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职网>实用文>教学反思>七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10 08:12:4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七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上册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

  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种类。

  2、举例说明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3、能根据教材中“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设计完成实验,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二)能力:

  1、初次进实验室,养成良好实验操作规范。通过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初步学会探究活动的一般方法。

  2、并学着用这一方法去解决一些生物学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养成认真观察和记录的习惯,并学会与小组同学合作和交流。

  二、教学重点分析:

  1、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2、学生第一次走进实验室做探究活动,要在讨论的基础上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不仅知道探究实验包括哪些环节,还应该知道每一环节要怎样做。

  三、教学难点分析:

  由于初次接触探究实验,探究实验的设计是难点,尤其是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四、教学策略:

  本节课要在实验室完成,针对教学难点,应以提问和引导的方式解决,实验课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过程的积极性,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在实验结束后对数据进行处理,找到本组和全班平均值的差异、分析原因。最后总结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生物学其他问题的探究欲望,并使学生理解不只鼠妇,所有生物的生活都受环境的影响。

  五、本节课需时:

  2课时。

  六、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捕捉鼠妇,提醒学生在带鼠妇来学校时应放在瓶子中,瓶子要留通风孔径,底层最好铺土,土要有一定湿度,但不能看出水来,课上要鼓励捉的多的同学。

  七、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1分钟)

  我们知道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而这些条件也恰恰成为了环境中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那么,生物会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二)思考。(13分钟)

  1、讨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和制定计划几个环节:

  (1)这节课我们通过对鼠妇生活的研究来探讨这个问题。鼠妇通常被我们大家叫做潮虫。

  (2)同学们都把自己捉到的鼠妇带来了,有的同学贡献了很多只,咱们来问问他在哪捉到这么多鼠妇的呢?当你搬动花盆或石块捉鼠妇的时候,你观察到了哪些有趣的现象吗?

  (3)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发出了声响吗?当时你是怎么想的?

  (4)当我们观察到这种现象的时候,很自然头脑中会闪现出这样一个问题:鼠妇很怕光吗?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这就是我们进行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提出问题。

  (1)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我们似乎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但好像又缺乏证据,那我们不妨先做一个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2)现在我们想证明提出的假设对不对,该怎么做呢?

  (3)你打算怎么做这个实验?

  3、对学生的方案给予评价。

  (1)大家在设计实验方案的时候,都不自觉地用到了一种方法——把光亮处和阴暗处两个环境的鼠妇进行对比,这种方法和只观察光亮处鼠妇活动或者只观察阴暗处鼠妇活动的方法比较,哪种方法更科学?

  (2)请大家看书上15页方框里的内容:光照是这个实验中的变量,我们所进行的除了这个变量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3)接下来请大家看看书上介绍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对等会儿要进行的实验过程做到心中有数。

  花盆下,石块下等等。

  搬开石块鼠妇会跑。

  (4)学生思考给出答案:鼠妇不愿意被光照到,鼠妇可能怕光。

  (5)做实验可以证明,看看鼠妇是不是真的怕光。

  (6)学生讨论,之后说出讨论方案。

  学生很容易就说出光亮处和阴暗处对比的实验设计。

  4、思考回答,得出结论。

  5、读书,明确变量和对照实验两个概念。(15分钟)

  (三)实验过程:

  1、我们分成两个人一组,每组会用到10只鼠妇,1只行吗?

  2、大家先把这个铁盒子里面平铺上湿土,然后将铁盒子的一侧盖上纸板,再将鼠妇分成两份分别放入盒中黑暗和明亮的两侧,静止两分钟。又为什么静止一会儿呢?

  3、开始计时,每分钟后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认真记录,并填表(表见教科书16页)

  4、教师不断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5、不行,太少了

  6、因为要给鼠妇适应环境的时间

  7、学生观察鼠妇的活动,并记录实验数据。(10分钟)

  (四)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1、请小组内的同学们一起分析数据、得出结果,看看实验结果是否和我们作出的假设一致。

  2、收集全班各组实验中第10次数据,计算平均值。

  3、指导学生分析结果相差多的组与全班平均值间出现差异的原因。

  4、提出新问题:这个实验中哪一组是实验组?哪一组是对照组?

  (五)学生统计分析实验数据。

  1、汇报第10次数据。

  2、分析原因,如纸板没有盖严,漏缝导致光照进去了等思考并回答。(4分钟)

  3、讲解探究过程。

  其实以上我们完成了一次探究活动,请同学们回忆并总结探究的过程。

  (六)板书: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一、探究过程:(2分钟)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也可不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除了光以外,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我们做完实验了,这些鼠妇怎么办?

  思考回答: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温度、水分等。

  放回到适合于鼠妇生活的自然环境中,因鼠妇也是生物圈中的一员。

  二、总结:

  我们通过“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知道了探究实验是解决生物学问题的.一种科学方法。尝试了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且知道了环境中的因素如光等对生物的生活有影响。

  不仅鼠妇,所有的生物都会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第2课时:

  (一)复习提问。(5分钟)

  1、上节课我们通过探究实验了解到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探究实验包括哪些环节呢?

  2、思考回答。

  (二)讲授新课。(30分钟)

  1、除了光对鼠妇的生活产生影响,环境中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2、其实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如果这些生存条件发生变化了,对生物会有影响吗?谁能举一个我们生活中简简单单的例子啊?

  3、我们如果把这些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分为两类,能维持鱼儿生活的水和空气、光、温度等是非生物因素,而另一类是生物因素比如喂养小鸡的虫子等等。

  (三)巩固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2、生物因素——其他生物。

  (1)举例说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如:光会影响植物的生活和分布,还会影响动物的体色、生长发育等。温度与植物分布有密切关系,对动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也有影响等。

  (2)举例说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合作关系、竞争关系。如:蚂蚁、蜜蜂的合作关系。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的捕食。水稻和杂草的竞争关系等。

  (3)空气、土壤湿度等会有影响。比如说池塘里的鱼,要是干旱,池塘里的水很浅,鱼就会死去。还有如果我没有喂养我家养的小鸡,它们也会长的很慢。冬天我家种的小苗要在大棚中才能生长,要是在外面就会冻死了。

  3、进一步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4、能判断生物之间属于何种关系。

  (四)复习巩固。(10分钟)

  1、一起做书后练习题。

  2、做练习。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一、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也可不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生物因素-其他生物

  八、课后反思:

  学生对生物圈中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有一定了解,要帮助他们将其分类,包括非生物的和生物的。在实验前,对实验步骤的讲解尤为关键,如果学生不能很好理解实验意图,就会在实验中出现不知为何计数,又为何要避免将遮光板打开,所以要使学生在实验前明确实验要求和目的。实验中,督促学生记录数据,整理数据会让他们既体会到实验的乐趣,又养成做记录的好习惯。探究的过程在实验后总结会有利于学生理解,不会太生硬。

七年级上册教学反思2

  《猫》是郑振铎小说的名篇,作者用朴实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意境深远、含蓄、沉郁。其文笔朴素精美,感情深沉真挚,有很高的人文价值。本文篇幅较长,用一课时讲完,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认为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的习惯,教给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事原则和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旨意所在。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基础,品味文章深情是重点,激发学生超越作品的感悟是难点,这也正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价值所在。

  所以,此课教学我设计了三大板块:

  一、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作者一共养了几只猫?

  2.这几只猫的外形、性格各有什么特点?

  3.“我”和家人对这几只猫的态度怎样?

  4.这几只猫的结局怎样?

  试图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和概括叙述的表达能力。课堂上学生认真积极,实现了这一目标。在这一环节的最后,我出示了说明文《猫》,通过比较学生很快明白了说明文与散文的不同,导出散文写物是为写人、写人的感情,自然的引出第二个板块。

  二、细读课文,深入探究文章的写作技巧,体会构思的妙处。

  1.作者总共写了三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哪几次是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道理?

  2.文中哪些地方的描写给你的印象最深刻?找出相关的语段分析品味。三只猫各有特点,各有不同的命运,作者写来各有特点。语言十分生动,明白如话,毫不松懈。例如描写三妹用红带逗小猫,作者写:“它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写出了逗的动作以及扑与抢的细节,假如笼统地说“三妹逗它时,它好玩极了”,就显得很干巴。对于精彩语句,可以让学生想想,用别的说法效果怎样,这样自行尝试、比较,便能更深地体会到作者笔法的精彩。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体会,容纳不同见解,相机引导,不必强求一律。

  这一环节是重点,而品味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感情是重中之重。所以用时最多。因为初一学生年龄小阅历浅为帮助他们理解体会,所以我设计了“假设你的小猫死了”“假设你的小猫被抱走了”以及教师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来引导学生理解品味。这一设计联系实际使学生有话可说,课上学生“骂死他”这样的回答的确是真情流露。在这一环节中文我注意了详略的安排:前两只小猫略,第三只小猫详。这样为感悟文章的道理做好铺垫。达到了理想的效果。从而引出散文的终极目的是让人明理。

  三、质疑探究,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一环节探究的问题包括:

  1.对三只猫,“我”及家人的感情有什么区别?

  2.怎样理解“我”对第三只猫的内疚、忏悔之情?

  3.这篇文章的中心主旨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重点放在第二只猫的失踪和第三只猫的死亡所引起的思想感情上。特别是围绕第三只猫,抒情议论更多,是探究的重点,应该抓住“妄下断语”四字多方面探究。“我”为什么会“妄下断语”?教训是什么?为什么“我”明白自己的错误后会感到如此痛心?应该怎样对待错误,特别是伤害他人的那种错误?可以联系实际来做一点儿延伸拓展。课后结合“积累拓展”,布置写作实践。这一环节学生发言的人数多,说出了自己的认识,顺利地完成了任务。最后联系学生的作文,让他们明白了:通顺的叙事+真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是同学们努力的方向。

  以上这三个板块由浅入深,逐块推递,让学生自由说话、至而理清作品、品味感情、领会深意、感悟人生、学会做人。课上完了,目标也实现了,教材挖掘得也够深了。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主动。回顾这堂课,自己并不十分满意,觉得最大的遗憾是:学生自由说话了,学生主动说话了,但学生说的还是少,老师讲的还是多。分析原因:

  1、课前信心不足,老是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学生一不发言我就说。

  2、学生预习情况比我估计的要差。学生一说慢了或说错了我就着急。

  3、传统的教学观念的“余毒”还影响着我,有问题就急着要答案。当然在学生活动中,教师的“介入”肯定是需要的,他需要通过艺术的“介入”来调控活动方向,来增强活动的厚度。可是,教师的这种“介入”应该控制在怎样的一个“度”上,才不至于喧宾夺主,不至于越俎代庖?这将是我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探索的问题。

七年级上册教学反思3

  读过朱自清的《春》一文的人都知道,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本文是一篇诗情盎然的借景抒情散文。大约写于1928~1937年间。其风格较朱自清初期诗文有很大变化,没有了像《背影》中的那种淡淡的哀怨情调,代之的是鲜明的新鲜格调和欢乐情绪。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意的笔调,细致描绘了大地回春、春花烂漫、鸟鸣蜂飞蝶舞、细雨滋润万物、人们沐浴春光的美好景象,赞美春的生机与活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勇向前,抒发了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特色,如观察细致,描述生动真切,诗情画意相融相合。

  为何不在语文课上描绘春天。歌唱春天呢:

  于是,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大胆引用绘画,唱歌,名曲欣赏,配乐朗读,让学生去感受春天。有的同学不仅用五彩画笔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春天,还取了富有诗意的.名字:像百花争春、轻风唱春、烟雨润春等;还有的同学唱《春天在哪里》、《北国之春》又有的拿了世界名曲《春之声》等。这样通过学科整合,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嗅、触等各种感觉器官去用心体味春天,达到了全新的效果。春、自然会在同学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阵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本文节奏感强、具有音乐美感,教学重点应放在诵读上,以读带赏,读赏结合。

  同时,课文内容较为浅显,适合互动、点拨式教学法,在点拨、互动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学会赏析写景文,进而进行自主学习。告诉学生,一切的答案在你们那里,即由学生之口道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及答案,要让学生感到,语文课不枯燥,也不难,自己也能够进行分析,甚至总结出答案来。

  教学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了自读、互动、研读课文部分,设计了以下教学步骤:

  1、课文写了哪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春天的景物?(春草、春花、春风、春雨)

  2、按照小组进行分工,学生进行自读,找出认为非常好的句子,说说其妙处及作用。

  3、同组里进行交流,形成共识。

  4、教师巡视指导,要求学生读仔细,不能停留在表面。

  5、班级交流、互动。(教师加入讨论,适时引导。并简单板书。)

  应该说学生的赏析和品味还算是很精彩的,但给人的感觉是不够深入,不能把作者的内心情感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能赏析就已经很不错了,要求也不能坟高,做得不好的地方,说明老师没有引导好。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赏析,教会学生深入地理解文章。学生之所以赏析不能深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读得不够,虽然一再强调诵读,但学生自由读一遍、分段轮读一遍,就开始选择赏析,学生对课文内容其实并不是太熟,所以停留在语句表面也不奇怪。

  这次《春》一文的教学实践,让我坚信可以建立语文学科通向其他学科的互连网。语文作为母语,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课程改革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观念转变到位,教学实践到位,语文课堂教学一定会犹如春天般生机盎然。

七年级上册教学反思4

  一、教材分析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美丽的童话,她营造了一种纯真、有好的氛围,有诗一般的意境。本文不仅富有文化内涵,而且文笔优美,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想在教学中如能密切联系好学生的经验和想象世界,便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目标及实现的方法

  我在备课时,给本文确立了两个学习目标:

  1、把握本文的内容,欣赏童话中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

  2、让学生学会关爱生命,关爱弱势群体。

  为了完成第一目标,我在预习导学中根据难易的梯度设置了几个问题,并且明确了学生预习的方法和要求。如:有的问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字词、了解故事,浅谈感受、了解盲孩子的心情变化)。有的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理解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理解本文的主题)。同学们根据老师在《课堂指南》中提出的学习思路及方法要求,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胜利完成了预习导学中的任务。

  为了完成第二个目标,让学生真正从美文的美读中感受人生的美好,和作为一名社会人应该具备的一些品质。在第二课时中,让学生们对“爱”这一话题的有关资料做了收集和筛选。为了让学生能从自身的体验中感受“爱”与“被爱”的幸福。我在精彩展示中预设了如:你在生活中接受过别人真诚的帮助吗?或你给别人带来过快乐和幸福的经历吗?这样的问题。同时让学生把这种感受进行提炼上升为一种信念,来成为同学们今后为爱行动的指南。

  三、展示课的流程

  1、教师导入。

  通过一个简单的体验活动,让同学们感受弱势群体的无助,从而来激发学生们爱心。

  2、展示的几大内容。

  A、再现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故事,节选内容分角色朗读。

  B、预习课中各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

  C、学生们谈谈自身的经历体验和有关爱的感悟。

  D、让世界充满爱。“爱”这一话题的资料。

  3、结束语。

  围绕爱的话题,教师表面立场,拉近师生距离,共筑爱的环境。

  四、展示的方式和激励措施。

  学生选取自己预习的最充分的内容,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体的.方式进行展示。

  继续采用语文课堂的考评制度进行激励考评。

  五、教学的得失。

  a、学生的整个展示环节当中很好的完成的预定的学习目标。

  b、从本堂课看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较高,参与面较广。

  c、我引导学生很好地联系生活经历来解读文本,体验了“爱”与“被爱”的感受。

  d、而且《语文课程标准》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出发点,为童话作品一类的教学提出了新的具体的目标。即: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而我在处理文本设计《课堂指南》时没有很好地击活学生的想象空间。

七年级上册教学反思5

  关于这节课我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结合了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地设计教案,组织教学,从课堂效果来看,基本实现了预期的效果,本节课主要有两点亮点:一、设计情景,在情景中提出问题选择一些与生活经验有关的情景来呈......

  关于这节课我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结合了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地设计教案,组织教学,从课堂效果来看,基本实现了预期的效果,本节课主要有两点亮点:

  一、设计情景,在情景中提出问题

  选择一些与生活经验有关的情景来呈现问题,让学生“神入”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中,对历史进行合理想象,例如在本课学习铁农具中设置情景“假如现在给你一块地去耕种,而摆在你面前的工具中有石器、木器、骨器、青铜器、铁器,你会选择哪种?”和学习都江堰修筑原理时设置情境“假如你是李冰,你会怎样解决岷江水患问题?”,一方面使教学显得生动有趣,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来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他们历史思维能力的目标。

  二、设计角色表演活动,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节课在教学商鞅变法的内容这块,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历史剧。分别扮演守旧贵族,和商鞅。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她们就得牢记商鞅变法的内容,并充分理解其变法的目的和好处。这样的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是课堂效果达到高潮。

七年级上册教学反思6

  历史这一学科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科学、文学等等。所以对这一学科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对于刚刚进入中学的学生来说,历史这一门课程他们既陌生又熟悉。在小学阶段对于历史知识也了解了一些。面对这些初一的学生,历史这一门课程我们老师应该怎么教呢?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对此在这里提出一些我的浅见。 初一的学生大多数都处于青春叛逆期,学生的独立性增强,希望有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钱和时间,而有些学生有时会错误地理解民主,并逐渐滋生叛逆心理,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们希望独立、自由,有自己的空间,有些事情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再加上他们刚到一个新的环境,与新的老师和同学接触,这需要一段适应期。而且许多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无味,不喜欢上历史课,所以这门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并不大。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呢?

  (1)根据每节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讲课方式。例如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一)》,这一节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广泛,包括先秦时期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等方面的成就。因此我认为这一节课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中选择感兴趣的一方面去收集相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由小组的代表给大家讲述他们所了解的内容。最后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所创造的辉煌文明。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历史知识的掌握。

  又如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节的重点内容就是汉武帝对汉朝的统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给大家看一些电视剧《汉武大帝》的片段,加深学生的形象记忆,以此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同时也可以加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汉武帝的了解进行点评,并且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汉武帝没有实现大一统,那么中国的历史会怎样发展呢?”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西汉历史的了解,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2)上课前老师要做充足的准备,尽量从学生的视角去讲解。从学生熟悉的内容进行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第18课《三国鼎立》,相信许多同学都对这一课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因为这一课的内容与他们所熟悉的《三国演义》的内容有关,因此学习这一节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前多了解一下学生对这部分的哪些人物比较熟悉或者是一些小故事,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可以从调查的方向上去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3)抓住学科之间的渗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历史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都有,所以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从其他的学科上引入历史这一学科的学习。例如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这一节会学到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介绍这一时期著名的代表人物。那么在这里可以结合语文课上对《论语》十则的学习,学生对孔子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由此导入我想学生应该会比较容易接受。

  这只是我对历史教学的一点浅显的看法,如有不足之处请见谅。那么对于初一的学生怎么才能学好历史呢?由于初中的学习要求与小学不一样,学习方法也就不同,对此许多学生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去学习。在此提出一些我的看法。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好自己手中的教科书。对每一节的学习内容要根据小课题有所大致的了解,并在脑中形成一个知识框架。这样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不会摸不到头绪。然后不断的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开始可以就一些简单的进行练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后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七年级上册教学反思7

  多年来,在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中,现代诗歌的教学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这种现象一则与现代诗歌在文学地位中的整体走弱有关,一则也是由于教师缺乏诗意构想,教学手段单一所致。现代诗歌本身具有寓意丰沛、晓畅明白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巧妙运思,诗化课堂,只有跳出传统的技术解读的窠臼,融教师之真情于其间,方能洞开现代诗歌学习的一片新天。我在人教版七年级第一课《在山的那边》的教学中做了一点有益的`尝试,巧借古诗品今诗,将浓郁的语文味植入课堂,使学生兴趣盎然,收获颇多。下面是这堂课的两个片段: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在同学们诵读一边过后,我也深情地诵读起来,课堂就这样开始了。

  师:山那边是什么呢?

  生:海!

  师:是啊,白日依山尽,黄河……

  生:入海流。

  师:海上生明月,天涯……

  生:共此时。

  师:对,还有本册书中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生: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师:是啊,多么美的大海!多么壮阔的胸襟!多么悠远的遐思啊!……可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为什么呢?

  生:──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师: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同学们,此刻请再次告诉我山那边是什么?

  生:是山!”

  师:不错,黄河远上白云间……

  生:一片孤城万仞山。”

  师:两岸猿声啼不住……

  生: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万重山、万仞山横在眼前,挡住了那个美丽、壮阔的大海,你会怎么想?思考一下,写下来。……

七年级上册教学反思8

  转瞬间,一个学期又将结束,本学期课改如火如荼的的在深入进行着,反思自己的教与学,深受启发,感触也颇多,特作反思如下:

  一、注重设计全面性,重视学生全面发展

  1、从“钻教材”向“钻学生与教材”转变

  部分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只是注重研究教材、考纲等文本资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情,这样的做法是不科学的,违背了新课程“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教师不仅要潜心钻研教材,把握好每一个知识点,还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现状与身心特点,综合考虑,制定最优化、最科学的教学流程。

  2、从“备教法”向“备学法与教法”转变

  新课改下的教师不仅要考虑自己怎样组织教学活动,还要渗透进学法的指导;不仅要完成教材知识点的传授,还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历史素养,以促进学生德育全面发展。

  3、从“重优生”向“关注每一个个体”转变

  一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喜欢关注优秀生,在课堂提问、教学设计等方面对这一群体考虑较多,反而将原本最需要教师关心的潜能生群体边缘化了。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行为也极易造成历史学习中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影响教学成效的提高。所以,教师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关注潜能生,将潜能生的学习置于课堂教学的重要位置,最终实现班级学生整体均衡发展。

  二、注重教学关口前瞻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1、体现预习题纲的选择性新课改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做好学生预习活动的指导。教师可以从示范开始,逐步培养学生自己独立编写预习的能力与习惯。

  2、体现预习方法的科学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照“读” “划” “想” “做”的步骤进行,通过通“读”教材,宏观把握预习内容,将自己认为应该重点强调的知识点做上标记,对照预习题纲进行独立思考。

  3、体现预习成果的针对性预习活动结束后,学生还要完成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将预习成果沉淀下来。一方面,要将自己在预习活动中获得的知识积累记录下来,一些学习方法或是心得体会也需要进行记录;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掌握与理解不够深刻的地方,要进行罗列,以便课堂学习时听教师讲解正确的答案或是与同学进行互动交流。

  三、注重教学过程探究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科学设计好探究提纲探究题纲的设计难度要适中,要体现相互关联以及由浅入深的原则,引导学生思维发展。例如在教授“ ”内容时,教师设计探究题纲,可以着眼于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深刻揭示。

  2、启发点拨好关键环节

  例如在“ ”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探究学习,要紧扣“中国和世界的形势”“的原因”等关键节点进行点拨。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以“现象与本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思维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了教学质效。

  3、归纳完善好学习成果讨论探究环节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教学成果“去伪存真”。如“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学习成果归纳中,一位教师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从清政府腐败没落、封建经济薄弱、军事力量落后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了“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资本主义”这样的实质,让学生深刻认清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从而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强了学生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注重教学空间的拓展,构建立体教学模式

  1、开展专题研究活动,延伸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之余,教师要结合本校条件与学生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情况,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就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专题研究,也可以开展辩论活动,为学生创设浓厚的历史学系研究环境。

  2、开展历史竞赛活动,巩固教学成效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可以适时组织一些历史学科竞赛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也可以就某一历史事件、热点话题举行演讲、辩论等形式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深化学习成效。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深化教育成效教师可以利用本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组织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将学生带进专门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接受革命传统主义教育,也可以发掘学生生活中的素材,开展诸如“访问老红军”“家乡抗日事迹寻找”等主题实践活动,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体现历史教育教学思想性的重要特点。

七年级上册教学反思9

  本节课的情感教育隐含在活动中,默化在细节里。从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到为降低难度将问题分级分类;从活动前的温馨提示到活动中锦囊妙计;从丰富多彩的资料选取到激励有加的特色评价等等许多环节的设计,都饱含了教师对学生的殷殷期望,而这整个过程中,教师没有一丝一毫的说教。

  二、切实可行的活动设计

  教师始终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出发,想方设法使抽象知识形象化。例如,在“探究发现”活动中,教师自制教具,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过程中,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感知科学论证的方法。又如,在“慧眼识图”时,教师利用自制的“信息条”给学生以方法提示。最后,在“地理测试”中,教师主要根据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将传统的“知识反馈题”设计成“地质学家的潜质测试”,看似简单的形式转变,对学生来说,却是最好的礼物。

  点评

  本节课从一个小小的岛屿开启了孩子探索、发现之旅,一个忽隐忽现的.幽灵岛,让孩子明白了沧海桑田的巨变。“难道世界上真的有幽灵岛吗?”引发孩子好奇的导入,实验的探究让孩子们明确了海陆变迁的原因,虚拟实地的考察,如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喜玛拉雅地区的发现、海底古河流三角洲的发现给学生探究问题得出结论一个有力的支撑,让学生在问题中、在情景中去发现、去分析、去综合。在讲述大陆漂移时,让学生去动手、探究、发现;利用自制教具拼图,让孩子得出哪两块最有可能是一块大陆,你是怎样判断的,层层递进,而后再引入到“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从那些方面进行严密的论证?”从动物的相似性、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得出大陆漂移说的全部内容,由此再导入板块学说,让学生慧眼读图,让学生在图中进行大胆发现,让学生一一的判断、分析、总结,从而得出了板块学说的内容,将难点的知识化解为通俗易懂的内容。课堂中创新性的设问时时再现,如“板块碰撞运动,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板块张裂运动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幽灵岛为什么会多次出现和消失呢?”“你有地质学家的潜质吗?”教学做到图文并茂,让学生听起来轻松、好奇,学生听起来感知意犹未尽。

  纵观本节课,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感受到自然的神奇,体会到地理课给他们带来别样的快乐。

七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0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从形式上改变了以往教师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它真正体现了教学活动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与思想,将孩子们置身于一个新的、自主的学习天地中,同时又给了他们一个可以合作与探究的单位,学习与评价掌握在了他们自己手中,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在这一刻生动起来,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

  1、分组,应该合理

  教师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等差异情况进行合理的搭配。由于每个组都是异质的,所以就产生了全班各组间的同质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分组学习可以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团队学习成效。

  合作小组的人数,我们建议4—6人,一般来说,2人配对、4人相邻合作学习,对学习场地的变化要求不是很高,较容易实现。

  2、分工,为了合作

  教师在启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根据内容合理分工、明确分工。在他们印象中,“一起干”就是“合作”,“小组学习等于合作学习”,因而,在小组活动中,合理分工、明确分工尤为重要。不同的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任务,每个成员、每个角色都不可或缺,不能替代,相互依赖、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合作,分中有合、合中有分才是有效合作。

  当各小组在汇报阶段,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视角展示不同的学习成果、相互评价和相互欣赏时,也体现了组间的一种有序分工、一种合作依赖。

  3、交往,需要互动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主动交往,掌控了小组活动的进程。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主动交往,增加了合作学习成功的`概率。学生在教师留给的合适的学习时间与开放的研究空间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充分发挥主体性和积极性,必然达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互相影响,互相启迪。小组在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必然形成互相谦让、互相学习、互相激励、互相帮助等良好的研究氛围。

  4、教师,明确角色

  教师在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师”、“合作的伙伴”、“交往的对象”。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这些问题要得到及时的解决,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因为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和认知风格方面,某些时候比起学生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有效,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就越充分。

  “合作的伙伴”包含老师也以学习一员的身份进行研究或参与研究,并向学生展示研究结果。在不经意中,老师很自然地成为同学们的一名合作伙伴,师生分享交流研究的成果,不知不觉中对问题的认识渐趋全面,对知识的理解也渐趋深刻。

  “交往的对象”包含学习上的交往对象和情感上的交往对象。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小组合作是学生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互助互爱、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的过程。学生与教师之间不再是一种对峙的交往,而是一种和谐的交往,教师已经是学生中的一个重要对象。对学生来说,研究之初,他们需要得到指导。研究之中,他们需要得到帮助,遇到阻碍或困难时,他们需要倾诉和鼓励,获得成功时,他们需要肯定和欣赏。学生与教师的交往沟通,已不限于认知领域,早已扩展到情感、态度、技能的范围。

  5、评价,指向过程

  教师在合作学习活动结束时,要根据自己对合作学习的监控和学习小组对合作学习的反馈情况,采取一定的评价措施和多样的评价形式,包括用语言、眼神、体态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表示欣赏,用纸质的小星星、小红花等物品进行奖励、表示肯定。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适时适度的评价,突破了课堂教学中只关注结果的单一评价模式。从评价方式看,有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在每一小组汇报后,既有学生“评委”发表意见,又有教师即兴点评。从评价内容看,有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在肯定、欣赏、激励、引导中,学生自然生成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悄然获得精神的支持和情感的滋润,从而发挥出更大的创造潜能和合作欲望,不仅出色完成眼前的学习任务,而且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课改实验深化的进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数学能力发展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和新的学习方式,成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策略。经过教师们的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合作学习将变得更加有效、更加成熟,数学课堂也将变得更加鲜活、更加生动。

七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1

  本文阐明作者从花中领悟的人生意义,是对花形、花色、花香的一个总体提炼和归纳,由景而生情,由情而生志。所以作者说:“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这是“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从这里,作者领悟到了人生的意义,就是无论是人生的热烈,还是人生的`生死,生命对于万物来说都有着顽强与美好,它是永恒的!所以作者“不觉加快了脚步”。这里和文章开头相呼应,从“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不觉加快了脚步”,其实是写出作者思想的一个变化过程,对人生的思索过程,从迷惘、惆怅、痛苦到领悟、宁静、喜悦。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一种对生命的新的认识已进入到他内心深处,他将为这新的生命现去创造更美好的人生。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这就是生命的意义,我们今天的学生,更要懂得生命的意义,努力学习,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七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2

  我的这节课主要反映出了这些问题:一是对本课的重难点没有把握好,这就造成了本该重点讲的地方反而因时间不足而没有讲透。“文景之治”本应是为下面“汉武帝的大一统”做铺垫的,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并没有处理好......

  我的这节课主要反映出了这些问题:

  一是对本课的重难点没有把握好。这就造成了本该重点讲的地方反而因时间不足而没有讲透。“文景之治”本应是为下面“汉武帝的大一统”做铺垫的,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并没有处理好他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其实,我在课程设计的时候就已经想到过这个问题,但是在具体的讲课过程中由于语言不够精炼讲的又过细和随意性,使得大量的时间浪费了。

  二是缺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比如说课前如何预习、上课时怎样做笔记等。初一阶段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我们老师必须教会他们掌握科学高效持久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我在课上没有完全落实教会学生勤做笔记和巧做笔记的任务并且缺乏讲练结合,这就造成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比较低。

  此外,在故事的引入和合理利用方面还欠考虑,没有做好趣味性、生动性和启发性的结合。在课程内容的过渡方面,自己也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

  针对上面的情况,我要认真思考和正确对待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首先,我认为自己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只有这样才能拥有不断改进的原始动力和方向。目标是指引我们行动的指南和参照物,每个人都只有努力过了才能收获进步和成功。其次,要多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风格。孔老夫子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我认为只有看到并承认自己和其他人在教学方面存在的差距那么自己才能有所进步,既然这样那么我们每天都应该对照一下反思一下以及改进一下。

七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3

  《生命生命》是台北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

  再教本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本组课文中的《触摸春天》和《永世的眼睛》两篇文章,已经有了对生命的一些认识。源于对《触摸春天》中盲女孩安静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乐观面对”和《永生的眼睛》一文“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感悟,因此教学本课采用“听──寻──悟──背”四个板块,以达到“在读中思索,在悟中升华”的效果,从而完成对本课的教学。

  这节课的目标拟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其中目标2和目标3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4、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怎样才能使生命有意义。

  从教学过程看,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贯穿语文教学“读”的功能:

  俗语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为一篇具有较强哲理性的文章,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并步步推进。初读,感知文章三个事例;寻读,找到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悟读,结合句子谈理解、谈感受;背读,积累好词佳句作储备。整节课,书声朗朗,读味十足。

  2、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在本节课上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无论是自读自悟,还是小组合作,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导演,主要学习任务由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

  3、注重学法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作“圈点批注法”“小组合作探究”“规定答题句式”等方式,对学生学习和语言的训练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尽管本节课有值得高兴之处,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表现为:

  1、教师有些地方的启发不到位,导致学生“知而无言”,未能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的思维。

  2、教师因局限于备课时的`框架,为完成教学任务而硬把学生往即定的步骤上拉,使得某些问题探讨得不够深入。

  3、教学辅助手段准备不到位,未能给学生以视觉或感官上的刺激,使得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探讨有“贴标签”之嫌。

  虽然教无定法,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尽量避免以上问题,准备从这几方面入手:

  1、备课时除了备教材,还应备学生,并且尽可能设想课堂上会出现的状况。

  2、考虑学生的实际,设置一些问题,让他们可以“跳起来摘桃子”,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思维。

  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本着教书育人的宗旨,我会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尽最大能力弥补“教学这一门有遗憾的艺术”。

七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4

  在诗的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我插入了一段对自己亲身经历的介绍,继续巧借古诗解读今诗。

  师:同学们,老师也有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那就是做一名幸福的语文教师。可你们知道要做一名教师需要很高的'文化素养和表达能力,通向讲台的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记得那时我说话声音小,还特别害羞,不少同学都给我泼凉水,说我上不了讲台,不是那块料。幸亏在最苦闷彷徨的时候,我得到了一件法宝,是清代郑燮的一首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播放)同学们,你们认真读一读,试试能不能用课文里面的诗句来翻译它。

  生1:“咬定青山不放松”就是“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生2:“立根原在破岩中”就是“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生3:“千磨万击还坚劲”可以用“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来注解。

  生4:“任尔东西南北风”是不是可以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师:那么,阻挡着我们前进的风在哪里?

  生4:被信念凝成的海战胜了!

  师:好!好一个“被信念凝成的海战胜了”!屈原诗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白诗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成长中的我们正需要这种执着追求的精神相伴前行,让我们激情饱满地再次诵读课文《在山的那边》!

  这堂课由预设的以古诗为辅助手段解读课文到实际课堂生成的诗意与厚重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并且因古诗的加入,也使得学生对该课的形象化记忆有了一个立足点,今古对照,诗韵相协,实可谓“不薄今人爱古人”,对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大有裨益。

七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5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只有运用头脑真正地反思,才会有我们教师自身的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发展。通过我这段时间的历史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反思使我真正的体会到反思对一个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反思”给我带来的益处。

  1、回顾经历,积累经验:

  (1)赏识的目光象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

  在上每节课时,我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悦、或平淡、或痛苦、或气愤,在这不同的情绪中,往往蕴藏着宝贵的经验教训。有一次,我在给七(2)班上完历史课后,感觉非常惬意与喜悦,因为平时上课不听讲、很爱说话的两位同学居然在那节课上从始至终保持积极状态,后来,我仔细回忆每个细节,不禁豁然开朗:课前,我走进教室,对学生说:“哪位同学帮老师把图片准备好?”这两位同学就不约而同主动去做了,我在课上对她们热爱劳动和乐于助人进行了表扬,学生报以鼓励的掌声。这两位同学脸上洋溢着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课上的表现与以往也就大相径庭了:潜心贯注的听讲,争先恐后的发言,面红耳赤的讨论。针对他们的变化课堂上共响起5次掌声,它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就象润滑剂一样,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使学生感觉象做游戏一样,在愉快中获得了知识。寻找闪光点真诚赞美、赏识激励,这一条作为宝贵的工作经验被我收入行囊,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成效很大。

  (2)尊重和理解象明灯,指引教育迈向成功: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求识记的知识很多,在日常教学中,为了很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我采取的措施是,每节课在讲新授课前,总是进行小测验,不合格的同学要受到一定的惩罚。记得有一次测验时,有一名同学早做了“准备”,当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动”时,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边,轻轻的在她的桌上点了三下,这三下既有对她行为的提醒,又有对她行为的“包庇”,公布于众与尊重暗示中我选择了后者。她当时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从这件小事之后,楼道中擦肩而过中多了一双真诚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后的测验中没有再发生过作弊现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我在教学反思中写下:“即便学生有错,也要给学生留面子,也要丝毫不怀疑他们自省和改正错误的能力,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2、发现问题,寻找方法:

  有一次,在七(2)班课上,我有意识地贯彻新课标,上了一节以“讨论”和“学生编演课本剧”为主线的历史课。课前,由于我做了充分的备课和精心的课堂设计,所以我满怀信心地走进了课堂,谁知那堂课上得乱七七糟,课堂秩序混乱不堪,课本剧的节目还没上演就草草收场……从讲台上我灰头土脸地下来之后,在反思记录上我这样写到:“这节课我耗费的精力最多,但却上得最失败,究竟是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得不请教七(3)班的几位同学,他们告诉我说:“老师,分组讨论可有学问了。首先,你得选一个有威信、有震撼力的组长;其次,不能自由结组,平时混得不错的哥们儿姐们儿坐在一起,可不就只剩下谈天说地了!”我恍然大悟,此后,在课堂组织的问题上,我更加注意细节问题,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尽可能想周全……我想,我的这一进步,不得不归功于课堂反思的驱动力。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大浪淘沙,回顾反思我不再一味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在今天的尝试中变化、改进。你想跑得更快吗?你想从众多的竞争者之中脱颖而出吗?那么,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余,请抽出一点点宝贵的时间来“反思”吧!

【七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2-12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4-05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03-23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10-25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4-14

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教学反思04-04

七年级上册英语期末教学反思04-09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1-02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