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职网>实用文>教学反思>矛和盾的教学反思

矛和盾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3 10:33:0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1

  本篇课文由于题目上就有生字,所以上课时我先出示“矛”“盾”两个字,分别让学生说说对这两个字的理解。学生联想到古代的兵器,这时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对矛和盾有了直观的了解,并说出这两种兵器的优缺点,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如果集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呢?从而进入课文的学习。

  当教学句子“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等词句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当时比赛的激烈以及矛和盾在比赛过程中的运用时,我请了学生上台进行模拟比赛,让学生形象生动地理解“难以招架”,同时对进行表演的同学进行了小采访,比赛未能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进而启发学生理解科学家对矛和盾的.思考,以及将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必要性。

  本节课整个过程我都让学生扮演着小科学家的角色,激发学生积极动脑,勤于思考,让学生自然而然的体会出本课的中心思想“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2

  给自己说了这么多地赞美词,也该找找不足点:

  一、激励的语言太过贫乏单调

  听青年教师上课,最大的感触是他们的评价语很丰富,很切合,无论是对学生来讲,还是对听课的老师来讲,都是很好的精神享受。而这恰恰是我所缺少的。想一想,也许是自己平常太吝啬,“书到用时方恨少”,于是,想表扬表扬,却囊中羞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氛围。

  二、教学语言琐碎

  因为很少有机会上公开课,平常上课的随意性比较大,所以,在缺乏监控的机制下,慢慢地养成了说话的随意性,很多时候,要么说话不够严谨,要么重复的语句很多。记得上一次上课前,自己拿了个mp3录了音,然后听一听,发现短短的一截录音居然有12个“那么”。

  三、朗读的训练不够扎实

  朗读一直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最常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因为在字词教学中所花的时间超出了自己的预设时间,导致心里有些紧张,于是忽略了对重点句的朗读训练,尤其是递进式的分层训练,这是很不应该的。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3

  现在的语文教学提倡读写结合,在学中学习如何表达。我将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安排练笔。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文本揭示的道理以后,延伸到现实生活。先让学生做几道做趣味数学题,如矛+盾=坦克,鞋子+轮子=溜冰鞋,电视+电话+摄像头=可视电话,再组织“我的奇思异想”思维训练活动,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发明创造?后来,又想到还可以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也可用这样的方法去解决?这个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培养参与意识和科学的探索精神。在此基础上,安排练笔:用以上算式模仿第四、五自然段写一段话,写它新的作用怎样。这样做的目的,既通过说话训练和写作训练加深对结尾含义的理解感悟,同时在范本中学会表达。因为三年级的.写作从段过渡到篇,写作的方法就是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并逐步掌握。

  学会归纳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虽然课程标准对三上年级还没有这样的要求,但我以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是不能被课程标准所约束的,适当地拔高点要求还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总是有意识地渗透一些高段的阅读知识和方法。在这堂课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归纳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这也是对故事内容的提炼。但毕竟是三年级的学生,不可能一步登天,因此,我设计了填空题,帮助学生如何找到思维的着眼点。只是,这个填空题设计的还不够精致,如果能用一定的句式套用,方法的体现就更为明显。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4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

  在教学本课时,学生对于课文的内容并不难理解,他们读完课文对文中渗透的'道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理解到位,但是,很多学生在读这篇文章时,对于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却是一带而过,这也正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也就是说,要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这是有前提条件的。发明家一定是一位善于思考的人,因此,我引导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看发明家遇到了哪些难题,遇到问题后他是如何想办法解决的?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时就会多了一层思考,看来发明家遇到问题时没有退缩,而是积极主动地思考,想办法,因此,我认为,这是学习着一课除了让学生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之外也非常重要的一点。

  当然,语文课不能上成品德课,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老师还要引导学生用事例加以说明的表达方法,以及如何把这个过程写清楚写具体,这一点,我认为做的还不够细致,这也是下一步需要引起重视并且需要下一番功夫的地方。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5

  案例简述:……(学了课文1――5自然段之后的教学片断)

  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生,谁就会是胜利者。”

  师:你能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么?

  生:我们要吸取别人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缺点,才能变得更优秀。

  师:对,这是从做人方面来说的。也就是我们要善于取长补短。还有其它的例子么?

  生:我们用的空调就是吸收了风扇制冷和电热器升温的长处,可调节温度。

  生:带橡皮擦的铅笔不仅可以写字,还可以擦字。

  师:孩子们说的真好。是啊,发明家们善于观察,善于集中事物的长处,发明新的事物,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这种“优点组装法”可让许多新产品不断问世。

  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事物不如人意,你能当个小小发明家,集中事物的长处,把它加以改进么?

  生:我想在钥匙上装一个小灯,这样在黑暗中我们也能找到门眼。

  生:我想发明一种声控门,只要你把家里人的声音录在里面,通过声波,它就能识别家里人的声音,你说“开”它就开,你说“关”它就关。如果坏蛋来了它就报警。

  生:我想发明一种保护视力的笔。这种笔的顶上有一个半圆形的小灯,里面有感应器。当你的坐姿不正确的时候,小灯就会闪光发出警告

  案例评析: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课内外的联系,校内外的沟通,学科间的融合,使语文学习的天地更为广阔,有利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均衡发展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个发明家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学生对于这个道理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怎样攻破这个难点呢?我想:教材只是阅读的文本,我们应该研究教材的价值,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哪些反映时代精神,先进科学理念,关注社会、自然、生命等的有价值的问题挖掘出来。所以我设计了以上的教学流程。其凸显的优势有三:

  其一,这种设计联系了生活实际,使课内向课外延伸,实现了“文本、学生、生活”三位一体的大整合,在让学生思维得以拓展的同时,让学生放飞想像的翅膀,大胆设想,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得到飞跃。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自我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而学生的想像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确是让人震撼。

  其二,这种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老师为学生表达能力的形成搭建了展示平台和提供了宽松的空间,学生畅所欲言,准确、清楚、流畅地表达了自己的设想和见解。可以说学生口语能力的形成和个性发展,是在健康丰富的对话活动中完成的,没有任何刻意追求的痕迹。

  其三,这种设计产生了创新模式,学生在思维的交流与碰撞中,从文本出发,由渐悟到顿悟,产生了新的创新模式,例如:“缺点弥补法”中的“带灯的钥匙”;仿生字联想法中的“声控门”与“保护视力笔”等,就大大超出文本提供的思维方式,这是学生在创新思维方式上的拓展与突破。我深深地感觉到孩子们的思维空间是多么广阔,想像力是多么丰富。使我不由的想起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会把地球撬起来。”我觉得,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多为孩子创造想像的条件,大胆放手,鼓励孩子们异想天开,孩子们得到的就可能是撬起地球的“支点”或“杠杆”。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6

  学习本课时,我从题目入手,先让学生知道“矛”“盾”两个字分别是古代的兵器,然后让学生或画或表演说出这两种兵器的优缺点,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如果集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呢?进入课文学习。学生基本在读了课文后就可以理解大概内容,所以我请学生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发明家是在恩怨把矛和盾结合的句子,接着再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说,我相机指导学生品味了“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词语来理解。最后再抓住 “进攻、自卫、合二为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统领全文,突破重点。

  另外为了学生理顺文章的顺序,我反复地研读了课题——矛和盾的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它们的优点是什么?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这个想法怎样产生的呢?因此,我就让学生在同伴中互相说一说。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发明家在比赛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认真思考,发现了各自的优点,然后再不断思考,想到了发明一种新的东西,使它集合两者的优点,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发明了坦克。当我再读文本时,发现文本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句话其实就是对课题的很好的诠释,也蕴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于是想到从这句话入手前后勾连。那么,如何引入这句话呢?这时就想到了这四个词语,在词语教学中引出这四个词,“同学们,文中有一个句子,把这四个好词语都用上了,请大家找一找,认真地读一读”。这样的衔接自然贴切。学生也很快找到答案。在复习时,还让学生默写了这句话,以突出这个重点句子。

  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已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再集体读最后一段,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讲一个道理。让学生知道以后写一个道理时就可以用事例来说明的写作方法。最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由于学生一时想不到,我只好先提示了双层汽车、带橡皮铅笔等,学生经提示马上也说了一些。如带灯泡的钢笔,带音乐声的拖把等等。这样学生通过学文后可以在生活中去寻找类似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学以致用。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7

  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道理的小短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朋友的比赛中,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并发明了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让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是教学的重点,学生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我让学生查词典,查到了矛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在长杆的一端安有青铜或铁制的枪头。盾是古代打仗用来遮挡对方刀、矛、箭的防护武器。一个是进攻的兵器,锐利无比;一个是防护的.武器,坚固无比。它们怎么会集合在一起?集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我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认真读课文。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合作探究,终于弄明白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盾就是铁屋子(坦克的身子),矛就是炮。铁屋子用来防护,炮用来进攻,合二为一,威力无比。学生经过读书、探究重点迎刃而解。由此可见,学生认认真真的读书,认认真真的探究问题就会攻克重点。

  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学生通过认真读文章,找到了说明的道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含义深刻,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比较难的。为了让小学生好理解,我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个小例子。我们天天使用的中性笔就是集圆珠笔与钢笔的优点发明的,发明者就是个胜利者。因此,我们如果从小善于发现,科学思考,博采众长,就会有发明创造,你也就是个胜利者。学生通过身边的例子明白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教学难点不攻自破,水到渠成。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放手让学生多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切忌滔滔不尽地去讲,你讲的天花乱坠,学生不一定听懂,只有让学生读书后感悟出来的东西才能记忆犹新。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8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讲究课堂提问艺术。精心设计卓有成效的课堂提问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根本保证。目前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存在提问目的不明,提问逻辑不强,提问方法不当,提问时机不准,提问质量不高的问题。

  “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当学生在学习课文中,似乎没有问题时,教师就要采用揭疑式提问,促进学生思考,有疑问才会探究,寻根究底,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如:教学《矛与盾的集合》一文时,可以提出:发明家怎样集合矛与盾的优点的?这种提问促使学生去思考,去发掘课文中较深的内容,同时,也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要对那些看似明白的字、词、句一晃而过,而应该动脑去思考,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真正答案。

  课时有尽而课堂无穷,提问有穷而思考无限。拓展提问是好的课堂提问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可以就教材的内容、主题、结构或写法进行拓展提问,也可以就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体会进行延伸提问,目的是达到拓展语文课堂的时空,并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9

  今天我们学习了《矛和盾的集合》一课,孩子们在阅读、思考、交流中了解发明坦克的过程,懂得了坦克是怎样把矛和盾的长处合二为一的。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理解了发明家是一个很会观察、很会思考的人,如果谁善于发现事物的优点,把优点集中起来,为我所用,他就是胜利者。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我请孩子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孩子在认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说出了自己的理解,很多孩子回答的点大多是在学习上: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等,但有一个孩子说带着橡皮的铅笔,是把二者的优点结合在一起的。虽然他的说法遭到有些同学的“反对”,(说练习册上有),但我依然为他的勤学精神感到高兴,而且他给大家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引导同学们进行深入思考。我鼓励大家,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或者生活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你想到了解决的办法?Xxx说要发明一个又会跑又会飞得汽车,堵车时可以飞起来顺利通过。他的话让我想起了谢鑫的《我家的汽车会变形》,汽车迷老莫克拥有了一辆世界上最完美的汽车——一辆变形汽车,开始了神奇的.“道路之旅”。好吧,也许这是不错的注意,那你生活中实际应用的例子,有没有把二者的优点结合在一起的?孩子的思维是那样的敏捷又富有创造性,孩子思考一会后说出这样的答案:笤帚、飞机、电话手表、矿井下工人戴的安全帽......我真的被震撼了,这还真是我没想到的答案,我的小小发明家们就是这么棒!孩子们也兴奋起来,那不如趁机上一节手工课,让孩子的思考和动手结合起来,也为语文园地七的口语交际做准备。于是我宣布了下午上手工课的决定,在我话音还没落下来时,全班已经沸腾了,他们高兴地跳起来,兴奋的议论着要做什么。我提出了制作要求:

  1、发现事物的优点,把二者优点结合在一起的物品。

  2、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不便之处,你想怎样解决?大家自由组成小组,讨论、交流制作内容,自带工具。孩子们的热情空前高涨,这会儿的创作热情是前所未有的饱满。下午我一进班,他们已迅速拿出工具摆在桌子上,他们已经迫不及待的要开始制作了。接下来是专注、自由、团结合作的美妙的一小时。

  在这期间我发现了很多让我感动又欣慰的东西。

  1、虽然孩子们兴奋的自由组成小组,但确实有几个孩子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没有主动要去哪一组,这时第一组组长向离她最近的一个男孩招手:“来我们这一组吧,快来。”这是她这一组唯一的一个男生。当然,那几个孩子很快的被邀请到不同的组了,没有剩下谁,我们是一个集体。此刻,我想到了雷夫老师的一句话:“孩子们在创作、享受乐趣的同时,也落实了我希望灌输给他们的仁慈和关怀精神。”

  2、孩子们开始制作的时候,他们分工明确,有的在纸上画样,有的拿着剪刀剪,有的拿胶布,有的拿彩笔涂色,孩子互相帮忙粘贴,一切是那样的井然有序,他们的计划性、团结协作的精神让我欣喜。

  3、他们在摸索中不断进步。在制作过程中发现不合适的地方,会重新改正,这种尝试会让他的思维更活跃。有一个小组制作了一架飞机,我不知道为什么飞机上还有气球,但后来他们把气球摘掉了,在不停地尝试中,想法才会趋近完美。

  4、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让我再次产生这种想法的是最后一组。他们的姿势不同于别的组,他们有的蹲在地上,有的干脆坐在地上,他们似乎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只专注地折叠、剪裁着手中的纸张。此刻的他们才是真正的自由和快乐吧。我曾设想在班里设一个玩的区域,这是实现了吗?

  5、没有一个孩子不是投入的,连平时表现不好的孩子也在认真着手中的制作,这时你看到了一个个独特的可爱天使。当他们真正做成的时候,也许就像《风筝》中所说的,“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也许他们比我想象中收获的还要多,因为松开比握紧可以拥有更多。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10

  作为一名老师,要随时发现新的生成,并化被动于主动。在今天的词语教学中,有几处生成。我觉得自己在这一环节中的处理是比较妥当也比较人文的。比如男女生分开读,男生读得很起劲,有点声嘶力竭,于是抓住他们朗读的最后一个词语“乱作一团”,引导他们读词语不要喊。学生把“戳”字念成平舌音,及时纠正,并告诉学生可以从部首去理解词义,同时渗透行为教育——不能拿东西去戳。从我对本班学生半个学期的接触来看,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比较弱,表现在作业本上是题目给了意思,在课文中找相应的.词语,错误率却不低。所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怎样理解词语。比如今天的现场造句。学生读到“长处”,引出引出前面学过的词语——长进,“老师希望每个学生在这堂课里都有长进”,既复习了多音字,也给了学生充分的鼓励。学生把“大显神威”误读成“大显身手”,“老师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在这堂课里大显身手,我们三(1)班大显神威”,帮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词语,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11

  过去一直来教高段语文,总以为词语教学是低段的事。低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会了很多识字记字的方法,在高年级没必要浪费时间了。近两年来,在与万里学校罗树庚老师、陆青春老师的接触中,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渐改变了这种错误的意识。其实,学习词语很重要,学习词语不仅仅是要认读此语,更要理解运用词语,还要掌握一定的方法。纵观近几年的特级教师的展示课,我们都能发现特级教师的匠心独运的设计。比如罗树庚老师在教学《小木偶的故事》时,选择的是表情词。在课前谈话时,他选择了一些表情词,让学生通过做表情来理解词语,来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而这些表情词来源于文本,又恰当好处地为文本的学习作好铺垫。在词语学习环节里,认读的是13个表情词,因为神态描写是本文的一大语言特色,因为神态反映的是人物的内心活动。而通过这些神态词的认读,很自然地带出“笑嘻嘻”。然后,罗老师让学生找出有“笑嘻嘻”一词的语句,通过四句话分别讲的是谁与谁的故事,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结构。而借助 “笑嘻嘻”对文本的解读,让学生在同情小木偶遭遇的同时,反省自己的生活,感悟快乐的真谛。

  还记得在十月份的一次教研活动中,宁波江北区的一名老师说,现在的阅读教学高段与低段没有明显的差别,低段的教学重点到底在那里?这句话对我的触动也很大,也是一直在考虑的。

  因此,在设计本文时,我觉得应该在字词上花功夫。但是,如果字词是毫无规律地出现去认读,那就违背了语文教学的方法论。因此,考虑按一定的规律出示词语。可是,睁大眼睛,也只发现有特色的词语是“左抵右挡”,它是由一组反义词和一组近义词组成的。如果当堂课积累,怎么引出这个词?要在短时间内马上例举这类的词也是有难度的。

  我望着这些词语,怎么也感受不到它的'灵动。可是对于我这样的年龄很难有这样的机会,总不能轻易放弃。于是,我一个一个词语读下来,想一想,再读再思考,终于找到了一些规律:“坦克、炮口、履带、庞然大物”是描写坦克外形的,“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是写矛的威力的,“合二为一、大显神威、乱作一团”是来表现坦克的威力的,“战场、首次、长处、乌龟”是名词,“自卫、进攻、集合、戳不到”是动词,“紧张、固然、善于”是形容词。当然,这些特点并不要求学生都知道,能发现一处,就能说明他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这也是学习这篇课文要培养的学生的情感目标。我想,语文教学的目标应该落实在每一个环节中,正像陆青春老师告诫我们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经常反问自己:我要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要让每一个环节发挥它最极致的效度。

  当然,在教学的方法上还有不少可以思索的。比如,我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己划喜欢的词语和难读难写的词语,并通过自由读、指名读识记。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词语,去发现词语,同时,通过大家的读词去发现哪些词是大家都喜欢的,意图是引出“进攻、自卫、合二为一、大显神威”,为课文下一环节的学习自然过渡。但从课堂反馈来看,这种方法的是否合适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12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第五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安排了几个有趣的故事,通过故事告诉学生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因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能正确认读6个生字和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别人的长处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过程,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其中,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通过教学重点的突破,让学生掌握思维的一般过程,学会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懂得“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这个道理的理解体会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如何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第一至第四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发明家由比赛这一普通的事情想到矛和盾各自的优点与不足,由此发明坦克的过程。这是文本的主体,学生只有经过对文本的充分接触、感悟,才能明白文章解释的道理,才能延伸到生活,主动地去观察、去思考,学习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对本文的教学设计,在上课之前,我准备在一课时内完成,既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又明白课文揭示的道理,并且通过小练笔,模仿第四和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写生活中还有那些例子也是集合了各自的长处,发挥了新的作用。既做到读写结合,运用语言,更加深对结尾揭示的道理的理解体会。

  因为容量太大,所以在教学前我还预设了每一环节的大致时间,便于及时调控,争取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很多时候,事物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为在字词教学上所花的时间比较多,因为三年级学生概括的能力相对比较弱,还有课堂内随时有新的生成,结果预设的.最后一环节——理解结尾和练笔则无法完成。顺着铃声点到为止。

  现在想来,也许是歪打正着。我们在上公开课时,往往追求的是设计的完美,教学过程的完美,而忽视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忽视了学生的接受水平,忽视了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如果按照原先的设计,容量很大。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要学会归纳文章内容,要从故事的讲述中了解发明家的思维过程,体会发明家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是有一定难度的。何况还要学生理解文本揭示的含义,在生活中的应用,难度则更大。全部放在一课时,只能是草草走过场。而现在这样的处理,我觉得更科学,即落实了教学的重点,又能真正解决教学的难点。而安排的练笔也能得到真正的落实。语文是自我感悟的过程,但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讲,是需要我们的指点,需要扎扎实实地落实的。

  这时这节课给我的第一个启示是提醒我,我们的教学应该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围着学生的发展服务。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而不是看教师的表演的。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13

  在本次教研组活动中,我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师比较满意的。我从课件展示的两件古代兵器入手,引出“矛”和“盾”,因为这两个是生字,要会书写,所以在板书的时候,结合进行字音的教学和字形的指导。然后,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说一说它们的作用,并分别在“矛”和“盾”的下面板书“进攻”和“自卫”。在学习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一句时,引出并板书“合而为一”和“大显神威”。在理清坦克的发明过程后,认识坦克的各个部件,以及与矛和盾的'相同点,引出“枪炮口”和“铁屋子”(有点不好意思,这两个词语后来不上的,不过漏洞不是很明显),结合板书小结:盾能自卫,改变成铁房子,防卫的本领更大;矛能进攻,改成枪炮,攻击的能力更强;再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会动了,坦克的作战就更灵活了。坦克的发明就是把矛和盾的优点?—— 板书:集合。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14

  今天,我执教了人教版第五册第二十五课《矛和盾的集合》。有收获,也有很多缺憾。

  一、对教材的处理,从不合理中逐步走向合理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第五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安排了几个有趣的故事,通过故事告诉学生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因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能正确认读6个生字和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别人的长处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过程,

  其中,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通过教学重点的突破,让学生掌握思维的一般过程,学会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第一至第四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发明家由比赛这一普通的事情想到矛和盾各自的优点与不足,由此发明坦克的过程。这是文本的主体,学生只有经过对文本的充分接触、感悟,才能明白文章解释的道理,才能延伸到生活,主动地去观察、去思考,学习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本文的教学设计,在上课之前,我准备在一课时内完成,既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又明白课文揭示的道理,并且通过拓展,说说生活中还有那些例子也是集合了各自的长处,发挥了新的作用。既做到读说结合,运用语言,更加深对结尾揭示的道理的理解体会。在经过认真研究教材,仔细思考教学过程后。考虑到课时容量太大,三年级学生概括的能力相对比较弱,还有课堂内随时有新的'生成,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要学会归纳文章内容,要从故事的讲述中了解发明家的思维过程,体会发明家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是有一定难度的。何况还要学生理解文本揭示的含义,在生活中的应用,难度则更大。全部放在一课时,只能是草草走过场。而现在这样的处理,我觉得更科学,即落实了教学的重点,又能真正解决教学的难点。语文是自我感悟的过程,但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讲,是需要我们的指点,需要扎扎实实地落实的。

  这时这节课给我的第一个启示是提醒我,我们的教学应该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围着学生的发展服务。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而不是看教师的表演的。

  二、对方法的渗透,从无心到有意

  学会归纳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虽然课程标准对三上年级还没有这样的要求,但我以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是不能被课程标准所约束的,适当地拔高点要求还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总是有意识地渗透一些高段的阅读知识和方法。在这堂课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归纳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这也是对故事内容的提炼。但毕竟是三年级的学生,不可能一步登天,因此,我设计了填空题,帮助学生如何找到思维的着眼点。只是,这个填空题设计的还不够精致,如果能用一定的句式套用,方法的体现就更为明显。

  同时,在初读课文时,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学习“为什么集合”时,让学生在小组的力量下自主在课文中批划,体会“像雨点般‘、“左抵右挡等词语的意思,并通过小组间的比赛读,感悟发明家当时的心境;在学习结束,让同学们在小组内完成练习,互相评价,效果非常好。

  三、对课堂的生成,从被动走向主动

  从我对本班学生半个学期的接触来看,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比较弱,表现在作业本上是题目给了意思,在课文中找相应的词语,错误率却不低。所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怎样理解词语。我采用表演的形式在学生对“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的理解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帮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词语,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对板书的设计,从粗糙到精致

  我从课件展示的两件古代兵器入手,引出“矛”和“盾”,因为这两个是生字,要会书写,所以在板书的时候,结合进行字音的教学和字形的指导。然后,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说一说它们的作用,并分别在“矛”和“盾”的下面板书“进攻”和“自卫”。在学习“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一句时,引出并板书“合而为一”和“大显神威”。在理清坦克的发明过程后,认识坦克的各个部件,以及与矛和盾的优点,引出“枪炮口”和“铁屋子”(结合板书小结:盾能自卫,改变成铁房子,防卫的本领更大;矛能进攻,改成枪炮,攻击的能力更强;再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会动了,坦克的作战就更灵活了。坦克的发明就是把矛和盾的优点?——板书:集合。)这个板书很好地立清了文章的脉络,也体现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当然,在这节课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一、激励的语言太过贫乏单调

  听名师上课,最大的感触是他们的评价语很丰富,很切合,无论是对学生来讲,还是对听课的老师来讲,都是很好的精神享受。而这恰恰是我所缺少的。想一想,也许是自己平常太吝啬,“书到用时方恨少”,于是,想表扬表扬,却囊中羞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氛围。

  二、教学语言琐碎啰嗦

  因为很少有机会上公开课,平常上课的随意性比较大,所以,在缺乏监控的机制下,慢慢地养成了说话的随意性,很多时候,要么说话不够严谨,要么重复的语句很多。

  三、朗读的训练不够扎实

  朗读一直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最常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半个学期的接触,我发现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待提高。学生在朗读课文时经常读错字,漏字,多字,还经常出现断字现象。读起课文来就像在唱歌。这都是对课文缺乏理解感悟,没有引起共鸣,不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表现。所以,在上课时,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但还是不够扎实,有些地方还是没有做到位。想让学生读好课文,读出感情来,这还是个长远而艰巨的任务啊!

  本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我想学,我会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探索,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15

  我是抓住“进攻、自卫、合二为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统领全文,突破重点。在设计教案的整个过程中,也阅读过网上的不少教案,大多数从传统的课文开头入手,顺次学习。并不是这种方法不好,但能不能有点特色,加强学生的记忆呢?我反复地研读了课题——矛和盾的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它们的优点是什么?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怎样让学生明白发明家在比赛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认真思考,发现了各自的优点,然后再不断思考,想到了发明一种新的东西,使它集合两者的优点,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发明了坦克。当我再读文本时,发现文本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句话其实就是对课题的很好的诠释,也蕴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于是想到从这句话入手前后勾连。那么,如何引入这句话呢?这时就想到了这四个词语,在词语教学中引出这四个词,“同学们,文中有一个句子,把这四个好词语都用上了,请大家找一找,认真地读一读”。这样的衔接自然贴切。这个设计是我挺满意的,也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同。

【矛和盾的教学反思 】相关文章:

《矛和盾的》教学反思04-18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10-01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02-11

矛与盾的教学反思01-23

《矛与盾》教学反思10-24

矛与盾教学反思03-26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15篇03-06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精选15篇)04-18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15篇)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