;同时抓住典型语言信息,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并积累语言。

  例如:在“飞蛾求生”这个段落中,当学生提出:为什么飞蛾求生的欲望使作者震惊?我便引导学生抓住“挣扎”、“极力鼓动双翅”等重点词,在读中品,在品中悟,悟到了作者对弱小的生命这种顽强生命力的敬意。

  尽管本节课有值得高兴之处,但不尽人意的地方还是不少,表现为:

  1、有些地方我的启发不到位,导致学生“知而无言”,未能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的思维。

  2、我因局限于备课时的框架,为完成教学任务而硬把学生既定的'步骤上拉,使得某些问题探讨得不够深入。

  3、对待学生的回答,自己缺少灵活的应变能力,评价的语言太单调。

  课虽完,意未尽.回想今天的课堂,有让我感到欣慰的地方,但留给我更多的是思索和改进。今后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会多注意、多学习,使自己尽快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1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八册第五组的第三篇课文,是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

  再教本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本组课文中的《触摸春天》和《永世的眼睛》两篇文章,已经有了对生命的一些认识。源于对《触摸春天》中盲女孩安静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乐观面对”和《永生的眼睛》一文“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感悟,因此教学本课采用“听——寻——悟——背”四个板块,以达到“在读中思索,在悟中升华”的效果,从而完成对本课的教学。

  这节课的目标拟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其中目标2和目标3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4、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怎样才能使生命有意义。

  从教学过程看,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贯穿语文教学“读”的功能。

  俗语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为一篇具有较强哲理性的文章,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并步步推进。初读,感知文章三个事例;寻读,找到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悟读,结合句子谈理解、谈感受;背读,积累好词佳句作储备。整节课,书声朗朗,读味十足。

  2、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在本节课上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无论是自读自悟,还是小组合作,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导演,主要学习任务由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

  3、注重学法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作“圈点批注法”“小组合作探究”“规定答题句式”等方式,对学生学习和语言的训练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尽管本节课有值得高兴之处,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表现为:

  1、教师有些地方的启发不到位,导致学生“知而无言”,未能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的思维。

  2、教师因局限于备课时的框架,为完成教学任务而硬把学生往即定的步骤上拉,使得某些问题探讨得不够深入。

  3、教学辅助手段准备不到位,未能给学生以视觉或感官上的刺激,使得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探讨有“贴标签”之嫌。

  虽然教无定法,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尽量避免以上问题,准备从这几方面入手:

  1、备课时除了备教材,还应备学生,并且尽可能设想课堂上会出现的状况;

  2、考虑学生的实际,设置一些问题,让他们可以“跳起来摘桃子”,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思维。

  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本着教书育人的宗旨,我会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尽最大能力弥补“教学这一门有遗憾的艺术”。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2

  经过两星期的准备,我上了《生命生命》一课。课后得到了几位老师的肯定,尤其是能得到马老师的肯定,让我激动不已。但静下心来对这节课进行反思,发现了自己的差距还相当巨大。

  一、教学设计环节合理、思路清晰,但课堂呈现还欠火候。

  虽然课前备课较完善,但在课堂上却没能完全发挥出来。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师语言不流畅,意思表达不准确;没能完全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与学生的交流不够充分。

  二、对学生的情绪调动不够,学生发言仍不够积极,课堂效果与预期效果还有较大差距。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发言的状况就不够理想,这节课准备得较为充分,问题的设计经过了较为精心地考虑,但还是没能调动起大多数学生的发言积极性。原因可能不仅仅是课堂教学造成的,但课堂上对学生的情绪调动考虑确实不够,这方面的经验也不多,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学习、多钻研、多实践。

  三、对课文的解读到位,但朗读的指导还很不到位。

  本课主题深邃,在老师对文本解读的基础上,能够引导学生对课文内涵有所感悟,但在读者一环节上做得还很不够。原因主要是老师朗读的基本功不够,朗读指导的教学经验不足,今后要在这方面多下些功夫。

  四、教师语言功底不够,缺乏激情。

  更为严重的是,至今我还没搞清具体怎样才能有效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也不知有哪些资源可以利用。

  五、对学生的发言缺乏及时地评价,没能及时洞察学生的闪光点。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这方面的问题并不严重,但这堂课这方面做得不够好,主要原因是课前没有做这方面的准备,教学时注意力没能完全放在学生身上所致。今后教学准备是还应要更完善,教学中要注意这方面的.锻炼。

  六、心理素质不过关,有待历练。

  总之,此次“课堂教学达标活动”使我收获很多,我的课堂教学终于踏上了正确发展的轨道。我深知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更加虚心的学习,积极锻炼自己,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3

  《生命生命》是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作者通过生活中普通的飞蛾求生、砖缝冒苗、静听心跳三件事例,以小见大,引领读者从三个事例中去感悟生命,从字里行间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希望每个人都珍惜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更加光彩。于是,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复习事例导入;自读课文,专题研究;品读课文,感悟语言;创设情境,理解生命真谛;课内拓展,升华情感;配乐朗读等几个教学环节。

  在教学片段中,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会遇到什么困难?你会如何选择?让让学生手抚胸前,静静感受自己的心跳,你感受到什么?这些话使学生设身处地为种子担忧,为作者感动,同瓜苗一起抗争,为自己鲜活的生命而惊喜。这样,理解作者的感受已经水到渠成了。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把对生命的感悟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如何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我在学课文时,请学生说说怎样做就是在好好使用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怎样做又是白白糟蹋生命,虚度年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见闻。之后,我出示:“生命因_______而精彩”,沉思片刻后,学生纷纷各抒己见,一个个都成了小哲人。“生命因珍惜而精彩,生命因坚强而精彩”等。我趁热打铁,赶紧又说:“那么既然生命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该怎样好好使用生命呢?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存在不足:

  课始,由于紧张,过渡语不够简练,有些重复,有些关键的教学环节忘记进行。不能够充分的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员参与。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4

  《生命 生命》是第八册教材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课文都是围绕着对生命的感悟组织教材的,本课更是身残志坚的作者杏林子对生命独特的感受。本文充满哲理性,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件小事,传递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的独特生命体验和感悟。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这个如此宏大的话题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是我这节课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试图通过“由题入手,关注生命”“品读词句,感受生命”“拓展资料,情感升华”三个层次,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词析句,读出自己的感受,以课堂为起点引发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悟。

  一、由题入手,关注生命。

  课一开始,我在黑板上板书了“生命”这个词,然后问学生,“你们想过生命是什么吗?”“这篇课文的课题和以往课文的课题有什么不同?”用这样的问题初步引发学生对“生命”这个词的理解。结尾处我又回归课题:“生命是什么呢?这个一开始我们回答不了的问题,现在能回答出来了么?生命是什么?出示课件,说说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孩子们纷纷说出自己对生命独特的感受,形成了一句句属于自己的格言。

  二、品读词句,感受生命。

  1、紧抓重点词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词语是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时,如果能引导学生抓住句中重点词语,那么对句子的理解就更加轻而易举了。例如在理解第一段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只要”、“稍用用力”来体会飞蛾生命的脆弱,抓住“极力”一词来感受飞蛾的生命又很顽强,这样一个既脆弱又顽强的飞蛾在学生头脑中徐徐而飞了。

  2、展开想象,深入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如果你是飞蛾,你会怎么想呢?”孩子们把自己当成飞蛾,想到了飞蛾虽然生命脆弱,但也和我们的生命一样宝贵。飞蛾也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也有自己的责任和事情。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的深入,把对生命的感悟引入更深一个层次。

  3、联系生活经历,感悟生命真谛。

  “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糟蹋是什么意思?怎样做是糟蹋生命?怎样做又是好好地使用生命呢?我让学生用身边的例子来说明怎样算白白地糟蹋,学生从身边的小事举例,讲到了上网、不写作业,犯罪是糟蹋自己的生命,在举例讨论后,学生能更好地感悟文中的含义,领悟到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存活的时间长短,而在于是否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拼搏了,是否活得精彩,从而真切的感受到了生命的不屈与伟大。

  三、拓展资料,情感升华。

  令我们的心为之一震的文章,我们必须具备与文本背后更广阔的作者思想对话的意识。只有将文本架构与作者思想的坐标中,接轨与作者的文化视野中去审视、去解读、去对话,文本才会变得丰厚起来,才会真正形成内心深处最永恒的内容,我们对文本的`解读、品味也才能更准确、更具有魅力。所以我讲完不能糟蹋自己的生命后,又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说“杏林子是最有理由放弃自己生命的人。”几乎所有学生的表情很惊讶。我们完全可以推想到此时此刻学生内心的巨大震撼和撞击:一个对生命的体认如此敏感、如此精细的人,一个连小虫小草的生命意蕴都能严肃地加以关切、加以思考、加以感同身受的人,一个对生命充满了无限敬畏、无限珍爱的人,竟然会跟“最有理由放弃生命”连在一起,这怎么可能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是我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出示了杏林子微笑着的照片,讲述了她与病魔顽强的作斗争的一生,此时惊讶,更大的惊讶又一次写到了每个学生的脸上。此时此刻,我们才有足够的理由坚信,对于生命意蕴的解读,学生迈向了一个他们从未到达、从未领略过的视域,而这样一个凝重却不乏温暖的心灵视野,已经和杏林子的生命视野融为一体了。

  四、不足之处。

  课文讲了三件事,在处理这三件事时,我侧重不太明显,在授课时应该把重点放在第一段,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来谈感受。而第二件事应该引导学生感受瓜苗的顽强,在三件事处理时各种侧重,这样才能避免千篇一律。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5

  《生命生命》是篇充满哲理的课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件小事,传递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感悟。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为一篇具有较强哲理性的文章,读是必不可少的。如何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前提下,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我这节课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点来入手。

  一、课前备好朗读。

  认真备"朗读",是指导学生读的前提。如果自己不掌握正确的重音、停顿、语调、语速等朗读技巧,就不能很好地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在课前,我充分对课文进行朗读,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这样,在课堂上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时,才有可能对他们进行恰当地点拨,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我在备朗读时,注重了以下几点:

  1、课前把课文读懂、读顺、读通,明确与阅读、习作相关的朗读教学目标。

  2、全面了解课文的感情基调及尺度,对文中不同的语气、重轻音、停顿、力度等指标能做到心中有数。

  3、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确定并安排好实施朗读指导的手段、方法等,确定朗读教学的重点、难点及时间安排等。

  4、课后注意掌握基础较差学生的朗读进展情况,为下一课时朗读指导打下基础。

  二、课中注重"范读"。

  范读是朗读教学中任何指导方法都无法取代的。范读能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欣赏水平。好的范读,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美的熏陶。

  我在上课时,先进行了全篇课文的范读。其目的是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这时的范读,平稳,速度略微缓一些。如果这时速度过快,学生听起来跟不上进度,就会影响范读效果。

  然后是部分内容的范读。一个段落,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语。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掌握一定的朗读技能。这时的范读注重指导,讲究方式、方法的多样性。

  其实,在讲读课文后的也可以进行范读。可以是全课或片断的范读。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总结全文。欣赏课文精彩之处。这时的范读要求能以声传情,充分发挥教材的感染力。

  在范读时,也应该注意学生的参与。学生可以是静静地聆听;可以是边听边看课本;可以是轻声伴读;也可以是逐句跟读。

  三、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指导。

  (1)基础的训练:朗读最基础要求是正确,也就是用普通话读准字音,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字句。

  (2)节奏的训练:书面文字对有声语言的节律一般是不加表示的。朗读者通过轻重、快慢、停顿、连接等语言节律来表现文章思想感情。同样一个句子,由于重音不同,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小学生的朗读容易产生一字一顿,或者无停顿地连续,或者自由停顿而读破句等现象。让学生形成"词"的概念,指导学生掌握句子中重点词的朗读技巧,使学生知道句子之间的句号、叹号、问号一般停顿稍长,顿号、逗号、分号、冒号停顿略短一些,句子中的词或词组之间还要有长短不一的语气和语法停顿。从而才能使学生的'朗读做到有节奏的流利。

  (3)语调的训练:小学生朗读时语调较平,没有层次,而且不会控制音量。对音量的控制训练比较容易。告诉学生,自由练读的时候,要边读边想,声音要轻;集体齐读的时候,声音不要太响;指名读的时候,声音要响亮,但不要直着嗓子喊。对没有层次的平调朗读的学生,要结合课文内容和汉语所固有的四声,理解后读出扬调、曲调和平调。

  (4)、情感的训练:有感情朗读是朗读教学的最高层次。要达到这一点,必须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有较深刻的理解,把握住文章的基调,找出文章的情感旋律,分析出相似句式在文中的变化,才能在朗读中自然流露出相应的情感。

  (5)出示朗读指导中常用的符号,便于学生操作。

  "|"--表示逻辑的停顿,打在该停顿的字行之间。

  "v"--表示感情的停顿,打在该停顿的字行之间。

  "凵"--表示前后句子关系衔接紧密,中间停顿极短,划在该连的字行下面。

  "●"--表示语法、感情的重音,打在相关字词下面。

  "○"--表示重音轻读,打在相关字词下面。

  "→"--表示平调,即句尾的音平而稳。一般用于陈述句,划在句尾。

  ""--表示扬调(升调),即句尾的音先低后高。一般用于疑问句,或表示感情激动、亢奋、惊异和呼唤等句子。划在句尾(也可在句中出现)。

  ""--表示降调(曲调),即句尾的音先高后低。一般用于肯定的语气,感情强烈的感叹句,或表示愿望的祈使句等。

  "‖"--表示节拍(节奏),一般用于诗歌。划在词后。

  总之,朗读教学作为一项语文基本训练,应常抓不懈,应在"训练"二字上下功夫,既要有量的要求,也要有质的要求。同时在朗读教学中,还应结合课文的字、词、句、篇等基础知识和阅读重点进行教学,朗读教学如果离开了一定基础知识的教学,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把朗读指导变成游离于词句之外的纯方法的指点,也偏离了朗读教学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