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职网>实用文>教学反思>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1 17:12:4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合集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合集15篇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课堂中,我首先让学生理解分类标准,明确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在例1教学中,首先根据不同的除法算式让学生进行分类,同时思考其标准依据是什么。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学生得出:

  第一种是分为两类:

  一类是商是整数,另一类是商是小数;

  第二种是分为三类:一类商是整数,一类是小数,另一类是循环小数。究竟怎样分类让学生在争论与交流中达成一致答案分为两类。然后根据第一类情况得出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特别强调的是对于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要符合两个条件:

  一是必须在整数除法中,

  二是必须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才能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其次,厘清概念倍数和几倍,注重强调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性。在教学中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因数和倍数都不能单独存在,不能说2是因数,12是倍数,而必须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对于倍数与几倍的.区别:倍数必须是在整数除法中进行研究,而几倍既可以在整数范围内,也可以在小数范围内进行研究,它的研究范围较之倍数范围大一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练习设计容量少了一些,导致课堂有剩余时间。

  2、对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还应该进行归纳总结上升到用字母来表示。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2

  我在教学时做到了以下几点:

  (1)密切联系生活中的数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间的关系。

  今天在教学前,我让学生学说话,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概括能力和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能力。于是我利用课前谈话让学生在找找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课中迁移到数学中的倍数和因数,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帮助学生理解了倍数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而使学生更深一步的认识倍数与因数的关系,

  (2)改动呈现倍数和因数概念的方式。

  我改变了例题,用杯子翻动的次数与杯口朝上的次数之间的关系,列出乘法算式,初步感知倍数关系的存在,从而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并为下面学习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样不仅沟通了乘法和除法的关系,也让学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据乘法还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数和倍数。

  (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虽然学生不能有序地找出来,但是基本能全部找到,再此基础上让体会有序找一个数因数的办法学生容易接受,这样的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我觉得能起到巩固新知,发展思维的效果。

  (4)设计有趣游戏活动,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譬如“找朋友”游戏,答案不唯一,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很大,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我手里拿了5、17、38几张数字卡片,让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数是哪些数的倍数,是哪些数的因数,,如果学生的学号数是老师出示卡片的倍数或因数就可以站起来。最后问能不能想个办法让所有的学生都站起来。出示地卡片应该是几,找的朋友应该是倍数还是因数?学生面对问题积极思考,享受了数学思维的快乐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3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算式的观察中引入本单元的学习,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乘法算式来导入新知。(2)“约数”一词被“因数”所取代。这样的变化原因何在?我认真研读教材,通过学习了解到以下信息:签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本套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虽然学生已接触过整除与有余数的'除法,但我班学生对“整除”与“除尽”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清晰。因此在教学时,补充了两道判断题请学生辨析:

  11÷2=5……1。问:11是2的倍数吗?为什么?因为5×0.8=4,所以5和0.8是4的因数,4是5和0.8的倍数,对吗?为什么?

  特别是第2小题极具价值。价值不仅体现在它帮助学生通过辨析明确了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都是指整数(一般不包括0),及时弥补了未进行整除概念教学的知识缺陷,还通过此题对“因数”与乘法算式名称中的“因数”,倍数与倍进行了对比。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4

  这是自入职以来第一堂得到李老师指点的课。感觉得到李老师课堂上对学生信任。也让我更深一步的体会到,只有学生自己找出来的规律,特点,才能理解的更透彻,掌握的更牢固,应用起来更有效率。平日里,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很多规律甚至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的,虽然课堂教学的速度有了,但是效率并不高,后期教师要花费的时间更多。那才是真正的丢了西瓜捡芝麻!

  下面从几点来分析本节课

  一、优点

  课堂掌控力不错,教师的个人素质也不错。

  二、不足

  1、 是除不尽的。但是课堂上,我却当做了能除尽的。思考出现这个错误的原因,是自己对课堂、对学生的预设不足!

  2、26是13和2的倍数,13和2是26的因数------大家发现没有,大的是倍数,小的是因数!

  我非常清楚,倍数、因数是有依存关系的,而不能单独说,但是课堂上却说出了“大的是倍数,小的是因数”这样一句有问题的话。失败!

  归结原因,还是课堂太想投机取巧。作为一个引导学生入门的老师,在知识的门口,真的不能有丝毫差池,更不能为了一时的省事,而为后面的教学买下祸根!

  三、除了错误,还有很多做的.复杂、不到位的地方。

  1、开篇之时,复习自然数,是为本节课作知识铺垫用的,但是,问题中的“自然数有什么特点?”却是一个设计失败的问题。已经学到高等数学的我,自然之道,自然数的特点到底有多庞杂!根本不是一两句话说的清的,但是我却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2、给定12张卡片列除法算式求商时,可以限定时间30秒,看说写的又多又准确。也就是说能全员参与的,就单独。让学生在数学作业纸上写完后,可以抓条,然后教师可以挑选着在摘录一些。这样准备充分,也可以为后面的分类打下坚实的基础。

  3、找个一个数的因数时,要先找,在订正,最后让学生说说做法。而后更正练习,接着判断,说方法。只有清楚的说出了方法,才能保证学生是真懂了。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鼓励学生总结一些自己的做法,比如用乘法找因数,乘到几就不乘了。用除法也是,除到几就不除了!(这个数的中间位置)

  4、本节课最好的量是到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就可以了,接着归纳一个数因数的特点部分就拖堂了。内容不能很好的在一堂课中充分的展现!

  一堂课教会了我很多,尤其是在教学方法上,李老师后来的引导,让我清楚的看到了学生的聪明,学生的观察力!要相信学生------首先要给学生时间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否则,学生的思维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发展!能力无法得到充分的提升。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整数知识(包括整数的知识、整数的四则运算及其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整数的性质。本单元所涉及的因数和倍数都是初等数论的基础知识。

  成功之处:

  1.理解分类标准,明确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在例1教学中,首先根据不同的除法算式让学生进行分类,同时思考其标准依据是什么。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学生得出:第一种是分为两类:一类是商是整数,另一类是商是小数;第二种是分为三类:一类商是整数,一类是小数,另一类是循环小数。究竟怎样分类让学生在争论与交流中达成一致答案分为两类。然后根据第一类情况得出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特别强调的是对于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必须在整数除法中,二是必须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才能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2.厘清概念倍数和几倍,注重强调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性。在教学中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因数和倍数都不能单独存在,不能说2是因数,12是倍数,而必须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对于倍数与几倍的区别:倍数必须是在整数除法中进行研究,而几倍既可以在整数范围内,也可以在小数范围内进行研究,它的研究范围较之倍数范围大一些。

  不足之处:

  1.练习设计容量少了一些,导致课堂有剩余时间。

  2. 对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还应该进行归纳总结上升到用字母来表示。

  再教设计:

  1.根据课本的练习相应的进行补充。

  2.因数和倍数的含义用总结为a÷b=c(a、b、c均为非0自然数),a是b和c的倍数,b和c是a的因数。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6

  一、教材与知识点的对比与区别。

  1、对比新版教材知识设置与传统教材的区别。

  有关数论的这部分知识是传统教学内容,但教材在传承以往优秀做法的同时也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动。无论是从宏观方面——内容的划分,还是从微观方面——具体内容的设计上都独具匠心。“因数与倍数”的认识与原教材有以下两方面的区别:

  (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算式的观察中引入本单元的学习,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乘法算式来导入新知。

  (2)“约数”一词被“因数”所取代。

  这样的变化原因何在?教师必须要认真研读教材,深入了解编者意图,才能够正确、灵活驾驭教材。因此,我通过学习教参了解到以下信息:

  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是在已经能够区分整除与余数除法,对整除的含义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本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

  2、相似概念的对比。

  (1)彼“因数”非此“因数”。

  在同一个乘法算式中,两者都是指乘号两边的整数,但前者是相对于“积”而言的,与“乘数”同义,可以是小数。而后者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与以前所说的“约数”同义,说“X是X的因数”时,两者都只能是整数。

  (2)“倍数”与“倍”的区别。

  “倍”的概念比“倍数”要广。我们可以说“1.5是0.3的5倍”,但不能说”1.5是0.3的倍数”。我们在求一个数的倍数时,运用的方法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是相同的,只是这里的“几倍”都是指整数倍。

  二、教法的运用实践

  1、“因数与倍数”概念的数的应用范围的规定直接运用讲述法。对与本知识点的概念是人为规定的一个范围,因此,对于学生和第一接触的印象是没有什么可以探究和探索的要求,而且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因数与倍数”的运用范围就是在非0自然数的范畴之内,与小数无关,与分数无关,与负数无关(虽没学,但有小部分学生了解)。同时强调——非0——因为0乘任何数得0,0除以任何数得0。研究它的因数与倍数是没有意义。我得到的经验就是对于数学当中规定性的概念用直接讲述法,让学生清晰明确。因此,用直接导入法,先复习自然数的概念,再写出乘法算式3x4=12,说明在这个算式中,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

  2、在进行延续性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探究怎么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在板书要讲究一个格式与对称性,这样在对学生发现倍数与因数个数的有限与无限的对比,再就是发现一个数的因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而没有最大的倍数。这些都是上课时应该要注意的细节,这对于学生良好的学习惯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2、使学生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以及已有的乘法和除法知识,通过尝试和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3、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教学重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倍数和因数

  1、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怎样摆?

  先独立思考,在同桌交流自己的看法,再集体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相应的拼法,并列式。

  2、在4×3=12中,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3和4都是12的因数。你能照老师的样子试着说一说吗?如果有学生只说倍数和因数,让学生通过争论明白倍数和因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因此一定要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3、下面这些算式也能用倍数和因数表示吗?

  16÷2=85+6=1118-6=12

  学生如果有争论,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由16÷2=8可以得到2×8=16,实际上16是2和8的乘积,所以也可以用倍数和因数来表示。

  4、你能自己写出一条算式,用倍数和因数来说一说吗?学生自己思考,写一写,然后集体交流。

  二、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1、谈话:3的倍数有哪些呢?我们来找找看。一分钟内完成。

  1分钟内你们写完了吗?如果再给半分钟呢?为什么?

  2、3的倍数有很多,我们不能都写出来,就用省略号来代替。下面,谁来说说看,3的'倍数是怎么找的?小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只要用这个数去乘以1、2、3、。就能得到它的倍数。

  3、填一填:2的倍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的倍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观察上面的几个例子,你有什么发现?

  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回答。

  指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1、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找出36的所有因数。

  (1)先思考再尝试。

  (2)交流和评价

  2、用这样的方法,找找16的因数和7的因数。

  3、讨论:一个数的因数有哪些特征?

  指出: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四、练习

  练习一、二、三。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

  让学生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在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让学生在1分钟内写3的倍数,再组织交流:3的倍数有哪些呢?同学互评,交流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形成了知识的整体性教学,加大了探索的力度,提高了思维的难度,“1分钟内你们写完了吗?如果再给半分钟呢?为什么?”设疑,置疑,激发学生的反思力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找36的因数,我巡视了一下五分之一的学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数学生写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两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数,如何找不重复也不遗漏。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时老师再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总结。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8

  这个单元课时数比较多,对于学生数感的要求比较高,对于学生观察能力,比较能力,推理能力的培养是个很好的训练。通过一个单元的教学,发现学生在以下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1、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中,我让学生经历了三种方法:法一是先找各数的因数(或倍数),再找两个数的公因数(或公倍数),最后再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二是介绍短除法;三是对于特殊关系的数(倍数关系或互质数)直接根据规律写结果。根据复习和练习反馈,发现学生对数的感觉比较欠缺,特殊关系的数不容易看出来,且两个概念有时还会出现混淆情况,也就是对因数和倍数的.理解不够透彻与深刻。如果学生对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学不扎实,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约分和通分。所以我准备在平时每节课都有三到五个训练,并进行专项过关。在应用这个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有少数后进生比较难以理解,需要辅助图形来分析,也需要一个时间的积淀过程。

  2、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

  这四个概念按照两个不同的标准分类所得。学生在分类思考时对概念的理解比较清晰,但混同在一起容易出现概念的交叉,如2既是质数又是偶数,9既是合数又是奇数。

  3、235倍数的特征

  如果单独让学生去说去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35的倍数,学生比较清楚,但在灵活应用时就比较迟钝,特别是用短除法寻找公因数时,不能很快的进行反应,数的感觉不佳。

  以上是本单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障碍,数感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而概念的理解加深还需要平时不断的训练。多给学生一点耐心,再坚持一份恒心,相信学生们会有提高,会有改变。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9

  因数和倍数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教材是通过用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并写乘法算式来引入因数和倍数。我在教学时做了一些下的改动,例题从12个相同的正方形拼长方形开始教学,学生对这个活动已经很熟悉,几乎人人都知道有不同的拼法,都能顺利地拼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因此,我要求不用12个正方形拼,而是在脑子里“想像拼”,不能想象的就在本子上“画拼”,“拼”好后,我也要求只用一个乘法算式表示你的拼法,这样不仅节省了不少时间,更主要的是我觉得这样的操作活动,虽然看起来不热闹,但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思维被调动起来了,主动参与到了知识的'学习中去了。

  能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在根据1×12=12,2×6=12,3×4=12三个乘法算式说出了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后,教师紧接着提问:12的因数有哪些?学生看着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可找出12的因数,接着再提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根据一个乘法算式可以得到12的几个因数?在学生回答之后,我接着请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自己找一找36的因数有哪些。在汇报时,重点解决如何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虽然这样的教学设计,看起来学生的主动探索过程好像削弱了好多,但根据试上这课时的情况看,这样的设计比直接让学生自主探索36的因数有哪些学习效果要好一些。直接探索36的因数有哪些,放得太开,学生无从下手,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有的不知道该如何找因数,有的没有找全,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了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后接着去找36的因数,那么他所关注的是如何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这样的思考更有针对性,目标也更明确,对知识的掌握也能做得更好。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0

  教学中我发现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这里的处理的方法有所不同,我在教学时做了一些改动,让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摆长方形,然后自己用算式把摆法表示出来。这样学生的算是就不局限于乘法,有一部分学生写了除法算式。这样学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据乘法还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数和倍数。因为现在也有很多学生学习奥赛,所以我从整除的角度也介绍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由于这节是概念课,因此有不少东西是由老师告知的,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被动的接受。如让学生思考:你觉得3和12、4和12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对乘除法学生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因此不少学生能说出倍数关系,可能说得不很到位,但那是学生自己的东西)。当学生认识了倍数之后,我进行了设问:12是3的倍数,那反过来3和12是什么关系呢?尽管学生无法回答,但却给了他思考和接受“因数”的空间,使学生体会到12是3的倍数,反过来3就是12的因数,接下来4和12的关系,学生都争者要回答。

  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找36的因数,我巡视了一下五分之一的学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数学生写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两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数,如何找不重复也不遗漏。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不比老师给予的有效得多。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1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本节课又是这一单元的的教学重点。为让学生很好的感受因数与倍数的意义,能够熟练的找出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灵活地处理了教材,分为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只让学生认识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及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效果不错。

  一、设计情境,引起思考。

  改变教材的`情境图,用学生有兴趣的情意引入课题:有12个小方块,要求摆成一个长方体,你想怎么摆。引起学生思考,学生想到有3种摆法,每种摆法怎么列式求出一共有多少方块?由于方法的多样性,为不同思维的展现提供了空间。从而理解决因数与倍数的意义。

  二、引导学生探求找因数的方法,使探索有方向。

  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是这节课的重点,首先放手让学生找出24的因数,由于个人经验和思维的差异,出现了不同的方法与答案,在探索这些方法和答案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如何求出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从而掌握了知识点。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的应用教材,使之服务于教学,让教学有效的进行,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2

  《公倍数和公因数》在新教材中改动很大,新教材将数的整除中有关分解质因数、互质数、用短除法求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教学内容精简掉了,新教材突出了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究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突出了运用数学概念,让学生探索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注重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洁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以后与以前的教材相比,主要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是在现实的情境中教学概念,让学生通过操作领会公倍数、公因数的含义。例1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例3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都是形成新的数学概念,都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领会概念的含义。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感受公倍数和公因数的实际背景,缩短了抽象概念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运用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是有利于改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通过操作和交流经历学习过程。在教学中,让学生按要求自主操作,发现用怎样的长方形可以正好铺满一个正方形;用边长几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正好铺满一个长方形。在对所发现的不同的结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除法算式进行思考,对直观操作活动进行初步的抽象。再把初步发现的结论进行类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再揭示公倍数和公因数,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突出概念的内涵是“既是……又是……”即“公有”。并在此基础上,借助直观的集合等图式,显示公倍数与公因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

  三是删掉了一些与学生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对后继学习没有影响的内容后,确实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是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时由于采用了列举法,学生得花较多的时间去找,当碰到的两个数都比较大时,不仅花时多,而且还容易出现遗漏或算错的情况。相比之下,用短除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就不会出现这方面的问题,所以我在实际教学中,先根据概念采用一一列举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待学生熟悉之后就教学生运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这样的安排效果不错,学生也没感到增加了负担。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3

  一、教材与知识点的对比与区别。

  1、对比新版教材知识设置与传统教材的区别。有关数论的这部分知识是传统教学内容但教材在传承以往优秀做法的同时也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动。无论是从宏观方面——内容的划分还是从微观方面——具体内容的设计上都独具匠心。“因数与倍数”的认识与原教材有以下两方面的区别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算式的观察中引入本单元的学习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乘法算式来导入新知。2“约数”一词被“因数”所取代。这样的变化原因何在教师必须要认真研读教材深入了解编者意图才能够正确、灵活驾驭教材。因此我通过学习教参了解到以下信息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是在已经能够区分整除与余数除法对整除的含义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本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

  2、相似概念的`对比。1彼“因数”非此“因数”。在同一个乘法算式中两者都是指乘号两边的整数但前者是相对于“积”而言的与“乘数”同义可以是小数。而后者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与以前所说的“约数”同义说“X是X的因数”时两者都只能是整数。2“倍数”与“倍”的区别。“倍”的概念比“倍数”要广。我们可以说“1.5是0.3的5倍”但不能说”1.5是0.3的倍数”。我们在求一个数的倍数时运用的方法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是相同的只是这里的“几倍”都是指整数倍。

  二、教法的运用实践

  1、“因数与倍数”概念的数的应用范围的规定直接运用讲述法。对与本知识点的概念是人为规定的一个范围因此对于学生和第一接触的印象是没有什么可以探究和探索的要求而且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因数与倍数”的运用范围就是在非0自然数的范畴之内与小数无关与分数无关与负数无关虽没学但有小部分学生了解。同时强调——非0——因为0乘任何数得00除以任何数得0。研究它的因数与倍数是没有意义。我得到的经验就是对于数学当中规定性的概念用直接讲述法让学生清晰明确。因此用直接导入法先复习自然数的概念再写出乘法算式3×4=12说明在这个算式中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

  2、在进行延续性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探究怎么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在板书要讲究一个格式与对称性这样在对学生发现倍数与因数个数的有限与无限的对比再就是发现一个数的因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其本身。

  【篇三:因数和倍数2教学反思】

  因数和倍数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由于知识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我在教学时做到了以下几点:

  (1)密切联系生活中的数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间的关系。

  今天在教学前,我让学生学说话,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概括能力和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能力。于是我利用课前谈话让学生在找找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课中迁移到数学中的倍数和因数,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帮助学生理解了倍数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而使学生更深一步的认识倍数与因数的关系,

  (2)改动呈现倍数和因数概念的方式。我改变了例题,用杯子翻动的次数与杯口朝上的次数之间的关系,列出乘法算式,初步感知倍数关系的存在,从而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并为下面学习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样不仅沟通了乘法和除法的关系,也让学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据乘法还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数和倍数。

  (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虽然学生不能有序地找出来,但是基本能全部找到,再此基础上让体会有序找一个数因数的办法学生容易接受,这样的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我觉得能起到巩固新知,发展思维的效果。

  (4)设计有趣游戏活动,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譬如“找朋友”游戏,答案不唯一,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很大,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我手里拿了5、17、38几张数字卡片,让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数是哪些数的倍数,是哪些数的因数,如果学生的学号数是老师出示卡片的倍数或因数就可以站起来。最后问能不能想个办法让所有的学生都站起来。出示地卡片应该是几,找的朋友应该是倍数还是因数?学生面对问题积极思考,享受了数学思维的快乐。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4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参与学习,亲历学习过程,从而学会学习。

  1、以“理”为基点,将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

  概念教学重在“理”。学生理解“因数”、“倍数”概念有个逐步形成的过程,为了促进这一意识建构,我先让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经过“排列整齐的队形——形成乘法算式——抽象出倍数因数概念——再由乘法或除法算式——深化理解”,使学生在轻松、简约并充满自信中学习新知,在数与形的结合中,深刻体验因数倍数的概念。

  2、以“序”为站点,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概念形成得在“序”。学生对于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表及里、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当学生对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后,让学生探索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的因数,这既是对概念内涵的深化,也是对概念外延的探索。这时思维和排列上的有序性是教学的关键,也是本节课的深度之一。在教学时,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找12的因数,并在交流中,经历了一个从无序到有序、从把握个别到统揽整体、从思维混沌走向思维清晰的过程。抓住教学的难点“如何找全,并且不重复不遗漏”,让学生自由地说,再引导学生说出想的过程,并加以调整。表面看来仅仅是组合的变换,实质上是思维的提高和方法的优化,并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一对一对”找因数的方法,经历了互相讨论、相互补充、对比优化的过程。第二个层次是在学生已经有了探索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具备了一定有序思考的能力之后,启发学生“能像找因数那样有序的找一个数的倍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以“思”为落脚点,培养学生发现思考的能力。

  概念的生成重在“思”,规律的形成重在“观察”,教师如果能在此恰到好处的“引导”,一定会让学生收获更多,感悟更多。因此设计时,我借助了“找自己学号的.因数和倍数”这个活动,在大量的有代表性的例子面前,在学生亲自的尝试中,在有目的的对比观察中,学生的思维被逐步引导到了最深处,知道了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它本身,反过来也是正确的。教师在这里提供了有效的素材,可操作的素材,促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进行了有意义的建构,促进和发展了他们的思维。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5

  《倍数和因数》这一章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由于这一单元概念较多,学生要掌握的知识较多,所以掌握起来较难。我上的这节复习课分以下四部分。

  1、先从自然数入手,由自然数的概念让学生总结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又根据生活实际试着让学生把自然数分成奇数和偶数。点名说出什么数是奇数,什么数是偶数,是根据什么分的,这样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2、由偶数都是2的倍数,复习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3的倍数的特征。学生边复习老师边板书,由于大家共同协作,很快找出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然后总结同时能被2、3整除的数就是6的倍数,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意义。让学生随便说一个算式,说明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学生列举乘法或除法算式,准确表达倍数与因数的关系,加深了学生对倍数与因数相互依存关系的理解和认识。

  3、随便给出一个数找出它的所有因数,得出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身。根据因数的个数把自然数分成质数、合数和1。复习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最小的质数是几,最小的合数是几。20以内的质数。为什么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这是根据什么分类的呢?任意给出一个数判断是质数还是合数,若是合数让学生分解质因数。先说分解质因数的方法,然后点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出错误。

  4、带领学生一起做练习,让学生边做边说思路。这节课比较好的地方是条理清晰、内容全面;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意到了练习的层次性、趣味性。

  不足之处是我缺乏个性化的语言评价激活学生的情感,以后需多努力。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1-01

因数和倍数的教学反思02-14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02-26

倍数和因数的教学反思03-06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02-18

《因数和倍数》数学教学反思11-07

倍数和因数的教学反思通用10-20

《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教学反思09-02

《因数和倍数》数学教学反思02-08

《因数和倍数》简短教学反思整理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