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月光曲》的教案

《月光曲》的教案

时间:2024-02-02 13:42:30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月光曲》的教案(优选)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月光曲》的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月光曲》的教案(优选)

《月光曲》的教案1

  教学要求: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的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辩事物和联想。

  教学重点:

  1、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的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 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教具准备:投影、录音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 我们已经初读了《月光曲》这篇课文,大家想不想亲耳聆听这首著名的乐曲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美妙的`音乐中。(播放钢琴曲《月光曲》)

  2. 请同学们说说感受。

  二、直奔中心,感受《月光曲》。

  1. 学生尝试找出描写《月光曲》内容的段落。

  2. 出示文段,全班齐读。

  3. 出示尝试题一:这段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几幅画面?

  4. 四人小组讨论。

  5. 师生交流找出如下三个画面(投影):

  画面一: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画面二: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画面三: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6. 学生任选一幅画下来展示台上展示。

  7. 依次出示三个画面,配乐欣赏。

  8. 讨论音乐旋律变化。(由轻柔到强烈,由缓慢到快速)

  9. 指导感情朗读文段。

  10.请说说文中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产生的联想。

  三、自主探究《月光曲》的创作历程。

  ㈠ 出示尝试题二:

  贝多芬为什么会弹出这么美妙的琴声?回读课文第二到第八自然段,找出原因。

  ㈡ 四人小组讨论。

  ㈢ 师生交流讨论情况。

  1. 对穷兄妹的同情。集体思考讨论:听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会怎么想?

  (太可怜了,太感人了,我要为他们弹一首曲子。)

  2. 遇到了知音。思考:听了姑娘的话,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心里会怎么想?

  (这穷苦的盲姑娘,不但喜欢音乐,而且懂音乐,能从琴声中分辩出弹琴的人是我,我遇到知音了。)

  3. 触景生情。思考:看到茅屋里的一切和清幽的月光贝多芬又会怎么想?

  (美好的音乐是给予穷苦人们和爱好音乐的人的,我要为他们弹一首动听的乐曲。)

  4、指导感情朗读这一段。

  四、欣赏曲子,回顾全文:

  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谈话,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看到盲姑娘听得入神,听到盲姑娘激动的赞美声,贝多芬心想,音乐是给予穷苦人们和懂音乐的人们的,于是就借着清幽的月光即兴弹奏了一首曲子,这就是《月光曲》。

  五、质疑问难。

  六、出示作业:

  再次听听《月光曲》,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月光曲

  同情穷人 事物 联想

  遇到知音 月亮 月光

  触景生情 弹琴 大海

《月光曲》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传”,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背诵第九自然段。

  3.能借助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体会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情感的美。

  4.学习作者运用联想描写事物的方法,体会贝多芬的善良和爱心。

  【教学重点】

  体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

  【教学难点】

  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谱”等8个生字。

  2.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月光曲》,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音乐,仔细听,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你知道这是谁谱写的什么曲子吗?

  3.板书课题:月光曲。

  二、介绍贝多芬

  贝多芬: (1770-1827) 德国著名作曲家,是德国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之一,28岁起听力逐渐减退,至50岁时双耳完全失聪,但他却一直坚持指挥、创作。贝多芬的主要作品有交响乐9部,钢琴奏鸣曲32部,钢琴协奏曲5部,小提琴协奏曲一部,弦乐四重奏16部等众多作品。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 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谱写 莱茵河 盲目 纯熟 琴键 一缕 陶醉

  (重点指导生字,前鼻音“纯”;后鼻音“盲、涌”等。)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指导读以下的词语:盲目 纯熟 一缕 注意读准“盲、纯、缕”的字音。

  (2)学习多音字:传(chuán zhuàn)

  练 ①读句子,找发现。

  这是一个古老的传说,它的真实性已无法考证。

  ②读一读:传(chuán)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zhuàn) 。

  (3)理解词语

  练 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纯熟 安静,宁静。

  恬静 非常熟练。

  断断续续 形容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微波粼粼 时而中断,时而继续。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本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 的传奇故事。)

  (2)梳理课文思路

  练 填空:本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四、学习“会写字”

  谱 莱 茵 盲 纯 键 缕 陶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谱、纯、键、缕、陶”,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莱、茵、盲”,上下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谱、缕”,上下结构的字“盲”,学生练写。

  谱:普字上边点和撇与横分开,亚字扁宽、中间两竖、下横要长,日字窄小。

  盲:亡字扁宽、上横要长、竖折的竖靠左、折要短,目字稍窄、宽度与折相当。

  缕:纟要窄,米字中竖下边要短、下撇和捺稍长,女字扁宽、末笔长点要有力。

  练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2.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和音乐鉴赏能力。

  3.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想象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词。

  2.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1至5自然段

  1.出示: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1)这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总写贝多芬创作了?月光曲?,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2.课件出示: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1)姑娘的话,用了两个感叹号,有什么表达效果?

  (姑娘所说的话用了两个感叹号,一是为自己弹不好这首曲子而着急,二是表达自己对弹好这首曲子的渴望,从中可以看出姑娘对音乐的痴迷。)

  (2)姑娘为什么说“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是盲姑娘对哥哥的劝慰,由此可见姑娘家境贫穷,她非常体谅哥哥的难处。)

  3.全班交流。(本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 的传奇故事,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音乐才华和高超的琴技以及他对贫苦人民的同情。 )

  三、品读释疑

  1.《月光曲》是一首非常动人心弦的天籁之音,让我们用心灵去倾听、感悟!和盲姑娘兄妹俩一同感受这优美的意境!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认真研读第六至十自然段,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出示课件)

  2.因为贝多芬被穷兄妹俩生活所困,但仍热爱音乐、手足之情所感动。所以为兄妹俩弹奏了《月光曲》。在弹奏的过程中,盲姑娘非常惊讶:

  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那!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盲姑娘为什么觉得这个人是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称赞,贝多芬心里会怎么想? (出示课件)

  3.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环境怎样? (出示课件)

  “一阵风……格外清幽。”

  最能突出这个环境的—个词是什么?(清幽)

  4.有感情的读出当时的环境,读出“清幽”的感觉。

  5.“一阵风……按起琴键。”(出示课件)

  蜡烛被风吹灭了,月光从窗户照进黑暗的屋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屋里屋外一片银白的世界,仿佛进入仙境般。在这种环境中,贝多芬看到了什么? (清幽的月光、茅屋里的一切、穷兄妹俩)

  6.贝多芬在清幽的月光下面对两个可爱的知音人,一股创作《月光曲》的激情在他胸中激荡,于是他满怀深情地按起了琴键。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当时的琴声,体会《月光曲》描绘的情景。(播放乐曲) (出示课件)

  7.配乐感悟:

  如此优美的意境,把穷兄妹俩都陶醉了,他们听的如痴如醉,我们也仿佛进入了贝多芬为我们所创设的情境中,请同学们闭上双眼,在感悟优美音韵的同时,带上感情一起进入文本,感受着天籁之音!

  方法指导: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恰当地运用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为,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具有重要作用。仔细阅读本课第二自然段到第八自然段,想象贝多芬见到的茅屋里的景象,感受穷困的兄妹俩的亲情,感受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体会贝多芬的心情,感受贝多芬心中音乐美。

  8.回顾课堂、知识巩固

  这么动听一曲《月光曲》,课文是通过什么来写它的内容的?

  (通过穷兄妹俩听琴声产生的联想来写的。)

  9.在这清幽的月光下,皮鞋匠听着美妙的琴声,好像看到什么?

  ( 1)指名答。

  (2)出示[语段阅读2]“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涌过来……”

  (3)齐读。

  (4)语言描述带入情境: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皮鞋匠的茅屋里,站在盲姑娘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一幅画面:

  出示图1。

  这个画面,课文里是怎样描述的?(“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撒遍银光。”)

  谁能上来指一指“水天相接”的`地方在哪儿?(海平线上)

  师: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来,这时的海面是平静的,音乐一定是舒缓的。大家想象一下,贝多芬这时是怎样弹琴的?(节奏很慢,声音很轻的。)

  练读。板书:慢 轻

  出示图2。

  皮鞋匠继续听着,他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描述:“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微云”是“少云”吗?从整个句子看“一缕一缕轻纱似的”,想想,“微”是什么意思?(薄)

  师:这时的旋律还是很平静的,很柔和的。

  练读。板书:平静 柔和

  出示图3。

  找出课文有关的语句来描述。(“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这个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

  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知道?(雪亮……)

  师:这儿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种欢乐的令人激动的情景。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师:刚才的宁静被破坏 。这时的旋律是急骤、奔放的。

  练读。板书:急骤 奔放

  (5)我们把鞋匠听到琴声产生的这部分联想,分这三个意境,哪个意境表现的音乐高昂激烈?(第三个)

  (6)指导朗读。

  (7)小结:贝多芬的琴声把皮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啊!

  (8)皮鞋匠眼前出现的这些景象,这是他亲眼所见吗?(不是,是他头脑里想到的,这叫联想。) 这个联想是怎么产生的?( 由看到清幽的月光和听到的琴声而产生的。

  9.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是什么?(恬静 睁的大大的眼睛)

  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盲姑娘眼睛瞎了,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所以说“仿佛也看到了”也联想到月光下的大海。)

  10.小练习:

  用“―――”画出听到或见到的实在的事物。用“______”画出联想的语句。

  l、实在的事物:1鞋匠听到琴声;2鞋匠看到妹妹的表情。

  2、联想:皮鞋匠听弹奏时产生的联想;皮鞋匠看妹妹的表情产生的联想。

  小结:读文章时,我们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就能帮助我们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写文章时,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能使文章深刻、感人。

  四、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 的传奇故事,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音乐才华和高超的琴技以及他对贫苦人民的同情。

  五、学习写作方法

  (一)学一法:运用联想描写事物的方法

  本文作者描写?月光曲?的琴声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表现出来的,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即使我们没有亲耳聆听,也能通过语言文字想象出?月光曲? 的基本旋律——由舒缓流畅到高亢激昂,这种联想,从侧面描写出了贝多芬的琴声,表现了贝多芬高超的琴技。?

  1.从“相近”、“相关” 的方面去联想,也就是作者由对某一事物的感知,引起跟它在时间或空间上有相近或相关关系的其他事物的联想。?

  2.抓住“相似”的特点展开联想,指作者由对某一事物的感知,引起跟它在性质或形态上有相似性的其他事物的联想。

  (二)举一例:

  回家路上,我仿佛看到了在凛冽的寒风中,老大爷用焦急的目光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行人。眼睛看酸了,用手背擦一擦;脚冻麻了,用力跺一跺;站得太累了,就稍稍坐一坐。从红日初升的早晨,到暮色降临的傍晚,一天、三天、五天……这时,我觉得老时,我觉得老大爷给我的不是五个鸡蛋,而是一颗朴实火热的心。

  这段文字中“我”看到手中的五个鸡蛋,联想到这一个星期来,老大爷寻找“我”的情景,突出忠厚诚实的老人形象。

  (三)练一练:

  你最喜欢什么样的景物?仔细想一想身处其中的美妙之处,这让你想到了些什么,试着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示例:

  浓重的大雾弥漫在天地之间。我坐在汽车上,雾钻进车厢。路边的树木只能看出个黑影子,分辨不出是什么树。我的脑海里忽然展现一个奇特的想法:瞧,这云雾弥漫的情景不正像王母娘娘的蟠桃园吗?我们在这山雾中穿行,不正是在腾云驾雾吗?要是去寻访九天仙女,不知能否找到?再瞧瞧我们乘坐的汽车,多像一艘舫行在茫茫大海中的轮船,正劈风斩浪,奋勇向前。

  六、课堂小结

  这琴声使穷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穷兄妹俩完全陶醉在音乐之中了。贝多芬悄悄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他看到兄妹俩完全陶醉在他的乐曲中,他们这么爱音乐、懂音乐,贝多芬觉得遇到了知音,激动万分,飞奔回客店,连夜记录下了《月光曲》。

  七、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蒙娜丽莎之约》《和平女神像》。

  课后反思

  《月光曲》是语文部编版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即兴谱写《月光曲》的经过。文章短小精悍,无论是乐曲本身还是语言文字、人物情感都优美生动、感人至深,是一篇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一、创设情境,聆听曲之美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曾三次让学生聆听此曲,觉得对帮忙他们理解课文资料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次听《月光曲》是在揭题之前,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先让我们来听一首乐曲,请你们来猜一猜这是一首什么曲子?”听曲子学课文,这样愉悦的学习氛围是不多见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二听《月光曲》,是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重点段第九自然段时(“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此时,让学生配以时而徐缓抒情时而高昂激越的乐曲诵读,使学生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在水天相接的海面上,一轮圆月冉冉升起,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继而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波涛汹涌的大海格外壮观……这样,学生入其境而通情,朗读时也就真正到达了声情并茂的效果;三听《月光曲》是在即将结束这篇课文时,我边播放乐曲边对学生说:“同学们,最后让我们再次聆听《月光曲》,并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优美流畅的旋律中结束本课吧。”

  二、精读课文,领略文之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更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忙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如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能够指导学生抓住“水田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透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表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到海面由平静――波涛汹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高亢激昂。此时,即使学生从没亲耳聆听《月光曲》,但是透过这充溢着优美意境的字里行间,也能想象得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了。

  三、细细品味,感悟情之美

  细细品读《月光曲》这篇课文,我们也不难感悟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当贝多芬听到盲姑娘兄妹俩的对话而推门进屋时,当盲姑娘激动地认出贝多芬,贝多芬再次为她弹曲时,我都让学生想象:“当时贝多芬是怎样想的,是什么驱使他进屋并再次为盲姑娘弹曲?”当课文最后讲到兄妹俩久久地被曲声陶醉时,我又借此让学生练说:“假如你就是兄妹俩中的一个,当你从陶醉中回过神来时,你会对着贝多芬远去的身影激动地说些什么呢?”透过以上的几次想象练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贝多芬悄然而来,又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的是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和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更让学生感受到了这位大音乐家博大的同情心和高尚的情怀。

  听曲、品文、悟情,《月光曲》这篇课文不仅仅让学生感受到乐曲之美,领悟到语言之美,更让学生体会到了人的情感之美,使学生从中获得了愉快的审美教育。

《月光曲》的教案3

  一、先说《月光曲》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名曲。这首曲子是首什么样的曲子?找出有关的段落读一读。一读了解这首曲子是描绘海上月色景象的。再读了解这景象分:月亮升起;月亮升高,月光洒满海面;海上刮起大风,海面卷起巨浪,月光下的浪花雪亮,向岸边涌来三部分。三读了解曲子的节奏由缓慢→明快→雄壮激昂,由此而入情入境地读。

  二、再说创作过程(事情的发展经过)

  教师范讲,并板书:

  这一步以“散步”开始,发展为“走近茅屋”。原因是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里的因果关系不完整,要求学生想想:贝多芬为什么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就走近茅屋呢?原因是贝多芬会想;是谁在弹我弹过的曲子?他为什么会弹得断断续续的呢?概括为“产生疑问”四个字,引出暗线:贝多芬的思想变化线。结合这一步讲清“幽静”一词词义。就因为幽静,贝多芬能听到这琴声的断断续续。

  范讲完结,总结学法:

  1。理清事情发展阶段的起始;

  2。探究促使事物发展的原因(包括事情发展的原因及设想贝多芬心理活动的情况);

  3。注意作者选词的用心,特别是对事情发展所起的作用。总结学法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举一而反三,促使学生自学下文。

  下面学生自学、讨论,教师点拨,逐步完成板书:

  在这五步中:

  第一步要抓住兄妹之间的对话,理解盲姑娘的渴望。但又因太穷,产生了失望情感,从而引导学生去推想贝多芬的心理活动。

  第二步点一点贝多芬进屋后所见的家景和盲姑娘对音乐的酷爱——因为这一点与家庭的穷多不相称啊!

  第三步从盲姑娘听音乐的神态及语言理解,教师插叙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使学生明确“知音”一词。再挖一挖“您”的用法,体会盲姑娘对贝多芬的崇敬之情。

  第四步要点拨一下:为什么贝多芬创作的是《月光曲》而不是其它的曲子呢?这是因为当时的月光很幽美,兄妹的激情促使贝多芬产生创作的内容和灵感,所以称之为“即兴创作”。

  第五步说明正是因为这首曲子是即兴创作,所以贝多芬要飞奔回客店把曲子录下来。这也反映了贝多芬严肃的创作态度。

  三、接着说“传说”

  传说,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故事,它有真实和虚构之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原因是因为耳聋,为表现与命运的抗争,创作了《月光曲》。既然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为什么会在民间广泛流传呢?这就必须追寻其思想意义和民众的情感所在。经教师点拨,学生明确贝多芬是一个伟大的`人民音乐家,他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演奏,人民对他十分爱戴和敬仰。这样的音乐家中国有没有呢?有。聂耳、贺绿汀、施光南等都是为人民而创作,为人民演唱(奏)的音乐家。

  四、最后说说联想

  通过学习第九自然段,学生明白了《月光曲》具体描绘的景色,这是不是就是《月光曲》真实内容呢?不完全是,因为这是盲姑娘听琴后所想到的。由这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的现象我们称之为“联想”。再读读这段联想,谈谈没有这段联想会有什么感觉。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加上联想往往使事物表现得更加深刻,更加感动人。再引导学生自己找一找课文中还有没有联想的地方,说说其作用,并读一读。

  《月光曲》文句优美,感情深沉,意境很深。课文所记叙的故事,时间离今几百年,地点相距几万里,加之语文课上谈音乐,教学比较困难。我们听了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教师进修学校特级教师范超示范两节课,上出了水平。这次教学有三大特色。

  第一,理清脉络。范老师不仅抓住了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的一条明线,而且还紧紧抓住课文的一条因事情发展引起人物感情变化的暗线。这条文脉由盲姑娘的感情发展(对听演奏的渴望——听了演奏的满足——知道是贝多芬的喜出望外——聆听《月光曲》的幸福)和贝多芬的感情发展(对兄妹俩的同情——遇到知音的激动——用《月光曲》抒发情感)交织而成的。范教师的每一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步骤,始终紧扣行文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进而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赞美贝多芬热爱人民,为人民而创作的情感,水到渠成,中心明确。

  第二,授以学法。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范老师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先让学生三读课文,带入意境,再示范讲清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的意思,归纳出理解课文的三条学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讨论,教师分五步点拨,收到举一反三之功效,这对培养学生自己读书的能力,大有裨益。

  第三,实虚结合。《月光曲》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除了对景物的描写比较生动细致之外,突出的特点是“实”、“虚”结合,即由实在的事物引起联想。范老师在教学中是着意用力的,不仅让学生弄清了概念,找出了实例,而且还结合学生实际诱导运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月光曲》的教案4

  课堂上多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创新──《月光曲》教学片断与反思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钟公庙街道金家漕小学陈微娜

  我在一次新教师考核课上,我上了《月光曲》这一课,在《月光曲》中有一个情节:当贝多芬弹完一曲后,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却又弹了一曲。”“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句子,我设计原因模糊的开放题来理解句子,进行创新教育。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引导学生思考“没有回答”的多种原因,这是一道讨论题,当学生看完题目之舌,就开始七嘴八第三舌地讨论起来,而我也参与了进去,不出30秒;就已经人急不可待地想发言了,我假装没有看到,继续蜻蜓点水般地穿梭于学生之中。

  在参与讨论期间,我了解了大多数学生的看法:他们认为贝多芬没有回答是默认了,但也有一些学生的看法与大家不太一致,情况多种多样。于是,我就开始让学生自由发言,以下是学生们畅所欲言的片断实录:

  学生1:“我认为那是贝多芬默认了。”

  学生2:“我的意见与他一样。”

  学生3:“我想那是贝多芬谦虚。”

  学生4:“贝多芬怕被人知道,会有很多人来看他。”

  学生5:“贝多芬酝酿《月光曲》进入情境,没有听到盲姑娘的话。”

  学生6:“贝多芬急着要把《月光曲》弹出来,顾不上回答。”

  学生7:“贝多芬认为遇上了知音,非常激动,说不出话来。”

  听了学生们的这些话之后,我觉得结论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而重要的是我看到了我的这些学生们个个充满信心的模样,通过讨论回答,他们掌握了新的知识,感受到了尊重,并学会了自尊、自信、合作、独立与坚韧等高贵的品质和精神,同时也训练了他们语言的逻辑性及思维的深刻性和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态度,我想,他们是一群具有健康学习心理的学生。

  上完这一堂课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源自这堂课的启发,心情十分欢畅,于是,我作了一次较为深刻的思考与总结。

  我在课上所设计的题目是一道讨论题,它的答案不是单纯的同意或者反对,不是简单的回答,而是要让同学们进行交流、对话,但我发现,整个解决过程其实也不等同于“讨论”这么简单,如果当同学们发表完毕统一一个标准的话,无疑是给学生一个“金箍圈”,使学生不敢创新。

  文学艺术的形象既是鲜明的,又是模糊的,具有一定的张力,鲁迅先生在论《红楼梦》曾指出:“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学家看见宫闱秘事。”可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实质是对文章的一个“再创造”过程。不同生活经历,个性特征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切不可依恋灌输式教学的那种呆板的“简单划一”和“一锤定音”,板书的“唯我独用”,解词的“统一标准”,分段、中心思想的“步调一致”等等,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答案,允许学生个性张扬。教师要善于抓“模糊”点,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创新。

  这一堂课让我深深地感到,真正的学生是相互的,而不是简单的或者权威的由上而下主宰的,对于学习者而言,教师的作用不再那样至高而上,学习者不仅有机会说,而且共同决定着说的内容和形式。由于学生身心得到了彻底解放,他们的学习就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积极参与。只有把思考与行动结合起来,才能提出真正重要的问题和提供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掌握一套死板的知识而不知知识是如何得来,不知如何应用,即使得到了完整的知识,也不算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应该既知道事物是什么样子,又知道它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的,不仅拥有关于事物的真理,又拥有一套如何发现真理的真理。

  从此以后,我在课堂上多设计类似的讨论题,多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积极创新教育。

  琴声荡漾美丽驻心田──《月光曲》教学片断与反思

  浙江省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总校)周秋凤

  【情景说明】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在反复阅读中,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探索,居高临下地抓住全文的重点,体会了贝多芬弹曲、谱曲、热爱劳动人民、深入贫苦群众中间的人格精神。在教学中创设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在文本、教师、学生三者之者架设一座畅通的桥梁,从而实现语文学习的自主化、个性化。

  【教学片段】

  师:老师有个问题想问大家,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月光曲》,可我看了半天,文章并没有写《月光曲》呀,这《月光曲》在哪呢?

  生:课文第九自然段就是。

  师:那是写大海和月光的变化,没写《月光曲》呀!

  生:我觉得文章是通过写兄妹俩的联想来写贝多芬的曲子弹得很好的!

  师:那曲子的旋律、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好好地把这段读一读,并小组讨论,然后有条理地告诉老师。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老师的问题。)

  师:谁能说给老师听?

  生:我觉得(读)“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洒遍了银光”是曲子刚开始时,皮鞋匠所联想到的,这时的曲子一定很慢,而且很静。

  师:那就是曲子很慢,很舒缓,对吗?

  板书:

  舒缓

  生:我觉得月亮刚升起时,照得海面一片银光,这时的月光一定很柔和,那贝多芬弹的曲子也一定很柔和。

  师:好,看来这时的曲子是非常舒缓柔和的。那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板书:

  柔和

  生:(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洒遍了银光。”

  师:谁接着说,后来呢?

  生:后来(读)“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这时的曲子应该逐渐增强,声音也高些,节奏也应该快些啦。

  生:我觉得除了节奏快,它的力度应该加强了。

  生:我觉得这时一定有反复的小节,因为是“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说明曲调有反复。

  师:那就是节奏也快,弹得也有劲啦,是吗?谁来读呢?

  板书:

  快速有力

  生:(读)“月亮越升越高,……朝着岸边涌来……”

  师:你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这么读吗?

  生:“忽然”说明时间很快,所以我读得也快,还有刚才说这时的曲子快速而有力,所以我读“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也读得快,而且有劲。

  师:他不仅读得好,说得也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谁来把皮鞋匠看妹妹这一层读一读呢?看这时的曲子又是怎样的?

  生:(读)“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我觉得这时的穷兄妹俩都已经完全被陶醉啦,这儿应该是高潮部分。

  生:我想这时的曲子一定更快,节奏感更强。

  师:节奏快了,到了高昂的部分,情绪也就激荡啦。

  板书:

  高昂激荡

  师:好,那谁能从头到尾完整地说一说呢?

  生(自由说、指名说):贝多芬面对着月光,面对着兄妹俩,按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的,舒缓的,接着曲子有了变化……

  师:贝多芬的《月光曲》真是这样吗?让我们随着兄妹俩一起来欣赏一下。

  (放乐曲,生闭目欣赏。)

  师:听了《月光曲》,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呢?

  生:听了曲子,我感觉在一个拥有清幽月光的夜晚,我独自一人来到海边,双眼紧闭,感受着大海的呼吸,倾听着大海的声音。皎洁的月光给海面披上了银纱,美极了。忽然,海面失去了平静,海水变成了巨浪,在咆哮,在翻滚,不停地拍击着岸边坚硬的礁石……仿佛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海浪。

  生:音乐响起来,我仿佛置身在小湖边,一轮皎洁的.明月慢慢升起来,把平静的小湖,湖边的蒲草、芦苇都镀上银光,异常美丽。忽然,只听一声水花溅落,一条金黄的鱼儿跃出水面,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接着又钻进了水中。接着第二条、第三条……一条条鱼儿跃起又落下,似乎正伴着月光跳起了“月光舞”,平静的湖面变得热闹非凡……

  生:听了曲子,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勇敢的探险家在海面上拼搏。傍晚,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海面幽静而美丽,探险家坐在船舱欣赏着窗外美景。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快把船都掀起来啦,这时的探险家竭尽全力地摆动方向盘……勇敢者终究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

  师:贝多芬的琴声让我们也陶醉啦,皮鞋匠正是在这优美的琴声中看到了慢慢升起的月亮,看到了跌宕起伏的大海,我们能在朗读的时候感受大海的变化,并把这变化表现出来吗?

  (生自己练读。)

  师:好,谁愿意读?这有三层,你愿意读哪一层就读哪一层。

  (指名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层读。)

  师:谁能把整个一段读给大家听呢?这次还要找个人和你比,看谁读得好!

  (两名学生比读。)

  师:你们认为他俩谁读得好?哪儿读得好?

  生:……

  师:他们俩读得都很好,各有特色,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吗?

  ……

  【教学反思】

  以上是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十六课《月光曲》第九自然段的一个教学片段。在这一片段的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的变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了语言文字;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优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总的来说,这段的教学有两个特点:

  一、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讨论

  这一段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也学会了合作。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二、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去说,去想像

  《月光曲》是一首优美的钢琴曲,它所蕴涵的内容很丰富、很深刻的,这就给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创造了空间。教师及时抓住了这个契机,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播放音乐让学生闭目欣赏《月光曲》,用心去感受。伴随着和谐优美的曲子,学生很快进入了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的境界。这时,教师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说说听了乐曲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情趣高涨,各抒己见。有的说,看到了调皮的孩子;有的说,看到了跳舞的小鱼;有的说,看到了涨潮;有的说,看到了出海的探险家……在这一“想”一“说”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教学点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调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是本节教学的主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等于让教师放弃引导。自主学习不等于完全自发、自流学习。恰当地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给学生主动求知、发表个人感受的自由以及广泛的思维空间。

  体会联想──《月光曲》教学片段纪实与评析

  河南省濮阳市实验小学王月英

  师:同学们,当你看到题目以后,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我最想知道《月光曲》的曲调是怎样的。

  生:我最想知道《月光曲》为什么取名叫《月光曲》而不叫别的。

  生:我最想知道《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评析: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一句“你最想知道什么”,调动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了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了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

  师:你们最想知道的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中隐藏着呢。你们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学习去发现它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先来寻找“《月光曲》的曲调”。请认真读课文,画出暗示《月光曲》曲调的句子。

  生:暗示《月光曲》曲调的句子是“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请大家自由读这几句话,根据你对音乐的理解,体会《月光曲》的曲调可能会是怎样的。

  生:先慢后快。

  生:先低后高。

  师:理解得很好。老师出示几种曲调,请大家选择,并说出理由。

  a、舒缓──明快──激昂。

  b、明快──激昂──舒缓。

  c、舒缓──激昂──明快。

  生:我选择a。因为最初是月亮升起,表明月光下一切都很幽静,这时音乐一定是舒缓的;继而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表明微云开始破坏幽静,这时音乐一定逐渐增强;接着风起浪涌,宁静被完全破坏了,这时音乐一定是高昂激越的。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亲耳听听《月光曲》,看曲调同大家理解的是否一样。

  (评析:让学生集中全力解决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挥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为以后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师:这段曲调是贝多芬用钢琴弹奏出来的,大家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段曲调表现出来?

  (学生练读;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出句子的高低快慢、抑扬顿挫;学生背诵。)

  (评析:不同形式的感情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读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读中进入美的意境,在读中感悟美的语言,以至熟读成诵,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师:在课文中,大家是通过什么途径体会到《月光曲》的曲调的?

  生:皮鞋匠的联想。

  师:同样的音乐,不同的人理解不同,产生的联想也不一样。皮鞋匠听着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产生了这样的联想,那么盲姑娘会产生什么样的联想呢?你自己又会产生什么样的联想呢?

  生:盲姑娘面前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画面:皮鞋匠哥哥的手艺渐渐闻名天下,生意越来越红火,用赚来的钱为自己买了一架新钢琴。盲姑娘每天都刻苦练习,贝多芬也经常给予指导,最后她终于弹得一手好琴。她还和贝多芬共同举办了一场钢琴演奏会,场上掌声一阵高过一阵。

  生:盲姑娘好像看到了:为了给自己治眼病,贝多芬连续到各地演出,把挣来的钱送给她,并为她找了一家最好的眼科医院。最后,盲姑娘的眼睛复明了,盲姑娘、皮鞋匠、贝多芬激动得拥抱在一起。

  ……

  (评析:联想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非常重要。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深入、丰富多彩的联想,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使学生对联想的含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月光曲》的教案5

  [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幽静的莱茵河畔,不期听到了盲姑娘的琴声而受到触动,不请而进的他看到穷兄妹俩又心生感动,便为其弹奏一曲,可他没想到遇上了知音――一位对音乐痴迷且极富音乐理解力、有极高音乐素养的盲姑娘,因此内心激动不已以至不答而弹,在那个月光如水、情感如潮的时刻,即兴创作出了《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月光曲》一文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它是一篇如《月光曲》一般时而轻柔徐缓、时而沉重刚健、时而高昂激越的情感丰富的文章。课文按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展开全文,与此同时,穷兄妹的思想感情与贝多芬的内心创作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虽然文章这一明两暗三条线索相互渗透,交织并行,但文章有一条主线始终贯穿全文――那就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过程中的情感起伏线。因此,引导学生抓住贝多芬的情感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资料便是本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之所在。

  [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对教学资料的分析,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幽静、入场券、蜡烛、纯熟、琴键”等词语。

  2、背诵课文的8、9、10三个自然段。

  (二)智能目标

  1、理清课文线索,抓住贝多芬的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资料。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在读写结合训练中,提高语言的运用潜力。

  (三)情感目标

  1、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感悟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2、难点: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设计理念及教学策略]

  对于本课的教学,我确立了如下的设计理念,即:以情感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书为根本。紧紧围绕设计理念,我试图实施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策略:

  1、抓住“三不一谢”(“三不”即不期而听动真情,不请而进遇知音,不答而弹醉知音;“一谢”即《月光曲》的创作究竟是兄妹俩要谢贝多芬,还是贝多芬谢兄妹俩)这一情感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完成知识、潜力、情感的主动建构。

  2、学科间融合,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借音乐形象解读语言文字,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中入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

  3、课内外联系,读与写结合,引导学生注意分辨事物和联想,升华学生对《月光曲》的情感体验,同时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运用潜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真情

  1、课件出示,营造氛围

  多媒体出示贝多芬画像和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随后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并随乐声简介贝多芬。

  2、揭示课题,板书齐读

  (1)看来,同学们都沉浸在美妙的乐曲声中了,你们明白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吗?

  (生答:月光曲)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关于《月光曲》的创作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呢,你们想了解吗?

  [点评:真实的照片,极富感染力的语言,让贝多芬――伟大的人民艺术家的形象一下子印入学生的脑海,心中油然升起一种崇敬之情,带着这样的情感走入文本,为后面的教学作了情感铺垫。另外,和谐优美的曲子,教师生动激情的语言,很快将学生从现实的课堂引向了两百多年前的幽静的莱茵河畔,营造了一个良好的阅读期盼。]

  二、庖丁解牛显真情

  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有什么疑问?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刚才认真地读了课文,那么谁能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质疑问难,以学定教

  “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没读懂?请提出来,同学帮你解决;同学不能解决的,老师帮你解决;老师也不能解决的,咱们再一块讨论。

  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

  a.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为她再弹一曲呢!

  b.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c.贝多芬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出《月光曲》?

  ……

  [点评:教师与学生共同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建构。学生是充满好奇的,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创设问题情境,贴合以学定教的新理念。教师主角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3、相机板书,提炼问题

  这些问题很有份量,都是大家认真思考后提出来的,并且都是围绕《月光曲》的创作提出来的,那么,课文的哪一个地方是直接描述创作《月光曲》的?(8、9自然段)

  4、直奔重点,体会意境

  请大家自由地、深情地朗读这两段,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也能够读给同桌或老师听。

  (1)借着这清幽的月光,情绪激动的贝多芬开始即兴演奏了,当穷兄妹听到这首曲子后,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2)他们看到了什么?谁来读一读文中的句子。

  (3)同学们闭上眼睛来读一读这些句子,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试一试你能看到怎样的图画。(生再读想象)

  (4)交流,读了这些句子,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师引导板书:月光升起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风卷巨浪

  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5)穷兄妹俩听着这首曲子看到了这么美丽的画面!让我们闭上眼睛放飞想象,再一齐来欣赏这美丽的《月光曲》!

  (播放音乐,师感情朗读描述穷兄妹俩联想的句子)

  (6)同学们都来读一读这些句子,试一试从这三幅不同的画面,你能体味到贝多芬琴声的旋律怎样变化?

  (播放音乐,学生读书)

  (7)学生交流读后体会。(师引导板书:轻柔缓缓沉重刚健高昂激荡)

  (8)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音乐的旋律变化,读出贝多芬的情感变化,读出兄妹的惊喜。(生齐读第九自然段)

  [点评:这样美的语言,这样美的画面,这样美的旋律,这样美的情感,怎样让学生真正有所体验,的确需要点艺术。教师带着学生先读课文想象画面,完成了语言到形象的一次转换,之后又要求学生把想到的画面还原成简炼的语言,完成了由形象到语言的二次转换,然后又引导学生边听音乐边读边想画面,体味琴声的旋律怎样变化。这样,以图画再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音乐、美术、语文三门学科成为了不可分割的整体,深深撼动了学生的心灵,从而水到渠成的突破了教学的重点。]

  三、紧扣“三不”悟真情

  如此完美的乐曲,贝多芬是在怎样的心境和激情中创造出来的呢?请同学们仔细研读课文第2-7自然段,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1、不期而听动真情

  (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从“幽静”一词能想到什么?

  (生: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2)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在这淡淡的月光下,幽静的莱茵河畔,贝多芬听到了断断续续的琴声,想想他此刻的情绪该是怎样的?

  (师板书:不期而听触动)

  (3)读第三小节,从兄妹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4)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姑娘的琴声和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还会为他们做些什么?(师板书:不请而进感动)

  [点评:换位思考,注重人文的情怀,生命的弘扬。]

  2、不请而进遇知音

  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盲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为之触动,正如你们所想,他推门进去要为这位盲姑娘弹奏一曲,满足她的心愿。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五、六三个自然段。”

  (1)“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2)理解得好!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多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知音,他此时的情绪必须是――(生:激动万分,板书:激动)

  (3)此时,贝多芬很自然地产生了“伯牙为子期而弹”的激情,他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他只想――(生:为姑娘再弹一曲,板书:不答而弹)

  3、不答而弹醉知音

  (1)突破难点,“两境”统一

  《月光曲》这一经典绝唱醉倒了兄妹俩,我们明白,艺术家都是用自己创作的作品来抒发内心感受的,诗人李白观赏了雄奇的庐山瀑布,心中被壮丽的自然景观所感,他就写下了《望庐山瀑布》这千古名篇;画家列宾看到艰苦挣扎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就用色块和线条描绘出《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世界名画;在那里贝多芬的《月光曲》难道是凭空想象吗?

  师连接左右板书,你从这种连接中悟出了什么?

  (2)释放情感,朗读升华

  生表演读8、9自然段

  [点评:“三不”即不期而听动真情,不请而进遇知音,不答而弹醉知音,它既是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又是贝多芬思想感情的起伏线,抓住了这条红线,就串起了课文的整个教学环节,正所谓“提领一顿,百毛皆顺。”而这条主线的提炼,正是教者反复研读教材,另辟蹊径的结果。]

  四、谁谢谁来辩真情

  穷兄妹俩醉了,久久沉醉在动人的乐曲中,而贝多芬更是万分激动,飞奔回客店,连夜把这首曲子记了下来,由此成就了这首世界名曲――《月光曲》,那么对于这段传奇的故事和这首世界名曲,究竟该谁来谢谁呢?

  [点评:很多时候,教师要扮演“两面派”的主角,挑起学生的.思维矛盾,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得到更深层次的感悟。那里一“谢”击起千层浪,同学们在言说中抒发着自己内心对《月光曲》的独特感受,同学们在争辩中体味着贝多芬这位人民音乐家的高尚情怀,体味着穷兄妹俩热爱音乐的痴情和善良。]

  五、读写结合抒真情

  是啊,穷兄妹要谢贝多芬这位伟大的艺术家让他们享受了一次绝妙的音乐之旅,可“大恩不言谢”呀!贝多芬要谢穷兄妹,正是在那月轮初生,银光遍撒的环境中,贝多芬为遇到知音而激情满腔,他借着清幽的月光弹琴抒怀,一首有感于知音,寄情于月光的优美的钢琴曲才这样诞生了。

  贝多芬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一生还创作了许多优美的钢琴曲,课后,同学们能够再找一首贝多芬的曲子或你喜欢的其他曲子听一听,边听边像你刚才这样展开自己的想象,然后把你想到的景象写下来,与大家共同交流。也能够查找有关贝多芬的资料,将这位音乐家的故事记下来,再次感受他们高尚品格和音乐才能。

  [点评:重“读”轻“写”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弊端,而读写结合,则能促进学生化知为能,迁移应用。此处设计不仅仅再次引导学生学会根据实在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运用潜力,把学生学习的空间拓展到了课外。]

  [板书设计]

  10月光曲

  不期而听触动(轻柔徐缓)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不请而进感动(沉重刚健)月亮升高风卷巨浪

  不答而弹激动(高昂激越)月亮照耀波涛汹涌

  总评:

  《月光曲》是一篇经典课文,文质兼美,然而就是这样一篇美则美矣的文章,历来让教者难教,学者难学。难教之一:东西方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差异;难教之二:小学生的艺术思维与大艺术家的创作思维之间存在差异;难教之三:文章线索复杂。既有故事情节的发展线,又有穷兄妹俩的思想起伏线,还有贝多芬的内情绪感起伏线。但是,差异也是一种课程资源。透过差异的表象,拨开线索的迷雾,我们发现,既然《月光曲》是一个有关音乐创作的传说,大凡艺术创作又是离不开一个“情”字的。而只要抓住贝多芬的内情绪感起伏线就能够抓住这个“情”字。刘老师的教学设计正是寻此蹊径,围绕一个“情”字,体现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抓住主线教学,体现以情为本。本课的五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激真情→疱丁解牛显真情→紧扣“三不”悟真情→谁谢谁来辩真情→读写结合抒真情,都紧紧抓住了情感主线。

  二、关注以学定教,体现以生为本。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教师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关注学生的自我建构,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创设问题情景,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以学定教,教师作为一名引导者,不着痕迹地把学生的问题引向对文章的重点段落的研读。

  三、重视学科融合,体现以读为本。在对重点段第9自然段的研读中,教师将美术、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借助形象、旋律来解读语言文字,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中入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齐读、品读、想象读等)、多个层次的读书实践中,体悟语言,引发情感,产生共鸣,较好地体现了“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

  四、力求读写结合,拓展学习空间。为了让学生化知为能,迁移应用。教师让学生再找一首贝多芬的曲子或自己喜欢的其他曲子,边听边展开想象,与大家共同交流。这样,力求读写结合,让学生将课内学习的触角延伸到课外。

《月光曲》的教案6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本册教材第六单元第二篇教材。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全文可分为两段,第一段仅仅只是个引子,第二段是个完整的故事。整个故事分两部分,分别叙述了贝多芬了解到盲姑娘的家境及对音乐的爱好,走进茅屋为她亲自弹奏乐曲,从而产生激情,在月光如水的夜晚谱写了《月光曲》的情景。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展现了他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卓越的艺术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文章不仅语言美,而且意境美、情感美,极富感染力,适于有感情地朗读。

  二、教学目标:

  1、会写本科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理解”纯熟、清幽、陶醉、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能正确表达贝多芬两次为盲姑娘弹琴的不同原因,想象贝多芬创作,并做旁批。

  3、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从兄妹的对话中去理解兄妹的情感,以及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的心理活动。

  四、教学用具:幻灯片、《月光曲》、贝多芬介绍视频

  五、教学过程:

  (一)聆听《月光曲》入题

  1、同学们,这是一首钢琴曲,这首曲子给你们什么感受?(很优美,我们都被它陶醉了。)

  师:这就是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月光曲》。(板书课题: 月光曲)(读课题)

  2、你对谱写月光曲的音乐家贝多芬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介绍贝多芬基本情况,)

  师:看来同学们课前预习非常详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下贝多芬(播放视频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月光曲》的由来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贝多芬是一位非常伟大的音乐家,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乐曲,《月光曲》就是其中一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月光曲》是怎样谱写而成的。先仔细听老师说一段话,用心记,看看从这段话中你能了解哪些关于《月关曲》的信息。仔细听。

  师: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很多著名的曲子,其中有一首钢琴曲,叫《月光曲》,它的谱成,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生1:月光曲是贝多芬谱成的,而且是一首钢琴曲。

  师:你了解了,贝多芬谱写了《月光曲》。(右上角板书:谱写)谱写就是——写作歌曲,在写一首曲子的时候就用上谱写。你还了解到它是一首钢琴曲。(幻灯片出示: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钢琴曲

  生2:《月光曲》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幻灯片出示:传说)传说就是——这个故事是一个民间流传下来的故事,既然是传说,它可能确有其事,也可能有所虚构。

  生3:200多年前谱写的。(了解了曲子谱写的大概时间)(幻灯片出示:200多年前)

  师:现在你能不能用上我们了解的这些信息,以月光曲这个词作为开头,来说这句话呢?

  生1:《月光曲》是一百多年前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成的一首钢琴曲,关于这首曲子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生2:《月光曲》是一百多年前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成的一首钢琴曲,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师:嗯,说得真清楚,两位同学都把这些信息说清楚了,下面来看,课文中是这样写的,一起读: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2、从对话中感悟兄妹对音乐的热爱

  师:读到这,你觉得课文接下来会写什么呀?

  生1:写那个动人的传说。

  师:传说中是怎样谱成的。让我们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大概地了解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读课文之前,让我们先来 看一下本文要掌握的词语。(幻灯片展示:"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

  来大声读读,自己读。(中间点评学生的读)(4分钟左右,思考并回答。)读完了,来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课文主要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那是一百多年前,一个秋天的夜晚,(幻灯片出示图片,播放音乐)看,莱茵河边,贝多芬正在散步,他看到了那条悠幽长的小路,他看到了……

  生1:一个小茅屋,茅屋里可能隐约地透着点亮光。

  生2:他看到了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

  生3:他看到了路边高大的树林。

  师:贝多芬就是在这样宁静而又舒适的环境中散步。这样的环境,用上一个词形容,那就是—幽静。看黑板,和老师一起写这个词幽字先写中间一竖,接着写两边,最后再写竖着竖。(右上角板书:幽静)请学生来读,幽静,想想这个词应该怎么读比较好。读出幽静的味道来。(幽音拖长)。在这样幽静的环境之中,看着这样的美景,一段旋律已经在大音乐家的心中酝酿。来,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幻灯片展示: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所以贝多芬走近茅屋,他是被这样琴声所吸引情不自禁地走近茅屋(先板书走近,再板书情不自禁。)走近茅屋他听到了什么?

  生:琴声停了,他听到有人在谈话。

  师:让我们也来读读这段对话。(幻灯片出示: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看看贝多芬从这段对话中听出了什么?

  生1:他们家非常穷。

  生2:姑娘很想听贝多芬的演奏。

  师:(板书:很想听)请回答的同学把姑娘说的话来读一读。(再读一读,读出姑娘的心愿)(那有多好哇,姑娘多渴望啊。女孩子一起来读一读)姑娘对贝多芬的音乐是那样地热爱。接着 ,贝多芬还听出了什么?

  生3:姑娘对音乐的渴望。

  师:对,接着,他又听出?

  生4:他们家非常穷。

  师:贝多芬从哪里听出来的呀?

  生5:他说: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师:入场券的音读准了。一起读。入场券太贵了,他们家又太穷了.两个太字,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家境的贫寒。再来看哥哥这句话,哥哥说:“是啊……”哥哥想说什么呀?

  生1: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

  生2:是呀,要是能听一听那该多好呀

  生3:是呀,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其实我也很想听

  师:是呀,哥哥对妹妹说, 其实我是支持你的想法的,就像你说的那样,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么又太穷了。说这句话的时候哥哥是什么心情,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说?

  生1:无奈

  师:请这位学生来读。此时哥哥心里

  生2:支持妹妹的想法,但是又没钱。此时心里的想法用一个词表达那就是:无奈

  师:请这位学生读。无法实现妹妹的心愿,哥哥的心情是那样的复杂,所以他说:是呀,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太贵了,太穷,他们根本就买不起呀。(板书:买不起)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贝多芬又听出什么来了?

  生1:听出他们兄妹两对音乐的`渴望

  师:是的,当哥哥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的时候,妹妹是……

  生2:妹妹也很想听,但是她还是在安慰哥哥

  师:这个“安慰”说的好。下面我们也来读读姑娘说的这句话,如果让你来圈出一个词的话,你最想圈出哪一个词?把它圈出来,并说说你的感受,(随便说说)

  生1:随便说说。这她在安慰哥哥,他们家太穷,买不起,她在安慰哥哥。他不想让哥哥感到为难。

  师:她不想让哥哥感到为难,她确实是在安慰哥哥,所以说是随便说说。看看她刚才说是怎么说的呀?

  生2: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师;这样的话是随便说说的吗?

  生3:不是的。

  师:他不想让哥哥太为难。还圈了哪个词?

  生4:别难过。从这个词里面体现了哥哥十分为难,又体现了妹妹在安慰哥哥。

  生5:罢了。就是再说,算了的意思,但是其心里还是很想听。

  师:把“罢了”这个词圈出来,把“很想听写”在它的旁边。我们在感受深的时候,可以在旁边简要记一记。来关注‘罢了’这个词,请同学来读这句话,读出罢了的语气。(很想听,很遗憾;我看到你一脸的为难。)下面我们分角色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下她们的心情。请女同学读姑娘说的话,请男同学读哥哥的话。

  师:贝多芬从这段对话中听出了什么?能简要地说说吗?

  生1:哥哥想满足妹妹的愿望,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师:是呀,贝多芬从这段对话中听出,妹妹很想听他亲自弹的曲子,可是买不起入场券。贝多芬还感受到……

  生1:互相体谅的兄妹

  生2:哥哥很想满足妹妹的愿望

  生3:姑娘是那样地喜爱他的音乐。

  3、《月光曲》的谱成

  师:听到这里,贝多芬会怎么想?

  生1:在这样僻静的地方,在这样的茅屋里边,有人在弹我的曲子,说明穷苦人民也是爱我的曲子的;但是他们这么穷,票价又这么高,我应该亲自弹给他们听,用我的琴声让他们得到艺术的享受。

  师:所以,他走进(板书:走进)去,他觉得自己应该走进去,必须走进去,他要弹给这位姑娘听,所以,听到这段对话,贝多芬没有敲门,就情不自禁地走了进去。他是情不自禁地走进去。他走进茅屋,他看到了什么?

  生1: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一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师:他发现,这是一个盲姑娘(板书:盲姑娘)这个十六七岁,很清秀的姑娘,是一个盲姑娘。刚才那个断断续续弹着他曲子的姑娘竟然是一个盲姑娘,那样热爱他音乐,那样想听他演奏的姑娘,竟然是一个盲姑娘,他感到……

  生1:很惊讶

  生2:很感动。

  师:他做了什么?

  生1:他为女孩弹了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他满足了姑娘的心愿。

  师:之后还做了什么?

  生2:还弹奏了一曲《月光曲》

  师:再弹了一首(板书:再弹)读到这,你一定想问……

  生1:为什么要再弹一曲?

  师:他弹了一曲满足了姑娘的心愿,为什么还要再弹一曲?来,我们也来读读6、7两个自然段,看看当时贝多芬是怎样想的,您能不能用一两句话把他当时的想法写下来就写在第7自然段旁边。写好咱们再来交流交流。

  生1:贝多芬想:一个盲姑娘竟然能够听出他是贝多芬,他觉得很惊讶,他要再弹一首

  生2:因为他认为找到了一个真正喜欢他音乐的人。

  师:我们一起里看看姑娘说的这句话。姑娘是怎样说这句话的?

  生3:激动地说。

  师:请同学来读。(幻灯片出示: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的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

  师:请学生读,读出两个感叹号,读出惊讶和激动(激动是因为她已经听出了这位就是贝多芬,她竟然听到了贝多芬亲自给她弹奏曲子。她因此惊讶而激动)。一个大音乐家竟然在为我演奏,这简直叫人难以置信。请同学们一起读。古人说:人生得一知己足以。贝多芬听了姑娘这样激动的话语,他会想,这姑娘光用耳朵听,就能听出我弹得很纯熟(熟练、曲子里的感情、还判断出我就是贝多芬,这眼前的姑娘不就是……)

  生:我的知己,我的知音!

  师:赶快写下来,写在句子旁边。(板书:知音)人们都说:千金易得,知音难求,贝多芬竟然在茅屋里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更何况她还是一位盲姑娘。他没有回答,他是这样说的……(幻灯片出示: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曲吧。”)你一定能读好这句话。自己试试看。(先自读,然后请学生读。)他的话语里充满了激动,遇到知音怎能不激动!贝多芬激动地说:“你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曲吧。” 他已经无需回答,他要用音乐来表达自己内心情不自禁流露的情感。(幻灯片出示: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 照进了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小路上散步时,那如诗如画的景色,又浮现在眼前,此刻他的眼前还多了一对善良的兄妹,多了一个懂得自己音乐的知音,他心中的旋律从他的琴键上流淌出来,(播放音乐,幻灯片出示文字,教师读课文:皮鞋匠静静思考些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多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贝多芬把这首曲子记录下来(板书记录),那就是《月光曲》。《月光曲》到这里才谱成了(板书谱成)。贝多芬在谱写这首曲子的时候,内心在想写什么呢?他的内心在经历了哪些变化呢?同学们课后再去欣赏下这首乐曲,体会下贝多芬创作乐曲时的情感变化。我们下节课再继续探讨。

  (三)板书 月光曲

  走近 很想听 买不起

  情不自禁 走进 盲姑娘

  弹 知音

  再弹

  记录(谱成)

  (四)教学反思

  《月光曲》是一篇精读课文,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无论是乐曲、语言、情感,都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我也同样地让学生多次听这首曲子,让他们从感官中理解这首曲子,让他们在读和听的过程中感受到兄妹的互相谅解之情及对音乐的热爱,同时也感受月光曲谱写时贝多芬的情感变化。在教学当中,我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及声音高低、面部表情来调动学生的激情,让学生感染到自己情感,从而融入自己的激情当中,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而学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渐地理解《月光曲》,再利用朗读来充分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发泄,以达到情感上的升华。最后,让学生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

  教学中,在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了课文的意境之后,我运用多媒体播放《月光曲》的音乐,图片,让学生配乐诵读,从而切身体会《月光曲》的旋律,感受艺术的魅力。

《月光曲》的教案7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并体会二者结合的作用。

  3.给课文分段,说出各段段意和全文的主要内容。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陶醉、断断续续造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

《月光曲》的教案8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并体会二者结合的作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音乐曲时的情和景。

  三、教具准备:

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单元训练重点——分辨事物和联想

  (二)简介贝多芬,导入新课。

  板书:月光曲

  (三)讲授新课。

  1、弄清弹奏第一音乐曲的经过。

  (1)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

  (2)这琴声为什么引起他的特别注意?

  (3)贝多芬靠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指名读这一段话)

  弄清这段话中的重点词,体会这段话的含义。

  (4)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

  (5)贝多芬走进茅屋干了什么?

  (6)他为什么弹琴?

  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贝多芬是怎样说的?

  (7)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8)为什么盲娘推测出陌生人是贝多芬呢?

  (9)这时贝多芬用什么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

  2、理解弹奏第二首乐曲的'经过。

  (1)让学生默读,找出课文中哪些是描写《月光曲》的内容。

  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环境。

  (2)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好象看到什么?

  (3)盲姑娘仿佛看到了什么?(放录相,老师范读,学生体会。)

  (4)听到这首乐曲,盲姑娘的神态怎样?

  (5)乐曲弹奏完了,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发觉没有?为什么?

  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有关词句。

  (6)贝多芬飞奔回旅店干什么?

  (7)记的是什么曲子?

  (8)为什么要连夜把它记录下来?引导学生想一想,贝多芬在散步时,有没有想到要创作《月光曲》?

  (四)归纳小结:

  归纳本课三个要点,并强调单元训练重点。用以联系后面几课。

  1、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听——弹——记),是《月光曲》的谱写经过。

  2、按事情的发展,了解贝多芬感情的变化。(同情——激动——激情)

  3、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文章中运用事物和联想这种知识,究竟有什么好处呢?写文章时,我们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从而帮助我们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写文章时,在记事中,加上自己合理的联想,能使文章深刻、感人。

  分辨事物和联想,是这课的重点,也是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这种知识,在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还要进一步学习。并把它运用到写作中去,使这种语文知识转化为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五)练习

  1、学生朗读《月光曲》8、9自然段。

  2、布置片断练习:《贝多芬回到客店》

《月光曲》的教案9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 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过程:

  【预习】(课前)

  1.自学生字新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一、听写词语,自由说话,引出问题。

  1.学生听写词语:蜡烛、茅屋等。

  2.学生自由说话:选用刚才听写的词语根据课文内容说一段话,教师随机点评。

  3.教师引出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二、进入问题,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

  随便说说罢了。

  1.贝多芬听到哪一句话起就心动了?(感情朗读)

  2.贝多芬从这一句话中听出了什么?

  (1) 盲姑娘家境贫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家境贫穷?)

  (2)盲姑娘热爱音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热爱音乐?)

  (3)师: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她依然热爱着生活,姑娘虽然家境贫困,但是她并不放弃

  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贝多芬的心被触动了。

  3.贝多芬从兄妹俩的整段对话中还听出了什么?

  (1)妹妹的懂事、兄妹俩之间的'相互关怀与体谅等。(感情朗读)

  (2)师:盲姑娘这么贫穷,但是这么热爱音乐,又这么懂事,他的心被深深感动了,所以走进茅屋。

  语段二: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1.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一:盲姑娘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知道她是贝多芬?

  预设问题二: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

  预设问题三:贝多芬弹一首曲子已经满足了盲姑娘的心愿,他为什么还要再弹一首曲子?

  预设问题四:贝多芬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2.梳理问题。

  3.解决问题。(感情朗读)

  三、入情入景,想象写话,欣赏音乐。

  1.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语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

  2.重新回到问题:贝多芬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3.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课外资源: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贝多芬

  4.欣赏《月光曲》片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决语言文字。抓重点词句,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美读训练。

  2、尝试探究性、创造性阅读,激发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这一传说故事的内容,大家想不想听听这首著名的乐曲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妙的乐曲中吧!(播放《月光曲》片段)

  2、能说说你的感受呢?(交流,对学生不同的感受都给予肯定。)

  二、直奔中心段,感受月光曲美好的意境。(8-9自然段)

  1、兄妹俩听着贝多芬先生再为他们弹奏的一支乐曲时,课文是怎样描述的?(打开课文,自读有关段落。)

  2、同学们,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现在就请你们把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一讲这幅图。(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教师适时点拨观察图画的方法。)

  3、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图画内容。(即课文第8自然段)

  4、刚才我们图文结合,知道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

  现在我们再读读课文有关段落,并在读课文有关段落时,要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边读边思考:在这些段落里哪些句子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句子是联想句?请用~~画出实实在在事物的语句,用画出联想的语句。

  5.再读,感受音乐之美,语言之美,以及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之美。

  6.请交流一下,你们刚才所画出的语句。

  7、师生交流总结。(请几位学生说一说交流的结果)

  8、再听录音朗读课文第8、9自然段。

  9、兄妹俩听了贝多芬先生的乐曲后怎么样?(陶醉了。)

  三、回读全文,探究贝多芬的创作情感。

  1.学到这儿,我不禁产生了疑问:贝多芬为什么会弹出这么美妙的琴声,是什么情感促使他弹出这么美妙的乐曲呢?请大家再次把课文读读,从文中的重点词语中找寻原因。

  2.创造性地阅读。(先自读感悟,再讨论合作。)

  3.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机调整,随机点拨。)

  A出于对兄妹俩的同情。

  语段:兄妹俩的对话。(请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①重点研读:随便说说。

  ②引导体味:你觉得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对话,会怎样想?

  B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

  语段: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请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

  ①多纯熟感情多深

  ②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心理会怎样想呢!

  C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语段:第八自然段。(全班齐读第八自然段。)

  引导感悟:披上银纱格外清幽等

  4.情境朗读。

  5.引读最后一段。

  四、教师总结、提升。

  1、贝多芬先生的这支著名乐曲的创作,得益于他的这一次散步。同时也表现了他对音乐的执着与痴迷。

  2、同学们,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向贝多芬先生有一种执着与热情,向着一定目标奋斗,勇攀高峰。

  五、布置作业。

  搜集和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

  板书设计:

  传说:贝多芬 盲姑娘

  散步 想听

  弹奏 入神 对音乐的执着、痴迷

  再弹 陶醉

  记录

《月光曲》的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波光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因为它关系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来自何处,这一点课文没有具体的答案,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才能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

  1、搜集贝多芬的`相关资料

  2、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简介作者。

  1、同学们,你们知道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吗?它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你们知道贝多芬吗?学生结合自己掌握的资料,陈述自己的观点。

  教师总结归纳: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出生于1770年,1827年逝世。他从小就表现非凡的音乐才华,十岁举行公开音乐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无比憎恨。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2、关于《月光曲》的谱写还有一个传说,那就是课本上的第28课《月光曲》。

  3、板书课题。学习课文就可以了解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故事,还可以从中初步认识贝多芬是一位怎样的音乐家。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阅读课文,思考: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是哪几首?

  3、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

  教师重点提醒:

  (1)字音方面:茵读“yīn”,没有后鼻音。霎读“shà”不念“chà”。

  (2)字形方面:“粼”的左半部分要范写清楚。“盲”的上面是“亡”,是无、没有的意思,下面是目。没有目就是盲人,这正是“盲”的意思。

  4、学生朗读课文后,交流讨论。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

  弹了两首曲子

  (2)这两首曲子分别是什么?

  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3)课文什么地方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从哪到哪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

  2-7自然段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8-10写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三、学习弹第一首曲子的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2-7自然段,教师及时正音。

  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他到各处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因为不能直接听贝多芬本人的演奏感到深深的遗憾。

  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

  教案《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案》,来自网!

  兄妹俩相依为命。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盲人。他们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

  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互相体贴,手足之情感人至深。

  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却是很不容易的。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熟啊!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弹琴的正是贝多芬本人。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这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6、小组分段朗读课文。

  四、作业设计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文中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的新字词掌握情况。

  2、学生快速朗读课文1-7自然段。提问: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了一曲又弹了一曲?

  二、学习贝多芬弹奏《月光曲》部分

  1、指名读课文8-10自然段,师生评议。

  2、贝多芬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看到的有什么关系?皮鞋匠听到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交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是徐缓的,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3、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4、为什么兄妹俩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的离去?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当中。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感受,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

  三、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1、引言: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是与文中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2、阅读课文,划出文中运用了联想的地方?

  如:在“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文章会变得怎么样?

  不那么深刻感人。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

《月光曲》的教案11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券”,理解部分词语及课文第二段第一部分,回答课后第1题D小题。

  2、初步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回答课后1题的第1小题。

  2、感受《朋光曲》美的意境,感受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月光曲》音乐带、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题

  听说咱们五(1)班的同学都很喜欢听音乐,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

  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谁来告诉大家它是谁创作的?介绍一下贝多芬。

  二、新授:

  1、不过,今天老师不是上音乐课,而是上有关《月光曲》的课文。出题、读题:

  17、月光曲。

  先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起来感受一下音乐的意境。

  听《月光曲》后:在音乐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刚才,同学们都把自己感受到的描绘得如诗如画,那么,课文又是怎么来描

  写的呢?请找出来自己读读,仔细体会一下。(他仿佛看到了大海?)

  (1)你读懂了什么?

  “霎时”:极短的一点时间。

  这部分由内容是曲子所表现出来意境,表现在音乐的旋律上该怎么去体会?(曲调是一下子转入澎湃激昂的?这中间是不是有个过程?乐曲开始是轻而舒缓,后来是澎湃激昂。)

  (2)师小结:边出图

  (3)指名读(评议),师范读(伴音),自由读(你认为读得好的可站起来读),齐读。

  (4)试说,结合出图。

  3、这么优美动听的曲子,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这其中还有着一个美丽

  动人的传说呢?

  4、听录音、看课文(2——9节)

  要求:(1)注意生字、多音字、注音,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思考:传说主要讲了什么?贝多芬共弹了几首曲子?

  反馈:(1)正音、提出不理解的词。

  (2)回答两个问题。(板书:听到琴声,看到兄妹,遇到敌意)

  5、传说中,贝多芬并不认识盲姑娘,那他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曲子?你是怎么

  看的?(生答)

  再看看课文有关段落,划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或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找到了什么?)

  (1)读议:“一天夜晚,、、、、、、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理解“幽静”:幽雅寂静

  “断断续续”:说明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但弹得不熟练。

  “是他的曲子”引他靠近茅屋。

  (2)读议兄妹对语。

  (听了几遍,虽然家穷,买不起入场券,但谱子可以抄或习得起,假如有谱子,就会弹)

  “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充满对贝多芬的`崇拜,听曲的愿望。

  重点:不过“随便说说”:与姑娘内心是矛盾的,但她怕哥哥因为家里穷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而心里难过,所以这样说,这是劝慰的话。

  (穷还表现在哪儿?)

  穷:茅屋、旧钢琴、歌的话。

  其实她是十分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说明她很懂了,体谅哥哥,同时也说明她非常喜欢音乐,特别是贝多芬的曲子。

  这些对话该怎么读?(姑娘渴望而又装作毫不介意,哥哥:失望、难过)

  指名读后:师引读(分角色)

  (3)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心里会怎么想?怎么做?引读4、5节。

  你读懂了什么?

  读议:“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哪句话最能表达他当时的心情,产生这种心情除了由于听到说话外,还表现在贝多芬心理活动的直接表达)体现他同情穷人(劳动亿)的思想品质,读出热情诚恳、充满激情的语调。

  6、学到现在,你们可知道为什么贝多芬要给盲姑娘弹曲子?(出问题)

  7、再读2——5节,读出语气。(先自由准备读、后齐读)

  板书设计:

  (好奇)听到琴声走近茅屋海上升明月轻柔、舒展

  (感动)兄妹对话进屋演奏月下海啸图急促、剧烈

  (激动)巧遇知音再弹一曲

《月光曲》的教案12

  (设计理念)理想的语文课堂是师生生命苏醒、激越、成长的过程,能从新课程观的高度,从生命成长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目光,演绎一种开放的语文课堂文化。本设计旨在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主理解、体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给人以人美、景美、曲美、情更美的印象;以朗读为载体、以感悟为主线、以引领学生探究《月光曲》音律、联想画一般意境为重点,感受音乐大师诗一样的情怀。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分辨事物与联想,并初步体会二者结合的作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体会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情和景

  (教学时间)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钢琴曲《月光曲》及相关课件

  (教学流程)

  一、整体入手新授课文

  二、变序教学体悟情感

  1、品读欣赏,想象“月光曲”的景和情

  (1)漫谈对月光曲的认识。月光曲是一首怎样的曲子?作者是怎样描写的?皮鞋匠听贝多芬弹奏,好像看到了什么?有几幅画面?

  出示音乐课件:①“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眼前出现的画面就藏在语言文字之中。水天相连的地方出现一道银光,银光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轻纱似的微云,海面上风平浪静,给人轻松、舒畅之感,音乐柔和、舒缓、有细微跳跃;这几句要读得缓慢、平静。②“忽然……”这一段的乐曲节奏明快、激昂;朗读时,语速加快、激昂有力。

  (2)盲姑娘好像看到了什么?“皮鞋匠看看妹妹……大海”这一长句。由盲姑娘的神态而产生的联想。(联想是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可以使你所写的事物与未曾出现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①既使我们听到了美好的音乐,又让我们看到了动人的情景。②曲子里的月光美和生活中的月光美被“联想”这个桥梁巧妙地沟通了。③联想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幅图画,使文章内容更充实,表达的感情更深刻。但联想一定要真切自然,千万不能牵强附会,因文害意。

  (3)读中感悟:师读(实在事物)、生读(联想);男女生读,分辨事物(看得见,听得到的实在的东西)与联想(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想象)。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情。

  (4)从兄妹俩的美妙联想中你体会到什么?为什么兄妹俩会由平静的海面想象到波涛汹涌的大海呢?

  2、品读文字,理解感悟音乐与故事的联系

  第一幅画面:秋夜散步听琴声

  (1)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幽静:幽雅寂静,心情悠闲,或抬头望月,或侧耳倾听天籁之声,就像平静的海面。)

  (2)断断续续(时而中断)的琴声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可能会这么想:弹的正是我作的曲子,怎么弹的这么不熟呢?这么晚了,是谁还不休息,这样刻苦练琴?我要不要去帮助他呢?

  (3)贝多芬认为自己的音乐是献给人民的;我的艺术应当为贫苦的人造福。因此,他向茅屋走去。

  3、第二幅画面:听对话弹乐曲

  (1)体会人物感情:(哥哥关心妹妹,妹妹体贴哥哥,多么动人的骨肉之情)“随便”即“不放在心上,不在意”(妹妹懂事、渴望、安慰)。

  (2)传授读书方法: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情感。

  (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读书方法,通过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感情,然后再把这种感情正确地朗读出来。)

  (3)指导对话朗读:妹妹的话读出渴望的心情;哥哥的话读出难过、内疚的语气。

  (4)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可能会怎么想?

  ①“这个世界太不公平了,富人花钱如流水,穷人连张音乐会的票都买不起。”②“我的音乐要献给人民。这是多么好的一次机会啊!”③“这一对兄妹多么懂事啊!姑娘又这么渴望听我的弹奏,我应该为她弹奏一曲。”

  (5)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他走进茅屋,贝多芬进屋看到的和听到的是一致的。①“穷”──点一支蜡烛;②“多难,总记不住”──双目失明;贝多芬听到他们的谈话,又看到了穷兄妹俩,激起了他强烈的同情心。同情、爱怜之感油然而生,这时,他的心中仿佛平静的海面,穿过缕缕薄云,并情不自禁地弹了一曲。

  (6)贝多芬弹完第一曲,盲姑娘①听得入了神,②激动地说(指导读这一句话,解释“纯熟”)并推测出陌生人是贝多芬:①这样纯熟的技艺,这样深沉的感情,只有贝多芬才能做到。②当时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

  (7)贝多芬用琴声回答了盲姑娘的问话。

  ①啊,多可爱的盲姑娘!你虽然穷,却这样爱好音乐,而且竟有这样高的理解水平,欣赏能力。“我在剧院歌厅里,为达官贵人演奏,他们却不懂我的音乐,不明我的心声!”

  ②他像是找到了知音,激动不已,感情的波涛终于冲开了闸门,奔腾翻滚。就像“海面刮……岸边涌过来”,不正形象地表达了贝多芬当时心情的不平吗?这时他的感情正处于一种激情状态,灵感顿生,开始即兴创作《月光曲》。

  4、第三幅画面:弹奏“月光曲”

  (1)理解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环境。

  (清幽:秀丽而清静)(秋天的夜晚,明月当空)(童话般的仙境中)(周围的环境清幽静美,贝多芬遇到知音心中掀起的万丈波澜,此时此景,他心潮起伏,触景生情,按起琴键来)

  (2)《月光曲》由此而生。贝多芬通过琴声,用音乐的语言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5、第四幅画面:记录“月光曲”

  (1)乐曲弹奏完了,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没有发觉,反衬《月光曲》感人的魅力;

  (2)贝多芬看到兄妹俩完全陶醉在他的乐曲中,尤其是给盲姑娘带来了欢乐和幸福,从“飞奔”一词可以看出,他也激动万分。

  (3)贝多芬为什么要飞奔回旅店连夜记录下来?想一想,贝多芬散步时,有没有想到要创作《月光曲》?(灵感是稍纵即逝的,是茅屋的人、物、情、景激发了他创作的激情和欲望。)

  三、拓展延伸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把故事、音乐、情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人感到人美、景美、曲美、情更美;

  2、谈谈你对贝多芬的了解;请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评价贝多芬。

  四、开放练习读写结合

  1、选一首你喜欢的乐曲,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2、《贝多芬回到客店》

  提示: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可能怎么写,怎么想?

  要求:(1)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贝多芬在追忆时,眼前可能出现什么景象?在叙事中加入恰当的联想。

《月光曲》的教案13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认识到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和音乐美,从而受到美的教育。

  3、理解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运用“幽静”、“断断续续”、“仿佛”等词语造句。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掌握文章的思路;分清课文中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第二大段的第二层,贝多芬进到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两首曲子,特别是贝多芬弹第二首曲子的经过,是本文的重点。

  分清事物和联想是本课的重点训练项目。

  2、难点:课文中对《月光曲》内容的描述,意境较深,是本文的难点。

  三、课前准备

  1、生字词幻灯片若干张。

  2、图画幻灯片三张:①贝多芬在茅屋中弹奏《月光曲》;②平静的大海;③波涛汹涌的大海。

  3、小黑板一块,上写“水天相接”、“微波粼粼”、“洒遍了银光”、“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等词语。

  4、放《月光曲》的音乐录音两段。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和要求

  1、分析课题,检查预习,处理生字词,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了解全文。

  2、分析阅读课文,从开头到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完第一首曲子,使学生知道贝多芬同情盲姑娘;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是贝多芬的知音。

  二、教学过程

  1、分析课题(板书:28月光曲)。

  《月光曲》是本课的课题,它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钢琴曲的名字。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贝多芬谱写这首钢琴曲的故事。

  2、检查预习的情况,提出生字新词进行教学。

  本课的生字词共有10个,通过字词幻灯片,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读音、字形、笔顺和字义掌握的情况。其中“芬、谱、茵、键”都是声旁直接标音的形声字;“幽”的笔顺较难;“券”容易和“卷”混;“幽静”、“恬静”、“陶醉”等词语与理解课文关系密切,可以在讲读课文时进一步讲解。

  3、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注意听,把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并能说出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

  4、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通过质疑了解学生掌握课文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为深入学习课文作准备。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1)什么是传说?(2)贝多芬刚弹完一首曲子,盲姑娘怎么会知道他就是贝多芬呢?(3)盲姑娘眼睛是瞎的,怎么能看到她从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呢?(4)为什么贝多芬弹完第二首曲子,没有向兄妹俩告别,就飞奔回客店去了呢?

  5、阅读第一段课文。

  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了解这一段简单介绍了《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简要介绍贝多芬的生平。

  重点读最后一句话。

  提问:

  (1)什么是传说?

  (2)这一段最后一句话:“传说是这样谱成的。”下面应该写什么?

  小结:

  “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虚构的。但是,一般的民间传说都较真实地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愿望、好恶。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中,我们可以正确地认识贝多芬是怎样一位音乐家。这一段写了“传说是这样谱成的”,下面就应该写《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了。全文从这里分为两大段。

  6、阅读第二段,到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完第一首曲子。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这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

  提问:

  ①贝多芬在什么情况下听到了琴声?“幽静”是什么意思?(板书:听到)

  ②琴声为什么断断续续?当贝多芬听到别人弹他的曲子,弹得很不熟练,他可能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板书:走近)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贝多芬走近茅屋,听到了兄妹俩的谈话。

  提问:

  ①贝多芬走近茅屋听到了什么?(板书:听到)

  ②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谈话以后,可能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板书:走进)

  指导朗读:兄妹的对话。

  妹妹的话,要读出那种想弹而又弹不好,感到为难的语气,和渴望听到贝多芬演奏的感情。

  哥哥的话,“是啊”,语气中充满对妹妹的爱和对妹妹的歉意;“可是”后面的话,他不忍说出,语气中带有不满情绪。

  妹妹安慰哥哥的话,要表现出她很懂事,可是心里也很难过。

  (3)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贝多芬走进茅屋看到的情景。提问:

  ①贝多芬走进茅屋看到了什么?茅屋的情景,说明这家人的.生活怎么样?②贝多芬知道琴声为什么断断续续了吗?这时,他的心情怎样?

  (4)指名读第五自然段,这一段写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弹琴。

  指导朗读:贝多芬回答皮鞋匠的问话。

  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弹琴,这句话充满了热情,态度非常诚恳。

  (5)指名读第六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盲姑娘听到贝多芬弹琴,心情非常激动,她马上想到了这是贝多芬在弹琴。

  提问:

  ①在贝多芬弹琴的时候,盲姑娘怎么样?“入神”是什么意思?

  ②贝多芬弹完一曲时,盲姑娘是怎么说的?说明了什么?

  指导朗读:盲姑娘赞美贝多芬的话。

  要用赞赏的语调来读,第二句要比第一句读得高一些、重一些。第一句还在回味刚才的音乐突出一个“熟”字;第二句感情越来越激动突出一个“深”字;第三句猜想到为她弹琴的可能是贝多芬本人,第一个“您”字后面要有较大的停顿,表现出惊喜的心情。

  (6)指名读第七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提问:

  ①贝多芬听到盲姑娘赞美的话后,为什么又给他弹一曲呢?他可能是怎么想的?(板书:听到再弹)

  ②贝多芬再弹一曲,弹的是哪一首曲子?

  小结:

  夜深人静,从茅屋里传出了断断续续的琴声,引起了贝多芬的注意。促使他走近茅屋,听到了兄妹俩的谈话。兄妹俩是那么喜欢音乐,又是那么可爱,可是穷困得连张音乐会的入场券也买不起,这引起了贝多芬的同情。于是,他走进茅屋,看到弹琴的竟是个盲姑娘,他的心情非常激动,决定为盲姑娘弹一曲。一曲弹完,盲姑娘热情地赞美他的弹奏,并且听出他就是贝多芬,使他感到自己遇上了知音,他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著名的《月光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和要求

  1、把全文读完,使学生体会到课文中语言的美和《月光曲》音乐的美,使学生知道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

  2、总结全文,使学生掌握全文的思路并分清课文中实在的事物和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用幻灯片检查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

  (2)朗读学过的课文。

  2、继续阅读第二段课文。

  (1)指名读第八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环境。提问:

  ①课文中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月光?

  (指名学生背李白的诗《静夜思》)

  ②这时茅屋里是什么样的情景?按照图画描述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茅屋内的情景。

  (用幻灯揭示图画①)

  (2)指名读第九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兄妹俩听《月光曲》时的情况和《月光曲》的内容。

  提问:

  ①“好象”是什么意思?皮鞋匠在听《月光曲》时好象看到了什么?按照图画描述月光照耀下海面的美丽景色。

  (用幻灯揭示图画②)

  (出示小黑板,根据提示的一组词语,想象月光照耀下大海美丽的景色。)②皮鞋匠在听《月光曲》时,真的看到大海了吗?

  (开录音机,欣赏《月光曲》中表现平静的大海的一段音乐。)

  (指导朗读,表现出大海的平静和美丽。)

  ③海面上发生了什么变化?按照图画描述大海波涛汹涌的情景。

  (用幻灯揭示图画③)

  (开录音机,欣赏《月光曲》中表现海面上波涛汹涌的一段音乐。)

  (指导朗读,表现出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激烈变化。)

  ④贝多芬的曲子开始是那样优美平静,为什么忽然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谁能体会一下贝多芬当时的心情?

  ⑤妹妹在听《月光曲》时的情形怎样?“恬静”是什么意思?

  ⑥妹妹是个盲姑娘,本来看不见,课文中怎么说看到了?

  (3)齐读第十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谱写《月光曲》。提问:

  ①“陶醉”是什么意思?

  ②贝多芬为什么要飞奔回客店谱写《月光曲》?(板书:飞奔)

  小结:

  通过朗读课文、观察图画和欣赏音乐,我们好象和兄妹俩一起听到了贝多芬在演奏《月光曲》。贝多芬的音乐是那么美,那么富于变化,他把自己的感情全部用音乐表现出来了。贝多芬的音乐使我们想象出月光照耀下大海美丽壮阔的景色,我们也象那兄妹俩一样,被动人的琴声陶醉了。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的《月光曲》就是在这样激动人心的情况下谱写出来的。

  3、再次让学生提出自己还不懂的问题。

  4、默读课文的重点部分,从“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到“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以这部分课文为例,指导学生分清课文中实在的事物和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实在的事物:蜡烛、月光、窗子、茅屋、琴键以及贝多芬弹琴发出的琴声。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茅屋里的一切披上了银纱,皮鞋匠和盲姑娘听贝多芬弹琴时看到的大海上的景色等。

  5、朗读全文,总结全文。

  (1)概括段意:

  第一段:简单地介绍了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第二段:详细地介绍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

  (2)归纳主要思想内容: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

  6、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完成课后作业第二题,“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的词语的意思”。

  (2)用“幽静”、“断断续续”、“仿佛”造句。

  附板书:

  月光曲

  听到听到听到

  走近走进飞奔

《月光曲》的教案14

  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该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月光曲》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芬、券、盲、纯、汹。

  2.新词:幽静、纯熟、陶醉、断断续续、水天相接、记录、微波粼粼。

  3.重点段:第8、9自然段。

  (二)能力训练点

  1.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的思想感情。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习贝多芬的卓越才华,更要学习他的善良和爱心。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主要通过抓重点段落,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来解决。

  (二)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主要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的意思来解决。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2.通读全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二)整体感知

  《月光曲》是一首世界的钢琴曲。本文写的是一个传说,生动地记叙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放录音《月光曲》。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首世界的钢琴曲,谁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叫什么?(对,《月光曲》。)《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传说《月光曲》。板书课题。什么叫传说呢?“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意思是可能是这样,也可能不是这样。

  2.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朗读课文(分节朗读),正音。

  (2)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

  (3)新词:

  幽静:偏僻、清静。

  纯熟:指功夫深,技能熟练。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记录:本指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课文指贝多芬把刚才弹奏的《月光曲》写成曲谱。

  断断续续:时断时续,本文指琴声不连贯。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4)质疑问难,教师点拨。(简介贝多芬)

  3.配乐朗读或范读课文,学生自悟。

  (1)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事,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小镇上为皮鞋匠兄妹弹琴的事,主要是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中创作的?把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做上记号,然后读一读。

  4.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再读课文,想想本文按总起、传说可以分为几部分。

  本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段(1)总起。介绍贝多芬,点明题意。

  第二段(2-10)传说。详细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找学生读传说部分,按传说的起因、经过、结果把第二部分分层,并归纳层意。

  第二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2)讲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

  第二层(3—9)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后又即兴创作并弹奏《月光曲》。

  第三层(10)讲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曲子记录了下来。

  (四)课堂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体会创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2.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重点、难点及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指名读课文,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本文主要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一段。

  齐读课文,思考:从这一段中你学懂了什么?(学懂了贝多芬是德国的音乐家,了解到作家生活的年代,引出《月光曲》的传说。)

  (2)学习第二段。

  ①指名读第一、二层,思考回答:

  a.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散步?是什么吸引了他的注意?

  b.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你能看出什么?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他会怎样想?怎样做?

  c.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什么?一曲弹完了,为什么又弹一曲?

  (a.贝多芬是在秋夜,莱茵河畔一个小镇的幽静的小路上。时断时续的琴声吸引了他的注意。b.从兄妹俩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兄妹俩亲密友爱,互相关心、体谅,手足情深。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很感动,他想我一定要为姑娘弹琴,于是轻轻地推开门进屋。c.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盲姑娘弹不好的那首曲子。一曲弹完了,贝多芬听到盲姑娘激动的赞美,想到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琴声就能分辨出弹奏的'人是我,想不到在这儿遇到了知音,因此贝多芬也很激动,决定再为盲姑娘弹奏一曲。)

  ②出示幻灯片:阅读重点段第8、9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问题:

  a.贝多芬看到了什么?

  b.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看到的有什么联系?

  c.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d.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讨论、交流、点拨提高:

  a.贝多芬看到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还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这些都是他看到的实在事物。

  b.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弹的是《月光曲》。他弹的是由他看到的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因为茅屋里的一切和穷兄妹俩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洒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使他按起琴键来。他用乐曲把这种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了。

  c.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月光下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些都是皮鞋匠听到美妙的琴声产生的联想。

  d.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是皮鞋匠从妹妹的表情中产生的联想。因为盲姑娘眼睛瞎了,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所以说她“仿佛也看到了”。

  ③指导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第二层。

  (注意体现出穷兄妹俩不同的语气,盲姑娘与贝多芬的不同语气。例如,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不同语气,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盲姑娘懂事地安慰哥哥以及贝多芬说明来意时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贝多芬见盲姑娘认出自己的深深激动等,都要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

  (三)课堂练习

  1.找出八、九自然段中哪些是看到、听到的实在事物,哪是由实际事物产生的联想。分别用“~~”“——”标在书上。

  2.说说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感情的变化过程。(贝多芬同情穷兄妹俩,贝多芬被盲姑娘所感动,即兴弹奏《月光曲》,抒发自己遇到知音而激动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部分第三层。

  2.回归全文,归纳中心。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齐读指名读)

  (2)说说文中哪些是看到、听到的实际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2.学习第二部分第三层。

  (1)齐读第10自然段。

  (2)默读、思考:

  ①穷兄妹俩完全被音乐陶醉了,想想他们会是什么样子?(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启发学生想象,用一段流利的话把穷兄妹俩陶醉的情形表达出来。)

  (一阵风把茅屋里的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大海,在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向岸边涌过来、涌过来……兄妹俩如痴如醉,深深地被美妙的琴声所吸引、感染,贝多芬曲终人去,他们居然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

  ②此时的贝多芬又怎样?情感有了什么变化?

  (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月光曲》记录了下来。从“飞奔”一词可以看出贝多芬的心情异常激动,他要把《月光曲》记录下来的心情也非常急切。)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要把兄妹俩被琴声陶醉、贝多芬异常激动的语气读出来。)

  (3)回归全文,归纳中心。

  (让学生依据板书快速浏览全文,然后讨论、交流。)

  本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才华,表达了贝多芬对劳动人民和大自然的热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放演奏带,让学生边听边进入情境,展开丰富的联想。)

  (1)整篇课文应该用徐缓、抒情的基调读。

  (2)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的内容: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用舒缓的语气读;继而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用逐渐增强、有曲折的语气读;接着风起浪涌,宁静完全被破坏了,这时用高昂激越的语气读。

  可以齐读、指名读,反复练习,把握好语气、感情。必要时教师示范读,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的。

  4.指导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师引读:一阵风……。月光……,茅屋里的一切……,显得……。贝多芬望了望……,借着……,按起……。教师打出幻灯片,学生根据老师的指点,边观察边练习背诵。)

  (教师引读:皮鞋匠……。他好像……,月亮……。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忽然,海面上……,……。被月光照得雪亮的……,……皮鞋匠看昏……,月光正照在……。照着她……。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学生闭目想象画面,想象皮鞋匠听到美妙的琴声展开的联想,看到月光下的妹妹产生的联想,达到背诵。)

  (教师引读: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等他们清醒过来,贝多芬……。他……,花了……,把刚才弹的曲子——……。这段主要写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怎样了,等他们清醒过来,贝多芬早已去干什么了?这样,学生很轻松地达到背诵。)

  (三)总结、扩展

  1.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1)本文在写作上一个的特点是什么?谈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本文的特点是根据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这样写的好处是使文章内容更具体、更丰富,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读出文中哪些是由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涌过来。她仿佛也看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这样写就把贝多芬对劳动人民和对大自然的爱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2.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用一段话写一个实实在在的事物并展开联想。(例文见作业三)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默写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阅读短文,说说哪些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分别用“~~”“——”标出来。

  浓重的大雾弥漫在天地之间。我坐在汽车上,雾钻进车厢。路边的树木只能看出个黑影子,分辨不出是什么树。我的脑海里忽然展现一个奇特的想法:瞧,这云雾弥漫的情景不正像王母娘娘的蟠桃园吗?我们在这山雾中穿行,不正是在腾云驾雾吗?要是去寻访九天仙女,不知能否找到?再瞧瞧我们乘坐的汽车,多像一艘舫行在茫茫大海中的轮船,正劈风斩浪,奋勇向前。

  《月光曲》教学反思

  《月光曲》一课,讲的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其中第九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是贝多芬见景生情、即兴创作曲子的描写。它的意境深邃,音乐语言比较抽象,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教学中,我重视感悟,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感知,主动地领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习中我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月光曲的内容,反复地朗读和品味,并请学生带着感情去读,让学生闭目想像当时的情景,循着作者的描写,使文中的情景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这时候,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也许比老师的分析讲解还要丰富,还要迷人。当学生有点入境生情时,我及时加以引导,放《月光曲》的录音,让学生在美妙的《月光曲》乐曲声中朗读品味,去想像大海的变化,去思索月光曲的具体内容,去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诗的意境。此时生动的语言和优美的乐曲会融为一体,这时再让学生听着乐曲,请一位学生朗读描写月光曲的内容,再让学生想像当时的情景,学生们眼前的景象更加具体化了,紧接着让学生把自己印象最深的景色用简笔画儿的形式画下来,此时学生兴趣很高,主动地去感知,主动地领悟,纷纷展示眼前出现的三幅画面:第一幅画面是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海面上洒遍了银光。第二幅是月亮升高了,正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第三幅是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大家通过展示、评议这三幅画儿画得怎样,为什么,来相互丰富对月光曲内容的理解。

  不同的画面必然反映出贝多芬情感的变化,因为贝多芬用音乐倾注了自己的情感,这时让学生看着画面再朗读这段话,去体会贝多芬当时的情感是怎样变化时,学生比较容易地从音乐所描绘的那些情境,豁然领悟了用以表现这些情境的语言文字,悟出了贝多芬的情感是由平静到激动的变化,并结合上下文能具体地说出引出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内容贝多芬看到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像披上了银纱,显得很清幽时,他的心情很平静。当他看到站在琴旁的穷兄妹俩时,他的心情一下子变得激动起来,想到在当时的社会,穷人热爱音乐却没钱听音乐,而盲姑娘又这样懂音乐,真是找到了知音,因此变得很激动。当学生用理解的语气再读这段话时,从中体会出:贝多芬是一个同情穷苦人,热爱大自然的音乐家。

  学生能读出《月光曲》的意境,是源于在理解过程中那种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制造气氛,以境激情的做法,激起了学生们的强烈求知欲,培养了他们敏锐的感悟能力,就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激励下,学生自己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内涵,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教学设计,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月光曲》的教案15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气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配乐故事。

  (同学初步感知课文。)

  2、教师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月光曲

  同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师引导同学根据课文提出问题。

  2、同学提出不同的问题。

  3、教师梳理问题,总结出问题。

  4、师让同学带着问题初读课文,并提出读书要求:

  ⑴ 请同学们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考虑问题。

  ⑵ 课文中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自身解决。

  ⑶ 在老师规定的时间把课文读能读熟。

  5、同学读课文并考虑问题

  6、同学课堂汇报交流,并自身解决问题。

  7、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并加入正确引导。

  三、重点段落分析

  1、教师置疑:

  贝多芬用音符给我们展示了怎样的画面?

  2、同学快速浏览全文,从课文中找出一段并读一读。

  3、同学找出展现月光曲音乐内容的段落。

  4、同学小声读文,边读边想,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5、和同桌先说说,哪些画面展现在你面前。

  6、同学点击网页,欣赏美景。

  7、用恰当的词语形容画面。

  8、同学配乐朗读,体会月光照下大海不同变化。

  (教师指导。)

  9、同学点击网页,欣赏月光曲。述说心情。

  10、教师总结,

  四、音乐欣赏

  1、同学点击网页,搜寻钢琴曲欣赏。

  2、生说感受,并把感受发布在网站的交流平台里。

  3、师小结。

【《月光曲》的教案】相关文章:

《月光曲》的教案03-10

月光曲教案02-26

《月光曲》教案02-23

【热】《月光曲》教案12-25

《月光曲》优秀教案04-03

月光曲优秀教案03-02

《月光曲》优质教案11-04

《月光曲》教案(15篇)02-26

《月光曲》教案15篇02-25

《月光曲》教案(精选15篇)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