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职网>实用文>教学反思>《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

《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13 09:12:0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

《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1

  一、这张试卷计算量很大,很多同学两节课做不完试卷,在考试过程中我发现他们都是按题的顺序去做题,比如第五大题计算量是最大的,但是平均到每空却不足1分,后面的应用题最少都是5分一题,计算量不大也不难算,可是因为没有时间,空着,让人非常可惜,所以我在讲评试卷的时候给他们一个建议,先把整张试卷看一遍,在决定怎样做题。

  二、计算出错很高,因为要用到3.14,所以很多是小数,有些又是平方,很多同学算错,填空题基本都要计算,算错了就2分没有了,很考验计算的准确率及计算的速度,平时作业如果是笔算的,在这次考试过程中不容易出错,而且快,因为有些他们都背出来了,比如4*3.14=12.565*3.14=15.79*3.14=28.26,16*3.14=50.24,碰到这些根本不用列竖式,而平时不愿意笔算的同学,在这次考试中栽跟头了。

  三、不能正确使用公式

  求圆柱表面积时忘记用底面积乘2;求圆锥体积时忘记乘三分之一;求表面积或体积时丢掉3。14或忘记乘高

  四、公式混淆

  如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与体积公式混淆: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2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有的学生用3.14×10×20,错用了侧面积公式,有的'时候计算体积却运用了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五、公式的变换不到位,比如一个圆锥的体积是9.6立方厘米,高6厘米,求它的底面积。

  生:9.6/6=1.6(平方厘米)错用了圆柱的体积公式,应该是9.6*3/6=4.8(平方厘米)。

  总之,多数错误是因为学生审题习惯不佳,题目理解不到位造成的,以后还得继续注意这方面的引导。同时在练习的过程当中,还要进一步的加强变式方面的练习,提高计算的准确度和技巧,使得单元知识的掌握更加的牢固。

《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2

  最近对圆柱与圆锥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掌握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我让学生自己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了整理,有几个同学整理得挺全面,有的同学把知识点都写上了,但没有条理。所以,课上我通过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知识,总结图形的特征和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有条理的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课上我出了两道具有代表性的题。通过巡视我发现同学们列算式基本没问题,只要同学们认真审题,这类题基本没什么问题。问题是计算速度慢,该记得数据没记住。

《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3

  这星期上了圆柱圆锥这一单元,通过实践操作、小组合作,学生对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的还不错。

  在实际教学时,我先复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再由课件演示配合圆柱体积的演示器,学生兴趣很浓厚,很容易就推到出了圆柱的.体积公式。然后做了书上的课后习题。这个内容,我没有根据书本进行教学,依照课件的演示逐渐推导出公式的。

  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圆锥的体积正好是圆柱体积的1/3?对于这一结论的得到。我在教学时准备好学具:一个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的),水适量。通过老师的演示试验,我们很快得到了圆锥里的水要往圆柱里倒3次,才能把圆柱倒满,从而很轻松的记住了1/3。

  从学生的练习看,单独求圆柱圆锥的体积,完成好;如果其中添加了要求圆柱的表面积,存在了几个问题。

  1、单位,少部分学生老是忘记区分面积和体积单位,有的干脆一个也不写。

  2、求圆柱表面积要计算圆柱的两个底面积,求完表面积之后再计算圆柱体积,有的学生就直接拿两个底面积之和去乘以高了。

  3、虽然学生记住了圆锥是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但再计算中仍有一部分学生忘记把1/3乘进去。

  在学生练习时,我们老师一定要提醒学生答题细心,每一步想清楚了再动笔。

《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4

  人教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圆锥》的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公式多计算量大。我的用意是为了降低本单元的难度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熟练掌握运用公式根据公式列出算式。在学生充分理解圆柱表面积、体积和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后再要求他们熟记圆周率表。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习惯是让课堂尽量按着教师的设计意图生成的。但实际上课堂教学瞬息万变有时会出现我们意想不到的冷场。上课时当同学们合作解决第一个求圆柱体侧面积的学习目标时学生汇报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体的底面周长这个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体的高我问有其他想法吗没有学生举手。等待片刻依然沉默于是我顺手拿起学生刚刚展开的圆柱体侧面积我说“你看这个长方形的长可以做圆柱体的底面周长那么谁还可以做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呢”我一边说一边把这个长方形卷起来。学生通过老师演示立刻就明白了长方形的宽也可以做圆柱体的底面周长纷纷把小手举了起来。虽然这节课教学内容已完成但是我感到学生在初学圆柱体表面积时知识没有拓展到长方形的宽也可以做圆柱体的底面周长。

  在掌握了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学习认识圆锥并进一步教学圆锥的体积。通过教具演示让学生来发现圆锥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能运用这个关系计算圆锥的体积。由于形象直观的操作学生能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运用自如。

  第二课时在学习了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课件出示墙角有一堆沙子现在想知道它的体积该怎样做实物展示让学生们一眼看出这是一个四分之一圆锥在原有知识技能基础上的创新练习让同学们体验到数学的无所不在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提高了兴趣。

  但教学过后仍感到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如三角形旋转成圆锥体哪是底面半径哪是高个别学生还不能清晰辨别。在复习圆柱圆锥体积后运用公式解决问题出现混乱主要体现在求圆锥忘了乘三分之一。另外学生在计算时错误率比较高。

  从单元中学生的练习来看,存在了几个问题。

  1.单位,少部分学生老是忘记区分面积和体积单位,有的干脆一个也不写。

  2.求圆柱表面积要计算圆柱的两个底面积,求完表面积之后再计算圆柱体积,有的学生就直接拿两个底面积之和去乘以高了。

  3.虽然学生记住了圆锥是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但再计算中仍有一部分学生忘记把1/3乘进去。

  4.要注重直观演示

  如:书中的这样一道练习一台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轮宽1.5米,直径1.2米,(1)前轮转动一周,前进了多少米?(2)如果每分钟滚动15周,压过的路面是多少平方米?对于这样一道题,一开始觉得学生理解起来应该不难,因此每次只是抽学生回答一下:第一小题其实是求什么?(底面圆的周长)第二小题求的是什么?(圆柱的侧面积)。并没有多想学生理解不理解。而每每做这道题时效果都十分不理想。后来,在某日的专家讲座中听了关于直观演示在空间与图形中的作用后,我茅塞顿开,因此,在后来的'讲评这道题时,我也随手拿起学生的一本数学书,请孩子们也跟我来,一起演示压路机的前轮滚动的情况,边演示边指:前进了多少米是求的哪一部分的长,而压路的面积是求哪一部分的面积,这样形象直观,学生很容易接受。同时我告诉学生,以后遇到你不理解的情况,要积极想办法,如画图、利用手中的书本等帮助自己化抽象为形象,从而化难为易,而不能不加思考去拼凑算式。

  再如,把一块底面半径2厘米,高6厘米的圆柱形橡皮泥,捏成一个与圆柱底面相等的圆锥形,你知道它的高吗?

  大部分学生会通过计算,即先求圆柱形的体积,再利用体积相等的关系,用体积乘3,再除以底面积来做,但当我把底面半径2厘米去掉以后,学生很难分清到底乘3还是除以3,为此,我很是头疼。

  怎么办?背公式吗?学生记不住,也限制了思维的发展。后来,我发现一个孩子在本上画图,我受到了启发:是啊,当它们体积相等时,学生可以在本上画图,凭直觉就能发现,当底面积也相等时,圆锥的高肯定是圆柱的3倍,而高相等时,圆锥的底面积应为圆柱的3倍。接着,我又在黑板上画了个相反的情况:试想,当它们体积相等时,如果底面积也相等,而圆锥的高如果说画成圆柱的1/3,会是什么样子呢?我画上以后,学生哈哈大笑,也轻松掌握了这一方法,以后,在这类题上就很少出错了。

  通过以上方法,我也深深体会到,数学教学不能光“说”不“做”,能让学生动手的,一定要让学生通过动手直观地去理解。要不,学生记住的,也是一些死答案。

《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5

  在以住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概念建立地非常快,而又容易忘记。我想,概念的建立重点应该放在学生自主地探究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自由地对提供的实例进行观察、比较,去发现,去揭示。这样着眼于让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主动地建构概念,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和探究精神。在认识圆柱的特征时,让学生拿出圆柱体形的实物,同桌合作,观察讨论,再反馈。学习侧面积时,让学生卷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发现原来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从而得出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又如,在推导侧面积公式时,教师要求学生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并把这张纸卷成一个圆柱。打开,又卷一次。思考:原来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现在卷成圆柱的什么?生:原来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周长,宽是圆柱的高。师:真好,那如果要计算你卷成圆柱的侧面积,该怎样算呢?生:长乘以宽。师:也就是圆柱的什么乘什么呢?生:圆柱的底面周长乘高。师:好的。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思考,认识了圆柱,还知道了它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最后教师板书: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观察研究生活中实物,教师讲解示范和学生模仿记忆就少了;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就多了。如此,学生就有机会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来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体验,感悟到数学的奇妙,使每位学生在数学都得到不同的发

《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6

  一、对圆柱的认识进行重点引导

  认识圆柱时,由于学生对圆柱已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从情境图中找出圆柱,让孩子明白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在此基础上,结合圆柱的直观图,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并对圆柱的侧面教学作了重点说明。

  二、注意学习方法的迁移

  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认识在研究内容上有其相似之处。认识圆柱后我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回顾。通过交流学生对学习的方法进行了有效地迁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有效地激发。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观察、研究之中。对于圆锥,不同的同学有了不同的认识。然后,通过适时地交流和组织阅读课本,学生对于圆锥有了较好的认识。

  三、注意对比

  圆柱和圆锥认识以后,我让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进行了有效的对比。从而使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面、高有了更深的认识,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系统。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识到在我们的教学中要注意有层次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虽然课前钻研教材,准备学具、教具花的时间多些,但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可爱脸蛋,我心里和孩子一样乐滋滋的。

《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7

  经过三个星期的教学,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如期完成了教学任务。本单元的知识点包括面的旋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等。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课堂反映、作业质量、小测的反馈信息,本单元掌握较好的.知识点有:面的旋转、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这些知识,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了长方形、三角形旋转一周后得得到一个圆柱、圆锥,会利用公式底面积乘以高得出圆柱的体积,以及利用底面积乘以高再乘以三分之一得出圆锥的体积。在体积的教学中,我主要是通过类比法,先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底面积乘以高,然后让学生通过猜测、尝试验证等手段,让学生推导出圆柱和圆锥的公式,所以学生记得特别牢固,这一点在日后的教学继续发扬。

  同时,本单元出错较多的地方是: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因为学生在求表面积时,没有很好地理解这个圆柱是求两个底面积加上一个侧面积,或者求一个底面积加上一个侧面积,或者只求侧面积,所以经常列式出错,以及计算准确率不高。

  但总的来说,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的教学目标已达到,部分知识点学生没有完全掌握的,在期末复习中查漏补缺。

《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8

  “圆柱的表面积”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我是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教学;将表面积的实际应用作为重点来练习;将用进一法取近似值作为一个知识点在练习中理解和掌握。

  我认为这节课只要解决了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就会水到渠成,于是我首先安排了侧面积的计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圆柱形纸筒进行实际操作,最后探究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后,就安排了表面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题。生活中圆柱体比较多见,应用广泛,如圆柱形油桶、花坛、通风管等,解决问题时,就要联系生活实际,是求哪些部分的面积。在保留小数时,要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所要用的原料都要比实际计算的结果稍微多一些,要考虑到接口等实际问题,所以要采取进一法。

  从课后作业中,我得到反馈,学生出现了典型的错误,我认真反思,觉得有些方面做的'不够。

  1、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计算公式也肯定不同。但计算之前没有进行适当的复习,导致在计算侧面积时用了底面积乘高,而在计算底面积时又用了周长公式,个别学生搞混淆了。

  2、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大多数学生列了综合算式,其中有一步计算错误导致全题错误。刚学时最好要求学生列分步式计算,不但理清思路,更能减少失误。我会坚持课后进行反思,发扬优点,找出不足,做得不够的方面在下次想办法弥补!

《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9

  学习完《圆柱与圆锥》之后,我发现很多学生容易把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混淆;计算圆锥体积时忘乘三分之一;不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这些问题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计算能力差、对计算公式运用不熟练等。针对此情况,我设计了《圆柱和圆锥的整理与复习》一课。课前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去收集、整理已学过的知识。课堂上,我力求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回忆、联想、整理、拓展等实践活动,通过表格、框图等形式帮助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把学过的知识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交流、讨论、合作、练习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自主获取知识与概括知识的能力。

  反思本节课,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三点:

  1、平时注意对基础知识的强化训练,没有简单的基础知识的支撑,学生就很难在脑海里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就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工具解决问题。

  2、在上复习课时,可以将知识点的复习贯穿在习题的训练中,在习题训练中再次提炼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这样可以将知识点和解决问题紧密结合,不会出现知识点和解决问题脱节的情况。

  3、练习设计是非常重要,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在练习的内容和要求上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挑战性,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

《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10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因此,教学中,教师常常把重心放在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上,常常更多地关注解题方法的优劣、解题过程的繁简。计算则通常归于一句话:计算要细心,多练自然准确率就高啦。其实不然,某些计算的难度已经影响了思维的训练及效果,譬如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圆柱、圆锥”。这部分内容素以计算繁杂而成为教学中的一大令人头疼的章节,相信每一位经历过的教师都有同感。

  因为已知了这个教学难点,许多教师和我一样,会有意识地对这个难点进行突破,让学生把3.14×1到3.14×9的得数背下来,并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背的结果。还练习了由3.14×1你还能想到哪些算式的结果,拓宽3.14×1到3.14×9计算结果的运用范围。但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时,学生还是错误百出。在订正过程中,有些学生因此对正确的列式产生了怀疑,甚至动摇了对学习这部分内容的信心。作为教师,面对这种状况,心里很不是滋味,不免对自己的“教”进行一番审视,有些方面还真需要改进。

  一、计算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圆锥的体积,如果用综合算式计算,算式有时很长,特别是半径或直径未知时。

  我以前较注重要求学生用综合算式来解答,这样对列式的正确与否一目了然。事实上这样要求不但增加了学生思维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计算的难度。思维能力上的难度体现在根据公式求圆柱的'表面积、体积时,有些条件没有直接告诉,需要先求出中间数。如已知底面直径和高,求圆柱的表面积,这里需要先求出底面周长与半径,再求出侧面积与底面积,最后再求出表面积。教师眼中比较简单的问题,对学生来说由于中间问题多而显得思维难度大,如果我们一开始认识不到,不能降低要求,帮助学生用分步列式的方法计算,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难度。教材中的例题就是分步列式,是有良苦用心的。更何况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要考虑问题求的是侧面积、表面积、体积中的哪一种,如果求的是表面积,又应该是由哪些面组成的,是一个底,还是两个底,还是没有底。计算上的难度体现在这么长的.一个算式中,如果其中一步列式有差错或一个数据算错,整个算式的结果就会算错。而对待错误,一般的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很少去对这么长的算式进行整体反思,去改正列式中的一个小错误,或把其中算错的那个数据进行修正,进而用适当微调的方式进行订正,而是全部推倒重算。算的步骤越多,错误的概率就越大,常常越订正错误越多,多次订正得不到正确结论,学生很容易烦燥,并丧失学习的信心。

  一个问题中,3.14通常要重复计算多次,结果多是几位小数。如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是15厘米,求圆柱的表面积.算式是10×3.14×15+(10÷2)×3.14×2。3.14要分别乘150与50,最后是两积相加。如果我们把3.14看成,在计算时先不与具体的数字进行计算,到最后统一处理,如上面这一题,如果我们这样算:,最后只要算200与相乘,那么只要乘一次3.14,这样就可以减少与3.14相乘的次数,也就减少了出现错误的可能性。因此,我鼓励学生把带入算式中计算,甚至允许如果题目结果没有提出得数保留的要求,最后的结果可以保留,让学生品尝把带入算式计算的好处。在以后的练习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出现了明显的好转,自信又回到了学生的身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计算的兴趣及能力。

  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计算圆锥的体积有几种公式:,首先看能否与其它数约分,如已知圆锥的底面积是20.5平方厘米,高是6厘米,体积是×20.5×6,可先把与6约分。如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是9厘米,高是5厘米,体积是×3.14×9×9×5,可先与9约分。若无法约分,就先算出其它各数的积,最后再除以3。这样尽量减少小数计算的次数,降低出错的可能性。

  从圆柱、圆锥的表面积、体积的教学,我想到了我们教师如何对待学生计算过程中出现的差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差错是很正常的。对待学生的计算错误,教师首先保持一个正确的心态,适当提醒学生是应该的,过分从学生身上查找原因,过分责怪学生不认真、不仔细、习惯不好等等,不但不会对解决问题产生丝毫的帮助,反而会使学生失去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充分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意图,善于观察学生,从学生学的过程寻找适合的教法,找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金钥匙。

《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11

  教完《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内容,我的心总是七上八下的,隐隐约约中感觉到学生可能撑握得不够好。今天上午测试完后,我就迫不及待地批改起学生的卷子来。可是,我越往下批改,我就越觉得难受:之前的所用担心都不幸而言中了,学生考得出乎我意料地差!

  下午,我反复研究了学生的试卷,发现学生在答卷中至少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对于表面积而言,学生主要是对题中的圆柱体有几个面搞不清(当然也包括部队分学生审题马虎)和在求各个面的面积时公式运用错误。有些题目是要求圆柱的三个面的面积和,学生只求了两个面的面积和;有些题目要求圆体的两个面的面积和,学生求了三个面的面积和;有的圆柱体的表面积实际是侧面积,而学生却求了三个面的面积和。如有一道题目要求一个无盖的圆柱形水桶的表面积,很多学生求了水桶三个面的面积和,还有一道题是求用铁皮做10 节通风管需要多少铁皮,学生也是求2 个底面积+ 侧面积的和乘10 。另外,就是在运用公式来求侧面积时,有的学生却错用了体积公式。

  二、对于体积而言,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在圆锥这里。如有一道题要求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时,很多学生却忘了乘三分之一,把它求成了圆柱的体积。这主要是学生分辨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时出现混淆,当然也有相当部分学生是由于审题不认真所造成的。不管怎么样,说明学生对于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有所混乱,同时在审题上也相当粗心。

  三、在整张试卷上,计算是最大的问题。这单元的计算大多是多位小数相乘,计算所得的积的位数也较多。因此,计算的.难度相当大!很多学生见到这些计算就感到头痛,所以计算错误相当多。

  纵观这次考试情况,反思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我觉得本单元教学内容分两大板块--- 表面积和体积,但本单元的知识是简单的立体几何知识,很多知识都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的确是不容易。因此,在教学时我有意识地结合、围绕下面几点进行教学设计:一是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设计。比如在教圆柱体的认识时,我先要求学生收集身边的圆柱体物体、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体,让学生在身边、在生活中学到数学知识。二是加强动手操作,在做中学。比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我要求学生动手用硬纸做一个圆柱体,然后进行分解撑握一般的圆柱体有三个表面,使学生理解圆柱体的表面积的含义,从而撑握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三是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本单元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对计算、易做错的题目进行反复的训练。但是,由于本届学生基础的确较差,加上我教学上可能存在着急功好进的思想,勿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因而导致学生测试成绩不好。今后,应好好注意。

《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12

  本节课是一堂复习课,对学生应该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

  复习课是帮助学生整理知识、查漏补缺的重要课时。如何在复习课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摆在老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如果把它仅仅看作是对知识的再现与补缺,简单地将各知识点罗列出来,这样无法使学生系统理解知识,弄清各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且还会使学生觉得是"炒剩饭"。这样往往会因重复练习而缺少新意。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我想如果能够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能切实有效地让学生投入到课堂中并积极参与课堂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因此,在复习基础知识这一教学中,教师应将各个知识点,根据其发生过程和内在联系,通过对知识的分类、整合,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让学生通过知识网络形成高视角的思维结构建立整体意识和统一观点。为此,我进行了这样几个环节的设计:

  通过师生谈话,引入课题。活跃教学气氛,营造轻松愉悦平等的学习氛围。 ?

  在本环节我首先提出问题:“你知道圆柱与圆锥有哪些特征?”这是一个简单问题,每个学生都有说的,但又说不完整,其他学生会进行补充,学生的参与度高,积极性高。同时,在互动交往中师生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使知识结构不断完善,强化了复习的功能。

  整理复习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对知识的整理,还需要通过对知识的整理达到复习与提高的效果。所以最后我安排了一个问题:一个圆柱长10厘米,接上4厘米的一段后,表面积增加了25.12平方厘米,求原来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本环节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拔高,不仅要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还要给学生表达和发展思维的机会,进而提高学生的能力,也使学生认识到整理和复习的重要性。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过程,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思考与改进。如:

  这节课的设计已改动了多次,通过谈话对圆柱和圆锥从表面到内部的'特征进行再认识,对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圆锥的体积进行再回顾,有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再整理的过程花费了很多的精力。这样的“再认识”是不是有“新授”的痕迹?

  在复习中必要的练习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可以以练习代替复习,可以边整理知识点边穿插练习,也可以在练习中引导学生通过对练习题的分类,整理出知识网络,还可以先梳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再针对性地进行练习,有时用一节课对某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后,后面要跟着三四节的练习课复习与练习的关系如何协调才能提高复习的效率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由于教学经验欠缺,这节课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教学环节连接不够自然,新的教学方法运用不够熟练等等,以后还需要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13

  这节课我所教学的内容是对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掌握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我让学生自己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了整理,有几个同学整理得挺全面,有的'同学把知识点都写上了,但没有条理。所以,课上我通过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知识,总结图形的特征和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有条理的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因为是复习课,我没有设计让学生合作学习,动手操作等环节。课上我出了两道具有代表性的题。通过巡视我发现同学们列算式基本没问题,因为我们在讲新课时,同学们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形式归纳出了所有的计算公式,只要同学们认真审题,这类题基本没什么问题。

  另外,我每天还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两、三题在早晨或中午做,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14

  对于圆柱和圆锥的教学,比较适合的教学方法是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探索获取新知,如1、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圆锥的高,从而找出测量圆锥高的方法。2、动手剪开圆锥的侧面,验证圆锥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3、学生通过做实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3,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4、测量学具有关数据,计算体积等。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发展。

  本节课的`基本教学顺序是:激疑——猜想——验证——应用。如,教师先让学生猜想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的关系,然后实验验证。教给学生大胆猜想,并用科学方法验证的数学方法。如,教学“圆柱的体积”这部分内容,可先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分析、对比各个公式推导过程的共同点,以及由于图形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点。接着提出如何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的问题,并让学生拿出预先准备好两个图形学具,按照书上所示的方法将圆分成16等份,剪开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再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样让学生通过拼摆进行迁移,可以使学得轻松、主动。

  又如:学习了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两个练习,1、计算学具的体积;2、在桌面上有一堆沙子,现在想知道它的体积,该怎样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提高了兴趣。

《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15

  复习课在知识整理与查漏补缺的同时应该让学生有些新的收获,而不能让孩子们感觉到知识的重复。我始终在想通过这节课到底让孩子们收获些什么?所以在复习内容的选择上,针对历年毕业考试的数学试卷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三道错率很高的试题进行复习。而这些题所体现的知识点都是圆柱与圆锥的关系,所以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圆柱和圆锥体积的关系为教学重点,希望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一、习题导入,产生学习需求。

  一上课,出示了这样的练习题: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它们的体积之和是12.8立方厘米。那么,它们的体积之差是()立方厘米。通过我已有的经验,此类练习一定有部分学生不知如何入手解题。这时候学生就产生了学习求知的需求,再复习本单元的知识点就顺理成章了。

  二、通过整理表格、整体把握知识。

  首先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单元知识表格图。学生做的表格图内容很全面,注意到知识间联系,但本单元所包含的圆柱和圆锥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只有把知识点进行对比、区别,才能更好得掌握知识。其次,学生想不到的就需要老师去点拨、引导。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形成了规范的表格图,既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又为以后的'归类复习做了铺垫。

  三、系统复习,突破重点。

  复习本单元的概念主要是为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即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因此我在复习整理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圆柱与圆锥的实物,充分体现了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如果圆锥的体积是单位“1”,那么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和就是4/3;如果圆柱的体积是单位“1”,那么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和就是4倍的关系。梳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我在复习三道练习题时采用了“讲、扶、放”的方法逐步解决问题。针对学生层次不同,首先我采用了“讲”的方法。学生在读完题的情况下,我抽象出线段图体现圆柱和圆锥体积的关系,在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正确率达到了90%左右。第二题采用“扶”的方法,先请好学生讲明题意,说出思考点,再做。第3题可以完全“放”,有了前面的基础,最后一题的正确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在层层递进的练习中,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得能力。

  练习分为基本练习题、发展性练习题和拓展性练习题三个层次,基本练习题是应用圆柱和圆锥的关系比较直接计算得题目,因此,我让学生先交流再汇报。发展性练习就有了一定难度,在汇报时,让学生展示出所有的解法,体现解法多样化。拓展性题目是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得题目,属于拔高题,主要是针对优生设计的。通过层层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识到在教学中要注意教材编排的特点,要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有机整合,有层次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中也留有一些小遗憾:对于学生当堂课生成的资源没有进行很好的利用,在今后的学习中,还要继续积累经验。培养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

  这节研讨课能够完整的呈现出来,要感谢校长的指导以及数学教研组老师们的帮助,更要感谢孙老师,给予我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和对这节课的精心指导,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更加努力。

【《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08-28

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02-19

《圆柱圆锥》单元教学反思(通用5篇)06-14

圆柱和圆锥教案03-08

圆柱教学反思06-19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04-08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03-21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07-29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