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中班教案

中班教案

时间:2024-03-11 07:46:55 教案 我要投稿

中班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班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班教案

中班教案 篇1

  一、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捏、团、搓、卷等技能用橡皮泥做蜗牛。

  2.感受泥工活动的乐趣。

  3.激发孩子喜欢小动物、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4.激发幼儿感受不同的艺术美,体验作画的乐趣。

  5.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橡皮泥、火柴若干;课件;背景音乐;背景桌面。

  二、活动过程:

  1、看课件,引起幼儿兴趣--先出示泥工蜗牛的.身体,"请幼儿猜猜这是什么?"发散幼儿思维,引起幼儿兴趣。

  --"小朋友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出示蜗牛的壳,请幼儿接着猜,"我们接着往下看"--"我们看看到底是不是小蜗牛"最后出示完整的泥工蜗牛图片。

  --请幼儿说说小蜗牛长得什么样子的?(身体、壳、眼睛)--小蜗牛用什么材料做成?谁知道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幼儿发言)2、示范讲解--教师示范讲解,注意要点:先选一种颜色的彩泥把它捏软,团成球,搓长做蜗牛的身体;再选另一种颜色的彩泥搓长,从一头开始卷,要卷得紧一点。在头上可以用火柴做小蜗牛的触角和眼睛。

  3、渗透教育:小蜗牛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特别喜欢在晚上或下雨的时候出来玩,最怕太阳晒了,所以,小朋友在外面看见蜗牛时,能把它放在太阳底下跟它一起玩吗?对,我们要爱护小蜗牛。那这一只自己有些孤独,我们来帮他做一些小伙伴吧!

  4、幼儿操作--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提醒小朋友橡皮泥、火柴不能吃,不能往地上扔,不和别人争抢彩泥;火柴头很尖不能对小朋友和自己的眼睛。(配班教师分发橡皮泥)--教师和孩子一起制作蜗牛,注意用口诀引导幼儿。

  --请幼儿帮做好的小蜗牛再做一个小伙伴,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表扬鼓励。

  5、游戏:蜗牛搬家设计一个桌面:蜗牛的温馨小家,请幼儿将做好的蜗牛搬到小家里来。

  6、讲评幼儿作品三、活动结束:,听音乐表演小蜗牛。

  教学反思: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班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发展还不成熟,教师在今后设计的活动中,可以从平面开始逐步过渡到立体,随着孩子手部动作的不断协调发展来增加操作材料的难度。

中班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在认识瓢虫以后学会儿歌,巩固所学知识。

  2.进一步知道瓢虫的特征,知道七星瓢虫是益虫,了解瓢虫与农作物的关系。

  3.发展幼儿的分析、概括能力,培养幼儿爱科学的情感。

  4.通过倾听教师对图书书面语言的朗读,提升依据画面展开想象并用较丰富的语汇进行表述的能力。

  5.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教学准备:

  七星瓢虫图片,玩具两个

  教学过程:

  1.咱们小朋友上次认识了瓢虫,哪个小朋友能讲一讲七星瓢虫长什么样子?(找幼儿讲述)现在我们一起看看七星瓢虫是不是和咱们小朋友说一样?(看图片,幼儿观察,导入活动)

  2.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引导幼儿与教师一起概括七星瓢虫的特征:“有两对翅膀,三对足,身体是半球形,穿了一身花衣服,花衣服就是它的第一对翅,第二对翅膀是透明的,在第一对翅膀的下面,只有飞的时候才能看见。头很小,有一对大眼睛,一对触角,六条腿(三对足),背上有7个美丽的'大黑点,它飞到菜园里,棉田里去抓害虫,爱吃蚜虫,是益虫。”(巩固复习)

  3.听教师读儿歌,引导幼儿学习儿歌《七星瓢虫》,教师领读,幼儿结合图片记忆。

  4.各种形式引导幼儿记忆,如齐背,分组背,小组比赛等等,激发幼儿背诵兴趣。(可找幼儿扮演瓢虫)

  5.游戏,边背儿歌,边与玩具七星瓢虫做游戏。

  6.背着儿歌去户外寻找七星瓢虫。(结束活动)

  附:儿歌:七星瓢虫

  小瓢虫,真美丽,身上穿件花花衣。

  数数它有几颗星?一二三四五六七。

  小瓢虫,真卖力,一飞飞到棉田里,

  专抓蚜虫当点心,乐得棉桃笑眯眯。

  活动反思:

  活动根据中班发展情况而选择,比较容易熟念。在学习儿歌时,结合相应的儿歌图片,幼儿很容易就学会了,而且能达到活动目标。启发幼儿创编时,也结合了鲜明的图片,幼儿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及目标。而不足之处,是在选材时,应选些较肯定的儿歌,教具,做起来也比较鲜明易懂。总的来说,整个活动还算是很成功的,活动基本达到目标要求。

中班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体会跑步——立定的正确姿势,养成良好的

  身体姿势。

  2、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参与意识,培养勇于克 服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学习内容:

  跑步走--立定,高抬腿跑--后踢腿跑---30米加速跑。 重点:动作自然协调

  难点:集体步调一致

  学习步骤:

  一、 跑步走

  教师组织教学: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爱集体的精神

  2、理解并掌握跑步走——立定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学习活动:

  1、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体会动作的节奏

  2、学生分小组进行复习练习

  3、学生轮流当指挥员

  4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

  5、学生展示

  二、高抬腿跑---后踢腿跑----30米加速跑

  高抬腿跑的教学重点是:摆动腿高抬;难点:蹬地腿充分伸直。

中班教案 篇4

  目标:

  1.感知不同材料的性质,能自主选择材料,搭建与众不同的水上“高楼”。

  2.乐意在探索中调整搭建,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

  准备:

  1.多种可用于支撑的材料,比如养乐多空罐、乐高小方块积木、木质细圆柱积木、木质粗圆柱积木、三角形积木、塑料瓶盖等。

  2.20厘米见方的正方形KT板若干,塑料小盘若干(如图1)。

  3.盛水的中型透明塑料箱若干,干毛巾若干。

  玩法:

  1.游戏前,幼儿独立选择正方形KT板和各种可用于支撑的材料若干,并放入塑料小盘内。

  2.游戏中,幼儿利用自己选择的材料,在透明塑料箱内创造性地搭建水上4层“高楼”。如用塑料瓶盖、养乐多空罐和四块KT板,在水面上搭起4层“高楼”,分层处用瓶盖、养乐多空罐等间隔并作支撑。

  3.幼儿也可自行制定规则,开展双人或多人竞赛活动(如图2~4)。比如,可选用相同的材料在水上搭4层“高楼”,看谁搭得快、搭得高、搭得好;也可选用不同材料在水上搭4层“高楼”,看谁搭得与众不同。

  规则:

  1.搭建水上“高楼”时,最下面一块正方形KT板必须是漂浮在水面上的,否则视为失败。

  2.各个透明塑料箱里的.水位要保持一致。造好的“高楼”不能用手扶。

  3.游戏后,须用毛巾将材料擦干并送回“家”。

  评析:

  “水上造高楼”是教师设计的一个探索性游戏。教师选择和投放了多种可用于支撑的、各具特点的材料。比如,养乐多空罐轻巧、可漂在水面上,乐高小方块积木轻巧稳定,木质细圆柱积木容易倒,木质粗圆柱积木稳定性好但会沉入水中,三角形积木用来支撑有难度,瓶盖有轻有重需要掂量辨别。所以,幼儿从选择材料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水上造“高楼”能否成功,搭建的“高楼”是否与众不同。

  “水上造高楼”游戏的亮点,是把教育目标隐含在玩法和规则中,即游戏本身能引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并持久地进行探索,幼儿在探究用不同材料作支撑物的过程中,感知了沉浮与材料的轻重、重心与平衡的关系等,积累了有关物体沉浮、平衡的科学经验。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发现,有幼儿会在不断试误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材料、积极尝试多种垒高方式,在完成任务时感受到“和别人不一样”,从而获得了自信心;还有幼儿追求“短平快”,只图搭起“4层楼”。对于后一类幼儿,教师首先应予以肯定,同时可鼓励他们去试一试别的材料和别的垒高方法,以进一步引导他们获得发现的乐趣。

中班教案 篇5

  一、 教材依据

  未来出版社 中班下册《科学》第34页。

  二、 设计思路

  孩子们在游戏及日常生活中,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如:船为什么会浮在水上?为什么有些东西会浮在水面而有些东西会沉在水里?等等,为了满足中班幼儿园强烈的好奇心,并结合《纲要》关于“科学”方面的目标,我让幼儿亲身探索身边的科学,让他们自己去接触沉浮的现象,并对沉浮现象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和理解。因此,我设计了这个科学学习活动。

  三、 活动目标

  1、使幼儿了解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使沉下去的,哪些是浮起来的,并学会分类。

  2、使幼儿通过观察、实验、记录等方法,了解物体具有浮力这一特性。

  3、激发幼儿对浮沉现象的兴趣。

  4、充分晕用一些实验材料和多媒体来辅助幼儿更好的完成实验,更清晰地感知沉浮现象。

  四、 活动重点

  帮助幼儿了解物体沉浮的特性,并能按照要求完成实验。

  五、 活动难点

  培养和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六、 活动准备

  1、实验材料:积木、乒乓球、玻璃珠、塑料瓶、铁钉、塑料、泡沫、石头、树叶、硬币、钥匙、筷子、指甲刀等

  2、每组一盆水,一块擦手毛巾。

  3、记录表、铅笔。

  4、透明的水槽一个。

  5、图片(会浮的物体)。视频播放:轮船、小木船、竹筏、救生圈、小鸭子游泳。

  七、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律动《小小椅子转过来》

  2、老师:小朋友,我们来看看老师桌子上放着什么东西?(展示装满水的水槽)

  3、教师出示筷子、指甲刀、大块积木、钥匙四种材料,请幼儿猜测把他们放入水里会出现的情况。

  4、幼儿猜测后,教师依次实验来验证结果。发现有的是沉下去的,有的是浮起来的,告诉幼儿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叫“浮力”。

  (二)、浮沉小实验

  1、教师展示实验的材料,交代具体的实验方法和记录方法以及实验的注意事项。

  2、教师在每组选出一个记录员,然后分发实验材料,组织幼儿开始实验。

  3、全班幼儿分六个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三)、浮沉材料分类

  1、展示幼儿的实验结果,教师用实验再次验证,对表现好的小组给予奖励。

  2、请四个幼儿到前面来对所有的材料进行分类,并集体复习依次实验结果。

  (四)、活动延伸

  1、告诉幼儿“浮力”带给我们生活的便利,播放图片(木船、竹筏、轮船、救生圈等)

  2、请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哪些东西会沉下去,哪些会浮起来。

  八、 活动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实验课,由于这种类型的活动在我们日常教学中开展的较少,幼儿显得格外兴奋,参与的热情很高。“浮沉原理”本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但是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还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因此,这节课我主要通过观察、实验、记录、展示实验结果、材料分类等环节,让幼儿充分感知物体的浮沉现象,课堂效果较好,活动目标基本达到。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少数幼儿纪律不够好,课堂场面一度较混乱,这是我事先没有预料的,在以后教学中,课前准备方面我还要多下功夫,以便更好应对课堂突发情况。

中班教案 篇6

  中班下学期美术教案《圆形变变变》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美术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及动手绘画能力,学习用一个或几个圆组合添画成各种物体,乐意参与"圆形变变变"活动,体验在圆形上添画变出新事物的快乐。

  设计思路:

  圆形是幼儿熟悉的图形,一个个简简单单的圆,添画几笔就变成了孩子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常见的物品,他们对此有着丰富的感性经验,会觉得既亲切又趣味十足。本活动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画一画多感官参与的方式,让幼儿认真观察画面,尝试理解画面内容并能清楚地讲述。

  活动目标:

  1、学习用一个或几个圆组合添画成各种物体。

  2、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及动手绘画能力。

  3、乐意参与"圆形变变变"活动,体验在圆形上添画变出新事物的快乐。

  4、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5、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一个或几个圆组合添画成各种物体。

  教学难点:发挥想象添画,制作和别人不同的'作品。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1)课件(2)各种颜色大小不同的圆形(后面贴好双面胶),绘画纸,彩笔,展示板,

  2、前期经验准备:幼儿对于哪些物品是圆形的,哪些物品上有圆形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引起兴趣:

  师:小朋友们好!我是王老师。我听说咱们班的小朋友特乖,所以想和你们一起玩游戏。我还带来了一位小客人,他是谁呢?和老师一起去看看吧!出示第一张幻灯片:师:听,小客人和我们打招呼呢。圆形娃娃:小朋友们好!我是圆形娃娃。师:哦!原来是圆形娃娃呀,我们一起和小客人打个招呼吧。幼儿:圆形娃娃,你好!师:圆形娃娃有个特殊的本领,他会变魔术,老师昨天和他学了一招,只要我们说咒语:圆形圆形,变变变。圆形就能变成各种物体。不信我给你们变变看。

  2、老师表演变魔师:小朋友,看看老师能把一个圆形变成什么?我得请你们来帮忙,帮我说咒语。幼儿:圆形圆形,变变变。出示幻灯片。问:你们知道我是怎么变的吗?幼儿:把一个红圆形四周添上线条就变成红太阳了。师:小朋友说的真好!看两个圆形又能变成什么?出示幻灯片。师:谁来说说我是怎么变的?(幼儿自由回答)继续出示幻灯片。让幼儿说说是怎么变出来的。(幼儿先回答,教师总结)

  3、幼儿说一说: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你们也学会了变魔术。你们想一想:一个圆,两个圆,三个圆,许多个圆还能变成什么呢?幼儿自由讨论。师:你想把圆形变成什么?请幼儿回答。(教师引导幼儿说完整话)

  4、动手操作,教师指导:

  师:和老师变了半天魔术,累不累呀。咱们玩个游戏放松一下好吗?和幼儿一起玩"抓泡泡"游戏。(放音乐)问:你们刚才抓到泡泡了吗?幼儿:抓到了。他们哪去了?幼儿:不见了。"他们都跑老师这来了。现在老师就把他们还给你们。请你们用这些圆形也去变一变吧。(请小朋友先想好你想用几个圆变成什么东西,然后找到你所需要的圆,撕去圆后面的双面胶的外面一层,粘在纸上,再把它添画好)。

  5、展示欣赏:

  画完的幼儿把自己的画展示给大家,并说说自己把圆形变成了什么。说完后把他贴到展示板上。

  延伸活动:

  师:小朋友,你们除了认识圆形还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他们也想让小朋友来变魔术,你们回家后,把他们都请来,变出更多,更美的东西!

  教学反思: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小班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发展还不成熟,教师在今后设计的活动中,可以从平面开始逐步过渡到立体,随着孩子手部动作的不断协调发展来增加操作材料的难度。

  小百科:圆形在数学学科之中是表示从定点(圆心)等距离到任一点的平面曲线。

中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喜欢欣赏阅读儿歌《七个阿姨来摘果》,理解作品内容。

  2、认读字宝宝:“摘、苹果、桃、石榴、柿子、李子、栗子、梨”

  3、通过多媒体教学,初步理解儿歌内容。

  4、初步理解儿歌情节,理解故事中语言的重复性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会汉字

  活动难点:读准“摘、苹果、桃、石榴、柿子、李子、栗子、梨”的字音

  活动准备

  1、大范例《七个阿姨来摘果》一幅。

  2、大字卡:“摘、苹果、桃、石榴、柿子、李子、栗子、梨”各一张,小字卡每幼儿人手一套。

  3、幼儿用书每幼儿一本。

  4、录音机、儿歌《七个阿姨来摘果》录音磁带。

  5、活动课件

  活动过程

  活动开始:玩英语手指游戏,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一、教师创设情境导入。活动小结:表扬活动认真配合,表现出色的小朋友。组织幼儿整理好字卡,送字宝宝回家。

  1、教师把手放在耳朵旁说:“小朋友,你们听,怎么那边那么热闹啊?......好像听到很多阿姨在说话的声音,还有阿姨在唱歌的声音......让我们来看看阿姨们在干什么?

  2、教师打开活动课件,出示作品内容画面说:“小朋友们看看这么多阿姨在干什么呀?引导幼儿按照一定的顺序阅读图意,不重复不遗漏地描述画面。(让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引导幼儿说出故事内容。)

  二、欣赏阅读儿歌《七个阿姨来摘果》

  1、老师把阿姨们摘果的事情编成了一首儿歌,儿歌的名字就叫《七个阿姨来摘果》。

  2、欣赏儿歌大范例《七个阿姨来摘果》。要求幼儿手指字,耳朵听,眼睛看书,不出声。(放录音)

  3、跟读儿歌《七个阿姨来摘果》。要求幼儿手指字,耳朵听,张开嘴巴读轻声。

  三、结合课文内容提目的'字

  1、小朋友们念得真好听,果园里有几个阿姨来摘果呀?她们拿什么来摘果呀?她们摘的果子都一样吗?有什么果呀?(教师提问,让幼儿复述一次儿歌内容)

  2、边提问边认识汉字(即进行文中提字):“摘、苹果、桃、石榴、柿子、李子、栗子、梨”。

  四、指读儿歌《七个阿姨来摘果》。要求幼儿左手扶书,右手指字,声音洪亮有感情;并进行传书收书常规培养。

  五、玩游戏

  1、进行文字搬家游戏:阿姨们的果篮不够用了,请小朋友们帮忙送果篮。

  2、玩小字卡游戏:《Peek—a— boo》,请幼儿找出与他们捉迷藏的对应字卡。

  3、去果园看那棵神奇的果树,复习本次活动中所学的字宝宝,加深幼儿的记忆。(利用到课件)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因为有了课件的辅助,幼儿非常地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强。开始部分,我用英语游戏来调动幼儿的情绪,增强其学习兴趣。活动中,有些环节我组织得不够顺畅,以至于有些幼儿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所以我运用到小游戏来提高幼儿学习字宝宝的积极性,使其更加投入到活动中来。最后玩小字卡环节,幼儿对我设计的英语游戏《Peek—a— boo》感到很好玩,所以每位小朋友都全神贯注地期待着下一张小字卡的出现,津津有味地玩着找小字卡的游戏,活动已经达到教学目的。但也有不足之处:活动中,由于我过于紧张,以至于没有注意到该念轻声的词语,一些上声的字或词没能用手势更好地引导幼儿发音,日后应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争取自己有进一步的提高。

  小百科:阿,在字典中,拼音a是第一个,所以阿姨一词就出来了。阿姨,简称姨,现代泛指对女性的称呼。

中班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用自然的声音学唱歌曲《水果歌》,练习唱准音乐旋律

  2、迁移自己的生活经验,用不同的水果名称替换歌词

  3、在歌唱过程中感受单个字重复演唱的快乐

  活动准备:各种常见水果的图片,节奏图谱一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你看见过哪些水果?(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现相应的水果图片)

  2、在这些水果中,你最喜欢吃哪种水果?为什么?

  二、感受新歌的旋律

  1、今天,这么多的水果要来唱演唱会,请你听一听,老师唱了些什么?谁第一个出来唱歌?

  ①教师演唱第一个水果:我唱的是谁?请小朋友把图片找出来。苹果的歌词中,你最喜欢哪一句呢?它是怎样唱的?(幼儿与教师一起演唱单字重复的一句)

  ②教师演唱第二种水果:运用同样的方法引起幼儿学唱的兴趣

  ③第三种与第四种水果一起唱:

  ④教师小结:原来,水果中单个的字也可以用来唱歌,而且非常有趣。

  三、学习新歌

  1、教师轻轻地完整唱一遍

  2、幼儿演唱

  3、根据图谱的'提示感知第一段、第三段与第二段、第四段结束时时值的不同,请幼儿根据教师的提示进行正确的演唱。

  4、演唱、分男女进行演唱

  四、创编歌曲

  1、你觉得还有哪些水果也会来唱歌?它会怎样唱?

  2、根据幼儿的回答贴上相应的图片:后面单个字会唱什么?

  3、完整演唱幼儿创编的歌曲。

  中班音乐:母鸡孵蛋

  活动目标:1.理解、感受不同节奏的小鸡叫声,在游戏中感应小节末拍节奏。

  2.能用(轻、慢)和洪亮的声音表现歌曲中害羞、自信的情绪。

  活动准备:

  1.母鸡孵蛋的音乐,鸡蛋三个,三种不同形象小鸡的图片

  (棒棒鸡、打嗝鸡、害羞鸡)。笔。

  2.铃鼓、丝巾每个小朋友一份

  活动过程:

  一、熟悉歌曲《母鸡孵蛋》歌曲旋律

  师:今天母鸡要孵蛋了,我们来听听母鸡孵了几个蛋?

  教师《母鸡叫咯咯》音乐律动进场。

  师:母鸡孵了几个蛋?

  二、认识三个不同特征的小鸡宝宝,并能模仿各种形式小鸡的叫声。

  师:你们看看母鸡的蛋都一样吗?

  1.棒棒的小鸡——感受1/4小鸡的叫声,能用洪亮、有力的声音表现自信。

  (1)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鸡?为什么?

  (2)倾听棒棒小鸡的叫声,教师用简单图示表示,幼儿模仿。

  (3)鼓励幼儿唱出有力的声音。

  (4)想象自己是身体很棒的小鸡并演唱。

  2.打嗝的小鸡——感应小节末拍节奏。

  师:这只鸡喜欢打嗝,它的名字叫打嗝鸡。

  (1)听出打嗝小鸡在小节末拍打嗝的规律,教师用笔画出打嗝鸡的叫声。

  (2)幼儿学会在结尾处做打嗝动作。

  (3)唱歌时对着别人打嗝礼貌吗?怎样能让别人听不到打嗝的声音?

  (4)练习唱准小节末拍的休止符。

  3.害羞的小鸡——用轻、慢的声音进行表现害羞。

  师:他是什么样子的?听听害羞鸡唱歌是什么样子的?

  (1)用拖小尾巴的图示表示害羞鸡的慢。

  (2)师:害羞鸡在介绍自己的时候是这么样的?他的声音呢?

  (3)学习害羞鸡唱歌

  4.集体歌唱,模仿三种小鸡的叫声。

  师:这三只小鸡的叫声合起来是一首好听的歌呢,名字叫《母鸡孵蛋》。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

  三、介绍铃鼓和丝巾的特点,用铃鼓和丝巾表现各种特征的小鸡叫声。

  1.师:你们觉得丝巾可以用来表示什么小鸡?铃鼓呢?

  什么样的声音可以给棒棒鸡伴奏?

  怎样给打嗝鸡伴奏?到了打嗝的地方可以怎么办?

  怎样给害羞鸡伴奏?

  2.借助乐器、道具表现歌曲《母鸡孵蛋》。

  四、拓展经验

  出示双胞胎小鸡

  师:鸡妈妈除了孵出了那三只小鸡,还孵出了这对双胞胎小鸡。听听他们的叫声是什么样的?

  师范唱双胞胎小鸡的叫声。

【中班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中班教案中班教案02-23

教案中班教案02-23

中班的教案01-08

中班教案03-01

中班教案01-04

中班教案01-04

中班教案01-04

中班教案01-04

中班教案01-05

中班教案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