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职网>实用文>教学反思>《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08 18:26:3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汇编15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汇编15篇)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1

  《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充满了童真童趣,特别是课文中描写“我”和弟弟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情节真实生动,读着课文描写孩子的天真和调皮的语句,使人会不自主地产生会心的微笑;课文结尾又以孩子的眼光和心理,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讲了蒲公英颜色昼夜发生的变化及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

  教学前,我让学生查找有关蒲公英的资料,这篇课文文字和内容都比较浅显,学生通过自读,大体上能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学中,我用下面的问题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

  一是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

  二是“我”发现了草地会变颜色及其变色的原因。第一件事指导学生进行表演。演之前,先把课文读熟,然后让学生揣摩兄弟两人的心理、神态,并据此设计相关的动作,还可以加进有关的对话。

  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要不脱离课文的原意,表演可以不拘一格,可以多样化。学生兴趣浓厚。表演得很好。“草地为什么会变色?”同学们拿出查找的资料了解到蒲公英花的样子很快就能找到答案。,明白了草地为什么成金色的原因。同学们的印象就更深刻了。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2

  本次教学围绕《金色的草地》第二课时展开,教学目标为: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场景。2、明白草地会变色以及草地变色的原因,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3、感受课文的意境之美及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生活的欢乐。增强孩子们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在本次教学中,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

  教学资料丰富充实,在第一段的教学中渗透了抓词理解句子的学习方法,经过抓住“一大片”“长满”“盛开”这几个词语,让学生感受到草地十分的大,草地上的蒲公英很多,激发学生对课文画面的想象,并且结合语文园地一中如何经过朗读更好地表达句子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第一次场景。

  在理解“一本正经”这个词语时,经过让学生表演来理解,学生也都体会到了“一本正经”是形容严肃认真的.样貌。在理解“引人注目”时,由于这个词语我们在《邓小平爷爷》这篇课文里接触过,所以我先引导学生自我表达这个词语的意思,然后借助上公开课这个情景,问学生:“你觉得此时在那里谁最引人注目?”请学生答,学生会说:“教师最引人注目。”我之后追问:“此时你起来回答问题,你也显得格外……”生齐答:“引人注目。”将词语的理解融入到当时当下的情境中,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记忆。

  在教学第三段草地怎样变色和草地变色的原因时,没有采用先讲后做练习的方法,而是采用了让学生先做练习,后再讲评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学习的成就感。当学生完成练习之后,我再追根溯源学生的答案是从文中哪里找出来的,再去分析原文句子。在让学生体会作者的细致观察时,我牢牢抓住看见草地变色是第一次发现,找到草地变色的原因是作者仔细观察后的第二次发现。并让学生经过比较“看见”和“仔细观察”这两个词语的不一样来比较两次发现的不一样。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仔细观察是用心、细心、耐心、长时间地去看。在两次发现之间作者用了一个句子来连接,“这是为什么呢?”这个句子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既是作者在写法上采用了过渡句,同时也代表作者在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在进行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者因为一次无意的“看见”,没有看过就走过,而是进行了“思考”,进行“思考”后,也没有就此放弃,而是又一次真真切切地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

  最终在拓展练习中,让学生选择自我喜欢的在大自然中变化的事物进行仔细观察,并将自我的观察过程和观察所得仿照课文第三段的样貌写成一段话。既让学生体会学习了作者的仔细观察,也让学生模仿学习了作者的写作手法。

  在本次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有:

  在课文第二段的教学中,我经过让学生抓住我和弟弟在草地上玩耍时的表情和动作来进行表演,在四人小组的合作表演中,有一部分同学并没有参与进来,也许是因为在平时课堂中这样的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和表演训练都比较少,导致部分学生无所适从。

  在课堂一开始的时候,感觉学生没有太进入状态,一个最简单的问题请了好几个孩子才回答出来,孩子们的胆量和表现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在提问的过程中,有些问题比较难,我直接请了几个语文基础较好的孩子回答,没有做进一步的引导,怕课堂时间不够。如果在开场的前半部分孩子们的状态比较好的话,我想后半部分的提问和回答可能会更精彩。

  这次教学一共经历了四次试讲,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收获和成长了不少,感觉自我慢慢地开始有了掌握课堂的节奏感和把握教材的细致感。对于我来说,这也要算作是一次小小的蜕变了。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3

  《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兄弟俩在住处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尽情玩耍的情景。特别是哥哥和弟弟互相往对方脸上吹蒲公英时的情形,情节真实生动,文字描写孩子的天真调皮惟妙惟肖,使人禁不住会心微笑,美丽的草地和蒲公英给兄弟俩带来了很大的快乐,而且课文也讲明白了草地变颜色的原因。

  因为现在的班级是重新组合的新班级,一部分学生需要适应我的讲课方式,我也需要一个了解学生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开始学习的第一组课文。本篇课文的的教学重点就是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加对大自然的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根据本篇课文的重难点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这样进行了教学的设计:我联系生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本篇课文,决定本堂课的讲授以朗读为主,读中想象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内容的同时,充分感受草地的`美,激起学生对草地、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乐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课堂开始,我我就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草地是什么颜色的?你见过其他颜色的草地吗?提出问题的同时,我出示课题:金色的草地 看到课题想到了什么?学生:平时看到的的草地是绿色的,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我就紧接着说: 好,带着你心中的疑问来读课文。 孩子们找到了能回答问题的段落。通过读,我让学生自己来讲一讲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学生不容易说清楚。文中的小男孩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草地变色的奥妙,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别是未见过蒲公英开放、合拢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也难体会到发现的乐趣。

  那么我就出示课文第3段,这一段“草地变色的原因”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首先引导学生读一读课文内容,划一划草地早晨、中午、傍晚各是什么颜色的。再出示思考题:“草地怎么会变色”?并提供填空题,提示帮助学生理解。即——

  “我知道草地的颜色会变,这是因为:蒲公英的花就像( ),可以( )、( )。早晨,花朵( ),草地就是( );中午,花朵( ),它是( ),草地就( );傍晚,花朵又( ),草地就( )。

  首先是同桌间互相说一说,在指名汇报交流之后,再提出更高的要求:“谁能不看提示,自己把草地变色这个奥秘说清楚?”在齐读该段之后,体会“我”发现了这一有趣的现象后,对蒲公英的感情又有了什么变化?以引入最后一段的学习。

  在带新班以来,我一直在培养孩子们感悟朗读体会的阅读方式,但是很艰辛,很多孩子有这些感悟陋习:一是光读悟会较少,甚至读完后,要说读懂了什么时,就直接戴大帽子。二是只是会读但不知道该怎么说。我的教学任务真是任重而道远啊!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4

  《金色的草地》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课文,特别是文中描写“我”和弟弟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情节,真实生动,使人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会心的微笑;

  我在教学《金色的草地》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兄弟俩在尽情玩耍的情景,深刻地体会童真童趣。我特意指导学生进行表演。演之前,要把课文读熟,然后让学生揣摩兄弟两人的心理、神态,并据此设计相关的动作,还可以加进有关的.对话。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要不脱离课文的原意,表演可以不拘一格,可以多样化。

  “现在我想给大家创设一次当演员的机会,高兴吗?”同学们顿时雀跃起来。“首先应该明确,我们表演课本剧是不是为了痛快地玩一会儿?”同学们的头摇得像拨浪鼓。“我们表演为的是走进文中,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情感。要想当好演员,首先要记住台词……”于是我就让学生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反复感知,使其对整个故事情节达到能复述的程度。然后让学生讨论两个孩子的情感变化,让学生认真地研读“剧本”,探究“角色”,让四个人小组合作,自主地选择角色、进行排练,要求学生能投入剧本,进入角色,在表演的过程中,要融入自己的理解、情感。

  学生的兴趣浓厚,表演得很好,在课堂上实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对后来讲“草地为什么会变色?”很快就能找到答案。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5

  今天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了第2课《金色的草地》。课虽说是上完了,但这心里却怎么也放不下。

  一首小诗开场,不知道会给孩子们留下点什么。学习这一课之前,我利用早读时间,把一首《蒲公英》诗歌抄在黑板上。这时也有不少孩子把这首诗抄在了自己的手抄诗集上。课前,领着孩子们读了几遍,可惜没有时间与他们一起品味这首诗。这首诗能给孩子们留下什么,此时,我这心里,却是没有一点底。新经典诵读培训后,让我一直放不下的就是那一首首文字优美的诗歌,是呀,如果把那些诗歌加入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不是更有意思呢?这节课,也算是个尝试吧。

  雨潇的问题,带走了聪明的小猴子。看看课文学习得差不多了,我问孩子们,在学习课文后,是不是解决了预习时没有读懂的问题?如果有还没有解决的问题,现在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因为,这篇课文不是很难理解,所以,此时几乎没有孩子再举手提问。正在进行下一个环节时,雨潇却举起了手。叫起雨潇:“课文中写‘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可我们都起床了,为什么蒲公英还在睡觉呢?”

  这个问题,还真值得研究研究呢。早上,蒲公英的花可是合着的,我们可不可以理解它还在睡觉呢?到了中午花才张开,噢,到了中午蒲公英才开花呢,那个时候的我们早就起床半天了。单从文字上解释,一时还真说不清楚。我该从什么角度上与孩子们一起理解这个问题呢?先让我想一想再说吧。不过,在思考的过程中,把聪明的小猴子交到了雨潇的手里。是呀,聪明的'小猴子应该属于他这们关于质疑的人。

  没有“一本正经”地备课,栽在了“一本正经”之上。在检查孩子们认读生词读到“一本正经”的时候,突然想到要让孩子们用这个词说一句话。说来惭愧,一直都理解这个词多多少少带有贬义。“瞧他,一本正经的样子。”“哼,一本正经的,好像真的一样。”平时,我总喜欢这样说。这回坏了,因为我这样的印象,所以在孩子们说“我一本正经地写作业。”时,我提出反对意见。

  放学了,锦雨打来了电话,电话里,锦雨告诉我,因对“一本正经”的理解不一样,他跟妈妈争执起来。这小子总是这样认真,不把问题捣腾明白,他是不会罢手的。好,我就喜欢这样的认真劲儿,有问题,就得弄个明白才对。不过,因还有事儿,只能告诉他明天咱再解决这个问题。

  晚上,我打开电脑后的第一件事儿就是查查一本正经的意思。

  一本正经:原指一部合乎道德规范的经典。后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有时含讽刺意味。

  看了这解释,哎呀呀,我的理解真是偏颇了。现在看来,学生们的“我一本正经地写作业。”“我一本正经地读书。”应该都是对的。

  明天课上的第一件事儿,我就是要“一本正经”地告诉孩子们,明天他们用一本正经造的句子都是对的。

  最重要的是,我会一本正经地把聪明的小猴子递到锦雨的手里,聪明的小猴子,不跟这样爱学习的人交朋友,又跟谁交朋友呢?

  这一节课,不光是孩子们有收获,我也收获多多呢。当然,同时也提醒我,以后的备课,要细致再细致,不放过任何一个“地雷”。呵呵!这地雷,可是能炸人的。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6

  《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有趣的故事,“我”家门前的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快乐。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蒲公英的花瓣会合拢、张开,长满蒲公英的草地也随之变色。“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这篇课文语言浅显,贴近儿童的生活和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抓住学生的那份好奇与喜爱展开深入的探讨。这节课我主要抓住第3段“发现草地变色,以及变色的原因。”让学生体会蒲公英的“有趣”。我用语言进一步激发学生去发现蒲公英的有趣:“可爱的小男孩发现草地在变魔术,他多想快点找到答案。于是,他迫不及待地来到草地上,找到一朵蒲公英仔细观察起来,请大家自由读这一段,看看小男孩发现了什么更有趣的事情?”学生读后很快就能找出小男孩的发现。学生可能会说“草地会变色”很有趣。那么我就出示课文第3段,这一段“草地变色的原因”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一读课文内容,划一划草地早晨、中午、傍晚各是什么颜色的。再出示思考题:“草地怎么会变色”?并提供填空题,以及图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即——

  “我知道草地的颜色会变,这是因为蒲公英的花就像(),可以()、()。

  早上,花朵(),它是(),草地就();

  中午,花朵(),它是(),草地就();

  傍晚,花朵又(),草地就()。

  首先是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小组代表汇报交流之后,再提出更高的要求:“谁能不看提示,自己加上动作把草地变色这个奥秘说清楚?”通过图片提示,学生代表在讲述草地变化颜色的过程中,用手演示蒲公英张开、合拢,学生得到了感官上的体验,大家一起用手演示着,边读文边演示,同学们体会到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景联想、视频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的学习热情高,参与率高,课堂气氛活跃,从过去的“要我学”转而变为“我要学”,他们从中归纳出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知道蒲公英会随着太阳的升起而开放,随着太阳的落下而合拢,了解了草地颜色的'变化及原因,体验到了探究之乐,体验到了文中“我”对蒲公英的感情变化,体会到了细致观察的重要性。由此知道大自然是多么的神奇!

  这节课的亮点是: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2、强调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交融。

  3、重视阅读方法指导,读的形式多样,要求明确,有层次性。

  4、运用表演方式重视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注重对文本的分析。

  不足之处:整堂课中,教师自己过于紧张,表情严肃。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老师的评价语不够好。

  今后我会加强教师技能学习,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因材、因人施教。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7

  俗话说:教无定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在教学设计之初,我就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的情境渲染,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绿茵茵的草地,旨在能吸引孩子的眼球,捕捉孩子兴趣的着力点,让学生快速地走进文本。语文课标中明确指出,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应人文性与工具性高度统一,所以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让读贯穿在课堂的全过程。例如:我在教学《金色的草地》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兄弟俩在尽情玩耍的情景,深刻地体会童真童趣。我特意指导学生进行表演。“现在我想给大家创设一次当演员的机会,高兴吗?”同学们顿时雀跃起来。“首先应该明确,我们表演课本剧是不是为了痛快地玩一会儿?”同学们的头摇得像拨浪鼓。“我们表演为的是走进文中,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情感。要想当好演员,首先要记住台词……”于是我就让学生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反复感知,使其对整个故事情节达到能复述的程度。然后让学生讨论两个孩子的情感变化,让学生认真地研读“剧本”,探究“角色”,让四个人小组合作,自主地选择角色、进行排练,要求学生能投入剧本,进入角色,在表演的过程中,要融入自己的理解、情感。

  揭示草地变化原因这一环节是课堂的高潮部分,首先我让学生带着疑惑,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到课文中去寻找案……边找边勾画出草地变化的原因,最后请每组派代表到黑板上来,分别画出早晨、中午、傍晚的草地及蒲公英的花开放和合拢时的情景,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习的权利回归给学生,同时我能积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学习氛围,着力培养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尽力做到尊重学生,我始终用我的微笑来感染着学生。不放过每一个可以锻炼学生的机会,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这样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这节课我至始至终与学生进行积极地互动,一起学习,一起探索,一起去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同时我能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目标更容易实现,从而去体会那份成功的喜悦。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8

  《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讲了两个小朋友的在乡下的一大片蒲公英花的草地上自由自在地玩耍并获得无穷快乐。

  文章围绕蒲公英写了两件事:第一件是讲兄弟两人趁对方不备将蒲公英的绒毛吹到对方的脸上,充满了童真童趣。第二件事讲了“我”无意中发现了草地的颜色早晨是绿色的,中午是金色的,傍晚又变成了绿色的,通过自己仔细观察才找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

  感悟不仅可以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他们的火花,而且可以让孩子挥洒想象和才情,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金色的草地》一文,虽以叙事为主,但蕴涵在其中的情感却是丰富的,强烈的。如何让孩子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呢?首先,通过课件演示金色的草地、张开的蒲公英、毛茸茸的种子……让学生说说看到这样一片草地时的感受。当学生感受到草地的美并想在草地上玩耍的冲动时,让学生读读演演文中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领悟草地给兄弟俩带来的快乐。随之又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说说此时此刻草地的上空是怎样一种情景?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让学生看、读、想,将自己置身于课文的情境之中,自然而然的走进了兄弟两人的快乐生活,让人流连忘返,感受到这一朵朵蒲公英,这一片金色的草地,更是这美丽的大自然给孩子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真童趣。课文不仅为我们再现了俄罗斯乡下金色草地的神奇和美丽,让我们体会到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生活的快乐,而且还向孩子们渗透了观察、了解自然的意识和方法。由于本课是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学习主题是“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学生刚升入三年级,已经具备了一些对课文内容初步的感悟能力,遇到疑问也有了一些初步的理解分析能力。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受草地之美,体会草地之趣,探究自然之谜。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为:通过读课文,与文中小男孩一起去发现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文章写出了孩子的童趣,尤其吸引学生,学生在读了课题后也能提出一些问题。“它为什么是金色的?”“这金色的草地在哪里?”在第一次通读课文时,学生就能解决这两个问题。孩子们找到了能回答问题的段落。通过读,我让学生自己来讲一讲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学生不容易说清楚。文中的小男孩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草地变色的奥妙,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别是未见过蒲公英开放、合拢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也难体会到发现的乐趣。

  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第3段“发现草地变色,以及变色的原因。”体会蒲公英的“有趣”。我用语言进一步激发学生去发现蒲公英的有趣:“可爱的小男孩发现草地在变魔术,他多想快点找到答案。于是,他迫不及待地来到草地上,找到一朵蒲公英仔细观察起来,请大家自由读这一段,看看小男孩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读后很快就能找出小男孩的发现。学生可能会说“草地会变色”很有趣。那么我就出示课文第3段,这一段“草地变色的原因”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首先引导学生读一读课文内容,划一划草地早晨、中午、傍晚各是什么颜色的。再出示思考题:“草地怎么会变色”?并提供填空题,提示帮助学生理解。即——“我知道草地的颜色会变,这是因为:蒲公英的花就像(),可以()、()。早晨,花朵(),草地就是();中午,花朵(),它是(),草地就();傍晚,花朵又(),草地就()。

  首先是同桌间互相说一说,在指名汇报交流之后,再提出更高的要求:“谁能不看提示,自己把草地变色这个奥祕说清楚?”在齐读该段之后,体会“我”发现了这一有趣的现象后,对蒲公英的感情又有了什么变化?以引入最后一段的学习。

  在这一个月来,我一直在培养孩子们感悟朗读体会的阅读方式,但是很艰辛,很多孩子有这些感悟陋习:

  1、光读悟会较少,甚至读完后,要说读懂了什么时,就直接戴大帽子。

  2、光是会读但不知道该怎么说。

  10月份得继续努力!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9

  《金色的草地》一篇精读课文,本课讲述了一位小男孩子无意中发现草地会变颜色,然后开始观察,发现草地变色的原因,并从此和蒲公英成了好朋友的故事。本文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真童趣,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体验“美”的好教材。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手势模仿,对比练习。

  教学本课,小男孩发现草地变色,是最为神奇的部分,也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好教材。教学时,由于三年级学生缺乏细致观察,对于蒲公英的花瓣缺乏了解,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明白草地变色的原因,我让学生用自己的手演示蒲公英开放的情景,并让学生美读“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花瓣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这一句再用课件出示金色草地和绿色草地的对比图,同时,让学生做填空练习:傍晚,太阳()下山了,蒲公英慢慢地()了自己的(),草地又变成()色了。这样在欣赏对比读的过程中,学生更能明白草地神奇的奥妙,从而感受发现的乐趣。

  2、朗读+表演=趣。

  课文写得生动有趣,画面感很强。课文结尾有这样的一句:“多么有趣的蒲公英!”教学时我抓住其中关键字“趣”,请同学们说说:蒲公英“趣”在哪里?首先是课文的第二自然段里面充满了哥俩的对话和他们有趣的神情、动作。“装着一本正经”“使劲一吹”“假装打哈欠”等重点短语体会互相吹绒毛的有趣。在熟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再鼓励几个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拘一格地表演一下课文当中的这段内容。让学生在朗读和表演中,仔细揣摩哥哥假装一本正经的叫和弟弟假装打哈欠的用意,同时表演蒲公英的花瓣张开、合拢的趣味,学生的表演和朗读,也让他们的'学习变得有乐趣。学生们在课堂上通过语言实践活动内化知识,演绎课文。

  二、成功之处

  这次比较成功之处是:通过朗读,感受大自然的美。

  众所周知,我们总是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实际上在课堂中,我们害怕时间不够,总是让学生的有感情朗读,草草收场。这堂课中,我把有趣朗读放在重要位置。如:“我们住在乡下,窗前是一大片草地”(强调了“一大片”);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渐渐带领学生透过文字走近这片草地,进而深入了解这片草地,感受作者的快乐。“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强调“很早”)突出以前看到草地是金色的原因是“没起早”。因此,学生有感情朗读是马虎不得的。

  三、不足之处

  虽然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但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众所周知,阅读能力的主要因素是理解,而默读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读与思相结合的机会,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默读的机会,就是给予学生专心与静思的机会,这不仅有助于学生集中精力理解文本,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在教学中,我过分关注学生的朗读训练,读写训练,忽视了默读训练。我应该针对三年级的学生适时进行默读训练,特别是课文的的第三自然段,这一段主要是讲:“我”发现草地变色以及变色的原因。进行默读训练,让学生在默读中思考、感悟,这个问题在后期教学中要重视。

  四、改进措施

  回顾本课教学,需要进行一些改进。

  这篇童话充满了童趣,在教学中,需要加大指导朗读的力度,不能害怕耽误时间,害怕丢掉所谓的“正事”,扎扎实实指导朗读就是正事;其次,教学中要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默读,让学生读中有思。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10

  《金色的草地》讲的是生活在俄罗斯乡下的两个小朋友的故事。课文先讲兄弟俩在住处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尽情玩耍的情景。他们所做的游戏就是趁对方不备,将蒲公英的绒毛吹到对方的脸上。这种带有调皮和玩笑性质的游戏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童真童趣,使兄弟两个真切的感受到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

  课文语言平实,资料也比较简单。本组是学生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开始学习的第一组课文。本课的重点就是透过对资料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加对大自然的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那么在设计本课教学的时候,我联系生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本篇课文;以朗读为线,读中想象为主要的教学策略,突出语文课的特点,引导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资料的同时,充分感受草地的美,激起学生对草地、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乐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我首先创设情景,揭示课题,让学生想象阳光普照,草地上将会是怎样的美景呢?同学们闭上眼睛尽情的想想吧!有的说:“绿绿的草地一片生机,好象大绿毯。”还有的说:“阳光一照,这绿毯还能发光,上面就象绿宝石一样。”那我就之后引导学生想象:“那阳光照到草地上呢?”学生说:“草地就象戴上了皇冠,就象穿上了黄灿灿、亮晶晶的衣裳。这时候草地就变成了金色的了。“

  学生透过读课文,大体上理解课文资料,我就用“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这个问题检查学生读课文的状况。在指导学生理解第一件事情的时候,指导学生进行表演,演之前要把课文读熟,然后让学生揣摩兄弟俩的`心理、神态,并据此设计相关的动作,还能够加进有关的对话,我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要不脱离课文的原意,表演能够不拘一格,能够多样化。透过表演,学生体会到草地、蒲公英即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金色的草地是蒲公英给草地带来的新装,因为有了蒲公英,草就有了神奇,美丽了,这是大自然美容师的功劳。怎样让学生走进草地尽情玩耍,找到发现的快乐呢?我抓住了教材的空白,给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以及生活实际,尽情去领悟草地的金色之美。而学生的精彩语言远远超过平常之语。真可谓“给学生多大的舞台,学生就会给你多大的惊喜”。

  透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的体会到,读中体验,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从而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感受文本中所蕴涵的美。想象永远是孩子们最乐意去做的,教师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学生就学来兴趣盎然,教师就真正做到和孩子们同乐,教学相长。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11

  这是一篇充满了童真童趣的课文,特别是文中描写我和弟弟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情节,真实生动,使人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会心的微笑;课文结尾又以孩子的眼光和心理,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讲了蒲公英颜色昼夜发生的变化,以及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

  教学前,我准备了有关蒲公英的挂图或照片,还有网络上搜集到的课文动画欣赏。提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蒲公英的资料,这篇课文文字和内容都比较浅显,学生通过自读,大体上能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学中,我用下面的问题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一是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二是我发现了草地会变颜色及其变色的原因。

  第一件事,我指导学生进行表演。演之前,要把课文读熟,然后让学生揣摩兄弟两人的心理、神态,并据此设计相关的动作,还可以加进有关的对话。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要不脱离课文的原意,表演可以不拘一格,可以多样化。学生的兴趣浓厚,表演得很好,在课堂上实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对草地为什么会变色?很快就能找到答案。但蒲公英到底是什么样的?同学们不是很清楚。我们班浩杰同学提了个问题:我知道蒲公英是白色的,课文中的.蒲公英怎么成了金色的了?接下来,我们通过同学们拿出查找的资料了解到蒲公英花的样子,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明白了草地为什么成金色的原因,同学们的印象就更深刻了。快下课的时候,我让孩子交流:这些蒲公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你想说些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12

  《金色的草地》是前苏联作家普里什文的作品,文章生趣盎然,充满了儿童气息,通篇极力体现人与大自然互动的和谐美,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课文。前一阵我参加课程研讨,再看数篇这一课的设计,也结合自己的实践,我认为在教学中有几点细节处理得当,会使课堂更添生趣,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一、点题明旨,确定学习目标

  首先,教师要备好课文的题目。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是本学期的要求之一,在开始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基础上,上课伊始,针对课题,让学生辨析,即不但明白“金色的草地”是什么意思,还要读出体会到的情感,思考文章意图和立意。做到在领会题意、感受意境的基础上,读好课题,达到铺垫情感、渗透文意的效果。这种铺垫,是整节课的`内容基础,是教学情感总的领起,起到“点睛”的效果。

  二、注意细节,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所以可以少或者不在突破疑难句、知识点上花费太多时间。同时,如果能让学生做到一边读好一边理解课文内容,就能完成释疑解惑,并同时传递课文中的人文情感。所以读好课文中几处关键的句段,是本课的突破方法之一。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进行适当地引导和评价很重要。教师应该力求做到把握细节、语言规范,做到描述准确、到位。

  比如“他假装打呵欠似的也把蒲公英的茸毛朝我脸上吹”等长句子,充满情趣,但又比较难读。教师指导时,也要尽量使阅读练习具体到细节。比如:不能只要求学生“三到”──眼到、心到、口到,我认为根据心理学的认知规律,这是有先后顺序的。所以要教给学生读书的细节,教学生眼睛先看到文字,然后用心思考怎么读,最后脱口而出。在实践中这个过程很短暂,但是必须反复训练,尤其是针对总不能把课文读通顺的中低年级的学生。学生只有在真正学会方法后,经常使用这些方法,才能读好书。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耐心和爱心就显然是最珍贵的。

  又如:“读清楚”、“仔细读”、“读出感情”这一类的语言太概括,学生难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执行,对读书的行为就没有有效指导,所以应该避免使用。教师应该多教给学生:先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准确,再把词和词连接起来多读几遍,然后在适当的地方做停顿,最后要尽量表达出词的意思,读出音调的高低变化来。这其实就是把句子读准确、通顺、有感情的过程。也是教学语文工具性的最好体现。

  如果工具性的步骤可以细细指导,那么本课的人文性则更多需要在授课细节中引导和渗透。如:对“我”开始观察到的和后来的新发现,进行前后态度的对比。通过让学生体会“我”对蒲公英的情感变化,实现亲近自然、和谐相处的审美教育。以“我”的榜样力量感染学生,这是平常我们“说教”所达不到的。所以结尾的处理就显得至关重要,并且可以锦上添花。所谓“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让学生谈自己如何理解蒲公英“和我们一起睡觉,也和我们一起起床”这句话所包含的情感,让学生的心灵在交流中感悟、提升。

  三、写练结合,力求扎实

  特别要提到的是:我曾经听过几堂这篇课文的公开课,看到一部分精美的课件,但有一件遗憾的事情,就是有的教师在课件中出示的文字资料,选用了其他字体,而不是正规楷体。我认为这是遗憾:在小学,尤其中低年级阶段,是学生领悟汉字的笔画和结构的奠基时期,让学生读、识、写规范的楷体字,有助于学生学习准确、美观的汉字。所以我们给学生展示的课件及辅助材料等,一定要用楷体字,就像我们的语文课本一样,让学生在扎实的学习过程中成长起来。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13

  课文描写了俄罗斯乡下的一对兄弟在一大片开满蒲公英的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快乐成长的情景,表现了“我们”对这片草地朴实的爱,以及这片草地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快乐,体现了人与大自然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朴实的乐趣。

  在教学的时候,我非常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珍视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读自己的书。力求使阅读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让学生在对话中、合作中、交流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在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中,我要求学生精读深思、切己体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人物,分角色读、演描写哥哥(弟弟)往对方脸上吹蒲公英的语句,边读边想象情景,边读边体会句子中那些有趣的“骗”过哥哥(弟弟)的词语。接着,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一本正经、使劲、假装、打哈欠”等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将生动有趣的玩耍情景再现于头脑中,并通过不同的表情、语气、动作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将自己独特的体验表达出来。

  对于第三自然段的教学,则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通过学生默读思考,合作交流,全班对话,师生合作,自己解决“草地为什么会变色”这一问题,并在合作探究中读懂课文,感受草地的有趣。

  研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我着力让学生潜心品评,在多元解读中引导学生创造性地与文本对话。“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在读中体会“我”把蒲公英当作人,当作自己的朋友、草地朴实、真挚如同朋友般的爱,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美好的关系。

  非常可惜的.是,我在这一课时的实际教学中,还是出现了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概括地说,主要还是没有跳出文本的框框,只停留在对文本表面的感受和理解上。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只是让学生在读、演中体会文中兄弟俩对这片草地的爱,没能及时让文本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沟通,“要是我们在这片草地上会怎么玩?这片草地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整堂课,还只是停留在文中的兄弟俩对这片草地的爱和草地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而没有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片草地的感受。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14

  在教学〈金色的草地〉一课时,我主要抓住一条线,小作者讲的两件事。

  第一件事让学生通过读、演、体会出玩得有趣,在这里与作文相结合,让学生体会作者又是怎么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把这么一件事描写得有趣生动,这个环节学生能够投入其中,在表演时学生的创造力没有激发出来,除了课文反映的情境,学生自行增加的不多。

  第二件事小作者的发现,学生通过读两次不同的发现,体会到了仔细观察和思考的.重要性,有的学生还提出大自然很奇妙,有很多趣事,最后一段是总结,有的学生说最后一段“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说明作者也和蒲公英之间发生了很多事,他们产生了感情,所以特别喜爱。

  有的学生说:“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说出了蒲公英的有趣,看来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是进步了不少。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15

  《金色的草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是苏联作家描写的一个有趣故事。通过我和弟弟对蒲公英早晚变化地观察,认识到草地、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文章抒发了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对自然、对生命的尊重、热爱之情。

  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这一维度,教学中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根据本节课的课堂效果以及学生教师的综合表现,特做如下反思:

  俗话说:教无定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在教学设计之初,我就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的情境渲染,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绿茵茵的草地,旨在能吸引孩子的眼球,捕捉孩子兴趣的着力点,让学生快速地走进文本。语文课标中明确指出,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应人文性与工具性高度统一,所以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让读贯穿在课堂的全过程。例如:指名读段落、教师引读、分角色读、多人次品读、默读重点段落等,让学生在每次读的过程中都有收获,如:扫清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品悟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并且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读得入情入境,和主人公一同走进草地,去感受在草地上玩耍时的那份快乐和欢愉,以及对草地由衷的喜爱之情。揭示草地变化原因这一环节是课堂的高潮部分,首先我让学生带着疑惑,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边找边勾画出草地变化的原因,最后请每组派代表到黑板上来,分别画出早晨、中午、傍晚的草地及蒲公英的花开放和合拢时的情景,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习的权利回归给学生,同时我能积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学习氛围,着力培养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学会认真细致的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必备的能力。通过本文作者仔细观察而使自己有了新发现,作者抓住时间的变化,描写了草地和蒲公英一天的变化,特别是对蒲公英花瓣的描写更是形象,文章写得很美,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同时,又使学生真正懂得细致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前提,这样就非常自然地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变化的兴趣,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尽力做到尊重学生,我始终用我的微笑来感染着学生。不放过每一个可以锻炼学生的机会,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这样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这节课我至始至终与学生进行积极地互动,一起学习,一起探索,一起去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同时我能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目标更容易实现,从而去体会那份成功的喜悦。

  当然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比如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语言有些拖沓,还不够精练。教学环节之间过渡的还不够自然,有拼凑的痕迹。而且我还应该针对三年级的学生适时进行默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习惯,让学生在默读中思考、感悟……

  当然这节课仍存在着缺点和不足,但是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会进行锲而不舍的学习和实践,期待着有一天,语文课能因为我而多姿多彩,我也能因为语文课而魅力无限。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10-17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02-03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02-22

金色的草地反思教学反思10-09

语文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03-07

金色的草地课后教学反思03-27

语文《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04-07

金色的草地反思09-16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15篇02-14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精选15篇)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