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牛顿在暴风雨中》教案

《牛顿在暴风雨中》教案

时间:2023-12-22 08:31:39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牛顿在暴风雨中》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牛顿在暴风雨中》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牛顿在暴风雨中》教案

《牛顿在暴风雨中》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积累本课9个词语。能区别“像”和“向”,理解“泛滥”的意思。

  2、能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想方法解决。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7、8节。

  4、通过牛顿在暴风雨中了解风力的事情,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重点难点:

  1、辨别句子,知道怎样把句子写具体。

  2、有感情地朗读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

  3、逐步掌握边读课文边提问题的预习方法。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上是谁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牛顿。

  2、教师补充:牛顿(1642~1727),英国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出生於林肯郡。他建立了机械运动的三个基本定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光学方面,曾致力於色的现象和光的本性的研究;在热学方面,确定了冷却定律;在数学方面,建立了二项式定理,并和莱布尼茨一起创立了微积分学;在天文学方面,创制了反射望远镜,初步考察了行星运动规律。

  3、板书课题:19牛顿在暴风雨中

  质疑: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预设答案:

  (1)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

  (2)牛顿为什么要在暴风雨中?

  (3)牛顿在暴风雨中做了些什么?

  (4)结果怎么样?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开火车分节读课文。

  思考: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它造成了什么后果?(出示)

  预设答案:这是一场罕见的暴风雨。它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河水泛滥,树木连根拔起。牛顿家的木头房子咯吱咯吱地响着,仿佛要倒下来。

  (1)理解“罕见”“袭击”“泛滥”。(出示)

  罕见:难得见到。

  袭击:侵袭,突然地打击。

  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来。

  (2)指导朗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3、请用横线画出牛顿的弟弟、妹妹及妈妈在暴风雨中不同的表现。

  (1)四人小组讨论,找到句子简单说说理由。

  预设答案:

  第一句:弟弟、妹妹害怕极了。(紧挨着)

  第二句:弟弟的担心

  第三句:妹妹的惊慌

  第四句:妈妈的焦急(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终于)

  (2)指导朗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读

  (弟弟、妹妹、妈妈的心情)

  课后小结

  三、复习巩固

  1、读词语。

  罕见袭击泛滥心甘情愿

  斗篷撑开打扰脖子空旷

  2、齐读课文。

《牛顿在暴风雨中》教案2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本课8个生字,注意读准“蓬、疯、撑”等字的后鼻音;指导掌握“暴”的字形。区别“向、像”,并能正确运用。积累“罕见、仿佛、担心、惊慌、空旷、心甘情愿”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并通过质疑、释疑,了解他这样做的原因。

  3、通过比较不同人在暴风雨中的不同表现,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教学难重点:

  朗读和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以及这样做的原因,体会他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过程:

  一、媒体引入,体会暴风雨的猛烈程度

  1.观看媒体,简要说说画面内容。

  师:请你先来看段录象,待会儿,请你用一句话来说说你所看到的这场暴风雨。板书:暴风雨指导字形:暴

  2.交流

  随机解释“泛滥”:出示:泛滥泛滥就是指江河的水太多了,以至于都溢出来了。所以,你看,它们的部首都是……(三点水旁)

  3.引说:

  出示:罕见、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洪水泛滥、房屋倒塌这是一场……(罕见的)暴风雨。顿时间,……(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没过多久,便能看见……(洪水泛滥、房屋倒塌)

  出示词卡理解:“罕见”的意思就是“少见”。这样来势汹汹的暴风雨的确是难得一遇。

  4.用屏幕上所给出的词自己来连贯地说说这场暴风雨吗。

  (这是一场罕见的暴风雨。顿时间,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没过多久,便能看见洪水泛滥、房屋倒塌。)

  5.出示第一节。

  师:公元1658年的`9月3日,英国也遭受了这样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出示:第1节板书:罕见

  文中是如何介绍这场罕见的暴风雨的?自己读读,注意读出这场暴风雨的罕见和来势汹汹?(指名读)

  6.遇到这样的暴风雨,人们一般会怎么做呢?(躲在家里、不敢出门。)

  7.小结,揭示课题。

  师:你们说的一点也不错。然而,有一个人却是迎着暴风雨而上,他就是……补充完整课题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的第23课,就为我们介绍了这个看似奇怪、与众不同的人。齐读课题。

  二、学习质疑,体会牛顿对科学的执着、勇敢

  1.反馈预习

  (1)请大家来自由读读课文,尤其注意屏幕上出现的字词的读音。出示:词语

  (2)开火车读词。

  字形辨析、分析 结构:蓬、篷出示:蓬松

  (3)指名分节读课文,

  2.引读第1—3节,感受弟弟、妹妹们的惊慌。出示:句子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提到当特大暴风雨来临时,大家都会躲在家里。的确,你看,牛顿的弟弟妹妹……弟弟担心地问……妹妹惊慌起来……(指导读出担心、惊慌的语气)

  3.默读5—8节,整体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的表现。

  师:那牛顿到底在暴风雨中干什么呢?请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第5-8节。默读要求……(不动唇、不出声、不指读)

  交流:板书:跳、乱跳、像个疯子般不停地、了解风力

  4.尝试质疑。

  师:读到这,你有什么问题?

  交流:板书:问题

  5.重点学习第7节,通过释疑,了解牛顿这样做的原因。

  过渡:牛顿为什么要在这样罕见的暴风雨中不停地跳?这节课,我们将重点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请你好好读读第7节,将这一小节一字不差地读清楚。

  1)指名读第7节,谁来说说牛顿是怎么跳的?

  交流:板书:向着风向上跳、背着风向上跳

  ①理解“向”:这里有两个“向”字,可它表达的意思却不一样。“向着风”的意思就是……(面对着风、迎着风)那“向上跳”的意思就是……(朝上跳、往上跳),来,请大家一起向上跳。

  ②谁能用其他字来替换这两个“向”字,用一句话来说说牛顿是怎么跳的?(牛顿有时候迎着风朝上跳,有时候背着风朝上跳。)

  ③播放:光盘中的媒体在罕见的暴风雨中,人们躲都来不及,可牛顿却不停地跳着。让我们来看看媒体,感受当时的场景。

  ④风呼啦拉地刮着,牛顿不停地跳着。让我们再来看一遍。这回请你在看的同时,注意听我的配音。待会儿,要请你学我的样子来说说。播放:光盘中的媒体

  你看,在暴风雨中,牛顿有时候身子背着风跳,每跳一次,他都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有时候身子向着风跳,每跳一次,也要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有几次,他一起跳就撑开斗篷,样子像只蝙蝠。

  ⑤播放:光盘中的媒体配合录像,自己来说说。特别注意看清牛顿跳的方向。

  ⑥播放:光盘中的媒体谁能借助媒体,也来介绍一下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样跳的?

  2)从中不难发现,牛顿在这罕见的暴风雨中并不是在乱跳,而是为了……(了解风力)加箭头

  6.引读第8节:出示:第8节

  牛顿当时看似像疯子般地不停地乱跳。然而,实际上,他每跳一次,都做着认真的记录。他真的疯了吗?……

  是呀,牛顿这样跳是为了更全面地了解风力,请你用更加肯定的语气回答我。牛顿真的疯了吗?……

  7.引读第9、10节:

  暴风雨中,风向、风力是会不断发生变化的,牛顿只有不停地跳,才能知道这强大的风究竟有多大的力量,能把他刮多远。这情景,也让正在焦急寻找牛顿的妈妈看得一清二楚。当时,牛顿的妈妈……风一阵阵地刮,牛顿一次一次地跳。妈妈看着看着,明白了。她……她想……

  8.引读5-7节,体会牛顿的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师:的确,表面看,牛顿是被风刮跑了,然而这是他……(心甘情愿)的。

  出示:“心甘情愿”解释条选择甘”的字意

  原来,牛顿只是对于这么罕见的狂风充满了好奇,即使头发……出示:第6节(被狂风吹得乱蓬蓬的,浑身都被雨水淋透了。)他还是在自觉自愿地有时候……出示:第7节他并不是真的被风刮跑了,所以在“刮跑”上加上了……(引号)。他为了了解风力,在罕见的暴风雨中不停地跳,显然也不是乱跳。所以,在这也要加上……(引号)。加引号

  9.交流读文感受。

  师:如今,我们已拥有了精密的仪器来测量风力,然而在当时却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对风力到底有多大充满了好奇的牛顿即使冒着危险,也心甘情愿地在实践中探究。你能结合牛顿在暴风雨中的举动说说牛顿给你的印象吗?

  (暴风雨这么危险,牛顿却不害怕,我觉得他很勇敢。牛顿在暴风雨中一次次地跳,认真记录,说明牛顿对自己地爱好很执着。)

  三、总结课文

  牛顿对待科学就是这样执着、勇敢,最后,在研究领域获得了成功,成为了一位举世闻名的物理学家。课后,请你们将牛顿留给你的印象用几句连贯的话写下来。并上网查找一下相关资料,从中摘录几条牛顿对人类最重要的贡献。

《牛顿在暴风雨中》教案3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罕、袭、泛、滥、篷、撑、脖、旷、扰”,积累“罕见、袭击、泛滥”等词语,区分“像”“向。知道牛顿在暴风雨中跳是为了测量风力。

  2.能自主预习课文,在预习时试着提出问题;通过学习,能根据课后提示找到文中的“矛盾之处”,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模仿文中句子,把牛顿测量风力的过程写具体。通过学习,体会牛顿小时候对各种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继续学习预习课文,通过学习体会到牛顿勇于探索的高贵品质。

  教学难点:找到文中的“矛盾之处”学会提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及介绍牛顿的相关资料

  学生预习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流预习。

  1.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发明家爱迪生,今天,让我们来英国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牛顿。

  (板书:牛顿)

  2.教师板书课题,(这个故事发生在牛顿小时候)

  学生齐读课题19.牛顿在暴风雨中

  3.交流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文,想一想: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做呢?他为什么这么做?

  用“______”划出写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做的句子,用“_______”划出他为什么这样做的句子。

  三、直入重点,理解感悟。

  (一)学习第七节、第八节,交流反馈: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1.交流出示第七节、第八节的相关内容,理解“风力”。板书:了解风力

  他像个疯子般不停地在风中向上跳着,身子有时候向着风,有时候背着风。每跳一次,他都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有几次他一起跳就用双手把斗篷往两边撑开,样子就像一只蝙蝠。

  这么大的狂风他从没见过。他很想知道这强大的风究竟有多大的力气,能把他刮多远?他要了解风力。

  2、“蓬、疯、撑”正音。“蝙蝠”交流记字方法。“扰”找姐妹字:“优、忧、犹”

  3.牛顿在暴风雨中怎样测试风力呢?指名读,注意牛顿的动作。

  交流出示第七节

  跳

  板书: 向着风

  背着风   测量  刻

  撑开斗篷

  4.读到这儿,你觉得牛顿是个怎样的人?交流谈感受

  5.指导朗读第七节,读出牛顿的浑然忘我。师生接读第6、7节:牛顿的头发┅┅浑身┅┅有时候┅┅有时候┅┅每跳一次┅┅有几次┅┅

  (二)学习第一节体会暴风雨迅猛,深入感受牛顿执着精神

  ⑴文中写道,他从没见过这么大的狂风,那么当时的风到底有多大呢?认真读课文第一节,找一找词语。

  公元1658年9月3日,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袭击了英国。河水泛滥,树木连根拔起。牛顿家的木头房子咯吱咯吱地响着,仿佛要倒下来。牛顿的弟弟妹妹紧挨着妈妈,他们听着呼啦啦的风声,心里十分害怕。

  ⑵随机交流理解“袭击、泛滥、罕见”(感悟暴风雨的罕见和特大)

  罕见  特大  袭击

  河水泛滥  树木连根拔起  咯吱咯吱

  呼啦啦

  ⑶指导朗读,读出风雨肆虐的感觉

  ⑷这么大的风,牛顿竟然在做研究,你觉得牛顿---

  交流谈感受。

  ⑸是啊,牛顿为了做实验毫不畏惧,他-----

  再读第七节

  (三)学习家人表现的有关内容

  ⑴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他的家人全然不知,所以牛顿的弟弟很----,妹妹很-----,妈妈很-----。

  出示有关小节

  “哥哥在哪儿呢?”弟弟担心地问。

  “会不会被大风刮跑了?”妹妹惊慌起来。

  “我去找找他,你们在家等着,千万别出去。”妈妈说。

  ⑵指名朗读,在这一段“对话描写”中体会牛顿家人当时的紧张心理,从中进一步了解这是一场罕见的特大的暴风雨,由此感受牛顿镇定自若做实验感人场景。

  ⑶于是,妈妈去寻找牛顿了。在狂风暴雨中,她看到了这样一幅感人的情景:(教师指板书引读第七节)

  一阵风刮来,牛顿身子----(向着风),他跳了起来,每跳一次,他要------(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

  又一阵风刮来,牛顿身子----(背着风),他又跳了起来,每跳一次,他要------(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

  他觉得这样还不够,为了接受更多的风力,他索性----(撑开斗篷,像一只蝙蝠一样)跳,每跳一次,他还是要------(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

  ⑷学习把句子写具体:牛顿了解风力。

  牛顿在那么大的风中不停地向着风跳、背着风跳,每跳一次都要测量数据并用石块刻在墙上,以此来了解风力,难度真大呀!

  出示例句比较:妈妈寻找牛顿。

  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

  小结:(圈画动词)这样句子就更具体、更形象了。

  (四)交流预习中提出的问题,找到矛盾之处,并解决问题。

  同学们,你们写的就是妈妈看到的,妈妈怎么做的?(她没有打扰牛顿。)可是,妈妈出来是找他回家的呀!妈妈的寻找目的和之后的行为不是矛盾吗?你应该怎样提问呢?谁能解决呢?

  (1)思考:妈妈明白了什么?(牛顿对科学勇于探索)为什么不把他带回去?

  (2)读妈妈想的内容。

  四、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简介牛顿

  小时候的牛顿就这么热爱科学,长大后的牛顿是怎么样的呢?

  艾萨克·牛顿(IsaacNewton)是英国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其研究领域包括了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神学、自然哲学和炼金术。牛顿的主要贡献有:发明了微积分,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经典力学,设计并实际制造了第一架反射式望远镜等等,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为了纪念牛顿在经典力学方面的杰出成就,“牛顿”后来成为衡量力的大小的物理单位。

  2.总结:

  板书

  23.牛顿在暴风雨中 跳

  (罕见 特大)

  向着风

  了解风力   背着风   测量 刻

  撑开斗篷

  勇于探索

  五、训练材料(机动)

  1 比一比,再组词。

  特(  )  咯(  )  刮(  )  蓬(  )

  持(  )  格(  )  括(  )  篷(  )

  2 填空。

  (1)牛顿一起跳就用双手把斗篷往两边撑开,样子就像一只蝙蝠。牛顿这样做,是要_____________。

  (2)他很想知道这强大的风究竟有多大的力气,能把他刮多远。他要_____________。

  3 把“被”字句改成“把”字句。

  (1)牛顿被大风“刮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牛顿的头发被风吹得乱蓬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牛顿在暴风雨中》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10个生字,积累8、个词语,能区别“像”和“向”。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辨别句子,知道怎样把句子写具体。

  3、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的实验,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出示课题。

  1、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发明家爱迪生,今天,让我们来英国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牛顿。

  2、板书:牛顿在暴风雨中

  说明: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教师的'简单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牛顿,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出示课文第1—4、节,找找哪些地方看出暴风雨很大。

  4、、交流句子,随机进行生字教学:“罕、袭、泛、滥”。理解“罕见、袭击、泛滥”的意思。

  5、师:在暴风雨来临之际,你们会怎么做?

  6、交流。

  7、齐读第1—4、节。

  说明:

  这一环节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有利于体会牛顿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8、师: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听课文录音5—10)边听边想,你有什么疑问?

  6、学生质疑。

  (预设:牛顿为什么在暴风雨中做实验?做什么实验?他真的“疯了”吗?妈妈找到牛顿,为什么不把他带回去?)

  二、学习生字,细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读音,读通句子。

  2、生字教学:

  “蓬、疯、撑”正音。“蝙蝠”交流记字方法。“扰”找姐妹字:“优、忧、犹”

  说明:

  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自学生字词,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3、解决问题一:牛顿在暴风雨中做什么实验?

  (1)读6—8节,用横线划出有关句子。(第7节)

  (2)交流:牛顿想了解风力。

  (3)师生接读第6—7节:牛顿的头发——浑身——有时候——有时候——每跳一次——有几次——

  (4、)板书:了解风力

  4、解决问题二:牛顿为什么要在暴风雨中了解风力?

  默读5—8、节后,用浪线划出有关句子。

  交流找到的有关句子。(第8节2—5句)

  5、解决问题三:他真的“疯了”吗?

  (1)再读第8、节。

  (2)思考:你觉得牛顿是个怎样的人?

  (3)板书:爱研究 勇敢

  6、解决问题四:妈妈找到牛顿,为什么不把他带回去?

  思考:妈妈明白了什么?为什么不把他带回去?

  读妈妈想的内容。

  说明:

  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问题,主动探究,读懂课文,让学生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三、复习巩固。

  1、选词填空(词句活动室第一题)

  说明

  教会学生区别“像”和“向”。

  2、妙笔生花。(词句活动室第二题)

  (1)比较句子:妈妈寻找牛顿。

  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

  (2)读一读,多了哪些词语?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具体描写了妈妈当时的动作和焦急的心情)

  (3)(圈画动词)小结:这样句子就更具体、更形象了。

  (4、)练习写话:爸爸查找资料。

  说明

  教会学生辨别句子,知道要通过人物的动作和心情的描写把句子写具体。

  四、课外延伸

  查一查:牛顿的其他故事。

  说明

  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了解牛顿,拓展文本的内容。

《牛顿在暴风雨中》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能区别“向”和“像”,学习并积累词语“罕见、袭击、泛滥、心甘情愿、打扰”,积累描写大风大雨的词语。

  2、分角色读文,能有感情地读好描写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做的。

  3、通过比较不同人在暴风雨中的不同表现,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4、继续帮助学生掌握整理“取得的条件”。

  重点难点:

  1、分角色读文,能有感情地读好描写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做的句子。

  2、通过比较不同人在暴风雨中的不同表现,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媒体引入,体会暴风雨的程度

  1、观看暴风雨的录象,思考: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

  2、个别交流

  板书:罕见、特大理解“罕见”的词意

  3、找到描写直接描写暴风雨的语句

  (1)媒体出示

  公元1658年9月3日,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袭击了英国。河水泛滥,树木连根拔起。牛顿家的木头房子咯吱咯吱地响着,仿佛要倒下来。

  想象这场暴风雨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体会,练习朗读。

  师小结:这些画面是我们直接看到感受到的,是对景物的直接描写,除了这些,你还能从哪里看出这是一场特大的暴风雨?自渎课文,用“————”找出有关语句。

  (2)交流出示

  牛顿的弟弟妹妹紧挨着妈妈,他们听着呼啦啦的风声,心里十分害怕。

  牛顿的头发被狂风吹得乱蓬蓬的,浑身都被淋透了。

  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终于在这空旷的后院找到了。(指导描写妈妈的动作是为了突出风大,可以模仿动作,学会描写)

  师小结:通过人物动作、心情的.描写来突出暴风雨的程度,这样的描写我们称为间接描写。

  二、揭示课题,学会质疑,理解课文

  三、补齐课题:19、牛顿在暴风雨中

  学生质疑

  过渡:一般在暴风雨中,人们都很害怕,就像牛顿的弟弟妹妹那样——可是牛顿却不见了,弟弟担心地问——妹妹惊慌地说——,那么,牛顿到底怎样了呢?真的被大风“刮跑”了吗?你怎么知道他并不是真的被大风“刮跑”的?

  理解“心甘情愿”(查字典理解“甘”,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默读课文第7第8小节,用“——”划出写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用“~~~~~~”划出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句子。

  (1)交流出示

  “他像个疯子般不停地在风中向上跳着,身子有时候向着风,有时候背着风。每跳一次,他都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有几次,他一跳起就用双手把斗篷往两边撑开,样子就像一只蝙蝠。”

  借用媒体讲解“每跳一次————就像一只蝙蝠”理解两个“向”,动作理解“有时候向着风,有时候背着风”,区别“像”与“向”

  过渡:牛顿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真的疯了吗?

  (2)交流出示

  “牛顿真的疯了吗?不!这么大的狂风他从没见过。他很想知道这强大的风究竟有多大的力气,能把他刮多远?他要了解风力。”

  再次理解“心甘情愿”(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正因为牛顿对于这么大的狂风十分好奇,为了解风力,所以他‘心甘情愿’地被风‘刮跑’,因为不是真的被风刮跑,因此,这里的刮跑要加上“”

  四、交流资料,完成表格,加深体会

  过渡:就这样,风一阵一阵地刮,牛顿一次一次地跳。那他什么时候才能停下呢?这又能说明什么呢?

【《牛顿在暴风雨中》教案】相关文章: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05-05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03-09

《雨中》优秀教案02-27

《暴风雨》教案设计08-25

秋天的雨中班教案03-12

《雨中登泰山》教案03-22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12-30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02-27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15篇03-25

大班语言活动教案《雨中的森林》09-29