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职网>实用文>教学反思>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13 09:01:0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

  [关键词]程序性知识语文课例评析

  靳家彦老师曾在全国名师新课堂观摩研讨会上执教了一堂示范课《铁罐与陶罐》,当时靳老师凭着独特的构思、精湛的教学技能以及全新的教育理念,使全场千余名与会者为之折服与敬佩。本文将从语文程序性知识教学这一角度对靳家彦老师的课例作简单的评析,并以此为例,探讨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程序性知识进行有效教学。

  程序性知识是有关“怎么办”的知识,主要涉及概念和规则的应用,这类知识与我国流行的“技能”概念在内涵与外延上基本一致。[1]比如语文课程中关于听、说、读、写的言语行为规则,就是一种程序性知识。当种种程序性知识转化成个体熟练的动作经验之后,个体就掌握了技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可以改变死板的灌输式教学,而是授之以方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

  靳老师的教学中虽没有明确提出语文程序性知识的教学,但在其讲课过程中确处处有体现。

  (一)关于“写”的知识

  1、如何写字

  请两位同学上讲台,分别书写“陶罐”和“铁罐”这两个词,不但要写对,而且要写好。(指两名学生板书陶罐”和“铁罐”)同学们看一看,他们写得对不对,好不好。生:(齐)对。生1:“陶罐”的“罐”字左边的部分写得有点小了。生2:“铁”字写得左边高,右边低。师:请注意你们学习这两个词的过程,先是判断写得对不对,然后再看写得好不好。要想把字写好,就要注意字的结构、笔画及比例。现在看老师写(板书并讲解笔顺、笔画),大家来练写这两个词(学生练写,之后教师用投影仪出示学生写的字)……

  《铁罐和陶罐》这一课出现在小学的课本中,识字写字的能力,对小学生来说,是最基本也是很重要的能力。“陶罐”和“铁罐”这两个词在小学生看来算是比较复杂的,因此若只是死记硬背,遗忘的速度也会很快。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即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辨别学习,简单地说就是能对事物进行分辨。靳老师让两名学生来写这两个字,并让其他同学判断写得对不对,好不好,则是一种辨别学习。概念学习,需要掌握其名称、定义、属性、例子。当然如果靳老师能够讲解这两个词的来源、字体构造等,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我们在教学中亦可采取这一方法,但由于这两个词对他们而言并不陌生,因此跳过这一阶段也无妨。规则学习一般表现为两种基本形式:一是从例子到规则的学习,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发现学习;二是从规则到例子的学习,是在教学实践中常用的接受学习。[1]靳老师首先从学生的例子出发,总结出“学习这两个词的过程,先是判断写得对不对,然后再看写得好不好。要想把字写好,就要注意字的结构、笔画及比例。”接着再从规则到例子,给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这样学生不仅学会怎样写这两个词,也掌握了写好字的基本方法。

  2、如何改写寓言

  现在,我们共同来改写这则寓言,赞扬铁罐,批评陶罐,赋予他们相反的性格。题目就叫《铁罐与陶罐》……我们再另选两样东西来写,要求这两样东西既不相同,又有关联。以这两样东西之间发生的故事为内容,编一则寓言,讲一个道理,给人以启迪和教益……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将程序性知识的获得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认知阶段,学生将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对某一技能作出陈述性解释,并对其进行编码。第二:联系阶段,原先指导行为的知识将发生两种转变:一是最初对技能所作的表征将慢慢转变为特殊领域里的程序性知识;二是构成这一程序的各个部分的产生式间的联结将得到增强。第三:自动化阶段,即能熟练地应用所学知识或技能。

  改写寓言,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寓言、怎样写寓言、怎样改写这些概念、规则等知识。靳老师在教学中只提到了“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文章就叫寓言”。但是没有说明怎么写寓言。虽然改写寓言并不是这堂课的重点,而详细地讲解如何写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我觉得,可以简要地介绍一下寓言的特点或者写作方法等知识,或者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加以指导。因为教学对象毕竟只是小学生,即使已经学过如何写寓言,但也许会有遗忘。而适当的重复还可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靳老师提出了改写寓言的要求:赞扬铁罐,批评陶罐,赋予他们相反的性格。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铁罐和陶罐的性格以及优缺点,因此对其改写是有很大帮助的。这是认知阶段的过程。

  靳老师在学生学会改写寓言的基础上,紧接着让学生自选两样东西编一则寓言。这实际上是对改写寓言的另一个练习。练习对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每一次练习均给两个有关联的产生式在工作记忆中同时激活的机会,因而也给了他们合成的机会。这样才能转换成学生自己的.“技能”。

  反馈同练习一样重要,它可以使学生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也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在改写练习中靳老师也非常注重对学生练习的反馈。如:很精彩!我再给你一点提示,你继续编下去。“过了几天,老奶奶决定把其中一只猫送给别人……”……结尾真是神来之笔,妙不可言啊!……故事不错,不过结尾不太好。我建议你用这首诗结尾,你看好不好?……不难看出靳老师同样注重反馈的用语,不仅给学生鼓励,更能委婉地提出意见。

  (二)关于“读”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中有一条是掌握子技能或前提技能,当人准备执行一项复杂的认知技能时,对其中的部分技能还未把握或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时,要成功地并顺利地执行整个技能显然是不可能的。[1]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的关键在于能够确定子技能的层级,并指导学生有序地学习这些子技能。

  1。朗读

  在这个案例中,靳老师虽然没有明确地说明朗读的要求,但从他的教学中可以总结出来,即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三个要求也就是学会朗读的三个子技能。

  首先,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采取了两种方式,一是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查字典;一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对生难字词加以讲解和引导,如“教师指导学生‘懦弱’的音、形、义,纠正学生把‘懦’读为‘儒’的错误”。

  其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是要理解句子意思,体会说话语气。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不断理解句子的语气。例如:师:请两位同学来读(指定两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师:评论一下他们读得怎么样,怎样读会更好。生1:我觉得铁罐的语气太温和了,应该傲慢一些。师:请你和对面的同学一起读。……师:读得比刚才好对了。你理解了,就读对了,傲慢不见得声音很大、很凶。……

  2。读寓言

  可以说,整个课堂的设计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能读懂寓言、会读寓言。要读懂寓言就得需要各个方面能力的综合。比如,能识字、懂意、分析等。这些是读懂寓言的子技能或前提技能。

  这堂课靳老师让学生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分析陶罐和铁罐的形象,并理清文章脉络、体会课文所寄托的道理。当然,每一过程都存在无数的子技能,但靳老师能将众多的子技能水融于两课时里,并清晰明了地讲授给学生,不得不令人敬佩。

  (三)关于“背”的知识

  也就是如何背诵课文。死记硬背虽然也是种方法,但不是最有效的方法。靳老师采用的方法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掌握其逻辑关系。如:

  现在大家试着来背诵。(生齐背)怎么就背下来了?生:因为我们理解了它的意思。师:说得好!因为你们掌握了这段话里的逻辑关系。什么关系呀?看到“国王的御厨里有两个罐子”,你会想到什么?生:我会想,是那两个罐子呢?……

  学会这种背诵方法的前提则是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意思、掌握故事的逻辑关系,这也亦是前提技能。这种背诵课文的方法在分析课文中,已经被学生无意识地学会了,而老师的点拨和提醒能使之更加深刻,并且也能应用在其他课文的背诵中去。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程序性教学知识并不是单独呈现的,必须与陈述性教学知识综合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2

  一、师:小朋友们,你们一定有许多好朋友吧?能告诉老师你的好朋友是谁吗?你为什么喜欢和他们交朋友呢?

  二、师:知道你们很爱交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两个新朋友,你们想认识吗?(出示陶罐和铁罐的图片和实物)。

  三、师:知道他们是谁吗?(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陶罐和铁罐)

  四、师:这两个小朋友也跟我们一样,有时间也喜欢打扮打扮自己,你们想不想欣赏他们打扮后的漂亮样子?

  生:想

  师:请欣赏。(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各种各样的陶罐和铁罐图片让学生兴趣盎然。)

  师:认识了这两个朋友,你们知道他们的相同点是什么吗?不同点是什么吗?

  生:相同点是他们都能盛东西。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相同点:盛东西。

  生:不同点是制造材料不同。

  师:如果老师同时扔这两只罐子,会发生什么事?

  生:(齐声):陶罐破碎,铁罐不碎。师(趁机)引导:那么他们的不同点是陶罐—(生:易碎)(师板书:易碎),铁罐—(生:坚固)(师板书:坚固)。

  师:这两个好朋友之间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那么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找找答案吧!(请学生打课文并齐读课题一遍)

  反思:为了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更深切更透彻地了解并掌握陶罐和铁罐相同点与不同点,为后面的学习内容埋下伏笔,我除了用图片、实物展示之外,又采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法,展示了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陶罐和铁罐图片,加快了学生对陶罐和铁罐的不同特性的了解,又趁机加上"如果同时砸这两个铁罐,会发生什么事呢?"的引导,水到渠成,学生很快就能正确地说出陶罐和铁罐的不同特性来,为后面故事发生的原因埋下了伏笔。

  课堂回放二:句段赏析

  师出示课件:"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师:谁来给大家露一手?朗读朗读陶罐的话?(或许是对新老师的陌生感吧,学生无人敢站起来朗读)师继续鼓励,不久,角落里一只小手举起又放下,放下又举起,老师及时请他朗读,认人使料不及的是,这个小朋友的站起,却引起全班学生的'窃窃私语与低笑,这些声音让这个学生更加紧张与不安,我用"嘘"声及时制止了学生的声音,但无论我如何引导,这个学生就只说出"我"之后,就总是面红耳赤地站在那里,再也读不出一个字来,我这才明白过来,不是他不想读,而是不会读呀!在这紧张时刻,我发现课堂上有三个小朋友突然同时站了起来,我灵机一动,急忙微笑着说:"这个小朋友太紧张了,你们是不是想跟这个小朋友一起读呀!那就四个男子汉一起来吧!"就这样,在四个小朋友一起读完后,我再让这个紧张的小朋友一个人读,虽然读得结结巴巴的,但很意外地,师生(包括听课老师)竟然不约而同地拍起手来。老师终于露出了笑容。

  接下来,师问:"争辩"是什么意思呢?他们的好朋友是谁?

  生:争论

  师:有没有更好的呢?

  (课堂一片沉静)

  师走下讲台,顺手抓起一个学生桌上的笔,看了一会儿,突然高声说:"你怎么偷我的笔呀?"生(脱口而出):这是我的笔,我没偷你的笔。师微笑:这就是"争辩",这回你们知道"争辩"的好朋友是谁了吧!

  生(齐声):解释、辩解

  反思:通过研读并理解课文的重点句、段、词,是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前提,更为学生对词、句的运用埋下关键的一笔,也为写好作文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在本教学片断中,教者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人惊叹的是,在两次课堂陷入僵局时,都能力挽狂澜,能通过耐心引导,并抓住学生课堂上乱站起趁机让其一起朗读,同时在学生找不出"争辩"的确切含义时随机应变地说学生偷笔引发学生的辩解,趁机解开争辩的确切含义来,这都是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的宝贵的教育机智。

  课堂回放三:领悟寓意

  师:故事的结局让人想不到哦,易碎的陶罐成了有价值的文物,被人们永远保留;坚固的铁罐却消失得无影无踪,铁罐的长处变成了致命的弱点,从这则寓言童话故事中,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呢?请思考屏幕显示的思考题:

  课件出示:学完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或有何感受?)

  师:请你们分组自主合作,然后每组选择派一名代表汇报一下…。

  反思:这个片断的"妙"就"妙"在老师巧妙地在衔接导入语中隐含着提示语:"易碎"、"有价值"、"永久保留"、"坚固"、"无影无踪"、"长处"等,让学生很快就领悟了寓意。课件出示思考题,可让学生能多看几遍,避免审错题。

  课后反思:

  一、这节课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能借助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巧设情境,请学生不知不觉地"入瓮"。为引入新知埋下伏笔。《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老师要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以任务驱动学习,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内容。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也曾说:"教学过程中创设引人入胜的情景,即教学过程中引用有趣的例子、实验、离奇的事实,可以称作教学上情感刺激方法之一。"因此,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精心创设各种情境,去激发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的"情"弦,使他们在课堂上活跃起来。

  2、能采用分角色朗读方式,让学生在表演中领悟阅读的快乐,加深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掌握。在分角色朗读中,我采用师生合作法,通过师生互动,拉近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体现了师生间的平等和谐。皮亚杰曾经说过:"当儿童游戏的时候,也是在发展他的知觉、他的智力。"而课堂表演恰恰是让学生在游戏中正确理解语言文字的一种好形式。在表演中,让孩子们找回了自然纯真的状态,尽情的发挥,尽情地创新,以表演体会情境并理解了课文内容。

  3、面对即将陷入僵局的课堂,能随机应变,体现了一定的教育机智。

  4、能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法,促进学生间的互助与团结,同时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为更好的解决课文问题打下基础。新课程改革,提倡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常规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团结协作的意识以及相互沟通、彼此尊重的品质。

  5、衔接导入语恰到好处,"妙"含其中。教师的衔接导入语左右着学生的思路,更是让课堂环环相扣的关键。教学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语言的问题。教师只有不懈地追求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具有极高的语言素养,才能使自己的课堂生机勃勃,妙趣横生。

  二、不足之处

  1、课件太多,造成无法按时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2、教师的语言艺术还待加强。

  3、由上一课件过渡到下一课件的过渡语不够有技巧。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1-26

《陶罐和铁罐》的教学反思03-30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09-14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02-17

语文《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08-12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精选21篇)03-29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5篇)03-23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5篇03-17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5篇)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